幼儿教育是家长和幼儿教师运用各种方法和对象,系统、有计划、科学地刺激儿童大脑,逐步提高大脑各部分功能的教育。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学前教育参考文献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
【篇1】学前教育参考文献
摘要:在参与高职学前教育学习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我们不仅仅要吃透理论,我们还需要亲身参与实践探究。进而对于我们的工作空间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如就我们即将从事的学前教育工作而言,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认知习惯,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资源、条件。而就我们面对教育教学实践而言,我们不仅仅是在和“小”孩子打交道,我们还是在和一个个的“家庭”打交道。因此,书本上的知识、案例对于我们未来的工作有极大的价值,但是,我们还需要用自己的感知能力进行积极地研读。如随着国家教育资源的配备越来越均衡,随着人们的教育理念越来越科学化,学前教育进入了一个良性的发展空间。农村学前教育也蓬勃发展起来。不过,通过我们进行专业化的分析,可以发现,其“质量”的提升速度没有追上其“数量”的提升速度,其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作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者,笔者认为,我们需要理性的对其进行解读,进而对于我们的就职计划进行调整。
关键词:农村;学前教育;问题
作为高职学前教育学习者,笔者认为,我们既要在专业知识的学习方面做到“精耕细作”,我们还需要在社会实践领域进行一次次的“游牧”,进而让自己的“知识”、“见识”能够不断地变得成熟。基于此,笔者建议,我们要不断地参与信息的共享,我们要不断地锤炼自己的技能,我们要不断地参与调查,进行一次次的创新。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学前教育大环境有一个理性的认知,对于自己的工作空间有一个科学化的评估。如就当前的教育大环境而言,农村与城镇的教育资源差距越来越小,人们的教育预期也越来越接近。但是在学前教育方面,我们可以发现,还是有明显的“城乡差距”。作为即将入职的专业教育者,笔者建议,我们要注意变换视角,进行专业探究,进而提出有价值的建议,这也是我们“入职”的第一步。
一、问题分析
1、“小”。通过进行实地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平台普遍存在着“小”的特点。其人口集中,对于幼儿的成长有极大的期望值,但是,其办学条件往往底子很薄。尤其是一些偏远的地区,其经济发展存在滞后性,因此在办学的过程中自然会出现“成本”不足这一问题。再加上缺少科学化的规划,因此在设施、设备上往往还会出现各种隐患。此时,它引发的不仅仅是教育教学方面的问题。基于此,这类幼儿园最需要整改的问题其实是安全、保洁、消毒等问题。
2、“弱”。这里笔者所说的弱,也包含着很多方面。首先是教师队伍“薄、弱”。通过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在离开高职学校之后,愿意进入农村参与学前教育工作的人并不多,而现有的农村幼教人员本身又流失问题严重。再有是待遇“薄、弱”。通过观察农村学前教育者的工作现状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工作环境很艰苦,不仅仅是待遇不高,他们的发展机会也小。
3、“少”。这里笔者所说的少,指的是得到的支持少。如就家长方面而言,很多幼儿的家长能够做到“溺爱孩子”,但是却没有科学化的认知能力。他们对于好幼儿教育者的定位就是能够让孩子多认字的教育者。认为花钱让孩子上了好几年的幼儿园,却没有学到知识,让孩子怪累的,还不如让孩子开开心心的在家里放养,反正年龄到了就能直接上小学。再有,有的家长对于好幼儿园的定位,就是可以让孩子安安全全玩儿的场所,最好是能够以自己的孩子为中心。这些错误认知必然会对农村幼儿教育带来负面影响。
4、“偏”。幼儿教育是一种纯基础教育,是一种全面性的启蒙教育。但是,观察当前的农村学前教育我们可以发现,我们在学校中学习的科学化的理论,在进入实践空间之后往往接受度极低。人们并不在乎相关的心理教育、身体养成。此时的学前教育难免会变得小学化、功利化。当然,在我们进入这样的工作空间之后也会受到负面影响。
二、解决方法分析
1、加强安全教学。在学前教育中,笔者认为,“安全第一”。只有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安全的入园环境,孩子才能释放自己的天性,才能积极地参与各种互动。此时我们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才能“敞开心扉”。在前面笔者已经说过,农村幼儿园的环境设施在很多方面都有问题,不仅仅是资金不足、设施配备不全,安全隐患是最突出的问题。因此,在幼儿教育者开展相关的工作时,要注意付出爱心、耐心。不仅仅规划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还需要进行环境氛围的营造,进而能够“安心教学”。
2、脱离“小学化”的影响。在农村学前教育中,这一问题最为突出。因此,在实施农村学前教育的过程中,笔者建议,我们不仅仅要科学化的设计教育教学活动,守住我们的“初心”,我们还需要分享的教育理念。进而构建家校共育的平台。促使农村学前教育获得更多的支持。在这一过程中,幼儿教育者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进而在每一次和孩子的对话过程中,每一次和家长的互动过程中,不断地施加教育影响,进而通过层层迭代,改变农村教育环境,实现教学相长。再有,我们还需要打造校园文化,进而促使学校教育空间的教育效能以更为直观的方式作用于学生的成长。让学生家长进入校园的过程中会生成不一样的感受。
3、吸引“新教師”进入校园。毫无疑问,师资队伍的水平可以直接制约学前教育的发展。而农村学前教育中主要的问题之一就是“缺专职”的教育者。因此,为了解决当前的农村学前教育问题,需要相关的教育部门扩大幼儿教师的招聘力度。提升幼儿教师的待遇,给他们发展的平台和空间。
综上所述,作为即将入职的学前教育者,笔者认为,现实中的问题比书本上的相关案例更具备立体感。因此,我们不仅仅要认认真真的学习专业理论,我们还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来观察我们的就业环境,进而不断地累加我们的知识与见识,进而让我们成为该行业的新生力量,进而让学前教育空间变得越来越优化。
参考文献:
[1]刘义兵;付光槐;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J];教育研究;20_年01期.
[2]李少梅;黄怡冰;康康;张玉;殷鹏霞;陕西省幼儿教师资源配置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_年06期.
[3]夏婧;我国农村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经验及其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_年07期.
【篇2】学前教育参考文献
【摘要】报告利用自编问卷,对在中国儿童中心参加“图画书阶梯阅读”和“绘本共读”两个阅读课程的45名儿童及其家长进行了调查,了解了学前儿童阅读的基本情况,并从儿童自身的阅读情况以及家长对儿童阅读的关注指导两个维度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学前儿童 阅读 调查
阅读是人类汲取知识、增加见闻、开阔眼界的重要方式,也是人类开启智慧、丰富底蕴、塑造心灵的重要途径。20_年,国家发布《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强调了“坚持少儿优先”的基本原则,认为少儿阅读是全民阅读的基础,必须将保障和促进少年儿童阅读作为全民阅读工作的重点,从小培育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培养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能为其终身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还能促进儿童思维能力、语言能力以及个性的发展,更会对儿童世界观、人生观、想象力等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使儿童一生都受益无穷。
本报告利用自编问卷,以在中国儿童中心参加“图画书阶梯阅读”和“绘本共读”两个阅读课程的45名学前儿童及其家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数据调查和分析,了解学前儿童的阅读状况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对儿童阅读引导提供建议和帮助。
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5份,共收回41份,回收率为91%。其中有效问卷41份,有效回收率为100%。被试儿童的平均年龄为4.59岁,其中男童24人,女童17人;回答问卷的填卷人中,父亲15人,母亲24人,其他2人;填卷人中除去2个缺失值后,平均年龄接近38(38.05)岁;学历以硕士学历为主(48.8%)。具体情况如下:
1.儿童年龄分布
被调查儿童总体平均年龄为4.59岁,标准差是0.54。不同班级被调查儿童的年龄分布如下表所示:
2.儿童性别分布
被调查儿童中有男童24人,占58.5%;女童17人,占41.5%。如圖1所示: 3.调查对象与儿童的关系分布
被调查的填卷人以儿童的母亲为主,有24人,占58.5%;儿童的父亲为15人,占36.6%;其他人有2人,占4.9%,均为儿童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如图2所示:
为了方便表述,在不引起歧义的情况下,下面结果陈述中将“填卷人”统一称为“家长”。
4.家长年龄分布
回答问卷的填卷人中,除去两名缺失值后,总体平均年龄为38.05岁,标准差是5.69岁。不同班级被试填卷人的年龄分布如下表所示:
5.家长学历分布
填卷人学历以硕士为主,占48.8%(20人):其次是大学本科(含大专),占36.6%(15);博士及博士后的比例为9.8%(4人);高中及以下的比例为4.9%(2人)。如下图所示:
二、儿童阅读状况调查结果分析
1.主要结论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幼儿在阅读与书写准备方面的能力提出了三个目标,分别是喜欢听故事、看图书,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具有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技能。
通过调查,目前家长较为重视学前儿童的阅读培养,整体对孩子的阅读表现比较满意;高达90%以上的孩子对听讲故事感兴趣;61%的孩子有定期阅读的习惯,家长学历越高,儿童阅读习惯的养成率越高;87.8%的孩子在之前参加过专业机构组织的集体阅读活动;家长认为目前孩子在阅读方面具备的优势在“有阅读兴趣”“注意力较集中”“阅读后有表达交流的欲望”三个方面最为突出;家长认为孩子目前阅读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是“没有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专注力不足”“表达反馈较少”“理解能力欠缺”“阅读种类有限(偏爱某一类书)”等。
2.具体分析
(1)90.2%的孩子对听讲故事表现出明显的兴趣。
(2)24.4%的孩子从1岁以前开始亲子阅读,1~3岁开始亲子共读的孩子和3岁以后开始亲子共读的孩子占比相同,均为36.6%。 (3)截止至调查时间,大部分孩子的累计阅读量在50~300本书之间,约占68.8%。阅读开始的时间越早,孩子的累计阅读量越高。
(4)在各类童书中,故事类书籍最受孩子欢迎,占比90.2%;其次是科普类(56.1%)和认知类(46.3%)。
(5)从总体情况来看,61%的孩子有定期阅读的习惯。两个班中绘本共读班的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率更高,比例达到70%;而图画书阶梯阅读班的孩子阅读习惯养成率为52.4%。家长学历越高,儿童阅读习惯的养成率越高。 (6)在已养成定期阅读习惯的孩子中,大部分孩子平均每天的阅读时长为10~30分钟。
(7)从进行阅读的时间来看,孩子们最喜欢在睡前进行阅读(100%),其次是在游戏和空闲时间阅读(48.8%)。
(8)从进行阅读的地点来看,孩子们最喜欢在床上阅读,占比为92.7%;其次是在沙发上阅读,占比为63.4%。
(9)孩子们的共读陪伴人通常是妈妈(90.2%),其次是爸爸(53.7%),然后是包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内的老人(41.5%)。此外,部分孩子也会和姐姐,或者家里的保姆一起阅读。
(10)在阅读方式上,家长把书上的文字念给孩子听,这种相对单一的亲子共读形式较为普遍,占到97.6%;其次是孩子自主阅读纸质书,占到39%。
(11)在一次阅读中,大部分孩子的专注时长为11~30分钟(48.8%),其次是5~10分钟(31.7%)。
(12)在问卷第17题中,家长对孩子目前的阅读表现按照以下9个维度进行了评分,分数梯度为1~5分。单个维度评分在3分及以上为合格,总评分(满分45分)在27分以下为不合格,27~31分为合格,31~38分为良好,38分及以上为优秀。从单个维度的评价来看,除去部分缺失值,“反复看自己喜欢的书”这一维度的合格率最高,达到100%;而“经常要求更换新的书籍”这一维度的合格率最低,仅为36.4%。从总分来看,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阅读表现比较满意,优秀率为17.1%,良好率为51.2%,合格率为29.3%,仅有1人不合格。
(13)87.8%的孩子在入班前参加过专业机构组织的集体阅读活动。
(14)53.7%的家长表示有定期阅读习惯,36.6%的家长没有定期阅读习惯。有定期阅读习惯的家长,孩子的阅读表现评分优秀率较高,不合格率低于没有定期阅读习惯的家长。
(15)大部分家长受到过专业阅读指导(包括阅读专业指导书籍),占比约为85.4%。
(16)调查发现,家长首先期望得到的亲子阅读专业指导是关于“如何让孩子养成阅读习惯”,其次是“如何提高阅读效能”,第三是“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而对“如何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关注度较低。
(17)阅读后,仅有29.3%的家长明确表示会和孩子开展与书籍有关的延展性活动(如手工制作、角色扮演、故事接龙等),而大部分家长(46.3%)则没有开展此类活动。
(18)调查结果显示,家长认为目前孩子在阅读方面具备的优势主要集中在“有阅读兴趣”“阅读量较大”“注意力较集中”“记忆力好,能够复述”“阅读后有表达交流的欲望”“识字量高”等六个方面。其中,“有阅读兴趣”“注意力较集中”“阅读后有表达交流的欲望”这三个方面最为突出。
(19)家长认为孩子目前阅读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是“没有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专注力不足”“表达反馈较少”“理解能力欠缺”“阅读种类有限(偏爱某一类书)”等。
(19)在对孩子参加阅读课程实践的效果预期方面,家长主要期望孩子在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兴趣的提升、表达能力的锻炼、专注力的提高等方面获得发展。
参考文献:
[1]莫丹萍.多元化需求下公共图书馆儿童阅读空间功能设计探索[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_,(09):124.
[2]李臻,罗瑜.基于学龄前儿童阅读特征的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J].河北科技图苑,20_,(2):49.
[3]王璐,张国际.基于家庭视角的儿童阅读推广思考[J].中国出版,20_,(23):54.
【篇3】学前教育参考文献
【摘要】在我国,残疾儿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进入幼儿园,失去受教育和融入社会的机会,影响了残疾儿童的正常享受教育的权利。推动学前融合教育的开展,对残疾儿童进行必要的康复和补偿训练,使残疾儿童与一般儿童一样得到全面发展,开发潜能,为残疾儿童参与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学前教育 融合教育 残疾儿童
【中图分类号】G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_)06-0015-02
一、学前融合教育概述
学前融合教育是指让大多数残障儿童进入普通幼儿园,在普通幼儿园进行学习的教育形式,通过统一的系统管理,将不同的学生融合在一起,促进残疾儿童融入社会,接受教育,使残疾儿童可以顺利入学。
我国学前融合教育主要形式是随班就读,包括正常班级模式、正常班级加巡回服务模式、正常班级加部分特殊班模式[1]。在具体的实施中,一直缺乏法律法规来进行保障,学前融合教育开展的情况并不乐观,基本上很少有普通幼儿园接收残疾儿童,大部分接收了残疾儿童的幼儿园都停留在随班就读上。
二、推动学前融合教育发展的策略
(一)相关部门要推动学前融合教育的开展
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的相关法律法规,但仍然缺乏学前融合教育的具体法规。相关部门要加快制定残疾儿童学前融合教育的法律法规的步伐,保证充足的财政支持,鼓励幼儿园接受残疾儿童入学。建立专门的残疾儿童学前融合教育制度,保证残疾儿童在学前入园时,可以及早接受干预措施,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为残疾儿童提供学前融合教育服务,建立多层次、全方位、具体的法律规范,保证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有效推动我国学前融合教育事业的发展。宣传部门也要宣传残疾儿童入园的积极影响,推动学前融合教育的顺利开展。特殊教育教师和普通教师也要相互协调合作,建立一支专业的特殊教育团队,帮助残疾儿童融入到社会中去。
(二)高校可以开设学前融合教育相关课程
高校可以多种形式开设学前融合教育相关课程,将学前融合教育和特殊儿童教育纳入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在学前教育内容中加入学前融合教育相关内容,使相关专业大学生了解融合教育的知识,掌握基础技能,有助于今后融合教育的实施。学前融合教育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幼教工作者,加强学前融合教育的师资力量培训是加快学前融合教育的关键,师范院校可以开设相关的课程,使学生掌握相应知识和技能,幼儿园也要为特殊教育教师提供工作机会,也可以加强对普通教师的特殊教育的培训,解决学前融合教育中出现的问题[2]。
(三)幼儿园要提高对学前融合教育的接受程度
幼儿园管理者要积极接纳残疾儿童入园,组织教师和相关人员参与学习学前融合教育的相关内容,加强学前融合教育的专业培训,借鉴先进教育经验,提高幼儿园对残疾儿童的接受度,提高学前融合教育专业水平。幼儿园在开展学前融合教育时,要积极争取专业人士的帮助,为残疾儿童制定相应的个性化教学计划,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实施多样性的学前融合教育方式,培养出适合我国环境的特殊教育专业人员,推动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幼儿园也可以与专项康复机构合作,积极引进先进的康复治疗方法,将专业人士请进幼儿园,使残疾儿童接受治疗和教育,根据残疾儿童的实际情况,建立具体的教学计划,保育、教育和治疗并举,实现残疾儿童的良好全面发展。
(四)相关各方要共同协作,推动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
在我国学前融合教育仍在起步阶段,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和高校之间相互合作,建立相关教育平台,使幼儿园得到专业的技术支持,共同推动学前融合教育的探索和推廣[3]。
(五)树立学前融合教育的观念
人们对学前融合教育的观念影响着人们的态度和行为,要改变学前融合教育在我国的现状,就要树立学前融合教育的正确观念,使得残疾儿童可以在幼儿园接受正常的教育,得到全面发展。部分残疾儿童的思维能力并没有受到影响,也没有发育迟缓的现象,幼儿园管理者要打破偏见,相关部门要加强宣传,肯定学前融合教育的积极作用,消除人们对学前融合教育的疑虑,树立人们对学前融合教育的正确价值观念。
在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的现状中,残疾儿童仍然处于较为封闭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影响了残疾儿童融入社会的步伐。学前融合教育是实现残疾儿童良好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残疾儿童的学习生活中,推广学前融合教育,相关部门、幼儿园打破旧观念,师范院校加强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实现学前融合教育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推广和发展,促进残疾儿童接受正常的教育,早日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任全力.对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速读旬刊,20_(6).
[2]游海鑫.新时期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成功:中下,20_(2):26.
[3]陈晓.学前融合教育的师资培养现状与展望——以云南省为例[J].新课程研究旬刊,20_(5):18-20.
作者简介:
吴海燕(1981-),女,江苏如东人,本科,江苏省南通市社会福利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