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乡村振兴调研报告范文五篇

实用范文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3-06-27 11:07:34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和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必须始终加以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实施农村振兴战略,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村乡村振兴调研报告的文章5篇 ,欢迎品鉴!

第一篇: 村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20_年3月28日至4月18日,对石堆镇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四个城市”建设进行了调查研究,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石堆镇位于安丘市东部,面积67平方公里,辖47个行政村,1.06万户,人口3.9万,耕地面积6.4万亩。今年以来,石堆镇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着力点,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以开展“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创建活动为主线,加快推进“四个城市”建设,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突破。

  一、基本情况

  (一)全面摸排,掌握第一手资料。

  全面摸清每个村底数,包括人口、房屋、基础设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村规民约制定、在外能人、矛盾纠纷、村霸村痞等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研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四个城市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突出重点,开展“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创建活动。

  一是产业兴旺方面。开展“带富增收富民”活动。

  1、培育一项致富产业。各村结合实际,突出特色,确定一项或多村确定一项能够有带动性的增收产业项目,增加群众收入。

  2、培训一套致富技能。通过外出参观学习、举办种养业、务工知识等培训班,确保有劳动能力的群众培训达到90%以上,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的新型农民。各村帮助留守人员联系工艺品加工、农产品粗加工等项目,最大可能的增加家庭收入。3、探索一条融资渠道。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金融信贷单位,对有意向发展项目缺少资金的家庭,特别是返乡农民工、复退军人、回乡创业大学生创办项目,帮助落实贷款方案,最大限度的提供金融服务。

  二是生态宜居方面。开展“乡村环境整治”活动。

  1、全面开展农村环境和卫生整治,通过落实门前三包,完善村规民约,加强宣传教育等手段,引导村民树立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爱护环境的意识,确保村庄环境卫生长期清洁。坚持“应绿尽绿,能绿则绿”,对村内主要街道进行绿化、亮化,房前用竹篱、围栏围起,房前屋后规范栽种瓜果、绿化小品,全村形成“植物自然,乡土浓郁”的景观。

  2、加快美丽村庄建设,全镇打造西莲池、前留晃、阿洛、西河洼、董家下坡、马家亭子、梯门、娄戈8个示范村。

  3、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镇驻地村、社区中心村利用好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引导农村居民向镇区、社区集中居住。

  三是乡风文明方面。开展“倡树新风正气”活动。

  1、开展先进典型评选活动,每月确定一个评选主题,在“阳光议事日”活动中开展“移风易俗标兵”“石堆好青年”“种养殖能手”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利用电视、报纸、微信等形式,对先进典行大张旗鼓的宣传,激发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目前已评选巾帼标兵117名、移风易俗标兵121名、石堆好青年92名。

  2、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各村成立红白理事会,增强群众简办婚丧嫁娶事宜、远离不良习俗的自觉性。

  3、开展系列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广场舞大赛、消夏晚会、农民趣味运动会、书画展等系列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4、每村打造1条文化长廊,重点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法规等多方面知识,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引导观念,让大家感受到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风尚。

  四是治理有效方面。

  1、开展“街头巷尾平安”活动。每村配备1名警务助理,每村建立一支治安巡逻队伍,警务助理牵头开展治安巡防,信息收集、矛盾化解工作。每村建成一套“天网”监视系统,连接派出所治安监控平台。每村组建一个警民微信交流的群,提供警务服务、典型案件和安全防范等信息,随时随地与群众进行互动、交流。

  2、开展“全民参与调解”活动。每社区聘请1名法律顾问,在阳光议事日组织法律咨询和宣传,让法律咨询服务形成常态化。各村成立调解委员会,由支部书记任主任,由有威望的老党员、老干部、优秀村民和评选出的先进典型组成,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力求“小事不出村”。每村建立一处“听证室”,对家长里短、邻里争吵等简单矛盾纠纷实行村级听证。

  五是开展“干部能力提升”活动,强化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保障。制定了《农村干部规范化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村干部工作职责,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每月召开一次“阳光议事”会议,组织学习农业技术、法律常识、健康保健等知识,充实阳光议事内容,增加阳光议事日的吸引力。要求村“两委”班子成员,每人确定一个净增收不低于3万元的致富项目。发展村庄集体经济,在盘活资源、招商引资、土地流转上下功夫,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确保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不低于5万元。

  (三)打造示范点,进行典型带动。

  重点打造步云岭休闲生态园、莲池高效农业示范园、亭子高效农业示范园、沃奇文冠果主题公园四个示范点。其中,步云岭休闲生态园,规划面积3500亩,已建成1500多亩,是集观光旅游、户外运动、休闲采摘、餐饮娱乐、农事体验、延伸加工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休闲旅游综合体。目前,已发展阡陌人间、步云山庄、云岭人家、环秀山庄等11家休闲农庄和1处步云赛鸽文化交流中心。通过园区的示范带动,发展大樱桃、草莓、蔬菜等高效种植大棚80个,发展西瓜、大桃、黄金梨等1500亩。莲池高效农业示范园,规划面积2200亩,已建成1100亩,已发展百汇紫苏庄园、东顺蒜黄种植基地、华仔蔬菜种植基地、田硕洋葱种植基地、孟戈有机蔬菜合作社种植基地等5家。

  亭子高效农业示范园,占地150亩,已建成高效种植大棚45个。沃奇文冠果主题公园,占地面积358亩,以生产生活生态、健康文化旅游为主题,建设木本粮油博物馆、文冠果加工和旅游综合体、文冠果健康体验展示中心,打造文冠果种植、选育、高产示范、集散、加工、营销一体化的全国木本粮油谷。目前,已经栽植文冠果210亩。全部建成后,带动就业人数300余人,年可实现利润2900万元,利税700余万元。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对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教育引导不够。农民群众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程度不够深,尤其在发展产业方面,目前大部分产业项目主要以工商资本下乡的方式建设,通过引导群众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农家乐、乡村旅游难度很大。

  (二)缺乏政策、资金扶持。在基础设施提升方面,村级集体经济薄弱,镇级财政不足,单凭县、镇、村三级财力,很难对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人才匮乏。目前,广大农村对人才缺乏吸引力,大学生及高层次人才不愿到农村创业。回来的也只有在外能人到村担任村干部。

  三、意见建议

  (一)建议加大对群众乡村振兴战略的教育培训力度,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建议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完善道路、给排水、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医疗、教育、文体等设施,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三)建议加大政策扶持、项目扶持、资金扶持力度,发展建设田园综合体、郊野公园和休闲农庄,打造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区。

  (四)建议上级职能部门提供政策、资金、项目、技术等各类支持,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创造良好条件。

第二篇: 村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_年监督工作计划的安排,6至8月份,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方青带领由农业农村工委人员、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代表组成的调研组,先后深入6个乡镇(街道),实地视察部分乡村振兴示范带及其建设项目。召集10个相关部门和东、中、西片12个乡镇(街道)及部分村干部、农业产业带头人进行座谈交流,台风“利奇马”过后又走访了两家农业企业,广泛收集我市乡村振兴工作情况以及对该项工作的意见建议,并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和分析。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成效

  自去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挂帅,成立由50个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和7个专项工作组,出台五年实施意见,召开千人大会,保障资金要素,部门乡镇联动推进,以精品示范带打造和生态休闲产业带项目建设为抓手,全力推动乡村振兴,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示范带建设有序推进。编制完成12条示范带规划并分期实施,突出抓好24个产业带项目建设,截止8月底共完成投资11.75亿元。其中,雁山溪谷·秀丽田园示范带在去年通过温州市考核验收,山水雁楠等5条示范带建设进展顺利。二是特色产业迅速发展。市政府启动了我市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乐耕清耘”的培育工作,铁皮石斛、茶叶、笋竹、花卉苗木、中药材等主导特色农业在各示范带得到蓬勃发展,雁荡山铁皮石斛成功亮相北京世园会;成功打造了下山头石斛田园综合体项目,大荆镇被列入20_年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三是生态环境显著改善。300多个村开展了环境综合整治,共创成国家级美丽休闲乡村1个,省美丽乡村示范乡镇3个、特色精品村14个、达标村161个,温州美丽乡村标杆乡镇2个、样板村3个。四是农村改革全面深入。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完成。培育了6家温州“三位一体”典型合作组织,建立了1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并建立了农村产权交易管理制度。五是农民收入显著增长。坚持“项目为王”,依托“党建联盟”,多渠道推进村集体增收,去年和今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分别增长21.26%和21.67%。去年,示范带吸引游客30万人次,旅游消费6000万元。同时,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计划,多措并举,深入开展扶贫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层对示范带建设认识存在偏差。目前乡村振兴示范带项目覆盖到的乡村较少且大部分位于乐清东部,面上其他乡村有失落感。不少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主动性不足,等靠要思想较严重。示范带普遍依靠财政资金支持,社会资本占比较低,乡村主体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示范带项目重建设轻管护现象比较突出,而且受土地指标限制,租地建设情况较为普遍,后续维护资金压力较大。

  (二)农村产业仍然不大不强。一是缺少大而强的农业龙头企业,三产融合程度低。除铁皮石斛等少数产业外,各类农业主体大都仍处于低小散状态。农业种养加、农业+旅游+文化、森林康养服务、互联网+农业等产业融合发展不够。二是产业发展缺少资金支撑。不少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依靠村办公楼或者旧厂房出租,持续增收渠道少;一些山老区村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自我造血功能低下,工商资本进入受区位因素、土地指标等限制较大。三是农业抗风险能力低,超强台风“利奇马”给灾区种养业造成重创(全市合计直接经济损失35.38亿元,其中农业损失17.12亿元),非洲猪瘟使养猪业伤筋动骨。

  (三)农村环境提升还需持续发力。一是规划引领不够。乡村规划操作性不强,村居规模化调整之后,规划修编未及时跟上。二是美丽乡村创建氛围不浓。美丽乡村建设进度偏慢,创成覆盖率较低。三是农村环境整治还需提升。乡镇街道建城区之外的一些村庄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农村垃圾、污水、厕所整治工程缺乏专业指导,工程质量难以保障。

  此外,调研中反映较多的还有:农村人才严重缺乏,农技服务队伍力量薄弱;农村文化礼堂管理运行不到位,常态化活动难以持续。

  三、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必须进一步增强政治自觉,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一是在干部配备管理上优先考虑农业农村。要配齐配强乡镇干部,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要加快乡村年轻干部的培养,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二是在要素资源配置上优先考虑农业农村。资金投入、用地配置、金融支持等政策要素都要向“三农”倾斜。特别是对调研中反映较多的农村产业用地需求问题,建议进行专项调查、认真研究。对一些农业临时设施的搭建、自产自销农产品加工展销用地应尽量放宽政策。还应出台一些有吸引力的,支持农村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工商资本下乡的配套政策,并持续发力。三是在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要优先考虑农业农村。在农业保险、农村交通、饮水住房安全、养老服务、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加快补齐短板、完善提高;继续深入做好村集体经济消薄防滑、低收入农户脱贫防贫减贫工作,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尤其是“利奇马”台风造成的惨重损失呼唤我们必须加快完善农业保险制度。要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的品种范围,加大参保的财政补助力度。保险公司要提高保额,降低保险费率,并合理及时足额理赔,切实提高农业抗风险的能力,增强乡村振兴的信心。

  (二)进一步加强示范引领推进全面振兴。示范带建设应尽量覆盖到更多的乡镇街道和村居,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如虹桥等几大集镇要设带设点,中雁绿道示范带可以延伸到城北秦垟。未覆盖到的地方,要深入广泛宣传乡村振兴的政策和示范带成果,增强乡村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自然禀赋和区位条件设计振兴目标。乡镇街道要克服等靠要思想,积极主动筹措资金,广泛发动社会资本参与,打造自己的示范带、示范点。有关部门要适应乡村振兴战略新要求,整合资金,联动配合,聚焦发力,把示范带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美丽风景线,努力实现以点带面、由线到片的全面振兴。

  (三)进一步引导农村产业做大做强。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重点。各级政府要像重视工业一样重视农村产业振兴。一是重点扶持优势产业。注重品牌带动,大力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国家和省级名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并对同类产品进行整合提高,避免无序竞争。二是推动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农业生产由简单的种养殖模式向高效生态农业转型升级,并拉长产业链,增强农村产业竞争力。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电子商务、乡村休闲旅游、森林康养、特色民宿经济等,加快培育新业态。三是推动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引入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在我市建立相关科研基地。努力打造一批产业链条全、示范带动强的现代化乡村产业园、田园综合体等产业发展平台。继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三位一体”合作体系和农村要素配置改革,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农户开展经营合作,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发展“一村一品”,带动农民增收。

  (四)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 “全域美”。一是加强规划引领。结合村(社区)规模调整和新一轮国土规划调整,及时修编村庄规划,在建设用地等方面为乡村振兴预留发展空间。按照市域乡村规划确定的特色村、重点村、一般村,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分类建设,引导村庄个性发展。二是继续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巩固提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成果。深入抓好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认真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特别是建好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终端设施;继续抓好截污纳管扫尾工作,加快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拆除一些难以改造提升的公厕,可采用嵌入式公厕替换。广泛开展“一村万树”、农家庭院绿化美化等,不断增强农村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三是重视农村环境设施建设工程质量和后期维护问题。要加强对农村建设工程监管,积极探索解决公用设施后续维护资金来源问题,避免因质量问题或维护跟不上而影响使用、造成浪费。同时,示范带建设、乡村产业振兴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离不开人才、文化和组织振兴的支撑。农村本土人才、职业农民的培育,乡村文化建设和乡村治理水平的提升也要不断加强,同步推进。

第三篇: 村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战略,是关系全局性、长远性、前瞻性的国家总布局,是国家发展的核心和关键问题。XX镇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正是关系到全镇能否从根本上解决镇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为此,结合XX镇实际,在全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思路和具体做法。

  一、基本情况

  XX镇隶属于安徽省淮南市大通区,位于淮河中游南岸、大通区东北部,素有淮南市“东大门”之称。全镇总面积64.6平方公里,总人口3.2万,辖11个行政村:XX村、外窑村、窑河村、方楼村、云南岗村、红光村、马庙村、马岗村、余巷村、张郢村、泉源村;1个社区:XX社区。XX镇是一个千年古镇,历史悠久,为盛唐”七大瓷都”之一,以”秦墟”、”古瓷”并称,是中外驰名的古”寿州窑”发源地,现存古寿州窑遗址,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XX镇境内有安徽XX国家森林公园、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四军纪念林及始建于明弘治年间的洞山观音寺等景点,已成为淮南周边乃至皖北地区著名的“旅游名片”,逐步形成了以XX森林公园为核心的“生态游”和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重点的“红色游”两大旅游带。XX镇与怀远、凤阳、定远三县交界,境内有206国道、淮南东站及窑河航道,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二、调研问题

  为把党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贯彻好、领会好,XX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包村干部深入基层、进村入户调查研究,采取召开座谈会、听取村社区主要负责人汇报、与农户面对面沟通等方式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研活动,调研结果显著,我们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成为制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瓶颈因素。

  (一)乡村规划不全。各村建筑物规划不健全、功能不齐全。农村公路、物流、供气、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未实现全覆盖。农村医疗和教育水平,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等设施相对落后。产地批发市场、产销对接、农产品直销网点等设施相对滞后,物流经营成本高。农村垃圾收集收运和污水处理能力有限,先进技术要素向乡村扩散渗透力不强。

  (二)土地集约化利用低、强制化手段不足。长期以来土地资源的粗放低效利用,耕作制度被忽视,农业的结构不合理。由于生产资料不断上涨,农业成本大大增加,而农业产品的收购价格较低,种地经济效益不高,出现了撂荒、休闲农作。水资源缺乏同样是影响XX镇土地利用的最大障碍,干旱缺水成为影响农业发展和粮食供给的主要制约因素。天然雨水不足,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也不十分丰富。同时存在耕地保护考核体系还不够完善,对开垦耕地的后续管理缺少必要的措施。

  (三)农村产业原始化生产,缺少深加工、市场、下游产业链配套。由于经济发展落后,观念传统,劳动力短缺等因素影响,依然保留着传统的耕种方式,事事都要靠人力,生产力较为低下。没有强大的产业基础,乡村振兴和农民致富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农村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集中度低,产业体系和产业链条不健全。产业项目缺少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产业体系的配套,无法满足其生存和发展需要。

  (四)缺少集中统一农业生产,规划资金缺口大。受地理因素的限制和中国传统小农经济思想影响,单打独斗的思想观念急需转变,农村地块小、分散,难以机械化耕作,规整土地资金缺口大;对于统一集中的农业生产,政府服务、生产标准、销售渠道,还亟待提高配套、做得更好。乡村振兴,短板就是农村基础设施。XX镇规划沿高塘湖修建联通各村的环湖路,但乡村建设资金需求缺口巨大,政府财力难以支撑,而社会资本参与动力不足;绝大部分村集体收入较低,缺乏主导乡村振兴的基本能力。

  三、工作打算

  (一)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深刻领会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加快发展乡村产业,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的重大部署,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粮食生产,抓好农作物及退耕林木病虫害预测及防治工作,确保连片农作物及退耕林木没有大面积病虫害发生;抓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秋种优良品种引进推广和市场信息提供,引导农户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组织生产,促进全镇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抓好乡村产业布点规划,支持休闲农业、设施农业、智慧农业发展,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现代化生猪生态养殖为契机,做优做强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实施绿色增效示范行动,大力推进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实施绿色农产品品牌创建工程,实现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生产。

  (二)推动农民持续增收。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加大整合力度,盘活村级“三资”,多措并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快消除集体营收5万元以下薄弱村。在稳定粮食总产前提下,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加快示范园建设。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努力新增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继续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动农田水利事业再上新台阶,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全面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做好土地流转工作,提高土地产出率,妥善做好禁养区规模养殖场(户)关闭或搬迁工作。加快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集体增益,努力打造一批生态农产品XX品牌。

  (三)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增强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深刻认识优先发展“三农”工作在新发展阶段的极端重要性,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及时完成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持续推进美丽XX建设,改善镇村基础设施建设,分步分区推进污水管网改造工程,推进环高塘湖沿岸整体规划,加快实施烟汕线206国道降坡等重点项目。全面推进农村饮用水安全提升,加强对第三方物业公司的监督,包括日常巡查、检修、水费收缴等工作,以及成立专业应急抢修队伍,确保农村饮水管道、水表受损有队伍、有保障资金。加快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建设“四好农村路”实施燃气进乡村工程,完成自来水管网及水表入户工程。加大各部门联合执法力度,坚决整治中心街周边车乱停、摊乱摆、线乱拉等顽疾。坚定不移推进“两治三改”,确保完成违法用地、违法建设整治。坚决落实国土卫片整治专项工作。开展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确保严重危房动态“清零”。加大耕地抛荒治理力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持续治理农村人居环境,加大改厕力度。创新乡村治理,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

  全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任重而道远,我们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必将认真遵照上级的指示和安排,大范围改革,大踏步迈进,奋力开启新阶段现代化美好XX建设新征程,全面实施好、贯彻好、领会好这个战略目标!

第四篇: 村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为前提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曾经极大地释放了农民的潜能,深刻地改变了我国农村面貌。但是,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老化和减少,农村土地零散化、碎片化,土地产出低效化等问题也逐渐凸显,并逐步滞后于现代农业的要求,已然成为乡村振兴的一道坎。近年来围绕落实农业农村改革部署,正确处理农民和土地关系这一改革主线,通过土地三权分置、承包权入股、适度规模经营、创新经营体制的方式,我们在街道村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现状及难题

  街道村地处街道北面,距离城区2.5公里,下辖7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519户,农业人口1781人,现有耕地面积1947亩,人均耕地约1.09亩。在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初,为了体现公平原则,将耕地分级搭配,整田整土划割为若干小块分到农户,导致每家每户承包经营的耕地零散分布。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在家的“留守农户”接手耕种承包地,使地块分布更加零散。如村5组其中一户农民3.5亩旱地被划分成10余块,最小的一块地只密植了3株柑桔。分散的土地,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诸多不便。

  一是难以进行机械作业,耕作效率低;

  二是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

  三是产业结构调整相互掣肘;

  四是种养结合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难以有效运行;

  五是对外土地流转涉及农户多,难以协商一致;

  六是地块分割产生了较多不能耕作的边界,浪费了耕地资源。

  围绕破解这一难题,近年来我们在街道村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通过承包权入股、土地预流转的方式,有效地实现了耕地的“团聚”和适度规模经营,劳动效率和经营效益也相应提升。

  二、土地股份制的探索及构想

  在村调研发现,虽然群众意识到了承包地散碎化的各种弊端,也有将土地“集零为整”的愿望,但缺乏系统性解决方案和具体路径,缺乏组织者。如农户间相互可以进行土地调换,但各怀心思,效果有限;外部业主整体流转集约经营因农户意见不一难以达成。鉴于此,我们在广泛调研、听取民意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地三权分置、承包权入股、适度规模经营试点的构想:以生产社为单位,以农民自愿为前提,农户的耕地承包经营权全部入股,土地股份化,对农田进行集中整理,引进专合社、龙头企业进行成片经营。在具体探索过程中,我们分别制定了《村耕地成片经营试点管理办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预流转协议》等,组织街道及村干部成立了工作小组,通过宣传动员并与村民们达成一致意见,在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的情况下,以书面协议形式,每户农民将所有土地经营权委托给所在村民小组,村民小组和村集体资产公司完善入股相关手续,实现土地标准化整理和规模化经营。

  三、土地股份制的实践和成效

  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街道以村为试点村,通过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吸引民间投资,以村集体资产公司为主要载体,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民”的互利共赢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血橙基地,切实提升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一)落实三权分置。

  农村承包土地确权颁证后,推进土地股份制改革,要坚持推进“三权”分置并行,落实好集体所有权,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动摇,这是开展土地股份制改革的前提。在实践中,稳定农户承包权,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等用益物权权能;放活土地经营权,创新土地经营权流转模式,推行由农民一次性出租让渡土地经营权向入股经营、合作经营等共享土地经营权方式转变,形成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多元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机制。

  (二)规范资源管理。

  街道村20xx年注册成立市区社区集体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对现有山坪塘、渠道、提灌站、村道、村级公益性房屋等集体资源资产进行清产核资,通过回收分散的集体资产,对村级“三资”开展集约化、规范化管理。对村集体经济共有人进行确认,为下一步村集体收益分配提供依据。按照“村集体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思路,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到村集体公司,集体公司聘请专合社和农村经纪人负责生产经营,通过把村集体资源资产折股量化组建村集体公司,并整合上级财政扶持资金和吸收民间资金,实现村集体公司、专业合作社和农户之间的三方合作和互利共赢。

  (三)培育主导产业。

  一是以区大规模绿化行动项目(混交林)为支撑,通过新栽苗、嫁接等方式,规范化种植塔罗科血橙1000亩。注入社会化资本,完成“伙儿山牌”血橙商标注册,通过电商平台开展前期市场拓展、销售。

  二是林下种植蔬菜、芽菜等,并与公司签订蔬菜订单收购合同,培育近郊城市保障性蔬菜基地。

  三是发展特色水产和肉牛生态养殖,利用嘉隆竹木专业合作社竹笋加工废料为牛饲料,牛的粪便作为种植血橙有机肥,实现种养结合、种养循环。四是培育发展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结合血橙、蔬菜种植、有机草莓等产业,融合新村发展和七洞湖休闲体验,打造村田园综合体品牌,建立1-2家星级农家乐、农业公园,形成轻纺园区和南观路农业旅游示范点。

  (四)优化利益机制。

  进一步强化产业发展对村集体经济的带动作用,村集体公司争取区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资金90万元投入血橙种植项目,专合社吸收民间资金和技术,通过采取“村集体资产公司+专合社+农户”的股份合作模式,引导农户、村集体公司和参与“三变”改革的新型经营主体依法订立合同或协议,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股份联结和合作机制,确定村集体与合作社共占4成、入股农户占6成的初次收益分配方案,探索建立灵活多样的股权收益分配和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拟实施经营收益二次返利,切实保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居民股东权益。同时,聘请本村种植大户、贫困户进行长期或临时性工作,以工资收入的形式回馈种植大户和农户。

  (五)开展新村建设。

  加快“四好村”创建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着力实施农村房屋改造、风貌改造、环境整治、洁净亮化工程;开展农村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和厕所改造,示范区内农房、道路及沿线人居环境改善逐步提升,适度统一,彰显特色;推进乡风文明示范工程建设,建立完善“一约三会”(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反黑会),开展五好家庭、星级文明户、文明院落等评比,开展法律明白人、法律进乡村等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群众生活;开展感恩奋进教育,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提振贫困群众精气神。

第五篇: 村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总书记在全国两会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同步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乡村振兴,文化为魂,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目标”的实现提供着文化支撑。近年来,民进永川区委一直高度关注和助推永川乡村教育、乡村旅游、乡村文化发展,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深入调研“永川区乡村文化振兴”系列课题。为高质量完成本次调研,民进永川区委课题组今年深入区内多个镇街和部门调研,6月份举行“寻找最美乡愁”年度界别活动,还在8月赴宜宾、成都开展“企业与乡村文化振兴”专题调研,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案例研究、专家咨询,最终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我区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取得的进展

  (一)乡村文化振兴的政策基础已在我区得到夯实。在中央层面,中共中央、国务院20_年9月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_-20_年)》,其中“第七篇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分3章做了专门论述。在市级层面,今年先后出台《重庆市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方案》《关于聚焦乡村发展难题精准落实“五个振兴”的意见》《重庆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_—20_年)》等文件。在区级层面,《重庆市永川区实施乡村振兴行动计划》《永川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方案》分别在5月、8月通过区委常委会审议,明确了乡村文化振兴要以“五进农家”和“四大行动”为行动抓手,并与开展临江河流域综合治理、推动农村厕所革命、做好农村信教群众思想引导、加快乡贤评理堂建设等重点工作紧密结合。另据了解,《重庆市永川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_~20_年)》编制的招标工作也已启动。

  (二)我区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是领导机制与工作制度得以完善。各镇街、各部门均能及时学习、传达和贯彻最新的上级精神,研究、部署和推进所辖条块的相关工作。二是乡村文化供给不断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正在全区展开,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村图书室等乡村文化服务设施逐步完善,“文化下乡”的形式和内容有所创新。三是乡村移风易俗工作初见成效。各个村两委加强了对农村群众的法治与德治教育,特别是让移风易俗“十抵制十提倡”精神在镇村基本做到了人人知晓,有效遏制了某些人情歪风和不良风气。

  (三)“永川新乡贤”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全国知名品牌。我区的新乡贤建设在全国范围内起步较早,主要工作经验可概括为:一是“循名责实”,明确了新乡贤的标准,赋于了“乡贤”一词新的时代内涵;二是“精挑细选”,新乡贤的推选工作包括了七大严格步骤;三是“树立标杆”,让乡贤事迹垂范乡里,并引导群众知乡贤、敬乡贤、争当乡贤;四是“以实正名”,引导新乡贤在传承传统美德、践行核心价值观、化解乡邻纠纷、奉献公益事业、反哺家乡建设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二、我区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文化振兴本身:公共文化待提升,传统文化受冷落。一是公共文化硬件设施重“建”不重“管”。一些镇文化中心、村农家书屋存在被挤占、挪用甚至废弃的现象,农家书屋的图书很多种类不齐、数量不足、更新缓慢,镇村广播维护不到位,体育健身器材损坏后长期无人维修。二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曲高和寡”。以现阶段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主渠道之一的“送文化下乡”为例,乡村电影放映已不再受村民追捧,文艺演出、讲座的内容又不对群众“口味”,而受村民欢迎的原创性、群众性、地方性的文艺作品却因经费、人才短缺等原因而“千呼万唤难出来”。三是传统文化在乡村明显衰落。传统的节庆、风俗、饮食文化正在我区农村失去传承土壤,因经费保障不足,不少区域性非遗项目得不到及时挖掘与整理,部分传承人无法依靠非遗技艺供养家庭,很多非遗项目后继无人。

  (二)助力生态振兴、乡风文明,文化振兴还任重道远。一方面,生态人居环境、村民卫生习惯都有待改善。除集镇和新建的集中安置点外,农村建房缺少整体规划,布局凌乱、色彩杂乱的砖混房屋影响着乡村生态美感。农村环卫设施配备不足,加上部分村民习惯乱扔垃圾、乱倒污水、乱堆柴草,致使农村“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现象突出。另一方面,乡风出现异化苗头,陈规陋习难以根除。部分村民的集体意识淡漠,责任意识淡化,价值取向、道德观念错位。比富摆阔、婚丧大办、薄养厚葬、黄赌毒之风在农村还大行其道,封建迷信甚至邪教活动还很有市场。

  (三)从组织振兴追因:对乡村文化振兴重视和投入不足。一是对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部分基层组织和干部将乡村文化振兴看成“软指标”而非“硬任务”,敷衍应付,导致乡村文化振兴在一些镇村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二是财政和社会资本对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不足。目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主要依靠中央和市级财政投入(上而下实施的文化惠民工程),我区多数镇文化中心、村文化室的日常运行经费捉襟见肘。不仅如此,由于缺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激励机制,社会资本还处于观望和缺位状态。

  (四)从人才振兴溯源:主导、主体两端均缺少人才支撑。一端,作为乡村文化主导力量,文化专干队伍力量不足。镇文化中心在岗人员“不专业、不专干”的问题较为普遍。文艺专业毕业的只是专干队伍的“少数派”,而且名义上的专干还要“混岗”兼顾其他岗位,甚至干脆被镇政府其他部门“借调”或“借用”。而每个村文化中心至少应配置一个公益文化岗位的规定尚未在全区得到落实,很多还是由村干部兼任,他们显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抓文化工作。另一端,作为乡村文化活动的主体,一村村民难以组建一支业余文艺队。调研发现,农村人口中外出务工、经商的约占农村总人口的36%以上,而未外出的妇女又约有20%在集镇、城区购(租)房陪读,真正留守在农村的村民多为儿童、老人。农村严重的“空心化”,使乡村文化活动缺少主要参与人群。

  (五)从产业振兴评价:文化与产业的融合度还亟待提升。在宏观视角,政府对乡村文化产业还缺少专门政策与规划。现有政策还散见于三产融合、乡村旅游、乡村振兴等相关文件。以讨论较多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为例,农业、文化、旅游产业在区级层面还是分行业规划、分部门管理,部门之间充其量只能做到“配合”,很难做到“结合”,更谈不上“融合”,导致各方面资源的聚合效应太弱,条块分割导致乡村文化及相关产业“有珍珠、没项链”。在微观层面,文化元素对乡村各产业渗透、对企业的支持都不足。比如,因为与文化元素结合不够,农村传统手工艺品、土特产的创意、设计、工艺、品牌水平都很初级,农民的相关收入难以大幅提升。而对乡土文化内涵挖掘不到位的乡村旅游,则深陷业态单一、模式趋同、回头率低、竞争力弱的窘境。

  三、对我区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建议

  (一)立足文化振兴,不断创新乡村文化软硬件建设思路。一方面,完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设备,创新运管制度。对现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设备使用效益进行科学评估,进而整合乃至增添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抓好镇村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文化广场、乡风家风馆、村史馆等文化阵地建设与优化。建立图书室互通、电子资源共享的区、镇、村三级文化服务资源共享机制。建议开展“你选书,我买单”活动,征求乡村群众的阅读需求,助推“全民阅读”。鉴于文化设施目前还按照行政区划布局,场馆的服务半径有限,建议试行村民跨村、跨镇参与公共文化活动。另一方面,实现“送文化”和“种文化”有机结合,丰富乡村文化活动内容。建议用“菜单式”的文化服务模式实现让农民“自主点菜”,以增强“送文化”下乡的精准度。诸如区人社局等的职业技能培训也应送到村一级,助力新型农民的培养。同时,加大在乡村“种文化”的力度,组建农民文化社团,开展城乡文化社团的结对帮扶,扶持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积极挖掘和保护具有永川特色的民间艺术,弘扬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利用传统节日和农闲时节开展农民运动会、广场舞比赛、乡村旅游节、插秧比赛、山歌比赛等活动,真正让农村群众“唱主角”。

  (二)着眼生态振兴,外涨生态环境颜值,内升乡风文明气质。一是改善乡村生态人居环境,要兼顾“乡土”与“乡愁”。按照笔者的理解:习总书记强调的“望得见的山、看得见的水”属于乡村文化外在的“形”,应包含于“乡土”概念之中;而“记得住的乡愁”则属于乡村文化内在的“韵”,集中表现为农耕文明、非物遗产、民风民俗。为此,我们既要保护好青山绿水、传统村落、文物古迹等有形的“乡土”风貌,防止“千村一面”。同时,也要支持民间艺术、民风民俗等文化资源的传承发展,以保留“乡愁”味道。最终的成果,则是让农民更加看重“乡土美”而留在农村,让市民主要因为“乡愁美”而纷至沓来。二是以进一步打造永川新乡贤文化,推进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我区应让永川“新乡贤”的名片更加响亮。下一步,建议相关部门帮助新乡贤提升能力素质,搭建更多平台,可在“乡贤评理堂”基础上建设“新乡贤文化中心”。以村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村民委员会民主决策作用、乡贤带动引领作用的三结合,实现法治、德治、自治在乡村的和谐统一。同时,村支两委、村民、乡贤三方围绕家风家训建设、村规民约修订、红白事操办标准制定、“三乱”(乱扔、乱倒、乱吐)陋习根治、文明细胞(文明村镇、文明院落、文明家庭)创建等热点领域创新工作举措,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摒弃封建糟粕,培育健康、清新、向上的新习俗。

  (三)关注组织振兴,构建统一领导、齐抓共管的管理体制。第一步,高度重视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建议成立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乡村文化振兴领导小组,各相关部门及镇街主要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每个镇街配备2~3名文化专干,每个村确定至少1名文化管家(或文化志愿者),专职负责文化工作。完善目标考核机制,把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目标任务细化、量化,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年终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区文化委要加强对镇、村公共文化机构的指导、督促、考核,防止设施空置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场所的内容建设,明确量化指标,确保农家书屋每周免费开放时间不低于40小时。第二步,强化财政保障,拓宽经费来源,加强经费管理。一是建议将镇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和农家书屋的运维经费、乡镇文化站活动经费、工作经费一并纳入各级财政经常性预算,并预算新购置文体设备的专项经费。建议区财政每年为农村地区的非遗项目认定保护、乡土特色文化挖掘和文化品牌打造预算一笔基金。二是通过乡村自筹、单位帮扶、社会募捐等方式吸纳民间资金参与。三是整合资源,加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可以整合镇街的文化、卫生、教育、农业、党建、综治、体育等方面的宣传文化经费,形成统一的宣传文化经费管理和使用机制,并做到文化资金专户、专账、专人管理,从经费上保障农村文化阵地强起来、特色亮起来、人气旺起来。

  (四)立足人才振兴,夯实专兼结合的乡村文化人才队伍。第一,建设一支稳定的基层文化服务中心专干队伍。对有编无人的文化站,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充实文化站专技力量。对“被混岗”的文化专干,镇街应及时调整其工作,尽量做到专职,确保其将主要精力用在抓文化工作上。对文化工作任务重、文化站人员紧缺的,可采取向社会购买服务方式,临聘民间文艺人才。同时,应充分发挥永川职教学生众多的独特优势,采取“区聘镇用”“镇聘村用”的方式从中选聘专(兼)职文化志愿者,作为文化专干“影响“村里的得力助手。第二,打造本村本乡的农民文化团体。通过开展活动、举行比赛,发现农民群众中的文化骨干、民间艺人、乡土艺术家,充分发挥村小师生在文化活动中的特殊作用,确保每个村有1名志愿者、1个文化中心户、1支民间文艺团队。在此基础上,每个镇街应培育1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业余文体团队,拥有1个具备一定知名度的乡村文化品牌。第三,不断提高专兼职乡村文化人才的业务水平。区级层面应建立乡村文化人才资源数据库,针对各自特点开展不同的培训。对于文化专干,应逐步提高该群体的专业人才比例,优化人员结构,并将文化专干培训纳入区委党校、行政学院培训规划,切实提高其综合能力和服务意识。对于农村文体团队、文化骨干,除由文化专干下村进行指导和排练外,还可以邀请在永高校师生下村蹲点辅导,促使其多出文艺精品。

  (五)着眼产业振兴,以乡村文化为产业振兴提供持久动能。首先,促成乡村文化与特色农产品、传统手工艺品的“联姻”。比如,可以深挖某些镇街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为“地理标志产品”赋予深厚文化内涵,让产自该地的农产品、工艺品变得“背后有故事”。在产品设计、制作或包装过程中植入乡村文化元素,进行品牌营销创新,形成较高商业附加值的区域特色文化品牌则指日可待。而重庆文理学院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重镇,今后应在发掘文化底蕴、植入文化元素、开展文化活动等方面成为永川区的最佳合作伙伴。此外,也可以通过举办工业设计大赛等形式来提高我区农产品、手工艺品的文化性与档次感。其次,用乡村文化创意为农业和旅游业赋能,打造乡村文化乐园。未来五年,重庆市将打造100个乡村文化乐园,以实现乡村旅游升级发展。我们永川已经有一家入选,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讲好自然和人文故事,建设有温度的美丽乡村,书写记得住的动人乡愁,提升我区乡村旅游的文化软实力。最后,要为社会资本“来永”“下乡”做好充分准备。比如,优化农村营商环境,稳定政策预期,引导好、服务好、保护好社会资本下乡的积极性。完善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重点项目库,打造一批农文旅融合集聚区。为扩大我区乡村文化项目的知名度,还应创新营销方式,借助大数据分析,提高营销资源的精准投放度。

推荐阅读:

对县委组织部班子的意见建议范文(精选6篇)

拔河比赛的新闻稿范文十四篇

学习党史专题党课讲课稿集合16篇

小学语文听课记录部编版范文(精选3篇)

职业生涯访谈范文(精选6篇)

2023年党员个人问题整改清单范文(通用10篇)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