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分析我国现阶段突出的环境问题范文三篇

实用范文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3-06-27 17:07:11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分析是将整个研究对象划分为不同的部分、方面、因素和层次,并分别进行考察的认知活动。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试分析我国现阶段突出的环境问题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

第一篇: 试分析我国现阶段突出的环境问题

  我国现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我国能源开采量大但能源利用率低,而传统能源的开采和使用过程均产生大量污染。环境与能源问题是互相维系的。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西方国家的工业多转移到我国,不仅利用中国的能源,而且将污染转嫁到中国。中国GDP占世界4%,却消耗了全球26%的钢,37%的棉花、47%的水泥。中国已经消耗或污染了大多数的传统工业化需要的土地,水,矿产资源等自然要素。

  二、生态系统全面退化。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囊括全球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度。然而不幸的是,中国自然生态系统都处在不同程度的退化过程之中。例如,天然湿地大学的大量消失。在北方,河北省过去50年来湿地消失了90%,即便侥幸存留的湿地,八成以上也变成了污水排泄场所。

  三、大气污染、水污染问题问题最严重。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一直据世界第一,此外每年中国的烟尘排放量及工业粉尘排放量也均达到千万吨以上。中国的主要水系均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污染程度依次为: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以上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36%以上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此外,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

  四、水土流失急剧。中国水蚀、风蚀和冻融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全国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涉及全国30个省(区、市)。黄河流域年入河泥沙16亿吨;长江流域每年土壤流失量24亿吨。随土壤流失的还有各种营养元素,仅黄河流域每年流失的泥沙中,就含有N、P、K三种元素总量约4000万吨,超出了20_年全国的化肥需求量(3990万吨)。

  五、濒危物种增加。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740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占189种。中国濒危或渐危高等植物4000~5000种,占中国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栖息地环境改变、生境破碎化、以及大型水利工程是造成物种濒危或灭绝的重要原因。

  六、新兴污染源产生的环境问题愈发严重。例如,生物多样性问题、转基因生物安全问题,汽车噪声污染问题、核能核电污染问题,新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等问题。

  七、容易产生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例如原油、有毒气体的泄漏等。

第二篇: 试分析我国现阶段突出的环境问题

  1目前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的现状

   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国的生态环境局部出现好转,但总体恶化的趋势从根本未得到遏制,生态系统脆弱不堪。目前,环境污染问题仍在加剧,环境突发事故的风险逐步增加,长期积累的工业污染、生活型污染、新环境问题、全球环境问题成为阻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众所周知,最近陆续有新闻报道,北京“霾气逼人”,市民出行必备口罩,其它城市也出现了中轻度污染,上海黄浦江松江段水域上方漂浮无数死猪,南京市某小区成群死亡的麻雀,全国各地出现的禽流感病毒……令人触目惊心,经济飞速发展导致的大气、水、垃圾污染日益加剧,让我们注意到环境污染正在对人类生命造成巨大的威胁。

   2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环境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人类在使用各种能源的活动中,环保意识严重滞后,与环境保护任务要求不相适应,以致环保形势日趋严峻。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国的环保工作目前已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总体环境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因此,笔者试从两方面来论述环保的重要性。

   2.1环境保护是人类最本质的需要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异常复杂,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环境和资源的开发利用,然而正是在此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这种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于人们缺乏对环境的正确认识。环境保护是以人为本的直接体现,加强环境保护,可以防治环境污染和其它公害,保证安全的生产、生活资料,努力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保障身体健康。要消除对人类生存的威胁,人们必须正确认识环境,以达到人的行为与环境和谐共存。

   2.2环境保护是我国的现实国情的推动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污染加重,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多年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危及人民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保护环境能够促进和优化经济的增长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环境问题究其产生根源,是发展不足或发展不当造成的。环境保护,能优化经济增长,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也是推动我国现实国情的必由之路。

   3针对我国环境保护问题所提出的几点相关性建议

   3.1提升政府的环境保护意识,并大力巩固环境保护的地位

   我们要重视环境保护的战略地位,良性环境是人民生活水平、生活标准的一个衡量尺度,美好的生活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目标是统一的。作为环境保护的领导者和倡导者,政府应当重视、支持环保,为环保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和物质支持。环境保护必须要有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托,有正确的科学依据作为凭靠,有强大的国家实力作为后盾,才能顺利开展。

   3.2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协调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可以相辅相成的的。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制约着其环保事业的发展,而环保的受重视程度和后果也促进或制约了该国的经济发展。以往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带来高昂环境代价,人口素质低下,粗放乡镇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分散排放,难以治理,产业发展难以摆脱对资源的依赖,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必须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淘汰掉那些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生产能力,严禁推行那些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建设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先进的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形成一个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

   3.3从实际出发,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必须把现实的需求及未来的需求有效结合,把解决目前存在的环境问题同完善环境保护规划的目标相结合。从本质上讲,环境保护的滞后性是可以解决的,环保观念必须从过去的相对封闭、僵化、固步自封转向开放、进取、面向未来。有远见的学者曾预测过现今所处的这个生态系统,如果照工业化的那种发展状态,它将先获得快速增长,继而达到极限并最总走向向崩溃。但如果能从现在就开始思考,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那么在生态系统发生质变前仍能有效地改变最终的结果。

   3.4大力发展环境科技和环保产业,提高环境保护的水平

   加强环境保护,必须依创新科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已经把环保相关技术列入优先领域。要把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结合起来,集中力量组织攻关,力争在环保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切实提高我国环境保护的科技含量。加强环境保护,必须发展环保产业。

   4结语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建设一直在稳步前进。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得以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也同时使我国环境的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如今,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环保工作任重道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注意搞好环境保护,做到环境效果与经济效果的统一,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为人类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

第三篇: 试分析我国现阶段突出的环境问题

  环境保护就是通过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措施,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还要依据人类的意愿,保护和改善环境,使它更好地适合于人类劳动和生活以及自然界中生物的生存,消除那些破坏环境并危及人类生活和生存的不利因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与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环境资源问题达到触目惊心的程度。目前,我国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并正向农村蔓延,在一些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环境污染尤为突出。环境恶化己严重制约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威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因此,深刻认识我国所面临的环境形势,深入探索切实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1.1环境问题的产生

  环境,是一个含义非常丰富的概念。它不仅被单独使用,也常和其他词组合成复合词,如人文环境、生活环境、投资环境、地理环境等。不同的学科对其涵义有不同的界定。本文所研的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环境问题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发展的,不同的历史时期其环境问题也不相同,依据历史时期的不同,我们可以把环境问题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意义的环境问题,这主要是指在工业革命以前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所导致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即由于过分开垦荒地,滥伐林木、过度放牧,掠夺捕捞等而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水生物资源日益减少,旱涝灾害频繁等等。另一种就是现代意义上的环境问题,它是指在工业革命之后,随着工农业迅速发展和城市化,除了上述自然资源的破坏加剧外,也引起了“三废”(废气、废水、废渣)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和农药污染等更加严重的环境问题,其污染的广度深度已大大超过了从前所引发的大量的“环境公害”事件(也称环境公众受害,指人们对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社会性危害,包括环境破坏)。

  1.2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人均物质资源相对缺乏的发展中国家,随着与全球化的经济体系“接轨”的步伐加快,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的矛盾日益激烈化和外显化,尤其是环境污染十分突出。我国的环境状况可以概括为:局部有所改善,总体仍在恶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多项进展,但形势仍然非常严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2.1大气污染十分严重

  在我国能源结构中,一次能源中煤占70%以上,燃煤产生的烟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等大气污染物都将增加。我国已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的第三大酸雨沉降重点地区之一。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10大城市中,我国占7个。全国600多座城市中,空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为数很少。此外,汽车尾气污染突出。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已经成为我国大城市的重要流动污染源。

  1.2.2水体污染形势严峻

  由于任意排放工业废水和污染物使得江河湖库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造成水质恶化。七大水系中,1/3以上的河段的水质不能达到使用功能要求,各大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均为中度污染。我国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水仅占10%,基本符合标准的占20%,不符合饮用水标准的达70%。以地下水为饮水的城市,90%以上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且污染逐年加重。

  1.2.3土壤状况不断恶化

  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5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不仅使我国失去了大片宝贵的土地,还使河床升高,湖泊、水库淤积,因而洪涝灾害频繁,使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了严峻的威胁。建国以来,我国沙漠面积已由15亿亩扩大到25亿亩,全国已有66.7万公顷耕地、235万公顷草地和639万公顷林地变成流沙。荒漠化年均扩展速率达4%以上。

  1.2.4噪声和固体废物加剧

  全国有2/3的城市居民生活在超标的噪声环境中。又由于我国对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处置率均较低,多数垃圾只是露天放置。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还污染了耕地及地表水和地下水。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已累积7O亿吨,垃圾“围城”现象十分普遍,受污染耕地达1.5亿亩以上。危险废物大多未得到有效处置,随意堆放形成重大环境隐患。

  1.2.5植被破坏更加严峻

  森林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柱。一个良性生态系统要求森林覆盖率不低于30%。尽管建国后我国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但森林破坏更为严重,特别是用材林中可供采伐的成熟林和过熟林蓄积量已大幅度减少。几十年来,由于过度放牧和管理不善,造成了13亿亩草原严重退化、沙化、碱化,加剧了草地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

  二、我国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统的中央型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在此过程中,各种市场主体在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同时所呈现的矛盾也愈发加剧。由于政府(环境治理的供给者)和生产厂商(环境治理的消费者)目标函数的差异以及预期收益——成本大小的不同,决定了环境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我国环境问题固然有其国情、历史、技术、伦理等方面的原因,但造成我国目前环境状况不断恶化的原因主要有:

  2.1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同时也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阶段正是环境问题最严重的时期,因而我国在这一时期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会更为沉重。

  第一,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恶化。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对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这种解放刺激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对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和各行业污染物排放量也会随之高速增加。然而,由于国民经济尚处在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转型时期,人们只关注于经济增长的数字,却往往忽略了其背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造成环境的极大破坏;我国近年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呈几何级数增长。

  第二,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市场经济发展所追求的是高额利润,是相对少数人的利益,而环境保护则是多数人的利益,二者是对立状态,法律对这种显性冲突的社会关系,比较容易做出规范。而我国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经济利益的主体和环境利益的主体具有统一性。但近年来,我国农村环境恶化尤为明显,一些乡镇企业的农民为“脱贫致富”,宁肯容忍环境污染对国家、所在集体和本人的损害。对此,国家不得不采取强制措施关闭“十五小”企业。但在一定意义上,政府既是冲突调解者,又常成为冲突的一方(地方利益),违法阵营庞大,法律执行的难度极大。

  2.2环境立法的滞后

  我国的环境立法大多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立法指导思想多少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兼顾环境保护,基本上是建立在适应计划经济体制要求的基础上,90年代开始注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但并未从根本上发生转变。环境立法的指导思想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而长期遵循“成熟一条制定一条”的原则,这一原则使环境立法只注重经验性而忽视先导性,许多条款明显滞后,甚至与现实脱节,使得市场经济带来的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新措施无法可依。同时,我国环境法律制度创设时间短,且是在经济社会转型过程的不稳定因素大量存在的条件下产生的:一是尚未经过、也未有成熟的市场考验;二是有些制度援引或借鉴西方法律体系的内容,很难在短时期完全吻合我国特定社会经济的现实条件。

  2.3环保部门执法监督职能不到位

  在现行体制下,环保法律几乎未授予环保部门任何直接强制执行权力,尤其是无工商、税务等部门所拥有的查封、冻结、扣押、没收、强制划拨等手段,使得环保部门对层出不穷的违法行为常感力不从心或束手无策,难以有效地进行监督管理。环保部门只能通过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方式迫使不履行环保法律义务的相对人履行义务。在实际工作中,环保部门普遍感到缺乏必要的直接强制执行权力来保证执法的权威性、严肃性。这就决定了环保执法目前在很大程度上呈现软弱的状态,它不仅影响了执法部门的执法积极性,降低了执法效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环境违法行为的滋生。

  2.4政府干预的失灵

  在我国赶超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各级地方政府无论是从地方利益还是政治前途出发都会选择经济利益至上的战略,甚至为此牺牲环境利益。原因很简单,环境质量的改善通常要很长一段时间才可以显现,而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更为直接和明显。地方官员的任期通常比较短,在此前提下,忽视环境而发展经济就成为地方政府的一种理性的选择。再者,地方政府与其所辖的污染企业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使得地方政府往往维护企业的发展,在制定和执行污染控制任务时敷衍、搪塞;况且,环境质量具有很强的外溢效应,不仅表现在一个地区对公共环境的污染会损害相邻地区的利益,而且一个地区政府治理本地区环境的好处肯定会被其他地区所获得,这就削弱了地方进行环保投资的积极性。这种政府负责环境治理与发展经济的矛盾存在是导致我国环境污染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我国环境保护的主要对策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立起环境保护部门监督管理。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环境管理体系以及相应的环境监测、监理、统计、科研、宣传、教育体系,环境保护已经从末端治理转变到源头控制。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因此,必须寻找与所有者利益兼容的治理机制,实现生态环境的宏观治理,建立并健全干预机制,才能使生态环境的治理长期、有效地开展。

  3.1加强教育,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

  我国环境保护的开展,环境保护法律的执行需要全国的共同参与与支持。因此,要充分发挥舆论的宣传、监督作用,广泛普及和宣传环境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切实增强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促进全社会形成自觉爱护环境、遵守环境法律法规的良好风尚。特别是要加强环境保护执法人员的教育,以提高环保执法水平。

  3.2强化法律手段,切实落实环境保护

  我国虽然已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但是,在法律的执行中问题题还很多,“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很普遍。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和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在很多方面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客观需要。因此,环境保护要进一步强化法律手段,修订与市场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不相符合的法律、法规;要努力填补环境法领域的空白,尽早出台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有毒化学品管理法以及与单行法相配套的实施细则:加强地方环境资源立法,使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相互配套,使法律对环境的保护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理顺和明确我国的环境执法体制及各执法机构的职责。避免由于执法机构的职责不清、多头执法而影响执法效力的问题。

  3.3改变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要使环境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分离的误区,确立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可分的理念。我们再也不能沿袭过去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型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而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起来,从传统的发展模式改变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即从资源消耗型的发展转变为资源节约型,从破坏环境型的发展转变为环境友好型,从技术落后型转变为技术先进型,从管理粗放型转变为管理科学型;要突破传统体制的束缚,建立环境保护市场化机制,运用市场和科技的力量,大力推进环境保护产业化发展。

  3.4推进环境保护产业化

  加强环境保护,必须发展环保产业,使之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发展环保产业,要通过观念更新,创造环保产业的需求。要在决策体系中增加和突出环保评价程序,依法采取环境评价一票否决制,从而确立环保在经济活动中的根本地位和权威,由此创造环境保护产业的需求。

  要通过体制创新,引进环保市场化机制,大力推进环保产业化。要通过调节税收政策。优化推进环保产业化的政策体制;要通过转化和应用环保科技成果,提升环保产业的科技含量与水平;要加大对生态建设的财力投入,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采取政府引导、社会投入的方式,鼓励企业、社会和民间资金投入生态建设。

  四、结语

  进入21世纪,人类对自身的不良活动及不良后果的认识更加深刻,大气的污染、环境的破坏、地球的升温等一系列突出的生存危机问题,已摆在人类的面前,人类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好是前提,把发展放在好的基础上前进,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今天困扰我们的各种环境问题如果不好好解决将会遗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虽然今天在我们的努力后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这样的进度是远远不够的,是一个长远的问题,正所谓任重道远。只要我们真正认清环境形势,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护环境的措施,全社会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遏制住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使我们的经济建设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推荐阅读:

加强xx景区管理的指导意见范文(精选10篇)

个人存在问题剖析材料范文(精选4篇)

关于党支部书记党课讲稿:党员干部要适应新常态主动担当作为2023年党课讲稿【二十篇】

个人劳动合标准格式范文(通用3篇)

2023年个人对照检查及整改措施范文(通用3篇)

教师师德师风征文(通用3篇)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