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工作计划(通用10篇)

工作计划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3-12-28 10:29:33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中外历史纲要上工作计划1

确立了教材的主线,才好确立单元主线。单元设计并不仅仅是一个单元一个设计,而在在不同的单元设计最后形成一个整体,每一个单元设计都是属于这个整体设计的一部分。既然前面已经对教材的主线,也就是整体设计进行了界定,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基于教材主线,对每一个单元的内容进行界定,确定每一个单元的主线。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大一统帝国的起源与建立/夷夏文明的交融

在这一过程中,源于西周礼乐文化的山东齐鲁儒家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性文化,在吸取其它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成为了一种全国性文化(独尊儒术),并随着大一统帝国的扩张而扩张。

第二单元中华文明的崩溃与扩大/大一统帝国的崩溃与重建/胡汉文明的交融

第三单元 中华文明的内敛与外溢/大一统帝国的收缩与扩大/农牧文明的交融(一)

辽宋夏金的对峙局面,推动了尊王攘夷的儒学复兴运动。儒家学者的努力推动了理学的形成,理学存理灭欲的主张体现出中华文明内敛的趋势。与此同时,这一时期中华文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周边少数民族_虽然与宋朝对峙,却内心里羡慕宋朝的文化,主动被动地推动自身的汉化。中华文明也由此外溢到这些少数民族_。元朝蒙古族一统中原,更是带来一个民族大交融的时代。

第四单元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隐忧/大一统帝国的成熟与繁盛/农牧文明的交融(二)

这一时期无论是政治体制、经济发展还是学术文化都呈现集大成的态势;但也正是这个时期,欧洲科技突飞猛进,中国却安于现状,以致在不长的时间内中国就明显地落后了。

第五单元 中华文明的危机与自救(五、六)/大一统帝国的危机与自救/中西文明的交融(一)

_战争的爆发,列强不断对华侵略使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之中。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内忧外患中的中华民族不甘沉沦,奋起自救。

第六单元 中华文明的曙光与新生(七、八)大一统国家的曙光与新生/中西文明的交融(二)

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提供了一条民族复兴的新路径,中国_成立后,中国逐渐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救国道路。不仅最终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而且建立了新中国。

第七单元 中华文明的复兴与崛起

经历了各种曲折与坎坷,中国终于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富强之路。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的发展使中国逐渐恢复历史上曾经拥有的实力与地位,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不断增强理论制度道路和文化的自信。

中外历史纲要上工作计划2

作为纲领性文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_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进一步优化的课程结构,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特别是提出了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的课程与教学的新理念。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重心,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编制、课程实施的措施、课程评价的标准、课程教材的编写等,都要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核心素养这一核心任务。同样,这也是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师教学的依据,学生学业质量的评价的标准。教师的教学应关注课标,研究课标,依据课标开展一切教学活动。

中外历史纲要上工作计划3

本学期将迎来学校四星复评和各类考试,历史学科将认真落实各项常规工作,推进教学提质增效。

1.明确教学常规要求

组织学科老师认真学习《教学常规考核细则》和学科组教学常规考核制度,明确教学常规的具体要求。每学期要求学科教师教师听课8-10节,不定期经常性的对各备课组活动、相互听课、公开课等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教学上课要组织集体备课,精心准备助学案,教学设计要能体现“助学式”课堂教学理念;作业布置应科学合理、要随时了解学生各科的作业量,布置的作业要尽量做到少而精,避免学生大量的重复劳动,作业批改要及时、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在班级订正、评讲;考试前应科学命题、考试后及时对考试成绩进行分析等。要根据学科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抓好个性化指导工作。

2.加强考试管理。

中外历史纲要上工作计划4

一堂要上的好,无非三个新,要么有新的观点视角,要么有新的史料,要么有新的方法。问题在于从哪里获得新的观点新的视角和新的方法呢?当然只能从学术前沿成果那里获取。比如新的观点视角,像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这一课,可以借鉴北大陈苏镇教授的研究成果:

“秦以郡县治东方,用秦吏秦法“经纬天下”,移风“濯俗”,结果激起东方社会的反抗,其中楚人表现得最激烈,齐人、赵人次之,其间包含着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

——陈苏镇《汉代政治与〈春秋〉学》

比如《从局部_到全面_》这一课,可以借鉴王奇生教授在岳麓书院讲座中的观点,王教授认为近代以来中日互动模式是日本侵略中国妥协,之前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都是这样处理的,这种模式对中国极为不利,所以七七事变之后,中国力图改变这一模式,坚决不退让,这一态度超出日本预料,日方仍以为只要继续扩大对中国压力就能迫使中国屈服,但中国坚决不屈服,最终结果日本战败投降,中日互动模式彻底改变。

也是在这个讲座中,王教授指出,_庐山谈话,其实是讲给日本人听的,他的本意是通过强硬的态度来阻碍日本侵略,希望日本能够知难而退从而避免战争。

除了新的观点,还有新的史料。比如我们说弱国无外交,但强弱都是相对的。根据学者唐启华在《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1912-1928)》一书中的研究,由于中国在1917年追随美国向德奥宣战,中国也因此成为一战的战胜国,得以参加后来的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中国最终没有签字,但中德还是单独签订了《中德协约》,根据学者的观点,“《中德协约》不仅是近代中国的第一个平行新约,而且是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对外以战胜国身份取得战事赔偿,在中国外交史上有其重大意义。”德国人赔了多少呢?学者统计是亿元之多。

当然,除了历史学的方法,我们还可以借鉴考古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方法,具体例子这里不展开。

有老师提出“新教材的内容已经超级多了,再补充(学术前沿)的话根本来不及上”,北师大郑林教授的意见是,应当“针对教学的重难点适当补充内容”,补充多少“要视学情和探究问题的深浅而定”。郑林教授认为学术研究成果大体有三类:第一类是对历史的叙述,主要是客观描述过去发生了什么;第二类是对历史的分析解释,主要是解答某事为什么会发生;第三类是对历史的评价,主要是对过去发生的事做出价值判断。他认为,补充的内容应该以第一类为主。通过这类历史内容,让学生感知具体的史事,建立事与事之间的关系,自己对历史进行分析解释,做出价值判断。至于第二类和第三类研究成果,教师不一定要补充在课堂教学中,而是“通过这些研究成果把握分析、评价历史事物的思路和方法,并用这些思路和方法指导学生探究历史”。郑林教授特别指出,“并不是所有的学术研究成果都能用于教学。历史研究是有立场的,站在不同的立场会得出不同的认识。在选择学术研究成果时,要以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选择那些有利于达成历史课程目标的内容”。我想这些都是我们在吸收和补充前沿学术成果时应当注意的。

中外历史纲要上工作计划5

历史学科要在前期“助学式”课堂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向纵深方向推进课堂改革。教师要加深对助学式课堂的理解和实践,彻底转变教学观、学生观和质量观,实现教学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要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研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分析高考命题是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的,想办法落实核心素养。要进一步提高助学案的编写质量,同时要强调对二次备课的要求和督查,以更好发挥助学的作用。借助教学竞赛、学科研讨、南通市直学校管理中心的活动等平台展示学科特色的“助学式”课堂;组织学科荣誉教师参加学校助学式课堂展示;学科内定期进行听评课活动。组织学科老师参加学校《生长课堂》研究文集征稿活动,将助学式课堂实践结果转换为理论成果,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中外历史纲要上工作计划6

本学期,历史学科将紧紧围绕“聚力星级复评,聚焦品质提升”的工作重心,并结合学科具体情况展开各项工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进一步推进敬孺爱育实践;准确把握教育规律、落实五育并举,认真落实减负提质;持续推进教学的深度改革,打造具有学科特色的助学式课堂,提高学科的教学质量,优化学科教师的教学行为,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核心素养;以“提升教科研对教师的成长效能”为总要求,带领学科老师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提升他们的科研能力和专业素养;做好各项常规工作,推进学科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抓实集体备课和强化作业管理;进一步加强对新教材、新高考的研究,做好各种考试的复习、指导、阅卷、分析工作。历史学科将充分调动学科老师的积极性,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积极创建优秀学科组,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外历史纲要上工作计划7

对于吸收历史学前沿研究成果,大家其实还是高度认可的,很多老师也积极投入其中,这从各种优质课公开课中都能明显地看出来。

除了要吸收历史学前沿成果,我们觉得还要关注和吸收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的前沿成果,很多老师只重历史学研究,忽略历史教学研究,甚至大学里专门研究教学法的老师很不看重历史教学的研究。结果,造成了太多的重复研究和资源浪费。明明别的老师已经有非常成熟的课例可以借鉴,但是有些老师因为不知道或者不屑于知道,非要自己费尽心力去东拼西凑各种材料,结果自己不满意,听课的人也不满意,这是何苦呢?鲁迅先生就主张我们应该“拿来主义”,大凡能够在各类专业杂志上发表的教学研究成果,质量多少还是有保证的,总是有借鉴意义的,为什么不去看呢。特别是新教材有很多新内容,如何处理,完全可以借鉴别人的做法。比如《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这一课的导入,有老师设计是这样的:

后来其他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清明上河图》画的是汴梁城的街景,应该命名为 《清明上街图》才对嘛,为什么叫上河呢?

显然,这样的设问更有认知冲突,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李凯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今天北京前门外还有“大栅栏”的地名,你知道其中原因吗?明清不少城市的胡同口都有大栅栏,参考清代北京城绘制的清院本《清明上河图》中就出现过胡同口的栅栏,这说明当时推行夜禁制度,通过关闭栅栏限制人们的夜间活动。但在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偌大汴京城找不到任何一处栅栏;反映汴京与临安风貌的《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梦粱录》等文献也没有“栅栏”或类似设施。这说明了什么信息?

这个处理不仅需要学生关注画的内容,问题的提出更是突出了本课的重要内容,那就是商业的发展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以上教学设计,还可以进行如下调整:

出示两幅清明上河图,问哪一幅才是真正宋朝的呢?学生应该很想知道答案,但是又不知道如何入手,这时老师就可以指导学生观察图片,上面的图片居民区有栅栏,而下面的图片居民区没有栅栏。设置栅栏说明当时推行夜禁制度,通过关闭栅栏限制人们的夜间活动,大家猜一下哪幅才是真迹?不论学生猜的如何,老师都可以深入提问:宋之前隋唐的城市有栅栏(坊市制度),宋之后明清的城市有栅栏,为什么偏偏宋朝没有栅栏呢?

中外历史纲要上工作计划8

1.不定期检查学科教师助学案的编写和使用、作业的布置和批改

2.检查学科备课活动记载、听课记录、助学案二次备课、分层作业批改情况

3.做好高考相关工作

5.各学科组织学科类竞赛活动。

6.做好期末考试命题、阅卷工作和质量分析

7.非毕业年级的期末教学常规检查

8.完成本学期学科工作总结和各备课组总结;

9.各备课组汇总本学期助学案电子稿,完成备课组活动记载本,并上交教务处存档

10.做好学期结束前相关工作,布置好暑假作业

中外历史纲要上工作计划9

本学期,历史学科将继续推进“双减”政策的落地,同时处理好减负与提质的关系,以促进学生自由、健康、全面发展。抓住提高教学质量这个重点,在科学规划、集体备课、精准教学、课堂管理、作业管理和课后服务等方面下功夫。

1.科学规划,把握好节奏。

各学段要结合自身特点进行科学规划:高三第二学期各类考试频繁,切忌一张试卷糊一周,要通过模拟考试进行知识再巩固、能力再训练、规范再强调、题型深研究,以提高复习的效果和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高二要深研课程标准、深度把握教材,明确教学主题、把控教学进度,处理好必修课程与选择性必修课的关系;高一分科后要明确各自的学习要求,要激趣促动、夯实基础、树立规范、培育素养。在规划的引领下,认真制定备课组计划,把握好教学的节奏。

中外历史纲要上工作计划10

20_年秋季,包括我省在内的许多省市将全面启用新教材。高中历史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在编写上富有特色,教材编写最大的特点就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具体而言:(一)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科学揭示中国历史演变的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二)以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中;(三)以课标要求的历史学科五个核心素养融入历史史实的叙述中;(四)以详今略古的中国通史结构和正文加辅助栏目的方式呈现。

除此以外,高中历史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补充了大量史学前沿内容,根据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张逸红20_年9月对北京市西城区全体高一历史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涉及示范校和普通校共34所,各年龄段的教师共55位)数据来看,教师对于新教材最为欣赏之处便是引入史学研究新成果,调查显示表示认同的教师比例高达67%。

同样,根据这份调查数据,有80%的教师认为教学的最大困难在于课时不够用,有人对《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等多个由教育部制定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研读后发现,几乎是相同的教学内容范围,教学课时从1990年版方案的296个课时降到20_年版方案的224个课时,然后就直接降到了20_年版方案的约70个课时。

课时虽然少了很多,教才材内容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大量增加。通览高中历史统编教材,马上就能感受到教材这一十分突出的特点,那就是教材容量超大。上册有万字,下册有万字。试教区和第一批实施地区的教师普遍反映教材容量大,在有限的课时内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有些专家也承认新教材“总体容量偏大、内容涵盖面广、知识点密度大、叙述过于浓缩、表述不甚清晰”。

我们可以把它和初中教材作一个比较,实际上,和初中教材相比,高中教材一课相当于初中教材一个单元。比如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其内容涵盖了初中七年级教材第一和第二两个单元5个课。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则涵盖了初中七年级教材第二单元6-8这三课内容。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涵盖的是初中七年级教材第三单元九十两课内容。第4课西汉与东汉,涵盖的是初中七年级教材第三单元11至15共5课的内容。

高中历史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是如此,下册也一样,比如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就涵盖了初中九年级教材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1至4还有第6课的内容,而且是基本是对初中内容的高度重复和浓缩。有人认为“高中教材在内容深度处理上,未能超越初中教材文本表述的水平层次。甚至可以说,在知识深度、广度层面上,高中教材大体是初中教材的压缩版”

不仅如此,高中历史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还有很多新增内容。以“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为例,这一内容在部编版教材中作为完整的一课呈现,正文约1400字,辅助图片、表格7幅,文字阅读材料约500字。同样的内容,在人教版普通高中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中,则安排在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变”中,以两段共计约240字的文字呈现,另配辅助图片一幅“北宋文官出行图”,辅助阅读材料“历史纵横”“学思之窗”两段,共约280字。在人民版普通高中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中则更少,只是在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进与强化”中以一段约150字的文字概述,无任何辅助图片、阅读材料。

又比如说纲要下册第2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发展,增加了对波斯帝国的介绍,而这无论是初中教材还是高中旧教材都没有涉及过的内容。而且,类似这种情况还很普遍,比如第二单元介绍中古时期的世界,就是原来必修教材完全没有涉及的内容;又比如有关亚非拉殖民地争取独立与自由的内容,原来必修教材也涉及的非常少,但是新教材有增加了好几课。再比如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这一课,虽然原来必修教材也有这一课,但新教材增加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社会运动比如女权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学生运动和反越战运动等内容。

如此巨大的内容差异,使得历史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面临极大的挑战,“时间不够用”也就成为普遍的困扰。新教材每节课的内容都很多,高度概述,所包含的信息量很大,就像高密度的压缩饼干,想要在一节课40分钟(或45分钟)的时间内,让学生能够消化吸收这么多的内容,难度很大。

因此,面对内容覆盖面广、知识点密度大的新教材,要想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合理取舍内容是首要前提。课标正视这一问题,明确建议,“在分析课程结构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更为有效的整合”。“对历史教学内容的整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运用主题教学、问题教学、深度教学、结构—联系教学等教学模式,对教科书的顺序、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将教学内容进行有跨度、有深度的重新整合。”

推荐阅读:

东莞头皮管理师工作计划(实用8篇)

自来水公司收费组工作计划(通用33篇)

票管年度工作计划(共89篇)

医院保洁员工工作计划(推荐17篇)

公共文化活动服务工作计划(精选9篇)

乡镇先打后补工作计划方案(合集30篇)

标签: 工作计划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