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五大目标范文六篇

实用范文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3-06-30 20:34:04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农村振兴一般是指农村振兴战略。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乡村振兴五大目标的文章6篇 ,欢迎品鉴!

第1篇: 乡村振兴五大目标

  20_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也是乡村振兴开局起步期,乡党委、政府将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直帮扶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持续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挖特色产业谋发展、深化脱贫成果促小康、聚焦基层治理促振兴,奋力开创乡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一、总体思路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市、县各项决策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强基础、抓重点、补短板,奋力实现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阶段性目标开好局、起好步。

  二、工作要点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总抓手,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促进农业全面提升、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产业兴旺是重点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激活“产业振兴”总引擎,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

  一是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按特色产业乡镇发展定位,重点抓实、抓强马铃薯、林业经济、蔬菜、养殖业(“1+3”产业)四大产业,主要在提质增效、发展订单、扩大规模上做文章,力争今年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20_亩,建立马铃薯种薯和商品薯科技示范园区1处,种植面积达到500亩,植树造林500亩,扩建山地苗圃400亩,蔬菜种植新增500亩,养殖示范区新增1个,四大产业成为农民增收及脱贫致富的主要渠道。(完成时限:20_年11月底)

  二是构建多元产业模式。通过“支部+合作社”经济发展模式,以及通过发展光伏产业、增加就业渠道、入股公司分红、落实贫困户发展奖补政策、实施“政银企户保”政策等多种途径,拓宽增收渠道。持续发挥“扶贫微工厂”有效带动本村留守妇女就业的作用,开展流转土地种植万寿菊、连翘等中药材的增收模式。构建起哈巴气村通过冷棚蔬菜和休闲旅游相结合延伸的产业链,增加就业岗位,带动农户增收,实现“一地生两金”:即流转土地挣租金、入棚打工挣薪金,有效带动当地农户持续稳定增收。(完成时限:20_年10月底)

  三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小农户的带动作用,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小农户家庭经营与合作经营、集体经营、企业经营等经营形式共同发展。各支部要鼓励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对接,与农民合作社联合,实现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完成时限:20_年12月底)

  四是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巩固现有集体经济发展成果,探索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开展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深度贫困村八号地村已率先完成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成立福瑞林业工程有限公司,部分贫困户已获得分红收益。计划未来五年,8个行政村至少各谋划1个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项目,到2025年底,消灭集体经济收入3万元以下的村,培树一批集体经济示范村。(完成时限:2025年12月底)

  (二)人才支撑是根本

  当前,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严重,“三留守”人员数量逐年增加,导致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尤其是具备现代农业意识的人很少,这就需要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在首位。

  一是对村“两委”成员开展“头羊培育”。抓教育培训。乡党委每年要对所有村干部、党员进行1次集中培训。加大人才储备。每村储备2-5名村级后备干部进行重点培养,积极开展“农村优秀青年”“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培育等活动,对其中优秀人才及时纳入村级储备力量,并做好村级后备干部信息库建设。(完成时限:20_年12月底)

  二是对致富能手和返乡创业能人开展“能人培养”。建立乡村干部联系在外能人制度,吸引返乡人才回村创业。通过建立返乡创业人才微信交流群,将返乡创业优惠政策提供给返乡创业人才;建立返乡创业人才信息库,并探索创建乡贤协会、乡贤联盟、回乡创业联盟等新模式,加强对返乡创业人才的吸引力度。(完成时限:20_年12月底)

  三是对新型职业农民和党员开展“技能培训”。第一,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采取田间课堂、网络教室、常态化培训等方式对职业农民进行技能培训,鼓励他们通过弹性学制、“半农半读”等方式就地就近接受职业教育。支持合作社、专业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对职业农民的培训任务,提高职业农民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培育一批适应乡村振兴发展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第二,深化党员“双育”工程。对未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范围的农村党员,组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训,乡党委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农村党员的政治意识,提高农村党员的思想觉悟。通过技能培训让每名农村党员都能够达到熟练掌握1门以上实用技术或就业技能的标准。(完成时限:20_年12月底)

  (三)乡风文明是保障

  要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以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农村移风易俗,改善农民精神风貌,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一是强化群众思想教育。第一,各村要利用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等精神文明建设阵地,组织群众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宣传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教育。第二,通过引导和组织开展科普知识、文明新风、宣传党组织和党员先进事迹、宣传好人好事、开设道德讲堂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吸引农民群众广泛参与,寓教于乐,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引导群众自觉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完成时限:20_年10月底)

  二是持续推进移风易俗。第一,成立红白理事会,倡导“喜事廉办、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出台抵制高价彩礼的倡议或规定,倡导简约适当的婚俗礼仪,禁止在红白喜事上大操大办、盲目攀比,倡导厚养薄葬的理念。第二,倡导文明祭祀。引导群众进行低碳祭扫、植树绿化、以鲜花代替纸钱寄托哀思,倡导文明健康的祭祀方式、倡导安全有序的祭扫行为。第三,加强移风易俗宣传教育。通过绘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墙、张贴“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风尚”条幅等方式,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完成时限:20_年10月底)

  三是树立典型弘扬新风。第一,坚持示范引领。推出老百姓身边的道德模范、行业标兵等先进典型,选一批德高望重、带头发展、服务乡邻、孝善齐家的“新乡贤”,开展慈善公婆、孝顺儿女等先进典型评选,通过典型榜样的力量,引导广大群众崇德向善,重构农村社会公序良俗。第二,把家风建设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开展“好婆婆”“好媳妇”等文明家庭评比活动,营造人人羡慕好家庭的浓厚氛围。(完成时限:20_年10月底)

  (四)生态宜居是关键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垃圾污水处理、“厕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整治为重点,开展集中攻坚,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打造生态宜居乡村,全面提升农民群众生活品质。 

  一是提高文明健康意识。把培育文明健活方式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整治的重要内容,落实好卫生打扫、垃圾清运、门前三包等机制,鼓励群众讲卫生、树新风、除陋习,摒弃乱扔、乱吐、乱贴等不文明行为,提高群众文明卫生意识,营造和谐、文明的社会新风尚。(完成时限:20_年10月底)

  二是扎实推进“厕所革命”。坚持整村推进的原则,在全乡范围内大力推行“厕所革命”,预计到20_年底,全乡所有农户全部建设标准无公害化卫生厕所;到20_年底,每个行政村建设公共厕所一座。同步实施厕所粪污治理,确保我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向着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的目标迈进。(完成时限:20_年12月底)

  三是提升整体村容村貌。第一,深化“五清、三建、一改”工作。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清理村内沟渠、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清理残垣断壁、清理杂物;结合“三清一拆”治理和空闲农宅利用等工作,对村庄内清理出的场地进行小游园、小菜园、小果园建设;建立健全村规民约,逐步改变村民不良习惯。第二,开展“四化”工作。持续推进村庄主街道、通村组、入户道路硬化,着力解决村庄内道路泥泞、村民出行不便问题,维修河坝及坝后造田;对村庄街道、隙地、庭院等开展绿化,在村庄内外、乡村道路两侧、环村庄周围等进行造林;建立村规民约、安装宣传橱窗、绘制文化墙,引导村民提高清洁卫生文明意识;各自然营子安装路灯、充分利用文化广场及戏台组织文化活动,提升村庄人居环境质量。(完成时限:20_年12月底)

  四是全面加强污染治理。第一,水污染治理。加强监督检查,坚决禁止工业企业向河流排放废水,推进农业农村水污染防治,防治生活废水和畜禽养殖等废水对河流进行污染。认真落实河长制,严格督导各级河湖长及河湖管理员定期巡河,确保我乡河湖管理工作高效化。第二,固体废物排查整治。持续加强对固体废物的监督检查力度,坚决禁止固体废物非法堆存、倾倒等行为的发生。第三,大气污染治理。持续加大散煤整治力度,建立健全散煤监督举报奖励机制;深入开展冬季清洁取暖行动,为所有农户安装新能源锅炉或电锅炉,以洁净煤代替散煤,确保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完成时限:20_年12月底)

  (五)基层组织是基石

  要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职能,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一是强化组织队伍建设。整顿软弱涣散农村基层党组织,解决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在村党组织中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提升农村党员的政治意识和思想意识,争做合格党员,稳妥有序做好不合格党员处理。深入落实发展党员质量管控机制,积极吸收致富能手、退役军人和外出务工青年中的优秀分子入党。(完成时限:20_年12月底)

  二是加强基层组织引领。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克服“等靠要”思维定势和因循守旧、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等消极思想,千方百计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广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坚持立足村情,做好村庄规划,盘活发展资源,推进土地流转,选准立村项目,打造“一村一品”等强村产业,努力走出一条适合本村特点、发挥自身优势的发展道路。(完成时限:20_年12月底)

  三是加强基层监督管理。把农民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作为纪检监察工作的重点,持之以恒正风肃纪。针对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部署开展专项治理。加大扫黑除恶工作力度,廓清农村基层政治生态。(完成时限:20_年12月底)

第2篇: 乡村振兴五大目标

  为切实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切实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兜底、临时救助工作等工作,为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基础民生保障工作。现将乡村振兴工作总结及20_年工作计划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20_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农村低保保障

  一是全面加强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年初,按照省民政厅关于印发《全国农村低保专项治理方案》、市民政局关于印发《全市农村低保专项治理方案》要求,我市及时印发《市农村低保专项治理方案的通知》,并及时召开专项治理动员会和政策培训会,大力排查整治农村低保领域的各类不正之风和违规行为,进一步提高全市农村低保规范化管理水平,切实加强农村低保工作作风建设。二是严格落实动态管理。按月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农村困难对象纳入困难群众兜底保障范围,把因病、因残及其他临时困难返贫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作为重点,实现了“应扶尽扶、应保尽保、动态管理”。每月保障金按时通过一卡通发放平台发放到位。三是及时上调保障标准。根据上级文件要求及时制定《市民政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财政局市统计局关于调整全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通知》,将我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人每月380元调整为每人每月430元,调整后的标准从20_年7月1日起执行,更好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截至20_年12月,我市在册农村低保保障对象3241户,5444人,其中纳入农村低保保障范围的建档立卡扶贫对象3660人,占全部农村低保人数的67.23%。全年农村低保保障金累计发放66848人次、1635.68万元,其中为建档立卡扶贫对象发放保障金1000余万元,切实发挥了农村低保兜底保障作用。

  (二)临时救助。

  为切实提高临时救助效率,我市于20_年建立了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截至目前分3批共下拨93万元临时救助备用金到各镇街道,启动紧急程序和人均救助金额不超过500元的由各镇街道动用备用金及时救助。人均救助金额超过500元的由按月及时审批,通过一卡通发放平台及时发放救助资金。截至目前,20_年共审批临时救助291户次,支出临时救助金99.92万元,户均救助达3434元;其中救助农村户籍165户次,支出农村户籍临时救助金4.69万元。为切实提高临时救助效率,我市建立了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20_年分两批共拨付给各镇街备用金31万元,确保各镇街有充足的备用金及时救助基本生活陷入困难的困难家庭,20_年累计支出临时救助金130.92万元。

  (三)农村特困人员。

  20_年1-12月,我市发放农村特困供养金1.175万人次,共计金额621.1632万元。为了加强对困难群众的救助力度,切实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我市农村特困人员供养金标准于20_年10月起农村分散特困人员供养金标准由原来的400元/人/月调整为500元/人/月,20_年7月1日起农村特困人员供养金标准由原来的500元/人/月调整为559元/人/月,农村特困人员实行动态化管理,已全部按照应保尽保的要求,纳入保障范围,特困供养金也准确及时的发放到位。

  二、20_年工作计划

  (一)继续严格执行农村低保、临时救助“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原则,切实加强主动发现机制,织密救助网络,兜实民生底线,服务疫情常态化防控大局。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包括受疫情和自然灾害等原因致贫返贫的群体按规定程序及时纳入农村低保或临时救助保障范围,科学合理确定救助资金额度,切实做到救助对象精准认定、救助额度科学确定、救助资金及时安全准确发放。继续执行好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指导各镇街通过运用临时救助备用金的方式积极开展先行救助,切实提高临时救助及时性和救助效率。

  (二)扎实推进社会救助兜底脱贫行动,坚持“脱贫不脱政策”,对已脱贫且家庭人均收入超过低保标准的建档立卡扶贫对象,按实际情况给予不超过12个月的渐退期。密切关注已脱贫人群中收入不稳定、增收能力弱、返贫风险较高的群体及低保边缘群体,符合条件的及时给于救助,确保兜底保障“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三)积极做好相关配合协调工作。此外我市将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主动密切同青白江区沟通协作,做好成德同城化先行融合区发展战略下的社会救助融合发展工作。

  (四)继续严格按照上级文件要求做好困难群众救助工作,对农村特困供养人员实行月动态化管理,同时也会根据上级相关文件的要求及时做好困难群众救助工作的调整,保障好困难群众的生活。

第3篇: 乡村振兴五大目标

  年,乡村振兴办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脱贫攻坚为导向,认真践行“依托城市发展、服务城市建设”发展理念,奋力推动全镇乡村振兴工作再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现将今年以来我镇乡村振兴工作总结如下:

  一、20_年工作总结

  (一)以产业振兴为引擎,激活农村发展新动能。

  1、关于特色产业

  围绕“挂面”非遗文化谋划产业振兴。一是弘扬挂面文化。深挖“挂面”历史文化,推动挂面文化与《村规民约》互融互通,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开展志愿者服务。今年以来,开展挂面文化节活动2次、志愿者服务10余次,志愿服务人数3000余人。二是做强挂面产业。推行“传承人+农户+公司”抱团生产模式,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双品牌战略,依托“魅力中国城”等主题活动推出“一碗面,一座城”城市品牌。目前,全镇累计培育企业20余家、加工作坊500余家,年产挂面50余万公斤、产值20_余万元,人均年增收入2800元。三是打造挂面小镇。推行“农村展新颜、产村相融合”的文明新村发展模式,加快核心区风貌改造,打造集文化传承、农业体验、观光旅游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地,推行轻钢结构体系和装配式建造新技术。今年,累计接待游客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00万元,建成装配式农房样板5栋。

  2、关于村落宜居

  各村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实解决环境脏、乱、差改善村居环境和生活环境,按照建设宜居农村要求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设施完善,环境整洁,社会和谐的标准。村内道路硬化路面平整与外界交通通畅,出行方便,道路两边进行植树绿化,村道卫生状况良好,设有垃圾池,生活污水治理,村内集中(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养殖污水能集中收集在沼气池处理,垃圾日产日清。

  3、关于乡风文明

  一直以来不断探索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传播文明新风尚,强化宣传,让文明之风在农村广泛传播,广泛刷写文明墙,充分利用广播、板报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涌现“文明家庭”“和谐农家”户数增加让文明之花在农村盛开,邻里之间更是相处融洽。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20_年,觉慧村被省政府评为省级“四好村”。

  4、关于村级治理

  坚持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的原则,各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党员代表大会,制定了村规民约制度,选出保洁员,建立清洁队,为宜居乡村建设夯实基础。重点落实村“绿化”“净化”“道路硬化”等工作,同时积极推进“改厕”“改厨”工作,在推动宜居乡村过程中实施网络化管理机制,网络员积极开展宜居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生态理念。各村无“村霸”等黑恶势力,违法犯罪发生率低。

  5、村民生活

  以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为目标,在示范村觉慧村大力发展传统手工挂面的生产,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新发展生产大户16户,营销大户10户,电商5户,从事手工挂面供销人员达200余人,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500元,在镇各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各列前茅。全村医疗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5%以上,村内低保、特困人员救助措施到位,落实精准扶贫政策。

  (二)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一是完成镇藤椒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项目、金马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项目、喜胜村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项目。二是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在乡村振兴示范带、公路沿线以及场镇投放垃圾分类收集亭位7处,在山寨村日间照料中心、喜胜村“朱珠园”产业基地修建公共厕所2处,在百梨村、金马村、花园村为732户农户实施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为7个村积极申报“美丽·宜居乡村”,入选精品村1个、创建村2个。

  (三)稳步推进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持续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在各村组新添置垃圾桶981只,聘请保洁公司日产日清。办理回复环保信访件10件,向5家污染企业发放整改通知书。修建污水处理设施2处,治理黑臭水体20_米米,制止露天焚烧秸秆20余起,拆除违章搭建20_平方米。

  (四)扎实有效开展社会治理工作。一是深化禁毒整治,摸排制毒高危场所310处,摸清75名“六类重点人员”,压紧压实管控责任,铲除罂粟种植2处2株。二是抓实信访维稳,常态化排查问题苗头,注重初信初访,化解矛盾纠纷570件次。三是扎紧安全防线,摸排整治道路交通、塘堰管理等安全隐患14处,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机制,组织开展综合应急演练1次,全年未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宣传不够到位。一是各部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均以项目建设为重,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内涵和目标任务,思考不全,把握不准,目标不明。二是宣传不到位,群众对开展乡村振兴战略知晓率不高,思想认识不足,造成了干部和群众对乡村振兴战略想法不一,思路不清,积极性不高。三是组织相关部门干部、村干部及示范村群众外出参观学习的力度不强,在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方面办法不多,造成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经验不足、方法不当、思路不宽。

  (二)实施规划不够完善。一是在制定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中,前期调研不够深入,特别是对本地的地域环境、人文特色、资源禀赋等方面考虑的不够周全,没有完整地纳入规划。二是广泛征求村“两委班子”和群众意见建议不够,不同程度存在规划与乡镇村社实际结合不紧密,制定的规划缺乏群众性、综合性、可行性、超前性、长效性。

  (三)部门配合不够紧密。一是镇各相关部门各自为政,相互协调配合不够,相互制约因素较多,项目落地难,实施进度缓慢。二是项目资金利用率不高,特别是在整合资金、捆绑使用方面办法不多,思路不宽,造成资金分散,项目效益难以发挥。三是项目建设投资力度不足、建设资金缺乏、融资难度较大。加之,项目督促、协调不够,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推进。

  (四)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一是主要产业以农业为主、特色产业分布不均衡,产业单一,基础薄弱,市场竞争力不强,转型升级难度较大;二是产业化进程缓慢,龙头企业少,且规模小。生产技术水平不高,精深加工不够,产品附加值不高,“公司+合作社+基地+农牧户”经营模式尚未形成产业链条。三是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缺乏专业人才、技能人才和乡村能人。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强领导,统筹推进

  为全面贯彻落实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关文件精神,切实抓好我镇乡村振兴先进示范村创建工作,健全机制成立示范村建设领导小组,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形成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高效务实的队伍。

  (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规划是乡村振兴建设的龙头,必须结合村实际,始终把高标准、全覆盖的理念融入到规划中,以规划设计提升建设水平。规划村,坚持点、线、面统筹发展,优先对交通区位优越、资源条件丰富、景观资源独特、文化内涵丰富的社进行重点打造,具体建设中实行分类指导,要注重从细节入手,因地制宜,差异化、个性化、人文化开展镇、村风貌设计和景观建设,体现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体现一村一特色。坚持“小尺度、融自然、承乡愁”的原则,求精,不贪大;求好,不图快,建设一批能体现我镇山水人文特色的“美丽·宜居乡村”精品村。

  (三)保护生态,改善环境

  乡容乡貌的打造能间接影响招商引资吸引力。政府把垃圾、污水、绿化等基础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的重点环节抓实抓好。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功能配套;加强村庄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工作。全面推行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农村户用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和农村污水治理。村庄绿化实现森林围村,注重房前屋后、庭院内外的绿化、美化工作,积极发展庭院经济。

  (四)产业支撑,增收致富

  继续扩大挂面产业规模,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特色现代农业园区,打造名、优、特、新农产品,适度推广规模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促进农业现代化。在园区范围内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推动农业与旅游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五)强化宣传,营造新风

  加大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的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关心、关注、关爱乡村振兴示范村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发挥《村规民约》在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和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应用《卫生公约》、《文明公约》、“六好”标准等有效手段,促进幸福美丽乡村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井然有序的新村新秩序。发挥好“三讲三爱两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内容的年画、宣传画引领好风气,引导群众形成和展现“四好”新村新农民的精神风貌,形成广泛的社会主义农村新风尚。

  (六)整合资金,撬动资本

  实施涉农资金整合计划,用好惠农支农政策,应遵循“性质不变、用途一致”原则归类整合各部门涉农政策资金,向乡村振兴倾斜,各类建设项目、资金优先安排,切实提高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率,真正发挥有限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带动作用,充分撬动社会资本。

  (七)加强督导,狠抓落实

  严格落实乡村振兴工作的职责和任务,强化督导,落实人员,压实责任,确保20_年市级、省级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创建目标的顺利完成。

第4篇: 乡村振兴五大目标

  年以来,南谯区上下坚持以***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省、市委一号文件精神,结合区委六届九次全会和南谯区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部署,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力推进南谯乡村振兴,现将主要工作推进情况汇报如下:

  一、乡村振兴势头稳成效实

  今年以来,全区“三农”工作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一是“总体稳”,主要经济指标稳中有升,三季度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速2.1%,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6.7%,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速为22.4%,位列全市第二,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速为22.4%,全市占比为4.8%,排名第二,各项农产品价格保持稳定。二是“亮点多”,3个滁菊千亩示范片成功落地,申报施集为省级茶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西涧春雪”农产品地理标志通过省级评审,“滁菊”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被列入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行列,“浦口-南谯”跨界示范区13平方公里农业示范区板块进入实操阶段,滁州市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完成立项审批工作,闲置农村宅基地和乡村治理成功纳入省级试点示范,井楠精品民宿对外试营业,承办全市功能农业、小麦赤霉病防控现场会,功能农业协同创新基地破土动工,制定出台《南谯区省级乡村治理示范区创建方案》和《南谯区农村改厕问题排查整改方案》等11个专项方案,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50艘船拆除工作已完成。三是“工作实”。全面贯彻《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及时调整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和机构配置,常态化推进组织协调、督察督办工作;牵头制定《南谯区乡村振兴推进年行动方案》、《南谯区四个特色产业滁菊、茶叶、功能农业、麻栎发展方案》等指导性文件,各成员单位出台21个政策文件,制定了包括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土地增减挂钩奖补、现代农业发展奖补等系列激励政策措施,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形成。

  二、“十大行动”撑起乡村振兴新格局

  1.粮食生产保供行动: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提升粮食生产能力,20_年,全区粮食种植面积56.78万亩,总产21.65万吨,累计种植蔬菜3.1万亩,生产各类蔬菜6.7万吨,水产品产量2.17万吨,肉蛋奶总产2.87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幅明显;常态化开展蔬菜每日采收情况监测,与志成牧业等多家禽屠宰和餐饮企业做好对接,帮助养殖户缓解压栏困难;开展快速检测3900批次,检测样品4100个,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目前共开具8600张,附带合格证上市的农产品共计2400吨;全区已认证“三品一标”主体47家94个产品,“西涧春雪”区域公共品牌通过省级评审。

  2.生猪稳产复能行动:制定《南谯区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调整方案》,禁养区面积由原来约676平方公里缩小至约230平方公里。完善补贴政策,统筹市、区两级生猪生产临时救助资金53.6万元,同时启动实施育肥猪保险工作。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项目,全区53个规模猪场粪污处理设施升级改造已全部完成,新建、改扩建规模化猪场6家,12月份生猪存栏7.21万头,同比增长28.75%,生猪出栏15.6万头,同比增长9.09%。积极推进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实行6个养殖场“先打后补”试点,强制性重大动物免疫“三病五率”均达到了100%,规模养殖场户的猪瘟和猪蓝耳病免疫密度到达100%,奶牛场的布病和结核病免疫密度到达100%。

  3.乡村产业发展行动。目前全区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4家,受疫情影响,板材、食品、饲料等企业产值下滑,通过积极帮扶和融资,自3月起情况开始好转,至9月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速为27.6%,全市占比为6.1%,三季度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累计增速为22.4%,全市占比为5.8%,排名第二。滁州市农产品加工和冷链物流园已完成项目立项,目前正在招引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园区发展;围绕滁菊产业,目前正与江苏、广东等地大型食药企业对接,谋划开展药(饮)品研(开)发;启动滁河沿岸“浦口—南谯”跨界一体化示范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规划编制与招商工作。

  4.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印发《南谯区农村改厕突出问题排查整改工作方案》《20_年南谯区农村厕所改造及粪污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20_年南谯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方案》《南谯区20_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任务分解表》和《南谯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最美村庄”和“最美庭院”认定办法》,明确职责分工和时间节点,确保各项目标按时保质完成;深入施集镇井楠中心村指导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推进该行政村抓好省级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创建。同步推进乌衣镇黄圩村、沙河镇新塘村、大柳镇曲亭村3个行政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提升,按照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标准,补齐短板和弱项;谋划实施“一镇一村一带一园”(即大柳镇全域推进、姑塘村重点打造、滁河观光带沿岸村庄、施集镇井楠茶园周边环境)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工程,作为重点打造,引领和带动全区上下对标学习,奋力争先,营造良好环境整治氛围;评选最美村庄30个,最美庭院50个;加快实施改厕,扎实开展农村改厕突出问题整改,截止目前20_年农村户用改厕已经完成2145户,超任务数145户,其中贫困户改厕任务数164户,已竣工164户,完成任务数的100%,全区共排查出农村改厕问题1729个,已完成整改1729个,整改率100%;施集镇井楠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已通过省级考核验收,首期赵洼民宿示范院落主体工程建设已完成,于5月份对外开放试运营,井楠乡村mall于9月份完工,一期项目于10月份对外开放营业。

  5.高标准农田建设行动:20_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2个项目已完成,正待市级验收,共完成土地平整6030亩,泵站14座,砖砌渠道开挖12.79公里,塘坝清淤及防渗加固76座,配套建筑物678座,田间道路路基54.97公里,沟渠疏浚31.91公里;省20_年度2万亩(含高效节水灌溉0.2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目前施集镇片区(一标段)土地平整约1600亩。排洪渠清淤2100米,新建灌排土渠1500米,塘坝清淤3座;田间道路砼路350米,砂石路1900米,土路2800米;沙河镇片区(二标段)土地平整1260亩,排洪沟清淤800米,放水渠道2600米,塘坝清淤2座,田间土路6600米,砂石路1800米。20_年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建设项目分布在27个灌溉片区,涉及沙河、乌衣、章广、施集、珠龙、大柳和黄泥岗等7个镇,主要建设内容为沟渠清淤、硬化,沟渠建筑物配套,塘坝清淤加固,泵站更新改造等。

  6.重大项目推进行动:推进功能农业协同创新发展,持续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调优粮食产业结构,重点发展以“稻虾米”“青谷粮油”“功能农业”等优质稻为代表的专用品牌粮食,全区绿色粮食生产基地已扩大到15万亩。发展优质高效蔬菜栽培,去年以来,南谯区新增及改造绿色蔬菜专供基地20_亩,引入食用菌加工企业1家,新增菌棒600万棒,“南谯栎菇”品牌在“长三角”地区影响力逐年提升;特色果品“黄金梨”“珠龙莓”“麦饭石桃”等已打入“长三角”多个城市,目前线上平台销售额突破20_万元。目前,南谯区还加快“长三角”绿色蔬菜示范基地和都市蔬菜保供基地的创建工作,积极打造“长三角”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和供应基地。今年以来,南谯区还积极培育乌衣镇为“长三角”区域水产品特供基地,新增特种水产品基地1500亩,推广螃蟹、青虾、鳜鱼、小龙虾等优质水产品养殖,海宝科技养殖有限公司和金盛家庭农场成功创建国家级水产品养殖示范场。目前南谯区年销售优质水产品2.5万吨以上,80%销往“长三角”地区。

  7.基础设施建设行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完成施集水厂管网延伸65km,新增解决和改善农村饮水困难人口0.47万人,完成覆盖20个自然村的珠龙水厂管网延伸70.0km和覆盖6个自然村的沙黄水厂管网延伸20.0km;提升西部山区抗旱能力,完成201口塘坝和15座水库清淤扩挖;13座病险小(2)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已开工;农村道路扩面延伸工程年度90余公里建设任务已完成。

  8.公共服务提升行动:持续开展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新增核减审核工作,4836人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发放补助资金43.6万元,2579人享受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发放补助资金15.47万元。完成20_年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统计、惠残民生工程绩效考核档案整理、残疾人评定残疾经费统计、结算工作;同禾康智慧养老公司签订”阳光家园”80名重度残疾人居家托养协议并已上门服务;完成对南谯区小学、中学、大学的残疾学生救助金进行发放,小学1.86万元、中学4.8万元.大学1.5万元;开展残疾人文化进家庭“五个一”活动,分别开展了读书送书、观看残疾人励志影片、唱歌比赛、游园、参观展览馆活动,100多名残疾人参加了活动。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及履约率及完成率,特别是重点人群的履约率和老年人群的履约率,开展20_年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繁荣乡村文化产业,张浦郢村省级农民文化乐园已完成建设任务,大柳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室外演出舞台主体工程完工;“公益电影与院线电影整合改革”试点工作,井楠电影院已完工。

  9.乡村治理融合行动:强化党建引领。13个基层党(工)委围绕六场硬仗制定“1+N”抓党建个性化清单,扩大范围至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按季度调度推进;摸排确定4个软弱涣散村和4个后进村,4个软弱涣散村由区级层面整顿(乌衣镇白庙村、施集镇杨饭店村、珠龙镇官塘村、黄泥岗镇唐庄村),4个后进村由镇级层面整顿(沙河镇沙河社区、腰铺镇二郎村、章广镇街道社区、大柳镇横塘村);全面落实村干部12条、村书记“四项制度”、村干部职务退出办法等激励举措,对村干部基本报酬重新测算,对村党组织书记“一人一档”全覆盖备案管理,明确任职备案和履职备案的双重管理要求,共补齐配强村(社区)“两委”成员5名;完善基层自治。全面开展全省乡村治理示范县创建工作,着力将培育1镇八村打造省级治理试点,重点围绕村域治理、矛盾纠纷化解、环境卫生、移风易俗等内容,修订《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建立健全约“四会+X”制度,以村规民约规范村民日常行为,以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X”等自治组织管理村级事务,全区成立各类社会组织100余家,成员1100余名,全面推行“村民说事”、“农村小微权力清单”等基层治理品牌。加快建设法治乡村。升级法治文化阵地,构筑普法大平台,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成功创建珠龙镇珠龙村等5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乌衣镇红山村等21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施集镇李集村等33个区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推进乡镇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最多跑一地”改革,截止目前全区各乡镇已调解矛盾纠纷2115件,调解成功2103件,调解成功率达99.4%。努力构建平安乡村。以平安建设为主线,争创省级平安县(市、区),平安乡镇、平安村(社区)创建率分别达到90%和92%,创建无访乡镇7个,全区组建“1+4+N”网格员队伍630个,每个网格配备网格长1名(由网格党支部书记优先兼任),网格员、党建网格员、网格指导员、政法网格员各1名,网格信息员若N名。截止目前,全区有村(社区)“两委”干部566人担任网格指导员,确定支部网格长40人,选聘其他各类网格员1890人。积极营造文明乡风。新增设置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栏125个、文化墙215处,18015平方米,通过文艺演出、搭建志愿服务宣传台、入户等形式宣传“爱国卫生运动”“公筷公勺”“垃圾分类”等文明新风,累计举办22场文明实践日活动,组织3名援鄂医务人员巡回宣讲,组织全国道德模范等约70余人加入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队,新增评选区级好人40组51人,文明实践在“疫”线志愿服务先进典型60名,文明(最美)家庭30户,星级文明户10户,7组14人当选“滁州好人”,17户当选市级文明(最美)家庭30户,大柳镇、沙河镇新塘村、腰铺镇姑塘村、施集镇孙岗村、珠龙镇北关村获评第五届安徽省文明村镇称号,珠龙镇北关村作为安徽省推报的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候选单位。

  10.改革试点推进行动:稳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成功进入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范围,成立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以机制创新统筹解宅基地闲置、管理缺失等问题,试点推进施集镇井楠村和章广镇太平集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井楠村将闲置“两宅”盘活利用与美丽乡村建设和文旅项目有机结合,已流转21户2600平方米闲置住宅,太平集村流转13户1280平方米闲置住宅新建中草药加工厂同步通过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与企业入股合作打造“诗意田园”木屋旅居营地项目,目前接待中心已动工。“引企入村”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合作社、产业协会等社会组织57家,通过“联合+资金”“联合+指标”“联合+资源”“联合+产业”4种模式,鼓励社会资本与土(林)地、人力等生产要素结合,引导本地农户实行劳务合作,共谋划村企联建劳务合作项目11个,涉及果蔬、粮食、茶叶等12个特色产业,工业类项目5个,预计投资额6.78亿元;区级从要素支持、资金倾斜、金融支持及产品销售4个方面出台激励企业参与“村企联建”优惠措施17条,目前已统筹各级财政资金超800万元,土地约200亩投入联建项目,带动全区29个村与44家企业实现联建,带动返乡农民创业项目9个,为全区村集体经济年创收650.47万元,目前全区村集体经济年收入50万元以上经济强村达12个,其中100万元以上1个,63个村全部达10万元以上。

第5篇: 乡村振兴五大目标

  年,乡村振兴办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脱贫攻坚为导向,认真践行“依托城市发展、服务城市建设”发展理念,奋力推动全镇乡村振兴工作再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现将今年以来我镇乡村振兴工作总结如下:

  一、20_年工作总结

  (一)以产业振兴为引擎,激活农村发展新动能。

  1、关于特色产业

  围绕“挂面”非遗文化谋划产业振兴。一是弘扬挂面文化。深挖“挂面”历史文化,推动挂面文化与《村规民约》互融互通,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开展志愿者服务。今年以来,开展挂面文化节活动2次、志愿者服务10余次,志愿服务人数3000余人。二是做强挂面产业。推行“传承人+农户+公司”抱团生产模式,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双品牌战略,依托“魅力中国城”等主题活动推出“一碗面,一座城”城市品牌。目前,全镇累计培育企业20余家、加工作坊500余家,年产挂面50余万公斤、产值20_余万元,人均年增收入2800元。三是打造挂面小镇。推行“农村展新颜、产村相融合”的文明新村发展模式,加快核心区风貌改造,打造集文化传承、农业体验、观光旅游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地,推行轻钢结构体系和装配式建造新技术。今年,累计接待游客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00万元,建成装配式农房样板5栋。

  2、关于村落宜居

  各村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实解决环境脏、乱、差改善村居环境和生活环境,按照建设宜居农村要求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设施完善,环境整洁,社会和谐的标准。村内道路硬化路面平整与外界交通通畅,出行方便,道路两边进行植树绿化,村道卫生状况良好,设有垃圾池,生活污水治理,村内集中(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养殖污水能集中收集在沼气池处理,垃圾日产日清。

  3、关于乡风文明

  一直以来不断探索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传播文明新风尚,强化宣传,让文明之风在农村广泛传播,广泛刷写文明墙,充分利用广播、板报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涌现“文明家庭”“和谐农家”户数增加让文明之花在农村盛开,邻里之间更是相处融洽。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20_年,觉慧村被省政府评为省级“四好村”。

  4、关于村级治理

  坚持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的原则,各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党员代表大会,制定了村规民约制度,选出保洁员,建立清洁队,为宜居乡村建设夯实基础。重点落实村“绿化”“净化”“道路硬化”等工作,同时积极推进“改厕”“改厨”工作,在推动宜居乡村过程中实施网络化管理机制,网络员积极开展宜居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生态理念。各村无“村霸”等黑恶势力,违法犯罪发生率低。

  5、村民生活

  以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为目标,在示范村觉慧村大力发展传统手工挂面的生产,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新发展生产大户16户,营销大户10户,电商5户,从事手工挂面供销人员达200余人,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500元,在镇各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各列前茅。全村医疗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5%以上,村内低保、特困人员救助措施到位,落实精准扶贫政策。

  (二)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一是完成镇藤椒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项目、金马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项目、喜胜村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项目。二是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在乡村振兴示范带、公路沿线以及场镇投放垃圾分类收集亭位7处,在山寨村日间照料中心、喜胜村“朱珠园”产业基地修建公共厕所2处,在百梨村、金马村、花园村为732户农户实施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为7个村积极申报“美丽·宜居乡村”,入选精品村1个、创建村2个。

  (三)稳步推进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持续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在各村组新添置垃圾桶981只,聘请保洁公司日产日清。办理回复环保信访件10件,向5家污染企业发放整改通知书。修建污水处理设施2处,治理黑臭水体20_米米,制止露天焚烧秸秆20余起,拆除违章搭建20_平方米。

  (四)扎实有效开展社会治理工作。一是深化禁毒整治,摸排制毒高危场所310处,摸清75名“六类重点人员”,压紧压实管控责任,铲除罂粟种植2处2株。二是抓实信访维稳,常态化排查问题苗头,注重初信初访,化解矛盾纠纷570件次。三是扎紧安全防线,摸排整治道路交通、塘堰管理等安全隐患14处,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机制,组织开展综合应急演练1次,全年未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宣传不够到位。一是各部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均以项目建设为重,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内涵和目标任务,思考不全,把握不准,目标不明。二是宣传不到位,群众对开展乡村振兴战略知晓率不高,思想认识不足,造成了干部和群众对乡村振兴战略想法不一,思路不清,积极性不高。三是组织相关部门干部、村干部及示范村群众外出参观学习的力度不强,在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方面办法不多,造成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经验不足、方法不当、思路不宽。

  (二)实施规划不够完善。一是在制定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中,前期调研不够深入,特别是对本地的地域环境、人文特色、资源禀赋等方面考虑的不够周全,没有完整地纳入规划。二是广泛征求村“两委班子”和群众意见建议不够,不同程度存在规划与乡镇村社实际结合不紧密,制定的规划缺乏群众性、综合性、可行性、超前性、长效性。

  (三)部门配合不够紧密。一是镇各相关部门各自为政,相互协调配合不够,相互制约因素较多,项目落地难,实施进度缓慢。二是项目资金利用率不高,特别是在整合资金、捆绑使用方面办法不多,思路不宽,造成资金分散,项目效益难以发挥。三是项目建设投资力度不足、建设资金缺乏、融资难度较大。加之,项目督促、协调不够,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推进。

  (四)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一是主要产业以农业为主、特色产业分布不均衡,产业单一,基础薄弱,市场竞争力不强,转型升级难度较大;二是产业化进程缓慢,龙头企业少,且规模小。生产技术水平不高,精深加工不够,产品附加值不高,“公司+合作社+基地+农牧户”经营模式尚未形成产业链条。三是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缺乏专业人才、技能人才和乡村能人。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强领导,统筹推进

  为全面贯彻落实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关文件精神,切实抓好我镇乡村振兴先进示范村创建工作,健全机制成立示范村建设领导小组,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形成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高效务实的队伍。

  (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规划是乡村振兴建设的龙头,必须结合村实际,始终把高标准、全覆盖的理念融入到规划中,以规划设计提升建设水平。规划村,坚持点、线、面统筹发展,优先对交通区位优越、资源条件丰富、景观资源独特、文化内涵丰富的社进行重点打造,具体建设中实行分类指导,要注重从细节入手,因地制宜,差异化、个性化、人文化开展镇、村风貌设计和景观建设,体现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体现一村一特色。坚持“小尺度、融自然、承乡愁”的原则,求精,不贪大;求好,不图快,建设一批能体现我镇山水人文特色的“美丽·宜居乡村”精品村。

  (三)保护生态,改善环境

  乡容乡貌的打造能间接影响招商引资吸引力。政府把垃圾、污水、绿化等基础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的重点环节抓实抓好。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功能配套;加强村庄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工作。全面推行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农村户用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和农村污水治理。村庄绿化实现森林围村,注重房前屋后、庭院内外的绿化、美化工作,积极发展庭院经济。

  (四)产业支撑,增收致富

  继续扩大挂面产业规模,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特色现代农业园区,打造名、优、特、新农产品,适度推广规模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促进农业现代化。在园区范围内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推动农业与旅游深度融合,延伸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五)强化宣传,营造新风

  加大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的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关心、关注、关爱乡村振兴示范村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发挥《村规民约》在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和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应用《卫生公约》、《文明公约》、“六好”标准等有效手段,促进幸福美丽乡村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井然有序的新村新秩序。发挥好“三讲三爱两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内容的年画、宣传画引领好风气,引导群众形成和展现“四好”新村新农民的精神风貌,形成广泛的社会主义农村新风尚。

  (六)整合资金,撬动资本

  实施涉农资金整合计划,用好惠农支农政策,应遵循“性质不变、用途一致”原则归类整合各部门涉农政策资金,向乡村振兴倾斜,各类建设项目、资金优先安排,切实提高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率,真正发挥有限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带动作用,充分撬动社会资本。

  (七)加强督导,狠抓落实

  严格落实乡村振兴工作的职责和任务,强化督导,落实人员,压实责任,确保20_年市级、省级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创建目标的顺利完成。

第6篇: 乡村振兴五大目标

  兖州区是古九州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交通便利,资源富集,素以“九省通衢、齐鲁咽喉”著称,面积535平方公里,人口55.5万,辖6镇4街道办事处,共34个居委会,440个自然村。自20_年以来,兖州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刻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重要指示,按照“规划先行、示范带动、整体提升”的工作思路和“一年集中突破打基础、两年扩片成带抓提升、三年全面铺开成样板”工作目标,以示范项目创建为突破口,统筹推进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五大”振兴,推动全区乡村产业振兴在济宁“走在前、作示范”。20_年兖州区被中共济宁市委济宁市人民政府授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单项奖”。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将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工作纳入全区“三重”工作,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一线推进、工作落实上给予了重点支持和倾斜。

  一是书记抓乡村振兴落实到位。结合机构改革,成立了由区委书记任主任的区委农业农村委员会,召开了区委农业农村委员会全体会议,出台了委员会工作规则、工作细则,区委常委会会议、区政府常务会议先后多次听取乡村振兴、扶贫开发、美丽乡村等三农工作汇报,区委、区政府主要及分管领导先后多次视察三农工作、召开现场会,并作出批示,确保工作高效推进。各镇(街道)也成立了由党(工)委书记任主任的领导机构,完善“书记抓、抓书记”责任制,制定镇街党(工)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清单制度,领办党建突破项目,抓实“一把手”责任,进一步增强各级党组织抓党建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

  二是机构运行顺畅高效。成立了由区委副书记任指挥,8位副县级领导任副指挥的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建设指挥部,指挥部办公室抽调人员进行集中办公,实体化运作,具体负责乡村振兴示范项目综合协调、督导调度等工作。成立了由1名区级领导任组长,2-5个部门为牵头单位的五个振兴工作专班,各专门成立办公室,负责具体业务指导、工作推进。10个镇街也参照区里做法,成立机构、配备专班,健全机制、完善制度,全区上下隶属关系清晰、工作安排顺畅、任务落实得力。

  三是制度保障强劲有力。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文件精神,全区先后召开了农村工作、规划编制、示范项目现场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等会议,科学编制了《全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_—20_年)》《兖州区关于加快推动乡村振兴和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支持政策》印发《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动乡村振兴和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的支持政策>责任分工》的通知(济兖农委发〔20_〕5号)、《中共济宁区兖州区委济宁区兖州区人民政府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实施意见》(济兖发﹝20_﹞1号)、《中共济宁区兖州区委农业农村委员会关于印发<20_年全区乡村振兴工作重点>和<20_年全区乡村振兴任务清单>的通知》(济兖农委发﹝20_﹞1号),制定了推进农业农村优选发展、小城镇助推乡村振兴、开展示范创建、落实五大专班任务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工作职责,狠抓工作落实。严格督考调度,将乡村振兴考核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体系,制定出台了《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实施细则》,推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各项部署要求落地见效。对重点项目实行挂图作战,倒排工期,逐个提升。认真落实“一线工作法”,区领导每月定期到项目一线进行现场办公,问题在一线发现、在一线解决、在一线落实,提升了工程效率和质量。

  二、取得的工作成效

  一是“1+5+N+10”乡村振兴工作格局初步形成。兖州区科学编制了《全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_—20_年)》,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出台了《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实施细则》,将乡村振兴纳入全区“三重”工作体系,构建形成区乡村振兴指挥部统筹谋划、五个专班协调推进、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区镇村联动推进的“1+5+N+10”工作格局,着力构建乡村振兴推进机制。坚持典型带动、先试先行,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全区有1个镇、5个村被认定为全省首批乡村振兴示范镇、村,3个示范区被批准创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区。20_年7月兖州区被纳入山东省第二批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区创建范围,5个村被纳入示范村创建范围。

  二是市场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全区注册农民合作社823家、家庭农场206家,发展50亩以上种粮大户746户。土地流转面积3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5%。发展壮大粮油加工、农机装备、肉鸭养殖、中草药种植“四大产业集群”,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3家,形成了以百盛生物、益海嘉里、今麦郎等农产品精深加工集群,创建省级标准化生产基地3处、省知名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2个。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三是“十百千”工程示范工程初现成效,探索了适应本地的发展模式。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工程,1个镇、5个村被认定为全省首批乡村振兴示范镇、村,今年兖州区被列为省第二批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区。积极探索乡村振兴发展模式,漕河镇管家口村党支部领办企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经验做法得到省委副书记杨东奇批示和肯定。新兖镇牛楼社区坚持党建引领,以“政府主导+公司运营+村民入股”模式,打造了牛楼小镇田园综合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1+1+N”示范模式,以新兖镇牛楼和小马青为中心的滨河示范区、以大安西垛村为中心的瓜蒌种植、以小孟镇梁家村为中心的中草药种植、以漕河镇管口村为中心的特色农业种植初具规模,均可带动周边3—4个村实现发展。

  四是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稳步增收。探索形成资源有效利用型、发展物业经济(租赁)型、土地规模经营型、村党支部领办创办经济组织型、村企合作(联姻)型等九种集体经济发展模式,20_年所有行政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预计今年年底60%的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万元。

  五是五大振兴统筹发展,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有效提升。培育乡村好青年省级2名、市级4名、区级40名,1人被授予“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达到33个,市级“清洁村庄达到62个,林木覆盖率达到30.1%。农村文化丰富多样,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打造了“蒲公英夜堂”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00多场次。着力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新兖镇小马青村“积分制”经验做法上报中央农办。

  三、下步工作重点

  我们将以入选山东省第二批十百千示范区为契机,按照“一年集中突破打基础、两年扩片成带抓提升、三年全面铺开成样板”的发展目标,围绕“一环、两带、三组团”的发展框架(“一环”,即以济阳路、谷肖路、金谷路、南环城路为示范轴;“两带”,即泗河绿色发展带和洸府河生态休闲带;“三组团”,即以颜店镇、新驿镇为带动的苗木种植、林下经济、特色养殖组团,以小孟镇、漕河镇为带动的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生产、深加工组团,以大安镇、新兖镇为代表的农工旅融合发展组团),以重点镇、特色镇、示范村为基础,实施乡村振兴三年行动(20_年-20_年),乡村振兴示范区初见成效,形成符合我区实际、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齐鲁样板。

  ——示范创建取得显著成效。20_年,巩固示范点建设成果,集中力量打造示范区。在巩固示范片点创建成果基础上,集中力量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着力在村庄基础设施、环境整治效果、特色文化挖掘、产业项目发展等方面进行打造,解决好建设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巩固全区乡村振兴建设成果。到20_年,示范镇、示范区初见成效。突出集体经济增收、绿化提升、产业发展等四方面内容,形成符合我区实际、可复制、可借鉴的乡村振兴之路。

  ——农业产业提质增效。20_年,全区乡村产业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建立起配套的规划发展体系、政策支持体系、制度管理体系和考核监督体系。20_年,全区35%的村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00亿元,农业重点龙头企业达到50家,家庭农场发展到150家、专业合作社发展到750户,培育示范主体10家,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0处。

  ——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到20_年建制村通硬化路比例达到100%、农村规模化供水覆盖率100%以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农村规模化供水覆盖率达100%以上、行政村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粪污无害化处置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基本实现农村清洁供暖。

  ——人才保障基础扎实。20_年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引领和带动作用的乡村人才,基本满足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到20_年,全区基本建立起机制完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人才支撑体系,为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注入源头活水,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农村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到20_年,五星级村党组织达到40%以上,全部达到三星级以上;20_年达到50%以上。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实现全覆盖,村级自治组织规章制度健全完善,在村党组织领导下分工负责、团结协作、有序运行,积极发挥作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顺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同步建立,运行规范。党建带群建、带社建工作推进有力,群团组织基层阵地更接地气、更加稳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健康发展、不断壮大。

推荐阅读:

2023年学校意识形态工作汇报材料(通用6篇)

部队检讨玩手机书自我反省范文(精选3篇)

爱心朗诵稿3篇

以案促改组织生活会党支部对照检查材料三篇

2023个人对照检查材料范文(精选8篇)

金融办政治生态建设情况汇报6篇

标签: 乡村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