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学校教育广义上讲,它是指影响人们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拉丁语教育关怀是西方的教育&rdquo这个词的起源是指“ldquo导出&rdquo。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
【篇1】基础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基础教育占据很大的比重,本文通过对新课程改革中基础教育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方法,期望能更好的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应用。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
【分类号】G632.3
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我国基础教育举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从20_年开始的第一次基础教育改革,使得人们对基础教育的理解越来越透彻,同时也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素质教育的推广、义务教育的普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提出、以生为本理念确立都体现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成就。但新时期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同样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以改革创新的勇气、严谨求实的精神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以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改革,这是我们迫切需要有所作为的。
一、我国基础教育在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利益冲突
不可否认,任何改革都会涉及到对原有权力行使空间与资源配置格局的重组并最终导致对原定利益占有份额的调整。有学者说:“教育改革在制度上的变迁或创新,表面上似乎主要是规范教育改革活动主体的行为,实际上则是对教育方面利益分配的制度化。教育改革就是要改变人们之间在教育资源上的利益分配格局和关系。”因而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对基础教育改革持何种态度取决对其利益的权衡。
(二)带有消极情绪看待教育改革中引发的问题
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改革是完美无瑕的,但人们在评价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中往往总是用唯美主义眼光看待并加以评判,觉得改革就应该是尽善尽美的,一旦改革进程中出现什么问题,他们便会怀疑改革的合理性,全盘否定改革。另一种消极看待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的现象就是不切实际地夸大所出现问题的严重性。有的人包括一些老师抱怨“没改之前还知道怎么教,现在越改越不知道怎样教了”。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旧有观念、旧有教法与新观念、新教法的冲突造成的,但一些人会把原因推到教育改革身上去。
(三)社会阶层分化
中国社会阶层的日益分化已是既定事实,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对教育改革的需求也变得多样化,出现不同的教育需求,而任何一种改革安排要想拥力基本的动力和基础,就必须要考虑人们的需求。在教育领域差异化需求趋势不断增长。差异化教育需求,是指不同阶层对教育有不同的需求和不同认识、定位。社会上层对教育有着更高的追求,比如追求个性化的教育,追求注重素质的教育等;
二、我国新课改中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研究
(一)关注地区差异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要把我国的具体国情考虑在内。新课程改革对于基础教育的发展条件、发展要求不能整齐划一。城市要有适合城市发展的课程,农村要有农村特色的课程;做到统一性和多样化兼顾。课程编制要鼓励多纲纲多本,关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改变以城市为导向的课程编制状况。
(二)更新教育教学策略和方法
改革课堂教学策略的出发点就是要把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构想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经验,真正将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此,要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在体验、探究、发现的框架下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可以适时的将一些一线名师的教学方法适时推广,如李吉林的情景教育法、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邱学华的尝试教育法等。
(三)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
现代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教会学生学习”。《意见》中提出,要教育学生求知,教会学生健体。新制定的《全国高等院校普通体育课程指导纲要》明确地提出:“要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也明确规定:“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也就是说,学校体育必须为学生打下良好的终身体育基础。现代学校体育的这一特征,对于改革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与评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趋势
道德情操的养成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这是任何教育都回避不了的问题,而且是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从古至今人们对此做了大量的探索。观念、态度和价值体系的传递在教育和社会教化中的极端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当今社会全球化、网络化发展迅速的情况下,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难度都加大加重了。
(五)转变思想,树立大的基础教育管理观
基础教育管理的工作十分繁琐复杂,若是只注重分级而忽略了分工,就会导致地方政府各自为政,使基础教育管理出现不协调。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社会条件和管理条件都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基础教育不可能采取“一刀切”,使用统一的办学模式和发展步骤。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条件,使用多样化的办学模式。实践证明,基础教育要保持稳定的发展,必须要与时俱进,在适当的时候调整改革的步伐。我国基础教育管理目前应重点实现“三个转变”:(1)将分级管理中的“以乡为主”转变到“以县为主”;(2)由县教育局只进行业务管理转变到在执行职能的同时,进一步强化综合管理;(3)教育行政监督和行政指令转变为通过对基础教育进行立法、教育督导、教育援助等手段行使教育行政职能。
(六)加强教师管理
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人力资源,教师的管理也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教师管理主要包括对教师的任用、培养、考核、工资待遇等方面的规定和操作。在进行教师管理时,第一,要建立合理、科学的教师聘用制度;第二,要建立结构合理的教師队伍;第三,明确教师的工作目标、工作理念和工作职责;第四,提供大量的机会加强教师的培训;第五,提供充足的自由时间去促进教师的个人发展。
结束语
基础教育改革是一个过程,我们要有耐心,认真思考这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根据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推进的实际情况,找到合适的解决途径和对策。我们的处理态度应该是尽可能减少失误,让基础教育改革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和完善,循序渐进地推进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董新城.探究基础教育改革的故障及其超越[J].课程教育研究,20_(1).7.
[2]吴全华.影响基础教育改革的几个主观因素[J].教育发展研究,20_:108-111.endprint
【篇2】基础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关于改善民生问题中第一个问题讲的就是教育.从教育的地位、方针、各项改革、发展的任务一直讲到教师队伍建设.文字不多,内涵却极其丰富,值得用心去研读,领会精神.一个国家的发展、社会的和谐,离不开教育的进步.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教育大国,在实行基础教育改革的十余年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改革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基础教育不平等的社会因素,让改革与国际趋势接轨,让中国真正成为屹立于世界的教育强国.
关键词:基础教育;平等性;问题;社会因素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先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基石作用”说得形象具体.事实上,基石稳而大厦牢.教育搞好了,国家复兴的大厦就有了稳固的基础.这很明显地表明,促进基础教育公平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任务.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改革仍然困难重重,问题越发显著.我个人对我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一些粗浅的看法,认为我国的基础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问题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国家提倡素质教育已经很多年了,但是应试教育依然根深蒂固,可是有的学校还是比较重视升学率.以知识教育为中心的教育必会培养出“高分低能”的无用人才.我们目前还缺乏衡量全面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束缚了人的头脑,与素质教育的主旨越离越远.应试教育的结果就是:重视文化教育轻视道德教育、重视理论教育轻视实践能力、重视考试结果轻视创新能力培养.
二、学校层次不平等的问题
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往往是把少数学校树立为重点发展,在经费投入、师资建设和招生等多方面进行重点保障,重点学校的权利、资源上更有获取的优越,更多地得到政府的支出.这种做法加剧了基础教育领域内部资源配置的失衡,导致在区域内学校之间差距拉大,造就了一大批基础薄弱的学校,造成了学校的分化,也造成了学生发展、学生身份的分化.现在很多农村学生千方百计地进城市学校就读,在享受更优越的教育服务的同时,还需要支付巨额的择校费用等.但对于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只好就近在农村学校读书上学了.尽管有再穷不能穷教育的说法,但事实上家庭的贫富差距造成了子女享受基础教育的不平等.
三、城乡基础教育的差别问题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任务是艰巨的.近些年,农村教育的发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同城市基础教育相比存在着不平等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一些农村学校不论是硬件设施,还是师资力量都很落后.城市的教学基础设施明显好于农村.另一方面,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力量也很薄弱,有的教师一个人教很多科目,有的学校还缺少音、体、美专业教师.大多数年轻教师从业者更愿意在城市工作,因此导致农村教师队伍的结构和年龄出现一些不合理现象.
四、合理配备教师问题
教师的合理配置是教师队伍整体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个问题大则对一个省,小则对一个县、一个乡镇都很重要.以孝义市为例,这几年,孝义市通过公开招聘考试,招考了几十名音乐、体育、美术专业的教师去农村学校任教,形成了一支农村年轻骨干艺术师资队伍.但是,艺术教师在农村学校还是十分匮乏,特别是音乐、美术教师队伍,在学校配置还达不到要求.因此,农村学校此类特长学生的培养无法与城区学校相比,可以说孝义市中小学生艺术人才的后备力量严重不足.
五、网络资源利用的问题
现如今,网络已经步入每个家庭.网络,既可能是孩子成长的知识宝库,也可能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电子鸦片.加之社会上黑网吧接待未成年的学生,有的学生就是因为迷恋网络和游戏,荒废了学业,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伤害.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兴趣将他们引导到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学习和活动上来,配合教学改革的实际要求,结合学校的现有资源,通过互联网引进国内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为学生服务,让快捷的网络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及管理服务.
六、校外教育的问题
校外教育工作是培养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校外教育始终坚持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原则,努力发挥学生校外教育机构的独特教育功能.在学生走出校门后,可以去少年宫、青少年科技馆、活动中心等活动场所进行各种科学、文化娱乐活动.校外教育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通过活动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我国要提高教育竞争力、紧跟时代潮流,就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中国的教育必须是建立在适合中国国情基础上的,让我们的基础教育真正成为国家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要想成为世界科技发展的领跑者,消除中国基础教育不平等现象势在必行.让我们大家团结起来,共同展开创新能力,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的振兴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傅林.教育的使命.科学出版社,20_.
[2]徐仲林,徐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四川教育出版社,20_.
【篇3】基础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本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是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大的戏头是有效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定位于国家课程、地方管理、学校开发,其功能在于: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学生正确科学研究态度和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然而,通过本次对12所中小学调研发现,综合实践活动在我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存在极大盲区和偏颇,实施现状令人堪忧,部分学校形同虚设、名存实亡,课程推进举步维艰。初中尤为突出,村小更加严峻。公立学校尚且如此,民办教育可想而知。
一、主要问题
“难”,一是难度大,二是困难多。领导认识难,教师认同难,实施过程难,评价方式难,课题开发难,课程管理更难,最终是推进“难上难”,效果“零归零”。体现在:
一差认识:课程认识错位,导致定位不明,课程计划落实不力
国家课程计划明确规定:综合实践活动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每周3课时,课时安排遵从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但我县目前实际是小学常1~2课时/周,初中0~1课时/周。同时,绝大多数学校和教师仍被以往的课程思维定势所束缚,还未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将其视为单纯的活动课程,或等同于学科课程。
1、课程内涵理解偏失
几乎所有学校至今搞不懂啥叫综合实践活动,弄不清综合实践活动包括指定领域(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和非指定领域(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等),把综合实践活动包含的四大指定领域截然分割,上综合实践活动课只上劳技课或信息技术课。更没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的优点在于“无本”,亮点在于“开发”。
2、劳技课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课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经验性的课程,它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是围绕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中的问题来组织学习活动的,是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条主线帮助学生选题展开的。它注重学生的活动过程,强调指定领域和非指定领域互为补充、互为渗透,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而劳技课是一门学科课程,它主要是传授知识与技能。劳技课仅作为非课改年级,不能作为课改年级中一门独立课程。而绝大多数学校把劳技课作为课改年级的一门独立课程来上,并视为综合实践活动课。
3、信息技术课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课
信息技术课是市教委指定的课程,属地方课程,是传授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不论是课改年级还是非课改年级都必须开设。但所有学校均将信息技术课与综合实践活动课同一化。
二差师资:教师来源单一,导致角色不清,任课教师履职不力
综合实践活动任课教师差,不仅差在任教者对该课程的理解和活动方案的指导,当前更差在数量上。
1、安排的搪塞化,导致任课教师的质不高
由于认识和定位上的`偏失,往往任课教师的安排多为遮眼,常是退居“二、三梯队”的人员。然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所有课程领域中综合程度最高、开放性最强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较之其他课程领域蕴藏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关联性,涉及更加广泛复杂的课程资源。因此对任课教师的要求是高不是低,特别在管理、组织、研究、指导能力上,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2、教师的专职化,导致任课教师的量不足
教育部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学校所有教师和学校管理者都应当成为学生的指导教师。……学校不应指定少数几个教师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应专任而非专职。这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所决定。然而,绝大多数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的安排上,来源渠道窄,并有专职化的倾向。
这无形地限制了任课教师来源的面,违背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人人有责、优势互补、合作提高”的选教原则。当遇到专业问题时,难以及时解决;涉及跨学科领域时,难以沟通与合作。
3、角色的错位化,导致任课教师的导不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活动化,倡导学生自主选题、主动实践,要求教师把学习和活动的权利还给学生,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包括对学生选题的指导,对学生活动方式的指导,对学生活动过程和方法的指导。然而,所有学校均将综合实践活动囿于课堂内,不敢让学生到社区调查、观察收集材料。同时,绝大多数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时,存在一包到底的现象,没能体现学生是活动主体的角色定位;更有甚者走向另一极端,放任学生自由活动,忽视教师的指导。
三差资源:主动实施欠缺,导致研究不实,课程资源开发不力
综合实践活动是“无本”的课程。作为必修课,国家既没有课程标准,也无教材,只有《指导纲要》,加之学生个体千差万别,决定了课程内容的高度开放,实施的全身心投入。若依本上课,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因地制宜,围绕“服务社区,走向社会,珍惜环境,关爱他人,善待自我”五方面进行课程内容开发,并对之予以有效管理。但目前大班额、缺财力、怕出事的共生,校本研究的空化,以及对该课程实施主动性的丧失,致使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仍停留于嘴上。
四差方法:教学模式僵化,导致评价不高,实施过程畅通不力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重在落实“从生活走向课程,从课程走向社会”的理念,善将问题转化为课题,实施探究性学习。但绝大多数学校仍固守接受性学习,不能将两种学习方式有机结合,不能认识到探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学习内容,将该课程同其他课程机械割裂,课程意识和课程观缺失,面对综合实践活动无从下手,不知怎么上,何时上。
在评价方式上,多数学校没有这个概念。即或是个别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也仍以知识为本位,偏重于结果,完全违背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质。
二、几点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课程意识
认知的缺失,认识的错位,特别是领导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知与同化的乏力,是我县目前综合实践活动实施难的主要根源。为全面有效推进课改,端正领导的认知是关键。故须清洗头脑,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师资水平,切实转变观念,增强课程意识,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课程计划。
2、关注学生实际,重视资源开发
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特别是课题的开发,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课题来源要尊重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也特长,体现每所学校特色,反映所辖社区的特点。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问题与课题,或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并提升为课题,在学生自主选择课题和指导教师(组)基础上,施行小组教学。
3、加强校本研究,落实三维目标
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作用;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优势互补、共同指导;充分发挥常规教研功能,加强校际间交流与合作。在课程实施中,应制定实效性研究方案,指导学生细化活动计划,关注学生活动过程,注重活动过程资料积累,加强师生间、生生间交流与合作,授之以渔,教给探究方法,提供交流机会和展示自我平台,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切实落实三维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