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日常生活和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舆论或阶级舆论在社会生活中起着制约作用。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学生道德缺失案例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
第一篇: 大学生道德缺失案例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案例篇1
20_年12月24日,在进行的全国大学生英语四级(简称CET4)考试中,法学专业20_级学生张某使用手机接收答案,其答案形式以数字编码的形式通过短信传递,在抄袭答案时被监考教师当场发现。经查,张某由于马上就要毕业,还没有通过英语四级考试,担心不能拿到学位,并且用人单位对其提出明确要求,不通过英语四级,工作不予接纳。该生通过网络寻找四级答案提供者,将600元以银行转帐的方式存到对方帐户,对方承诺在考试开始后50分钟内将所有选择题答案以短信的方式传递给张某。事后,张某受到了开除学籍的处分。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案例篇2
11日晚,一知情人向本报反映,当日上午,在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期末考试上,监考老师捉到了一名使用手机作弊的大四男生。
据介绍,在考试过程中,这名男生用手机拍摄试卷,然后发送给外面的同学帮忙解答。距离考试结束还有10分钟左右,他这一行为被监考老师发现,手机当场被收缴。在考试现场,有四五十名学生目睹了这一幕。
该学院应用化学系有机化学教研组负责这次考试。教研组一名老师证实,当日上午9~11时,他们举行了考试,考试科目为有机化学,考试地点在学校西校园第四教学楼。考场上,发现有人作弊后,监考老师按照规定做了记录。
另有老师证实,这名作弊的学生叫孙某,是该学院应用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20_级学生。以前有机化学课程他没考过,这次是参加重修考试。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案例篇3
原告某大学四年级学生李某在20_年5月27日的考试过程中,携带一些与考试相关的资料被监考教师发现,监考教师认为其携带资料是考试作弊行为,将他带到考务办公室,当即对他作出处理。事后原告李某不服,到教室找监考教师,要求拿回试卷,撤销作弊处罚。在遭到拒绝后,原告李某动手打了监考教师。大庆市公安局开发区分局于20_年6月4日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书,决定对李某拘留三日。黑龙江某大学于20_年6月14日,作出校教发[20_]270号处分决定,决定给予原告李某同学开除学籍处分。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案例篇4
20_年12月8日,土木工程专业20_级学生赵某在《高等数学(2)》补考考试中,请其同宿舍同学李某代替考试。经查,李某学习较好,在考试《高等数学(2)》时是该宿舍的所有同学中成绩最好的,并一次通过,该宿舍共有3名同学未通过该课程考试,由于赵某复习不充分,害怕不能通过该科考试,请李某替其参加考试,李某起初并不同意,后经同宿舍大部分同学劝说,顾及哥们义气,抱侥幸心理替赵某考试。在考试过程中被监考教师当场发现。事后,赵某、李某均给予了开除学籍的处分。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案例篇5
20_年6月18日,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肖章使用电子橡皮欲查看答案时被监考老师抓到。当天,学院在校园张贴通告,主要内容为肖章的行为已构成严重考试作弊,该课程考试成绩无效,根据《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生违纪处分规定》第二十三条规定,给予开除学籍处分。
20_年6月20日,学院向肖章送达了《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生违规处理告知书》。学院于当年6月22日作出《关于给予肖章开除学籍处分的决定》校教[20_]64号,决定给予肖章开除学籍处分。
第二篇: 大学生道德缺失案例
摘要:在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特殊时期,国民的社会道德生活及道德观念受到西方道德思潮的严重冲击,因此,高校大学生的道德观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迷茫期。针对高校大学生当前的道德人格现状,分析出现道德人格缺失的原因,并提出重塑道德人格的可行性路径。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道德人格;重塑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475(20_)10-0077-02
一、高校大学生道德人格缺失现状
(一)诚信缺失普遍化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得到传承和发扬,然而现今的诚信问题已经变成了社会性的问题。当前,诚信缺失在高校大学生中主要体现在各类考试的作弊,很多学生在考试前不认真复习,在考试过程中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打小抄,如课桌上的铅笔字、墙壁上的数学公式、手掌心的小纸条等,这样的现象已经普遍存在于大学的结课考试中,从这些行为可以反射出学生对待考试的消极态度。考试作弊不仅影响学生的在校评价,而且由于对所学知识掌握不精,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面对就业困难,有部分学生为了美化自己的在校成绩,出卖自身诚信,通过办各式各样的假证件为就业增加成功的砝码。[1](P.39)另外还有很多大学生为了自身的利益,虚报家庭状况,申报材料弄虚作假,以此骗取国家助学金及学校的各类资助等。这些现象已经严重影响到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塑造,更影响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
(二)功利主义倾向主流化
正确的价值观是引导一个人积极向上,无私奉献的力量支撑。然而现今的高校学生价值观念模糊,面对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冲突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更有甚者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不惜以牺牲集体利益为代价,缺乏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荡然无存。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部分学生功利主义倾向较为明显,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甚至出现拉票、送礼等不道德的现象。
(三)认知与行为脱节化
在道德人格的培养过程中,必须坚持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统一,发挥道德认知对道德行为的正确引导作用。然而,现今的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轻视学生的情感培养。因此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去积累知识,但在实际的生活中很难运用所学知识去指导自己的道德实践,从而就出现认知与行为上的脱节。在大学生道德认知范围内,认同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但往往在行为上则是为达到个人利益而不惜牺牲集体利益的利己主义倾向;认知上认同考试作弊是道德败坏、学风不良的行为,但在行为上则也会为顺利通过考试而作弊;在认知上认同大学生应具有社会责任感,应热爱祖国,希望国家蓬勃发展,然而在行为上却表现为抱怨社会、埋怨国家政策、爱国情感表达非理性等言行。[2](P.12)
二、高校大学生道德人格缺失的原因简析
(一)社会环境缺乏引导性
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同样转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严重冲击着传统的道德观念。因此,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带给人们极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改变着原有的优良道德品质与道德追求,影响着青年大学生判断使大学生崇拜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把诚实守信、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等优良的道德传统遗忘在金钱的漩涡里。“八荣八耻”的颠倒,社会责任感的丧失,崇尚道德理想的遗忘,严重背离道德文化所倡导的精神追求。随着互联网的普遍应用,使网络资源实现快速传播、缩短了沟通的距离、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也带来不良文化的传播,污秽的内容严重腐蚀大学生的心灵,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产生很坏的影响。
(二)学校教育缺乏实效性
高校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主要依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然而受当前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高校的德育工作出现弱化,教育工作者将理论知识简单。机械地传递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因此,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更多是形同虚设,缺乏实效性。目前,有案例表明,现在有个别教育工作者道德败坏,言行不一,道德素质整体滑坡。在工作和生活中不能做到为人师表,经常会做出一些有损教师形象的行为,更有甚者则做出一些违法乱纪的事,发表诋毁党和国家形象的言论。综上的种种行为将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很大的不良影响。
(三)家庭教育缺乏榜样性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任职时间最久的老师,从孩子的出生直到家长的离世,因此家长的一言一行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目前,部分学生家长文化素养偏低,道德认知较差,恶习较多,如脏话连篇、赌博酗酒成瘾、打架斗殴等;道德行为失真,如做事缺乏诚信、见利忘义、拜金主义等屡屡发生。因家长在道德上存在缺陷,所以对孩子的榜样示范作用也将不存在,相反可能会导致孩子会把父母的种种不良行为作为自己今后的一个标准,对孩子今后的成长成才起到阻碍作用。
(四)自我认知缺乏准确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表明,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高校大学生出现道德人格缺失的现象根本原因在于不能进行自我认知和准确定位。自我认知的过程就是自我认识,了解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如果大学生不能对自我进行精准的认识,那么在道德行为的呈现上则必然出现偏差,严重者将“引导”道德行为走向极端。
三、高校大学生道德人格重塑路径
(一)弘扬传统道德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氛围
高校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缺失深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因此在重塑大学生道德人格的过程中必须改善已有的社会环境。首先,为了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社会应积极宣传良好的道德传统,同时加大对传统道德文化宣传的物质帮扶,加大大学生道德培养的物质支持。其次,各级政府应大力开发有利于德育工作开展的资源,发挥党员、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发挥名胜古迹、红色景区的启迪作用。再次,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倡导“八荣八耻”作为道德优劣的评判标准。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严惩违法犯罪行为,通过报道德败坏的典型,积极关注社会弱势人群并给予帮助。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为社会营造出积极向上的道德文化氛围,能够对高校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起到示范作用。 (二)转变教育模式,增强“两课”实效性
首先,高校应将德育置于大学生教育的首要地位,运用灵活多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宣传,努力引导学生发挥个体主体性,参与各项活动,争取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统一。其次,高校应深化大学生“两课”教育改革,不断提高和加强“两课”的实效性。“两课”教师需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通过多变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及个性差异,及时了解学生的困难并给予帮助。开展课外实践,加大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在实践过程寻求自我,并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再次,加强“两课”教师的师德教育。思政课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同时他们的道德品质,个人修养起着榜样示范作用。高校教师应严格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提高文化素质,完善个人道德品质,并对有道德问题的教师提出通报批评,并调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岗位。积极开展评选先进道德模范教师的活动,宣传典型事例,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三)注重家庭引导,提升榜样力量
家长应正确定位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认识到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清楚意识到自身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孩子道德人格的形成。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坚持以身作则,注意言谈举止,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家长还应做到夫妻恩爱、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兄友弟恭,为孩子的成长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孩子尽到父母责任,参与到孩子成长的全过程,为孩子的成长成才树立道德榜样。
(四)树立自我道德标准,加强自我管理
大学生作为道德缺失的主体,应意识到自律是解决问题的根本。[2](P.14)因此,要求大学生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努力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树立自我道德行为标准,实现自我管理。首先,认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及法律知识,阅读经典,致敬道德模范,自觉弘扬传统道德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自我精神世界,从而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其次,参加社会实践,关注社会问题,参与公益事业,在实践过程积极学习他人所长,补自己所短,增强社会责任感,为祖国的明天尽自己绵薄之力。再次,严格要求自己,面对诱惑绝不丧失自我,提高自我管控能力,努力成为自我道德人格塑造过程中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曹好.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缺失和培养[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_,(7).
[2]张兰.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缺失和重塑[J].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_,(1).
[责任编辑:褚永慧]
第三篇: 大学生道德缺失案例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优秀成果,但是大学生社会公德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而社会公德又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要不断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才能够更好的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够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取得更进一步的成果。目前,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淡化,我们应当采取多种合理有效的途径培养大学生公德意识和加强社会公德教育。
关键词:社会公德;思想道德素质;公德意识;公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_)06-0105-03
我们可以将社会公德简单的称为“公德”,它是指群体与群体之间的道德,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的集体里的人们,为了群体的利益而相对应制定的行为规范,规范着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本质上看,我们可以将社会公德理解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当中形成的一些观念,准则,思想。社会公德顾名思义是指在社会上形成的公共的品德,规定着人们在行为或思想方面应该怎么做。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包括五个大的方面分别是: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当前环境复杂,一些消极思想不断产生,我们应该在大学生社会公德方面加强正面引导和教育。
一、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失现状
近年来,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现象频频发生,在不同的程度上给社会带来了不好的风气同时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社会风气。从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来看,它涵盖了人与人关系层面,人与社会关系层面,人与自然关系层面。
(一)人与人关系层面
社会公德的内容中文明礼貌和助人为乐归结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层面,当前社会我们不难看到一些不文明礼貌和不助人为乐的行为。在过去的小学教育当中,老师总是会教学生们对人要文明礼貌,看到需要帮助的人我们应该乐于助人。然而如今在学生这一大群体中,这种现象却成逆差。在当今大学生这个大的群体中有些大学生举止不够文明,同时发现有些大学生在文明举止方面是在退化的。小学生在见到老师的时候会积极主动的和老师打招呼问好。正常的思维模式是接受越高教育这种行为就应该更为明显,但是这种现象却恰恰相反,在大学生这一群体当中见到老师不再是积极主动的向老师问好打招呼。在报纸上还是在网络上,我们最近经常会看到关于老人摔倒扶不扶这样的新闻,而在媒体采访过程中很多大学生直接表达出他们的想法,不会立即主动地去扶起老人。在人与人的关系层面,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值得我们关注与重视。因为这两个方面是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产生诚信的基础,是沟通交流的基石。我们理应重视起来。
(二)人与社会关系层面
社会公德内容中爱护公物与遵纪守法是属于人与社会关系层面的。在当代大学生中爱护公物与遵纪守法的意识缺失。随着物质水平不断的提高,社会问题也就会随之变多。当今社会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发达,大家都开始注重享受消费。大学生亦是如此,倾向选择外出旅游,而在旅游过程中就会出现诸多问题。例如有的大学生到了名胜古迹的景点时,会选择不正确的方式留下自己的足迹当做纪念。“书桌文化”和“墙壁文化”也是不堪入目。更有甚者破坏或损坏公物,例如将公园中的公共运动设施损坏,损坏公共花草树木等。同时大学生在遵纪守法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在此方面存在一些不良现象。例如在公共场所喧哗,随地吐痰,乱闯红灯等。有的大学生情侣在公共场所举止不雅,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干扰了他人。这些不良行为极大的影响他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文明。
(三)人与自然关系层面
社会公德内容中的保护环境则是属于人与自然关系层面。保护环境就是要求我们要爱护,保持和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环境整洁与卫生,要求我们要讲究公共卫生,形成优美环境。而在当今大学生这个大的群体中,有很多学生在公共场所随地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将口香糖随便乱粘附等现象常见。很多学生会选择一个风景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外出聚餐。聚餐后的垃圾随地乱扔或垃圾处理方式不对。这样的行为不得不让我们为优美环境而惋惜,为一些大学生的行为而痛惜。我们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学会爱护自然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值得我们去审视与重视的。
二、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失的原因
(一)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社会公德是属于上层建筑这一范畴的,我国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缺陷和有点并存那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会忽视自身的社会公德,这样整个社会的风气就会受到影响和破坏,大学生属于思想容易波动的群体,那么大学生的思想也会随之受到不良的影响,影响他们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国门打开,随之而来的是西方的思潮不断涌入国内,一些消极错误的思想也会随之涌入国内这也使得国内社会风气进步恶化,就此影响着国内大学生的思想。同时现在社会还存在一种不好的风,媒体报道新闻时总是将目光投放在社会公德失范的例子上,社会公德失范突发事件,道德“滑坡”的案例成为媒体追逐的焦点。公德模范们的事迹,却难以成为关注报道的对象。这也导致整个社会目光投放的偏差,大家追逐的焦点发生生了改变,使得整个社会的风气发生了变化。
(二)家庭品德教育的失误
一个学生无论是性格的形成还是品格的养成,最重要的教育就是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人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所以家庭教育是关键,那么家庭教育也是造成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众多家长过度重视和追求功利性成绩,而在孩子的品德教育和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方面不够重视。在学习成绩和思想道德素质两者之间,家长通常会将前者放在首位。有些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一切都大功告成。而事实上,一个学生有才无德很可能成为危险品。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庭模式。现在的家庭一般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家庭成员以孩子为中心。家长视孩子为珍宝,过分的宠爱,无原则的满足孩子的要求,这就使得家庭教育严重出现问题,会使他们产生一系列的问题,例如:一自我为中心,缺少同情助人之心,不懂得尊重他人,缺少责任感等社会公德失范的问题。 (三)学校教育管理的缺陷
在学校的教育中也存在一定性的问题,学校重视专业课质量,打造主打专业,注重教育结果和就业问题,忽略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那么就形成了“重成绩轻素质”的教育管理缺陷。中小学时期是学生们塑造思想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而中小学校在这一时期着重的是中小学生的基础教育,学校过分重视学生的文化素质的培养和考试成绩的好坏。而忽略了学生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和培养,这就导致了学生们对道德和社会公德重要性的认识不全面,对其产生的意识也是淡薄的。有的学校即便是安排了类似的课程,但是教学形式和模式过于单一只是理论性的说教和灌输,教学内容枯燥单调,导致的结果是带动不起学生的兴趣。只有理论的灌输没有现实的实践活动,就会导致学生形成高理论知识和低公德水平的反差,只知道社会公德的原则,却不知道应该如何去遵守社会公德。
(四)大学生群体特殊性
大学生自身存在不成熟因素也是造成他们社会公德失范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学生是在思想方面很容易波动,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的一个自控能力差的群体,大学生还是处于一个学习的阶段,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并不能很好的做出准确的判断。处于大学生这一阶段,他们对社会公德的认知是深刻的,但是在现实社会中践行社会公德规范的时候却是和深刻认知不成正比的。大学生这一群体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对自我认知偏高,而在现实中又很难理性地把握自我,使自己处于一种盲目的状态中。而自我认知的内在分裂,导致大学生在价值方面产生双重化认知。面对他人或是社会存在的一些社会公德问题用理想性高标准的尺度来衡量,也就导致了现实社会存在着这种现象,很多大学生只会看到他人没有遵守社会公德规范,而忽略自己是否遵守社会公德规范。
三、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途径
(一)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优化社会环境,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德管理机制。政府可以通过设立明确的奖惩机制,对于那些社会公德模范给予奖励,对于那些违反社会公德规范的人给予相对应的惩罚。合理利用网络媒体手段,在网络上进行积极的正能量的宣传。网络媒体不要舆论偏坡,不要只为了追求网络点击利益只报道社会公德失范的例子,要大力宣传道德榜样的例子。国家应该既要加强法治建设也要加强德治建设,不要存在重法治轻德治的倾向。政府可以举办各类与社会公德有关的活动,调动公民积极性,使得公民参与其中。例如,开展“社会公德模范”“社会公德模范小区”等评选活动。这样就会使得整个社会环境不断优化,社会风气也会越来越好。大学生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他们的身心就会被影响,和整个社会环境融入在一起从而自觉地践行社会公德规范。大学生公德水平的提高有赖于整个社会公德水准上一个台阶。
(二)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与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息息相关,而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首先取决于父母。父母的个人品德修养和知识水平,决定了家庭教育的水准和成效。家庭教育需要言传,犹重身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的言行举动,将变成子女为人处世的样板。所以,他们能不能以身作则,言行如一,正直重义,看问题冷静客观,待人接物进退有据,对孩子都是最直接的陶冶与感化。作为我们每一位孩子的家长,应该自己首先具备社会公德和诚信的意识和行为,摒弃事不关己的观念,时时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以身示教。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用自己良好的行为去教育、影响孩子,让孩子从家长身上学到良好的品德行为及习惯。这样才会在言传身教的氛围中充分感染自己的孩子。因为家庭是开展社会公德和诚信教育的基础,是孩子的生动课堂,而且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一位最亲密、最值得信赖的老师。家庭教育是学生们是否积极自觉的践行社会公德规范的关键因素,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在此方面的家庭教育。
(三)加强学校德育教育
学校应该不断加强学校公德教育和管理,学校领导人应当重视学生的公德教育。要做到“两手抓”,既要重视成绩也要明确公德教育重要性。学校教育者们应该从自身做起,遵守社会公德规范,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标杆。教育者们在进行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时候,应该寻求新的授课模式,丰富授课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对社会公德的重视,不要只停留在理论灌输层面。在教育方面不要忽视实践教学,应当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这样就不会形成逆差,学生们在践行社会公德规范时就不会大打折扣。校方还可以利用起图书馆、体育馆、食堂等场所进行社会公德宣传,倡导公德意识,这种宣传的形式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们。校方还可以举办“模范座谈会”,请一些模范人士来校作座谈会,与学生们分享模范事迹。在学生内部可以举办“社会公德模范十佳学生”的评选活动。这些活动既可以鼓励和督促学生们去遵守社会公德规范,也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得学生们明白践行社会公德规范的重要性。
(四)大学生自觉践行公德规范
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肩负着建设祖国和创造美好未来的重任。因此,不但要学好文化知识,还应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公德意识。大学生应该对自己进行一个准确的定位,认清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力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因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大学生自身还应该多参加一些社会公德实践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从点滴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这有利于我们的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社会公德意识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陈弱水.公共意识与中国文化[M].新星文化出版社,20_.
〔2〕初明利,范书生.高校德育新视野[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_.
〔3〕江南雨,刘思羽.社会公德学习读本[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_.
(责任编辑赛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