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年脱贫村驻村工作队工作计划和感想一
(一)聚焦户脱贫,夯实摘帽基础。一是住房安全保障。抽派精干力量成立农村住房保障指挥部,采取出台缺劳户住房“代改建”实施办法、预拨付启动资金等举措全力推进住房安全建设。今年计划投入资金8亿元,将贫困户土坯房全部纳入改造计划,并在省补资金的基础上,县财政按2万元、0.95万元、0.5万元三个档次进行再补助,同时将20xx年、20xx年易地搬迁建设任务提前到今年实施,全面解决安全住房问题,目前4529户14034人易地扶贫搬迁和9980户危房改造建设已全部开工。二是政策兜底保障。组织人员再次核实建档立卡贫困对象家庭收入情况,对家庭经济确实困难但未纳入低保兜底的按政策规定纳入,做到应保尽保,并对不能达标的低保兜底户进行全额补差,实现两线合一;组织医护人员对不能到医疗机构进行残疾人鉴定的500余名贫困对象上门鉴定,及时发放护理补贴。三是入学教育保障。完成12271名贫困学生信息公示上报和7200名贫困大学生20xx年助学贷款预申请工作,并配套资金5760余万元,启动16849名贫困住校生生活补贴发放工作,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无一例因贫辍学。四是医疗卫生保障。严格执行中省市规定,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确保贫困户县域内住院报销比例不低于90%;按150元/人·年的标准为58122名贫困群众代缴了医疗保险,确保每一个贫困群众治病医疗有保障。五是稳定增收保障。全面启动了130个脱贫奔康产业园建设,积极引导贫困户入园,通过务工、入股等方式持续增收;对9806余户贫困户发放到户产业发展资金2000余万元;新增公益性岗位846个总共达1119个,缓解贫困户短期收入问题;对2000余个贫困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实现贫困户在河西工业区、当地奔康产业园等就近就地务工增收。
(二)聚焦村退出,加快项目建设。一是通村硬化路达标。全县计划新建通村水泥路479公里,彻底解决96个村硬化路未达标和130个拟退出贫困村道路新建问题;修订《脱贫项目实施监管办法》,下调群众自筹标准,确保指标下得了,资金筹得起,道路修得通,目前绝大部分道路硬化已接近尾声,预计6月底前将全面完工。二是宽带网络达标。在今年计划退出的130个贫困村中,已完成98个贫困村宽带网络维护新建工作,余下的32个村建设任务将于6月中旬前完成。三是文化室达标。采取维修与新建相结合的方式解决74个村文化室硬件不达标问题,其中62个已经全面竣工。同时启动了130个贫困村文化阵地建设,已完成108个农家书屋书籍补充更新工作。四是卫生室达标。简易维修及功能改造的25个村卫生室已经全面完工,新建的48个卫生室主体已经完工。并对285个贫困村村医进行5次集中培训,提高乡村医生业务水平。五是集体经济达标。成功申报为省级扶持村集体经济试点县,在黎明等10个村开展试点工作,争取试点资金1000万元,结合试点工作下发了全县集体经济发展指导意见,对摸排出不能达标的或压线达标的45个贫困村进行解剖“麻雀”。
(三)聚焦县摘帽,补齐攻坚短板。一是紧盯“一低”目标,增调减贫任务。针对“漏评率和贫困发生率之和必须低于3%”的要求,将原脱贫20800人的年度减贫计划调整为29341人,调增8541人,预计年末贫困发生率将降至0.91%。二是紧扣“三有”任务,加快硬件建设。全面启动未达标“三有”建设任务,目前18个便民服务中心已全部动工建设,并同步进行了办公设备集中采购挂网工作。3所学校、22个卫生院改扩建工作正在进行主体施工,需配置的494台电脑已进入招标采购程序。三是瞄准“四好”工作,做好群众教育。在计划退出的130个贫困村开展免费体检达2万余人次,7000余贫困户签约了家庭医生服务,进村集中开展健康知识、卫生常识、法制讲座200余场次,每月开展了1次“摆顺扫干净”集中环境整治。1–5月共评选出四好星级农户2300余户,为四好村创建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聚焦长效发展,培育奔康产业。一是拓展产业布局。在去年“3311”产业布局基础上,新增22个县级示范村,130个脱贫攻坚产业园,辐射带动2万余贫困户脱贫增收。二是抓实载体培育。培育业主大户、专合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引进海升、温氏集团等龙头企业,打造归雁经济产业园、电商孵化中心,构建县乡村三级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在淘宝、邮乐网开设“德乡仪陇”馆,实现120余种本地农特产品上线销售,销售总额达3500万元,带动入网贫困群众人均增收350元。三是强化机制创新。积极引导贫困户发展家庭种养业,开展技能培训,支持贫困户就业、创业,解决近期脱贫问题;出台激励政策,引导龙头企业(业主大户)与贫困户结成利益共同体,深化和创新“三收三分”(劳务收入、租金收入、经营收入,固定分红、效益分成、保底分红)利益联结机制,解决长效增收问题。
(五)聚焦落实落地,扫清摘帽障碍。一是坚持问题导向。建立“四个类别(户脱贫、村退出、乡达标、县摘帽)摸排汇总、三个层面(乡村层面、县级层面、上级层面)研究解决、两个月为一周期”的“432”问题解决机制,今年3月和5月分别开展了一次问题摸排,共梳理住房安全、产业培育等21个方面2088个问题,对其中136个带共性的问题,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研究形成条款式处理意见,召开乡镇部门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第一书记大会,逐条解读,逐一整改销号,扫清摘帽障碍。二是深化结对帮扶。开展“万人帮万户”活动,将全县教职员工、医护人员、公安干警纳入帮扶主体,增加结对帮扶责任人6000余名;按照“6542”(县级领导帮扶6户、科级领导帮扶5户、一般干部帮扶4户、其他职工帮扶2户)的结对要求,实现每户贫困户都有一名公职人员帮扶,杜绝“穷帮穷、弱帮弱”现象。三是严格督查督办。建立“划片包干、定时回访、责任倒查”的督查考核机制,成立11个片区督导组,逐月细化督导内容,严格督查考核,倒逼工作落实。把脱贫攻坚作为主战场,出台《重奖重惩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十条规定》,重奖重用成绩突出的干部,重罚重惩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干部。今年以来,全县有2个乡镇分别受到红牌黄牌警告、2名乡镇党政“一把手”受到诫勉处理、2名党委书记被停职检查。
(六)聚焦持续用力,巩固脱贫成效。一是扎实开展“回头看”“回头帮”工作。按照习近平***“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指示精神,对20xx—20xx年6.33万已脱贫人口和55个已退出村再次对标核实、建好台账,分类制定巩固提升计划,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全力保障稳定脱贫,扎实开展“四好”创建、“农民夜校”和“三大教育”等活动,引导贫困群众自食其力、感恩奋进,珍惜脱贫成果。二是用好用活四项基金。今年通过上级补助、本级投入、社会捐助等方式整合资金2.1亿元,出台基金使用管理细则,加强源头管控,实行封闭运行,推行县村户三级联控,探索形成了“自主创业、入股分红、集资兴业”等多种模式用好用活四项基金。三是出台政策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出台贫困户就业创业和发展种养业增收奖补办法,按户人均增收情况给予600-1000元的奖励,全力支持贫困户通过劳动增收致富,今年将投入到户奖补资金3500万元左右。出台贫困户赡养老人激励政策,对积极履行赡养义务的给予100-300元奖励,营造“自觉尽孝、人人尽孝”浓厚氛围。
上半年,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脱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与上级的要求和贫困群众的期盼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别乡村干部政策不够熟悉。乡村换届后,市县组织了基层干部培训,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印发了《脱贫攻坚结对帮扶工作手册》,较好地提升了乡村干部脱贫攻坚业务能力。但仍还存在个别干部不够注重学习,对脱贫攻坚系列政策不够熟悉,尤其表现在上级检查时说不清楚,具体工作中时有走样,对脱贫攻坚造成了一定影响。
(二)个别已脱贫对象脱贫质量不高。我县坚持严格执行户脱贫“一超六有”、村退出“一低五有”的标准,95%以上脱贫户、绝大多数退出贫困村能够稳定脱贫、退出。但因为个别乡镇、村在作脱贫安排时,家底不清、工作不细,导致个别退出村存在集体经济收入水平低、与“四个好”目标尚有差距,个别已脱贫户、特别是20xx、20xx年脱贫户收入虽能超过当年贫困线,仍存在住房保障水平低、政策兜底不到位、因残因病等问题,存在返贫风险。
(三)存在帮扶工作不够扎实的问题。我县在帮扶工作想了很多办法,较好地实现了“五个一”全覆盖和所有贫困户均由公职人员帮扶,有力地推动了帮扶工作。但在个别地方仍存在着村第一书记履职到位不够,工作不深入、不扎实;少数农技人员专业不对口、指导力度不够;个别帮扶责任人帮扶时间少、帮扶手段少、帮扶质量不高等问题。
(四)个别地方项目推动不力。在项目推动中,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研究出台了监督管理办法、建立了项目库、整合了资金,有序推动了脱贫攻坚项目建设。但仍有极个别地方项目推动不力,进度较为缓慢;不够公开透明,群众参与度低;建设质量不高,甚至出现了违规违纪现象。
紧紧围绕“脱贫2.93万人、退出130个村、贫困县摘帽”的年度目标,添过硬措施,建严格制度,强督查督办,突出重点,攻克难关。
(一)加大干部教育培训。落实分级培训脱贫攻坚政策制度,强化乡镇领导干部、村第一书记、村支部书记三个重点群体的政策培训,提升干部能力水平;充分运用督查考核指挥棒,将是否熟悉脱贫攻坚政策,是否严格按政策抓脱贫攻坚工作作为平时督查暗访、年终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促进各级干部精通政策、熟练运用政策,有序推动脱贫攻坚工作。
(二)着力培育增收产业。大力实施农业产业“3351”战略,依托海升、温氏、中味等龙头企业,建成5万亩柑桔产业园、302个生猪托养场、6.5万亩加工型蔬菜产业园。大力发展立县支柱产业,引导龙头企业与贫困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三收三分”等利益联结机制,带动2.1万户贫困户脱贫增收。积极培育村主导产业,建成脱贫奔康产业园185个,引导0.8万名贫困劳动力入园务工。投入到户产业资金2000万元,新增公益岗位846个,全力支持贫困户通过发展家庭种养业和公益岗位就业增收。
(三)不断巩固脱贫成效。对20xx—20xx年6.33万已脱贫人口和55个已退出村再次对标核实、建好台账。出台贫困户就业创业和发展种养业增收奖补办法,投入增收奖补资金3500万元,按户人均增收情况给予600-1000元的奖励,全力支持贫困户通过劳动实现增收。扎实开展四好村创建活动,开办农民夜校,引导贫困群众自食其力、感恩奋进。出台贫困户赡养老人激励政策,积极履行赡养义务的给予100-300元奖励,营造“自觉尽孝、人人尽孝”浓厚氛围。
(四)切实加大群众教育。在计划退出的130个村中,深入开展“遵法守法、习惯养成、感恩奋进”为主题的“五学十评两创”群众的教育活动。计划创建县级“四好村”200个、(贫困村100个),在县级“四好村”的基础上创建市级“四好村”150个(贫困村70个),在市级“四好村”基础上创建省级“四好村”130个(贫困村50个),评选“四好星级农户”7602户,达到贫困户总户数的30%。
(五)严格督办重奖重惩。一是责任包干到片。抽派11名部门分管领导与376名第一书记组建11个片区督导组,实行分片包干、蹲点督导。二是内容细化到月。分阶段、分行业制定督导方案,6月前重点督导项目推进情况,7-9月重点督导“两不愁、三保障”落实情况,10-12月重点开展模拟评估。三是问效落实到人。推行第一书记“五带五强”工作法,出台《重奖重惩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十条规定》,重奖重用成绩突出的干部,重罚重惩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干部,倒逼工作落实。
主题年脱贫村驻村工作队工作计划和感想二
我县牢固树立“脱贫攻坚是第一民生工程”的政治意识和“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使命意识,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的要求,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现将20年脱贫攻坚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年以来,全县农村贫困人口从.万人下降到年初的.万人,贫困人口减少.%,贫困发生率从.%下降到.%。农民人均纯收入从元增加至元,年均增长%以上。
(一)成立组织,精准策动脱贫攻坚
我县以脱贫攻坚工作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严格落实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县委书记任,县长任指挥长。指挥部下设综合、宣传、督查等个专项工作组,由县委常委单位带头,从全县选调名优秀干部充实到脱贫攻坚指挥部,单设地点、集中办公,充分发挥党委政府在脱贫攻坚中的主导作用。二是积极部署落实。召开了全县脱贫攻坚动员会,先后出台了《县全力推进四年脱贫攻坚意见》《县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县打赢脱贫攻坚战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并严格监督实施,为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扎实开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遵循。三是完善推进机制。建立脱贫攻坚七人领导小组例会制度,定期研究推进脱贫攻坚工作。20年以来,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县四大家联席会等各类会议共研究脱贫攻坚事项余次,对脱贫攻坚工作实行高位推动和全程指导。四是层层传导压力。我县把脱贫攻坚工作纳入县委巡察重要内容,进一步夯实责任。各乡镇(办事处)签订了精准脱贫攻坚军令状,各村签订责任状,层层落实责任,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坚持标准,精准识别贫困人口
我们严格按照省市要求,认真开展精准识别工作,确保精准识别“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一是严格程序。按照“农户申报、民主评议、张榜公示、乡镇审核、县级备案”的程序,紧扣省定人均纯收入20元贫困线和“两不愁、三保障”识贫标准,通过“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公示”,对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进行了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真正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薄,底数清、情况明。目前,全县共建档立卡20户、.万人。二是认真核查。制定出台了《关于开展贫困人口精准识别“五清”核查工作实施方案》,采取乡镇自查、交叉核查和督导抽查的方式,对全县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识别情况进行逐户核查,做到“一户一档”底子清、“一人一策”“一户多策”措施清、村支部书记心里清、帮扶责任清和脱贫轨迹清。省脱贫攻坚第三督导组在督导脱贫攻坚工作时,对我县“五清”核查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三是落实“回头看,再核实”。按照省扶贫办统一部署,对全县农业村和农业社区,重点是对非贫困村、五保户、低保户和残疾人口进行拉网式排查,对符合贫困户条件未识别进系统的,及时识别、建档、录入;对部分确实不符合贫困标准的家庭,严格按照退出标准和程序,逐户逐人销号,坚决做到“应进则进、应出则出”,进一步澄清了贫困人口底数。现在正在进行的是第三阶段,从月日到现在,对各乡镇(办事处)贫困人口建档立卡档案进行集中核查,针对存在问题,现场进行整改,不能现场整改的,下达整改通知书,天内整改到位。截止目前,县已核查个乡镇,我们下达整改通知书份,要求乡镇逐条进行整改。通过集中核查和整改情况来看,县贫困人口严格遵循了识别原则、方法和程序,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增加,信息档案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三)凝聚合力,精准组织帮扶力量
在精准识贫的同时,我们统筹兼顾,多措并举,认真落实各项帮扶措施,确保到户到人。一是组建队伍。认真选派驻村第一书记,省市县共选派名第一书记对个村(贫困村、软弱涣散村)进行结对帮扶。深入开展“万名干部帮万家”、驻村帮扶、“百企帮百村”和乡贤结对帮扶等“四结对”活动,每位县处级干部联系帮扶个乡镇户贫困户,每名干部与至少一个贫困户结对帮扶,组建个驻村帮扶工作队与个贫困村结对帮扶,家企业与个贫困村结对帮扶,每名乡贤与一个或若干贫困户结对互助帮扶。积极推动项目协同、产业协同、合作协同和培训协同等“四协同”工作,明确项重点任务、个责任单位和牵头领导,制订涉农资金整合、宣传等个扶贫专项方案,凝聚脱贫攻坚工作合力。二是夯实责任。进一步强化主体责任,出台了《县扶贫开发考核评价办法》,坚持结果导向,督促各级脱贫攻坚责任主体更好履职尽责。进一步夯实派驻责任,严格落实“干部当代表,单位做后盾,领导负总责”帮扶工作机制,对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工作开展不力的,除追究当事人责任外,还要追究派驻单位责任。三是创新举措。金融扶贫方面,县财政注资20万元设立助保金,优先在贫困村开展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保金贷款,已向贫困村发放贷款.亿元。电商扶贫方面,与京东集团签署了农村电商精准扶贫战略合作协议,引导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基地与电商企业合作。如:县八里莲花电子商务服务有限公司和当地蔬菜种植户合作,形成了微信卖菜销售模式,解决贫困群众余人就业,且带动当地扩大蔬菜种植面积20余亩。产业扶贫方面,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脱贫计划,全县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家,种粮大户20户,优质农产品基地处,有效带动贫困人口脱贫。
(四)综合施策,精准帮扶到村到户
一是逐人逐户制定帮扶措施。“精准扶贫、不落一村、不落一户、不落一人”为总要求,结合贫困村实际,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制定了“一户一策、一户多策”的帮扶措施,为个贫困村20户贫困户量身定制扶贫“套餐”,确保扶贫攻坚“精准到村、精准到户”,力争率先摘掉“贫困县”的帽子。
二是积极谋划,精准施策。准确把握易地脱贫搬迁有关政策,坚持群众自愿、积极稳妥方针,因地制宜探索搬迁安置方式。县扶贫办、发改委、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民政局、县政府研究室等相关职能部门,围绕脱贫攻坚大局,结合部门实际,全局着眼、全盘谋划,统筹脱贫资源,聚合脱贫资金,按照“个办法”和“个实施方案”要求,结合实际拟定我县实施方案。县政府召开脱贫攻坚专题常务会,成立了县易地搬迁脱贫工作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县易地搬迁脱贫实施方案》。为了扎实推进产业扶贫脱贫工作,县政府明确由县发改委牵头制定《县产业发展脱贫实施方案》,同时由相关部门制定配套专项方案,其中县旅游服务中心制定《县旅游扶贫专项方案》、县商务局制定《县电商扶贫专项方案》、产业集聚区制定《县特色产业扶贫专项方案》、县金融办制定《县金融助推扶贫方案》。为了扎实推进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工作,由县民政局牵头制定了《县贫困人口政策兜底实施方案》;为了推进贫困人口转移就业工作,由县人社局牵头制定了《县转移就业脱贫实施方案》《县基本养老保障脱贫实施方案》;这些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在全县形成齐心合力抓脱贫攻坚的体制机制。
三是整合涉农资金,精准实施扶贫项目。为了整合涉农资金,县发改委结合县实际制定出台了《县涉农资金整合实施意见》,县财政整合县级部门预算和政府性债务资金20万元,集中用全县贫困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和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现在资金计划已下达,预计年底前可以建成并投入使用。年,第一批专项扶贫资金已拨付20万元。目前,整村推进项目已开始招投标,科技扶贫、雨露计划、产业化贴息和到户增收项目正在按要求申报中。
(五)加大宣传,精准营造浓厚氛围
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印发了《县脱贫攻坚宣传工作方案》,紧盯脱贫攻坚特色亮点工作,编辑刊发《县脱贫攻坚信息》期。县广播电视台开设《脱贫攻坚在行动》专栏,插播电子流动字幕;各乡镇(办事处)在首集镇、主干道、乡村结合部等位置制作悬挂脱贫攻坚工作宣传标语、宣传栏、标语牌,及时、全面、准确解读脱贫攻坚政策,倡树脱贫攻坚先进经验和典型人物,为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
(六)强化督导,精准推动工作落实
一是建立了脱贫攻坚工作督导制度。将脱贫攻坚工作纳入县委巡查组巡查工作范围,抽调县纪委、督察局和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人员组成专项督导督查工作组。二是严督实导。采取随机抽查、听取汇报、查看帮扶记录、进村入户、询问农户等督导方式,对各类帮扶力量,尤其是驻村帮扶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在岗在位和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常态化督查。在督查中建立并完成督查台账,梳理并建立突出问题个,责令个单位限期整改,并积极落实问题销号制度,实现了对问题台账和整改单位动态跟踪管理,确保督查发现的突出问题都能限期得到整改落实。
三是严厉问责。综合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拟订《县脱贫攻坚督查和问责办法》(试行),确保督查工作质量。重点督查脱贫目标任务落实及完成情况,对落实不力的乡镇、办事处和县直责任单位严厉批评,目前已发督查专项通报期,点名道姓通报驻村第一书记人。
二、存在问题
一是贫困人口多,自我脱贫乏力。
截至年底,县仍有.万贫困人口,占市贫困人口的.%。同时,贫困人口中因病因残致贫比重大,加上文化程度、年龄等多种因素影响,贫困群众自我脱贫能力弱,“保”和“救”的压力大。
二是农业产业化进程慢,转移就业有限。县是传统农业大县,特色农业、优质农业、高效农业刚刚起步,农业集约化、产业化程度低,全县农业省级龙头企业仅家,转移就业带动力不足。同时,我县产业集聚区还处于成长阶段,入驻企业量多个小,提供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的空间有限。
三是基础设施差,支撑作用较弱。因历史欠账较多,我县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公路网络化水平低,运输场站建设相对滞后。如:全县还有个村未解决安全饮水问题,城区还没有实现小时供水。四是财政收入少,保障压力较大。县属于典型的“吃饭财政”,全县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均低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年全县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只有.亿元,而财政支出.亿元,其中.亿元来源于转移支付。
三、下步打算
1.突出精准管理。一方面,强化贫困人口信息维护,持续完善新增识别录入贫困人口信息。另一方面,做好贫困人口进出动态管理,对最新致贫、返贫的贫困人口及时识别录入系统,应进则进;对通过帮扶已经脱贫的贫困人口,及时组织考核审定,应出则出。
2.落实“五条途径”。“转”字方面,聚力打造“中国生态主食厨房”,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增加就业岗位。“扶”字方面,整合全县涉农资金和涉农项目,重点用于贫困村基础设施改善。“搬”字方面,积极、稳妥、有序开展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年,计划投入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资金.亿元,完成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户、20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保”字方面,积极探索推进低保线和贫困线“两线合一”,在今年年底前,优先落实对“鳏寡孤独痴残”六类特殊困难群众的政策兜底。“救”字方面,对因病、因灾致贫的,通过新农合、医疗保险、大病救助、民政救灾、慈善救助、社会救助等方式,帮助群众渡过难关。
3.积极谋划项目。坚持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推进省道s线夏庄至陡河沿淮河大桥拓宽改建、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城区新增小学建设等“双十”工程。强化涉农资金整合,统筹安排涉农项目向贫困村倾斜。全面实施财政扶贫资金整村推进等项目,完成农村土地整治.万亩,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主题年脱贫村驻村工作队工作计划和感想三
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现提出如下意见。
党的***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到20_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彻底消除。贫困人口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自主脱贫能力稳步增强。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实现了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掉队,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完成脱贫攻坚这一伟大事业,不仅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更是中国人民对人类文明和全球反贫困事业的重大贡献。
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充分展现了我们党领导亿万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伟大奇迹,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极大增强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增强了全党全国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这些成就的取得,归功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习近平***亲自谋划、亲自挂帅、亲自督战,推动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归功于全党全社会众志成城、共同努力,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扶贫,构建起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归功于广大干部群众辛勤工作和不懈努力,数百万干部战斗在扶贫一线,亿万贫困群众依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摆脱贫困;归功于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脱贫攻坚政策体系覆盖面广、含金量高,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完备、上下贯通,脱贫攻坚工作体系目标明确、执行力强,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支撑,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关系到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关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党务必站在践行初心使命、坚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性、紧迫性,举全党全国之力,统筹安排、强力推进,让包括脱贫群众在内的广大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朝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继续前进,彰显党的根本宗旨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健全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和工作体系,加快推进脱贫地区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思路和目标任务。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设立5年过渡期。脱贫地区要根据形势变化,理清工作思路,做好过渡期内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有效衔接,从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为重点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2025年,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脱贫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乡村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扎实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分类帮扶长效机制逐步完善,脱贫地区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农民平均水平。到2035年,脱贫地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乡村振兴取得重大进展,农村低收入人口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三)主要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总结脱贫攻坚经验,发挥脱贫攻坚体制机制作用。
——坚持有序调整、平稳过渡。过渡期内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下更大功夫、想更多办法、给予更多后续帮扶支持,对脱贫县、脱贫村、脱贫人口扶上马送一程,确保脱贫群众不返贫。在主要帮扶政策保持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和时限,增强脱贫稳定性。
——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坚持扶志扶智相结合,防止政策养懒汉和泛福利化倾向,发挥奋进致富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激励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勤劳致富。
——坚持政府推动引导、社会市场协同发力。坚持行政推动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一)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摘帽不摘责任,防止松劲懈怠;摘帽不摘政策,防止急刹车;摘帽不摘帮扶,防止一撤了之;摘帽不摘监管,防止贫困反弹。现有帮扶政策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该调整的调整,确保政策连续性。兜底救助类政策要继续保持稳定。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并根据脱贫人口实际困难给予适度倾斜。优化产业就业等发展类政策。
(二)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开展定期检查、动态管理,重点监测其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合理确定监测标准。建立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分层分类及时纳入帮扶政策范围,实行动态清零。健全防止返贫大数据监测平台,加强相关部门、单位数据共享和对接,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提升监测准确性,以国家脱贫攻坚普查结果为依据,进一步完善基础数据库。建立农户主动申请、部门信息比对、基层干部定期跟踪回访相结合的易返贫致贫人口发现和核查机制,实施帮扶对象动态管理。坚持预防性措施和事后帮扶相结合,精准分析返贫致贫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三)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落实行业主管部门工作责任。健全控辍保学工作机制,确保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脱贫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有效防范因病返贫致贫风险,落实分类资助参保政策,做好脱贫人口参保动员工作。建立农村脱贫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通过农村危房改造等多种方式保障低收入人口基本住房安全。巩固维护好已建农村供水工程成果,不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聚焦原深度贫困地区、大型特大型安置区,从就业需要、产业发展和后续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完善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完善后续扶持政策体系,持续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提升安置区社区管理服务水平,建立关爱机制,促进社会融入。
(五)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分类摸清各类扶贫项目形成的资产底数。公益性资产要落实管护主体,明确管护责任,确保继续发挥作用。经营性资产要明晰产权关系,防止资产流失和被侵占,资产收益重点用于项目运行管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公益事业等。确权到农户或其他经营主体的扶贫资产,依法维护其财产权利,由其自主管理和运营。
(六)支持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注重产业后续长期培育,尊重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提高产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以脱贫县为单位规划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实施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完善全产业链支持措施。加快脱贫地区农产品和食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电商、批发市场与区域特色产业精准对接。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继续优先支持脱贫县。支持脱贫地区培育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区域公用品牌。继续大力实施消费帮扶。
(七)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搭建用工信息平台,培育区域劳务品牌,加大脱贫人口有组织劳务输出力度。支持脱贫地区在农村人居环境、小型水利、乡村道路、农田整治、水土保持、产业园区、林业草原基础设施等涉农项目建设和管护时广泛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延续支持扶贫车间的优惠政策。过渡期内逐步调整优化生态护林员政策。统筹用好乡村公益岗位,健全按需设岗、以岗聘任、在岗领补、有序退岗的管理机制,过渡期内逐步调整优化公益岗位政策。
(八)持续改善脱贫地区基础设施条件。继续加大对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重点谋划建设一批高速公路、客货共线铁路、水利、电力、机场、通信网络等区域性和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按照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一部署,支持脱贫地区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推进脱贫县“四好农村路”建设,推动交通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因地制宜推进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加强通村公路和村内主干道连接,加大农村产业路、旅游路建设力度。加强脱贫地区农村防洪、灌溉等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统筹推进脱贫地区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实施“快递进村”工程。支持脱贫地区电网建设和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实施。
(九)进一步提升脱贫地区公共服务水平。继续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加强乡村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加强脱贫地区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继续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在脱贫地区普遍增加公费师范生培养供给,加强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和对口支援。过渡期内保持现有健康帮扶政策基本稳定,完善大病专项救治政策,优化高血压等主要慢病签约服务,调整完善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政策。继续开展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并建立长效机制,持续提升县级医院诊疗能力。加大中央倾斜支持脱贫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备力度,继续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条件。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地震高烈度设防地区农房抗震改造,逐步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住房安全保障长效机制。继续加强脱贫地区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
(十)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对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人员、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等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展动态监测。充分利用民政、扶贫、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医疗保障等政府部门现有数据平台,加强数据比对和信息共享,完善基层主动发现机制。健全多部门联动的风险预警、研判和处置机制,实现对农村低收入人口风险点的早发现和早帮扶。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定期核查和动态调整机制。
(十一)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科学认定农村低保对象,提高政策精准性。调整优化针对原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低保“单人户”政策。完善低保家庭收入财产认定方法。健全低保标准制定和动态调整机制。加大低保标准制定省级统筹力度。鼓励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保对象参与就业,在计算家庭收入时扣减必要的就业成本。完善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合理提高救助供养水平和服务质量。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提高救助服务质量。加强社会救助资源统筹,根据对象类型、困难程度等,及时有针对性地给予困难群众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做到精准识别、应救尽救。对基本生活陷入暂时困难的群众加强临时救助,做到凡困必帮、有难必救。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对社会救助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提供必要的访视、照料服务。
(十二)合理确定农村医疗保障待遇水平。坚持基本标准,统筹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综合梯次减负功能。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个人缴费资助政策,继续全额资助农村特困人员,定额资助低保对象,过渡期内逐步调整脱贫人口资助政策。在逐步提高大病保障水平基础上,大病保险继续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和返贫致贫人口进行倾斜支付。进一步夯实医疗救助托底保障,合理设定年度救助限额,合理控制救助对象政策范围内自付费用比例。分阶段、分对象、分类别调整脱贫攻坚期超常规保障措施。重点加大医疗救助资金投入,倾斜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十三)完善养老保障和儿童关爱服务。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代缴政策,地方政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按照最低缴费档次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返贫致贫人口、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代缴部分或全部保费。在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档次时,对上述困难群体和其他已脱贫人口可保留现行最低缴费档次。强化县乡两级养老机构对失能、部分失能特困老年人口的兜底保障。加大对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保障力度。加强残疾人托养照护、康复服务。
(十四)织密兜牢丧失劳动能力人口基本生活保障底线。对脱贫人口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要按规定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并按困难类型及时给予专项救助、临时救助等,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十五)在西部地区脱贫县中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按照应减尽减原则,在西部地区处于边远或高海拔、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的脱贫县中,确定一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从财政、金融、土地、人才、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给予集中支持,增强其区域发展能力。支持各地在脱贫县中自主选择一部分县作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建立跟踪监测机制,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进行定期监测评估。
(十六)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继续坚持并完善东西部协作机制,在保持现有结对关系基本稳定和加强现有经济联系的基础上,调整优化结对帮扶关系,将现行一对多、多对一的帮扶办法,调整为原则上一个东部地区省份帮扶一个西部地区省份的长期固定结对帮扶关系。省际间要做好帮扶关系的衔接,防止出现工作断档、力量弱化。中部地区不再实施省际间结对帮扶。优化协作帮扶方式,在继续给予资金支持、援建项目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支援,推进产业梯度转移,鼓励东西部共建产业园区。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科技等行业对口支援原则上纳入新的东西部协作结对关系。更加注重发挥市场作用,强化以企业合作为载体的帮扶协作。继续坚持定点帮扶机制,适当予以调整优化,安排有能力的部门、单位和企业承担更多责任。军队持续推进定点帮扶工作,健全完善长效机制,巩固提升帮扶成效。继续实施“万企帮万村”行动。定期对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成效进行考核评价。
(十七)做好财政投入政策衔接。过渡期内在保持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的前提下,根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需要和财力状况,合理安排财政投入规模,优化支出结构,调整支持重点。保留并调整优化原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聚焦支持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适当向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并逐步提高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各地要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统筹地方可支配财力,支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融资资金偿还。对农村低收入人口的救助帮扶,通过现有资金支出渠道支持。过渡期前3年脱贫县继续实行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试点政策,此后调整至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其他地区探索建立涉农资金整合长效机制。确保以工代赈中央预算内投资落实到项目,及时足额发放劳务报酬。现有财政相关转移支付继续倾斜支持脱贫地区。对支持脱贫地区产业发展效果明显的贷款贴息、政府采购等政策,在调整优化基础上继续实施。过渡期内延续脱贫攻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十八)做好金融服务政策衔接。继续发挥再贷款作用,现有再贷款帮扶政策在展期期间保持不变。进一步完善针对脱贫人口的小额信贷政策。对有较大贷款资金需求、符合贷款条件的对象,鼓励其申请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支持。加大对脱贫地区优势特色产业信贷和保险支持力度。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开发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对脱贫地区继续实施企业上市“绿色通道”政策。探索农产品期货期权和农业保险联动。
(十九)做好土地支持政策衔接。坚持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强化耕地保护主体责任,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按照应保尽保原则,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用地需要,过渡期内专项安排脱贫县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专项指标不得挪用;原深度贫困地区计划指标不足的,由所在省份协调解决。过渡期内,对脱贫地区继续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省内交易政策;在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框架下,对现行政策进行调整完善,继续开展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
(二十)做好人才智力支持政策衔接。延续脱贫攻坚期间各项人才智力支持政策,建立健全引导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长效机制。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岗计划、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银龄讲学计划、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优先满足脱贫地区对高素质教师的补充需求。继续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继续实施重点高校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全科医生特岗和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计划优先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对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探索“县管乡用、下沉到村”的新机制。继续支持脱贫户“两后生”接受职业教育,并按规定给予相应资助。鼓励和引导各方面人才向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基层流动。
(二十一)做好领导体制衔接。健全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构建责任清晰、各负其责、执行有力的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层层压实责任。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建立统一高效的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议事协调工作机制。
(二十二)做好工作体系衔接。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要及时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工作力量、组织保障、规划实施、项目建设、要素保障方面的有机结合,做到一盘棋、一体化推进。持续加强脱贫村党组织建设,选好用好管好乡村振兴带头人。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继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
(二十三)做好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衔接。将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大举措纳入“十四五”规划。将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重大工程项目纳入“十四五”相关规划。科学编制“十四五”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
(二十四)做好考核机制衔接。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脱贫地区开展乡村振兴考核时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范围。与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做好衔接,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问责追责的重要参考。
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胜利完成,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乘势而上、埋头苦干,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朝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主题年脱贫村驻村工作队工作计划和感想四
**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关键之年,我镇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发布的《**年脱贫攻坚春风行动令》和市、县工作安排部署,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增添举措,切实在打好春风行动“四场硬仗”上下功夫。现将**年上半年脱贫攻坚春风行动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健全脱贫攻坚作战体系
及时召开脱贫攻坚春风行动暨专项治理工作动员大会,全镇干部职工、村(社区)两委、上挂部门、帮扶单位共900余人参会。按照县级主令、乡级主战、村级主攻建立三级作战指挥体系,成立21个村级作战指挥所,明确村级指挥所联络员,每个指挥所配备两名镇干部,完善村级攻坚力量。目前,县信访局、住建局、团县委等帮扶部门和镇干部、上挂部门、垂挂部门领导干部共274名帮扶干部结对帮扶或联系贫困户共计**户7823人。并及时出台《煎茶镇干部职工春风行动期间考勤制度》,明确班子成员必须亲力亲为、以上率下,形成强大战斗合力,提升战斗精气神,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二)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硬仗
一是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亲自挂帅,研究谋划全镇产业发展,并成立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利用春耕生产的有利时机,完成玉米调减10536.6亩。全镇存栏肉牛2850头,生猪9210头,家禽3万羽,种植饲养草1500亩,发展烤烟5600亩,花椒5433亩,茶叶2000亩,中药材产业百合1000亩,有限繁殖天麻育种15000平方米,种植蔬菜1200亩,辣椒2000亩,黑木耳185万棒,羊肚菌250亩,茶树菇立项批复33万棒,补植补造核桃5000亩,高速公路沿线绿化栽种李子200亩。
二是创新组织方式,全力推进贫困村实现三个100%。全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60个(五个贫困村全数建立),实体化运作50个,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转模式带动农户增收致富,贫困户全数入股合作社,按照制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参与分红。各村(社区)合作社均配备技术专家指导。
(三)打好农村公路“组组通”项目建设硬仗
一是坚持量质并重。科学制定施工组织计划,建立项目施工台账,强化施工设备人员统筹,全面启动全镇农村“组组通”公路102条,231.784公里。第一批“组组通”公路42条,总长100.656公里,预计投资5032.8万元,路基施工完毕;第二批“组组通”公路40条,总长100.868公里,预计投资5043.4万元;
第三批“组组通”公路20条,总长30.26公里,预计投资1513万元。
二是坚持权责一致。严格落实通组公路建设主体责任,加强砂石料场、用水用电、炸材供应、纠纷调解等施工保障,有序有效推进项目实施。
(四)打好易地扶贫搬迁硬仗
一是全面锁定搬迁户。**年已签订搬迁协议并录入系统85户392人,已完成抽签分房者**年搬迁户15户72人。
二是全面落实安置点后续保障。成立易地扶贫搬迁服务站,协调解决大沟安置点搬迁户常规性问题。启动大沟安置点住房简装工程和生活必需品购买,惠及搬迁户99户440人。
三是全面落实“五个三”。1.协调推进“三就”。遵循一户一人就业原则,实现公益性岗位就业15人,转移就业务工**7人,自主创业5人,后续就业保障措施全覆盖。2.精准盘活“三块地”。集中流转搬迁户耕地、林地、宅基地,实行集中规划。拆除旧房6560平方米,确权颁证181平方米,拆除面积已全面复垦复绿。3.统筹衔接“三保”。**年大沟安置点移民32人继续享受低保,99户440人全面落实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措施。4.科学规划“三制”和“三所”。利用本镇按照的优越条件,实行原金三角社区管理机制,对搬迁户子女就学实行农户自愿,就近就学,在提升搬迁对象享受教育条件上下功夫。
(五)打好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硬仗
强化落实“两助三免(补)”精准资助政策,**—**学年,71人申请“贵州省教育精准扶贫资助”,已兑现资金32.882万元;
700人申请“铜仁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兜底资助”,申请资金103.26万元。
全面落实“四重医疗保障”制度,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合率100%。截止6月底,新农合补偿2万余人次共计540余万元,大病医疗保险补偿3268人次共计70余万元,建档立卡户医疗费用兜底补偿800余人次共计10万余元。
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五改一化一维”,21个村(社区)共调增危房改造四类重点户50户,非四类重点226户,调减四类重点57户,调减非四类重点499户,农村危房改造全覆盖,危房改造226户(县分任务),开工率100%。需实施“五改一化一维”对象310户,改厕289户,改圈134户,改水134户,改灶283户,房屋维修118户,重华村试点已动工。
(六)狠抓脱贫攻坚存在问题专项治理
以村级指挥所为主战场,通过进村入户、数据对比、周边访问等方式对全镇农村居民全面排查,实现排查零遗漏。对十二类重点户、边缘户等逐一建立档案,集齐佐证资料。村级指挥所一日一研判、一日一总结,上报镇级研判并明确整改措施,确保脱贫户达到“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
截至目前,全镇核查出疑似错评126户272人,疑似漏评1095人(其中漏人227人,漏户250户868人),疑似错退98户434人,拟整户新增9户30人,婚入、新生等情况60人,婚出、死亡等情况186人,返贫1户3人,回退6人,对疑似漏评和疑似错退建立台账及时整改,补齐短板。
(七)狠抓拟出列村“六通八有”
截至6月底,拟出列村重华、小溪“六通八有”工程已完成70%,两村连户路完成7850米,占总里程的76.96%。“一事一议”太阳能路灯安装工程已公开招投标程序,即将进场安装,预计7月底完成。
(八)狠抓春风行动氛围营造
一是加大宣传。以“两走进”活动为抓手,组建工作专班,充分利用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小组会、院坝会等形式深入农户家中及田间地头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和脱贫攻坚政策宣传,引导群众转变发展观念,鼓励群众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共组织召开120余次集中宣讲会;
在辖区公路两侧、镇村办公活动区域打出宣传标语38幅、墙体宣传标语18幅,在中央2台、铜仁电视台、德江网、多彩贵州网、智慧煎茶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上发布“春风行动”音像、视频6篇,信息简报10余篇。
二是强化培训。邀请省市县农业专家、本土种养能手、致富带头人、先进人物为群众传经送宝。先后在李子、大路、新场等21个村举办了业务专题培训会41场次,惠及群众1.5万余人。对全镇干部进行集中培训和理论考试,对当前脱贫攻坚政策文件深入学习,提升干部业务能力,增强执行力。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产业规模不大,无突出的主导产业,产业小而散,致使产出不高,效益低下,专业技术人员和市场营销人才匮乏。
二是贫困村出列基础条件差,自身发展条件受限。小溪村、重华村农户外出务工较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项目发展落后。
三是干部干事创业激情有待提高。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镇将认真按照上级的安排部署和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抓好整改,进一步强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提高脱贫攻坚工作水平和实效,坚决打赢打好这场输不起的脱贫攻坚战。一是狠抓干部作风大整治。二是狠抓脱贫攻坚存在问题专项整治。三是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四场硬仗”。四是以超常规工作措施抓好出列村出列相关工作。
主题年脱贫村驻村工作队工作计划和感想五
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现结合村情实际,制定如下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工作方案:
乔李村位于秦亭镇东北部,距镇政府15公里,辖5个村民小组,现有农业人口79户361人,20xx年底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6户214人,20xx-20xx年减少贫困人口31户159人,20xx年底剩余贫困人口16户87人,贫困发生率24.2%,20xx年脱贫15户84人,剩余贫困人口1户5人,贫困发生率1.38%。
1.产业方面。需建设花椒园60亩;需种植半夏40亩,蔬菜25亩;需要发展中蜂养殖产业150箱,计划增加集体经济收入2万元;需扶持合作组织2个,所需资金30万元。
2.安全住房方面。本村没有住房不安全农户。
3.易地扶贫搬迁方面。本村易地搬迁房屋全部竣工,全部入住。
4..基本医疗方面。本村全部参加医疗保险,卫生室面积60平方米,能满足基本医疗需求;村卫生室有村医;器械,药品齐全。
5.教育方面。本村无辍学学生。
6.饮水安全方面。本村饮水安全有保障。
7.兜底保障方面。符合条件的全部纳入兜底保障。
8.道路建设方面。本村无通村硬化路损坏需要维修;道路全部硬化。
9.人居环境方面。需要建设垃圾池6个;需要人力垃圾车6个;需要建设护坡100米;需要治理边沟小渠100米;需要拆除房屋21座;需要复垦6亩;需要复绿12亩,需要绿化树3600棵;需要硬化院落6个480平方米,需要建设卫生厕所1个;需要安装路灯40盏。
10.其他方面。本村自然村全部通动力电;各项政策全部落实到位。
1.产业方面。
(1)针对建设花椒果园60亩的需求。
具体措施:通过争取项目帮扶,新建花椒园60亩。
责任人:杨兆康吴立群李继才
完成时限:20xx年4月
(2)针对种植半夏40亩的需求。
具体措施:通过聘请技术人员指导,宣讲政策等引导农户自行发展半夏种植产业。
责任人:
完成时限:20xx年11月
(3)针对12户畜禽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