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_年城乡建设局工作人员述职报告通用一
20_年,全局上下以“三城同创”为抓手,以重点工程和为民办实事项目为重点,集聚要素,奋力拼搏, “三城同创”和城乡建设工作“十三五”开好了局、起好了步。
(一)优化路网结构,城市道路有新拓展。截至年底,共完成市本级市政工程13项,新建开工16项,开展前期13项。列入“三城同创”考核项目7项。其中快速路4项,长江路与火车西站站前快速路立交施工单位已进场;铁路西站站前快速路正进行方案细化;机场大道2个标段已进场,另2个标段正进行施工图设计;长江西路与锡通高速连接线施工图已完成,已启动招标程序。骨干路3项,园林路北延中的桥梁已完成结构80%,通吕运河南侧道路路基及管线已完成;城北大道路基完成60%,管道完成70%;福星路路基完成40%,管道完成60%。同时,注重民生导向,强化城市支路网、老新村出入通道和疏堵工程建设,不断改善交通“微循环”。在积极推进重点工程项目实施的同时,狠抓工程质量管理,今年一批项目荣获各类优质工程奖项,其中江海大道东延获国家优质工程奖;通甲路拓宽(教育路—园林路)工程申报国家金杯奖,城北大道b、c、d标段,光阳路e标段等项目申报扬子杯,均已通过专家审核推荐。
(二)注重生态内涵,园林绿化有新提升。围绕“三城同创”建设目标,更加注重生态内涵,全方位推进各类公园绿地建设。年度计划安排43大项,全年可完成5项,开工建设13项,开展前期25项,市区新增公园绿地面积超300公顷。通吕运河绿廊(通宁大桥—船闸东路地块)、海港引河绿廊(通吕运河—南川河立交)西侧地块12月底主体建成,海港引河绿廊(通吕运河—观阳路)东侧地块正抓紧推进。基本建成观阳路、星明路等一批小游园。通刘路绿化景观带已基本建成,长江西路、太平路、园林路、盘香路绿化景观带正在推进中,机场大道绿化景观带、幸余路西延绿化景观带、市区洪江路等林荫路、景观路,目前正在抓紧相关前期工作。南通园“林境诗语”斩获省第九届园博会“造园艺术特等奖”,我局获得“突出贡献奖”和“先进集体奖”;积极组织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博会参展活动,南通展园“劲园”荣获“室外展园综合金奖”,我局获评住建部“优秀组织奖”、“先进单位奖”、“最佳展园建设奖”;传承南通菊文化,精心组织了第27届南通菊展。
(三)坚持民生优先,公用事业有新亮点。一是大力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经过前期努力,我市已于11月18日顺利通过住建部组织的国家节水型城市现场考核验收。二是提高供水保障水平。着重推进崇海水厂二期40万立方米/日和洪港水厂60万立方米/日两大供水扩能提标工程建设,其中崇海水厂二期年底前常规工艺建成投运,洪港水厂深度处理工程竣工投产。三是加快污水处理设施扩能提标。市污水处理中心10万吨/日深度处理设备项目、市开发区污水处理厂5万吨/日扩容工程已分别进入设备安装和扫尾阶段,可顺利完成年度目标。目前,市区污水处理能力达到74.7万吨/日,城镇污水处理综合考核连续位列全省第一。四是积极开展河道截污。河道截污列入市政府重点工作以及为民办实事工程,20_年共实施16条,目前已完成9条,其余7条进入收尾阶段,水环境整治成效显著。五是深入推进积水路段改造。分两个批次,先后实施了26个积水点改造,主城区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明显提升。此外,保证垃圾应急填埋日产日清,积极推进天然气lng应急气站建设,城市照明智能化管理各项考核指标处于苏中苏北领先水平。
(四)加速转型发展,建筑产业有新突破。预计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超6400亿元;境外营业额超18亿美元,主要经济指标处于省内第一,全国领先的地位。我市获评“全国建筑装饰之乡”,成为首个获此殊荣的地级市。20_年新增鲁班奖三项,南通市累计共获91项,居全国地级市之首。着重开展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编制了建筑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和产业现代化发展规划,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建筑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生产力布局、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二是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目前全市采用装配式施工面积突破100万平米,居全省前列,拥有3个省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城市、3个国家级住宅产业化基地以及6大代表性示范项目。三是智慧建筑取得新突破,在bim技术、楼宇安保系统自动化、系统控制与集成等方面积极探索,多个项目技术应用国内、省内领先,“海门被动化产业园区”研发被动化建筑已申报国家产业示范基地。四是加大企业“走出去”步伐,牵头制定鼓励建筑企业“走出去”实施意见,全市建筑企业新签境外合同额、境外施工人数,在省内继续保持领先。
(五)树立震情观念,防震减灾有新进步。牢固树立“震情第一”观念,全面加强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地震应急与救援三大体系建设。加强地震监测台网运行和维护,保持监测仪器设备和信息传输系统的正常运行。完成5个一般站、3个基本站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新建台站场址勘选工作,增设流动监测设施,组织人员培训,开展应急联合通讯演练,保持备战状态。实施改扩建工程项目的抗震性能鉴定和抗震加固设计审查的全覆盖,扎实有序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充分利用科普宣传周、国家防灾减灾日等时段,精心组织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开展以地震应急为主线的“防灾减灾综合示范演练”,加强地震安全社区创建督导,年度工作在全省综合评比中获得优秀成绩。
(六)健全监管机制,质量安全有新举措。建成覆盖全市的建筑市场信用平台,加强现场管理,明确严格总包责任制,健全合同备案的要求,对建设、施工、监理各方的责任及监管部门现场重点核查内容提出了要求。持续推进工程质量治理行动,开展在建项目质量大检查,提高依法监督能力。以落实主体责任为重点,加大安全基础能力建设,着力强化安全监管,扎实开展复工整治、起重机械、深基坑、有限空间作业、夏季消防、高支模、脚手架、今冬明春火灾防控等专项整治,建立重大隐患挂牌督办、跟踪整改落实制度,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
此外,村镇建设、住宅产业化、财务审计等工作都取得长足发展,建筑业科技进步全省持续领先,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己进入全省第一方阵。通过建设和努力,20_年,我市获评省人居环境奖,南通市“两圈八湖九脉”海绵城市基底建设项目获评江苏省海绵城市示范项目,“两河两岸”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通过国家第三批示范项目验收。去年,市人大常委会对我局开展工作评议,认为我局按照城乡统筹、“四化”同步的要求,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改善生态环境,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城乡建设走出一条统筹协调、集约高效的发展之路。市政协对我局提案办理工作情况进行了民主评议,认为我局高度重视政协提案办理工作,并能将提案办理与本部门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把办理过程作为推动业务工作的重要契机,切实解决了一批关乎民生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我局取得了98.7的高分。
20_年,我局将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部署下,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举全局之力,聚焦重点工程,创新思维,精心组织,精准发力,精细管理,全力推进各项城市建设工程,推动全市城建工作走上新台阶。
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重点片区建设。加快推进“五大片区”建设。中央创新区计划安排朝阳路等5个项目;五山地区计划安排新港镇路等5个项目;火车西站片区计划安排西站市政配套工程等4个项目;星岛水岸片区计划安排节制闸路东延等3个项目;先锋生态涵养区计划安排定海生态公园(含定海湖)1个项目。
二是轨道交通建设。共安排9个项目:除火车西站片区的4个项目以外,还包括一号线勘察设计、交通导改、管线迁改、二号线一期勘察设计、铁路东站5个项目,总投资32.33亿元。
三是快速路网建设。共安排12个项目,其中续建项目机场大道等4个项目,建成后可新增快速路10公里;新建项目铁路西站站前快速路等4个项目,建成后可新增快速路31公里;开展通富南路快速化改造等4个前期项目。同时,计划安排主次干道建设45项、支路建设34项,不断改善城市交通环境。
四是园林绿化建设。围绕“三城同创”建设目标,更加注重生态内涵,全方位推进各类公园绿地建设。共安排11类168项,其中市级公园14项:续建白龙湖公园、星盛湖公园2项,新建五山森林公园军山片区、南通水上植物园(含静海湖)、中央公园(含紫琅湖)等11项,观音湖公园(含观音湖)前期研究1项;区级公园8项:续建城山公园、观音山公园2项,新建韵城公园、姚港公园等4项,任港公园、新桥公园前期研究2项;道路林荫景观提升(景观路、林荫路建设)20项;滨河绿廊16项;道路绿化景观带30项;小游园24项;环境整治和零星地块绿化6项;濠河景观功能完善7项;占领性绿地40项;郊野林地5项。
五是公用事业建设。计划安排42个项目,总投资40.6亿元。一是自来水深度处理全覆盖,推进市区狼山、洪港、崇海三大主力水厂深度处理工程全面实施,进一步提高供水水质。启动李港水厂及水库前期、通如线改造等7项供水工程;二是加快南通北lng应急气源建设,确保市区7天应急供气量。三是推进市区10个积水路段改造,不断提高城市应急排水能力。四是加快水环境整治,组织实施13条河道截污工程。五是实施污水处理中心加盖除臭、垃圾填埋场7号池、后期封场等项目建设,提升环境保护水平。
六是建筑业转型发展。以市政府建筑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推进方案为指导,加快转变增长方式,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牵头成立南通建筑产业联盟,搭建金融、技术、采购、培训平台,引导企业抱团发展、互济共赢。扶持市内龙头建筑企业参与轨道交通、大型桥梁隧道、港口码头机场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定期组织银企交流,促进金融资本与企业需求有效对接。积极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全力抓好政府类投资项目建设,推动产业化应用向公共设施、交通工程等领域拓展,加快培育一批规模化生产基地和高水平的部品生产企业。
七是防震减灾工作。坚持防震减灾工作与经济社会建设同规划、同推进、同发展,坚持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纳入基本建设程序,按照《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推进全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改造和建设。加强震情监管,进一步完善测震、强震、前兆台网,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确保数据传输畅通。加强地震应急管理,组织好省市地震应急联合通讯演练及应急指挥系统视频联通、双流测试工作,确保应急指挥技术系统运转正常。开展社会宣传教育,积极推进国家、省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指导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防震避险能力。
八是其他各项工作一并推进。
20_年城乡建设局工作人员述职报告通用二
关于加快温州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建设的议案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温州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推进,人口在中心区高度集聚,对城市中心区交通产生了巨大的压力。虽然先后5届市政府连续努力,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新建和拓宽了众多的道路,但是我市现时的道路系统仍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交通拥堵已成为阻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影响人民工作生活的突出矛盾。国内外城市建设的实践经验证实,单纯依靠增加道路交通设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而建设城市轨道交通是主要的有效的解决办法。
一、加快我市轨道交通规划和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是解决人民群众“出行难”的重大民生和民心工程。从当前我市交通现状来看,城市核心区的相当多路段高峰时段已呈饱和,拥堵路段越来越多,拥堵延续时间越来越长。以交通秩序混乱、安全保障水平不高、运输效率低下为特征的“出行难”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高度关注、反映强烈的社会问题,成为影响人民工作、生活的突出矛盾。建设轨道交通,是落实市委、市府提出的公共交通优先战略的一项决策,是优化我市生活环境的重大举措,更是兼顾眼前和长远的群众根本利益,扩大市民出行范围,节省出行时间,解决群众出行难矛盾的一项民生和民心工程。
2、是顺应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建设沿海产业带、建设温州大都市,是事关今后温州全局和长远发展的两大主题,而加快以交通为重点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这两大主题的
前提条件和基础。轨道交通的建成是一个都市型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象征和体现,它完善了城市的基础设施,提高了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从而调整和优化我市发展布局,为沿海产业带平台建设和大都市建设提供必要和必须的交通环境,从而增强了城市功能。
3、是提高温州整个社会运行效率的需要。公交车、出租车、和私家车因为不具有准点到达功能而制约了它们的运行效率;与其相反,轨道交通运输车以其快速、准点、运量大的绝对优势,不仅使大量人群节省了出行时间,而且满足了他们准时到达目的地的需求,从而提高了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
4、是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城市交通方式。轨道交通具有节约土地、运量大、耗能少、污染小、环保等特点,是资源节约型、环保型的城市交通方式。据国外统计资料表明:在土地占用方面,公交车单位乘客占用土地面积0.9m2-1.6m2/人,小汽车单位乘客高达26.7m2/人,而地铁则只占0.1m2/人。我市城区土地已是寸土寸金,再大量增建、扩建道路交通显然是不可取的。在能耗方面,公交车和小汽车的能耗分别是轨道交通的3倍多和12倍。在环境保护方面,我市近年来机动车快速增加,尤其是牌照放开后,私家车数量更是突飞猛进;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城市大气污染物的40%以上。加快实施利用电力推动的轨道交通建设,可以有效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改善城市空气的质量,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5、是改变我市城市交通滞后局面的需要。在我省,杭州和宁波两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已热火朝天地进行,这两个兄弟城市的地铁建设已按规划铺开。而我市的轨道交通处于规划的前期。由于轨道交通工程技术含量高、影响面广、时间跨度长,必需提前准备,未雨绸缪,等到交通拥堵不堪时再来研究,很可能为时已晚。
二、我市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条件已具备
1、物质保障条件已具备。据市统计局今年3月27日发布的《温州市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表明,20xx年末全市常住人口达790.1万人;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7.03亿元;全年完成客运量已大大超过20xx年的26148万人,即单向高峰远远超过1万人/小时,接近3万人/小时。换句话说,20xx年,温州的人口规模、经济指标、客流规模指标均已符合国办发[20xx]8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快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的通知》中对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轻轨申报的基本要求并接近发展地铁的基本要求。
2、现在启动我市轨道交通在时机上比较有利和合适。国家“”规划中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大城市和城市群地区把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优先发展领域”的发展战略,表明国家对轨道交通已经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而且,轨道交通工程浩大,技术要求高,相当部分是地下开挖作业,一条线的开工到建成往往需要5年以上时间,因此,应该超前规划和建设,决不能等到城市
交通拥堵不堪时才建设。
3、我市城市中心区的主要路段交通流量已饱和,交通拥堵现象日益严重,而建设轨道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的最有效措施。
4、“出行难”已成为全市居民反映强烈的社会问题和突出矛盾,不仅影响了广大群众的生活工作,也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瓶颈”问题。
三、几条建议
1、建立强有力的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要向杭州、宁波两市学习,尽快建立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发改委、规划局、国土资源局、建设局、国资委、财政局、交通局、环保局、监察局、鹿城区政府、瓯海区政府、龙湾区政府等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温州市轨道交通规划与建设领导小组,同时将现存的温州市铁路建设领导小组撤消或合并在新建领导小组之内,并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2、抓紧编制《温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及相关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和预测、预研报告。
3、组织专家论证并落实《温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中尚未确定的轨道交通结构形式。
4、在列入《温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内容中的温州市轨道交通网络建设规划中,对拟建的“快轨1号线”、“快轨2号线”、“快轨3号线”沿线途经温州城市中心区的地下部分要有前瞻性的规划和设计,建设为地铁规模。
5、铁路温州新客站启用后,把原火车站改建为温州的轨道交通枢纽。
让代表们深感欣慰和振奋的是,3月19日,我市首个科学的、规划在先的滨江商务区地下空间利用规划方案通过会审。该方案将未来地铁建设纳入整体框架,将地下第二层设计为未来地铁站台兼车库,超前地发出立体开发地下空间资源的强音。虽然该方案还只是个案,但是说明本届政府对城市主要功能区建设的信心和规划在先的新理念。
我们期盼:温州城市轨道交通早日结束规划,这项重大民生、民心工程,能早日开工建设并建成。
20_年城乡建设局工作人员述职报告通用三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县委(扩大)会议、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地区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xx年xx县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安排部署20xx年工作。
——20xx年工作回顾
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地区住建局、单位主要领导和同事的大力支持下,在各项目企业同仁的配合下,我们坚定信念,凝聚共识,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工程质量及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新成绩。
一、监管工作实现全覆盖
20xx年累计监督建筑工程x项,建筑面积x万㎡,其中新开工项目23项,建筑面积x万㎡,跨年度工程21项,建筑面积x万㎡,累计下发整改通知书x份,下发局部停工整改通知书x份,监督覆盖率达x%。20xx年审核发放建筑(市政)工程施工许可证x份,参加监督竣工验收项目xx项一次性验收通过x项,复验通过x项,一次性验收不合格未予以整改组织复验的1项。
二、监督体系进一步完善
根据我县实际情况,提出了“两个目标,三个坚持,四个提高,五个转变”的工作思路和措施。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县预拌(商品)混凝土管理的若干规定》,成立了20xx年保障房及统建房项目指挥部,监督员责任进一步细化,各项目指派专职监督员,监督档案得到规范。
三、工程质量稳中有升
20xx年我县以保障性住房监管为重点,主体结构安全为核心,深入开展“工程质量通病专项整治”活动,工程质量稳中有升。以“五个贯穿”始终强化工程项目管理的工作要求,组织开展了4次全面系统的综合执法检查,集中开展了进场钢筋质量排查工作,共排查在建项目x项,进场钢筋xt,查处由xx县生产的山东莱钢xt。在保障房11#楼施工现场展开了“砌体结构工程质量通病治理现场会”。砖混结构工程全面推广使用了多孔砖,砌体工程观感质量得到提高,拉墙筋钢筋网片强制性条文执行情况较好。砌筑砂浆、墙体抹灰砂浆强度得到保证,商品混凝土企业管理得到加强,商品混凝土质量有所控制,现场见证取样制度落实初见成效。
四、安全生产标准化实现新突破
20xx年新开工建设项目临时设施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安全生产投入力度不断加大,防护措施不断完善。搭设标准化围墙、大门,施工道路统一硬化,施工材料分类码放整齐,消防设施逐步完善,建筑垃圾及时清理,临时用电及起重机械设备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全年塔式起重机产权和使用登记备案8台。全面推广用混凝土带代替外脚手架立杆底部垫板,模板支撑体系搭设方式逐步规范化。
五、创先争优创历史新高
两个援疆项目首获“自治区天山杯”奖,xx县本地企业极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创先争优意识明显提高,积极申报自治区级安全文明工地3项,验收通过1项,剩余两项待20xx年验收。
一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变化变革、真抓实干、科学创新,切实把心思用在想工作上,把精力用在抓工作上,紧紧围绕自治区、地区的监管要求和县人民政府的决策,开拓创新,完善监督机制,转变工作职能,主动化解矛盾,积极破解监督难题。坚持“进度服从质量,质量与安全并重,统筹兼顾,重点监管”的原则,始终把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标准,高水平推进各项工作。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面对新的形势,新的要求,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工作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和隐患,主要便现在:一是建设单位对项目管理和验收程序不够重视。法定基本建设程序履行不到位,不及时办理手续;项目施工随意变更,不履行变更手续;对阶段性验收不够重视,是否具备验收条件不清楚,不报申验收资料等。监理单位督促不到位,不建议业主,施工方一拖再拖,最终以甲方要求尽快验收为由。二是监理单位的主动性、自觉性不高,工作思路、目标不明确,监督措施及手段不硬。三是施工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质量安全责任意识模糊,技术交底、安全教育弄虚作假;质量通病治理措施不到位,管理制度落实不力,具体表现说在嘴上、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就是不能落实在实际行动上、岗位上、人头上。责任落实不到位,放空枪,安排的工作和提出的要求上不动下不动,我看那你看我,执行起来如同老太太跳舞一样,腰来腿不来。四是安全措施投入力度需进一步加大,临边防护措施不到位,“三宝”不送检等问题,不合格防护用品普遍存在。五是资料员整体水平差,资料员不到现场,资料于进度不同步,收集整理不及时,取样不经过监理见证,送样不及时,涂改严重,不及时加盖执业印章和公章,签字全部打印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分析研究对策,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0_年城乡建设局工作人员述职报告通用四
20_年,县住建局按照中央、省、市关于“放管服”改革及“一次办好”部署,贯彻执行《莒南县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组迎接国务院第六次大督查工作方案》要求,加快职能转变,制度创新,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打造最优营商服务环境。现将相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
县住建局主要负责人召集相关科室认真学习研究《莒南县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组迎接国务院第六次大督查工作方案》和《莒南县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任务分工方案》,成立了住建局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各方面个方面各负其责,团结协作,保证工作顺利开展。
(二)细化工作方案
县住建局制定了《莒南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打通“放管服”改革最后一公里保障新旧动能转换工作方案》,对照“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任务落实清单认领任务,积极对接县政务服务统一标准,进一步深入规范、梳理审批服务事项、公共服务事项和便民服务事项,并按统一标准制作服务手册、服务指南、一次性告知书,优化服务流程。
(三)明确责任分工
县住建局制定了《莒南县住建局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任务分工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将优化营商环境相关工作明确到具体责任科室、具体责任人。各责任科室及责任人结合具体承担指标,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需求导向,主动担当作为,狠抓工作落实。
(一)承接落实了上级安排的改革任务
1、简政放权事项承接落实情况。县住建局做好权力事项动态管理系统维护工作,对国务院及省、市的调整、取消、下放的行政权力确保接得住、管得好。五年来,县住建局承接、取消、整合的行政权力事项及中介服务收费项目共计16项,涉及燃热、建设等领域,力求行政审批事项最少。全面取消了非行政许可事项。
2、“一次办好”事项颗粒化改造情况。根据省、市、县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明确分工,统筹部署,梳理“一次办好”行政权力事项颗粒化改造90项,“一次办好”公共服务事项颗粒化改造47项,达到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数量的100%,并通过县政府网站等及时公布,确保“一次办结、群众满意”,有效提升政府效能。
3、做好政务服务事项对标认领工作。按照省市要求,积极对标认领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给付、行政检查、行政确认等十大类167项行政权力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形成与上级统一的事项清单,并实行动态管理。
4、顺利完成审批权划转交接工作。4月份,按照县行政审批改革的要求,与县行政审批局完成18项行政审批事项划转交接工作。
(二)配合做好行政审批服务工作
在与县行政审批局完成审批权划转交接之后,县住建局协助做好优化审批流程、精简申报材料、清理各类无谓证明等工作;积极配合做好相关事项审批服务工作,积极推行投资建设项目联审联办,依托县政务服务平台,推进部门间数据共享、互联互通。将消防、人防等技术审查并入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实现多审合一的基础上,减少环节,把审图时间(初审)从过去的2-3个月压缩到了7个工作日,变“人带着图纸跑”为“图纸在网上走”。
(三)推进水电气暖报装业务“一次办好”
1、全流程优化供水、供气、供暖等服务事项。压缩办理时间,简化报装程序,制定出台《莒南县住建局关于印发进一步提升建设项目供热、燃气设施配套建设服务效能的意见》和《莒南县自来水公司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工作方案》。
2、服务企业进驻政务中心,全面试行“一次办好”。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置水气暖窗口,实现“一窗受理”。水气暖报装服务指南并向社会公布,要求进驻人员熟练掌握本单位业务流程,承诺办结时限,提高办事效率。
(四)清理规范了中介服务事项和各类证明
严格按照“速度从快、程序从简、服务从优”的办件要求,重新整理、规范工程勘察设计、检测、咨询、招标代理、档案代整5项中介服务事项,明确收费标准,并在县政府网站公布;规范行业中介服务规范标准,加强中介机构监督考核,制定出台《莒南县住建局关于住建行业中介服务规范标准和监管措施》。
县住建局虽然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与省、市、县相关要求仍存在一些差距。下一步,县住建局将进一步完善机制,强化落实,努力营造公平、开放、一流的营商环境,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县住建局将严格落实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各项决策部署,配合县行政审批服务局做好行政审批服务工作,安排专人搞好对接联系,建立配合服务机制;以最快速度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建筑市场事中事后监管上来,集中精力提升和保障建筑市场公平、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用实际行动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20_年城乡建设局工作人员述职报告通用五
20_年,县住建局按照中央、省、市关于“放管服”改革及“一次办好”部署,贯彻执行《莒南县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组迎接国务院第六次大督查工作方案》要求,加快职能转变,制度创新,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打造最优营商服务环境。现将相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
县住建局主要负责人召集相关科室认真学习研究《莒南县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组迎接国务院第六次大督查工作方案》和《莒南县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任务分工方案》,成立了住建局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各方面个方面各负其责,团结协作,保证工作顺利开展。
(二)细化工作方案
县住建局制定了《莒南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打通“放管服”改革最后一公里保障新旧动能转换工作方案》,对照“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任务落实清单认领任务,积极对接县政务服务统一标准,进一步深入规范、梳理审批服务事项、公共服务事项和便民服务事项,并按统一标准制作服务手册、服务指南、一次性告知书,优化服务流程。
(三)明确责任分工
县住建局制定了《莒南县住建局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任务分工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将优化营商环境相关工作明确到具体责任科室、具体责任人。各责任科室及责任人结合具体承担指标,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需求导向,主动担当作为,狠抓工作落实。
(一)承接落实了上级安排的改革任务
1、简政放权事项承接落实情况。县住建局做好权力事项动态管理系统维护工作,对国务院及省、市的调整、取消、下放的行政权力确保接得住、管得好。五年来,县住建局承接、取消、整合的行政权力事项及中介服务收费项目共计16项,涉及燃热、建设等领域,力求行政审批事项最少。全面取消了非行政许可事项。
2、“一次办好”事项颗粒化改造情况。根据省、市、县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明确分工,统筹部署,梳理“一次办好”行政权力事项颗粒化改造90项,“一次办好”公共服务事项颗粒化改造47项,达到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数量的100%,并通过县政府网站等及时公布,确保“一次办结、群众满意”,有效提升政府效能。
3、做好政务服务事项对标认领工作。按照省市要求,积极对标认领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给付、行政检查、行政确认等十大类167项行政权力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形成与上级统一的事项清单,并实行动态管理。
4、顺利完成审批权划转交接工作。4月份,按照县行政审批改革的要求,与县行政审批局完成18项行政审批事项划转交接工作。
(二)配合做好行政审批服务工作
在与县行政审批局完成审批权划转交接之后,县住建局协助做好优化审批流程、精简申报材料、清理各类无谓证明等工作;积极配合做好相关事项审批服务工作,积极推行投资建设项目联审联办,依托县政务服务平台,推进部门间数据共享、互联互通。将消防、人防等技术审查并入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实现多审合一的基础上,减少环节,把审图时间(初审)从过去的2-3个月压缩到了7个工作日,变“人带着图纸跑”为“图纸在网上走”。
(三)推进水电气暖报装业务“一次办好”
1、全流程优化供水、供气、供暖等服务事项。压缩办理时间,简化报装程序,制定出台《莒南县住建局关于印发进一步提升建设项目供热、燃气设施配套建设服务效能的意见》和《莒南县自来水公司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工作方案》。
2、服务企业进驻政务中心,全面试行“一次办好”。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置水气暖窗口,实现“一窗受理”。水气暖报装服务指南并向社会公布,要求进驻人员熟练掌握本单位业务流程,承诺办结时限,提高办事效率。
(四)清理规范了中介服务事项和各类证明
严格按照“速度从快、程序从简、服务从优”的办件要求,重新整理、规范工程勘察设计、检测、咨询、招标代理、档案代整5项中介服务事项,明确收费标准,并在县政府网站公布;规范行业中介服务规范标准,加强中介机构监督考核,制定出台《莒南县住建局关于住建行业中介服务规范标准和监管措施》。
县住建局虽然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与省、市、县相关要求仍存在一些差距。下一步,县住建局将进一步完善机制,强化落实,努力营造公平、开放、一流的营商环境,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县住建局将严格落实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各项决策部署,配合县行政审批服务局做好行政审批服务工作,安排专人搞好对接联系,建立配合服务机制;以最快速度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建筑市场事中事后监管上来,集中精力提升和保障建筑市场公平、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用实际行动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20_年城乡建设局工作人员述职报告通用六
20_年,全局上下以“三城同创”为抓手,以重点工程和为民办实事项目为重点,集聚要素,奋力拼搏, “三城同创”和城乡建设工作“十三五”开好了局、起好了步。
(一)优化路网结构,城市道路有新拓展。截至年底,共完成市本级市政工程13项,新建开工16项,开展前期13项。列入“三城同创”考核项目7项。其中快速路4项,长江路与火车西站站前快速路立交施工单位已进场;铁路西站站前快速路正进行方案细化;机场大道2个标段已进场,另2个标段正进行施工图设计;长江西路与锡通高速连接线施工图已完成,已启动招标程序。骨干路3项,园林路北延中的桥梁已完成结构80%,通吕运河南侧道路路基及管线已完成;城北大道路基完成60%,管道完成70%;福星路路基完成40%,管道完成60%。同时,注重民生导向,强化城市支路网、老新村出入通道和疏堵工程建设,不断改善交通“微循环”。在积极推进重点工程项目实施的同时,狠抓工程质量管理,今年一批项目荣获各类优质工程奖项,其中江海大道东延获国家优质工程奖;通甲路拓宽(教育路—园林路)工程申报国家金杯奖,城北大道b、c、d标段,光阳路e标段等项目申报扬子杯,均已通过专家审核推荐。
(二)注重生态内涵,园林绿化有新提升。围绕“三城同创”建设目标,更加注重生态内涵,全方位推进各类公园绿地建设。年度计划安排43大项,全年可完成5项,开工建设13项,开展前期25项,市区新增公园绿地面积超300公顷。通吕运河绿廊(通宁大桥—船闸东路地块)、海港引河绿廊(通吕运河—南川河立交)西侧地块12月底主体建成,海港引河绿廊(通吕运河—观阳路)东侧地块正抓紧推进。基本建成观阳路、星明路等一批小游园。通刘路绿化景观带已基本建成,长江西路、太平路、园林路、盘香路绿化景观带正在推进中,机场大道绿化景观带、幸余路西延绿化景观带、市区洪江路等林荫路、景观路,目前正在抓紧相关前期工作。南通园“林境诗语”斩获省第九届园博会“造园艺术特等奖”,我局获得“突出贡献奖”和“先进集体奖”;积极组织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博会参展活动,南通展园“劲园”荣获“室外展园综合金奖”,我局获评住建部“优秀组织奖”、“先进单位奖”、“最佳展园建设奖”;传承南通菊文化,精心组织了第27届南通菊展。
(三)坚持民生优先,公用事业有新亮点。一是大力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经过前期努力,我市已于11月18日顺利通过住建部组织的国家节水型城市现场考核验收。二是提高供水保障水平。着重推进崇海水厂二期40万立方米/日和洪港水厂60万立方米/日两大供水扩能提标工程建设,其中崇海水厂二期年底前常规工艺建成投运,洪港水厂深度处理工程竣工投产。三是加快污水处理设施扩能提标。市污水处理中心10万吨/日深度处理设备项目、市开发区污水处理厂5万吨/日扩容工程已分别进入设备安装和扫尾阶段,可顺利完成年度目标。目前,市区污水处理能力达到74.7万吨/日,城镇污水处理综合考核连续位列全省第一。四是积极开展河道截污。河道截污列入市政府重点工作以及为民办实事工程,20_年共实施16条,目前已完成9条,其余7条进入收尾阶段,水环境整治成效显著。五是深入推进积水路段改造。分两个批次,先后实施了26个积水点改造,主城区城市排水防涝能力明显提升。此外,保证垃圾应急填埋日产日清,积极推进天然气lng应急气站建设,城市照明智能化管理各项考核指标处于苏中苏北领先水平。
(四)加速转型发展,建筑产业有新突破。预计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超6400亿元;境外营业额超18亿美元,主要经济指标处于省内第一,全国领先的地位。我市获评“全国建筑装饰之乡”,成为首个获此殊荣的地级市。20_年新增鲁班奖三项,南通市累计共获91项,居全国地级市之首。着重开展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编制了建筑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和产业现代化发展规划,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建筑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生产力布局、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等。二是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目前全市采用装配式施工面积突破100万平米,居全省前列,拥有3个省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城市、3个国家级住宅产业化基地以及6大代表性示范项目。三是智慧建筑取得新突破,在bim技术、楼宇安保系统自动化、系统控制与集成等方面积极探索,多个项目技术应用国内、省内领先,“海门被动化产业园区”研发被动化建筑已申报国家产业示范基地。四是加大企业“走出去”步伐,牵头制定鼓励建筑企业“走出去”实施意见,全市建筑企业新签境外合同额、境外施工人数,在省内继续保持领先。
(五)树立震情观念,防震减灾有新进步。牢固树立“震情第一”观念,全面加强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地震应急与救援三大体系建设。加强地震监测台网运行和维护,保持监测仪器设备和信息传输系统的正常运行。完成5个一般站、3个基本站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新建台站场址勘选工作,增设流动监测设施,组织人员培训,开展应急联合通讯演练,保持备战状态。实施改扩建工程项目的抗震性能鉴定和抗震加固设计审查的全覆盖,扎实有序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充分利用科普宣传周、国家防灾减灾日等时段,精心组织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开展以地震应急为主线的“防灾减灾综合示范演练”,加强地震安全社区创建督导,年度工作在全省综合评比中获得优秀成绩。
(六)健全监管机制,质量安全有新举措。建成覆盖全市的建筑市场信用平台,加强现场管理,明确严格总包责任制,健全合同备案的要求,对建设、施工、监理各方的责任及监管部门现场重点核查内容提出了要求。持续推进工程质量治理行动,开展在建项目质量大检查,提高依法监督能力。以落实主体责任为重点,加大安全基础能力建设,着力强化安全监管,扎实开展复工整治、起重机械、深基坑、有限空间作业、夏季消防、高支模、脚手架、今冬明春火灾防控等专项整治,建立重大隐患挂牌督办、跟踪整改落实制度,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
此外,村镇建设、住宅产业化、财务审计等工作都取得长足发展,建筑业科技进步全省持续领先,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己进入全省第一方阵。通过建设和努力,20_年,我市获评省人居环境奖,南通市“两圈八湖九脉”海绵城市基底建设项目获评江苏省海绵城市示范项目,“两河两岸”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通过国家第三批示范项目验收。去年,市人大常委会对我局开展工作评议,认为我局按照城乡统筹、“四化”同步的要求,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改善生态环境,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城乡建设走出一条统筹协调、集约高效的发展之路。市政协对我局提案办理工作情况进行了民主评议,认为我局高度重视政协提案办理工作,并能将提案办理与本部门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把办理过程作为推动业务工作的重要契机,切实解决了一批关乎民生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我局取得了98.7的高分。
20_年城乡建设局工作人员述职报告通用七
关于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改善民生案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切实改善民生的关键,其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困难群众的生活水平、生命质量,让广大弱势群体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期间,市南区重视社会救助工作,在完善制度、落实政策、确保效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我市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现代化国际城市首善之区建设的深入推进,“”期间,我区的社会救助面依然很大,工作任务更加艰巨。
一、基本情况
我区社会救助工作主要面向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低保居民除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外,还享受物价联动补贴、临时性生活补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取暖补助、节日救助、廉租住房保障等多项救助优惠政策。对低保边缘家庭出现患病或有突发困难的给予及时救助。目前全区有低保家庭2936户,低保边缘家庭约3000户,申请廉租住房家庭2264户。在实施救助工作中,我们严格落实国家、省、市的各项政策,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应保必保、应保快保”。20xx年累计发放各类救助金3479万元。
二、主要问题
(一)、救助范围的问题。目前对最低生活保障人员的救助比较全面,但对部分低保边缘家庭的救助还显不足。这些家庭按规定不能纳入经常性救助范围,有些家庭因疾病或其它突发性困难,其生活状况甚至比低保家庭还要困难。对于这部分家庭如何掌握情况、界定标准、实施及时有效救助,有待进一步研究规范。
(二)、救助标准的问题。近年来,社会救助总体水平逐步提高。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价上涨等因素,大部分低保和低保边缘家庭的生活仍较困难,特别是大病、重病无力就医及子女就学等问题突出,我区的社会救助标准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审核操作的问题。社会救助的各项规定是明确的,程序是规范的,但实际情况往往极为复杂,给操作带来一定难度。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部分低保家庭的准确收入不易掌握;二是部分申报低保待遇的人员,其劳动能力认定没有政策依据;三是部分低保家庭住所不固定,加大了居委会的随访难度;四是对违反《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的低保家庭不易实施责任追究等。
(四)、统筹管理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目前工、青、妇、残、老龄、慈善、红十字等救助资源相对分散,没有统筹规划、整合资源,让有限的救助资源发挥最大的救助效益;二是目前区、街专职从事社会救助工作者队伍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几点建议
(一)、设立专门机构,加强基层救助工作力量。建议组建区、街、居三级基层救助管理服务体系和组织网络,设立区社会救助中心或低保中心,负责全区的社会救助工作,街道设立相应的救助中心,增加编制,配备专职人员,落实工作经费,制定工作制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准确、动态地汇集区域内各类困难群众的基本信息,反馈各种帮扶救助情况,实现服务网络和工作程序的便民化和规范化,使全区的救助工作做到上统筹下整合,保证各有关部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使救助对象不被遗漏,得到的救助相对公平。
(二)、整合救助资源,形成社会救助合力。通过整合救助资源,使社会救助向统一、归口、综合的模式转变,真正形成“政府主导、民政主管、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社会救助大格局。要将原来分散在各个部门的救助资金纳入统一预算、统一安排,以增强救助资金使用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救助效能的最大化。
(三)、探索社会救助有效方式,做到依法救助。一是建议出台明确的劳动能力鉴定审核和入保审核相联系的政策。二是在低保资格认定方面,可以尝试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由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资格审核和认定。发挥群众参与社会救助监督的作用,以解决目前在认定方面存在的部分疑难问题。三是适当补充和细化分类救助方式。建议对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以低保救助为主;对有劳动能力的,以优先提供公益性岗位或介绍就业机会为主。另外加大对低保边缘家庭的救助力度,通过慈善超市、结对帮扶等方式,提高救助的实效。
(四)、扩大救助渠道,增强救助实力。进一步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做到新增财力的一定比例用于改善民生,确保民政事业费与公共财政增长实现同步增长,为社会救助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有效地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工作,培育打造我区的慈善品牌,通过创新“一次认捐、分年捐赠”、“定向捐赠、冠名基金”等方式,切实发挥好慈善在政府救助中的补充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慈善资金的社会效益。
(五)、加强对社会救助对象的服务,增强自救能力。要坚持基本生活救助与就业援助双管齐下的原则,加大对救助对象的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力争掌握一技之长,改变自身贫困现状。要认真组织救助对象中有劳动能力的对象参加公益劳动和社区服务活动,增强他们就业的信心。注重加强对救助对象的日常管理和宣传教育工作,强化贫困人员主动脱贫的意识,改变“一味依赖政府救济”的观念,增强自强自立意识,引导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救助对象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坚持以党的xx大和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提高质量、讲求实效”的方针,把推动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促进社会和谐作为重要职责,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围绕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内容,深入调研,认真思考,积极撰写。
一、围绕推动跨越发展,建设经济强县,就增创工业发展新优势,促进产业结构新优化,实现现代农业发展新突破,构建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新活力等方面提出提案。
二、围绕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繁荣发展文化产业,打造莒文化基地,加快发展文化事业,营造健康文明良好环境,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加快构建文化旅游名县等方面提出提案。
三、围绕构建和谐社会,扩大人民民主,巩固民主和谐政治基础,维护群众利益,保障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提出提案。
四、围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节能减排,生态保护,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等方面提出提案。
五、围绕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增进科学发展创造力、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等方面提出提案。
20_年城乡建设局工作人员述职报告通用八
关于加快温州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建设的议案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温州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推进,人口在中心区高度集聚,对城市中心区交通产生了巨大的压力。虽然先后5届市政府连续努力,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新建和拓宽了众多的道路,但是我市现时的道路系统仍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要,交通拥堵已成为阻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影响人民工作生活的突出矛盾。国内外城市建设的实践经验证实,单纯依靠增加道路交通设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而建设城市轨道交通是主要的有效的解决办法。
一、加快我市轨道交通规划和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是解决人民群众“出行难”的重大民生和民心工程。从当前我市交通现状来看,城市核心区的相当多路段高峰时段已呈饱和,拥堵路段越来越多,拥堵延续时间越来越长。以交通秩序混乱、安全保障水平不高、运输效率低下为特征的“出行难”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高度关注、反映强烈的社会问题,成为影响人民工作、生活的突出矛盾。建设轨道交通,是落实市委、市府提出的公共交通优先战略的一项决策,是优化我市生活环境的重大举措,更是兼顾眼前和长远的群众根本利益,扩大市民出行范围,节省出行时间,解决群众出行难矛盾的一项民生和民心工程。
2、是顺应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建设沿海产业带、建设温州大都市,是事关今后温州全局和长远发展的两大主题,而加快以交通为重点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这两大主题的
前提条件和基础。轨道交通的建成是一个都市型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象征和体现,它完善了城市的基础设施,提高了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从而调整和优化我市发展布局,为沿海产业带平台建设和大都市建设提供必要和必须的交通环境,从而增强了城市功能。
3、是提高温州整个社会运行效率的需要。公交车、出租车、和私家车因为不具有准点到达功能而制约了它们的运行效率;与其相反,轨道交通运输车以其快速、准点、运量大的绝对优势,不仅使大量人群节省了出行时间,而且满足了他们准时到达目的地的需求,从而提高了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
4、是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城市交通方式。轨道交通具有节约土地、运量大、耗能少、污染小、环保等特点,是资源节约型、环保型的城市交通方式。据国外统计资料表明:在土地占用方面,公交车单位乘客占用土地面积0.9m2-1.6m2/人,小汽车单位乘客高达26.7m2/人,而地铁则只占0.1m2/人。我市城区土地已是寸土寸金,再大量增建、扩建道路交通显然是不可取的。在能耗方面,公交车和小汽车的能耗分别是轨道交通的3倍多和12倍。在环境保护方面,我市近年来机动车快速增加,尤其是牌照放开后,私家车数量更是突飞猛进;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城市大气污染物的40%以上。加快实施利用电力推动的轨道交通建设,可以有效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改善城市空气的质量,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5、是改变我市城市交通滞后局面的需要。在我省,杭州和宁波两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已热火朝天地进行,这两个兄弟城市的地铁建设已按规划铺开。而我市的轨道交通处于规划的前期。由于轨道交通工程技术含量高、影响面广、时间跨度长,必需提前准备,未雨绸缪,等到交通拥堵不堪时再来研究,很可能为时已晚。
二、我市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的条件已具备
1、物质保障条件已具备。据市统计局今年3月27日发布的《温州市20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表明,20xx年末全市常住人口达790.1万人;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7.03亿元;全年完成客运量已大大超过20xx年的26148万人,即单向高峰远远超过1万人/小时,接近3万人/小时。换句话说,20xx年,温州的人口规模、经济指标、客流规模指标均已符合国办发[20xx]8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快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的通知》中对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轻轨申报的基本要求并接近发展地铁的基本要求。
2、现在启动我市轨道交通在时机上比较有利和合适。国家“”规划中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大城市和城市群地区把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优先发展领域”的发展战略,表明国家对轨道交通已经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而且,轨道交通工程浩大,技术要求高,相当部分是地下开挖作业,一条线的开工到建成往往需要5年以上时间,因此,应该超前规划和建设,决不能等到城市
交通拥堵不堪时才建设。
3、我市城市中心区的主要路段交通流量已饱和,交通拥堵现象日益严重,而建设轨道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的最有效措施。
4、“出行难”已成为全市居民反映强烈的社会问题和突出矛盾,不仅影响了广大群众的生活工作,也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瓶颈”问题。
三、几条建议
1、建立强有力的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要向杭州、宁波两市学习,尽快建立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发改委、规划局、国土资源局、建设局、国资委、财政局、交通局、环保局、监察局、鹿城区政府、瓯海区政府、龙湾区政府等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温州市轨道交通规划与建设领导小组,同时将现存的温州市铁路建设领导小组撤消或合并在新建领导小组之内,并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2、抓紧编制《温州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及相关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和预测、预研报告。
3、组织专家论证并落实《温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中尚未确定的轨道交通结构形式。
4、在列入《温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内容中的温州市轨道交通网络建设规划中,对拟建的“快轨1号线”、“快轨2号线”、“快轨3号线”沿线途经温州城市中心区的地下部分要有前瞻性的规划和设计,建设为地铁规模。
5、铁路温州新客站启用后,把原火车站改建为温州的轨道交通枢纽。
让代表们深感欣慰和振奋的是,3月19日,我市首个科学的、规划在先的滨江商务区地下空间利用规划方案通过会审。该方案将未来地铁建设纳入整体框架,将地下第二层设计为未来地铁站台兼车库,超前地发出立体开发地下空间资源的强音。虽然该方案还只是个案,但是说明本届政府对城市主要功能区建设的信心和规划在先的新理念。
我们期盼:温州城市轨道交通早日结束规划,这项重大民生、民心工程,能早日开工建设并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