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是个人或团体,对某件事情未来要如何的操作,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又指通常是在适当的时候指针对一个人或一件事的客观存在,提出自己合理的见解或意见,使其具备一定的改革和改良的条件,使其向着更加良好的、积极的方面去完善和发展,是有益处的。下面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供大家参考。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从目前看,在我省、我市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中,县域经济还是一个薄弱环节。特别是像××这样的欠发达县份,县域经济发展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亟需解决。
概括地说,这些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一旧、三难、四制约”。
一旧,就是从干部群众的思想看,观念还比较陈旧。虽然我们一再强调解放思想,也一直在解放思想,但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还存在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保守观念,缺乏敢闯敢试、敢拼敢干的工作劲头;还存在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有什么条件干多大事的等靠思想,发展的办法不多,解决问题的途径不宽;还存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传统思维,排外排新的现象比较普遍;还存在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的小农意识,快发展、大发展的愿望不强烈;还存在只讲问题、不讲潜力,只谈劣势,不看优势的畏难情绪,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氛围还不十分浓厚。
三难,就是从县域经济运行的表象看,有三个方面的难题急需突破。一是经济结构调整难。实践看,由于受政策、机制、市场、地缘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在短期内难以有大的突破和质的飞跃,农业大、工业小、三产弱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导致县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后劲不大。以××为例,20_年全县一、二、三产业比仅从20_年的66.1 :9.5:24.4:调整为60.6:11.3:28.1。第一产业仍占有很高的比重,农业经济特征明显;第二产业优势不够突出,特别是投资超亿元,利税超千万的,能够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大项目还寥寥无几;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虽然较快,但因起步晚,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没有形成规模,不足以拉动整体经济发展。二是财政经济运行难。由于财源建设滞后、刚性支出增多,以及现行分配体制不合理等诸多问题的影响,县级财政仍然普遍窘困,大部分县市仍然要靠省财政转移支付度日,难以拿出财力搞建设、谋发展,给群众办好事实事。我们××10个县(市区)有8个县(市区)靠财政转移支付过日子。我们××就是其中的一个。20_年全县全口径财政收入仅为4058万元,而工资支出就达到1.2亿元,如果没有省里的转移支付,我们连保工资、保稳定都很难做到。这样的财政,根本拿不出钱来发展经济,甚至连招商引资上项目的前期费用都拿不出来。三是乡村债务化解难。这是阻碍和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症结性历史遗留问题。从我们××看,到20_年年末,全县乡村两级债务高达2.5亿元,村均180多万元,76个行政村大部分为空壳村。作为村级主要收入来源的机动地,在20_年化解村级债务时,大多数都已抵顶债务。国家“一免三补”政策的出台,村里又将剩余的机动地补给了回来要地的农民。这样村里已经没有收入来源,根本拿不出钱来偿还债务。而且省里出台的奖励政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很难执行。这些债务,不仅严重束缚乡村经济发展,而且影响到社会稳定,急需解决。
四制约,就是从县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看,存在四个方面的制约性因素。一是金融体制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由于银行惜贷慎贷,并且上收贷款管理权限,撤并营业网点,使得县域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资金严重短缺。以××为例,20_年,全县贷款余额仅为13.3亿元,其中中小企业贷款寥寥无几。今年建设银行又要被撤销,××县又将失去一个商业银行。二是行政权力分配政策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现在看,越来越多的政府执法部门实行了“三权在上”、垂直管理,而且上收的趋势越来越严重。这对于承担着县域经济发展责任的县级政府来说,进一步增加了行政管理难度,在很多问题上,没有自主决策的权力,在许多领域处于空壳无权管理的境地。县里上项目、干点事,几乎都得向上报批、交费,降低了行政效率,增加了行政成本,弱化了县级政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三是国有企事业单位改革滞后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由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改革省里没有明确说法,县里无法对一些关门倒闭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进行改革,对职工也无法进行妥善安置,带来了诸多的社会矛盾。比如,我们绥棱水利系统的水利钻井队,已经倒闭多年,但由于是自筹自支的事业单位,不管是职工并轨,还是养老保险,哪条政策职工都靠不上,遗留问题无法解决,引发职工上访告状。再有就是以国有林场为代表的政策性比较强的国有企业,包袱沉重,发展无力,改革已是势在必行。但由于受政策制约,即使有好的出路,现在也无法进行推进。四是人力资源素质低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现在看,人才短缺、科技落后、人员素质较低,已经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由于县域内工作和生活条件不如大城市,大学生毕业后到县工作的比较少,既使回到县里的`,由于工作、生活条件所限,流失的问题也比较严重,县域经济急需的科技型人才、管理型人才都十分匮乏。以我县为例,全县各级各类人才有7813人,其中,实用技能型人才仅有2188人,管理型人才仅有78人,远远不能满足各行各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城乡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不高,文盲、半文盲、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约占劳动力总数的20%,城乡8618户贫困户中,有近60%的贫困户是因为科技文化素质低、没有一技之长而导致贫困的。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在方方面面予以扶持,尤其要在体制、机制上采取超常措施,破解县一级无力解决的难题,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1、要赋予县级更多的发展自主权。按照能放则放、权责统一的原则,参照10强县扩权的标准,对所有县市都合理地扩大经济管理权限,赋予县级政府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和决策权,增强县级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经济调控能力。同时,在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国有林场等企业改革上,出台明确的政策意见,指导县级结合实际进行操作。
2、要进一步改革财政管理体制。要按照财权与事权相适应的原则,提高县级收入分成比例,充实和增强县级财政实力,以此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继续加大省对县转移支付力度,重点向财政弱县进行倾斜,以缓解县级财政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的压力。同时,凡是国家出台的减收增支因素,对享受转移支付的县份,应全额给予补助。
3、要进一步完善化解乡村债务的奖励政策。现行的奖励政策只考虑到偿还公益事业发展方面的债务。对此,建议上级出台更宽松的奖励政策,对于垫付税款、兴办公益事业方面的债务应全部由国家承担。对于其它债务按一定比例奖励。同时,还应该针对乡村两级回收债权问题,出台相应保护政策,以增强自我还债能力。
4、要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重点要改革金融体制,稳定县级金融机构,增加县级分支机构授权、授信范围,实行存贷挂钩,存款增量要大部分用于支持当地县域经济发展。同时,要创新开展中小企业贷款的激励机制,在机构设置、信用评级、贷款管理等方面适应中小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5、要加大对县级上项目的扶持力度。建议省里在项目的摆布上,重点向县一级倾斜,特别是向我们××这样经济欠发达的县份倾斜,使县域经济尽快发展壮大起来。同时,在项目启动资金等方面也要给予一定的扶持,使大项目、好项目能够真正落户县级,增强县域经济的发展后劲。
6、要大力营造发展县域经济的良好氛围。要把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作为省委、省政府及其部门的日常工作,在资金、项目、人才、政策等方面给予县域经济实质性的扶持。尤其要加快省直部门的职能转变,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真正从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开展优质服务。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县域经济的概念及县域监测
(一)县域经济的概念
县域是一个行政区划概念,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它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公共服务、社会服务等综合能力,其活动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和一、二、三产业各部门。
(二)县域监测范围
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是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评价,县市和城区分别进行,全省共107个县市区,20_年为24区83县市,我市为1区(临渭区,高新区和经开区包含在临渭区)10县市(华县、潼关、大荔、合阳、澄城、蒲城、白水、富平、韩城、华阴,卤阳湖包含在蒲城);20_年为25区82县市,我市仍为1区10县市;20_年为27区80县市,我市为2区9县市,华县撤县设区成华州区,列入城区监测范围。
(三)县域监测指标体系
监测指标体系分经济发展指标、经济结构指标、民生发展指标、生态环境指标、社会和谐指标五大类,其中县市93项基础指标33项考核指标,城区71项基础指标28项考核指标。指标涉及市卫计局、市教育局、市文广新局、市综治办、市水务局、市人社局、市住建局、市财政局、市环保局、市公安局、市安监局、市农发办、市统计局、人民银行渭南支行14个部门或单位。
二、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一)“十二五”县域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1、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十二五”期间,全市县域经济稳步发展,20_年10个县市生产总值达到1145.62亿元,是20_年的1.83倍,其中工业增加值538.78亿元,是20_年的1.92倍,占生产总值的47.0%,较20_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20_年临渭区生产总值306.81亿元,是20_的1.77倍,其中工业增加值83.64亿元,是20_年的1.46倍,占生产总值的27.3%,较20_年下降5.7个百分点。
2、投资规模再创新高。五年来,在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支柱产业及重点项目的带动下,县域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投资总量持续扩张,经济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十二五”期间,10个县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46.97亿元,是“十一五”的4.39倍;临渭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03.71亿元,是“十一五”的3.59倍。
3、消费市场日趋活跃。“十二五”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加速,各县市区紧紧围绕一系列惠民促消政策,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着力激活农村市场,挖掘消费潜力,居民消费持续升温,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十二五”期间,全市10个县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31.79亿元,是“十一五”的2.24倍;临渭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0.14亿元,是“十一五”的2.38倍。
4、民营经济蓬勃发展。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各县市区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民营经济迅猛发展,已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加快发展,活力显现,结构趋优的发展态势。“十二五”期间,全市10个县市非公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_年的43.6%提高到20_年的48.6%,提高了5个百分点;临渭区非公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_年的44%提高到20_年的49.4%,提高了5.4个百分点。
5、城乡居民收入提高。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各项惠民政策的逐步落实,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20_年11个县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不足20_0元,20_年县市区均超过23000元,20_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个县市区超过5000元,为5854元,20_年11个县市区均超过7000元。
6、财政收入继续增加。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加上价格和政策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县域财政收入持续增加。“十二五”期间,全市10个县市累计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15亿元,是“十一五”的2.95倍;临渭区累计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7.94亿元,是“十一五”的3.39倍。
(二)“十二五”县域监测综合排位情况
1、综合排位偏后,且呈后退之势。从下表可以看出,20_年外,其它各年排在40位以后的县市均在5个及以上,县市在全省综合排位整体偏后,且呈后退之势,20_年,我市10个县市在全省82个县市中排在60位以后的有6个(华县、潼关、大荔、合阳、澄城、白水),20_年仅大荔排60位后。临渭区20_年在全省排19位,20_年上升到13位,之后连续下降,20_年又降到19位
(三)20_年县域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20_年9个县市实现生产总值1064.16亿元,同比增长8%,其中工业增加值423.74亿元,增长7.1%,非公增加值552.14亿元,占生产总值的51.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92.74亿元,增长1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7.22亿元,增长13.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在25000元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在8000元以上。2个区实现生产总值420.9亿元,同比增长8.4%,其中工业增加值139.04亿元,增长6.3%,非公增加值188.05亿元,占生产总值的44.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40.82亿元,增长1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8.6亿元,增长1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在26000元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在9000元以上。
三、县域经济发展及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1、县市差异较大,发展两极分化严重。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经济基础以及改革开放力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县市发展差异较大。一是从综合排位来看,20_年我市排位最好的韩城在全省排第2位,排位最差的澄城排第74位。和20_年比较,渭南进位最多的是蒲城,前进了3位,进退位居全省第21位,退位最多的是潼关,后退了17位,其次是大荔,后退了15位,退位幅度分别居全省第2位和第4位,按进退位分别居全省81位和79位。二是从经济总量来看,20_年生产总值最高的县市达311.29亿元,而最低的仅为36.55亿元,二者相差274.7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最高的县市超过18亿元,最低的刚过2亿元,相差16亿元以上。三是从发展速度来看,20_年生产总值增速最快的县市增长10.5%,最低的县市仅为6.0%,相差4.5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增速最高的县市增长13.3%,最低的县市下降12.5%,相差悬殊。四是从20_年主要数据来看,GDP增长最快的韩城增长11.7%,最慢的华阴仅增长0.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最快的韩城增长31.6%,最慢的澄城下降30.9%,华阴下降30.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韩城最高,达29784元,合阳最低,仅25495元,相差4289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韩城最高,达12400元,澄城最低,仅8302元,相差4098元。
2、发展思路不清,特色经济未成规模。一些县市对特色产业的发展没有做出规划,缺乏具体的产业政策导向,忽视区域特色经济的基础,目前各县市发展特色不明显,生产经营的基本方式仍然是以“初加工—销售”为主的粗放式经营,传统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仍占渭南县域经济的主导地位,新的特色产品、优势产业不多,产品单一,产业结构趋同,产业链条短,高附加值产品少,具有县域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和品牌少且规模小,经济发展缺乏特色。
3、产业结构不优,转型升级步伐缓慢。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原始积累较少,对资源能源的依赖性较强,随着矿产资源的不断开发,资源在逐步减少,经济发展将面临资源枯竭的现实。一方面,服务业占比偏低。20_年全市县域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5.6:50.6:33.8,一产占比偏高,三产占比较全市平均水平低1.5个百分点,县域服务业发展明显不足。另一方面,高附加值产业发展滞后。第一产业中,设施农业起步较晚,附加值偏低的种植业占比较高,工业中以资源为主的重工业占比较大,工业对资源的依赖性过强,产业链短,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传统服务业占比较多,现代服务业占比偏少。
4、产业类重大项目少,发展资金保障不力。项目方面,一是特大项目少,特别是影响当地生产力布局、提升核心竞争力、投资额在10亿以上的特大型项目不多,产业类的大项目就更少;二是科技项目少,普遍存在创新力度不够、科技含量不高、自主开发不强的问题,表现为自主品牌不多、终端产品不多、产品附加值不高,高新技术企业少。资金方面,一是县域经济发展滞后,财力不足,投入主要依赖于国家政策性投资项目和招商引资,自身造血功能严重不足,县乡两级政府公共产品供给的压力较大,用于发展的投入不足,资金缺口大,保障程度不高;二是县域企业“贷款难”和“难贷款”现象依然普遍,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县域企业很难得到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而农村信用社又难以满足县域中小企业和农民的贷款需求。
5、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导致城镇化水平整体偏低。城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工业化,没有工业化发展,城镇化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工业化又影响第三产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的缓慢发展,使城镇化发展任务十分艰巨。虽然城市扩容及撤乡并镇使城镇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从整体来看,渭南的城镇化水平依然较低。一方面,渭南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属典型的大市弱中心,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另一方面,小城镇建设尚处于初期阶段,镇区规模偏小,基础服务设施相对落后,对农村人口城市化的拉力与推力不足,城镇对农村的辐射、集聚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20_年全市县市城镇化率为40.8%,较全市水平低1个百分点,10个县市中,城镇化率最高的为60.16%,其次为54.67%,其它8个县市均在40%左右,城镇化整体水平偏低。
6、20_年度部分指标完成情况很不乐观。近两年,我市部分县市县域监测综合排位靠后,个别县市排位大幅度下降,而且从20_年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来看,部分指标不理想,如,20_年全市6个县市区生产总值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7.5%),其中澄城仅增长1.4%,华阴仅增长0.1%;3个县市区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其中澄城、华阴降幅超过10%;7个县市区地方财政收入较上年下降,其中6个降幅超过20%,白水降幅超过50%;3个县市区污染物排放未减反增,等等,这些都将影响20_年监测排位,受其影响,部分县市排位可能下滑,应引起高度重视。
7、一些县市和部门对县域监测工作重视不够。一些县市领导对县域监测工作不够重视,心中无数,在县域经济发展上思路不清,放任自流。一些部门的领导对县域监测工作认识不到位,认为县域监测工作是统计部门的事,和本部门没有关系,不重视监测工作;个别部门指派一些不懂业务的人员来应付,业务人员业务不精通,报表差错多;有的业务人员缺乏责任心,对数据查询不理不睬,直接影响监测工作。
四、抓好县域监测考评工作、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夯实责任。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县域监测工作,相关部门要明确负责县域监测工作的领导和具体报表人员,并严格执行县域监测报表制度,认真填写监测报表,准确及时地上报监测报表。各县市区要认真分析本县市区在全省县域监测考评中的排位情况,并提出改进措施,同时要积极督促本县市区相关部门,认真完成县域监测报表,确保监测工作顺利进行。
2、建立完善制度,推进监测工作。一是建立全市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为协调解决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搞好县域监测考评工作,推进我市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建议建立全市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二是尽快出台加强全市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工作的意见。为了进一步搞好县域监测考评工作,实现追赶超越,建议尽快出台加强县域监测考评工作的意见,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切实加强县域监测考评工作。
3、立足县域实际,发挥各自优势。特色是品牌、是市场、是竞争力。发展县域经济要立足县情,在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少我多、人多我特上下功夫,整合利用县域内资源优势,做好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形成从资源利用到产业发展、从城镇开发到民生改善等完整的规划体系,突出特色,放大优势,培植强势,做到“一县一业”、“一乡一产”、“一村一品”,走出一条城乡统筹、产城融合、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做亮特色经济。
5、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狠抓重点项目建设。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开展区域联合,努力做好项目策划包装,全力以赴抓招商、抓项目,吸引更多优势资源和资金投入,招大引强,以强带弱,以大促小,引进更多的外部资金和产业类重点项目。二是狠抓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改善银企关系,规范担保行为,夯实融资平台,激活民间资本,充分发挥金融、担保、城投及民间资本的潜能,突破资金瓶颈。加快重点项目进度,对于已开工的项目,协调好项目建设中的问题,加快建设进度;对处于报批审批阶段的项目,要加快完善手续;对年内应开工而未开工的项目,要加强督查,促使其尽快开工,确保项目建设进度。
6、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速度与质量、效益,发展与民生、环境的关系,按照根本在特色、做大在规模、做强在品牌、关键在提升的发展思路,抓住产业转型升级的契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一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围绕农民增收,以一村一品为抓手,积极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集群化水平,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二是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县域工业的发展,要以农业为基础,依托其资源优势兼顾自身的条件与特点,发展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新型产业基地,彻底改变矿产资源依赖型工业发展模式。三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现代交通物流、金融保险、服务外包、研发会展、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发展,重视发展文化休闲、职业培训、健身娱乐、社会养老、中介服务等生活服务业,提升城市品位,推进城镇化进程。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县域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但县域经济在其城镇化的进程中,面临诸多新的问题,本文试从县域经济发展的特征分析入手,针对县域经济发展中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旨在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整体水平,调整经济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
关键词:县域经济;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_)08-0062-01
一、县域经济的特征
县域经济与其他类型的区域经济相比较,具有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它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第二,它又是一种开放型区域经济。尽管县域经济是在县行政区域长期稳定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但它不是封闭的“诸侯经济”,具有开放性。第三,它是一种既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又具有地域特点的特色型区域经济。一般而言,县域经济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县域经济活动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以及一、二、三产业各部门。
二、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县域经济布局不合理。由于规划意识较弱和规划手段的落后和人员素质的制约,长期以来缺乏对县域经济布局的合理规划,导致县域经济布局不合理,工业分散布局的问题尤为严重。农村改革启动后,乡镇企业和村办企业的涌现,也是导致县域工业布局分散化的一个重要原因。长期以来,对县乡基层干部政绩的考核,经济发展指标占绝对权重。在这一指挥棒的引导下,县乡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遍地开花,工业布局进一步分散。分散化的工业布局必然带来城镇化的分散,城镇规模过小,遍地开花,城镇化质量不高,而且难以发挥集聚效应,不利于产业的升级。
(二)经济结构单一,产业层次低。建国以来,我国长期实行的是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援城市的发展战略,政策的着力点和要素配置过度向大城市倾斜,致使工业化的二元特征十分鲜明。国家只注重城市工业(主要是大城市工业)的发展,而县域工业的发展基本被排斥在国家工业化整体发展规划之外,其发展难以得到明确的产业政策指导。除沿海部分发达县域外,大多数县域经济结构单一,产业层次较低,县域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不仅来自于三次产业之间的失衡性比例结构,也来自于各次产业内部不合理结构。
(三)县域经济科技含量不高。由于我国绝大多数的大中专院校和科研机构都布局在大中城市,国家科研经费主要流向了大中城市,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科技投入严重短缺。布局在大中城市的大中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其科研选题主要来自于大中城市,科研成果自然也主要投向大中城市,其培养的人才也主要留在了大中城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很难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得以体现。对大多数县而言,科技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很不明显,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很低,科技储备匮乏,尤其是基础性成果储备更少。
三、新形势下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我国的广大县域和县域经济是落实统筹城乡发展观的基本依托和主战场。城乡统筹的核心是改变城乡二元化结构,建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必须把重点放在城乡联系最紧密的层面———县域经济上。城乡统筹的许多政策措施也只有在县域经济层次上才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从一定意义上说,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城乡逐步实现统筹、协调发展的实践过程。为此,县域经济在进行发展规划制定、政策措施的出台、经济结构与经济布局的调整优化时,应自觉遵循统筹城乡发展思想,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调整县域经济布局,将县域经济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有机结合。受行政管理体制和地域范围的限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政策要在县域这个具体的地理空间中进行实施。如果产业布局与地理空间的具体情况不相适应,那么这些产业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效益。合理的产业结构也难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县域经济布局比经济结构更重要。新形势下,调整县域经济布局,须要统筹规划,将县域经济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工业企业布局分散化和小城镇分散发展的模式。要实现县域工业在一定地域内的集中布局,把县域工业的集中发展与城镇建设统一协调起来。要有效利用原县城资源,把县城建设成为县域经济的龙头和城镇化的经济中心。对于比较大的县和工业基础较好的县,还可根据县域内的人口分布、非农产业基础等有选择的规划一个或几个中心镇,作为周边农村地区非农产业发展的集聚中心。通过相关政策和措施,来引导周边农村非农产业向县城和中心镇集中,让城镇成为非农产业的聚集地。这既可创造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又可带动人口的集中,加速城镇化的进程;反过来又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这样,为数不多的、布局合理的县城和中心镇就会成为县域内的工业中心,并不断向着中小城市的方向发展。
(二)优化县域产业结构,培育和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县与县的情况千差万别,每个县的资源禀赋、历史人文等有较大差异,而这些对县域经济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同时,县域范围小,资源整合难度少,易于集中力量将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发展成为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因此,县域经济发展要挖掘潜力,拓展空间,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具体到工业领域,新形势下,县域工业的发展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眼于县域的实际情况逐步培育县域的支撑产业。县域工业的发展不可再走模仿大中城市工业的老路,在承接大中城市产业转移的同时,不仅要看项目的总量,还要注重技术进步和生态保护。县域工业的发展应主动与临近的大中城市进行对接,变被动的提供配套产品为主动地引进资金技术和人员,开发利用县域特色资源。县域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资源开发型县域,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重开发的技术含量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达到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的。县域工业的发展要基于市场比较优势,根据各自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资源能源状况,选择农业服务牵引型、工业催生型、城市辐射型、旅游开发型、矿产资源型、农产品加工型等不同县域产业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具有县域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县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当前和将来的很长时期,对绝大多数县来说,农业是重要产业,是占人口主体的农民的主要就业领域和生活改善的重要来源,加快农业发展,依然是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县域经济、实现城乡统筹的关键环节,而这必须以农业产业化为抓手。新形势下,推进农业产业化,应注重对专业农户的培育,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同时要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为专业农户扩大经营规模创造条件。农业生产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既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也可以推进农户成员的非农就业,从而加快城镇二三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梁立华.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 全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J].财经界(学术版).20_(10)
[2]赵志荣.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对促进县域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作用分析[J].中国市场.20_(21)
作者简介:霍帅领,男,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员,研究方向:政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