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是个人或团体,对某件事情未来要如何的操作,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又指通常是在适当的时候指针对一个人或一件事的客观存在,提出自己合理的见解或意见,使其具备一定的改革和改良的条件,使其向着更加良好的、积极的方面去完善和发展,是有益处的。下面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思考及建议,供大家参考。
关于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思考及建议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在这关键时期,***总书记来陕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期间,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这充分体现了习总书记对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对贫困群众的眷眷深情和对陕西工作的殷切希望。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即是新时代陕西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也为我们陕西做好未来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动力
脱贫攻坚必须决战决胜,扶贫目标必须如期实现。但这次脱贫攻坚解决的是绝对贫困问题,相对贫困还会长期存在。那么,如何稳定有效地解决农村相对贫困问题呢?这就要求我们在党的领导下,既发挥政府协调各方的优势,多措并举,精准措策,扶持帮助贫困户“追赶超越”,又要着力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成为脱贫致富战场上的强力“主角”。
但是,当前扶贫工作中仍存在着一些贫困户信心不够、动力不足、积极性不强等突出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上存在一定偏差。一些贫困户没有明白脱贫的主体,也没有明白脱贫与扶贫的关系,更没有明白“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有的贫困户还把脱贫攻坚看成是政府和帮扶单位及驻村干部的事情,而没有当作是自己的事情。个别贫困户,更没有领会脱贫攻坚工作对国家、对社会的重大战略和现实意义,只站在个人的角度认识这次脱贫攻坚工作,患得患失,缺乏全局性和前瞻性。
二是“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有些贫困户,依然存在“等、靠、要”思想,自身不想方设法,不解放思想,不埋头苦干,总想等着政府、村干部、帮扶人员给自己出主意、想办法;因循守旧,不能从实际出发,选择脱贫的突破口和有力抓手,发展缺乏创新性、主动性。脱贫致富内生动力不足,紧迫感压力感不强。个别人具有一定劳动力,但长期依赖政府帮扶,不论是政府出资金、实施产业发展还是开展技能培训一律不参加、不出力,自己也不外出务工,全靠政府扶持。
三是缺乏现代知识和新技能。贫困户中,普通劳动力占大多数,技能人员缺失,有些还无劳动能力。再加之,不少贫困户文化水平较低,对现代知识和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低,这也制约了其致富的步伐。比如,有一些年龄较大的贫困户,至今仍然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有些年轻人虽会使用,但没有将其充分利用作为致富的有效窗口,没有用其观看新闻、学习政策及实用技术、了解市场行情、销售农副产品等。
四是缺乏未来发展的科学谋划。注重眼前利益,缺乏前瞻性,缺少差异性思维;对市场发展、自身实际缺少深入细致地分析。存在近期什么产业“火”,就上马什么产业的现象。喜好“短平快”项目,缺少发展符合本地特色的能产生长期效应的项目。农产品同质化严重,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并经常出现产量大于市场需求的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着力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呢?笔者认为,应当做到以下五个方面,即“树、帮、扶、引、提”。
一“树”。让农户树立强烈的富裕信心,这是关键。扶贫重在“扶志”,“扶志”必须从“心”开始。针对部分贫困群众中存在思想落后、不思进取、等靠要等问题,一是坚持以教育引导为前提,牢固树立“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的观念。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宣讲党的精准扶贫政策,让贫困群众了解党的工作方针、工作办法、工作措施,树立“脱贫”信心、决心,增强主观能动性。二是要将扶贫同“扶志”“扶智”紧密结合。“扶智”就是要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转变生产方式,提升生产效率;“扶志”则强调要把贫困户的志气“扶”起来,树立“以富为荣”的思想意识,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斗志和热情,增强脱贫致富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脱贫”的被动督促,为“我要脱贫”的迫切愿望。
二“帮”。帮助贫困户掌握实用的技能,这是手段。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教会农民技术、教会农民发家致富的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扶贫脱贫问题。一是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要从加强贫困户自身建设着手,提升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通过传授农民致富本领,在普及农业实用技术同时,加强新型实用技术、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品牌意识、投资意识、质量意识、市场营销等多方面知识的培训,以此强化贫困户“造血”功能,让其发展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二是发展社会经济组织和农村合作组织,采取“租赁、分红”等形式,让贫困户获得稳定的实实在在的收入。三是提高农民自我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力,引导贫困户变“等靠要”为苦干实干加巧干,最终摆脱贫困。
三“扶”。因地制宜大力实施项目扶贫,这是载体。将项目作为产业扶贫的主抓手,因村施策,根据自身的地理优势、种养植经验以及产业扶持政策等重点施策,将政策优势与地域优势相结合,一是做好“摸底”工作。对扶贫对象进行详细核实、比对、分析,明确致贫原因,找准脱贫需求,确保扶贫对象底数清,录入数据完整、真实、准确,二是精心科学规划。根据每个贫困户致贫主要因素和根源,结合当地村情实际,深入进行谋划,落实具体帮扶措施,做到村有发展目标,户有致富项目,有的放矢,杜绝千篇一律、随波逐流。三是抓好“产业发展”。以当地特色支柱产业为基础,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制定针对性强、行之有效的脱贫产业;积极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经纪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以此培育壮大市场竞争主体。
四“引”。党员干部苦干巧干引领扶贫,这是动力。做好扶贫工作,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基层党员干部作为带领群众致富脱贫的“关键人”,应在扶贫脱贫、带领群众致富上的战场上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是干部结对帮扶。坚持政府主导、村上主帮、部门协帮“三方联动”,构建社会扶贫责任体系,通过“1+1”、“1+N”形式实现全覆盖,并落实相关扶贫责任制。二是加强队伍建设。要通过组织推荐和群众认可相结合,真正遴选出懂经营、善管理、年富力强、有责任感和事业心,能带领一方群众共同致富的能人进村级班子,并加强对他们的思想引导。同时,建立扶贫目标管理机制和工作激励机制,以激发村干部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三是弘扬先进典型。挖掘一批脱贫扶贫一线涌现出的事迹突出、群众认可的模范人物,发挥先进典型,榜样示范引领作用,在全社会引起共鸣、形成共识,凝聚和激发扶贫济困的强大正能量。四是榜样引领示范。树立脱贫致富典型,发挥榜样作用,优先扶持培养一批脱贫致富能手,在群众中树立带头脱贫、引领致富榜样,用身边的先进典型对贫困户起到带头、示范、教育的作用。
五“提”。提升道德水平营造脱贫氛围,这是条件。坚持把精神扶贫作为脱贫扶贫的“有力武器”,扎实开展“扶志、扶智、扶德”主题活动,着力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好精神层面的问题,力促其精神面貌大改观、致富本领大提高、道德水平大提升。要探索开展“勤劳之星、自强之星、致富之星、创新之星、引领之星”五星贫困户评选活动,大力弘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时代精神,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引导群众培育新风尚,凝聚“向心力”;弘扬正能量,树立“精气神”;摒弃“等靠要”,积极主动为;实干加巧干,创造新生活。
关于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思考及建议
摘 要:坚持群众为主体,激发内生动力,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是实现精准脱贫的客观要求,更是贫困群众永久脱贫的保障。笔者在对重庆市巫溪县精准脱贫工作调研中发现,部分群众脱贫攻坚内生动力不足,存在脱贫的自主意识缺乏、责任意识不足、参与意识不强等问题。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该完善党建引领增智扶志促脱贫的机制,完善政策扶持脱贫的机制,探索可持续产业增收机制以及完善激发内生动力的思想教育机制,完善村规民约、法律制度,完善精准脱贫考核评价机制。
关键词:脱贫攻坚;长效机制;内生动力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是实现精准脱贫的客观要求,更是贫困群众永久脱贫的保障,而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关键在于建立完善相应的长效机制,以制度管人育人,以制度确保脱贫致富的长久稳定。
一、精准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的具体表现
(一)贫困主体脱贫的自主意识缺乏
贫困地区社会发育滞后,群众自我发展的意愿不强烈,不思进取的“宿命论”思想根深蒂固;“不怕穷”“穷者愈穷”固守田地、倚天傍土而生,对世代所处的贫困境况麻木不仁,贫困代际传递现象成为常态;麻将、迷信、婚丧嫁娶讲排场等不良文化习俗随处可见;害怕易地扶贫搬迁后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担心难以接受各类技术培训,提供可选择的工作却顾远怕苦是其现实表征。
(二)贫困主体脱贫的责任意识不强
贫困户脱贫过程中表现出懈怠思想严重、参与意识极低,贫困群体为能保衣食无忧,积极争当贫困户,过年过节坐等慰问金,“结对帮扶”只知道要钱要物,帮扶成为“帮懒”,一些青壮年游手好闲、好吃懒做,无意追求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更不愿担负起改变家庭贫困面貌的重任,抱有“反正有国家兜底”“村干部比我还要着急”的消极心态。
(三)贫困主体参与脱贫的能力较弱
我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能力不足,对科技知识、市场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掌握存在局限性,难以用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积极应对脱贫致富道路上遇到的新问题、新困难、新挑战。
二、精准脱贫中建立长效机制激发内生动力的思考与建议
(一)完善党建引领增智扶志促脱贫的机制
一要坚持党建引领推进精准脱贫机制不动摇。发挥我党所特有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进一步完善“五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全作用的机制建设,发挥好各级党组织引领贫困主体提升内生动力的作用,“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二要探素党建引领下的乡村社会治理新机制体制。推行以基层党建为引领,乡村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治理体系建立,努力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制度基础和重要保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构建软环境。
(二)完善本地区政策扶持脱贫的机制
一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整合资源要素,建立完善促进脱贫政策支持体系、细化脱贫成果巩固提升行动计划,对脱贫对象“扶上马送一程”。二要突出政策的针对性。因地制宜的促进发展,把行之有效的帮扶政策固化为长效、稳定的政策支持机制。例如,制定稳定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农村“能人”带动发展的扶持机制,实现筑巢引凤。三要突出政策支持重点。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教育事业发展、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等方面向贫困乡村倾斜,对转移支付、融资支持、税收减免和龙头企业“内培外引”、干部培养、致富带头人培养等给予政策支持。四要完善扶贫机制。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实行“按劳取酬、优劳优酬”,把帮扶资金转化为产业投入、劳动报酬、公益岗位补贴,坚决杜绝简单给钱给物或無条件送股分红,引导贫困群众参与到精准脱贫中,形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脱贫意志。例如,设置生态保护岗位,设置脱贫奖励制度,宣传表彰脱贫攻坚的先进经验和模范人物的机制,营造脱贫攻坚的良好氛围,励志贫困主体以志自拔“穷根”,以智自摘“穷帽”。
(三)探索可持续的产业增收机制
一要推动建立完善产业增收长效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将巫溪纳入国家重大产业扶持的政策,根据市场需求、资源禀赋和生产要素供给条件,结合自身特点,发挥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的作用,带动构建“特色产业发展体系”,积极培育和推广有市场、有品牌、有效益的本地特色产品,如脱毒马铃薯、药材、蜂蜜等,形成“宁河品牌”,把切实可行的做法概括总结起来形成长效机制。
二要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支持机制。建立新型主体带动贫困群众发展奖补机制,发挥合作社、经纪人的“中介”作用,变龙头企业直接面对群众为间接面对群众,提高新型主体带动发展的效益,提升产业带动的组织化和市场化机制;大力推广“党支部(政府)合作社+龙头企业+贫困户”等模式,支持专业合作社与企业形成更加密切的利益链接机制,支持供销、邮政及各类企业延伸、拓展服务网点;推广“大产业+集体经济扶贫开发”和公司吸纳贫困户入股分红等模式,规避“单打独斗”的高风险率。
(四)完善激发内生动力的思想教育机制
一要做到“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帮助贫困地区群众破除封建意识和陈旧观念的束缚,丰富乡村精神文化生活,实现精神脱贫、思想解困,走出“意识贫困”;把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历史和优秀文化相结合,讲好身边脱贫发展的故事和先进典型事例,激发群众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起“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出路”的奋斗精神,在他们心中播下“金种子”,増强他们的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树立爱国、勤劳、自强的新风尚。
二要做到“实”。贫困,说到底是能力的困。教育是获得内生动力的最重要途径,是一个人终身持续发展的基础。政府要抓实教育培训工作,切实提高贫困人口的劳动技能,通过培训提高群众种、养殖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抓好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做到“应培尽培、应转尽转”工作,让更多的贫困家庭掌提一门实用技术,提高贫困家庭子女的就业率。
三要做到“新”。解放思想,创新精准扶贫方式,走出“思路贫困”,首先要优化扶贫方式。坚持有所帮、有所不帮,把握帮扶的度和精准性,形成多劳多帮的正向激励,避免“养懒汉”。例如,推广“清洁家园”达标挂牌等做法,开展各类文明创建活动,并与物质奖励挂钩,激励贫困群众广泛参与幸福生活创造。
其次要激发志气和信心。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扶贫办、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等《关于开展扶贫扶志行动的意见》精神,指导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探索设立红黑榜,对积极参与村内公益事业、保持良好生活和卫生习惯、营造优良文明家风等行为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对不良行为加强惩戒,曝光环境脏乱差、争当贫困户等不良风气。
再次要形成扶贫扶志的长效机制。把“自强、诚信、感恩”等激发正能量的主题教育等活动转化为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学习贯彻***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征文活动;发挥“农民讲习所”、村民小组微信交流群等平台作用,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道德、法律、感恩教育。
最后要把评选扶贫攻坚先进典型活动常态化。每年选树一批立足自身实现脱贫的奋进典型和带动他人共同脱贫的奉献典型,如评选表彰光荣脱贫户、扶贫好村官、优秀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扶贫明星企业、扶贫先进工作者以及社会扶贫模范等。大力弘扬“弱鸟先飞”“自力更生”等精神,充分激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
(五)完善村规民约、法律制度,消除脱贫解困的对抗性因素
要完善村规民约,以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倡适度消费,合理消费、精神文化消费和物质文化消费并重;改变农村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陋习,通过举办集体婚礼、组织旅行结婚等活动倡导文明新风,改变丧葬观念,大力倡导孝敬父母、厚养薄葬之风;通过村民议事会建章立制,明确规定红白喜事办理的具体要求,同时出台相应的惩治办法保证施行,以村规民约来消除脱贫解困的对抗性因素,使勤俭节约成为一种时尚、一种习惯、一种精神,促进乡风文明和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六)完善精准脱贫考核评价机制
一要建立物质解困和精神解困同步评告的成效考核机制。一分布置,九分落实。少数民族地区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的观念、能力、干劲。不仅要实现物质解困,更需要实现精神解困;不仅要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更要结合乡村振兴,考核基层民主管理是否坚强有力、农村道德建设是否稳步推进、移风易俗成效是否显著、村容村貌是否整洁有序、乡村社会秩序是否和谐安定。
二要完善监督的约束机制。***总书记指出:“我一直强调,要实施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制度而且要较真、叫板。”要总结用好脱贫攻坚成效考核机制成果,通过“主动辞职”“接受问责”的兜底条款固化“脱盆摘帽”“拼死顶上、没有退路”的决心和行动等经验做法,聚焦政策责任、工作落实,瞄准脱贫、返贫问题,出台明确具体的监督考评机制,加强考核问效工作,做到严明工作纪律、严格督导检查、严历追责问责“三严”,对因作风不实、履职不到位和向扶贫资金伸“黑手”等因素影响脱贫成果巩固提升的人员要严肃责任追究。
三要大力实践激励担当作为机制。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做到监督问责推进到哪里、激励厚爱就跟进到哪里,鼓励探索创新、担当作为,把考核评价重点由档案痕迹资料转向工作实效,严格考核评估,强化考核结果运用,严肃追责问责,以考核明职责、以考核促落实、以考核补短板、以考核强作风。把脱贫成果巩固提升作为干部考核、评价、选拔的重要依据,倒逼脱贫攻坚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三、结语
脱贫攻坚作为新时代我县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各级党委政府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安全、扶贫资金整合使用等方面下“绣花”功夫,全面落实中央政策措施,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同时要从根本上引导贫困主体树立自强不息、诚实守信、脱贫光荣的思想观念和感恩意識,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
关于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思考及建议
摘要: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毕节试验区,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标准,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试验区建设,毕节已完成了部分党和国家赋予的使命,但在脱贫攻坚的大势下,毕节试验区依然存在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笔者通过调研,归结制约群众脱贫的因素分别是自然环境、基础设施、人力资本。针对这些因素,拟从“扶贫先扶志”和“扶贫先扶智”给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内生动力 扶贫先扶智 扶贫先扶志
为落实毕节市委办《关于印发<开展万名干部大调研的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根据校(院)党委安排部署,本调研组一行3人于20_年12月11日至14日到我校(院)帮扶的毕节市七星关区大河乡拉乐村进行专题调研。通过了解情况、深入贫困对象家中走访、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较为详细调查了拉乐村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现状,着重从制约拉乐村农民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包括主观能动性、制约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客观因素等几个方面入手,了解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大河乡拉乐村的基本情况
大河乡拉乐村位于毕节市七星关区西部,地处两省(云南省、贵州省)三县区(镇雄县、赫章县、七星关区)的交界处,距七星关城区74公里,距大河乡政府驻地6.1公里。该村位于大河乡西南部,东与大河乡双桥村接壤,南与中屯乡头屯村接壤,北与大河乡青杠村接壤,下辖拖冲、丰收、幸福、光明、胜利、拉乐6个村民组,总面积1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550亩,林地面积4092余亩,森林覆盖率高。现全村总人口768户3117人,其中农业人口3112人,少数民族14户80人,20_年查漏补缺后建档立卡贫困户163户655人,占总人数的21%,为深度贫困村。截止20_年底,已脱贫415人,20_年计划脱贫128人,贫困发生率4.5%,拉乐村为大河乡20_年计划出列村。
拉乐村主要种植玉米、烤烟、土豆,农民收入的另外一个来源是外出务工,全村生产生活用水严重短缺,无集体经济收入,属于空壳村。目前,村内已建成并投入使用通村公路1条6.5公里,村卫生室一所,卫生员1名;小学1所,有教职工16人,学生175人,学前班学生45人,留守儿童(学生)73人;村办公楼1栋160平方米,正在新建的有村级服务阵地、文化服务场所、网络光纤、通组公路等设施。
二、制约群众脱贫客观因素
本次调研发现,大部分贫困群众主观脱贫意愿强烈,但是受资源、环境及自身条件的制约而无法脱贫。
第一,自然条件是制约农村群众脱贫现实因素。拉乐村属于典型喀斯特地貌,山多,地少,土层薄,生产生活用水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农业生产条件脆弱,生产力水平低,一旦遭受自然灾害袭击,则毫无招架之力,且由于自然灾害属于不可抗力,很难通过个人努力事前进行预防,农民家庭不能完全承受自然灾害带来损失时,则出现返贫现象。
第二,基础设施建设乘数效应暂未显现。从20_年开始至今,精准扶贫在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方面成效已经初步显现,使得诸如通村路、通组路、广播电视、人畜饮水的状况有所改变,但要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现代农业还有一些制约因素,比如截止调研结束,拉乐村尚不通网络,20_年在拉乐村山顶建立一个基站,保证了农民的基本通讯需求,但是,由于拉乐村民居住分散,移动、联通虽然做过很多努力,由于资金受限,网络至今不通,也更无从发展“互联网+”,和现代高科技农业。
第三,人力资本薄弱。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受教育水平和自身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目前,拉乐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主要劳动力学历水平基本在初中及其以下)和知识技能积累严重不足,造成的后果是不仅影响农业生产的效率,还影响其外出务工的竞争力,致使其外出务工多从事体力型、高风险、低工资的劳动。
三、部分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不足
在调研中发现,小部分农村群众主观脱贫意愿不强,不愿意参与到扶贫活动中来,脱贫攻坚积极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部分农村群众对政策认识出现偏差。受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制約,拉乐村为整村深度贫困村,村子内部整体收入区分度不大。实行精准扶贫以前,扶贫政策属于“撒胡椒面”“大水漫灌”形式,村民内部获得政策支持的都是家庭收入相差不多的人家,所以,对于多得和少得,村民内部邻里之间意见不大。实行精准扶贫后,从国家层面对扶贫对象提出了硬件的具体要求,比如不能有车、不能有商品房等,扶贫对象的确定更加精准,这就造成村民内部矛盾凸显,部分村民争抢扶贫资源,觉得自己和贫苦户之间各方面差距不大,贫困户能够获得资金支持,而自己不能,这就造成邻里矛盾突出,同时对进行扶贫的干部也有很大意见,加大了基层扶贫工作难度。
第二,贫困惯力制约农民群众脱贫意愿。贫困受到贫困者生存环境影响,贫困塑造着他们的人格特点,使得贫困者即使遇到摆脱贫困的机会也难以利用它走出贫困。贫困家庭内部由父母传递给子女的致贫因素增多,造成贫困代际传递问题突出。比如在调研期间,遇到某一农户家办丧事,按照当地风俗老人过世后要请人看老人下葬吉时,而下葬吉时距离老人过世有的长达15天,极大浪费当地人力、物力。虽然省政府、市政府、区政府在20_年先后下文进行殡葬制度改革,提倡移风易俗,节俭办丧,破除陋习,但是部分群众仍旧偷偷进行。
第三,抗击风险意识薄弱。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在拉乐村贫困户中占有比较大的比例,特别是一些重大疾病往往令农户整个家庭束手无策。虽然从20_年开始我国积极构建农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是,拉乐村参加新农合情况不容乐观,贫困人口由于个人缴纳部分有财政补贴故参合率高,而非贫困人口参合率则较低,且参保断断续续(农户的一般做法是:当年生病当年交,当年不生病认为交钱是没用,没必要交;甚至还有非贫困户认为国家给贫困户交了新农合,在自己遇到困难时政府不会不管。)造成的后果是农村非贫困人口的家庭遭遇重大疾病后,高昂的医疗费用立刻会让该家庭致贫或返贫。
四、激发农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对策建议
***总书记在20_年7月20日对毕节试验区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在距20_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到3年时间,要尽锐出战、务求精准,确保毕节试验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 毕节试验区属于国家级贫困地区、深度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因此,其发展既要利用好国家政策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大内生动力培育力度,坚持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教育和引导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 要落实好总书记指示,就要变扶贫中“输血”为“造血”,变贫困群众被动“要我脱贫”为主动“我要脱贫”,激发贫困地区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扶贫先扶志
加大农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培育,必须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信心和意愿。一要加大扶贫政策宣传力度。通过扶贫政策宣传,使脱贫群众充分认识到扶贫可能带来的实惠和好处,充分调动其自身脱贫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脱贫群众树立起脱贫致富的信心、自我发展的决心、苦干实干的恒心,使脱贫群众认识到,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穷不思进取、“人穷志短”,可怕的是信心和志气的缺乏。二是发挥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四讲四干”作用。讲习所既“讲”又“干”,既“知”又“行”,通过讲清楚思想、讲清楚政策、讲清楚方法,是农民群众做到“知”,为激发农民群众脱贫实干脱贫的“行”奠定基础。使农民群众在脱贫攻坚道路上,干有方向、干有目标、干有激情、干有效果。
(二)扶贫必扶智
加大农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培育,重点是要贫困地区的受教育水平。一要改善教育水平。教育是贫困地区实现脱贫致富最有效的措施,是拔除穷根、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在决战深度贫困的过程中,我们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统筹,落实好教育扶贫对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个层次的学生的資助政策,保障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无障碍入学就读。对二要农村劳动力全员培训。市人社局围绕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对有劳动能力未就业贫困对象开展就业技能、实用技术、民族特色手工艺、技能教育长期培训,从而提升就业能力和就业素质,增强农村贫困人口的竞争力。
(三)激励强动力
推进农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培育,必须补齐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短板。要补齐短板,就要用好三个资本。一是自然资本。自然条件是贫困地区的劣势也是优势,它既是制约发展的因素也是后发赶超的动力源泉。目前,用现代的生产管理方法发展特色农业,建立农产品品牌,把深度贫困地区建成绿色优质农产品重要供应地。二是金融资本。金融资本的获得是深度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支撑,为增强深度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提供保障。 可通过差别化信贷管理、小额信贷等帮助农户解决好资金使用问题等。三是社会资本。社会组织参与精准扶贫,是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社会组织可发挥自身独特专业优势帮组农户。比如,组织有一定专业技能的行业协会到农村进行技术宣传、技术指导;以协会为纽带把贫困农民组织起来,增强其获取社会资本的渠道。
小结
内生动力是脱贫攻坚的核心要素,对贫困户“智力”和“志气”的培养是加强内生动力的关键,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是助力脱贫攻坚的外在要素。毕节试验区以“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在统一战线各界人士的帮扶下,为推进试验区发展凝心聚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不遗余力。
参考文献:
[1] ***.,***对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新华社[N]20_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