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贫故事征文最新

实用范文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3-07-04 18:43:16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扶贫是保障贫困户的合法权益,取消贫困负担。旨在帮扶改善贫困户生活生存条件和扶助贫困地区发展生产,改变穷困面貌。下面是惠好考试网为大家带来的我的扶贫故事征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我的扶贫故事征文

  原生态的事物并不一定就是好的,比如路。阡陌交通、蜿蜒小路看似浪漫,实则“害人不浅”,真可谓晴日飞扬尘与土,雨天满身水和泥。我们村以前便是这样,能区分“路”与“非路”的唯一标准就是能不能下得去脚。

  鲁迅先生有这样一句名言,“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在我们村,曾是真实的写照。那时到处杂草丛生,不止是山坡、荒地。经常有村民赶着几只瘦弱的山羊在“路”上放牧,更有甚者在“路”上挖野菜、采蘑菇,路人无数次站在“路”上问路。也难怪,“路”只比“非路”多露出那么一点点地面而已。

  但就是这点路面,却让村民们切实感受到什么叫“一骑绝尘”和“众星拱月”。所谓“一骑绝尘”,说的是晴天模式。彼时的路年久失修,坑坑洼洼,汽车经过,漫天黄沙。路上的行人,成了人工吸尘器,个个灰头土脸,泥猴一般;车里的乘客,如同做了全身按摩,骨头散架,屁股酥麻。而“众星拱月”则是阴雨模式。每逢下雨,大水坑连小水坑,深水坑连浅水坑,出门转一圈,保准您身上繁星点点,众星拱月。

  村民收入主要靠养蚕,可是路不好,收茧的人都不爱来。偶尔来几个收茧的,仗着大伙儿没销路,把价格压得很低。没办法,咬咬牙,也得卖,换了钱好过日子啊。

  一条小河横穿这里,平日溪水潺潺,诗情画意。一旦到了雨季,便露出狰狞的面目来。有几个村民组在河对岸,河上没桥,就有几块歪歪扭扭的石头。雨季中这几个组和外界的交通就会出现大问题,尤其是那几个组的孩子,雨季上学的每一天都是一次户外大冒险。

  要想富,先修路,乡村振兴第一步!如今这里的土路变成了宽敞笔直的水泥路,道路两侧全部实现绿化美化。主要河道上也架起了桥,真正实现了全天候无障碍交通。漫步于今天的这里,那真的是“人在画里笑,车于景中行”。

  以前这里不要妄论什么路灯,就是家里的电灯还都是低瓦数的。刚刚入夜,全村便漆黑一片,偶有几点灯光,却也如豆一样昏黄。夜里出门,手电筒那是必备的“家用电器”。赶上胆子小的,还要一溜小跑。孩子晚上想出去玩,大门口就是极限距离。黑暗限制了人们的活动范围,也锁住了大家对未来的憧憬!

  但是现在,村里的主要地点都有了路灯,家里的手电筒也都落满了灰尘,变成了回忆。天黑再也不是睡觉的信号,茶余饭后的村民也三三两两地遛弯散步,大道小路上时不时传来孩子们追逐嬉戏的欢笑声。盏盏路灯点亮的不仅仅是夜晚,更点亮了村民们幸福的明天!

  路在延伸,幸福也在延伸。如今这里正在推进“户户通”建设,“脚不沾泥”就能到达村里的绝大多数地方。村民的出行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前家里买台摩托车就很阔气了,现在有辆小轿车也是稀松带平常。从“水、泥路”到水泥路,路在变化,时代在变化,但变化之中蕴含着不变的情怀。咱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没有变!咱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没有变!咱中华民族必定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未来没有变!

  我的扶贫故事征文

  一名85后警花的扶贫小故事

  今年35岁的代琦是安徽太和县公安局共青团团委书记、妇联副主席、政工监督室宣传教育股股长,是两个年幼儿女的妈妈,还是一名帮扶4个贫困家庭的扶贫干部。在2年多的扶贫路上,她以女警的铁肩与柔情,爱心搭桥、精准施策,把党和政府的阳光雨露播撒到贫困户心坎上,让帮扶对象全部脱贫。这里记述的,是她用真情和奉献演绎出的警民情深的点滴小故事——

  精准施策解危难,滴水浇灌润心田

  20_年10月,32岁已有12年党龄、8年警龄的代琦,又多了一重身份:扶贫干部。她和许多警务繁忙的战友一样,领受了4个农村贫困家庭的结对帮扶任务。尽管她知道,“扶贫”是党和国家实施“全民致富奔小康”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宏伟工程,但要作为一名扶贫干部亲自参与其中,还是她从警后的第一次始料未及,业务生疏,几乎是一窍不通,能否完成重任,她还真是“一时摸不着头脑”,一切都得从零开始。

  代琦要帮扶的4个贫困家庭,都居住在太和县东北部的偏僻乡下、距离县城40多公里的坟台镇板桥村委会宫庄。4个贫困户、6口村民,都是因病致贫的老年人,年龄最大的86岁、最小的也70岁了。接受简短的扶贫业务培训后,代琦首先下乡,请求村干部协助走访。她携带自费购买的礼品,一天走访完要帮扶的4个家庭,话家常、问实情、找难点、听诉求,宣讲政策、拉近距离,靠热心、耐心和细心,打开老人心结、赢得对方信任。她通过实地查看和走访了解,把6位贫困老人的住房、生活、身体、经济等基本状况和实际困难,都一一记在本子上,更放在了心上。

  代琦针对帮扶对象的实际致贫因素、不同难题,分轻重缓急地区别对待、寻求精准帮扶良策。71岁的宫纪允老汉,年轻做工时被机器伤及后背留下病根,丧失部分劳动能力,老伴患脑梗多年,但二人还都未办理残疾证,不能尽享国家优抚政策。她积极为其联系民政部门,咨询办理残疾证的相关流程和所需资料,终于为这对老夫妻办理了不同级别的残疾证。86岁王氏老太太居住的老旧房屋屋顶漏水又无力也不想翻建,她多方奔走,积极协调村“两委”及民政、扶贫等相关部门,为其争取到6000元钱的危房修缮款解决了难题。83岁的老爷子宫纪房,久病瘫痪在床的老伴去世,她闻讯后携礼上门慰问并捐赠200元钱,感动得老人泪水涟涟,逢人就夸“俺遇上了一位公安局派来帮贫的女菩萨!”

  穷住乡野有人问,独居老太有远亲

  对农村独居的“空巢”老人帮扶,要说为其争取种植、养殖等什么增收扶贫项目,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形式主义。代琦对其帮扶的两位独居老太,在为其解决实际困难的同时,倾注最多的就是“亲情帮扶”。

  今年已89岁的王氏和80岁的郭桂兰二位老太太,都与代琦建立了“胜似一家人”的难以割舍的亲情。近三年来,代琦从第二次单独上门走访开始,仿佛就与两位老太太有了莫名的“亲缘”。无论是腿疼拄着拐杖不事张扬的王氏,还是身体比较健朗、心直口快大嗓门的郭桂兰老人,都让代琦感到慈眉善目是那般可敬;而穿着警服端庄俊秀、富有爱心、热情大方的代琦,更让老太太感到可亲可信。按年龄,代琦可以称二位老太为奶奶辈,但老人就喜欢称其为“好闺女”或直呼“代琦”其名。为王氏老太多方努力解决房屋维修款之后,代琦再问其有何要解决的困难时,两位老太太都动情地说:“低保、养老各种补贴该享受的,政府都让俺享受了,不愁吃不愁穿,有病花不着自己的钱,还有啥困难呢!平时就是身边缺少儿孙亲人说说话,你要是有时间,能常来陪俺说说话就好了。不过,俺知道这不可能,您这国家干部平常都太忙了!”为了对老人扶“心贫”、予以亲人般的精神慰藉,从此,作为公安宣传教育部门负责人、任务繁重又有老人孩子的代琦,总是短则一星期、长则一月内,都要自掏腰包买些老人喜爱吃的食品,驾车往返近百公里上门看望几位帮扶的老人。中秋节送去新潮的月饼,新年前夕又送上美味食品和米面油,每次都像“回娘家”,老人也总是喜笑颜开地接送到村头。

  去年,代琦怀孕二宝,产前一个多月,还挺着大肚子艰难地驾车下乡走访慰问老人。产假期间,在阜阳家中哺育婴儿的代琦,还不忘通过村干部了解、关心、委托关照几位老人的实际困难。那段时间,两位老太太常常念叨,“唉,俺要是能去代琦家看一下她和宝宝该有多好!”

  停车让路悯桑农,晶莹桑葚传真情

  20_年5月13日上午,代琦下乡走访慰问几位扶贫对象后准备返回时,已过11点半钟。刚到村头,透过车玻璃,她看见车前方有位七八十岁的老大爷,腿有残疾似地坐着捡拾桑葚果,再细看发现路面上落满了黑晶晶的桑葚。眼前的情景,让富有同情心的代琦,不忍鸣笛提醒老人让路,更不忍驾车碾压布满黑色珍珠般的桑葚通过。于是,她缓缓停下车并从车里走下来。

  代琦走到老人身边,问询得知老人姓宫,今年78岁,是一位单身贫困低保户,想在家门前的几棵桑树下捡拾些桑葚果卖点钱贴补生活。悲悯之心涌动,代琦悄悄地蹲下身子,麻利地帮老人捡拾起桑葚来。初夏的热辣辣阳光下,一颗、两颗、三颗,用了十几分钟,直到帮老人将附近路面上的桑葚果全部捡拾干净。代琦活动着酸痛的腰身和双腿站起与老人告别,倍受感动的老汉也艰难地站起身,望着面前满脸汗水、被桑葚汁液染黑双手的代琦,由衷地再三表示感谢。

  作为一名最普通的基层公安帮扶干部,代琦并无惊天动地的壮举和突出的业绩,也并未给她的帮扶对象带来万贯财产和什么致富项目,但她凭着对党和国家脱贫攻坚事业的一腔赤城,凭着对黄土地和贫困百姓的悲悯与大爱,近三年在警务繁忙中五六十次的城乡来回奔波、3000多元的爱心捐助,精准施策“扶真贫、真扶贫”“润物细无声”的滴水浇灌,换来了帮扶对象全部脱贫、党群关系一家亲的好愿景!

  我的扶贫故事征文

  对于扶贫,经常在我耳边响起,还有就是走在乡村路上,大幅的标语也是铺天盖地,但对我来说,我知道的也不是太多,但我清楚地知道学生扶贫资助,还看到扶贫干部经常穿梭在乡间小路上,还经常听村里人说起扶贫的大事小事。那时我还小,每当村里宣讲扶贫时,我就搬着凳子坐在旁边,看着那些老人披着满是补丁的棉衣,把烟锅嘴磕在火坑旁猛烈地咳嗽继而塞到嘴里吧嗒吧嗒地抽着,烟嘴里冒着圈圈白烟,我看了便痴痴地笑。后来稍大了些,也就隐约能听得懂点一些扶贫的“小道消息”。其实也无非是一群四五十岁的妇女打着毛线衣抱怨道:“扶贫扶的是假贫,村东头那户人家有车有房还占着扶贫的名额,我家都这样了啥都没有……”这样的话听多了也就视为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只是打心底对那些满口抱怨说三道四有些反感。扶贫扶的不仅是经济,更是心智,所谓人心齐,泰山移,舍小家,顾大家才是我大中华的风范。

  从1986年的贫困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到20_年湘西提出的“精准扶贫”再到20_年扶贫计划的收尾,中国人从未停止追求美好生活的步伐。各省,县级,村级干部甚至于社会都在以一种不可思议的团结向前实现,“全民奔小康”不是空谈更不是梦。脱贫攻坚的背后是夏日那些帮扶干部走访入户的身影,学校教师徒步跋涉坎坷的山路坚持做完家访的满腔热忱。揭示的是崭新的人民,社会的团结,群众的信任。看现在新农村,一座座三层小楼遍布全村,移民点宽敞的街道,明亮的路灯,农家乐里人来客往,黄昏时庭院里的一桌饭菜……如此种种,都是变化。我国河山一片大好,当前形式一片大好,不灭的万家灯火昭示着中国前进的脚步,目标所至,是国际的方向。我始终坚信党的智慧,党的力量终会带领中国人民走向下一个新时代。

  推动社会发展的,从来都不是那么几个人,而是一群人,一群有共同理想,共同目标的人,他们践行着自己的使命,犹如红星,照耀中国。脱去贫困的帽子很是不易,幸而,中国领导人不怕苦累,祖国人民不怕苦累。在党的正确方针的指引和人民的践行下,扶真贫,真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们已经取得了胜利。

推荐阅读:

农村环境问题调查报告

领导干部政治表现具体事例最新三则

最新2023乡镇十四五发展规划范文

市委常委班子2023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范文

民族团结方面存在的问题整改措施三则

个人发声亮剑材料的范文要怎么写

标签: 故事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