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会议释放减贫新信号——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惠好考试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某村脱贫攻坚典型案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某村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某乡村位于xx县最南端,距县城xx公里、共辖xx个自然村,分别为xx、xx、xx、xx,共有xx户xx人(常住人口xx人),党员xx名(其中:女党员3名)预备党员一名,该村为20xx年脱贫摘帽的贫困村,20xx年已脱贫xx户xx人,20xx年已脱贫xx户xx人,20xx年贫困户全为五保户共xx户xx人(三户三人为集中供养户)。贫困面xx%。全村总土地面积xx平方公里,其中耕地xx亩(水浇地80亩、川坝地80亩),
近年来,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村两委会共同努力和县委政府、王家墩便民服务中心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某乡村精准扶贫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县委书记杜寿平、副县长惠宽和等领导多次来村对“精准扶贫”工作做调研指导。驻村工作队经过多次召开村组及村民大会,入户宣传,与百姓同劳动多交流等方式进行详细研究规划,部署落实,针对不同类型贫困户,制定帮扶措施,扎实推进脱贫任务,帮扶责任两个落实,制定脱贫任务清单和责任对象,为“精准扶贫”户建档立卡,逐户制定帮扶计划,明确责任、确定任务、标准措施和时间节点,为我村的“精准扶贫”户建档立卡,逐户制定帮扶计划,明确责任、确定任务、标准措施和时间节点,做到“一家一户”调研摸底、“一家一户”一本台账、“一家一户”一个扶贫计划、“一家一户”结对帮扶、“一家一户”回头跟踪扶贫效果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产业脱贫、危房改造、生态脱贫、异地搬迁等政策使我村8户15人顺利脱贫,加强与花椒合作社、羊肉合作社合作等措施,使我村在20xx年如期完成脱贫攻坚工作。
一、加强党支部建设。使广大党员勇挑重担,主动作为,展现党支部的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村党支部率先践行“基层党建+精准扶贫”模式,率先建立党员联系贫困户制度。率先创建了扶贫互助协会,实现帮扶工作常态化。
二、根据地方特色,设计主导产业。依托本村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产业,20xx年在产业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全村新栽花椒树3000余株,使全村的花椒树种植总量达到30000余株,年产花椒5000余斤,产值达80至100万元。全村现养羊600余只,养鸡、猪400余(只、头),目前形成大红袍花椒种植、山羊养殖等规模性主导产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三、建设民生扶贫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地方脱贫致富的基础。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三委”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1、xx行政村实现了通村水泥路全覆盖,总里程达到9.5公里。2、通过农网改造,四个自然村通了动力电。3、对人饮工程进行维护修缮和新修蓄水池两座,解决了村民的饮水困难。4、完成xx行政村幸福院工程建设。5、在土地流转“三变改革”中,通过“党支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模式,成立了某乡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在某乡村试点种植中药材200亩,进一步完善xx自然村大红袍花椒种植基地试点工作。6、新修连接花椒基地产业路1.5公里,花椒基地蓄水池、花椒烤炉个一座,为花椒产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7、步协调县发改局,建设完成xx行政村光伏产业项目。8、加大花椒、中草药种植技术和红枣酿酒技术的培训。为全村的经济发展和“精准扶贫”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狠抓产业扶贫。利用我村山大沟深的优势,建设花椒种植基地,创办已支部书记为社长的花椒合作社。共开发了100亩花椒基地基地。8月底,协调帮扶企业,免费为贫困户和一般户提供中草药黄芩种子240斤,发展中草药种植业。形成xx特色中草药产业品牌。
五、以产业发展为动力,促进群众脱贫致富。通过扶贫帮扶和扶贫开发,结合本村土地、林地特性和地理位置优势,大力发展大红袍花椒、中草药种植、红枣种植、山羊养殖等特色农业产业,采取“党支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帮扶企业+农户(贫困户)”的模式,即由党员牵头,以传统产业为依托,从种植、养殖业入手,打造绿色生态农业,村支部干部带头办花椒合作社、羊肉合作社。上门做工作,跑资金,以保持农村生态本色为特色的生态农业持续发展。在全村发展一批花椒、中草药种植大户,养羊大户.在做好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结合我村其地处山区,空气好,无污染的地缘优势,大力发展红枣、谷米、红葱种植,打造绿色生态农产品。使某乡村能形成带动面广、效益明显、增收稳定、持续增收的特色产业,确保某乡村实现全村贫困户全部脱贫致富。
六、全面深化“五个好”创建活动,评选“十星级文明户”及“走基层、送温暖”活动让群众在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的同时,能够提高村民的环境意识。动员全村老少,每家每户把房前屋后打扫整理好。发动群众清理村中垃圾,大力整治村中脏、乱、差现象。通过制定村规,规范村民猪、羊粪的堆放。做好打持久战的心里准备,将此项活动长期进行下去。在此基础上,引导各家各户在房前屋后及山坡种植果树、枣树、药材等,即绿化、美化了村庄,又能在不久的将来增加农民群众的收入。
如今,某乡村已不再是当年的贫困村,该村群众的生产生活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的积极努力下,村内各项产业发展有了基础,村内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善,村民正在一步一步的走向小康。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全力以赴抓脱贫,讲采取更有力措施把脱贫攻坚工作抓紧抓实,给党和贫困户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某村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村位于**镇西北部,距**县城 10 公里,位于市县两级城市“半小时经济圈”内,区位优势明显。全村辖***个村民小组***户 1***人,幅员面积 18.9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 3626.25 亩,林地面积 22068.15 亩,群众主要经济来源为林竹产品和务工收入,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6**元。该村有贫困户***户***人,多为因病,因残,缺乏劳动力、生产技术、发展资金。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村以“设施扶贫、产业脱贫、政策兜底、造血奔康”扶贫总体思路,坚持组织引领、规划先行、多元投入、多业并举、创新协同、互助合作,做到脱贫攻坚力量聚合、资金聚合、项目聚合,初步实现了华丽转身。
一、组织引领、规划先行,绘就科学发展蓝图
深化“共扶模式”,坚持“结对帮扶带强班子、多方互补激活队伍”,创新“1+1”模式(1 个核心贫困村+1 个扶贫片区),以**村为核心,与邻近的快乐、经河、发展村并连成片,以“总分模式”,组建**镇中部片区扶贫联合党总支部,各村分设支部,明确由乡党委书记担任片区党总支部书记,由贫困村第一书记、各村支书担任委员,实现村级发展群策群力、统筹协调发展。立足“半小时经济圈”区位优势,以“打造县城休闲旅游度假区,打造生态农业,打造美丽新村,打造乡村旅游”体验式生态休闲农业示范村开发规划为统揽,新村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等多规合一,所有项目申报、实施必须围绕“总体规划”布局,实行“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根据当年贫困村、贫困户年度发展、脱贫计划,统筹分配、使用各类涉农项目资金,完善路、水、
电网络体系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立**村扶贫超市,解决村集体经济收入和贫困户持续发展问题,同时,依托“互联网+农产品销售”模式,将有文化、会电脑的弱病残妇贫困户培育成网络销售管理员,销售本村的竹笋、蜂蜜等生态农产品,计划今年培育 4 户网络营销产业弱病残妇贫困户,以确保贫困户户户有脱贫产业,家家有增收门路。
二、多元投入、多业并举,加快脱贫攻坚步伐
用好用活政策扶持项目资金,细化“五个一批”,坚持集中打捆、集中使用,“两不愁三保障”等项目资金政策。坚持基础先行、产业优先,整合扶贫整村推进项目、土地整理项目、林区产业道路等项目资金***万元,实施道路硬化、林区道路、饮水管网和产业培育等,确保人畜饮水和产业用水安全,基本形成交通网络体系,盘活农林产业资源,有效改善人居特别是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实现产业规模化提供平台。坚持精准施策、落实到户,对***户贫困户***人分类施策,对贫困户建房实现兜底补助**.*万元,通过委托代建方式新建可容纳***户(其中贫困户 9 户)新农村聚居点一处,危房改造 1 户。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先后邀请了重庆潼南山里来黄柏专业合作社、成都聚润丰有限公司、四川省蒙顶山皇茗园茶业集团有限公司、林竹产业开发大户陈国才 4 家企业和种养殖大户到村考察扶贫项目。在重庆潼南山里来黄柏专业合作社带动下,成立了“**县**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发展黄柏套种黄精项目已落地,项目总投入***万元,带动***户村民,其中贫困户 3 户 8 人。在四川省蒙顶山皇茗园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引导下,成立**县**村高山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500余亩茶叶基地1个,带动贫困户8 户***人。建立“企业+农户”利益链接机制,着力打造“一区三园”旅游格局,即一个旅游景区、游览观光鲁冰花园、农耕文化体验园、生态美食品尝园,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此外,群众自主发展短、平、快项目,组建土鸡养殖基地,带动
***户贫困户,预计投产后户均增收 4**元/年,全村农旅结合、一三产业联动协调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三是创新协同、互助合作,建设幸福美丽新村
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组推行“制定一套脱贫奔康规划、建立一本精准帮扶台账、梳理一张项目推进清单、探索一套能人治穷机制、树立一个脱贫争先风气、宣传一批扶贫脱贫典型”“六个一”工作法,建立“双签双考”、扶贫清单工作制度,每周召开一次工作例会,每月召开一次村民代表大会,凝聚村“两委”、帮扶单位及党员群众力量。针对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参与脱贫不积极的问题,修订村规民约,制定脱贫责任清单、负面清单,明确贫困户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定期评选表彰“脱贫先进”、“产业发展先进”等。引入成都农禾之家公益组织,召集民兵、志愿者、村内富有劳动力,以片区为单位组建 5 支“自组织”,开展互助等服务,采取脱贫资金补助一点、贫困户产品销售以后支付一点方式收取劳务费,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发挥贫困户“爱心传递”作用,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将贫困户组建成 6 支“产业发展互助队”,以“换工天”的形式,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为老弱病残妇贫困户干重活,老弱病残妇贫困户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干轻活;
以“爱心劳务”的形式,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集中为个别老弱病残妇贫困户免费干重活,营造了互帮互助、共同致富良好氛围。
某村脱贫攻坚典型案例
一、基本概况
西山后村位于文登区米山镇西部,全村263户、630人,党员35名。近年来,村党支部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村党支部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立足自身优势,找准发展路径,促进资源利用效率、资金使用效益和资产滚动收益最大化,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广大群众收入,努力在乡村振兴中走在前列,走出了一条以党建促脱贫攻坚的新路子。先后荣获“山东省旅游特色村”“山东省旅游扶贫村”“山东省文明村”“山东省传统村落”“山东省森林村居”“威海市农村党建工作示范点”“威海市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村”“威海市乡村振兴示范培训基地”等荣誉称号。
二、党建引领
20_年,西山后村被确定为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村集体经济薄弱、班子软弱涣散,村集体负债30多万元。米山镇党委深刻认识到,做好扶贫开发工作,首先要打造一个坚强有力的好班子,否则村里的各项工作都难以开展,脱贫攻坚更无从谈起。镇党委坚持党建引领、党员聚力,不断夯实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从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入手,加强村级班子建设。通过深入走访村民,了解到在外经营塑料厂的村民于建福同志能力强、素质好,是村干部的合适人选。在镇党委的动员下,于建福同志回村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在镇党委的指导帮助和全村的共同努力下,村里的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轨。
三、具体做法
(一)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精准“造血”
20_年上级给予米山镇西山后、南郑格、南崮头、新发庄4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每村30万元的产业扶贫资金,西山后村党支部通过到南方考察,结合母猪河畔沙质土壤的优势,决定上红心火龙果项目。虽然有30万元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但想要成规模、见效益,这些资金远远不够。为此,镇党委牵头整合4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120万元的扶贫资金集中建设,经逐户征求贫困户意见、村级民主评议、公开公示、镇党委审核等程序形成项目方案。在建设过程中,西山后村党支部书记于建福同志拿出290万元积蓄给村集体使用。最终,成功建起了20个冬暖大棚,并由村集体牵头成立了威海市特秀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进行运营。通过第三方机构评估,每个大棚包括火龙果苗、地面附着物等设施在内总价值30多万元,为每个贫困村确权一个红心火龙果大棚,然后出租给威海市特秀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经营管理,每年分别给予每个贫困村3万元的收益。
西山后村在20个冬暖大棚的基础上,规划设计了一个总投资6000万元、占地1050亩的综合性园区。20_年,新建特秀山拓展训练基地,高空断桥、空中单杆、合力桥、毕业墙等多种设备齐全,聘请专业的教练进行日常管理,可同时为100余名学员提供吃、管、训、教一条龙服务。20_年,西山后村又充分利用4个村的扶贫资金,采取与20_年同样的模式,按照生态园的统一规划,4个贫困村通过公开采购的方式购买建设用沙,每村确权1.1万方,建成滑沙滑草项目。
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20_年西山后村党支部吸引客商黄来裕教授和本地行业协会入驻园区,建设占地1000平方米的“两岸一家亲凤梨馆”,设立凤梨酥加工制作等体验式工厂,并探索黑小麦、红薯等农产品初加工项目,准备打造农业种植、畜牧养殖、产品加工三位一体的产业架构,实现精准扶贫与农业休闲旅游的结合。市派第一书记孙鹏超到村任职后,积极帮助引进拓展训练项目、吸引社会参观团队,并争取派出单位帮扶资金支持生态园建设。大学生村官孙海琳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从事城市规划的经验,编制了“一中心一中轴三片区”的村庄整体规划,节省了数十万元的规划咨询费。
搞建设快,选项目难。每年西山后村都用大量的时间制定发展策略、研究产业项目。短短五年的时间,已经建成十几个项目,年收入200万元——虽然这些收入不多,却是曾经贫穷的村庄不敢想的事情,真正实现了产业“造血”。
(二)抓住监管运营,用改革“活血”
扶贫项目往往建起来快,长期管起来难,西山后村党支部通过“基地领办、集体、股份经营”的方式,壮大扶贫基地规模,同时开展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力促扶贫基地规模扩大化、运营规范化、收益长效化。
一是扩大基地规模,集体发展、合作经营。按照“基地领办”的思路,推行股份制改革,通过村民购股、集体参股等方式实现了集体购股、合作社入股、生态园集资,在扩大规模的同时确保“集体发展、合作经营”。20_年在上级指导下,西山后村党支部配合镇党委开展了生态园的公司股份制改革,经过第三方机构评估后,镇、村集体投资以及外来资金全部量化确股,根据各个投资方的投资金额比重设置股份,按照股份进行分红。其中,四个省定贫困村投资额共计248万元;西山后村村民合作社投资额263万元,米山镇19个经济薄弱村补助资金入股190万元,保障扶贫资金股份占比的同时增加了村集体和群众的占股比例,进一步扩大了产业项目的受益面。
二是科学规范运营,注册公司、专业管理。为了实现扶贫项目管理科学化、收益长效化,注册成立公司、聘用专门的财务和管理人员,建立起市场化的运营机制。村党支部、村务监督委员会参与园区的整体监管和运营工作,在项目建设、人员招聘、账目管理中发挥作用。
三是确保扶贫收益,扶贫优先、长效分红。为了更好地保证扶贫项目具有稳定的收益,通过公司章程确定了扶贫村、村集体、其他入股资金的收益分配顺序,以正规化的方式优先保障了扶贫项目利润分配,确保项目收益首先用于贫困户脱贫、贫困村摘帽,实现扶贫工作稳定推进。
四、取得成效
一是就地务工、拉动就业。要想让“贫困户”真正脱贫,就必须提升贫困人口的自主发展能力。在生态园的建设和运营中,西山后村党支部给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提供建筑工程、农业管理、治安管理等就业岗位,优先录用贫困户到基地务工,提供长期雇佣岗位20多个,其中贫困户2人,每人每年增收2万多元;季节性用工岗位近100个,其中贫困人口20多人,每人年增收5000元。通过雇佣村民循环务工就业这种方式,有效缓解了贫困人口务工问题,真正实现家门口就业脱贫。
二是扶贫分红,精准增收。村党支部坚持把带动群众增收、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发展方向,积极带动村民和周边村集体双增收,共享发展成果。将周边4个省定贫困村和19个经济薄弱村专项资金和补交党费补助资金入股生态园,按照出资占比进行收益分配,建立“资金整合、投资入股、分红返利”的集体经济兜底保障机制,走出了一条“基地领办、辐射发展”的新路子。基地仅20_年就为四个省定贫困村分红24.85万元,为威海科农种植专业合作社股份分红共计26.8万元,为19个经济薄弱村分红19万元,形成了强有力的带动效应。
三是借力金融、信贷帮扶。借助文登区扶贫办推广“富民农户贷”这一政策,特秀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申请富民生产贷800万元,在助推企业发展的同时,还带动了全区160户贫困户、全镇50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000元,有效借助金融手段,运用信贷帮扶的方式,拓宽了贫困户增收的渠道。
四是改善民生,普惠兜底。为了实现贫困村“五通十有”,西山后村党支部整合政策性扶贫资金、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硬化村路2.5万平方米、通水改电260户、整治连村河道,以往村庄南北互不来往的局面得到转变,更是解决了汛期的防洪压力,实现基础设施全面改善,村容村貌大幅提升。在20_年,西山后村党支部新建门球场和日间照料中心,目前为49名老人免费提供一日三餐,缓解村内老年人餐饮、洗浴等难题,村民群众的幸福感不断提高。
五、经验启示
西山后村可以在短短几年内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走上致富的路子,主要得益于以下三点:一是得益于建设了一个坚强有力的支部班子,选出一个好的带头人,带领村集体及村民脱贫致富;二是得益于发改、旅游、团委等行业部门的帮助与支持,各项资金政策得以在园区汇集,项目种类、规模逐年扩增,经济效益越来越好;三是得益于建立了“四权”分置的管理模式,建立权责清晰、可持续运营的长效管理机制。下一步,西山后村还要继续做大做强集体经济、创建省级美丽乡村,努力打造成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