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时评精选

实用范文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3-07-05 16:00:43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人民日报》的时评文一直被认为是“业界良心”:有响亮的标题、有犀利的观点、有流畅的语言、有清晰的论证。本站精心为大家整理了人民日报时评精选,希望对你有帮助。

  人民日报时评精选

  ★时评文章:《一句“咱不讹人”融化多少市井冷漠》

  适用话题:社会道德

  片段节选▼

  “咱不讹人”并不需要太高的精神境界,他本就是人性最基本的善良,只是由于经济社会某些不良风气的熏染,人们都把这种最基本的善良本质包裹起来,转而以戒备之心提防周围,导致原本正常的彼此信任反成了奢望。

  “咱不讹人”是老人被救出后说的一句话,就是这么一句朴实的谦让,不仅让一场小小的意外成就了一个温暖的故事,更让人看到人性善良的本质。平心而论,走在街头,除了极个别“为老不尊”者为个人私利乘机讹诈善良之外,相信更多的老人都是像这位陈姓老伯一样,“都不是那种喜欢讹人的人”。

  其实,在国人的传统意识中,向来是“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越是谦让越能赢得人们的尊重和理解,反过来,越是得理不让人、越是“斤斤计较”,对方也会“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老人的宽厚善良不但赢得了车主的真诚敬重和周围人的感动赞誉,更在一瞬间融化了市井冷漠。试想想,如果每一位老人对待年轻人都能像相互理解彼此的“不容易”,社会何以不四季春暖。陈老伯一句“咱不讹人”不但瞬间“激活”了人性原本的朴实善良,更给我们很多人的一个温馨提醒:当你主动谦恭真诚,社会无处不是“六尺巷”。

  ★时评文章:《洛杉矶机场掌掴事件是国人的一面镜子》

  适用话题:法治意识

  片段节选▼

  这些年,游客走出国门在外国出丑的事不少,无论是因为太冲动,还是出于对自己金钱地位的优越感,那种“撒泼动粗”的现象都反射出一个人平时的素质和行为习惯。遇到纠纷和不满就掌掴他人,这于外在表现上可能是“把人丢到国外去了”;但它其实更是一面镜子,从中折射出一些人在公民素质上的短板,在尊重规则、敬重权利上的法治意识的缺失。试问,一个在国内信守规则、尊重法治的人,跑到国外会如此冲动、失去理性吗?

  说到底,发生在国外的不文明乃至违法的现象,只不过是我们平时生活的映射而已。因为潜意识里有对规则的漠视,对他人权利的漠视,对法治的漠视,才有冲动之下的种种不良举动。而现代法治社会,支撑我们纵横天下的基本东西不是金钱、权势与地位,而是一个人信守法治的素养。因此,在捕捉、讨论这些发生在国外的丑陋现象时,更要以此为镜正衣冠,从中检视我们平时的行为陋习,检讨在公民素质、法治素养上的缺陷。只有在国内“丢人”的现象少了、违法行为少了、暴戾之气少了,我们才能文明地走出国门。​

  ★时评文章:《剧本“丑化”英雄:拆解的是民族精神脊梁》

  适用话题:英雄人物

  片段节选▼

  将英雄人物浸入娱乐的染缸,拆解的是民族精神的脊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英雄,英雄是民族的精神丰碑。英雄是不容诋毁的,因为我们需要永恒的精神光芒点亮信仰与希望。

  英雄向左,娱乐向右,两者本不应相见。将英雄人物浸入娱乐的染缸,拆解的是民族精神的脊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英雄,英雄是民族的精神丰碑。英雄是不容诋毁的,因为我们需要永恒的精神光芒点亮信仰与希望。如果一切文化的内容都无声无息甚至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其结果是我们成为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推荐阅读:

培训学校周年庆活动方案

关于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的实施方案

党支部选举会议记录

有关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反馈问题整改方案

公司降本增效工作实施方案

妇女儿童工作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