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开奖在即,下面小编带来了20_金马奖颁奖典礼视频,欢迎观看!
点击进入20_第53届台湾金马奖直播
20_第53届金马奖入围名单公布时间:20_年10月1日
20_第53届金马奖颁奖典礼时间:20_年11月26日
20_第53届金马奖颁奖典礼地点:台北国父纪念馆
《再见瓦城》or《一路顺风》
本届金马能否让大奖最终“留在台湾”?
《再见瓦城》:致永远的异乡人 赵德胤的写实与黑暗
《再见瓦城》似乎注定要成为今年台湾电影的焦点。在一整年台湾本土市场低迷的状况下,在没有侯孝贤这样的名导撑场的青黄不接局面下,出生于缅甸的台湾籍导演赵德胤成为了今年的“台湾电影之光”,仅从金马执委会将“台湾年度杰出电影工作者”的殊荣颁发予他,已经足见“把奖留在台湾”的愿望有多强烈。
当然,这一年,赵德胤也没有辜负这份期待,他以新片《再见瓦城》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再见瓦城》早在剧本前期就已经在欧洲、亚洲等多个影展的创投单元获得基金肯定,前不久也登陆水城,拿下威尼斯电影节欧洲电影联盟的最佳影片奖。在今年的金马奖颁奖前,《再见瓦城》也是呼声最高的最佳影片和导演。影片故事来源于赵德胤姐姐讲述的家乡真实事件,被他改编成一对缅甸青年男女偷渡到泰国谋生,相濡以沫日久生情,最终却因价值观的分歧而走向令人心碎结局的爱情故事。
赵德胤执导的《再见瓦城》 跟台湾电影市场上甜蜜的小清新电影不同,虽然《再见瓦城》的主演是“坏小子”柯震东和台北都会女孩儿吴可熙,但他们此番却以在谋生路上挣扎的草根小人物,呈现出缅甸年轻人黑暗的生存图景。为了谋生,他们要离开缅甸故乡,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他们逐渐滑向深渊。
影片模糊了剧情片与纪录片的界限,很多拍摄手法非常写实,甚至以“土法炼钢”式的培训,让柯震东与吴可熙来到缅甸乡下生活,种地,学习当地语言,去泰国工厂做工,每日经历工人上下班的暴晒以及车间里逐日积累的油腻感,让他们从演员变成了千千万万追梦劳工中的普通一员。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以一场超现实的蜥蜴戏,来表现女主角出卖肉体和灵魂,以毁灭性的结局,带来全片最有冲击力的爆发,在赵德胤导演看来,这是一个男孩对爱情幻灭的疯狂,也是女孩不愿去面对的噩梦,只有毁灭,才能让男孩心中的爱回到最纯粹的原始点。
这也同时呼应了影片的片名《再见瓦城》,“瓦城”是缅甸旧都皇城,在外地的缅甸工人,回家乡时都会经过“瓦城”,除了地理上它是必经之地外,经过瓦城也可买些乡下没有的礼品送给家乡亲友,于是,“瓦城”成了衣锦还乡的工人们必经之路。但其实,没有人能真正回到故乡,当离开的那一刻起,他们就成了永远的异乡人。
《一路顺风》:小人物互相取暖 公路黑帮视点混乱
钟孟宏执导的《一路顺风》 入围金马奖8项提名,《一路顺风》是本届台湾本土选手中的最热影片,与《再见瓦城》一样,《一路顺风》的故事也有来源于现实的包装:一个计程车司机载了一个客人,绕了台湾二十五小时,最后客人跑了,钱没了,这个荒诞的社会新闻引起了导演钟孟宏的好奇:“在这个密闭空间里,司机与乘客之间发生了什么?”在他看来,这恰好就是一部公路电影。
《一路顺风》讲述了纳豆饰演的不务正业少年仔,他下定决心找份正当的工作,却意外成了运毒小弟,在一次运毒中,他坐上一辆计程车,许冠文饰演的司机老许是个娶了台湾老婆的香港人,经商失败的他唯一的生财工具就是一台老旧没人愿意坐的计程车,两个背景个性迥异的人就这么一路南下,经历了各种乌龙事件,还卷入黑帮的争斗,这些都考验着他们彼此的信任和浅薄的友谊,最终成为小人物互相取暖的难忘回忆。
很可惜的是,这样一个看似温情脉脉的壳,最终呈现效果却并不理想。钟孟宏除了设置了许冠文和纳豆这对小人物之外,也野心颇大地以另一条黑帮故事线来牵引着小人物的命运,两线并行,导致视点来回摇摆,类型模糊对人物的关照也暧昧不明。尤其是对许冠文和纳豆这组底层小人物的无奈心酸,刻画得过于刻意,基本靠念白来托出人物背景,再加上音乐强行煽情,对于资深导演钟孟宏来说,手法并不高明。
影片比较值得一提的反而是摄影,随着计程车的一路向南,观众看到的是台湾南部破败后自有的一种苍凉美感,这也呼应着钟孟宏想通过《一路顺风》所表达的——台湾有很多社会问题,他在电影中以荒诞的故事发出疑问,如果每个人的自我都放大到无限?如果每个人都互相猜忌?那么最终一切都会走向毁灭。他希望用这块土地上小人物的温情,来寄托一种彼此信任、包容和谅解的美好愿景。
《树大招风》:一座城与一个时代的“对号入座”
《树大招风》 说《树大招风》是今年最“醒目”的香港电影,似乎一点儿也不为过,影片由港片金字招牌银河映像出品,经历了五年的筹备创作和拍摄,是杜琪峯和游乃海监制,许学文、欧文杰、黄伟杰三位年轻导演共同执导的三段式贼王往事。
故事的时代背景设定在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以前,张子强、季炳雄、叶继欢三大贼王联手作案,隐隐透着人心躁动和失衡,就像电影里所呈现的,即使是风光无限做过无数大案的贼王也要学习潜规则,跑单帮,鞠躬哈腰,这也反映着1997前香港人对自身身份的迷惘,面对大陆权力的迷失,自有其政治隐喻,也因此获得不少拥趸。
更值得一提的是,三段式结构,以出色的剪辑,最终自然交汇于一点,在风格和表达上,没有太多割裂的痕迹,是近年难得一见的有力度的港产片,也呼应着银河映像电影一贯的“宿命”主题,获得金马提名的青睐。
有趣的是,《树大招风》的年轻导演们谈到,他们在描写这三个贼王时,专注的不是一类人的形象,而是贼王个人,但当电影完成后,个人的形象和故事,似乎也间接反映出一类人的形象,是一座城,也是一个时代的“对号入座”。
《我不是潘金莲》:在这里读懂中国官场
《我不是潘金莲》 抛开那些纷纷扰扰的花边,冯小刚执导的《我不是潘金莲》无疑是大陆今年最具话题性的电影。影片虽然改编自冯小刚的老友刘震云的小说,但并非他最为人熟知且擅长的商业喜剧,而是通过范冰冰饰演的村妇李雪莲为了和丈夫假离婚变成真离异的事愤而打官司,又因为想纠正丈夫的一句“你是潘金莲”而一路上访告状的奇妙历程。
电影最有意思之处,在于李雪莲作为线索人物,串起了中国最暗流涌动又暧昧不明的灰色官场,用人情与司法的碰撞,衍生出一幅现实又令人会心一笑的荒诞画卷,所有的黑色幽默表现都点到为止,恰到好处。
冯小刚更大胆以圆型构图作为全片七成以上的规格,时而搭配正方形的画面,直到最后一段才回归观众所熟悉的全比例画幅,视觉上挑战了观众的习惯,做了新的尝试,他也表示:“我把这部电影当作‘处女作’来拍,就像一名青年导演,是一个重新上路的过程。”
《八月》:当80后私人回忆遇见台湾新电影
《八月》 与入围金马奖最佳影片的其他导演作品比较,张大磊的《八月》无论是叙事技巧还是电影语言,在其中都显得稚嫩,但影片又难得地保有一种朴实和纯真,它更像是一首散文诗,怅然若失地讲述一段私人的童年回忆,作为一部大陆80后年轻导演的作品,却意外地有着承袭自杨德昌、侯孝贤那种台湾新电影的气质,获得金马奖的提名,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八月》用黑白的影像回顾1990年代,透过小男孩小雷的眼光看到周遭的大人因为国有单位转型,而开始失去铁饭碗,生活产生变化,没有大悲大喜,不做过多干扰和评判。结尾一段颇具冲击力的彩色影像,是离家谋生的父亲和伙伴们来到了自然天地间,投入工作,这是导演张大磊对那一代父辈们的印象,“无论生活如何改变,他们都选择去面对。每个人心是热的,那应该是彩色的。”
电影的英文片名叫The Summer Is Gone,或许就像男孩小雷的一篇暑假作文,看起来他像这场时代洪流的旁观者,但他也不自觉地经历着自己的蜕变,这些成长后来总会成为我们人生中那些“无用”而诗意的浪漫主义,会想到侯孝贤的《童年往事》,《冬冬的假期》,甚至是杨德昌的《一一》等台湾电影。跟入围金马奖最佳影片的其他几部影片气质完全不同,很多人也好奇,《八月》会不会爆冷,成为本届金马奖的最大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