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子文化产生的根源

实用范文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3-07-06 13:53:10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圈子”就是一座座梁山,融进去,不仅有交椅可坐,还吃香喝辣享尽荣华富贵。圈子文化产生的根源是什么?下面小编来给大家介绍,欢迎阅读!

  圈子文化的最初起因

  中国人崇尚民以食为天。又说,人生在世,无非吃穿二字。研究饭局文化,就是观察中国几千年来文明史流变的一个窗口。所谓的历史纵横,文化长廊,风土人情,上下五千年,其实都蕴藏于日常生活的吃喝之间,所谓饭局之妙,不在“饭”,而在于“局”!

  司马迁《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孟尝君广招宾客,对于那些投奔自己而来的侠士,无论贵贱,都与自己吃一样的饭。明白人一眼机会看出来,这根本不是在请客吃饭,而是在配置自己的势力;还有战国四君子,门下笼络了食客三千,每天都会有大大小小的饭局开张——这就是中国最早的圈子文化,就这样在夜夜笙歌的饭局之中形成。

  饭局的巅峰,大概是在清朝,因为有千叟宴,又有满汉全席。但这种巅峰当然比不上中国当代的饭局规模和文化深蕴,圈子既已形成,那么饭局的吃法、作用和名目自然就数不胜数,以后会谈及。

  圈子文化产生的根源

  在人民网看到一篇评论文章,说随着反腐败斗争深入,“塌方式腐败”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挖出一个,牵出一串”的案情令人触目惊心,“一个人倒下去,一群人睡不着”的现象更令很多人反思。腐败窝案,折射出一些人搞团团伙伙、结党营私、拉帮结派的深层症结。一些干部成了整天忙着寻找“乡缘”“学缘”“业缘”的“团员”。或是官官相护,热衷拉关系、架天线、搞勾兑;或是私相授受,把分管领域当成私人领地,把下属当成家臣;或是以同乡会、同学会为名义,暗中相互提携、互通款曲……派系意识流风所及,一些干部只知有门户、不知有组织,只知有私利、不知有公义。干部选拔,不问能力水平,只看“是不是自己人”;决策论证,不凭实情民意,只看上边喜好。以利益输送为纽带,以人身依附为特征,将正常交往庸俗化、圈子化、派系化,对政治生态的危害之大,对政治规矩的破坏之深,对同志关系的异化之大,莫此为甚。

  评论认为,个别官员借“结交朋友”之名,行建“利益圈子”之实,大肆结交“小兄弟”“好哥们”,其实,所谓的“圈子文化”实质上是“利益圈”“权力圈”“腐败圈”,“结圈”之人各怀鬼胎,但目的不过是为了从“圈里”获得益处,达到权力的“资源共享”罢了。这样的评论很对,对问题的实质看得也很准。但我们看问题应该一分为二不是?首先,我们先来看看不结交“圈子”有什么“坏处”。

  曾见过一个报道,说有一位市委书记,他对腐败现象很看不惯,在任几年,大力主导反腐,不少县处级领导干部因为腐败纷纷“落马”,被依法惩处,老百姓拍手称快。可就是这样一位嫉腐如仇、强力反腐的市委书记,在“圈子内”的“名声却不太好”。一些下属总喜欢在背后非议他,骂他“二百五”,“不识时务”,“二球”,“二流子”;一些同僚在工作中有意无意排挤他,疏远他;一些上级对他也产生了“不好的看法”。尽管如此,他仍旧“我行我素”,坚持主导办案机关查处腐败分子。只可惜,他在市委书记的岗位上尚未任满时,上级一纸调令,直接调走了他。个中原因,耐人寻味。在关系社会的状态下,干什么事都得有“人脉”,左右上下都得有自己的“脉”,事情才能玩得转。“圈子”就是“人脉”,没有这样那样的“圈子”,当然寸步难行。

  反过来,再来看看结交“圈子”的好处。我过去的一个学生。大前年从警校毕业,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做一名为人民服务的好警察。可到派出所上班的第三天就遇到一桩事。头天晚上,他们出去打击卖淫嫖娼,逮着三个嫖客,其中一人是某单位的公务员。带回所里时间不长,所长就接到电话。后来,所长说那人是初犯,让他写了个检查就放走了,而另两名则每人罚了5000元。第二天上午,所里来了个女的,跟所长及同事们称姐道弟有说有笑,临走时从挎包里拿出五条中华烟,从所长开始,每人抽屉里放一条。轮到我那学生,他脸涨得彤红,不知如何是好。所长笑着说你就先收下吧。过后,所里老李开导他,要与同志们打成一片,要尽快融入这个集体。是呀,你不能刚参加工作就与同事们两条心吧?你不能一个人把全所的同志全得罪了吧?后来,我那学生考虑再三,就整个“融”了进去,现在,已经买了一套150平米的大房子,让我这个曾经的老师自愧弗如望尘莫及呀。

  “圈子”就是一座座梁山,融进去,不仅有交椅可坐,还吃香喝辣享尽荣华富贵。人,不管他从事什么职业,身处什么环境,趋利避害永远是他本能的选择。“圈子”融得好,如鱼得水八面玲珑,“圈子”经营不善,四处碰壁举步维艰,如此状态下,谁还能对“圈子”无动于衷?谁还敢对“圈子”无动于衷?在没有完全实现官由民选的官场环境下,出现以人身依附为特征的“圈子文化”是必然的。很简单的道理,你要成为上级眼里的人才,首先你必须成为俯首帖耳的奴才,你要全心全意,死心踏地甚至肝脑涂地接受上级对你的各种“考验”,至少,在主子面前,你要比哈巴狗更象哈巴狗。你要为主子信口开河胡说八道的昏话屁话找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依据现实依据,还要逼红了脸把它吹到一句顶一万句;你要把主子放的臭屁当成茉莉花来嗅,你要把主子的酸脚丫当成奶油雪膏来舔......不全身心地融进“圈子”,你怎么能让上级发现你,器重你,提拔你?贪官徐其耀在家书中教育儿子,“做人就是把自己作为一个点编织到上下左右的网中,成为这个网的一部分。”他要求儿子“要多学习封建的那一套,比如拜个把兄弟什么的,这都不过分”。话难听,但却是官场环境的写真。

  党内要搞“五湖四海”,严禁官员搞同乡会同学会,这都是对不搞“圈子文化”的个人要求,很有必要,但从体制机制上考虑,要杜绝“圈子”泛滥,还必须致力于改革现行的干部任命机制,把上级决定下级的“任命”还权于人民,让群众决定干部的升降去留。只有这样,“圈子文化”恐怕才能断根。

  圈子文化产生的根源

  随着党中央高压反腐进程的持续深入,在一些地方和领域中暴露出以窝案、串案为主要形式的“塌方式腐败”现象。在此背景下,圈子文化成为一个热词,引起广泛关注。我们极有必要理性考察圈子文化所衍生的隐性的社会结构力量在异化党内关系、诱发权力腐败中的推手作用,从源头治理的视角,探讨反腐倡廉建设的内在规律,维护和保持党内关系的纯洁性,推进政治生态的改良优化。

  一、圈子文化的渊源考证与价值评判

  社会学意义上的“圈子”是一个中性概念,是“社群”“部落”“团体”的同义语,是社会结构形成、社会秩序保持的重要单元。从政治发展的纵向谱系来考察,以血亲关系为内核的社会关系圈,曾成为塑造国家政治系统初始形态的支撑力量,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得以伸张,而后随着近现代政治文明的演进日渐式微,逐渐沦落为一种亚文化形态。忠于家庭圈子,还是忠于公正的政治秩序,两者之间存在矛盾。这种思想在西方政治哲学中具有悠久历史。视自然家庭为公益的敌人,是柏拉图《理想国》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它的启示在于,裙带关系和对公共秩序的义务之间永远存在着紧张关系,成功的秩序需要通过良好机制来抑制裙带关系和圈子忠诚。在中国,圈子文化有其独特的历史传统与社会心理基础。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理论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模式和人际关系最具影响力和解释力。这种“差序格局”中的圈子文化,使得群己界限、公私关系模糊化,成为近代以来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障碍。及至当代,我们仍可切实感受到“差序格局”在观念和文化层面对社会关系的根深蒂固的影响,而且伴随着社会流动性的加强,演化拓展出老乡圈、战友圈、同学圈、同事圈等关系形态,并对社会成员形成强迫性参与的内在压力。在政治生活场域中,具有封闭性、排他性特点的各式圈子,对良性政治生态的破坏力是不容忽视的。

  二、圈子文化对党内关系的解构与异化

  ***在十八届中纪委三次全会上的讲话中,严正警告党员领导干部要远离拉帮结派的“圈子文化”。客观透视现状,社会生活中圈子文化的种种弊病,在党内关系中有着不同程度的反映,而且在某些地方和部门中呈恶化态势,必须引起高度警惕。第一,销蚀党内关系价值诉求的崇高性,使党内关系庸俗化。党内关系内含着价值诉求的崇高性。圈子文化则奉行感情至上,模糊政治伦理的是非与善恶界限,对圈内人往往不讲原则地迁就。党内关系中一旦产生这种庸俗化的“亲密”关系,就会成为党的崇高价值诉求的腐蚀剂,使原本简单纯洁、健康有序的党内关系变得庸俗。第二,消解党内关系架构与运行的规范性,使党内生活失序化。***对党员干部提出严正警告:党内“决不能搞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那一套,决不能搞门客、门宦、门附那一套,搞这种东西总有一天会出事!”这些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成为个人利益交换、获取与寄居的基本载体,奉行集团利益至上,破坏整体利益,绑架组织意图,解构组织体系,操纵组织运行,扰乱组织秩序,具有很强的销蚀和离心作用,使党内关系面临混乱无序的风险。第三,弱化党内制度的认同感与执行力,使党内制度运行潜规则化。圈子内成员积极参与和维系或亲或疏的交往圈子,通过圈内关系疏通权力,变通或篡改正式程序,运用潜规则快捷化地获取合法或非法利益,产生对各种正式规则的浅度认同、抽象认同、虚伪认同乃至不认同现象,消解着党内制度的权威性与公正性。

  三、圈子文化对腐败现象的诱致与扩散效应

  圈子文化在党内关系中持续发酵的直接后果是异化公权力,诱发和加剧腐败现象,乃至向社会各领域恶性扩散,是当代国家治理的重大课题。

  首先,圈子文化是“塌方式腐败”频发的重要诱因。透视近年来查处的“秘书帮”“石油帮”“山西帮”等案件,其中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团团伙伙、结党营私、拉帮结派为表征,形成规模不等的各种圈子。可以说,圈子文化的价值理念与运行逻辑是此类案件频发的重要根源。其次,圈子文化引发干部选任中的逆淘汰现象。吏治腐败是对政治生态的最大危害。圈子文化对党的干部政策和选任制度的冲击不容忽视,要害之处在于封堵了那些遵守政治规矩,拒绝各类圈子,坚持一心为公的优秀干部的升迁通道,引发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现象。第三,圈子文化的危害蔓延至社会领域,加剧腐败的平民化趋向。在腐败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理的情境下,圈子文化的运行逻辑便会向社会场域中传导弥散,公权力异化的恶果从政治领域向其他领域蔓延,呈现出“集体行动”的危险征兆,加剧腐败的平民化趋向。

  四、党内关系中圈子文化蔓延的防治思路探讨

  第一,以观念改造为先导。党员领导干部的观念革新是破除圈子文化的前提。一是坚持批判与建设并重,提升主流文化的统御力。二是加强党性教育,构筑阻隔圈子文化的思想屏障。三是强化自警自省自律意识,增强拒绝圈子文化的政治定力。第二,以清除特权为切入点。一是实现作风治理的常态化。须以防微杜渐的长远视野,利用新一届党中央提出实施“八项规定”的良好契机,把整治作风的触角逐步延伸到领导干部工作、生活待遇规定等深层领域,形成对圈子利益的持续冲击力。二是推进公务人员利益补偿方面的制度改革,通过收入制度的改革,逐步缩小政治精英群体的心理落差,使其通过成本收益的理性计算,自觉抵制和摒弃小圈子的利益诱惑。第三,以消解主要领导干部“被围猎”困局为着力点。强化对“一把手”的权力制约与监督是清除圈子文化的关键所在。一是科学分权;二是民主决策;三是流程公开。第四,以完善防止利益冲突制度为依托。防止利益冲突制度首先在反腐倡廉领域中提出并赋予丰富内涵,从清除圈子文化的视角来说,应注重以下几点:一是制度设计要更具人性化考量。二是激发既有制度的潜在功能。三是切实执行职务回避制度。第五,以落实主体责任为根本动力。各级党委应把防治帮派圈子、纯洁党内关系作为主体责任的重要内容,明确责任主体、规范责任内容、健全问责程序,形成完整的责任链条,有效防范责任虚置、错置、倒置等责任不落实或者落实不到位的现象,激发责任追究制度所产生的驱动力,使圈子文化的生存规则在党内生活中无立足之处。第六,以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为保障。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摆脱圈子文化的袭扰,一要自觉维护组织权威,不搞非组织活动,遵守组织决定,以组织权威抵制圈子“权威”。二要自觉维护党的团结,正确对待和处理党内矛盾,绝不能在党内培植私人势力,不搞任何形式的派别活动。三要自觉遵循组织程序,增强组织意识。四要切实管好“身边人”,警惕与领导干部关系密切成员利用特殊身份谋取非法利益,严防权力元素渗入个人社会交往关系之中。


推荐阅读:

2023冬至是几月几日_2023冬至时间

2023年山东婚假国家规定

2023元旦放假安排【官方】

体验科学放飞梦想征文500字

2023年工资扣税标准【官方公布】

圈子文化的危害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