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习俗初一作文

初中作文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3-06-30 18:19:12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清明节习俗初一作文7篇

每年得清明节在4月4日到5日之间。清明节是中国得传统节日,也是24节气之一。那么你知道怎么写清明节习俗初一作文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清明节习俗初一作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清明节习俗初一作文精选篇1

微风弥漫着春天的气息,从田野间飘过,从溪涧间流过。绵长细雨打湿了四月的大地,不知不觉地,我们迎来了今年的清明。——题记

又是一年清明时,起风了,思绪便随着风的旋律越飘越远。或许谈不上伤感,或许谈不上离愁,只是,在这怀念的季节里,想起了故人,念起了往事。于是,淡淡的哀愁便随着清波逐渐荡漾开来。

我随家人去拜访祖母。

清明,总是有雨。绵绵细雨随着凉风飘进我的衣领,带着丝丝凉意、点点清新。山中景色也因这丝丝的雨而变得朦朦胧胧,好似披上了一层面纱。

遥望四周,稀疏的几棵树木没精打采地立着,树叶被雨点打落了一层薄薄的灰,露出鲜绿来。路旁放着三两堆稻草,金黄色的,透着一股莫名的孤寂。春草贪婪地呼吸着这新鲜的空气,愈发翠绿动人。山间的茅房,没了主人的陪伴呵护,七零八落地倒下了。只有寥寥几栋新建的洋房,三三两两伫立着。

来到墓地,四脚小亭孤零零地矗立在那里,里面放着几捆纸钱。四周是厚厚的落叶与松针,灯枯油尽的落叶已经不住任何重量,踩上去沙沙作响,移开脚,支离破碎的残骸便随风飘远。

亭子被雨点击打着,发出极其微弱的声音,是在为自己鸣不平吗?听说,清明的雨是故人流的泪,他们是在怀念这片土地吗?

远处传来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还有人们交谈的声音,孩童嬉戏玩闹的笑声。我看看手表,九点二十三,人渐渐的多起来了。

调转脚步,我们朝家的方向走去,鞭炮声越来越小,直至听不见了。

清明节习俗初一作文精选篇2

“明天大家都得早起。”太奶奶吩咐道。“为什么要早起?”我不解的问道。“因为明天你们都得到太爷爷的坟上祭拜。”太奶奶答道。哦,原来明天是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呀!

太奶奶一边准备着第二天要用的东西:草纸、阴票、香烛、鞭炮……,一边说:“明天我们家上坟祭拜的都要来这吃饭。”她让我妈妈帮忙做饭。“这下可有的忙了。”妈妈说道。

第二天一大早,一家十几口人都早早起了床,我们拿着太奶奶准备好的东西,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我们刚到山脚下,就听见许多炮竹声。到了太爷爷的坟上,大人先把坟周围的杂草除去,然后,在坟前摆好供品,插好香烛,而我则和几个孩子摘了许多小野花,有红的、白的、紫的等。“快过来给太爷爷烧香、烧‘纸钱’。”妈妈叫道。太爷爷的所有的子孙都跪在他的坟前,一字排开,挨个烧纸、叩头。我把那一束美丽的小野花放在太爷爷的坟头,希望太爷爷能看见这美丽的野花,能理解我的一番心意。

妈妈说:“自古以来,清明节这一天,活着的人都要去祭拜自己已故的亲人,为过世的亲人寄托哀思,让晚辈们学会感恩。把我们对他们的怀念都融入那渐渐燃尽的纸堆里。”随着那春风轻轻地吹送,带去我对太爷爷的祝愿,祝太爷爷在另一个世界里过得幸福安康!也希望太爷爷在阴曹地府保佑我们全家平平安安。

清明节习俗初一作文精选篇3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习俗初一作文精选篇4

清明节是一个传统的节日,在我的记忆里,清明节是很郑重而又充满温馨的节日,有很多的清明节的习俗。

当柳树穿上了淡绿色的裙子;当桃花、杏花向我们绽开张张笑脸;当春日的天空清澈明朗,空气清洁明净时,清明节已经到来。

爸妈早在一个星期前就被爷爷、奶奶通知哪天去“做”清明,而爷爷奶奶也早已准备好探望先辈们的“礼物”,一大堆俗称“大裱纸”的纸,一篮子的“金元宝”(这当然不是真的金元宝,而是用一种金黄色的纸叠成的),还有很多和真钱很相似的“冥币”,更有意思的是那种用纸剪出来的五颜六色像拉花一样的“幡子”,我觉得这一切都是那么新鲜、有趣。

每次“做”清明,我们总是一行很多人,七大姑、八大姨地浩浩荡荡从家里出发到乡下。到了墓前,大人们总是有一会儿的严肃和伤心,外婆到了太外婆的墓前,还会掉几滴眼泪。大人们坟前摆上丰盛的饭菜,倒上酒,然后烧掉“冥币”和“金元宝”,说是让老祖宗在另一个世界有足够的钱花,我真不明白,他们究竟怎样“花”这些“钱”呢?

接着,我们长幼有序地轮流在墓前跪拜磕头,其实,我大多数不知道跪拜的是何人。大人们聊起往事,还有的互相揭发小时候的故事,常听得我哈哈大笑。

我们一路走,一路祭拜自家的先辈,有时看见谁家的坟前荆棘丛生,坟头也没有“幡”,大人们会让我们这几个孩子拿上一个去插,因为据说,没有人来祭拜,坟里的人在阴间会受别人嘲笑,会被欺负。

山林里很安静,会听见各种鸟叫声,还有风吹松树“沙沙”的声音,路边开满了不知名的野花,我一会儿看看这个,一会儿摸摸那个,好不高兴!

接下来,我会跟随大人们去拜望活着的长辈了。我们带着礼物一家家地串门,那些长辈早已得知,都出来迎接,一时间,欢声笑语,热闹得很。有一个太奶奶已经九十多岁了,牙齿都掉光了,还拄着拐杖自己走路,身体挺硬朗。

马路上,也是车来车往,我认得出那些车牌,有的是从很远的地方来的。

清明节,长辈们扫墓,祭拜祖先,我们小孩去踏青、春游,但这更是一个和亲人团聚的快乐时光。

清明节习俗初一作文精选篇5

每年的阳历4月5日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节除扫墓祭祖外,其风俗也是丰富多彩的。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的这个节气,我们都会在心里默默地吟诵这首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来表达我们对先人的思念之情。

一大早我和爸爸妈妈怀着感恩的心去扫墓,一路上风景真是美不胜收,春姑娘悄悄的来到我们身边,让大自然变得更美。看,金色的油菜花粉色的桃花洁白的梨花都张开了笑脸,柳树姑娘将它碧绿的小辫探进了清清的小河里。春姑娘轻轻地吹,小草慢慢地醒。百花齐放万物复苏,好一幅美丽的景象。

景象虽美 ,可我们却是怀着沉重的心情去给太爷爷太奶奶扫墓,此时的天空一下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挺拔的大树仿佛失去了翠绿色,这一段时间,时光仿佛停住了,大地万物都沉默着,不知不觉我们已来到太爷爷太奶奶的墓前,摆好供品,点上蜡烛,默哀三分钟,烧上好多的纸钱,借此表达我们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并在心里默默地为他们祈祷,祝福他们在天堂的那边能够和我们一样幸福和快乐的生活着。接着我和妈妈清除了墓边的杂草,摆上了美丽的鲜花,墓地顿时焕然一新。

在回家的路上我心里默默地想着,明年的今天,我们还会来看太爷爷太奶奶的。

清明节习俗初一作文精选篇6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多彩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相传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一起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在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节有个插柳习俗,此俗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的。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让晋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晋文公亲率群臣爬上山来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因此,清明插柳戴柳成为纪念介子推的一种象征。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小孩子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总会有一些忽大忽小的风,在这样的天气情况下很适合放风筝,小孩子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星辰,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用剪子剪断牵引风筝的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一年的好运,由于好玩儿,后代也有人把它流传了下来。

不过在给亲人们焚烧纸钱的时候千万要注意,一定要等灰完全失去亮光的时候才能离开,不然死灰复燃的时候会引起火灾,那样这个清明节可就充满罪恶了呢!

清明节习俗初一作文精选篇7

4月4日,一个举国悲痛的日子——清明节。到了那一天,心就会特别悲愁垂涕。这一天是给逝世的亲朋好友、革命先烈送去自己对他最诚挚的祝愿。

看望逝者时,忌嬉皮笑脸,这是对逝者的最大敬意。装束一定不要太过艳丽,颜色最好为黑色,因为这样最为尊重逝者,也可以更加体会出人们因为失去亲朋好友背痛的心情。

清明节,是中华儿女认祖归宗不忘故土的重要节日。清明节祭祖和扫墓一般都会给祖坟铲除杂草,添加新主,称为培坟;用彩纸剪成纸串,挂在坟前,插上香烛,焚烧纸钱,跪拜叩首。简单的祭祀仪式俗称“插青”或“上坟”,以此表达对祖先的追思和怀念。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全国各地的风俗不同,祭扫的日期也不同,农历清明节的时间一般在公历每年的4月4分至6日之间。

在我的家乡,放鞭炮也是清明节时不可缺少的。这并不是过年时的喜庆声音,而是一种思念,对亲朋好友、革命先烈的思念。清明节那几天,天空总会下起毛毛雨或者是淋漓大雨,可这也无法挡住人们纪念逝世人的脚步。他们沉着脸,踏着沉重的步伐向墓地走去,小雨淅沥,这情景,正应了杜牧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一个落雨纷纷的季节,亦是心情压抑沉痛的季节。

推荐阅读:

我与书籍同行800字作文初二

奋斗初三作文大全600字

我的童年初一作文600字

初三我有一个的梦想作文600字

中学生中考优秀作文

信念初三中考作文

标签: 习俗 清明节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