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在路上》观后感

观后感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3-07-24 12:06:56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永远在路上》观后感

《永远在路上》大型专题片一开播,引起了公众的高度关注。这表明了我们党敢于揭丑亮丑,敢于拿起亮剑出鞘,敢于披露高官贪腐细节,敢于自我反省的魄力和勇气,彰显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深刻反思和高度自信。我连看两遍《永远在路上》,深受教育和启迪。作为党的基层干部,做好自律就是要做到慎独、慎微、慎初,同时要加强制度、党纪、政纪和法律的约束,做到恪守底线,不越红线,保持党员的政治本色和做人底色。

首先,做好自律要做到“慎独”。“慎独”最早出自《礼记·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不要因为是在别人看不到、听不到的地方而放松自我要求,也不要因为是细小的事情而不拘小节,道德原则是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的,要时刻用它来检点自己的言行。即使一个人在独处、无人注意的时候,也要小心谨慎,严格要求自己,不做违背道德的事。换句话说,即使在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情况下,也不越红线,坚决恪守道德和法律的底线。“慎独”是指人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这是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慎独是一种情操;慎独是一种修养;慎独是一种自律;慎独是一种坦荡。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无欲则刚,无私才能无畏,无畏才能无为,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甚至无所不为,才能坦然面对一切世间沉浮荣枯。我们的内心世界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当我们在无拘无束、无人管制、无人知晓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一种放纵的情绪和侥幸的心理,这种巨大的内在力量,很有可能会驱使我们为所欲为、胡作非为。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便是考验他修养是否高深的时候;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便是考验他立场是否坚定的时候;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便是考验他能力是否强大的时候;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便是考验他是否内心树立了“铜墙铁壁”的时候。“慎独”是一面盾牌,可助我们抵御形形色色的诱惑,防范各色各样的“糖衣炮弹”。“慎独”是一条忠犬,可帮你避开处处陷阱,躲开种种是非;“慎独”是一剂良方,可使你内心清爽、外形昂然。对我们而言,无论是对前程、对事业,无论是是对自己、对家人亲朋,无论是对时下、对将来,“慎独”都是十分必要的,一刻都不可疏忽。我们时刻都要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所谓清醒,也就是“慎独”。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手中往往掌握一定的权力,要不断加强自律,做到台上台下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尤其是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更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就将“慎独”作为党性修养的有效形式和最高境界加以提倡。他说;“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党员干部都要努力做到“慎独”,时刻反躬自省,像曾子一样,“吾日三省吾身”,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洁身自好,存正祛邪,注重修身养德,增强防腐拒变的“免疫力”。

其次,做好自律要做到“慎微”。《淮南子·人间训》:“圣人敬小慎微,动不失时。”《汉书·董仲舒传》:“故尽小者大,慎微者著。”意为:圣人谨小慎微,行为举动适合时宜。即认真重视和正确处置细小的事情,谨慎及于细微之处。慎微,要正确识“小”,要管得住“小”,要自纠“恶小”,要勤为善“小”。正如刘备在《遗诏》中告诫其子刘禅所说,“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慎微,要正确识“小”。党员领导干部严于自律,加强修养,小处不可随便,坚持从小事做起,并在持之以恒的积累中,日臻完善。慎微,要管得住“小”。管住爱好,要好自为之,能克制,把握度,特别对投其所好者,要有警惕防范,才能不被爱好所害,就不会被赖昌星之流所谓的“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领导没爱好”所害,贻误事业,祸害党国,自毁前程。慎微,要自纠“恶小”。“恶小”即小缺点、小错误。防止犯大错误,就要从自觉纠正小缺点、小错误做起。俗谚说:“金钱如粪土,气节胜黄金。”清朝张伯行曾言:“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一方面,贪占公家小便宜,使人失去了气节和人格,得不偿失;另一方面,它会促使一些人滑向堕落的深渊。近年来,我国曝光的像周永康、苏荣、白恩培、周本顺、李春城等一大批高官的堕落,都是从微小的腐败开始,一步步走入深渊的。慎微,要勤为善“小”。勿以善小而不为。“小事”不小,小事连着大事,尤其是“群众利益无小事”。“小事”往往千头万绪,不显山露水,这就要有耐心、恒心、决心和细心,不怕麻烦,不为名利,不怕坐冷板凳,吃得了苦,受得了累,从一件件“小事”、实事做起,努力为民谋利,以做好“小事”为起点,为做大事打基础。

再次,做好自律要做到“慎初”。唐朝陆贽 《兴元论解姜公辅状》:“夫小者大之渐,微者著之萌,故君子慎初,圣人存戒。”“慎初”就是把住第一次,守住第一关。人都想把握好开始,但当这美好的愿望被破坏后,就可能破罐破摔了。“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一”是万物之始。一失足成千古恨。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一个由小到大、从量变到质变的演变过程。初之不慎,是走下坡路的起点。而往往是有了第一次,便一而再、再而三,一发而不可收,最后自己毁掉了自己。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腐败分子也不是突然间就走向堕落的。作为基层的党员干部,就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经受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筑起拒腐防变的坚强心灵之坝。俗话说,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小时偷针,长大偷金。从某种意义上讲,“第一次”既是“缺口”,也是“关口”,第一道“防线”被突破了,往往会“兵败如山倒”;第一道“闸门”一旦打开,欲望的“洪水”就会一泻千里。事实证明,党员领导干部违法犯罪无一不是从“第一次”开始,一步步走向深渊的。“物必自腐而后虫生”,许多人之所以腐化堕落,就是由于有了“第一次”和不能慎独、慎微、慎初,而一步步滑下去的。几乎所有的腐败分子的堕落,都是从第一次微腐败行为开始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演化,酿成大错,并走上违法犯罪的不归路的。

慎独、慎微、慎初的要求,是个我国古代儒家思想中君子们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为官者,以三慎为尺,可量其身;为民者,以三慎为尺,可量其心。君子修身养神,以三慎自修,努力做正人君子,绝不做伪君子。“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君子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要做到心中自有天地,不为外物所欺,不为外界所惑,不为外人所动,听从自己的内心呼唤,做到慎独、慎微、慎初,恪守底线,不越红线,保持底色。

最后,关键要加强他律约束。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做到了慎独、慎微、慎初,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客观上看,我国历朝历代提倡人治,推行“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吏治时好时坏,往往开国时吏治较好,政治较为清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吏治逐步放松,政治日趋腐败,终致名不聊生,揭竿而起,改朝换代。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国家治理仅靠官员的个人自律是行不通的。人是最复杂的最高等动物,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的,光靠自律是远远不够,也往往是靠不住的。正是因为人有思想,所以人就往往容易受到心理、情绪、爱好等因素的不良影响,难以做到始终如一,自始至终坚持客观、公正、公平、正义。正如原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说所,“自己小时吃了很多苦,从小就痛恨腐败分子,没想到自己到成了腐败分子”,极具讽刺意味。反腐倡廉除靠自律外,更要靠制度、党纪、政纪和法律的约束,让广大干部自觉接受社会、群众和干职工的监督。电视片中,自己受贿数千万,令人震惊。当欲望和权力相遇,魏健本应有的基本认知完全被欲望蒙蔽,从一名审查他人的执纪监督者,逐步演变成贪腐分子和被审查对象。在被带走调查后,魏健一夜白头。“后期我也不是没想过有危险的,只是那时候麻木了,再一个也是觉得,中纪委这地方,谁查中纪委啊?真是这种心态在里边,现在想起来是锥心之痛。”魏健这样说。可见,没有他律的约束,任何人的自律都是很难靠得住的,都有可能腐败堕落,甚至走上一条不归路。从人类社会来看,国家治理和反腐倡廉一定要实现从人治向法治转变,逐步建立和完善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第一层要着力完善和落实不敢腐的制度和法律。第二层要着力完善和落实不能腐的制度和法律。第三层要着力完善和落实不想腐的制度和法律。“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就要得罪13亿人民。这是一笔再明白不过的政治账,人心向背的账。”习近平总书记在片中已给出了答案。“人民把权力交给我们,我们就必须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该做的事情就要做,该得罪的人就得得罪。”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铿锵有力,这是党对人民的承诺、对世界的宣誓。反腐倡廉和作风建设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和将来时。我们只有从制度上建立并完善了拒腐防变的坚实的“万里长城”,始终坚持自律和他律的双向约束,始终保持对腐败分子的高压态势,始终绷紧作风建设这根弦,才能真正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国家也才能够长治久安。

总之,我们要始终坚持自律和他律的双重约束,不忘初心,铭记本心,坚守责任,恪守本分,继续前进,以“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精神,坚定不移地反腐惩恶,建立清明的政治生态,做党规党纪和法律的忠实拥护者、监督者和践行者。

推荐阅读:

最新让红领巾更加鲜艳观后感作文5篇

开学第一课2023观后感及感想450字10篇

2023观开学第一课有感1000字范文

小学教师读《梁家河》有感

《开学第一课》小学生观后感范文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500字十篇

标签: 观后感 路上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