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思想品德教学工作计划(6篇)

工作计划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4-04-25 13:56:48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思想品德教学工作计划一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德育课程是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综合课程。它根据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从学生品德形成、社会认识的需要出发,以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为主线,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品德教育、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历史和地理教育、国情教育以及环境教育等融为一体,为学生成长为富有爱心、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现代公民奠定基础。在近几年的探索中,教师对这两门综合课程逐渐有了理解,思路也逐渐清晰起来,课程逐渐走向开放,很多学生获得了积极体验与社会生活经验。然而,就当前的课堂教学来看,还有许多领域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解决。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始于问题。”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造性的基础。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充满好奇和疑问,进入“问题情境”,为自主探究、自我建构打下基础、为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打开一扇窗,铺设一条道,让学生的个性得以自由飞翔。

近几年,各学校虽然在德育领域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很少有深层次的、对诸多问题的统整思考,学校德育高耗低效的弊端日益突出。当学生走进社会这个大背景时,来自家庭环境的冲击以及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使得他们无所适从。因此,本课题以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诸多影响因素为理论框架,通过分析小学德育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特点,调查梳理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学习方式出现的问题,并联系起来加以系统分析与研究,提出协同解决的策略,对解决小学德育课程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学习方式的问题将会有突破性的进展。

本课题将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为载体,通过抽样调查,分析目前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现状,梳理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策略,为课程改革中小学品德新课程的实施提供实践和理论的支持。

学习材料:

1、朱小蔓主编《道德教育论丛》,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第1版

2、徐英著《新世纪教育启示录》,天津教育出版社,20xx年1月第1版

3、鲁洁《在学习中找到通向生活的道路》,《中国教育报》,2xxx年9月10日第3版

4、有宝华:《综合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xxx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将通过调查,分析了解目前小学品德课程的实施现状,梳理出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了解现状、梳理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切实可行的策略。

(二)研究内容

1、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2、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标实施、教材处理、学生学习方式)

3、根据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研究方式,教研部门、实验学校协同研究,共同分析对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形成理性思考,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的实施提供实践经验资料和观点支持。

1、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现状调查

品德课程已经实施了有8年时间,在这段时间内,课堂上呈现的教学方式并没有多大的变化,没有体现出改课程的特点,为课程目标服务。在教师、学生中笔者就这门功课的学习方式进行了问卷访谈和调查。其中问卷调查涉及实验小学、中心校、普通完小,具体访谈对象有高中低各年段的学生、担任该学科的教师、骨干领导等。基本涵盖了本课程涉及的所有对象。在调查中发现,有一部分教师不知如何指导孩子学习,课堂上的教学方式基本采用的是讲解式教学,相应的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接受式学习,学习的过程仍然是习诵、模仿和完成习题。具体表现为课堂上对教材所呈现的内容进行讲解、辨析、填空。

2、小学品德课堂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访谈中可与看到的信息是:只要课堂上开展活动,课堂的秩序就是混乱的,教师无法控制,教学效果肯定也得不到保证。这也是教师不愿意采用活动方式来组织教学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另外通过学生和教师对学习方式的选择,同样可以看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本课程的应采用学习方式都不是很清楚。

应该说,品德课程的两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从事该课程的教师对此都是有所认识的。但问题是不知道在活动中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组织学生学习,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实现哪些课程目标,所以我们说很多教师对该课程活动性的认识又是浅表性的,所以也就造成了当课堂上学生“动”起来的时候,往往会失控。

3、根据课堂中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

学生在品德课堂中究竟需要怎样的学习方式?

a、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这样的学习是指学生在认知、动机、行为三方面都是学习积极的参与者。这里的 “自主”至少有两层意思:对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充分认同和肯定;对于教师角色的认定更倾向于引导者、指导者、组织者等。

b、其次应该是以体验为主的体验学习。体验学习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学习的过程的体验,二是指学习的结果的体验。体验式一个动态的概念。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创设和学习有关的情境,这个情境可以是模拟的,也可以是真实的。然后围绕这个情境进行教学。整个过程都要求学生亲验、亲历、亲为。

c、应广泛采用探究性学习。探究其实就是探索和研究,。得出结论后并不是探究性学习的结束,而是要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得学生彼此得到启发。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便可以采用同样的思考方式。

d、品德课堂还可以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在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和评价。教师要更多的关注每个学习成员的参与度、亲和度、整合度。

需要说明的是,其实各种学习方式都是互为表里的,没有一堂品德课是可以单一采用某种学习方式完成的。

课题组于2xxx年开始承担该课题的研究,研究的对象为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从而改变学生传统学习模式,培养学生打破时间和时空的界限,多方面获取信息渠道,养成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又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学生们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两年多来,在各级专家的亲切关怀和精心指导下,课题组教师积极探讨,扎实工作,实验立足于品德课堂,探求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等学习的有效策略。课堂上力求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在师生关系上要注重民主性、平等性。在师生情感上力求和谐性、互通性。把自主、合作、探究等做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实现全体学生有效、高效率的学习。开展课题研究以来,主要取得了如下一些成果。

1、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得到优化。

通过课题研究,学生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掌握了一些学习方式:

a.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在合作探究时,如何优化小组合作学习?这是当前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我们认为:小组组合要灵活,组内分工要明确,时机时间要适当,教师引导要巧妙,效果评价要全面。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成为一大亮点,关键是小组学习的时机安排是否适宜,对小组学习的效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虽然小组学习是一种比较自由的学习方式,但在有限的课堂上我们不能随意进行小组学习,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目的不明确,合作只能是流于形式,毫无效果可言。在小组讨论之前,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将要讨论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宜多,要有讨论的价值。讨论题过于简单,激不起学生讨论的兴趣和热情;过于难,大多数学生参与不了。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似是而非时,问题具有挑战性时,课堂教学一般由个人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班集体学习三种基本形式组成。在大多数学生产生交流、表达、求答的欲望时,小组学习的出现才会激发个体学习潜能,使学生在互补促进*同提高。另外,对知识的查缺补漏,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效果也是很好的。

小组学习应建立在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在教学中我们应给予大部分学生足够的思考、合作的时间、重视生生互动,在此基础上再引导交流。“跑场式”的小组学习要不得。既要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活动,又要限制学生为某些问题无休止的争吵。所以,教师在每次小组学习之前要明确时限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只有保证了合作的时间和空间,才能保证合作的质量。

b、“体验式”学习方式

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堂大力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体验式学习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学习方式,它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

我们在实践中反复尝试,觉得以下几种效果颇佳。

1) 对比体验

体验式学习是内在的,是个人在形体、情绪、知识上参与的.所得。对比体验是让学生通过操作对比增强对知识的感性认识。

2) 操作体验

操作是最直接的体验方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加入到活动过程中来,从而产生深刻的体验。

3)游戏体验

创设对学生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游戏场景、形式,以吸引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学习,从学生无意学习的心理过程入手,在游戏中溶入要求,使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游戏体验中完成学习任务。

总之,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学生学习兴趣浓,教学效果好。学生学习方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得到优化,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习积极性大为提高,学习兴趣越来越浓。

2、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大更新,研究成果较突出。

品德课课是由国家设置,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爱好、兴趣,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它强调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学生是品德课的主体,品德课是主体性的活动。但是,在品德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课堂中交流学习的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课堂教学需要解决“实践过程”以外的问题。包括:实践活动中所遇到策略性问题的解决、对活动成果进行总结整理、交流展示、升华情感体验等。

在品德课课中,教师的地位发生了改变,需要教师有更高的预设、驾驭课堂的能力,组织、引导、参与课堂。

a、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品德课课程要求一切从学生出发,所以主题的确定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主题只有符合学生的愿望与兴趣,学生才会有不断探究、参与的内在动力。

小学生求知欲旺盛,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在课前的调查实践中,有可能产生大量的问题。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的问题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方面归类。教师应充分启发引导学生根据教材,联系生活,确定研究的方向,制定合理的方案,进行调查。

而就一个具体的小组活动而言,又往往是由收集信息、资料查询、调查采访、资料汇总整理、制作作品、成果汇报等一系列过程来完成的。教师在小组巡视中要关注计划的制定,分工的明细,责任的落实。

b、关注学生的困惑,启发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难题

品德课程是动态的,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中的一切处于一种生成的状态。学生通过研究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研究和实践活动成果,但是伴随着研究过程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教师的指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注细节,关注学生,结合具体任务教给学生进行品德课的具体方法,这样学生在进行品德课具体操作时才能“有的放矢”。

c、成果分享,,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反思中进步

品德课上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总结交流。这是品德课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品德课进行评价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内心对活动的感受的一种真实反映,是一种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学生的展示方法要遵循一定的规律:

d、及时评价,教师应重视学生情感体验

品德课程的活动具有综合性,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实践思考,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不免产生惰性。此时教师及时的评价能激励学生,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乐此不疲地做下去,直接影响着活动的进程。

在近几年的探索中,教师对这门课程逐渐有了理解,思路也逐渐清晰起来,课程逐渐走向开放,很多学生获得了积极体验与社会生活经验。然而,就当前的课堂教学来看,还有许多领域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解决。

1、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

a.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就要想念学生,信任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把方法传给学生,把感悟留给学生,一句话,把发展的主动权毫无保留地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坚持学生能做的事,老师坚决不做。学生自己能学会的知识,老师坚决不讲。将学习的责任从老师移向学生。

b.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就要正确理解教师在学生学习中所起的作用。教师要用父母对待孩子学走路、学说话时的耐心,对孩子的欣赏,来对待今天在课堂中进行学科学习的学生。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保持儿童的好奇心,小心呵护儿童的自尊心,使儿童牌积极的情绪状态-----想学。教会儿童学习的方法,让在学习中学会学习的方法,使之会学。教师要放心的让学生自己去面对教材,去评价他自学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只有当他不会且需要帮助时,你才去教他。这才是帮助学生自己学习。这可能也就使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排不发”的道理吧。

c.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就要改变以为自己讲得越多,学生就得到的越多,学生就学得越好的想法。教师上课滔滔不绝的讲,充其量不过是将你自己的理解、体验,或教参上的别人的理解告诉学生,让学生记住。这只能让学生觉得学习是成人教授东西的被动过程,而不是让人自力更生的事情。

2.教师应提高专业水平

新的教学流程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挑战,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提出的问题就不再局限教材,要能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教师就得博览群书,辅导学生才能得心应手。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求教师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驾御能力。否则课堂就会失控,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课堂教学处于“散乱的活跃”之中。评价工具的创设、教材的整合则更要求教师有较强的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3.单元内容应时而变

教学以单元推进,单元的内容应视学生的身心特点而定,小学低年级孩子小,单元内容可适当少些。要时刻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适时改变教学内容,方式,适应学生的新的学习状态。真正为学生的需求而教,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应做好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工作

学生的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家长的支持是学得好的保证。只有和学生,家长做好交流沟通工作,才为新的教学方式的使用争取强有力的保障。

思想品德教学工作计划二

《红绿灯》品德课教学反思:用?不用?怎么用?

执教了一节品德课,我以为课堂容量丰厚,形式多样,看起来很充实,学生也能侃侃而谈,貌似掌握得不错。然后,放学后,我却意外地看见学生仍然做着不守交规的事,无论是自发的还是家长带领的,这课上与不上没多大影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分析教材:打开品德与社会第五册第四单元第三课《红绿灯》,我们会发现教材内容共7页,由情景剧、知识窗1、警示栏、反光镜、急救站、知识窗2、辨析角7块内容组成。

教材在编排上内容涉及广并有所穿插,感觉较凌乱。我就把这些内容归类,分为三块:一是认识交通标志,了解交通法规;二是学习简单处理交通事故的方法;三是收集交通标志,编写安全用语。根据这样的划分,我给第一课时定的教学目标就是:

1、认识部分交通标志,了解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知识,认识违反交通规则的严重后果和遵守交规的重要性。

2、感受违反交规的严重后果,提高交通安全意识。

3、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教学环节为

(一)学生谈谈生活红常见的违反交规的现象,并出示一些数据,感受遵守交规的重要性。

(二)分析交通事故,感受违反交规的严重后果,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1、师播放交通事故片断,学生谈感受。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交通事故及感受。

3、探究事故原因。

4、交流自己在生活中违反交规的原因

5、出示数据。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意味着什么?学生谈感受。

(三)从身边入手,从自己做起,做到人人遵守交规。

1、作为小学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1)自觉遵守:交流生活中已经自觉遵守的方面。

采访交警:小学生特别需要注意的方面(骑车安全)

(2)宣传:向谁宣传?宣传什么?

2、向小学生,宣传内容:交通规则

交通标志(为什么要宣传;学生带领大家学习交通标志)

3、向父母(开车的):结合课前调查说理由:酒后驾车(出示相关图片)、闯黄灯

采访交警:为什么不能闯黄灯

4、向司机、行人

(四)制作平安符

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我们就会发现引导学生感知交通法规的重要性、违规的可怕性所占的比例较大。而真正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第三环节没有细化。其实,对于学生来说,违反交规次数最多最常见的应该就是闯红灯了,所以我们应该直接从课题入手,从红绿灯展开学习。再分析,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亲朋好友不遵守交规真正的原因不是他们不了解交规,也不是不知道违反教规的后果,而是总有一些闯红灯的心理存在,这是教材里没有涉及的。而课中我们并没有对这一块学生未知的内容进行深究,学生无法了解,就起不到震撼人心的效果。那么,这块内容要不要放进去?要不要深究?看看学生的反映,我们认为去掉交通标识的内容,补充闯红灯心理,而且作为教学重点进行。所以,对于教学目标为了改动:

1、体会车祸猛于虎,感受违反交通法规的严重后果,意识到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交通安全人人有责。

2、剖析闯红灯的心理,了解作为行人应该遵守的一些基本交通法规、交通知识。

3、在生活中能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安全出行,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环节:

(一)从《红绿灯》歌,引出课前十字路口的调查闯红灯现象频繁。

(二)剖析闯红灯心理及其危害:侥幸(盲区、惯性)、赶时间、从众。

(三)学习书本上的交规。

(四)结合文明城市的评比,呼吁大家文明行走,遵守交规,热爱生命。

如此一调整,整节课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层层深入。再来看看第二次试教学生的情况。

情况一:侥幸心理

※盲区

教师:刚才相当一部分同学都提到车子离自己还远着呢,干吗不过去,甚至觉得汽车肯定会让行人的,他们抱着侥幸的心理,自认为很安全就闯了过去。这样做真的安全了吗?为了说明问题,老师坐在驾驶室里,拍下了一组行人从我车前经过的画面。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前几张照片中有行人从车前走过,有一张中的行人消失了。

教师: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发生?

学生:行人被汽车的一侧柱子挡住了,司机看不见。

教师:是呀,这就是司机驾驶时的视觉盲区。其实,这样的盲区还远远不止这一个。

(出示卡车盲区示意图)

课上到这里,学生很震惊,纷纷喊道“太危险了!”这时,教师的导语“因为盲区而引发的交通事故比比皆是,我们同学个子小,更容易被司机忽视。可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个盲区啊。”又像催化剂一样震撼着学生的心灵。学生作为行人或者乘坐者从来没想过也没注意过驾驶员的因素。这个环节是他们从未了解过的知识点,过往的经验开始动摇。

※惯性

出示图片(大卡车图)

师:你看,这辆大卡车刚刚紧急刹车停下。你看到了什么?

生:地上黑黑的车轮印。

师:这是刹车后轮胎在地面留下的痕迹。当汽车在正常行驶的情况下紧急刹车,由于惯性还会向前滑行,你猜猜汽车会滑出多远?

生:2米,最多5米

教师:汽车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行驶时,紧急刹车还会向前滑行15--20米),我们这个报告厅从这头到那头就有20米。滑出那么长长的一段距离,车子才能完全停下,多危险啊!

在数字面前,学生再一下发出惊叹。教师再补充天气因素影响开车的内容。学生的惊讶程度不用言表,一连串的事实依据让他们觉得再也不能害着侥幸心理过马路,否则真是视生命为儿戏了。“盲区、惯性、天气影响”这些教学内容并不是教材中有的,而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增加的,对于纠正学生的违规有直接作用。像这样的补充是需要且必要的。教材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

根据各种不同的心理,老师一一剖析其中的安全隐患,增加了课堂容量,使学生心灵震撼。下课了,学生还在唏嘘不已,我不禁高兴:这节课没有白上!

反思两次教案的设计,两节课后学生的不同反应,我认为教材提供的内容要用,可以有机调整顺序。教材的编写是有较强的逻辑关系的,内容是相互衔接、相互渗透的,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按教材的顺序渐进很有必要。但是千篇一律,不注重特殊性循规蹈矩有时也不符合实际。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身边的课程资源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则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每一课都有一些诸如知识窗、老照片、时空隧道、小讨论、小测试、金点子、评议箱、知音信箱、广角镜、交流厅、展示台、收藏夹等等丰富有趣的板块,然而他们在排列上并不一定是有序的,并不是教材怎么排,教师就怎么上。这样很容易上成看图说话课,没有挖掘它存在的意义。因此,打开一篇课文,首先要统观整课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后,根据目标把本科的'教材资料分分课时,梳理出他们之间的联系,在课堂中才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所以教师可以根据课时内容作适当的调整。我把与交通法规有关的内容整合在一起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即把知识窗1、警示栏、反光镜、辨析角有机整合在第一课时中,主要是了解基本交通法规及其重要性。而交通标志就作为第二课时的内容,即把情景剧、急救站、知识窗2定为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是认识交通标志,懂得急救。这样一来,每课时的目标明确,内容有序,课堂效率大大提高。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补充着用。当然,我们对教材内容的增补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在分析教材内容、编者意图之后,为了突破重难点、为了解决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才增加的。教材的内容也是要合理用上的。

我们还要有目的地取舍、补充教材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改变和补充,以使教材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和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但要注意,在对教材进行补充或取舍时,不应该影响教材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一般来说,凡是学生能读懂看清的一般内容,可略讲甚至不讲;新课内容与前后知识有关处,则稍加指点,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比较。这样既巩固了旧知识,又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教师的“讲”,要重在“点”上,即知识点,特别是重点、难点和热点上,以及学生易混淆的地方。

从《红绿灯》看品德课,总有人说教材的更新令学生爱不释手,教材的内容丰富令教师难以把握。那么,我们就一定要好好研读教材,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活用教材,上好每一节品德课。

思想品德教学工作计划三

回顾课程改革的历程,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果,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认识上的不足,还没有真正改变教学实践中的机械被动性,教学缺乏应有的生命活力。在深化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不仅需要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更要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切合实际的系统完善与创新。

通过调查显示,较多学生对学习难以形成愉悦体验。具体的状况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愉悦体验却大幅度下降,而频繁的考试和高强度的解题训练造就了较多学生的“失败者”心态。通过听课、调研等活动,我们发现教师重视了教学的预设,但是有些情境的创设不太恰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因此导致了课堂的生成有效性不高。我们认真分析了老师、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决定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通过创设各种有效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为切入点深入开展课题研究。

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有效学习方式和创设情境教学,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摸索、探究。开展本课题研究旨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基础性、发展性和创造性”的学习能力,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趣味盎然,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课堂教学科学化、有效化,促进师生可持续性的共同发展。

情境学习理论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最早在国外兴起,是英语教学的一种方法。80年代后期我国著名特级教师、小学语文教学专家李吉林老师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基础上,借鉴了当代西方的情境学习理论,给合自己的教育实践,探索出了以“美”为境界,以“思”为核心,以“情”为纽带,以“儿童活动”为途径的情境教学模式,后来以此为基础,全面拓展,形成情境教育理论。近年来,将情境教学理论移植到思想品德课堂的探索也在逐渐增多,但大多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少有像其他学科那么系统的理论建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比如对情境教学在新课改背境下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意义缺乏必要的了解。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还停留在表层上,未能结合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进行情境教学。因此,本课题将从在思想品德课中进行情境教学的意义及当前思想品德课中情境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及在思想品德课中进行情境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几个方面作出探讨。

1、探讨思想品德课教学情境实施的方法与途径。改进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教师运用情境教学法的能力,提高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反思能力。

2、通过情境教学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高效地获取知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实践精神,提高学生后续学习的能力、态度和情感,从而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主要内容

1、创设有效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即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境,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获得生动真切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把知识和实际事物情境联系起来,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深刻的知识体系。这种情境不但增强教学的真实性和知识性,也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2、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思维过程。解决问题首先要提出问题,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微观环节,都应该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所以问题情境,是指一种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通过努力克服(或寻找达到目标的途径),且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学习任务)。任何学习的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地,只有具有这种问题性的情境,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对学习具有强烈的激发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巧设悬念,给学生留下一点问题,创设出一种信息差,就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需要与愿望,以饱满的学习情绪、积极地态度主动学习。

3、创设有效表演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学生道德情感的建立,往往由于年龄的差异,理解能力的`强弱有关,这就使学生道德认识形成具有一定的难度。要突破这一难关,可以采取让学生自身表演的方式,表演形式包括小品、相声、哑剧、角色扮演等。通过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由学生的自身表演进入情境,从而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加深了学生的道德认识,进而形成激昂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时空,使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4、创设有效多媒体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情境就是利用多媒体把录音、影片,flash歌曲、故事、新闻剪辑片等通过音响和屏幕传授给学生。多媒体技术最大特点就是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而中学生的思维又以形象思维为主,针对学生的特点、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对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营造情境、浓厚课堂氛围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新奇感、惊讶感、新颖感,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研究主要立足于课堂教学实践,体现教研活动课题化,课题研究专题化,以课题组成员的实践与反思为主要方式,通过课堂观察、先进经验总结与交流等开展研究。

1、文献资料法。对相关的研究成果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并积极学习,指导课题研究。

2、调查分析法。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学习活动现状及成因,以及我校思品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情况,了解教师教学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3、实验观察法。通过准实验的方法,实施制定的实验计划,在实验中观察学生学习活动变化,总结规律,构建对策体系。

4、个案研究法。围绕典型活动及学生开展系统的教学活动,对其个体开展纵深的研究,以寻求有效利用情境教学法开展思品课教学的策略。

5、行动研究法。有计划、有步骤地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6、经验总结法。重视资料积累,对研究活动中取得的经验、体会及时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研究的规律及方法。

1、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案例、教育叙事和相关论文;课题研究报告;

2、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明显提高;教师教学观念得到转变,教学科研水平得到提高,撰写反思、案例分析、教育教学叙事及相关论文能力得到增强等;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3月7月)

调查师生情况,查找有关资料,对课题进行规划设计,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手段,制订方案和计划。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xx年9月20xx年3月)

①召开研究组成员会议,统一思想,明确研究目标和内容。

②在个人备课基础上开展集体研讨活动,定期进行研究课活动。

③各研究成员定期上公开课,请校领导及同学科教师听、评课,对课题实施全面研究、修改、完善积累经验资料,积极撰写研究反思或案例分析,进行阶段性总结。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xx年3月20xx年3月)

①系统分析研究过程,整理资料,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总结及有关论文。

②邀请上级领导和专家学者对实验成果进行鉴定

思想品德教学工作计划四

20xx年的两场小雪虽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及时、那样遮天蔽日、那样天地之间惟余莽莽,但也带走了空气中的尘埃,洗净了人们心境中的些许烦躁、不安、担忧、妄想,以更加全新奋进的姿态投入到学习工作中去。现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安排,为了切实可行的搞好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为20xx年的中考打一个漂亮的结束战,特制定本学期教学计划:

我所带的九年级六个班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学生水平不同,基础不一样,有的学生成绩很好,分析问题的能力很高,而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课本基础知识掌握太差,对社会现象的分析能力水平不高,所以在教学当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因而本学期的思品教学任务非常重。但是只要老师有方法、有耐心,将枯燥乏味的知识加以生动化、形象化,同时辅以丰富的教学手段,牢牢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就定能将思想品德课学好。

本学期的主要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使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有明显的进步,培养学生了解时政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国家大事,以此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1、研读《考试说明》,把握考试动向

《考试说明》是中考命题的主要依据,它明确规定了考试范围、内容、形式、试题结构等。并辅以样题和综合训练题,还会附上头一年的中考试题。所以,在复习备考中,我们要认真研究市教研室编写的思想品德《考试说明》。

2、制定计划,系统复习,直面中考

第一轮复习(2月下旬——4月上旬):这一轮复习要抓“面”,大约需一月半个时间。主要是回扣教材,目标是夯实基础,让学生系统掌握教材中的基本知识结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全面掌握教材中涉及的考试范围内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从宏观上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列出各章节的复习提纲,形成相应的知识网络,全面、系统、牢固、准确地掌握教材。在构建学科知识体系的同时,兼顾能力渗透。讲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练要讲求效果,克服简单重复。在学法上,要求学生以课本为主,充分发挥课本的主导作用。要通过复习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归纳,连成线、结成网、形成树,要求学生看书与练习相结合,练习也以中低档题为主。

第二轮复习(4月中旬——5月中旬):这一轮复习要抓“ 专题”,大约需要一个月时间。目标是提升能力,主要是专题讲座形式。这一阶段复习的目的是辨析各知识块内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对主干知识进行梳理,串联构成科学、系统的知识网络,总结小范围内综合问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打破课与课、单元与单元、册与册之间的界限,将相关知识综合归类,形成一条条知识线,进行归纳复习。进一步深入教材,进行微观上的细致掌握,突出重难点,初步形成灵活运用教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分析认识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从而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这一轮中,更要联系时政热点进行复习。在这一环节的复习中,我们引导学生做一些典型题例,力求科学利用练习题,增强复习的针对性。近年来的中考试题都鲜明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注重对考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考查。从试题内容上看,几乎年年都注重对重点知识、重大主题(如新农村建设、荣辱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环境问题、依法治国治校、“一国两制”、民族精神、创新能力等)、重要热点的考查。因此,我们也要把这些内容分类归纳,作为一个专题进行复习。专题训练层层落实,综合训练融会贯通。

第三轮复习(5月下旬——6月):这一轮复习要抓强化训练, 20多天的时间。目标是强化能力训练,也是中考前的冲刺训练,是从知识到能力到心态的全面训练。这一阶段,主要进行学科内的综合和学科间的综合测试的临考模拟综合训练,并密切注意中考相关信息及走向。要多训练符合中考理念的习题,以使自己尽快适应中考的要求。在选择材料时,各地历年的中考试题应成为我们复习备考的重要参考资料。往年的会考试题对我们而言是难得的高质量的练习题。要让学生加强模拟训练,明确并适应新课改形势下的考试形式。我们在平时练习时,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每套会考试卷,把每次训练都作为一次实实在在的会考。之后,我们应帮助学生,对失分较多的题目和内容,认真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把问题解决在中考之前。

最后10天,还要留出一周时间回归课本,强调重要基础知识,加强重点时政掌握,尤其解决重要的时政客观题。这一周以学生为主,但不完全放给学生,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结合前两轮基础知识和专题复习及第三轮前十天的练兵考试情况,领着学生回扣课本,找出重点基础知识和时政热点中的重点。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训练,培养并加强考感,在做题程序,审题、书写规范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前面复习情况,反思、整理思路,寻求更好的方法,使知识横纵联系起来,做好充分准备,直面中考。

要完成以上内容及进度,除了根据教材和大纲精心准备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还要积极参加本组的教研活动,团结的集体才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对于一个集体,只有发扬团队精神,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因此在本学期教学中要做到学科工作服从教导处和本教研组的整体安排,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并尽自己最大努力,为创建先进教研组和中考的辉煌成绩而奋斗。

第一周:七年级(上)1、2、3、4单元

第二周:七年级(下)5、6、7、8单元

第三周:八年级(上)1、2、3、4单元

第四周:八年级(下)5、6、7、8单元

第五周:九年级1、2单元

第六周:九年级3、4单元

第七周:心理模块

第八周:道德模块

思想品德教学工作计划五

绝大部分学生能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班上班风好,学风好.但也有个别学生,组织纪律涣散,上课时能勉强遵守课堂纪律,课余时间就不能自觉了,本学期得对他们进行自律教育。

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根据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教学要求: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参与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4、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知道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

件。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5、知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思想品德教学工作计划六

教学目标:

以成长中的学生为出发点,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构建教学内容,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八年级上册教材的教育主题是帮助学生学会交往与合作,而下册的教育主题是帮助学生主动维护权益,自觉履行义务。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权利与义务的基本知识和两者的关系,了解和掌握我国法律规定公民在人身、文化和经济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崇尚公平和正义,做一个遵纪守法的讲文明讲礼貌的好公民。

教学主要内容:

在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中,与别人打交道,不仅要学会交往、掌握交往的品德和艺术,而且必须正确处理权利义务关系问题。了解自己的合法权益和应该承担的义务,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是学习交往的继续,是进一步提高道德水平的需要,更是增强法律意识的需要,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因此,按照课程标准"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的基本理念,以及"权利义务"等内容标准,围绕权利义务这一大的教育主题,综合建构本册的教学内容。具体内容分为四个单元,围绕正确对待权利义务、维护人身权利、维护文化经济权利、崇尚公平正义四个综合主题展开,设置了十课教学内容:"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我们应尽的义务"、"生命健康权与我同在"、"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隐私受保护"、"终身受益的权利"、"拥有财产的权利"、"消费者的权益"、"我们崇尚公平"、"我们维护正义"。

教学重点:

1、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

2、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就健康不受侵害,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不得侵犯和危害别人的健康、生命和权利。

3、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能够自觉尊重他人,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4、知道法律保护公民个人隐私,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能够自觉地尊重别人的隐私。关心和尊重他人,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

5、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6、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财产,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和智力成果权不受侵犯,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经济权利。

7、知道法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利。

8、懂得社会是一个合作系统,合作既带来利益也产生负担。

推荐阅读:

学校学年教学工作计划(24篇)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计划(15篇)

最新德育教学工作计划小学(22篇)

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计划(7篇)

德育教学工作计划案例(二十二篇)

德育教学工作计划(22篇)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