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四世同堂有感450字

读后感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3-08-14 15:51:52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读四世同堂有感450字(精品8篇)

读四世同堂有感450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读四世同堂有感450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读四世同堂有感450字(精品8篇)】,供你选择借鉴。

读四世同堂有感450字篇1

“假若北平是树,我就是花,尽管是一朵闲花,北平若是丢失了,我想我就不再活下去了。”就是这样朴实而又非常到位、形象的话语,深深吸引着我,引领着我一口气读完了老舍先生的巨作《四世同堂》。小说描述了日本人占领北平,侵略中国期间,四世同堂的祁家人和居住在小羊圈儿的普通市民的生活和命运。

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逼真传神,栩栩如生。在描写汉奸时,老舍先生显示出充分的讽刺与幽默才华。冠晓荷与蓝东阳是小说中的汉奸形象代表,“无事乱飞是苍蝇的工作,而乱飞是早晚会碰到一只死老鼠或一堆牛粪,冠先生是个很体面的苍蝇。”而老舍先生用极妙的笔法对蓝东阳做伪日汉奸时道:“蓝东阳的相貌先引起试官的注意。他长得三分像人,七分倒像鬼。日本人觉得他的相貌是一种资格与保证——这样的人,是地道的汉奸胚子,永远忠于他的主人,而且最会欺压良善。东阳的脸足以引起他的注意,恰好他的举止与态度又是那么卑贱的出众,他得到了宣传处处长。”

作者对于动词是精益求精——“对大赤包,在表面上,他无微不至的去逢迎。他几乎“长”在了冠家。” “长”这个动词的运用,不仅刻画出瑞丰没有出息,死皮赖脸的无耻形象,而且将大赤包、冠晓荷的势利眼表达的清清楚楚。——“看见一个熟人,他的脖子探出多长,去勾引人家的注意。”一般下,“勾引”一次用在女人上,而此处,用在瑞丰上却极为恰当,瑞丰好吃懒做,没有本事却想要大家关注他的不劳而获的形象。

老派市民形象中,刻画的最成功、最富有感染力的是祈老人,他是“四世同堂”中祁家的长者,是守着“老规矩”坐着“老生意”的旧式商人代表。他思想守旧,胆小怕事,顽固地想照陈旧的法规维持全家族的生计。当侵略者点燃的战火烧到家门口的时候,他还一厢情愿地力图包住自家的安宁。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他似乎置若罔闻。当战争初期时,他认不清侵略者的野心,但随着残酷的战争击碎了他晚年无忧无虑的幻梦,在心中逐渐萌生了仇恨、反抗的种子。

我最喜欢里面的祁家第三代祁瑞宣。他善良、正直、具有爱国思想却又软弱忍从,既想“尽孝”又想“尽忠”,在他身上体现家庭观念和民族意识之间的矛盾,还好,最终还是从矛盾、苦闷解脱走上反侵略的新生之路。

而对于北平,几乎每一段都有作者对于北平季节、风俗、建筑、文艺等等深情描述。如老舍先生描写北平的夏天:“假若不愿在家,他可以到北海的莲塘里去划船,活在太庙与中山公园的老柏树下,品茗或摆茶。‘通俗’一点的,什刹海畔接着柳树支起的凉棚内,也可以舒爽地吃半天茶,砸几块酸梅膏,或呷一碗八宝莲叶粥。愿意洒脱一点的,可以拿上钓竿,到积水潭或高亮桥的两边,在河边的古柳下,做半日的垂钓。”

老舍笔下,人不离城,城不离人,北平和北平人,是息息相关的。

《四世同堂》从时间上来说几乎跨越了八年抗战的全过程,反映的是抗战期间北京沦陷人民的苦难生活及其觉醒和斗争,小说刻画了一批汉奸形象,汉奸没有好下场,也是作家憎恨感情的体现。通过爱国诗人钱默吟,祁瑞宣后来与老三一起抗日等,歌颂民族气节和中华民族不敢沦为亡国奴的抵抗精神!

读四世同堂有感450字篇2

《四世同堂》这本书,据书上写,这是老舍写过的最好的一本书,它讲述的是革命时期日本鬼子闯入北平,小羊圈人原来正常的生活,被搞得不像样子。

对于这个变化,小羊圈里的各家人也产生了不同的反应,从军的从军,反抗的反抗,毫无变化的毫无变化,甚至还有人因为日本人的到来而高兴,成为日本人的走狗。让我最印象深刻、表现截然不同的二人分别是钱默吟先生和冠晓荷,先说钱默吟先生吧!在得知儿子的死讯后,不但没有伤心,还因儿子的死是因为干掉了一车日本人而骄傲,当邻居冠晓荷把他儿子的死因告诉日本人,日本人派人来抓他时,他也没有一丝恐惧,反而昂首挺胸,被捕了后,他也一心只想着消灭侵入中国的日本人,被人救出后,他便开始对外界宣传反抗日本,并给那些反抗者出主意,这没有恐惧,没有害怕,一心把入侵者赶出中国的形象深深打动了我。再说冠晓荷吧!在日本人侵入北平之前,倒也没什么事,日本人来了以后,他就一心帮助日本,全然不顾自己是个中国人,他相信,只要帮助日本就能获得利益,于是便无耻地出卖了钱默吟先生,得到了利益,便更加疯狂地帮助日本,弄得整个小羊圈乌烟瘴气,大家都讨厌他,可他却全然不顾。还和他老婆一起,和一些汉奸、日本人称兄道弟,亲密无间。最后他得了胃病,日本人怕传染,就把他埋进坑里,他却还一心以为,日本人能救他还要给日本人下跪,真是不可救药,令人鄙夷。

老舍用他的神奇的笔,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如反抗日本侵略者、毫无动摇的钱默吟先生、瑞全,阴险狡诈的冠晓荷、蓝东阳等,让我们看到了当时场景的重现,让我们看到人们美好的一面,和人们丑陋的一面。真不愧为老舍写过最好的一本书啊!

读四世同堂有感450字篇3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置身于那战雨纷飞的地方。

老舍这部书中以一种朴实无华的叙述手法,展示了北平沦陷区一群普通人特别是祁家四代人的生活。通过祁老人、瑞丰、瑞宣、韵梅、钱诗人、小文夫妇、李四爷、白巡长、孙七、小崔、马老太太、常二爷、小妞妞以及大赤包、招弟等性格迥异、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民族存亡之际,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斗争,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苟且偷安、助纣为虐、卖国求荣的鲜明对照。

本书让我们看见了北平被日军占领后的人间百态:有的人革命了,牺牲了,有的人背叛了,惨死了。其实日军占领北平后,客观地说,并没有什么令人发指的罪行。没烧圆明园,也没抢故宫,也没有大面积的屠杀等等。但是,他们残害了南京的人民,作为同胞,我们当然非常愤恨,这是正常的,所以看玩四世同堂,我更加确信了对日本人的恨。

随着整本书临近尾声,心中不禁感叹人的本性在那样一个年代,承受如此多的磨练后,展现得如此真实,区区一个小羊胡同,形形色色的人物却已代表了当时千千万万不同心态的中国人,已成为了那个年代整个中国的一个缩影。

读四世同堂有感450字篇4

《四世同堂》是我读的最过瘾的一部中国近代文学书籍,没日没夜的看了几天,给我的冲击却是久久不能平静的。故事里的人都是那么活生生的,在小羊圈胡同演绎着自己的悲欢离合,荣辱沉浮,他们的生活因为日本人的到来和离去而发生了质的改变。

说到《四世同堂》,就不得不提里面那些很具有代表性的汉奸形象。“汉奸”,这个在那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他们只是目光短浅的爱财小人,为了财出卖了国家和自己的灵魂。他们风光,人们看着恨;但他们死,人们看着却不是想象中的痛快。“汉奸”是可悲的,因为没有了对国家的爱对自己的尊重,他们只是一些迷失了方向的可怜人。其实,他们因为日本人的到来而生,却没有因为日本人的撤离而亡,他们存活在很多人的潜质里,只是后来的社会不同了,“汉奸”不流行了,不流行并不代表就不再存在了。

钱默吟老先生是全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不知道为什么人们总是忽略书中如此坚强的一个老人。撇开他的政治观点不说,单单他的坚强勇敢,就足以是全书一抹不容忽视的风景。钱老是个有知识有文化懂事理的人,这在那个年代是个不可多得的革命战士。在全书缓慢的节奏中,钱默吟是一个紧凑的神秘的形象,俨然为书增加许多铿锵之力。中国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像钱先生这样的人,才终于站起来走向光明。 中国人是痛恨日本人的,看着《四世同堂》,你会更加确信自己对日本人的恨。然而那个年代的中国人又是无助的,新旧社会的交替给人带来的迷茫是无尽的,人像是迷了路,是不知所措的可悲。所以有的人革命了,牺牲了,有的人背叛了,惨死了,没有一个人是完整的存活了下来。

战争结束了,没有胜利的喜悦,更多的是悲壮。然而,《四世同堂》并不是一个悲剧。人们一直疑问老舍先生为什么要给大家一个不是结尾的结尾,人们诧异于故事的戛然而止却不知结局。其实所有的故事都是没有结局的,结尾一句“起风了”,我想就足以表达老舍先生的意思了。历史的车轮辗转向前,历史的洪流潮起潮落,起风了,但不一定吸沙,或许打雷,或许下雨,渺渺茫茫。中国始终推着大车前进,泥泞和伤痕总是有的,但回首过去悲壮的一页,除了记忆和叹息,我们应该看见预示着的光明的未来。

读四世同堂有感450字篇5

20-年末的一天,在老家逛街,走进了一家面积不大的书店,书不是很多,我看到了《四世同堂》,竟有惊喜之感。记忆中,早些年读过的《四世同堂》已印象模糊,只留下“四世同堂”这四个字,和书中那个大家庭的老人。多年了,我不再有读大部头作品的耐心,当年买回的《四世同堂》早已不知去向。

逛街之前,我刚去了姥爷家,今年九十一岁的姥爷也是四世同堂,四世同堂这四个字扑入视线时,我竟然想到的会是姥爷,想到姥爷满头的银发和永远是平静淡然的神态。

重读《四世同堂》,给了我少年读时没有的感受,我想,不只是年龄的原因,或许更多的,是心境。

老舍先在序中生写道:在这年月而要安心写百万字的长篇,简直有点不知好歹。算了吧,不再说什么了!是不是可以说,是强烈的民族意识和责任感,使老舍先生完成了这部作品。

《四世同堂》,百万余字,分《惶惑》,《偷生》,《饥荒》三部。我跟随着这三部曲,随着老舍先生细腻笔触刻画出的小人物的心理和生活状态,走进了战争时的北平,沦陷中的北平,觉醒中的北平。

那时的北平似乎离我很远,又似乎离我很近。

《四世同堂》,塑造了北平小羊圈胡同祁家祖孙四代的人物形象,祁老太爷,祁老太爷的儿子天佑,老是病病歪歪的儿媳妇,三个孙子:瑞宣,瑞丰,瑞全,没上过学的长孙媳妇韵梅,头发烫的象鸡窝,身段象啤酒桶的二孙媳妇胖菊子,重孙子小顺儿,重孙女小妞子。以及另外住在小羊圈胡同的人家,诗人钱默吟,两个老婆的冠晓荷,好心肠的李四爷夫妇,会唱戏的小文夫妇,剃头匠孙七,拉洋车的小崔,棚匠刘师傅......

北平沦陷后,小羊圈胡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发生了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心理的变化。老舍先生通过小羊圈一群人的性格,生活,心态变化,让我们看到了沦陷后整个北平人的动态过程。以人物的细部特征和对话描写,精妙的刻画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状态。比如祁老太爷的儿子祁天佑,“作惯了生意,他的脸上永远是一团和气,鼻子上几乎老拧起一旋笑纹”。韵梅的“只好低着眼皮笑了一下。”冠太太大赤包,“她的眉眼一天到晚在脸上乱跑。”比如瑞宣和钱诗人说到钱的妻弟野求,钱诗人说:“别提野求!他有脑子,而没有一根骨头!他已经给自己挖了坟坑!是的,我知道他的困难,可是不能原谅他!给日本人做过一天事的,都永远得不到我的原谅!我的话不是法律,但是被我诅咒的人大概不会得到上帝的赦免!”钱诗人的这段话和一连串的惊叹号,他和他妻弟的心态一目了然。书中以景色景物的描写映衬环境和人物的心境,相辅相成,读来更觉自然亲切。

书中第一部《惶惑》的第六章,老舍先生用六个自然段,六次“不知该怎样好!”描写了北平陷落初期,小羊圈胡同的人家乃至整个北平人的惶惑。小羊圈胡同的其他人,没有了平和的日子,他们在猜测事态的发展,在屈辱和耻辱中等待。而冠晓荷,大赤包,以及瑞丰之类,他们是自私的,民族和国家对他们来说,是嘴上的名词,他们在乎的是自己的利益,他们甚至不惜人格,巴结日本人,幻想日本人进驻北平也许会是他们时来运转的好日子,是“有脑子没有骨头的”的中国人。

两个外国人的形象在作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一个是英国使馆的富善先生,一个是后来住进小羊圈胡同的日本老婆婆。

富善先生是个喜欢北平,中国化了的英国人,但他到底不是中国人,对中国人的一些文化,观念和思维不能理解,他是个善良的老人,同情沦陷后的中国人,同时也佩服日本人的武力。这是在北平的外国人,甚至是北平外的外国人的一种普遍心态吧。有这样一段话:“富善先生似乎一眼看到了一部历史,一部激变中的中国近代史。祁老人是代表着清朝人的,也就是富善先生所最愿看到的中国人。天佑太太是代表着清朝与民国之间的人的,她还保留着一些老的规矩,可是也档不住新的事情的兴起。瑞宣纯粹是民国的人,他与祖父虽只相差四十年,而在思想上却相隔有一两世纪。小顺儿与小妞子是将来的人。将来的中国人须是什么样子呢?富善先生想不出。”“看到祁家四辈人,他觉得他们是最奇异的一家子。虽然他们还都是中国人,可是又那么复杂,那么变化多端。最奇怪的是这些各有不同的人还居然住在一个院子里,还都很和睦,倒仿佛是每个人都要变,而又有个什么大的力量使他们在变化中还不至于分裂涣散。”这是一个英国人眼中的一家北平人,一个中国式的四世同堂,也是当时中国人既传统又在变化中的写照。

住进小羊圈胡同的日本老婆婆,因为是日本人而孤独着,小羊圈里仇恨日本人的北平人,对她也充满了仇恨和防备。但她又不是日本人,她生爱加拿大,长在美国,又随父亲在伦敦为商。她说自己是日本人的奴隶。她对瑞宣说:“我都知道。我们日本人在北平所做的一切,当然你也知道。我只须告诉你一句老实话:日本人必败!没有另一个日本人敢说这句话。我---从一个意义上来说不过去---并不是日本人。我不能因为我的国籍,而忘了人类与世界。自然,我凭良心说,我也不能希望日本人因为他们的罪恶而被别人杀尽。”“对于日本人,我只愿他们因失败而悔悟,把他们的聪明与努力都换个方向,用到造福于人类的事情上去。

战争,给人类造成了灾难和毁灭,我不是政客,也不是军事家,说不出任何有关战争的东西,做为一个老百姓,我只认为战争是可恶的,只要有战争,老百姓就要遭罪。说句不知深浅的话,如果人类的发展要靠不停的战争来继续,我宁愿只要和平,只要全世界的人都平平安安的生活下去。如此不知深浅的话,也是我做为一个小老百姓无望中的希望吧。

书中最让我钦佩的人物形象是瑞宣的妻子韵梅,和诗人钱默吟。韵梅即会持家又懂规矩,还为祁老太爷生了一双重孙,深得老太爷的喜欢,婆婆又病弱,韵梅理所当然的担起了一家老小的吃喝穿戴。她是天生的好脾气,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家庭责任感任感,促使她劳任怨的照顾着一家人的日常生活,极尽所能的让全家人过得顺心,她和婆婆一样,本分的做着女人,不参与该属于男人的事,但家中每一个人的一举一动都牵着她们的心。北平沦陷,抗日战争爆发,动荡的社会,生活的贫困和折磨,让一个纯粹的家庭妇女走出了家庭,她的心里不再只有小家,而是国家。在韵梅的身上,我看到了北平乃至整个中国的普通女人,由只会围着锅台转,只会顾及一家老小的生活,而变得更具责任感,这个责任感是对国家的。她们虽然不能象男人一样亲临战地,但她们的勇敢和坚定,是对家人和亲人的最大的理解和支持。

活在自己世界里的钱默吟,与世无争,每天就是浇花,看书,画画,吟诗。默吟二字是他本来性格的最真写照。在胡同里的人看来,钱诗人有些清高和高深莫测。在沉默中爆发的钱诗人,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积极做着抗日的工作,他劝说年轻人离开北平,参与到抗战的队伍中,他的行动感染着更多的人。钱诗人的人物形象,代表了千千万万知识分子,由只喜自己闲情逸志,到主动参与抗日,可以说由被动变为主动的转型。大多数北平人,大多数中国人,正是经历了惶惑,偷生,最后觉醒。觉醒后的中国,是任何力量也无法抵挡的猛狮,北平那个年代是,现在更是。

《四世同堂》的最后,是一个喜庆的场面,抗日战争胜利了,小羊圈胡同的人欢迎从狱中出来的钱诗人。钱诗人“外表上病没有什么英雄气概,浑身满布战争的创伤。”是的,抗日战争的胜利依靠人民群众,无论哪朝哪代,人民群众都是社会的主体力量。

不能不提姥爷,不能不提姥爷的四世同堂。

18岁参加革命的姥爷,担任过地下党艰苦危险的工作,解放后领导职务,离休后安享平淡的日子。姥爷的前半生,可谓起伏跌宕,一波三折。总想有机会听听姥爷讲讲他在战争时期的经历,可惜一直不能有大段的时间呆在姥爷身边。总是在每次到姥爷家时,深深的感受着他的宁静和幸福,四世同堂带来的幸福。并非有意将姥爷的四世同堂和老舍先生笔下的四世同堂相比,但确是在眼前的,时代不同,四世同堂的老人享受的日子也不同。每一个人的生活,原本都是和国家相连的。

读四世同堂有感450字篇6

老舍先生一向是一个令人敬佩深爱的作家,生活在动乱年代的老舍先生,他的一生遭受了太多的苦难,正是这些波折的经历给了老舍先生创作的源泉,所以他的作品总能反映出时代的印痕,针砭事实,把当代人们的遭遇和感受融于作品,发人深省,成为时代的标签。而在老舍先生众多的荟萃中我们不得不提到的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经典名著—《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这部小说是以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为背景,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形象、真切地描绘了以小羊圈胡同住户为代表的各个阶层、各色人等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作品深刻的反映出了广大人民群众在日军欺凌下的悲惨命运,同时谴责了卖国附敌者的丑陋。老舍以战争下的人性为笔触,为我们揭露了当时阴暗的社会。那种时代的烙痕成为读者不能磨灭的记忆。而通过人性丑恶余善良的对比,作者赞美了反抗侵略的勇敢无畏的人们,也鞭笞了卖国求荣的丑恶。在《四世同堂》里,我们看到了像祁老大爷这样正直,懂得民族大义与国家荣辱的令人肃然起敬的长者;我们看到了不屈不挠、深明大义的祁瑞宣;也看到了卖国求荣、贪图安逸的祁瑞丰;更看到了热血青年祁瑞全。

一切不同人物的描写都深刻的反映出了那个动荡年代下的人物、社会的缩影,或英勇不屈、忠贞报国,或苟且偷生、卖国求荣。在《四世同堂》里发生的一切,作者无非是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一个民族的落后将会遭遇怎样的结局。

国破家必破。这个是我在《四世同堂》里看到的另一个道理。一个家族是不可能在国破的情况下依旧昌盛的,国破家必亡。就像小说里描写的一样,一个四世同堂之家最终也在侵略者的铁骑下、在战争的摧残下彻底的崩塌。我想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族尚且如此,在战争中走向了瓦解,更何况那些千千万万的小家和小我呢?弱国无强家,只有把个人的荣辱和家族的兴衰和国家的命运系在一起,才能真正的求得生存之道,才能得到全面的升华。

战争永远都是可怕的,它是对人性的一个全面的考验和挖掘,在生死的较量中我们往往最容易迷失了自我,做出错误的判断。而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像祁瑞宣、祁瑞全这样的刚正不阿?还是像祁瑞丰这样沦为走狗,出卖自己的国家、出卖自己的民族只为保全生命的完整?《四世同堂》为我们揭示的社会和生命太深刻也太沉重了,我们永远不敢设身处地的去想象,永远不敢面对在那种环境下的真实的自我挣扎。然而这就是老舍,一个饱经沧桑的伟大作家,他用有力的一支笔为我们刻画出一个如此沉重的世界,绝对值得我们用心去体会和品读。

读四世同堂有感450字篇7

我轻轻合上书的最后一页,心里已是热血澎湃,仿佛自己置身于硝烟弥漫的北平……故事里的人都是那么活生生的,在小羊圈胡同演绎着自己的悲欢离合,荣辱沉浮,他们的生活因为日本人的到来和离去而发生了质的改变。

有年过半百只求享清福的祁老人,有被日本人迫害而家破人亡,放弃知识而立志报仇的钱老人,有受过新中国教育却被旧中国古老陈旧的封建思想紧紧缠住的祁瑞宣,有没受过多少教育却很真很纯一心为国的市井小民孙七和小崔,也有为了升官发财,虚伪的卖国贼大赤包、祁瑞丰……还有很多很多,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特征,但最终,经历了这么多震惊、愤怒、喜悦,老舍先生使我仍然相信,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这本书的再一个亮点在于汉奸了。老舍先生笔下的他们让人读后对于他们的行为不禁咬牙切齿,而对于他们的死却又无法觉得痛快。书中没有绝对的善与恶,无法用只言片语来判断他们。他们因日本人的到来而生,又因日本人的到来而死。这些汉奸们即使到了临死仍执迷不悟。大赤包在狱中仍一直相信日本人一定会让她出去,一直做着风光无限的梦,但梦终究还是梦,最后她还是惨死在狱中当我读到几位汉奸的惨状后,我开始对他们的行为慢慢感到疑问,为什么,为什么他们及至死亡的边缘仍执迷不悟,硬要把自己向死亡的陷阱里推呢?或许这是源于他们对金钱、权利的渴望。

《四世同堂》讲的是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的时代背景下,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形象、真切地描绘了以小羊圈胡同住户为代表的各个阶层、各色人等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罪行,更反映出百姓们面对强敌愤而反抗的英勇无畏。

读了《四世同堂》我更加的热爱我的祖国,这部小说弘扬了中国人民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贞高尚的民族气节。大家只要心连心就能战胜一切!

读四世同堂有感450字篇8

观众生百态:或谄媚、或坚毅、或悲观消极、或乐观活力,各有属于自己的人生;品人间百味:或凄凉、或温暖、或反目、或和解,个中滋味自己体会;感昔日往事:或琐碎、或重要、或冗杂、或简单,追忆逝水流年。

这便是读完老舍先生名著《四世同堂》后发出的第一声感慨。

小说的背景是八年抗战时期的北平,这是我最不熟悉也最反感的屈辱史。北平在那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羊圈胡同便显露出了这一点。

原本安静的小羊圈胡同因为鬼子进城而开始了变化。冠家人居然为了得到日本人的信任而出卖了邻居,导致钱先生受尽了酷刑。随着冠家和瑞丰夫妇的“四处活动”,终于谋得一官半职的他们每天都笑声如故,而瑞全这时逃出了北平。邻居们一个一个地被日本人无辜杀害,祁家四世同堂的局面差点儿失去。大家被逼着吃“共和面”,买布还必须买一双鞋••••••天无绝人之路,日本投降!惨绝人寰的日本人终于失去了往日的气焰,但他们又给北平这几朝古都留下多少伤害呢?日本人恐怕自己也不知道。

一个胡同是整个北平的缩影,是那时北平人的写照。一本书便是整个世界的缩影,人心的写照。人心的丑恶和善良的差别居然如此之大。

看看这些想要巴结日本人的可伶人吧!他们一时贪图纸醉金迷,忘了自己是中国人。他们为了权和钱,为了谋得一官半职,为了体面地生活出卖了尊严,他们简直是一只只走狗。最讽刺的是蓝东阳,病重时说的胡语居然是“天皇万岁!”。再来看看大赤包、冠晓荷和瑞丰、菊子。大赤包敛财,要权,可她最后呢?在狱中疯了。冠晓荷和瑞丰一心巴结日本人,日本人给如此“忠心”的人可是“大好处”——“消毒”。他们的“亲善”的日本朋友送了他们残忍的礼物——活埋。他们如此一生,得到了什么呢?

而大多数的北平人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弱点。他们懦弱,恪守千百年来传下的礼仪,他们的信条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保命要紧”,即使他们怒了也不敢言。反思日本侵略的原因,不只因为广褒的土地,丰富的资源,还因为中国人的懦弱,欺软怕硬。

所幸有钱先生这样令人尊敬的老人家和瑞全这样的热血青年。可敬的钱先生历尽沧桑,受尽酷刑,日本人鞭打着他的躯体,却未想到他的心灵也就此升华。他从与世无争到积极宣传抗日是个多大的跨越,是战争,是屈辱使他明白了这些道理。所以他的眼神不再和平,充满笑意,而是充满了仇恨、愤怒之光。

也有这样朴实可爱的北平人。李四爷和李四妈的慷慨热心和白巡长的善解人意却使我相信世界上真的还有真善美,老天也给了他们回报。

出卖灵魂和尊严的人一定不会有好下场。我坚信这个道理。因为没有了灵魂,这个人不再是人,他的生命已经结束了。

推荐阅读:

读草船借箭阅读感悟

读百万英镑有感400字

读根鸟的感悟

读孙子兵法的感悟

读后感白雪公主优秀

骆驼祥子读后感感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