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烟雾笼罩的城市,高大阴冷的建筑,机械喧闹的轰鸣声讲述着工业文明时代的故事。巨大的客轮弗吉尼亚号载着一批又一批为追逐利益的过客往返于大西洋间,谁也不会为谁停留。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钢琴师》观后感作文,希望大家喜欢!
《钢琴师》观后感作文1
前不久老师给我们放了一部电影叫《钢琴师》,是关于犹太人的故事。我们看了之后感触甚深,每每有不开心的事,都会想一想这个犹太人,有些事不值得浪费时间和精力去记较,原来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幸运的!哪怕是吃个馒头、扫个地,甚至是上个厕所……
我们本应是快乐积极乐观向上的,可以勇敢的追求理想,幸福快乐的享受生活……其实我们拥有太多太多的快乐和幸福,只是被乌云蒙蔽了双眼吧!有一种心态叫做乐观!学会乐观才能把握更多的快乐和幸福!不是吗?!
虽然从高中时代就喜欢二战题材的影视文学作品,有关集中营的影片看了数不胜数,按说对其情节内容已是司空见惯,“麻木不仁”。
可是,看完这部获得戛纳奖的反映波兰犹太人生活的影片,描写一个波兰犹太钢琴家在二战期间艰难生存的故事,还是紧缩着内心郁闷了好半天。
德国纳粹的灭绝人寰的暴行是如此的掠杀人性,让我开始重新思考和老友从上个世纪就围绕人性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的世纪之争的问题。
《钢琴师》观后感作文2
《钢琴师》是在我记忆中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一部电影,它给了我一种心灵上的洗礼和一种美的享受。在这部电影中许多美的形式都表现的近乎完美。
首先,《钢琴师》这部作品是电影。电影是一种艺术创造,艺术美就在这部电影中很好的展现。因为艺术美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进行审美反映和审美创造的产物。艺术美是存在于各类艺术作品的审美意象之中。虽然《钢琴家》的剧本来自波兰犹太钢琴家伍拉迪斯罗·斯皮尔曼的回忆录,该书的力量在于在华沙犹太人区中求生的痛苦与内心的挣扎,正如波兰斯基所说"该片以令人吃惊的客观笔触描述了那段时期的真实情况,客观到了近乎冷酷和精确的地步。书中波兰人有好有坏,犹太人有好有坏,德国人也有好有坏……"
而电影《钢琴师》却是一部电影,他是由罗曼·波兰斯基导演所拍的,他是经过再加工的,其中多多少少的情节、景象和当时经历的人有所出入。这就符合了美学中所说的艺术美的本质:艺术美存在于艺术作品中的美,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审美反映和审美创造的物态化形式,因此,艺术美也就是艺术家对客观世界审美反映和审美创造凝聚并显现于特定物质符号形态中的美。还有他选了这个自传作立足点,把镜头带进了二战的屠犹浩劫中,这段可怕的历史里,有他躲闪着的童年影子——他母亲死在集中营里,他父亲幸存下来。所以艺术创造是审美反映和审美创造交融并举的实践—精神活动。这种审美反映活动本身具有的心灵激荡,又推涌审美创造的同步展开。这种审美的反映和创造活动,包含对现实美和自然美的真切关照和加工美化。
其次,艺术美的主观性是强烈的、又往往是隐蔽的。一般地说,艺术家的强烈感情都不是在作品中赤裸裸地表现出来的。这是因为艺术家的任务不是直接出面说服欣赏者,而是通过艺术本身的力量感动欣赏者。因此,艺术家总是把客观性融入具有客观性的物态化形式之中。在电影中,镜头和场景的细节就成了艺术家展现个人情感的工具。在《钢琴师》这部作品,镜头语言多数都是第三视角转切第一视角,用主角的眼睛去看待战争的残酷,罗曼·波兰斯基在表现屠杀和局部战争的丝毫没有含蓄的成分,德军连续近乎荒诞的屠杀的场景被直白地表现出来。
他采用了围墙分割的对比镜头,使人感觉到围墙两边就是天堂与地狱。表现了犹太民族被纳粹毫无人性的虐待。罗曼·波兰斯基他还用审视的镜头表现了极端环境里人性的残酷悲歌,当然犹太人也是有好有坏,从随即在街头死去的流民,为了抢夺食物无奈的锤打和哭泣。犹太酒吧里,肖邦的音乐和自私地验证金币的商人。这就表现了他比较客观的视角。细节刻画中从主角在极端困顿情况下依旧颤动的手指,在脑海里响起的旋律,在饥饿和恐惧中揉搓泥灰的双手,钢琴上端放的德国军服,依旧忧伤、动情的旋律;甚至连德军军官办公桌上的全家合影都一一镜头留意了,德军军官最后的话也具有深刻的意味。就表现了导演对人性的探讨和他对和平的渴望。前后有三个长静景对比镜头,一是嬉戏的华沙广场,指引远方的铜像;二是德军浩荡地行进的广场,依旧指引远方的铜像;最后就是依旧指引远方残破的铜像,逐渐出现大规模残垣断壁的远景。这种满目苍痍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是奠定了全篇的基调。最后也在《降A大调波兰舞曲》里结束这段文字,有太多值得反思的,有太多悲哀的,但没有仇恨和报复;有太多哀伤,有太多期望,却依旧是讴歌人性的善良和美好!
再次,我觉得在这部电影中塑造了一个很好的艺术形象,甚至创造了一个典型的犹太人的形象。这部电影其实说的是个幸存者的故事。刚开始我认为那个人可以是任何人,钢琴家,电影导演,或是街边小贩,家庭妇女。为了生存,每个人都使尽看家本领。这个故事里的人碰巧是个音乐家,他靠音乐支持精神,靠音乐打动敌人,无他,只因音乐是他最擅长的东西。而慢慢地开始我懂得了剧本中为什么主人公的职业是特定的,并且片名叫《钢琴师》。因为导演要强调艺术是为了人的生存而存在的。艺术不是奢侈品,它的根基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生活,在绝境中让我们更坚韧.战争中幸存下来的人成千上万,每个人遭遇不同。这个钢琴师,他有音乐傍身,比别人可能要坚强一点,柔韧一点,淡薄一点,所以他活下来的机会比较多。就这样这种故事就具有独创性,他也不仅体现在艺术家对自己所表现的对象的特质的把握上,而且更体现在他对这一特定对象的独有感悟和发现上,体现在他崭新的艺术形式的创造上。作者就这样创造了个典型的人物,他是具有普遍而又深刻的思想意义的、鲜明而又独特的人物形象,他是栩栩如生和独一无二的。
最后,我想说一下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情节,就是当主人公去找东西吃的时候,被一个德国纳粹军官遇见。当时主人公已经经历了许多悲欢离合,当看见德国军官的时候,他的眼神已经很绝望了,但是也有一种知道总有那么一天的心情,他其实等待的是命运的安排。可是那个德国纳粹却动了怜悯之心,他叫主人公弹了一首肖邦的第一叙事曲,令我吃惊的是德国军官居然叫他弹的是萧邦的,波兰人弹萧邦固然是自然,而一个德国人要弹波兰人的曲子,可是看到后来才想到这是自然,美的事物是不分国界的。一个德国人喜欢波兰人的曲子又有什么可以奇怪的呢?现在想来当时认为德国人喜欢这种曲子是一种不可思议的想法,我到觉得当时我的那种想法是不可思议的,我怎么有那么多民族主义的想法呢?其实一部真正好的艺术作品是可以引起全人类的共鸣的。肖邦的第一叙事曲就把主人公和德国军官带回到和平的年代,其实哪个人没有家庭和亲人,也许那个德国军官以前也做过许多灭绝人性的事,但是他在听主人公弹奏的时候,好像心灵得到了净化,他就恢复了人性,放过了主人公。而后,当德国战败时,德国军官在战俘营看见了一个和主人公一样的艺术家,他哀求的求着那人,讲出了他曾救过主人公一命,他那种眼神我是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他是多么渴望活下来。那种悲切的眼神是一种人类求生的欲望,甚至是一种生物的本能,让人看了哪有人不能动容,我留下了眼泪。我想要是我曾经做过一些错事,那我也一定想得到原谅,我也相信人是宽容,而那个犹太人主人公也是这样。当他得知那个德国军官在哪里时,他也就立即去,可是为时已晚,战俘已经转移了。
其实他这样的行动也表示了犹太民族的宽容和知恩图报。战争中,很多人死去,也有很多人活了下来,军官一丝人性的闪光,就救下了钢琴家的一条命,而其他千千万万死去的人呢?片尾的钢琴曲又一次响起,有生以来头一次,我觉得钢琴曲是那么的忧伤。我也就真切的觉得战争是多么的可怕。这也就体现了欣赏艺术美的一种特殊作用。我们以为艺术美的特殊价值,可以从欣赏者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来加以分析:艺术美在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方面,具有特殊的价值。艺术所能发挥的作用,和艺术欣赏者的感受能力是成正比的;艺术美在推动社会生活前进方面,具有特殊的价值。所以在我看的时候相信许多人包括现在的德国人、日本人一定也不想有当时二战时候的景象,而那些现在的新军国主义一定不敢去看这部影片,因为他们一定怕看见战争的结果。艺术美能够征服人心,鼓舞人心,在人们心头燃起为现实理想的生活而斗争的火焰,以达到推动社会生活前进的最后目的。
《钢琴师》观后感作文3
影片讲述的故事是发生在二战时期的波兰,德国纳粹对犹太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杀戮,而作为钢琴师的主人公斯皮尔曼同样要在这场屠杀中东躲西藏,受尽了残酷战争所带来的巨大痛苦,不仅是身体上的伤害,更糟糕的是精神上的折磨与羞辱。最终,幸运的是钢琴师用他的音乐才华打动了一位纳粹军官;在他的帮助下,钢琴师终于等到了战争结束的那一天,顽强活了下来。
本电影通过一连串直白而又真实的画面,展露出了纳粹的残酷无情,例如,被赶到集中营的犹太人在德国士兵的皮鞭下奏起欢乐的乐曲,两眼含泪的跳着欢快的舞步。和一些德国军官在一队犹太人中挑出几个瘦弱的让他们趴在地上,然后一个个枪毙。他们残忍地把人的生命当作了游戏。还有,让人最深刻的那一幕是有一个因残疾而无法向德国人起立鞠躬的老人,被连人带轮椅从楼上扔下捽死在路上。而钢琴师正是这些事的经历者和目击者,然而在音乐的支撑下,钢琴师顽强地追求着生命的机会。
影片中的一幕形象地表现出钢琴师斯皮尔曼对音乐强烈的热爱之情。就是在一间藏身的屋子里,有一架钢琴,但钢琴师却不能出声,否则会暴露自己,于是他将手指悬在琴键上尽情地演奏,就好像是真实的在进行着钢琴的演奏会。也许,此时无声的钢琴之声是钢琴师生存的希望和动力了。最后,斯皮尔曼也是凭着他音乐才华打动了一位纳粹军官,唤醒了那位军官的良知与善心,也促使他帮助了钢琴师,使钢琴师得以在一片废墟中存活了下来。从这位德国军官上看,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德国军人都是坏的,他们也有好人的。可惜的是,战争结束后当钢琴师赶到战俘营时,德国的战俘已经转移了,而这位曾经救过钢琴师的军人最后还是死在了战俘营里面。
导演通过这部电影不仅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战争中某些人的坚强与勇敢,还深刻地揭露了许多社会现实。如影片中不管是哪一国家的人,都是有好有坏的,有软弱的也有坚强的。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学会反思,反思自己,反思自己的民族,应该努力维护世界的和平。
《钢琴师》观后感作文4
很早就听过关于它的好评,也知道这是关于战争的一部影片。看着片名我就猜想,这一定又是一部个人荣辱兴衰史,要么就是此钢琴家在二战时又为人类作出了多大贡献,就好比辛德勒。可看完整场电影我才发现故事其实很简单,就是讲二战时期一位普通的波兰籍钢琴师在躲避纳粹的追捕时的一切。片中的人物不想普通电影一样,每个角色都能得到一个结局,这部电影从头到脚只有纪实,没有刻意渲染什么人和什么事。本以为钢琴家会在劳动集中营里参与战斗,英勇牺牲或是出谋划策为抵抗纳粹作出最大的贡献,可没想到他竟然说了一句,顽强的抵抗又有什么用呢?当时,这句话让他的朋友着实震惊了一下,也让我对电影的发展有点摸不清头脑。看到最后,我期待的壮举也并没有发生,但钢琴家却死里逃生了。
刻意探究该影片带来的意义也经没有什么价值了,它只是单纯地在向人们叙述一些事实罢了。其中有关亲情,友情,正义,怜悯,救赎等等。电影用平淡的笔法为我们描述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屠杀,这种无声的表达令读者对犹太民族的遭遇更加同情,对法西斯的痛恨更添一笔。对战争,人们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电影的最后讲了一名德国军官,在钢琴家躲在阁楼时救了他一命。当时他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是被他的琴声陶醉所以不想抹杀英才,是怜悯,还是他知道德军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想提前抓一根救命稻草?这一切都是对生的渴求,一切奇迹也都是让生命来创造。所以,活下来才是王道。
《钢琴师》观后感作文5
《钢琴师》这部影片讲述了这样的故事:在炮火连天的二战时期,被纳粹屠杀的波兰犹太人不计其数,钢琴师席皮尔曼目睹自己骨肉相连的家人、朋友以及其它的犹太人被驱逐被迫害,心里疼痛不已。最后当他和家人被送往死亡车站时,仅有他一人被朋友半路拖出而幸免于难。后来的几年里,许多人因为欣赏他的音乐才华而不惜用生命保护他。在影片的后半部分,躲了几年的钢琴师饿得象只老鼠,好不容易找到一听罐头,却被一位德国军官发现了。
万幸的是,当席皮尔曼告知德国军官自己是钢琴师时,德国军官居然把他带入一间琴房,让他演奏。席皮尔曼把这次弹琴当作自己一生中最后一次演奏,起初非常沉重,到后来琴声越来越高昂、绽放,似乎人人都可以从这琴声中获得新生一样。德国军官可能被这震撼的琴声唤醒了,默默地离开了。令人惊讶的是第二天,那位德国军官送来了面包和果酱。而当德军准备从波兰撤军时,德国军官还把自己的大衣送给钢琴师保暖,并说道:“不用谢我,是上帝让我们活下来的。”席皮尔曼不知道这位军官叫什么名字,我们也只知道这位军官死于1952年。如果钢琴师当时没有弹奏这首钢琴曲,可能也活不到战争结束,幸亏有这次演奏,我们大家才能了解并记住这辛酸的历史。
我想每一个人都有善良的一面,重要的是要唤醒善良,将邪恶克制住。而音乐是所有生命共同的语言,即使在那非常疯狂、混乱、残忍、黑暗的战争年代,它也可以帮助人们从慌乱中镇静下来,重新发现藏在心灵深处的良知,对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