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灯者读后感800字五篇范文

读后感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3-09-07 18:31:40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燃灯者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燃灯者读后感800字1

被教育部的课题追着,发誓必待完成之后才写博文——毕竟它是题外之事,不能用它代替结项。但周三晚上参加学术沙龙,我的一个“文青”学生,送我一本名为《燃灯者》的书,副题为《忆周辅成》。我不知道“周辅成”为何许人也,作者“赵越胜”也不认识。以为是我这学生的朋友,回答说不是,而是周国平、徐友渔、陈嘉映他们一帮的。周、徐二人很熟,买过、读过他们很多的书。去年徐友渔来川大,也去听过他的讲座。但赵越胜,确实不熟。问学生为什么想起了要送我这书,回答说是猜想我会喜欢。后来推测,他可能也把我当成了“文青”,因为时不时地和他聊些文学什么的。谢过他,把书带回家来,也没打主意马上看,心思仍被课题缠着。

次日下午,难得的秋日阳光,很暖,却不晒人。坐在书房里写,总觉得有些辜负,最后还是移到了阳台,沏一壶朋友送的青城“韵味”,拿过《燃灯者》来读。这是一本时下难得的关于师生交谊的书。一个普通的青年工人(即作者赵越胜),在一个为工农举办的哲学学习班里,有幸与北大的周辅成先生结识了。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对知识的渴望,作者开始向周先生陈述自己读书遇到的困惑。也是带着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特有的风范,周先生开始孜孜不倦地给作者讲述西方哲学的要义,引导这位好学的青年步入西方哲学的圣殿。他们常常相约在饭馆,吃着聊着,以饭菜裹腹,以哲学铸思,每次都是周先生付账。相约以后,一个乘7路无轨电车去动物园换32路回北大,一个乘5路汽车去德胜门换车回清河,两路茫茫,以学为媒。一年年下来,到结束,作者已从一个普普通通的青工变成了一个深谙西方哲学奥秘的学者,并顺利地考进了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工作。之后,他们又相约在北图,借书看书,每周的师生抵心交流不亦乐乎。在周先生无怨无悔的指导下,作者考取了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的研究生,又一步步地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一口气读完,半天找不回魂来。在作者的娓娓道来里,我总抹不开孔子与学生浴于沂、咏而归的场景,抹不开朱熹与蔡元定抵足共校《参同契》的场景。那是旧式知识分子才有的情藻,在我们这个老板与学工的时代已经成了令人艳羡的回忆。我很感谢周先生,让我看到了传统学人的纯正品格;我该祝贺作者,在动乱的年代遇上了一位爱才的尊师。这不仅仅是如何为师、如何为学的问题,而是为道的问题——于中贯穿了两千年来儒家的师道理想。

周先生和唐君毅、牟宗三为同学,一辈子致力于道德哲学的研究。但在我们这个不讲道德或只讲伪德的社会里,他注定是要踽踽独行一生,不仅失名于我等成长起来的寡闻之辈,即连他的相关著述也都很难见诸天日。但周先生是旧式学者,学问之于他不只是器,更是道,他耐得住寂寞和孤独,不会趋炎附势。他把陆游“独吟古调遣谁听,聊与梅花分夜永”的诗句写成条幅赠于作者,于中有他的孤独,也有他的坚守。他还曾将刘孝标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制成贺卡赠人,以此激励学生世道故乱、慎勿放逸。这是旧式知识分子的风骨,任你沆瀣满地、虎狼成群,“善人为善,岂有息哉!”

作者将书名取为《燃灯者》,自叙来自《五灯会元》:“是知灯者,破愚暗以明斯道。”又引《马太福音》:“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作者认为,周先生是一盏放在灯台上的灯,照亮的不仅有求善问道的莘莘学子,也有漫游精神世界的读书人,还有辛劳于野的普罗大众。就此而言,周先生又是幸运的。灯之为光,不枉此生。可是这个时代,我就点亮了自己的灯,也找不到安放的灯台,因为除了灯,我已经是一穷二白了。再说,这个时代真的还有需要光明的人吗?

燃灯者读后感800字2

“骊歌清酒忆旧时”,从阅读《燃灯者》开始到意犹未尽的读罢此书之后,这句话一直在我脑海中萦绕。三十年,三个人,三种不同的人生,四段截然不同而又有着某种共同轨迹的命运。当读到那些述说过往的青葱岁月的潇洒肆意的文字,似乎耳畔真的想起了那个懵懂青年和友人把酒言欢,引吭高歌,似乎作者是在轻松愉快的骊歌清酒中写下了这写回忆。但是在回忆唐克的文章的末尾,作者写到“唐克,老兄弟,你如今在哪?那把老吉他是否已常悬崖壁上,久不作声?摘下它吧,请抚弦再歌一曲,在喑哑的歌声中有我想说的话:‘晚风轻轻送来,想念你的那一首歌’”。恍然间才发觉,原来我忘记了赵越胜所要书写的是他这一生中的三位“燃灯者”。

相比而言,“燃灯者”这个主题固然比不上“骊歌清酒忆旧时”的诗情画意。正如书中所言,所谓燃灯者乃是“是灯者,破愚暗以明斯道”,言语间透入出的是一种人生的哲理。但是仔细品读书中的三位,辅成先生是“我”哲学之路上的引路人,教我如何“哲学的生活和思考”;宾雁则是“我”一生敬仰的英雄,他的勇敢、睿智、担当,是“我”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人生境界;而唐克,没有辅成先生的学识,没有宾雁的大义凛然,但是这个背着一把老吉他的不羁青年,在“我”最为懵懂的年纪,教会了“我”唱流行歌曲,他的洒脱、放浪形骸使“我”学会了追求自由的生活态度。而这些东西,若不是在作者短暂的一生中遇到这三个人,也许及时是皓首穷经也未能理解其中的深意,更有可能在那个喧嚣的年代,被淹没巨大的政治洪流之中。

既然是这样一段充满深刻的人生感悟的回忆,赵越胜为什么要用如此华丽的文笔将他书写的如此“自然”?所谓“燃灯”,燃烧的究竟是什么?三十年的光阴,物换星移,沧海桑田,尤其是这三十年是中国变化最为深刻的三十年,但是在赵越胜的笔下却丝毫感觉不到随着青春消逝后的苍凉,理想幻灭后的失落。其实这三个影响了作者一生的人的三十年的际遇所折射是同一个人生的理念——“自由”。追求自由是伴随这三个人一生的宿命。辅成先生终其一生徜徉在哲学的“理想国”中,即便是在最动荡的年代,他渴望的仍旧是像希腊先贤一般思考哲学,哲学的思考;而宾雁,人生的起起落落,矢志不渝的为了社会的公正,个人的自由呐喊、抗争,捍卫每一个人的自由权利;唐克,所有人的眼中最为卑微的一个,不管意识形态的宣传怎样的义正言辞,人们的目光多么的鄙夷和不屑,他依旧我行我素,从那个当初追求婷婷时在月下抚琴高歌的小青年到廿多年后在巴黎相见时那个挂着个破相机,不修边幅的中年老男人,始终如一的还是他身上那股子向往自由的冲动。

由“燃灯者”,我想到了顾准,那个至今还躺着我们大多人的视线所不及的角落里的灵魂,那个曾被人用泰戈尔的名言来形容的人,在最黑暗的时光里“拆下肋骨当火把,照亮前路”。固执的为了自己的信念,在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摧残中,冷静、理性的思考民族、国家、历史问题。所谓“燃灯者”,亦是“盗火者”,普罗米修斯的神话从来就不是希腊人的无端臆想,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同样的故事总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舞台”上上演,从苏格拉底为了唤醒民众的从容赴死,到纳吉为了自己的社会政治理念请求政府赐他死刑,从布鲁诺为了真理踏上火刑架,到卡斯特里奥为了捍卫每个人的信仰自由与加尔文大战…。其实这本《燃灯者》写的何止是作者一生中的三位燃灯者,也是千千万万人的燃灯者,更是献给那些为了国家、民族、人类的事业,点燃自己,照亮人心、照亮历史的先驱者们的赞歌。也许作者没有如此宏大的情怀,我们也不缺少那些充满了宏大历史叙述的著作,但是经过这些过于复杂的解构的历史,以及历史中的任务,早就模糊了他们原来的面貌。而“燃灯者”可以看做是大背景下的一段“小故事”,那种随着历史的波纹一同起伏的人生遭遇,虽然由于夹着个人的情感有有失客观的嫌疑,但是弥漫在笔端的那种隽永的人生体验,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新生儿”最为缺乏的。这或许对于我们理解我们的历史的一种读到的方法、方式。

一本好书,就是能让一千个读者,读出一千个莎士比亚。而让一个读者从一本书中读到一千个人的命运,也许也是文字的另外一种玄妙。《燃灯者》就是这样一本书。我觉得完全可以用李慎之的观点来解读这本书,所谓燃灯就是启蒙,燃灯者所书写的三十年就是中国新启蒙运动的三十年,也是中国一百多年的启蒙史的一个缩影。鉴往知今,启迪赵越胜的辅成先生和宾雁正是近代以来,无数启蒙者的写真,从严复、梁启超到胡适、陈独秀,从顾准、林昭到李慎之、孙家栋、陈乐民等。作为一个历史的旁观者和继承人,我们可曾想过:他们“为谁燃灯”

燃灯者读后感800字3

读罢越胜先生的《燃灯者》,心中感慨良多。

同样类型的书,之前有所接触。之前曾读过陈来先生的《燕园问学记》以及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同是对过往求学道路上师者的追思和记录,但是论文风,越胜先生的《燃灯者》对我的心灵震撼更为强烈。

与其说这是一部哲学学人追思恩师的回忆录,倒不如说这是两代学人思想激荡、相知相伴的成长史。

追随作者的视角,让我这个后生能够跨越时空的障碍,与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些如饥似渴的学人一道重温他们求学问道、探寻人生真谛的成长历程。

尽管这些学人的成长道路各不相同,但是就像越胜先生能够遇到周辅成先生这样的良师益友一样,他们的求学经历却都往往是后人可望而不可及的。他们面对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面对艰辛、清贫的生活条件,面对珍贵稀有的学习资料,心中没有丝毫杂念,仅仅是为了追求知识和真理,执着、坚毅却又乐观地享受着属于他们的幸福生活。不管你是否经历那样一段岁月,但是透过字里行间,你都能感受到他们那一代人对过往的求学成长经历是很受用的。

而这一切,在越胜先生的笔下,是那么地熠熠生辉,栩栩如生。情之切、爱之深,不用任何华丽的辞藻和刻意的渲染,读后感同亲历,那种亦师亦友的情谊令人颇为感动。犹记得越胜先生与辅成先生踏着雪走在鼓楼东大街交谈的场景,步行两站多地的距离固然算不上遥远,或许很多时候只是默默地相伴而行,但是这幅画面在作者内心深处却激起了千层浪,因为他们彼此已经超越了学术层面的探讨和追问,直达内心深处达到了心与心的交融。在政治背景不甚明朗的岁月里,谈国事,论人生,这需要勇气更需要彼此之间的充分信任。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事后越胜先生如此挂念先生的身体状况,甚至是“半夜心不安”,当收到辅成先生“雪夜漫步京城,心情大好”这寥寥数语的回信后,才终究放下心来。

越胜先生是幸福的。因为他能够得到辅成先生的教诲和指导。辅成先生对越胜先生而言,犹如他人生道路上永不熄灭的长明灯,不知疲倦地照亮远方。他们之间的师生情谊是纯粹的,不夹杂丝毫功利之心的,从1975师从先生思想启蒙开始,到后来在学术道路上站稳脚步,三十四年间,彼此始终将对方当做最为尊敬的人。因为在他们看来,他们彼此是真正能够读懂对方的,是知音,是灵魂伴侣,是超越传统师生情谊的真性情。

写到此,想到曾经朋友对我说过的一句话:朋友犹如路灯,它照亮了你的前程。你一直往前走,会一直有路灯亮。一生中,你会遇到不同的朋友,与周遭的一切发生着莫名其妙的关系,有的朋友依旧伴随在身边,而有些,却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无论怎样,他们都见证了你的成长历程,那些幸福美景,那些辛酸往事,人生大喜大悲的时候总是有朋友在你身旁的,如此我们才不会孤独地或是享受快乐或是承受痛苦。也许始终陪在你身边的路灯并不多,三两盏,甚至一盏就足矣,人生得一知己已是莫大的幸福,我们当然不能奢望。读完《燃灯者》,此种感觉更为强烈,物化时代,真正的朋友不多,知己就更难能可贵。这种情谊犹如美酒,越陈越香,越有滋味。

燃灯者读后感800字4

“骊歌清酒忆旧时”,从阅读《燃灯者》开始到意犹未尽的读罢此书之后,这句话一直在我脑海中萦绕。三十年,三个人,三种不同的人生,四段截然不同而又有着某种共同轨迹的命运。当读到那些述说过往的青葱岁月的潇洒肆意的文字,似乎耳畔真的想起了那个懵懂青年和友人把酒言欢,引吭高歌,似乎作者是在轻松愉快的骊歌清酒中写下了这写回忆。但是在回忆唐克的文章的末尾,作者写到“唐克,老兄弟,你如今在哪?那把老吉他是否已常悬崖壁上,久不作声?摘下它吧,请抚弦再歌一曲,在喑哑的歌声中有我想说的话:‘晚风轻轻送来,想念你的那一首歌’”。恍然间才发觉,原来我忘记了赵越胜所要书写的是他这一生中的三位“燃灯者”。

相比而言,“燃灯者”这个主题固然比不上“骊歌清酒忆旧时”的诗情画意。正如书中所言,所谓燃灯者乃是“是灯者,破愚暗以明斯道”,言语间透入出的是一种人生的哲理。但是仔细品读书中的三位,辅成先生是“我”哲学之路上的引路人,教我如何“哲学的生活和思考”;宾雁则是“我”一生敬仰的英雄,他的勇敢、睿智、担当,是“我”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人生境界;而唐克,没有辅成先生的学识,没有宾雁的大义凛然,但是这个背着一把老吉他的不羁青年,在“我”最为懵懂的年纪,教会了“我”唱流行歌曲,他的洒脱、放浪形骸使“我”学会了追求自由的生活态度。而这些东西,若不是在作者短暂的一生中遇到这三个人,也许及时是皓首穷经也未能理解其中的深意,更有可能在那个喧嚣的年代,被淹没巨大的政治洪流之中。

既然是这样一段充满深刻的`人生感悟的回忆,赵越胜为什么要用如此华丽的文笔将他书写的如此“自然”?所谓“燃灯”,燃烧的究竟是什么?三十年的光阴,物换星移,沧海桑田,尤其是这三十年是中国变化最为深刻的三十年,但是在赵越胜的笔下却丝毫感觉不到随着青春消逝后的苍凉,理想幻灭后的失落。其实这三个影响了作者一生的人的三十年的际遇所折射是同一个人生的理念——“自由”。追求自由是伴随这三个人一生的宿命。辅成先生终其一生徜徉在哲学的“理想国”中,即便是在最动荡的年代,他渴望的仍旧是像希腊先贤一般思考哲学,哲学的思考;而宾雁,人生的起起落落,矢志不渝的为了社会的公正,个人的自由呐喊、抗争,捍卫每一个人的自由权利;唐克,所有人的眼中最为卑微的一个,不管意识形态的宣传怎样的义正言辞,人们的目光多么的鄙夷和不屑,他依旧我行我素,从那个当初追求婷婷时在月下抚琴高歌的小青年到廿多年后在巴黎相见时那个挂着个破相机,不修边幅的中年老男人,始终如一的还是他身上那股子向往自由的冲动。

由“燃灯者”,我想到了顾准,那个至今还躺着我们大多人的视线所不及的角落里的灵魂,那个曾被人用泰戈尔的名言来形容的人,在最黑暗的时光里“拆下肋骨当火把,照亮前路”。固执的为了自己的信念,在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摧残中,冷静、理性的思考民族、国家、历史问题。所谓“燃灯者”,亦是“盗火者”,普罗米修斯的神话从来就不是希腊人的无端臆想,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同样的故事总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舞台”上上演,从苏格拉底为了唤醒民众的从容赴死,到纳吉为了自己的社会政治理念请求政府赐他死刑,从布鲁诺为了真理踏上火刑架,到卡斯特里奥为了捍卫每个人的信仰自由与加尔文大战…。其实这本《燃灯者》写的何止是作者一生中的三位燃灯者,也是千千万万人的燃灯者,更是献给那些为了国家、民族、人类的事业,点燃自己,照亮人心、照亮历史的先驱者们的赞歌。也许作者没有如此宏大的情怀,我们也不缺少那些充满了宏大历史叙述的著作,但是经过这些过于复杂的解构的历史,以及历史中的任务,早就模糊了他们原来的面貌。而“燃灯者”可以看做是大背景下的一段“小故事”,那种随着历史的波纹一同起伏的人生遭遇,虽然由于夹着个人的情感有有失客观的嫌疑,但是弥漫在笔端的那种隽永的人生体验,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新生儿”最为缺乏的。这或许对于我们理解我们的历史的一种读到的方法、方式。

一本好书,就是能让一千个读者,读出一千个莎士比亚。而让一个读者从一本书中读到一千个人的命运,也许也是文字的另外一种玄妙。《燃灯者》就是这样一本书。我觉得完全可以用李慎之的观点来解读这本书,所谓燃灯就是启蒙,燃灯者所书写的三十年就是中国新启蒙运动的三十年,也是中国一百多年的启蒙史的一个缩影。鉴往知今,启迪赵越胜的辅成先生和宾雁正是近代以来,无数启蒙者的写真,从严复、梁启超到胡适、陈独秀,从顾准、林昭到李慎之、孙家栋、陈乐民等。作为一个历史的旁观者和继承人,我们可曾想过:他们“为谁燃灯”

燃灯者读后感800字5

被教育部的课题追着,发誓必待完成之后才写博文——毕竟它是题外之事,不能用它代替结项。但周三晚上参加学术沙龙,我的一个“文青”学生,送我一本名为《燃灯者》的书,副题为《忆周辅成》。我不知道“周辅成”为何许人也,作者“赵越胜”也不认识。以为是我这学生的朋友,回答说不是,而是周国平、徐友渔、陈嘉映他们一帮的。周、徐二人很熟,买过、读过他们很多的书。去年徐友渔来川大,也去听过他的讲座。但赵越胜,确实不熟。问学生为什么想起了要送我这书,回答说是猜想我会喜欢。后来推测,他可能也把我当成了“文青”,因为时不时地和他聊些文学什么的。谢过他,把书带回家来,也没打主意马上看,心思仍被课题缠着。

次日下午,难得的秋日阳光,很暖,却不晒人。坐在书房里写,总觉得有些辜负,最后还是移到了阳台,沏一壶朋友送的青城“韵味”,拿过《燃灯者》来读。这是一本时下难得的关于师生交谊的书。一个普通的青年工人(即作者赵越胜),在一个为工农举办的哲学学习班里,有幸与北大的周辅成先生结识了。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对知识的渴望,作者开始向周先生陈述自己读书遇到的困惑。也是带着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特有的风范,周先生开始孜孜不倦地给作者讲述西方哲学的要义,引导这位好学的青年步入西方哲学的圣殿。他们常常相约在饭馆,吃着聊着,以饭菜裹腹,以哲学铸思,每次都是周先生付账。相约以后,一个乘7路无轨电车去动物园换32路回北大,一个乘5路汽车去德胜门换车回清河,两路茫茫,以学为媒。一年年下来,到结束,作者已从一个普普通通的青工变成了一个深谙西方哲学奥秘的学者,并顺利地考进了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工作。之后,他们又相约在北图,借书看书,每周的师生抵心交流不亦乐乎。在周先生无怨无悔的指导下,作者考取了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的研究生,又一步步地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一口气读完,半天找不回魂来。在作者的娓娓道来里,我总抹不开孔子与学生浴于沂、咏而归的场景,抹不开朱熹与蔡元定抵足共校《参同契》的场景。那是旧式知识分子才有的情藻,在我们这个老板与学工的时代已经成了令人艳羡的回忆。我很感谢周先生,让我看到了传统学人的纯正品格;我该祝贺作者,在动乱的年代遇上了一位爱才的尊师。这不仅仅是如何为师、如何为学的问题,而是为道的问题——于中贯穿了两千年来儒家的师道理想。

周先生和唐君毅、牟宗三为同学,一辈子致力于道德哲学的研究。但在我们这个不讲道德或只讲伪德的社会里,他注定是要踽踽独行一生,不仅失名于我等成长起来的寡闻之辈,即连他的相关著述也都很难见诸天日。但周先生是旧式学者,学问之于他不只是器,更是道,他耐得住寂寞和孤独,不会趋炎附势。他把陆游“独吟古调遣谁听,聊与梅花分夜永”的诗句写成条幅赠于作者,于中有他的孤独,也有他的坚守。他还曾将刘孝标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制成贺卡赠人,以此激励学生世道故乱、慎勿放逸。这是旧式知识分子的风骨,任你沆瀣满地、虎狼成群,“善人为善,岂有息哉!”

作者将书名取为《燃灯者》,自叙来自《五灯会元》:“是知灯者,破愚暗以明斯道。”又引《马太福音》:“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作者认为,周先生是一盏放在灯台上的灯,照亮的不仅有求善问道的莘莘学子,也有漫游精神世界的读书人,还有辛劳于野的普罗大众。就此而言,周先生又是幸运的。灯之为光,不枉此生。可是这个时代,我就点亮了自己的灯,也找不到安放的灯台,因为除了灯,我已经是一穷二白了。再说,这个时代真的还有需要光明的人吗?

燃灯者读后感800字

推荐阅读:

小学三毛流浪记读后感600字5篇范文

小战马800字读后感五篇范文

人间失格读后感200字10篇范文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及感悟7篇范文

读后感600字昆虫记要有感悟5篇范文

兰亭集序读后感400字六篇范文

标签: 范文 读后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