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最新版

实用范文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3-07-20 09:53:06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最新版(8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更多教学经验,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最新版,欢迎阅读参考。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最新版(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是人教实验版数学八年级(上)教材第十一章《数据的描述》的第三节。这一节是在学习了用统计图表描述数据以后的一节活动课,它是对七年级第四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及本章数据的描述等知识的巩固和深化,是对所学的有关数据处理知识的综合运用。在这一活动中让学生感受统计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以及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通过对数据的直观描述尽可能多地获取有用的信息,同时增强学生的节水意识及环保意识。

2、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新课程理念和认知水平,特制定如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巩固处理数据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能灵活选用统计图对具体问题的数据进行清晰、有效地描述,并获取有用信息并作出合理决策。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团结合作、互相交流的学习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合理处理信息,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3)情感与态度:使学生感受统计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数感;使学生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节水及环保意识。

3、重点和难点

(1)重点: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统计观念。

(2)难点: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并获取有用的信息,并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

二、学情分析

我今天所授课的班级,应该说学生的数学素质参差不齐,有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参与数学活动,而另一部分学生则学习基础较差,会被动参与,因此应激发学生参与活动学习的兴趣,使之获得成就感。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枯燥的数据是令人乏味的,首先可采用激趣法:恰当收集选取图片和视频资料,为课题学习营造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吸引学生,巧妙设疑,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分层安排活动,能力强的学生自主思考,独立完成,能力差的学生分组分工合作完成,然后全班交流。例外,提供更多的学习扩展资料供学生浏览。这样可让所有学生有信心、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尽可能为每个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空间,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的成功,让每个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让他们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成就感。

四、教学形式和课前准备

本课题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学习。学生在课前也收集了一些有关水资源的资料,准备直尺、铅笔、圆规、量角器等作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说明

新课引入

资料展示(投影)当前世界淡水资源及我国有关缺水的形势的资料图片问题:(1)看了这些图片,你有哪些感受?

(2)你了解世界及我国有关水资源的现状吗?借助图片展示,是学生对我国国有资源现状有直观感受,触发他们的节水意识!

探究新知活动一:

阅读课本80页的“背景资料”,从中收集数据,画出统计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上的水资源和淡水资源分布情况怎么样?

(2)我国农业和工业耗水量情况怎么样?

(3)我国不同年份城市生活用水的变化趋势怎么样?

(4)根据国外的经验,一个国家的用水量超过其可利用水资源的20%,就有可能发生“水危机”,依据这个标准,我国1990年是否曾出现“水危机”?

学生阅读资料,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完成活动一。

活动二:收集全班同学各家人均月用水量,用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描述这些数据,并回答下列问题:

(1)家庭人均月用水量在哪个范围的家庭最多?这个范围的家庭占全班家庭的百分之几?

(2)家庭人均月用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各有多少家庭?各占全班家庭的百分之几?

(3)全班同学家庭人均日用水量的平均数是多少?按生活基本日均需水量(BWR)50升的用水标准,这个平均数是否超过用水标准?

(4)如果每人节约用水10升,按13亿人口计算,一天可以节约多少吨水?按BWR标准计算,这些水可提供给1个人多少年的生活用水?

(5)你还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开展调查实验活动)

活动三:资料展示:(投影)我国水资源利用情况的有关资料,讨论工农业生产及生活节约用水的好办法。

课堂小结:

1.当前水资源状况,

2.节约水资源带来的价值,

3.节约水资源的办法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最新版(篇2)

教学内容分析:

《有理数的乘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五节内容,是有理数的一种基本运算,从教材编排结构上,此节内容共3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后学习的,是有理数乘法的推广和延续,也是后续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科学计数法和开方及指数幂运算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本节课学习可以让学生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感受化归及分类的数学思想。

教学目标分析:

(1)知道乘方、底数、指数和幂的概念,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2)经历有理数乘方概念的推导,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进一步感受化归、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

(3)学生尝试利用知识的迁移获得新知,通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索规律,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分析:

1、学情分析:从知识基础看,学生在小学已学习了求正方形的面积及正方体的体积,具备求一个正数的平方和立方的知识水平,且刚学完有理数的乘法,能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乘方的定义及表示,实现知识的正迁移。但学生对于有理数乘方的符号法则的掌握上会有难度,对于这类计算容易混淆,是本节课的难点。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乘方定义,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教学难点:有理数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的形成与运用

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启发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观察、比较、归纳,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边长为3的正方形的面积是___ 3×3可以记作___,读作_________。

(2)棱长为3的正方体的体积是___ 3×3×3可以记作___,读作_________。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唤起旧知,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2、自主探索形成新知

观察下列各式有何特征?

(1)2×2×2×2=

(2)(-3)×(-3)×(-3)=

引导学生通过类比、探究、归纳乘方定义及表示,实现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明确乘方是乘法的特殊形式,体现化归的数学思想。

3、应用新知巩固概念

练习1、2巩固乘方定义及乘方表示的注意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题进一步强化乘方运算

4、探索研究发现规律

通过题组训练,探索规律,合作交流,获得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体现分类的数学思想。

5、应用新知巩固训练

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符号法则的运用及利用乘方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拓展思维知识延伸

利用故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的热情。

7、课堂小结归纳反思

锻炼学生及时总结的良好习惯和归纳能力

教学评价分析:

对学生探究过程的参与及与同学合作交流进行评价,以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1)关注学生的智力参与度

(2)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分层练习的评价方式,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知识技能的发展。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最新版(篇3)

教学设计思路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回顾与反思前三章所学内容,领悟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结知识结构及主要知识点,侧重对重点知识内容、数学思想和方法、思维策略的总结与反思,再通过练习巩固这些知识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对前三章所学知识作一次系统整理,系统地把握这三章的知识要点;

通过回顾与反思这三章所学内容,领悟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练习,对所学知识的认识深化一步,以有利于掌握;

发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对所学知识的概括整理能力;

进一步发展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老师的引导下逐张复习每张的知识要点,通过练习来巩固这些知识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一步体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这三章的重点内容;

难点是能灵活利用这三章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引导、小组讨论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通过每一章的知识结构及一些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出每一章的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最新版(篇4)

引导学生通过常规分析,得出解题思路,经历提出问题,自探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自主总结出解题办法;

找出题目中的可有可无的已知条件,说一说为什么可以这样认为

问:以前学过的有关路程,时间,和速度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你能写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出示例题:甲、乙两地公路全长352千米。汽车原来从甲地到乙地要11小时,建成高速公路后,汽车每小时速度是原来的2.5倍。现在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多少小时?

分析:要求现在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多少小时,那么先要求出汽车现在的速度,而汽车现在的速度是原来的2.5倍,那么还得先求出汽车原来的速度。根据`甲乙两地公路全长352千米。汽车原来从甲地到乙要11小时',可以求出汽车原来的速度。

学生写出解答过程:汽车原来的速度:352÷1=32(千米); 汽车现在的速度:32×2.5=80(千米)

现在的时间:352÷80=4.4(小时)

问:用比例的思路该怎么样理解这道题目呢?

分析:甲、乙两地的公路长度一定,汽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成反比例。因为现在的速度是原来的2.5倍,所以原来的时间是现在的

2.5倍。即:11÷2.5=4.4(小时)。

这样解答使得`甲乙两地公路全长352千米'成了多余条件,但是又不影响解答问题。

一批零件有240个,王师傅单独做需要6小时,李师傅的工作效率是王师傅的1.5倍,那么如果让李师傅单独做这批零件,需要几小时?

在解答应用题时要善于应用不同的思路和技巧,巧解问题

丁阿姨打一份稿件需4小时,王阿姨的速度是丁阿姨的,那么如果由王阿姨打这份稿件,需要几小时?

丁阿姨打一份稿件需要4小时,王阿姨的速度与丁阿姨的速度比是4:5,那么如果由王阿姨打这份稿件,需要几小时?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最新版(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垂线、垂线段的概念,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2、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3、掌握垂线的性质,并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垂线的定义及性质。

2、教学难点:垂线的画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提问:

1、叙述邻补角及对顶角的定义。

2、对顶角有怎样的性质。

二、新课:

引言:

前面我们复习了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特殊角直角时,这两条直线有怎样特殊的位置关系呢?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这方面的实例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一)垂线的定义

当两条直线相交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的,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如图,直线AB、CD互相垂直,记作,垂足为O。

请同学举出日常生活中,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实例。

注意:

1、如遇到线段与线段、线段与射线、射线与射线、线段或射线与直线垂直,特指它们所在的直线互相垂直。

2、掌握如下的推理过程:(如上图)

反之,

(二)垂线的画法

探究:

1、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2、经过直线l上一点A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3、经过直线l外一点B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画法:

让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沿直线左右移动三角板,使其另一条直角边经过已知点,沿此直角边画直线,则这条直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

注意:如过一点画射线或线段的垂线,是指画它们所在直线的垂线,垂足有时在延长线上。

(三)垂线的性质

经过一点(已知直线上或直线外),能画出已知直线的一条垂线,并且只能画出一条垂线,即:

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练习:教材第7页

探究:

如图,连接直线l外一点P与直线l上各点O,

A,B,C,……,其中(我们称PO为点P到直线

l的垂线段)。比较线段PO、PA、PB、PC……的长短,这些线段中,哪一条最短?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四)点到直线的距离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如上图,PO的长度叫做点P到直线l的距离。

例1

(1)AB与AC互相垂直;

(2)AD与AC互相垂直;

(3)点C到AB的垂线段是线段AB;

(4)点A到BC的距离是线段AD;

(5)线段AB的长度是点B到AC的距离;

(6)线段AB是点B到AC的距离。

其中正确的有()

A、1个B、2个

C、3个D、4个

解:A

例2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

解:略

例3如图,一辆汽车在直线形公路AB上由A

向B行驶,M,N分别是位于公路两侧的村庄,

设汽车行驶到点P位置时,距离村庄M最近,

行驶到点Q位置时,距离村庄N最近,请在图中公路AB上分别画出P,Q两点位置。

练习:

1、

2、教材第9页3、4

教材第10页9、10、11、12

小结:

1、要掌握好垂线、垂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这几个概念;

2、要清楚垂线是相交线的特殊情况,与上节知识联系好,并能正确利用工具画出标准图形;

3、垂线的性质为今后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应该熟练掌握。

作业:教材第9页5、6、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最新版(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平行线的意义,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理解并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内容;

3、会根据几何语句画图,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

4、了解“三线八角”并能在具体图形中找出同位角、内错角与同旁内角;

4、了解平行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举例加以说明、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概念与平行公理;

2、教学难点:对平行公理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相交线是如何定义的?

二、新课引入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除平行外,还有哪些呢?

制作教具,通过演示,得出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平行线的概念、

三、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平行线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直线a与b平行,记作a∥b、

(画出图形)

2、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1)相交;(2)平行、

3、对平行线概念的理解:

两个关键:一是“在同一个平面内”(举例说明);二是“不相交”、

一个前提:对两条直线而言、

4、平行线的画法

平行线的画法是几何画图的基本技能之一,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经常遇到画平行线的问题、方法为:一“落”(三角板的一边落在已知直线上),二“靠”(用直尺紧靠三角板的另一边),三“移”(沿直尺移动三角板,直至落在已知直线上的三角板的一边经过已知点),四“画”(沿三角板过已知点的边画直线)、

四、平行公理

1、利用前面的教具,说明“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2、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提问垂线的性质,并进行比较、

3、平行公理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即:如果b∥a,c∥a,那么b∥c、

五、三线八角

由前面的教具演示引出、

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形成的8个角中,其中同位角有4对,内错角有2对,同旁内角有2对、

六、课堂练习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可能的位置关系是、

2、在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交点个数可能是、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B、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C、经过一点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D、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4、若∠与∠是同旁内角,且∠=50°,则∠的度数是()

A、50°B、130°C、50°或130°D、不能确定

5、下列命题:(1)长方形的对边所在的直线平行;(2)经过一点可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3)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不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相交;(4)经过一点可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A、1B、2C、3D、4

6、如图,直线AB,CD被DE所截,则∠1和是同位角,∠1和是内错角,∠1和是同旁内角、如果∠5=∠1,那么∠1∠3、

七、小结

让学生独立总结本节内容,叙述本节的概念和结论、

八、课后作业

1、教材P19第7题;

2、画图说明在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交点情况、

[补充内容]

1、试说明,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2、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仅有两种:相交或平行、但现实空间是立体的,

试想一想在空间中,两条直线会有哪些位置关系呢?(用长方体来说明)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最新版(篇7)

教学目标:

1、结合全体情境,提出并解决与“倍”有关的数学问题,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问题的活动,进一步体会“倍”与乘、除法运算的联系。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看图收集信息、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主题图、课件 。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引导学生看图同学们,你们经常到花园去玩吗?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幅图,图画上是花园的一角,这里有许多数学问题,看谁发现的多。

二、问题探究

1.理解图意

出示挂图让学生自己看图,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2.提出问题

同学们看懂图意了吗?根据图一提问题适时鼓励

3.解决问题

三、体验感悟

出示试一试1题:让学生理解图意,自己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

订正结果:16÷4=4

出示2题:笑脸是哭脸的2倍

请画出笑脸

订正结果:

4×2=8(个)

四、实践应用

完成练一练1,2,3题

1题:让学生自己估计,测量,让后填写

2题:先数一数在提问

3题:让学生收集正确信息,提出问题并解答

五、小结你在本节课学会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一课一练第35页

板书设计

花园

小鸟是蝴蝶的几倍?24÷4=6

密封有多少只? 4×2=8(只)

红花是白花的几倍?8÷2=4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电脑演示,清晰的展现相关知识点,能使学生感受深刻。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进入了最佳的学习状态,学习的效果也好!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最新版(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提高用乘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有趣的游戏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对数学的兴趣。

3、在有趣的情境中巩固乘法的运算,记忆乘法口诀。

教学重难点

1、 正确、熟练的计算

2、 灵活运用乘法知识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小黑板、(画好表格,写清组别。)红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完成练习二。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第24页。这节课我们来一次夺红花比赛。积极发言、勤于思考、专心聆听、遵守纪律的孩子都有机会得到红花。

二、完成练习

1、完成第1题。

(1)审题。

师:同学们请看第1题(读题):小明到商店买了下列商品。谁来说一说都有什么,花了多少钱呢?

生:小明买了一根跳绳,花了3元,一个铅笔盒5元,一辆玩具车8元,还有笔记本5元,布娃娃8元……

(因为物品较多,可以请两个学生分别说一半。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口头表达的条理性。)

师:很好!你的表达能力很强。下面谁来把小明买的物品归类一下?

(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然后回答。)

生:可以归为三类。一类是学习用品,有铅笔盒、笔记本和钢笔三样;另一类是体育用品,有跳绳、羽毛球、毽子;第三类是玩具,有玩具车和布娃娃。

(师对回答得有条理的学生予以表扬。)

(2)回答问题。

①师:看清了小明买的物品,接下来我们来回答书上提出的问题。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解答,等一下再请你们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②交流反馈。

a、交流问题(1)。

师:谁来说说买学习用品花了多少钱?怎么做?

生:我列式:5×3=15(元),一共花了15元钱(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板书算式。)

师:你为什么这样列式计算呢?

生:因为学习用品有铅笔盒、笔记本、钢笔,它们的价格都是5元,有3个5元。所以这样列式。

师:说得真好。这道题还可以怎样算?

生:还可以用加法算,5加5再加5。

师;那你刚才为什么不用这种方法?

生:我认为用乘法算更加简便。

师:你真会思考!奖励一朵小红花。

b、交流问题(2)。

师:买体育用品花了多少钱?

生:花了9元。我也用乘法算:3×3=9(元),(师板书算式。)

师:3乘3表示什么?

生;体育用品共有3件,每件3元,三三得九。

c、交流问题(3)。

师:我们再看第(3)小题。小明还买了什么?花了多少钱?

生:小明还买了玩具车和布娃娃,共花了16元,列算式是8×2=16(元)。

生:也可以是8+8=16(元)。

d、交流问题(4):小明带了50元钱,买这些东西够不够?

师:要想知道50元钱够不够,我们要先算出什么?

生:要先算出小明买这些物品一共花了多少钱。

师:哇,把这图上标的每个价格都加起来吗?那实在太多了。

生:不要,只要把刚才算出的学习用品15元,体育用品9元,玩具16元,这三个数加起来就可以了。(教师边听学生边说板书出:15+9+16)。

师:用50元钱够吗?

生:够,共花了40元钱。40比50小。

生:我可以估算,把15看成20,9看成10,16看成20,全加起来就是50。我刚才把原来的每个数都增大了,所以一定够。

师:真棒!在生活中我们是常常要用到估算的。

(3)对这一环节进行小结,对表现良好的学生和小组奖励红花。

三:布置作业,教师总结

推荐阅读:

优秀的初中生小妇人读后感500字

2023小学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教案

2023感恩节主题班会教案

西游记读后感500字五年级10篇

暑假西游记读后感600字

老人与海读后感500字优秀范文8篇

标签: 下册 人教版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