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乘法分配率说课稿7篇
说课稿是指教师在备课之后对于课程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评价方法等进行详细解析和说明的文稿。说课稿的作用在于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过程、把握教学重点、协调教学关系和提高教学效果。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北师大版小学乘法分配率说课稿,希望你喜欢。
北师大版小学乘法分配率说课稿(精选篇1)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三章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中的.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的基本性质与目的,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2、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____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乘法分配律,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乘法分配律,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我设计了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到达新知识的制高点。其中适当的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练习的层次和坡度,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学法指导
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采用观察、比赛、概括的方法概括出“乘法分配律”。让学生都能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回顾前面学习过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用字母来表示。
2、师:(指导观察主题图,理清图中的数学内容)同学们植树多么认真啊!他们为绿化祖国做出自己能做的事。这节课我们接着来探究关于其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同事们能够有兴趣解决吗?
(复习旧知识,孔子曰:学而时习之。时下正是植树节,以这样一个情境引入新课比较自然)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教学例3。
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A、要求生在练习本上列综合算式算,然后小组里交流。生汇报。
B、让一学生上黑板写。
(4+2)×25 =6×25 =150(人)
师:你是怎么想的?
C 、师问:还有同学有不同的列算式方法吗?
生:上黑板写。
4×25+2×25
=100+50
= 150(人)
师:你是怎么想的`?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理清解题思路,与其他同学共享)
师引导学生对比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小组里交流。生汇报。
引导学生发现:
1、(4+2)×25=4×25+2×25
2、第二个算式比第一个算式简便。
3、师适时引导总结出乘法分配律
......
师:谁能给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起个名字?(乘法分配律师板书)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得到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观察发现交流合作的能力。)
生:翻开课本齐读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师:课本上用符号来表示乘法分配律,但是没有写完整,你能补充完整吗?(师巡视指导)
师板书:(a+b)×c=a×c+b×c
D、你能例举出类似的例子来吗?
生:在练习本上写,然后师指名说一说。
(由于前面学习交换律、结合律的时候都有这些环节,所以这部分内容学生很熟悉,放手让学生做。)
E、师在黑板上板出乘法结合律的式子。(用字母表示)让学生对比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对比它们的异同,让学生说一说。
(在这一章内容里学习了好几个运算定律,学生很容易搞混淆,所以要让学生区别它们。)
(三)巩固运用,深化提高。
1、第36页“做一做”。
下面哪个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56×(19+28)=56×19+28()
32×(7×3)=32×7+32×3()
64×64+36×64=(64+36)×64()
2、师: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计算:101×13 40×65
指名两生上黑板做,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甲:101×13生乙:40×65
=(100+1)×13 =40×(60+5)
=100×13+1×13 =40×60+40×5
=1300+13 =2400+200
=1313 =2600
(这部分的练习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运用能力,可能当时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老师的巡视指导。)
师:表扬鼓励学生。
(四)总结提升。
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新的运算定律?你会将它叙述一遍吗?它对我们有什么帮助?
六、说板书:乘法分配律
(a+b)×c=a×c+b×c北师大版4年级上册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说课稿
乘法分配律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的内容,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习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因此,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我没有把重点放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而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的计算往完整地感知,对所列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和回纳,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并举例进行验证……
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定位在:
(1)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回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熟悉。
(2)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熟悉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____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题目,解决题目的能力,进步数学的应用意识。
本单元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不再仅仅给出一些数值计算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题目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这样便于学生依托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题目的方法,引出运算定律。
教材提供了这样一个主体图:春季里,同学们开展植树活动,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需要解决的题目是: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植树活动?学生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分别列出算式,接着通过计算发现,两个算式可以用“=”连接,即25×(4+2)=25×4+25×2。我将其首先呈现给学生,目的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题目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
接着设计“悬念”,抛出四组题目,把学生引到“两算式的结果相等”的情况中来。先请学生猜想,而后验证,再请学生编题,让每一个学生都不由自主地参与到研究中来。在编题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交出了正确的“答卷”,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继续研究的欲看。接着,请同学在生活中寻找验证的方法,以四人小组为研究单位,学生的思维活动一下子活跃起来,纷纷探究其中的奥秘。小组讨论的方式,更促使学生之间进行思维交流,激发学生希看获得成功的动机。通过实践、讨论,揭示了乘法分配律。再通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述乘法分配律加以内化。这样做,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欢快,自己动手编题、自己动脑探索,从数目关系变化的多次类比中悟出规律,“扶”得少,学生创造得多,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一条规律,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自主自动,学会了进行合作,学会了____思考,学会了像数学家一样进行研究、发现!这对十岁左右的孩子来说,其激励作用无疑是无比巨大的,而“爱思、多思、会思”的学____惯,会让孩子一生受益。纵观教学过程,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
我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感受到:认真钻研教材,深进挖掘教材中的宝贵资源,会使教材的内涵更有广度和深度,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北师大版小学乘法分配率说课稿(精选篇2)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运算律《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49页内容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材中呈现的步骤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归纳规律。
(二)说教学目标
过去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将教学目标分为了三维。新课标指出“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应该以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正确价值观。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以知识技能的培养为主线,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把这两者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新课标指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将教学目标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将本节课的
1、教学重点:理解应用乘法分配律。
2、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运算及逆运算。
二、说学情
今天我们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在已经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运用这些定律使一些运算得到简便。四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理解的能力,但运用能力不够,抽象概括能力不强,形象思维占主导,个人思维常受一些定势思维的干扰。对于复杂些的计算题,其理解、掌握还不够,有一定的难度。
三、说教法学法
在设计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时,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__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自主学习,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第一步,温故而知新,巩固前面学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我出示课件,口算题。
125×825×425×6×47×8×52×3×50
课件设计可以使学生看得清楚,也是为了让学生想说、敢说、抢着说,激发他们早点进入学习状态。
第二步,联系生活,引入课题
五一就要举行艺术节的比赛了,为了这次艺术节,教师和同学们都花了很多的精力,老师正利用星期天,去为舞蹈组的小演员们挑选漂亮的演出服呢?创设这样一个充满现实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并主动积极地带着自己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课堂。(课件出示商店场景,出示的衣服是上衣、下衣,主要是要求学生进行搭配)
(现代数学论指出:运用已有的知识获取新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温故知新者,可以为师矣”。可见从古到今都在重视新、旧知识间联系。因此,通过复习旧知,可以起到搭桥铺路、分散难点的作用。)强化学生说理,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探索新知,初步感知
第一步,探索新知
我会提出要求: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买这些些服装,老师一共要付多少元钱呢?你能用两种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吗?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究,引发思考,有旧知导入新知。首先,让学生____思考,根据要求列式,教师巡视,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接下来是,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列式,得出板书
板书:65×5+45×5(65+45)×5
请学生生交流解题思路,并比较哪种解法更简便。
通过计算,会发现这两种解法虽列式不同,但是结果一样,都能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在这两个算式之间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得数是相等的呢?
第二步,类比展开,通过变式,感知规律
提出类比问题:如果施老师选择选择的是另两种服装,买的数量都是6件或8件的,你还能用两种方法来求一共要付多少元吗?
32×6+65×6(32+65)×6
32×8+65×8(32+65)×8
32×6+45×6(32+45)×6
32×8+45×8(32+45)×8
让学生列式计算,进行比较,得出结论。概括出规律。
从而得到乘法分配律:(a+c)×b=a×b+c×b
以及其逆运算:a×b+c×b=(a+c)×b
(三)巩固练习。
我将布置课本上的习题试一试,第一题,以及填一填第一题,巩固所学过的乘法分配律。练习的设计不仅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而且注重练习的层次和坡度。基本练习形式多样,达到了双基训练扎实的效果。由于刚刚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为使学到的知识能更好地纳入到原有的已有知识体系里,必须进行一定量的、针对性强、有实效的基本练习。在这个环节中,将还给学生学习的自__,还给学生自我展示的空间。并通过比较、感悟计算方法的灵活多样,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四)小结
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主动回答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这些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那些问题,学以致用。
(五)布置作业
在布置作业时,我设计了有层次的习题,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教学理念。
五、说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a×c+b×c=(a+b)×c
教学设想:板书简单,思想清楚,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北师大版小学乘法分配率说课稿(精选篇3)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运算律《乘法分配律》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8—49页内容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材中呈现的步骤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归纳规律。
(二)说教学目标
过去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将教学目标分为了三维。新课标指出“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应该以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正确价值观。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以知识技能的培养为主线,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把这两者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新课标指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将教学目标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将本节课的
1、教学重点:理解应用乘法分配律。
2、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运算及逆运算。
二、说学情
今天我们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在已经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运用这些定律使一些运算得到简便。四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理解的能力,但运用能力不够,抽象概括能力不强,形象思维占主导,个人思维常受一些定势思维的干扰。对于复杂些的计算题,其理解、掌握还不够,有一定的难度。
三、说教法学法
在设计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时,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__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自主学习,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第一步,温故而知新,巩固前面学的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我出示课件,口算题。
125×825×425×6×47×8×52×3×50
课件设计可以使学生看得清楚,也是为了让学生想说、敢说、抢着说,激发他们早点进入学习状态。
第二步,联系生活,引入课题
五一就要举行艺术节的比赛了,为了这次艺术节,教师和同学们都花了很多的精力,老师正利用星期天,去为舞蹈组的小演员们挑选漂亮的演出服呢?创设这样一个充满现实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并主动积极地带着自己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课堂。(课件出示商店场景,出示的衣服是上衣、下衣,主要是要求学生进行搭配)
(现代数学论指出:运用已有的知识获取新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温故知新者,可以为师矣”。可见从古到今都在重视新、旧知识间联系。因此,通过复习旧知,可以起到搭桥铺路、分散难点的作用。)强化学生说理,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探索新知,初步感知
第一步,探索新知
我会提出要求: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买这些些服装,老师一共要付多少元钱呢?你能用两种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吗?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究,引发思考,有旧知导入新知。首先,让学生____思考,根据要求列式,教师巡视,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接下来是,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列式,得出板书
板书:65×5+45×5(65+45)×5
请学生生交流解题思路,并比较哪种解法更简便。
通过计算,会发现这两种解法虽列式不同,但是结果一样,都能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在这两个算式之间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得数是相等的呢?
第二步,类比展开,通过变式,感知规律
提出类比问题:如果施老师选择选择的是另两种服装,买的数量都是6件或8件的,你还能用两种方法来求一共要付多少元吗?
32×6+65×6(32+65)×6
32×8+65×8(32+65)×8
32×6+45×6(32+45)×6
32×8+45×8(32+45)×8
让学生列式计算,进行比较,得出结论。概括出规律。
从而得到乘法分配律:(a+c)×b=a×b+c×b
以及其逆运算:a×b+c×b=(a+c)×b
(三)巩固练习。
我将布置课本上的习题试一试,第一题,以及填一填第一题,巩固所学过的乘法分配律。练习的设计不仅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而且注重练习的层次和坡度。基本练习形式多样,达到了双基训练扎实的效果。由于刚刚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为使学到的知识能更好地纳入到原有的.已有知识体系里,必须进行一定量的、针对性强、有实效的基本练习。在这个环节中,将还给学生学习的自__,还给学生自我展示的空间。并通过比较、感悟计算方法的灵活多样,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四)小结
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主动回答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这些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那些问题,学以致用。
(五)布置作业
在布置作业时,我设计了有层次的习题,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教学理念。
五、说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a×c+b×c=(a+b)×c
教学设想:板书简单,思想清楚,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北师大版小学乘法分配率说课稿(精选篇4)
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率是进行简便计算的一个难点,由于学生没有足够相关的生活经验和类似的认识,因此比较难于把握。故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探索问题,通过学生互动,发现规律,提出设想,验证结论,最后灵活运用结论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
由于平时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比较高,一部分学生还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借以带动全班的学习,所以我决定创设情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操作、交流突破难点。
学习目标:
1.动手“做”数学;
2.充分发挥“兵”帮“兵”的作用;
3.组织学生解决问题。
设计理念:
根据课程改革的目标,实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观,切实改进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牵着学生走的教学行为。
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的,因此要组织好学生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探索,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能根据学生的情况善导,体现学生会学,并使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强化学习兴趣,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
教学媒体设计:
1.自制多媒体课件,主要是与课题相关的练习(以“小灵通”、摘取“智慧果”的形式激发兴趣,并配备音乐调节情绪,同时利用Powerpoint制作板书设计加大课堂密度)。
2. 实物投影仪;学生准备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各2捆。
教学过程,设计及分析:
一、创设故事情景
教授将手指蘸入煤油和蜜糖的杯子里,用嘴尝得津津有味,但学生跟着做却无一不上当,因为教授伸进的是食指,吸的是中指,以此说明观察的重要性,告诫学生注意下面的操作要认真观察,这其实也是一种思维品质。
二、导入
1.用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各两根,围成一些图形,说一说你用哪些简便的方法算出小棒的总长度,从中发现什么。
学生:(3+2)×2=3×2+2×2
师:你们是怎样发现的?
学生:①通过计算,知道结果是一样的;②无论怎样摆,都是4根小棒,所以总长度是不变的。
(通过学生的摆和说,引导他们向乘法分配率的表达形式逼近)
2.用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各3根,进行类似上面的操作。
学生:这样摆比较有规律,很容易看出小棒的.总长度,并且可以知道(3+2)×3=3×3+2×3)。
(让学生把有规律的摆法投影出来)
3.用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各4根,仿照上面再操作。
要求:在学生摆拢以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参观和评价。让学生把有规律的做法进行实物投影,并介绍想法和发现。
学生:
3×4+2×4=(3+2)×4 (8+2)×2=8×2+2×2
7×2+3×2=(7+3)×2 (3+2)×4=3×4+2×4
(6+4)×2=6×2+4×2
分析:通过参观,知道有各种各样的摆法;通过评价,知道我们能创造数学,
发现规律,能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进一步向乘法分配率逼近。
4.猜想:你能说出类似的例子吗?
(学生自由说,教师把有代表性的写在黑板上。)
如:(12+72)×8=12×8+72×8 25×84+75×84=(25+75)×84
…… …… …… …… …… …… …… …… ……
5.小组讨论。
(1) 根据以上算式的特征进行讨论,讨论后以小组的形式发表见解;
(2) 师生共同归纳各种见解: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等于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加起来,结果不变。
教师:这就是乘法分配率。
板书课题:乘法分配率。
分析:综观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还是牵着学生走,所以乘法分配率是强加给学生的,故学生就容易出错,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教学应该从直观思维入手,而以抽象思维结束,因此,我就采用了“操作──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了。
三、新授
1.自学书本;
2.质疑,提出新见解;
3.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互助作用,以点带动全班的学习。)
4.教师:用公式怎样表示乘法分配率?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学生正确读出公式,引出乘法分配率可以进行简便计算。)
5.形成性练习: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35×37+65×37 102×45 38×99+38
要求:学生想办法,学生说思路,学生评,学生互助并加以改正。
四、小结
(学生以谈体会的形式进行,包括方法、感觉、情感和态度方面)
五、拓展性练习
计算下面各题:12×25 63×25-59×25 38×101-38
说明:这些题目学生是可以用多种方法计算的,目的是训练发散性思维,提高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法上充分发挥“兵”帮“兵”的指导作用。
六、反馈生活中的数学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运用乘法分配率解决一些问题,你能举出例子吗?
(同位互说,或者小组商量,再发言。)
七、布置作业
1.基础题:第66页第4、7题。
2.思考题:第66页插图。
北师大版小学乘法分配率说课稿(精选篇5)
教学内容:
数学四年级上册P48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能够运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题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调动参与。
师:以往上课只有老师和同学们,今天还有谁来了?
生:爸爸妈妈
师:爱爸爸妈妈吗?
生:爱。
师:把这一句话,分成两句话,怎么说。(我爱爸爸和妈妈)
生:我爱爸爸,我爱妈妈。
师:能把下面两句话合成一句话吗?(我喜欢语文课,我喜欢数学课。)
师:中国语言真神奇,同样的意思,可以一句话来说,也可以两句话来说。而在数学中,也有类似的思考方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探索与发现(三)。
二、新授,根据两种计算方法探索形成等式。
1、出示例1,学生独立计算,然后上台板演两种不同的方法。
(市场上的苹果每千克8元,罗老师先买了6千克,又买了4千克,罗老师一共花了多少钱?)
2、读每种方法的算式,说一说每一步在算什么。
3、口答。
4、算式答案一样,用等号连接,写成一个等式。
5、生读一读等式。
6、观察这个等式,从等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7、出示例2。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A长方形:长7厘米,宽5厘米;B长方形:长3厘米,宽5厘米。)
默读题目,用两种方法计算。
8、展示学生的算法。
第一个算式每一步分别在算什么?
第二个算式每一步分别在算什么?
这两个算式都在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答案相同,这两个算式也可以写成一个等式,((7+3)X5=7X5+3X5)
三、观察等式,发现规律。
1、师:下面,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仔细观察这两个等式。(“观察发现”)
1、等号左右两边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你能从乘法的意义来说明左边和右边的算式结果为什么会相等吗?
2、先独立思考,然后和四人小组的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3、汇报。
(1)数字相同,符号相同。运算顺序不同。(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不同)
(2)第一个等式的'左边和右边都表示10个8相加是多少,第二个等式的左边和右边都表示10个5相加是多少,所以结果相同。
4、根据这些特点,你有什么发现。
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师:我听明白了,大家发现了这个规律: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等于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乘这个数,再把积相加。是这个意思吧?这只是我们的猜想。(“猜想”)
你能举出一些有这样规律的例子吗?(“举例”)
5、你们在草稿本上举个例子来试试,为了方便计算和节约时间,大家可以选择小一点的数字。
6、学生汇报。
生口答,师板书学生的两个例子。
还能举出其他的例子吗?(能)刚才我们用举例的方法验证了这个猜想,在举例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结果不一样的例子。(没有)
看来这个规律是普遍存在的,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板书)(“得出结论”)
读一读乘法分配律。
刚才我们举了很多有这个规律的例子,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不能)加上省略号。
四、得出结论,揭示课题。
用字母表示。
师:如果用a,b,c三个字母代替数字,你能表示出乘法分配律吗?
学生口答:(a+b)xc=axc+bxc
这个等式反过来也成立。学生从左往右读一次,再从右往左读一次。
师:a和b都与哪个数相乘了?(C),C就是a和b共同的乘数。
五、运用。
师:运用乘法分配律,我们来练一练。
1、判断下面各题。
(25+8)x4=25x4+8x4
(10+5)x18=10x18+5
6x(a+b)=6xa+axb
生口答,错在哪儿?
2、运用乘法分配律填一填。
师:我们来运用乘法分配律填一填。
课件出示:(10+7)x6=()x6+()x6
8x(125+9)=8x()+8x()
7x48+7x52=()x(+)
学生口答,1、2题学生直接做判断。3题追问,48和52都同(7)相乘了,那么(7)就是48和52共同的乘数。
3、计算。
出示练习题:(40+4)X25 34X72+34X28
第一题:展示两种算法。比较算法,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第二题:展示算法。
为什么大多数同学都使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了?
小结: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更简便。以后再遇到这样的题目时,我们就要先思考,是直接按题目的运算顺序算呢,还是可以用简便方法来算。
六、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收获吗?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其他的收获吗?
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师:是的,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利用这个规律,可以使一些计算变得更简便。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我们的学习方法是:先观察发现,然后猜想,再举例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学习数学知识,可以使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变得更简单。
七、回归课本,翻书阅读,完成课堂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在数学书48页和49页,同学们翻书仔细看一看。看完后在课堂本上完成今天的课堂作业49页,练一练2题的第1列和第2列
北师大版小学乘法分配率说课稿(精选篇6)
教学目标:
略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初步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使学生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3、能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2、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发现、探究的意识。
2、让学生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重点: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归纳出定律,会运用乘法分配律。
难点:
抓住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特征和联系,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昨天,同学们通过微视频自学了什么内容?(乘法分配律)
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深入的学习乘法分配律。
二、交流自主学习任务单
师:通过观看《乘法分配律》的微视频,你知道了什么?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如何理解乘法分配律)
(一)小组交流:任务一
1、任务一: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从“举例”、“意义”和“用字母表示”这3点展开交流。
2、学生汇报:
师:谁有不同的举例?像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多少个?(无数个)
通过举例,你有什么发现?
(揭示乘法分配律的意义: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用字母表示:(a+b)×c=a×c+b×c
a×(b+c)=a×b+a×c
师:“分别相乘”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字母表示说一说。
(二)小组交流:任务二
1、任务二:理解乘法分配律
从“画图”、“乘法的意义”这2点展开交流。
2、学生汇报:(画图理解)
师:谁有不同的画法?(课件演示)
仔细看图和等式,谁看懂了?说给大家听。
1、求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4×2+6×2=(4+6)×2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师:看来,我们在三年级学习的长方形的周长公式中就孕伏了今天学习的乘法分配律。
2、组合图形大长方形的面积:
4×2+6×2=(4+6)×2
师: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中也有乘法分配律,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理解乘法分配律,很好。
3、结合乘法分配律来理解多位数乘法的笔算。
25实际上是把12分成25×12×12()+()进行计算=25×(+)
师:同学们能联系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真棒!只要你做一个有心人,你就会发现其实数学中有些新、旧知识是有联系的。
4、乘法的意义理解乘法分配律。
4×2+6×2
表示:()个2()个2
一共()个2
所以:4×2+6×2=(+)×2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哪些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并说说判断理由。
56×(19+28)=56×19+28()
32×(7×3)=32×7+32×3()
64×64+36×64=(64+36)×64()
2、脱式计算:(两种方法计算)
(8+4)×25(8+4)×25
师:你喜欢哪种计算方法,为什么?
3、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25×48 34×72+34×28
99×38+38 73×30—3×30
4、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套运动服上衣65元,裤子35元。李阿姨购进了42套这种运动服,花了多少钱?(列综合算式解答)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北师大版小学乘法分配率说课稿(精选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能正确地描述。
2、初步懂得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参与乘法分配律的归纳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
2、使学生了解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难点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了自然环境被破坏而出现的沙尘暴、水土流失等一些情景的图片,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我想大声的呼吁:请不要再滥伐树木了,不然的话沙尘暴会更厉害。
2、请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吧!
3、要保护我们的家园,还要大量植树。
师:说的太好了。要保护我们的家园就要植树造林,种植花草。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前段时间学校植树活动的情况吗?
(多媒体展示植树的场景,并附文字:一共有25个小组参加植树活动,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乘法运算定律
(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你都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问题。
师:请根据这些信息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列式计算。
(2)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展示汇报:
(4+2)×25 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师:谁和第一位同学的算式一样?请举手。谁来说一说你们解决问题的步骤?
生:先用加法算出每组有几人,再乘25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师:谁和第二位同学的算式一样?请举手。谁来说一说第二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步骤?
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抬水浇树的人数,再把这两部分合起来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师:回答的很好。我们来看4×25和2×25分别表示什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我也是先算出每组有几人?即(4+2)×25。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请大家一起回答这次植树活动的学生一共有多少人?(150人)
2、探究乘法分配律
(1)探讨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计算结果相同,那么,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出示:(4+2)×25 4×25+2×25
生: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在这两个算式中间可以用等号连接。
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个等式。
生1:4加2的和乘25等于4乘25加上2乘25。
2:4加2的和乘25等于先把4和2分别与25相乘再相加。
师:刚才同学们是先算出每组有几人,再算一共有多少人,算式为25×(4+2)。想一想:计算25乘4加2的和还可以怎样算呢?动手试试再把想法说给同桌听。
师:谁来给大家说自己的想法?
生:25乘4加2的和,可以先把25分别与4和2相乘,再相加。也就是先算25×4和25×2,再把两个积相加。即25×(4+2)=25×4+25×2
(2)举例观察
师:我们知道了4加2的和与25相乘,可以先把4和2与25分别相乘,再相加。请你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写在本子上。你怎么来说明你写的算式左右两边是相等的?
师:谁来汇报你写的式子,师随生汇报板书。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组等式以及自己写的等式,有什么发现?请先和同学交流。
(3)交流概括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我发现,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求出积,再把积相加。
师: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求出积,再把积相加。这就叫乘法分配律。
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师:刚才同学们写的算式都对,那我们可不可以用一个算式就能表示出所有的式子?
生试着在练习本上写,并抽学生汇报。
生1:a、b表示两个加数,c表示因数。a加b的和乘c等于a乘c加b乘c。即(a+b)×c=a×c+b×c。
生2:a表示因数,b、c表示两个加数,a乘b加c的和等于a乘b加上a乘c。即a×(b+c)=a×b+a×c。
三、巩固练习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5+20)×12=□×12+□×12
25×(4+9)=□×4+□×9
8×(10+5)=□×□+□×□
75×24=75×□+75×□
2、把左右两边相等的算式用线连接起来。
48×12+52×12 15×18+26×18
(15+18)×26 25×40+25×4
25×(40+4)(48+52)×12
14×(45-5)11×4+25×4
(11×25)×4 14×4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