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美术说课稿

实用范文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3-07-20 12:31:41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美术说课稿7篇

说课稿是教师在备课完成后,针对所要讲授的课程内容,进行的对教学过程的详细设计和预演,对即将开展的教学活动进行系统地规划和阐述的文字材料。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美术说课稿,希望你喜欢。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美术说课稿(精选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形状是构成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之一。掌握形状的概念和形式,并学会应用各种形状来组成艺术画面。

2.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初步在学习中体会造型元素--形的魅力,尝试自己动手,运用构成原理创造各种画面。并从中体会到乐趣。

教学重点:

认识形状的概念和形式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各种造型组成画面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1.欣赏各种平面形状

师问:看了这些形状,你们能给他们归类吗?为什么?

生答:略

2.导入课题:《形的魅力》

二.发展阶段:

1.《形的魅力》的特点(学生讨论找规律)

展示各种形状。

师问:请找一找它们有什么规律(学生讨论)

生答:略

师小结:形是构成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之一。(点、线、形状、色彩等)

2.形的分类(知识窗内容)

几何形(三角形、正方形、矩形、椭圆形、多边形等)自由形(随手画的形状)

3.形的特点(外形和骨式的变化):

有规则--

无规则—

三.拓展阶段:

1.怎样运用各种形状组成画面(小组讨论)。

师小结:首先要创造出各种形状(剪出形状)

2.制作步骤(教师示范)

四.学生作业:

1.作业要求:设计、制作一幅画。

2.学生练习,

3.教师巡回辅导。

五.作品展示:

1.小组单位展示、评述学生自己的作品。

2.学生代表向全班同

3.学展示并评述自己的作品。

六.收拾和整理:

收拾并整理好自己的桌面。

教学反思:

学生了解形状是构成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之一。能掌握形状的概念和形式,并学会应用各种形状来组成艺术画面用各种形状。本课还可以引导学生多去思考创造什么作品或运用装饰像框等方面。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美术说课稿(精选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无论各种材料,经过巧妙的构思,能创造出抽象的雕塑。

2、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组合原理,进行构思、创作立体雕塑作品。并尝试自己动手,进行雕塑创作。并从活动中体会到乐趣。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利用废弃物进行再创造,美化环境。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抽象的基本特点。

2、学会运用各种材料进行抽象雕塑创作。

教具学具:

各种线材、板材、块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1、欣赏抽象雕塑

师问:看了这些形体,有什么特点吗?为什么?

2、导入课题:《抽象雕塑》

二、发展阶段:

1、抽象的特点:几何形体

2、《抽象雕塑》的特点(学生讨论找规律)

欣赏雕塑作品等。

师问:请欣赏找一找它们有什么特点,艺术家是如何设计、构思抽象雕塑的?(学生讨论)

师:想象空间很大

抽象雕塑基本结构。

由几何形体构成(人工创造的有三角形、正方形、矩形、圆等)

三、拓展阶段:

1、怎样运用各种几何形体组成立体雕塑作品(小组讨论)。

2、让学生把自己准备好的废弃物--立体形的实物,展示并思考再创作。

3、制作步骤(教师示范)

四、学生作业:设计、制作一件抽象雕塑作品。

五、学生练习,教师巡回辅导。

六、作品展示:

1、小组单位展示、评述学生自己的作品。

2、学生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作品

3、展示并评述自己的作品。

七、收拾和整理:

收拾并好自己的桌面。

八、教学延伸与拓展:

抽象雕塑作品可以运用在哪些地方、环境中。观察、收集我们的城市有哪些抽象的城市雕塑作品。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美术说课稿(精选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运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的方法进行欣赏评述活动,从青铜器的造型、纹样以及文字等方面来了解青铜艺术的特点;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古代青铜艺术,陶冶艺术情操。

过程与方法:在欣赏青铜艺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生活情感的表达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认识中国青铜艺术在人类文化上所作出的贡献,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评述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从青铜艺术的造型、纹样以及文字的等方面来欣赏了解青铜器艺术的特点。

教学难点:在欣赏青铜器艺术的过程中,认识中国青铜器艺术在人类文化史上所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策略

在学习中国古代青铜艺术这课时,正好是让学生感受我中华民族古代优秀艺术文化的契机。虽然条件有限,不能带学生亲临博物馆参观,但可以运用课件让学生通过网络影片来了解我们祖国古代青铜艺术。作为一节美术欣赏课,应该让学生课前头脑中有一定印象,应该让学生课前首先预习美术课本,在课前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古代青铜艺术。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利用多媒体软件制作美术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录像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形象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师生共同搜集青铜工艺、教科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课前准备习惯。

导入新课

一、创设情境,激发审美情趣

1、播放一段编钟音乐,让学生感受青铜器乐的美感。

(同学们,老师带来了一段非常悠扬远古的音乐,让我们来听一听,好吗?)

同学们猜一猜,这么美好的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呢?

2、引出编钟,幻灯片播放编钟教师进行简单讲解。

3、播放幻灯片,初步让学生浏览,导入本节课要学习的课题: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

(板书课题:16: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审美情趣。采用欣赏法、观察法、讨论法、探究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眼、手、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他们充分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探索发现

一、初步感知青铜器: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面具,这个面具给了你什么感觉?和我们常见的面具比一比呢?(夸张、恐怖、神秘)巴蜀地区的青铜人像以夸张突出的眼睛引人注目,呈现出奇特的地域风情。向外突出的双眼神秘而恐惧。其实早在几千年前就真的存在了这样的面具,让我们一起来点击网站左侧的“青铜面具”看一看,说说你的感受。这些面具都出土于四川三星堆,其中有一部分就是源自商周时期,那可是一个以青铜文化为特征的时期,青铜冶铸业曾达到很高的水平。历史学家们将这一时期称为——青铜时代。这些夸张神秘的形象,流畅的线条,象征着威严。又是古蜀国统治阶层的象征,是神权和王权的代表与化身。可是什么是青铜?青铜器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青铜器是用什么方法铸造的?你想了解一下吗?那就请你跟我一起走进“我要探索”。

二、发展阶段:

1.概述

如果说,我们祖先所创造的精美的石器和彩陶代表的只是野蛮时期的成就的话,那么,青铜器的问世则可作为文明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之一。青铜器的诞生,不仅标志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也为中国美术的历史谱写了崭新的篇章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请同学们看书30页课题下面有一段文字是介绍有关青铜器的知识)

2.什么是青铜?

课本第32页知识窗

(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也有的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红铜加了锡、铅以后,使铜的熔点降低,硬度加强。因为呈青灰色,所以叫青铜。)

史学上所称的"青铜时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的时期。由于青铜器以其独特的器形、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向人们揭示了先秦时期的铸造工艺,文化水平和历史源流,因此被史学家们称为"一部活生生的史书"。

3.我国古代青铜器皿的铸造?

使用泥陶模具(块范法)或者腊模具(失蜡法)制作

(教师对什么是块范法或失蜡法进行介绍)

4.提问:同学们见过青铜工艺品了吗?

展示师生带来的青铜器工艺品。(仿制品)

5.学习成果反馈,交流学习成果。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老国家,我们的祖先更是富于创造,给我们留下了如此丰富而神秘的青铜文化。

通过初步感知青铜器、青铜器的发展阶段分析青铜器的历史与发展。

依据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和“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的理念,“教无定法、学无定法”,运用情境教学法、示范教学法、启发教学法。

欣赏分析

欣赏不同时期的青铜器作品

1.我引导学生欣赏课本上的作品和图片,根据青铜艺术的欣赏方法,从造型、纹样、文字三方面来进行讲解。

让学生欣赏青铜工艺,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一件?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一一讲解,结合知识树幻灯片展示)

2.总结青铜器的年代与作品(幻灯):

长信宫灯、铜奔马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的介绍,直观的了解青铜器的演变。尤其作品“蒜头壶”,书上没有的,我通过直观展示让学生感受它为什么叫“蒜头壶”。)

欣赏不同时期的青铜器作品(伴随着音乐让学生感受)谈谈自己的感受,作品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多媒体动画展示中国古代青铜器,让同学们说说认得哪一件作品,并说出名称。然后根据同学们收集到的资料,小组讨论青铜艺术的发展过程。

商代前期,青铜器上多有铭文,用于记录贵族的祭典、征代、赏赐、盟誓等,有很大的史料价值。商代中后期,青铜器铸造水平达到高峰,器类繁多,造型庄重、花纹繁缛细密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西周中晚期,有衰落趋势。器物轻薄简陋,种类也有所减少,纹饰走向简化。春秋时期,王室铸器减少,各诸侯国大量铸造。铜器采用嵌红铜与嵌松绿石技术。多用拍印法制作纹饰,错金银术和鸟虫书体的出现,都是这一时期青铜工艺的新成就。秦汉以后,铁器、漆器、瓷器逐步取代了青铜器,但青铜制品仍有所创新,即向轻巧、实用的生活用器方向发展。比如东汉时期的铜奔马,马型轻盈矫健;西汉时期的长信宫灯,造型优美生动而又实用。

运用收集到的青铜器相关资料,探讨青铜器的主要铸造方法:块范法

多媒体展示教材中第一组青铜器图片,重点赏析长信宫灯和铜奔马,宫灯不仅体现了高深的艺术造诣,更将实用功能、净化空气的科学原理和优美的造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反映了高超的合金冶炼技术,长信宫灯一改以往青铜器皿的神秘厚重,整个造型及装饰风格都显得舒展自如、轻巧华丽,是一件既实用,又美观的灯具珍品,堪称“中华第一灯”。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引导学生根据资料赏析铜奔马:铜奔马,又名“马踏飞燕”,它昂头嘶鸣,三足腾空,右后蹄踏一飞鸟,艺术造型优美,合乎力学平衡原理,给人以“腾云凌雾,一跃千里”之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多媒体展示并放大教材第二组图片,有四羊方尊、莲鹤方壶、宴乐攻战纹壶等,让同学们欣赏青铜器上的饰纹以及人事活动等图案。通过观察得出:三件青铜器不仅造型美观,纹饰也非常漂亮,初步了解几种青铜器常见纹饰:饕餮纹、凤鸟纹、兽面纹、龙纹等。

多媒体展示并放大教材第三组图片,利簋和放大的利簋铭文。上面记录了周武王灭商的历史事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通过欣赏让学生明白青铜器上常刻有文字即铜器铭文,铭文又称金文或钟鼎文,它是研究汉字发展演变的重要资料,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

欣赏时多拓宽学生的视野,并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感受。

本环节首先让学生了解中国青铜器的发展过程,根据年代的变化了解青铜器的发展变化。

从造型、纹样和文字三个方面进行赏析,使学生对青铜器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认识到中国青铜器艺术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研究分析青铜器发展演变的历史,分析不同器皿造型、纹样、铭文等资料都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

评价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同走进了我国古代青铜艺术的世界,感受到了它的独特魅力,中国古代青铜艺术博大精深,难怪一位历史学家这样说:“中国的历史是一部石头的书,青铜的书”这毫不夸张,几千年来所凝练的浓郁厚重的青铜文化,是一部浓缩的中国百科全书,留给我们的是无穷的物质与精神财富,青铜文化神秘厚重,还有很多连考古学家都无法解开的谜,等着同学们去研究开发,青铜艺术不仅体现了我国祖先的聪明才智和精湛的技艺,而且体现了我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让我们一起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下去吧!

在欣赏青铜艺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生活情感的表达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认识中国青铜艺术在人类文化上所作出的贡献,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课后拓展

通过赏析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瑰宝,请同学们谈谈感受:

1.了解了中国青铜艺术的发展过程和制作方法2.学会从造型、纹样、文字等方面来赏析我国古代的青铜器艺术

更加热爱中国传统艺术

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本课通过学生初步了解了中国青铜器的发展过程,并学会从造型、纹样和文字三个方面进行赏析,使学生对青铜器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认识到中国青铜器艺术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作为中国人,大家都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先辈留下的珍贵艺术资料,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通过欣赏,评述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情感。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美术说课稿(精选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信息的收集和课堂讨论,了解齐百石国画特色及其艺术风格,了解毕加索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艺术风格,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2.体会人物不同面进行组合的技巧和方法,色块处理,线面结合以及背景处理。

3.学习卢梭用丰富想象力弥补技术上的不足,激发学生对艺术创作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认识和了解人物不同面的特点以及剪拼和组合的方法,拼成一副完整的画像。

教学难点:

在剪拼和组合的方法基础上,采取色块处理,线面结合以及背景处理等方法使画像有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春节期间你们是怎么度过的呀?有什么收获?

要合理安排,更要合理利用自己的压岁钱,添置需要的学习用具。

2.老师呀也喜欢过春节,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放鞭炮,到游乐场去玩各种娱乐游戏,吃各种好吃的东西等等,你们觉得老师和你们相比,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别看老师大你们那么多,和你们一样,也有一颗童心啊。

3.不只是老师,就是许多大画家,即使很老了,也有一颗有趣的童心,咱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发现巨匠的童心

1.齐白石(1)简介:老年的齐白石仍保持着一颗童心,蚱蜢、蜻蜓、鱼虾等都是他

的至爱。笔下的花鸟虫鱼如天真活泼的儿童,在画面上跳跃、嬉戏。

(2)齐白石童心作品赏析

作品中什么地方体现出了齐白石的童心?

2.毕加索

(1)毕加索是20世纪现代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遗世的作品达二万多件,包括油画、素描、雕塑、拼贴、陶瓷等作品。毕加索是少数能在生前“名利双收”的画家之一。1901年6月24日,毕加索作品首次在巴黎展出。1973年4月8日在法国过世。

(2)毕加索童心作品赏析作品怎样体现出了毕加索的童心?

3.从这两位画家身上你学到了什么?技艺上的,心态上的??

三、巨匠童心的规律

1.这些巨匠虽然充满了童心,但是他们的画是随意画的吗?也是有创作方法和规律的。

2.游戏连一连:

找出上面三幅图分别是哪幅作品构图空间布置。看来童趣的作品也是在讲究构图知识的基础上完成的呀!

3.小游戏,这是一张什么样的脸?

三幅作品脸部观察,这是一张什么样的脸?

4.坐着的玛丽.泰雷兹分析。

脸部五官有什么诀窍?正面和侧面组合。还可以侧面和侧面组合,甚至非人物的脸组合!皮肤、指甲、衣服颜色?衣服颜色既有大块的颜色,也许多的线条,线面相结合,画面增添了装饰趣味。背景?大块面的背景色处理,简洁大方,突出了主体人物的柔美。

四、试一试

1.老师在黑板上完成两幅半张人物侧面的脸,谁能够把他们分别完成,并形成一张有趣的作品?

可以用正面,或者侧面两两组合,甚至非人物的脸组合!使作品充满趣味,但是要使画面美观还必须要运用你们手中的色彩工具哦。

2.优秀学生作业欣赏你喜欢哪一张?为什么?

3.讨论如果让你画几个不同角度的人像并组成一幅有趣的画像,你有什么创意吗?

法国画家卢梭是一位从来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画家,但是他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纯真的感受弥补了技术上的不足,创作出许多伟大的作品,并被世人称为稚拙派。可见,只要大家大胆想象,细心创作,一定能够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五、学生作业

1.发挥你的想象力,画几个不同角度的人像,再组拼成一幅奇异有趣的画像。

2.要求运用多种方法,使画面有趣!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上一节我们学到了哪些绘画方法呢?

二、发现并解决问题

1.在绘画过程中,你遇到哪些问题?

2.在学生中发现做的比较好的来讲述是如何克服这些问题的?

三、突破趣味如何才能够让我们的作品更加的有趣味呢?

1.脸部五官:正面和侧面组合,侧面和侧面组合,特殊的脸组合。

2.皮肤、指甲、衣服颜色?衣服颜色既有大块的颜色,也有许多的线条,线面相结合,画面增添了装饰趣味。

3.背景大块面的背景色处理,简洁大方,突出了主体人物的柔美。

四、学生创作,教师巡辅

五、作业展示

1.各组推荐优秀的作品并粘贴于黑板。

2.你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六、结束语

像卢梭这样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却成长为知名画家的事例不少,他们的事例告诉我们,丰富的想象力和纯真的感受可以弥补技术上的不足,也可以创作出许多伟大的作品。可见,只要大家大胆想象,细心创作,将来在你们当中也可以出现大画家。

七、课后反思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美术说课稿(精选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色彩语言的丰富性,认识色谱,学习调色与涂色的方法。

2.能准确地识色、调色和涂色,个体完成涂色练习并参与集体组合成画的活动。

3.增强美术活动的兴趣和休验成功的快乐,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表现出对世界名画欣赏、临摹与组合的美术活动的兴趣和成功的快乐,富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集体协作的精神。

教具准备:

水粉颜料、排笔、,调色盘,小水杯、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认识画家

文森特梵高1853-1890荷兰画家梵高,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是19世纪人类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

2.赏析作品

学生欣赏后畅所欲言自己的感受。

(作家所要表达的是欢快的、热烈的、积极向上的一种心态。)

3.提出今天学习的内容,

教师归纳后提出今天学习的内容:

①学习调颜色;

②能利用颜色画一幅有层次的画。

二、探究思考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美术说课稿(精选篇6)

应用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形状是构成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之一。掌握形状的概念和形式,并学会应用各种形状来组成艺术画面。

2、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初步在学习中体会造型元素--形的魅力,尝试自己动手, 运用构成原理创造各种画面。并从中体会到乐趣。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形状的概念和形式。

2、学会运用各种造型组成画面。

教具学具:

彩纸、挂历纸、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1、欣赏各种平面形状师问:看了这些形状,你们能给它们归类吗?为什么?

2、导入课题:《形的魅力》

二、发展阶段:

1、《形的魅力》的特点(学生讨论找规律)展示各种形状。师问:请找一找它们有什么规律(学生讨论)师小结:形是构成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之一。(点、线、形状、色彩等)

2、形的分类(知识窗内容)几何形(三角形、正方形、矩形、椭圆形、多边形等)自由形(随手画的形状)

3、形的特点(外形和骨式的变化):有规则:几何形、几何直线形、几何曲线形、无规则:不规则形、自由直线形、自由曲线形

三、拓展阶段:

1、怎样运用各种形状组成画面(小组讨论)。

2、制作步骤(教师示范)

四、学生作业:设计、制作一幅画。

五、学生练习,教师巡回辅导。

六、作品展示:

1、小组展示、评述学生自己的作品。

2、学生展示并评述自己的作品。

七、收拾和整理:收拾并整理好自己的桌面。

八、教学延伸与拓展:用各种形状还可以创造什么作品或运用装饰像框等方面。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美术说课稿(精选篇7)

教学目标:

情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和追忆能力。

认知:认识自然界特别是周围事物中存在的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操作:学习用简洁的线条来表现出物体的近大远小的变化。

教学重点:

认识物体近大远小变化的规律,并用彩笔把变化了的物体画出来。

教学难点:

在绘画实践中应用所掌握的透视原理和规律,使描绘的物象更真实。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各种图片等。

学生准备:自己喜欢的制作工具及各种材料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1、我首先设计了“双胞胎”朋友这一环节,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在教学一开始,让学生欣赏有明显的近大远小效果的“自行车赛”图片,让学生感受画面透视的效果,打开学生思维。

2、挖掘出生活的经验五年级学生都知道“近大远小”现象,却不知道“近大远小”的原因。

3、面对疑惑和不解。

让学生带着任务走进“近大远小”,探究其中蕴藏的奥秘。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近大远小二、引导启发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重要。因此,我把质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抓住教学中的疑点和难点,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魔术”,通过线条大小变化带给我们的不真实感,抛出“请同学们讨论为什么出现这一现象?”总结:原来呀!咱们人的眼睛和照相机是一样的,都有一定拍摄的角度。靠的近的遮挡的视觉角度就大,反之就小。因此,就会出现“近大远小”的现象。逐步强化近大远小的规律,启发鼓励学生思考探索,各抒己见,总结出观察、思考,可以得出结论,解决教学难点,增强学习信心,使学生体验喜获知识,迈向成功的欢乐。

三、感知与体验环节一:动手小游戏伸出左手遮住左眼,右手伸直慢慢的往右眼上靠近,是不是感受出来了?这就是视角被遮住了,在我们今天看来……在古代……(引入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故事)强化概念吸收。

环节二:找一找视线中的近大远小近大远小的现象是我们眼睛带给我们的错觉,那么只要是我们视线里的事物就应该都存在这样的规律,跟老师来找找。

图①向日葵(花盘的近大远小规律,远处山坡上树木和向日葵大小比较)

总结:近大远小适用于所有景物

图②树林(树与树间的间距、树木的高低,梳理出近宽远窄、近高远低、近处清晰,远处模糊等同原理透视规律。

环节三:学习透视分析图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确定近大远小的现象无处不在,那么怎样准确地表现出来呢?咱们一起来学习透视分析图!

①了解视平线的由来

②通过透视线找出消失点重点交代垂直于地面的“树” 学生进行一次作业(画出名作《林荫道》透视示意图)

环节四:作品欣赏图① 中国画《沙漠之舟》

图②西方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图③、④ 学生作品着重点拨学生作品中树木“不垂直”地面的错误。

环节五:课堂练习与课后拓展练习要求:

◆在小作业上进行二次修改◆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画画你生活中的景物,画出纵深感。

◆用你擅长的画法作画,提倡用色彩直接表现,可以选择水粉、水彩笔、油画棒。

四、反思与评价作业布置成展,师生共同点评,侧重画面的纵深感、景物的正确透视。

五、课堂小结扩展延伸在课即将结束时,告诉诉学生:“今天,老师在课堂上找出的都是最典型的透视现象,有时候生活中给我们展示的现象是错综复杂的,你能够很快的在图中找出视平线、消失点以及它的透视现象吗?看来近大远小透视现象不单单这样简单,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出课堂,在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学习讨论”。

推荐阅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堂实录

初中美术说课稿优秀范文模板集锦

二年级思想品德快乐的六一说课稿最新范文

初中语文《背影》说课稿

一年级上册科学玩中学说课稿模板

初中语文说课稿模板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