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直角三角形复习课说课稿9篇
说课稿通过系统、具体和合理的语言表述,向听众阐述课堂的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说课稿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采用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八年级直角三角形复习课说课稿,希望你喜欢。
八年级直角三角形复习课说课稿(精选篇1)
教学目标:
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运用直角三角形的角与角(两锐角互余),边与边(勾股定理)、边与角关系解直角三角形。
教学难点:
能运用直角三角形的角与角(两锐角互余),边与边(勾股定理)、边与角关系解直角三角形,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专训
根据条件,解下列直角三角形
在Rt△ABC中,∠C=90°
(1)已知∠A=30°,BC=2;
(2)已知∠B=45°,AB=6;
(3)已知AB=10,BC=5;
(4)已知AC=6,BC=8。
二、复习
什么叫解直角三角形?
三、实践探究
解直角三角形问题分类:
1、已知一边一角(锐角和直角边、锐角和斜边)
2、已知两边(直角边和斜边、两直角边)
四、例题讲解
例1、在△ABC中,AC=8,∠B=45°,∠A=30°.求AB.
例2、⊙O的半径为10,求⊙O的内接正五边形ABCDE的边长(精确到0.1).
五、练一练
1.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60°,AB=8,AD=6,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求半径为12的圆的内接正八边形的边长(精确到0.1).
六、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会正确运用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呢,说出来告诉大家.
七、课堂练习
1.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腰长为1,则底角等于_________.
2.Rt△ABC中,∠C=90°,∠A=60°,a+b=+3,解这个直角三角形.
3.求半径为20的圆的内接正三角形的边长和面积.
八、课后作业
1.在菱形钢架ABCD中,AB=2 m,∠BAD=72,焊接这个钢架约需多少钢材(精确到0.1m)
2.思考题(选做):CD切⊙O于点D,连接OC,交⊙O于点B,过点B作弦AB⊥OD,点E为垂足,已知⊙O的半径为10,sin ∠COD=,求:
(1)弦AB的长;
(2)CD的长.
八年级直角三角形复习课说课稿(精选篇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
1.重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2.难点: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运用。
3.疑点:学生可能不理解在已知的两个元素中,为什么至少有一个是边。
三、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在三角形中共有几个元素?
2.直角三角形ABC中,∠C=90°,a、b、c、∠A、∠B这五个元素间有哪些等量关系呢?
(1)边角之间关系
如果用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那上述式子就可以写成。
(2)三边之间关系
a2+b2=c2(勾股定理)
(3)锐角之间关系∠A+∠B=90°
以上三点正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通过复习,使学生便于应用。
(二)整体感知
教材在继锐角三角函数后安排解直角三角形,目的是运用锐角三角函数知识,对其加以复习巩固。同时,本课又为以后的应用举例打下基础,因此在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之后,就是运用本课——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的。综上所述,解直角三角形一课在本章中是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重要一课。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我们已掌握Rt△ABC的边角关系、三边关系、角角关系,利用这些关系,在知道其中的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后,就可求出其余的元素。这样的导语既可以使学生大概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同时又陷入思考,为什么两个已知元素中必有一条边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师在学生思考后,继续引导“为什么两个已知元素中至少有一条边?”让全体学生的思维目标一致,在作出准确回答后,教师请学生概括什么是解直角三角形?(由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两个已知元素,求出所有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3.例题
例1在△ABC中,∠C为直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且c=287.4,∠B=42°6′,解这个三角形.
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很多,灵活多样,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解决,但例题具有示范作用。因此,此题在处理时,首先,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其次,教师组织学生比较各种方法中哪些较好?完成之后引导学生小结“已知一边一角,如何解直角三角形?”
答:先求另外一角,然后选取恰当的函数关系式求另两边。计算时,利用所求的量如不比原始数据简便的话,最好用题中原始数据计算,这样误差小些,也比较可靠,防止第一步错导致一错到底。
例2在Rt△ABC中,a=104.0,b=20.49,解这个三角形。
在学生独立完成之后,选出最好方法,教师板书。
4.巩固练习
解直角三角形是解实际应用题的基础,因此必须使学生熟练掌握。为此,教材配备了练习针对各种条件,使学生熟练解直角三角形,并培养学生运算能力。
说明:解直角三角形计算上比较繁锁,条件好的学校允许用计算器。但无论是否使用计算器,都必须写出解直角三角形的整个过程。要求学生认真对待这些题目,不要马马虎虎,努力防止出错,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总结与扩展
1.请学生小结: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还有五个元素,知道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就可以求出另三个元素。
2.出示图表,请学生完成
abcAB
1√√
2√√
3√b=acotA√
4√b=atanB√
5√√
6a=btanA√√
7a=bcotB√√
8a=csinAb=ccosA√√
9a=ccosBb=csinB√√
10不可求不可求不可求√√
注:上表中“√”表示已知。
四、布置作业
八年级直角三角形复习课说课稿(精选篇3)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能运用直角三角形的角与角、边与边、边与角关系解直角三角形;通过学生的探索讨论发现解直角三角形所需的条件,使学生了解体会用化归的思想方法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去解决。
教学重点:
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教学难点:
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专训
问题一:有两棵树,一棵高8m,另一棵高2m,两树相距8m,一只小鸟从一棵树的树梢飞到另一棵树的树梢,至少飞多远?
问题二:为测量旗杆AB的高度,在C点测得A点的仰角为60°,点C到点B的距离18.4m,求旗杆的高度(精确到0.1m)
二、复习
1.直角三角形两锐角间的关系:两角互余。
2.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3.直角三角形中,30所对直角边与斜边的关系:30所对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你能利用三角函数知识解释第三问的结论吗?
三、新授
在Rt△ABC中,∠C为直角,其余5个元素之间有以下关系:
(1)三边之间关系:a2+b2=c2(勾股定理)
(2)锐角之间的关系:∠A+∠B=90°(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3)边角之间的关系:
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勾股定理、两锐角互余、锐角三角函数)如上所述,根据这些关系,你们觉得除直角外,我们还需要知道几个元素才能得到三角形的“六要素”。
解直角三角形,有下面两种情况(其中至少有一边):
(1)已知两条边(一直角边一斜边;两直角边);
(2)已知一条边和一个锐角(一直角边一锐角;一斜边一锐角)。
要求:这是这节课的重点,让学生归纳和讨论,能让他们深刻理解解直角三角形有几种情况,必须满足什么条件能解出直角三角形,给学生展示的平台,增强学生的兴趣及自信心,使学生体会到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只要知道其中2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就可以求出其余的3个元素”。
四、例题
例1在Rt△ABC中,∠C=90°,∠A=30°,a=5,解这个直角三角形。
例2已知:在Rt△ABC中,∠C=90°,a=104,b=20.49
(1)求c的值(精确到0.01);
(2)求∠A、∠B的大小(精确到0.01°)
例3,⊙O的半径为10,求⊙O的内接正五边形的边长(精确到0.1)
要求:例题讲解要根据解直角三角形定义和方法进行分析,并思考多种方法,选择最简便的方法。例2由学生独立分析,板练完成,并作自我评价,以掌握方法。通过例题学会灵活运用直角三角形有关知识解直角三角形,并能熟练分析问题,掌握所学基础知识及基本方法,并进一步提高学生“执果索因”的能力。
五、总结
1.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解决;
2.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利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勾股定理、两锐角互余、锐角三角函数),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只要知道其中2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就可以求出其余的3个元素。
八年级直角三角形复习课说课稿(精选篇4)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直角三角形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几何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是研究其他图形的基础,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是第28章锐角三角函数的延续,渗透着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转化思想。因此本课无论是在本章还是在整个初中数学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这节课,我说面对的是初三学生,从人的认知规律看,他们已经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直角三角形的应用题型较多,他们对建立直角三角形模型上可能会有困难。针对上述学生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观察、交流等活动,会建立直角三角形模型。
2.经历解直角三角形中作高的过程,懂得解直角三角形的三种基本模型,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转化(化归)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重点难点
1.重点:熟练运用有关三角函数知识。
2.难点:如何添作辅助线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法学法
1.教法:采用“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这其实是“学程导航”模式下的一种教法,主要是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使他们学会自己主动探索知识并发现规律。
2.学法: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作业,课堂上则要积极参与讨论,课后根据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进行巩固和迁移。
三、教学程序
(一)准备阶段
我主要的准备工作是备好课,在上课前一天布置学生做好预习作业。
(二)课堂教学过程
1.预习作业的交流
小组交流预习作业并由学生代表展示。
2.新知探究
(1)教师出示问题1
要在木里县某林场东西方向的两地之间修一条公路MN。已知点C周围200米范围内为原始森林保护区,在MN上的点A处测得C在A的北偏东450方向上,从A向东走600米到达B处,测得C在点B的北偏西600方向上。问:MN是否穿过原始森林保护区?为什么?
追问:你还能求出其他问题吗?若提不出问题,可给出问题:若修路工程顺利进行,要使修路工程比原计划提前5天完成,需将原定的工作效率提高25%,则原计划完成这项工程需要多少天?
(2)出示问题2
一艘轮船以每小时20千米的速度沿正北方向航行,在A处测得灯塔C在北偏西300方向,航行2小时后到达B处,在B处测得灯塔C在北偏西600方向。当轮船到达灯塔C的正东方向D处时,求此时轮船与灯塔C的距离(结果保留根号)。
追问:如果改变若干条件,你能设计出其他问题吗?
(3)出示问题3
气象台发布的卫星云图显示,代号为W的台风在某海岛(设为点O)的南偏东450方向的B点生成,测得OB= km,台风中心从B点以40km/h的速度向正北方向移动。经5h后到达海面上的点C处,因受气旋影响,台风中心从点C开始以30km/h的速度向北偏西600方向继续移动。以O为原点建立的直角坐标系。
如:
(1)台风中心生成点B的坐标为 ,台风中心转折点C的坐标为 (结果保留根号)。
(2)已知距台风中心20km的范围内均会受到台风的侵袭。如果某城市(设为点A)位于O的正北方向且处于台风中心的移动路线上,那么台风从生成到最初侵袭该城要经过多长时间?
3.巩固练习
飞机在高空中的A处测得地面C的俯角为450,水平飞行2km,再测其俯角为300,求飞机飞行的高度。(精确到0.1km,参考数据: 1.73)
4.课堂小结
请学生围绕下列问题进行反思总结:
(1)解直角三角形有哪些基本模型?
(2)本节课涉及到哪些数学思想?
(3)你觉得如何解直角三角形的实际问题?
5、布置作业
复习第29章《投影与视图》具体见试卷
6、课堂检测
1.如图,直升飞机在高为200米的大楼AB左侧P点处,测得大楼的顶部仰角为45°,测得大楼底部俯角为30°,求飞机与大楼之间的水平距离。
2. 如图,直升飞机在高为200米的大楼AB上方P点处,从大楼的顶部和底部测得飞机的仰角为30°和45°,求飞机的高度PO。
3.如图所示,某水库大坝的横断面是梯形,坝顶宽AD=2.5m,坝高4m,背水坡AB的坡度是1︰1,迎水坡CD的坡度1︰1.5,求坝底宽BC。
四、设计思路
本节课通过预习作业中3、4、5三个问题,引出了解直角三角形的三种基本模型,说明了解直角三角形应用的广泛性,从而体现了学习直角三角形应用知识的必要性。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使学生经历观察、交流等探索过程。并通过追问与设计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解直角三角形的任务中发现了新问题,并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索、交流,在思考中产生新认识,获得新的提高。在突破难点的同时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享受成功的喜悦。
八年级直角三角形复习课说课稿(精选篇5)
教材与学情: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是在学生熟练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解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它是把一些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数学问题,对分析问题能力要求较高,这会使学生学习感到困难,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教学目标:
⒈、认知目标:
⑴懂得常见名词(如仰角、俯角)的意义
⑵能正确理解题意,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
⑶能利用已有知识,通过直接解三角形或列方程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⒉、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灵活性。
⒊、情感目标: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对立统一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解直角三角形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难点:正确理解题意,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信息优化策略:
⑴在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探究中,神经兴奋,思维活动始终处于积极状态
⑵在归纳、变换中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
⑶重视学法指导,以加速教学效绩信息的顺利体现。
教学媒体:
投影仪、教具(一个锐角三角形,可变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输入并贮存信息:
1.提问:在Rt△ABC中,∠C=90°。
⑴三边a、b、c有什么关系?
⑵两锐角∠A、∠B有怎样的关系?
⑶边与角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提问:解直角三角形应具备怎样的条件:
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及解直角三角形的条件由投影给出,便于学生贮存信息
二、实例讲解,处理信息:
例1.(投影)在水平线上一点C,测得同顶的仰角为30°,向山沿直线 前进20为到D处,再测山顶A的仰角为60°,求山高AB。
⑴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⑵分析:求AB可以解Rt△ABD和Rt△ABC,但两三角形中都不具备直接条件,但由于∠ADB=2∠C,很容易发现AD=CD=20米,故可以解Rt△ABD,求得AB。
⑶解题过程,学生练习。
⑷思考:假如∠ADB=45°,能否直接来解一个三角形呢?请看例2。
例2.(投影)在水平线上一点C,测得山顶A的仰角为30°,向山沿直线前进20米到D处,再测山顶A的仰角为45°,求山高AB。
分析:
⑴在Rt△ABC和Rt△ABD中,都没有两个已知元素,故不能直接解一个三角形来求出AB。
⑵考虑到AB是两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而CD是两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而CD均不是两个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但CD=BC=BD,启以学生设AB=X,通过 列方程来解,然后板书解题过程。
解:设山高AB=x米
在Rt△ADB中,∠B=90°∠ADB=45°
∵BD=AB=x(米)
在Rt△ABC中,tanC=AB/BC
∴BC=AB/tgC=√3(米)
∵CD=BC-BD
∴√3x-x=20 解得 x=(10√3+10)米
答:山高AB是(10√3+10)米
三、作业布置,反馈信息
《几何》第三册P57第10题,P58第4题。
八年级直角三角形复习课说课稿(精选篇6)
注意:sinA,cosA,tanA都是一个完整的符号,单独的sin没有意义,其中A前面的一般省略不写。
师:根据上面的三角函数定义,你知道正弦与余弦三角函数值的取值范围吗?
师:(点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大于直角边.
生:独立思考,尝试回答,交流结果.
明确:0
巩固练习:课本第6页课内练习T1、作业题T1、2
3、例题教学:课本第5页中例1.
如图,在Rt△ABC中,C=90,AB=5,BC=3,求B的正弦,余弦和正切.
分析:由勾股定理求出AC的长度,再根据直角三角形中锐角三角函数值与三边之间的关系求出各函数值。
师:观察以上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明确:sinA=cosB,cosA=sinB,tanAtanB=1
4、课堂练习:课本第6页课内练习T2、3,作业题T3、4、5、6
三、课堂小结:谈谈今天的收获
1、内容总结
(1)在RtABC中,设C=900,为RtABC的一个锐角,则
的正弦,的余弦,
的正切
(2)一般地,在Rt△ABC中,当C=90时,sinA=cosB,cosA=sinB,tanAtanB=1
2、方法归纳
在涉及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时,常借助三角函数定义来解
四、布置作业
八年级直角三角形复习课说课稿(精选篇7)
〖教学目标〗
◆1、探索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掌握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hl).
◆3、了解角平分线的性质:角的内部,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平分线上,及其简单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方法“hl”.
◆教学难点:直角三角形判定方法的说理过程.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演示一等腰三角形,沿底边上高裁剪,让同学们观察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二、 合作学习:
(1) 回顾: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已经有哪些方法?
(2)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如何会全等,教师可启发引导学生一起利用画图,叠合方法探索说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可充分让学生想象。不限定方法。
教师归纳出方法后,要学生注意两点:<1>“hl”是仅适用于rt△的特殊方法。
(3) 教师引导、学生练习 p47
三、 应用新知,巩固概念
例题讲评
例:已知:p是∠aob内一点,pd⊥oa,pe ⊥ob,d,e分别是垂足,且pd=pe,则点p在∠aob的平分线上,请说明理由。
分析:引导猜想可能存在的rt△;构造两个全等的rt△;要说明p在∠aob的平分线上,只要说明∠dop=∠eop
小结:角平分线的又一个性质:(判定一个点是否在一个角的平分线上的方法)
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四、学生练习,巩固提高
练一练:p48 1. 2. p49 3
五、小结回顾,反思提高
(1)本节内容学的是什么?你认为学习本节内容应注意些什么?
(2)学习本节内容你有哪些体会?
(3)你认为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勾股定理)
(4)你现在知道的有关角平分线的知识有哪些?
六、布置作业
八年级直角三角形复习课说课稿(精选篇8)
教学建议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知识结构
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节课教学方法主要是“自学辅导与发现探究法”。力求体现知识结构完整、知识理解完整;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在师生共同参与下,探索问题、动手试验、发现规律、做出归纳。让学生直接参加课堂活动,将教与学融为一体。具体说明如下:
(1)由“先教后学”转向“先学后教
本节课开始,让同学们自己思考问题: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四种,如果这两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那么判定它们全等的方法有哪些呢?学生展开讨论,初步形成意见,然后由教师答疑。这样促进了学生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2)在层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层次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公理的多层次理解;二是综合练习的多层次变化。
公理的多层次理解包括:明确公理的条件及结论;公理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理解及掌握;公理的作用。这里特别强调三个方面:1、特殊三角形的特殊性;2、归纳总结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综合练习的多层次变化:首先给出直接应用公理证明三角形全等的题目;然后给出变式题目;最后给出综合应用题目。这里注意两点:一是给出题目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按教材的形式严格书写。二是给出的综合题目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教法建议:
由“先教后学”转向“先学后教”
本节课开始,让同学们自己思考问题: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四种,如果这两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那么判定它们全等的方法有哪些呢?学生展开讨论,初步形成意见,然后由教师答疑。这样促进了学生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2)在层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层次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公理的多层次理解;二是综合练习的多层次变化。
公理的多层次理解包括:明确公理的条件及结论;公理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理解及掌握;公理的作用。这里特别强调三个方面:1、特殊三角形的特殊性;2、归纳总结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综合练习的多层次变化:首先给出直接应用公理证明三角形全等的题目;然后给出变式题目;最后给出综合应用题目。这里注意两点:一是给出题目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按教材的形式严格书写。二是给出的综合题目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已知斜边、直角边画直角三角形的画图方法;
(2)掌握斜边、直角边公理;
(3)能够运用HL公理及其他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进行证明和计算.
2、能力目标:
(1)通过尺规作图使学生得到技能的训练;
(2)通过公理的初步应用,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1)在公理的形成过程中渗透:实验、观察、归纳;
(2)通过知识的纵横迁移感受数学的系统特征。
教学重点:SSS公理、灵活地应用学过的各种判定方法判定三角形全等。
教学难点:灵活应用五种方法(SAS、ASA、AAS、SSS、HL)来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自学辅导
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投影显示
问题: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四种,若这两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那么判定它们全等的方法有哪些呢?
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后回答,教师补充完善。
2、公理的获得
让学生概括出HL公理。然后和学生一起画图做实验,根据三角形全等定义对公理进行验证。(这里用尺规画图法)
公理: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应用格式: (略)
强调说明:
(1)、格式要求:先指出在哪两个三角形中证全等;再按公理顺序列出三个条件,并用括号把它们括在一起;写出结论。
(2)、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3)特殊三角形研究思想。
3、公理的应用
(1)讲解例1(投影例1)
例1求证:有一条直角边和斜边上的高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学生思考、分析、讨论,教师巡视,适当参与讨论。找学生代表口述证明思路。
分析:首先要分清题设和结论,然后按要求画出图形,根据题意写出、已知求证后,再写出证明过程。
证明:(略)
(2)讲解例2。学生分析完成,教师注重完成后的点评。)
例2:如图2,△ABC中,AD是它的角平分线,且BD=CD,DE、DF分别垂直于AB、AC,垂足为E、F.
求证:BE=CF
分析: BE和CF分别在△BDE和△CDF中,由条件不能直接证其全等,但可先证明△AED≌△AFD,由此得到DE=DF
证明:(略)
(3)讲解例3(投影例3)
例3:如图3,已知△ABC中,∠BAC=,AB=AC,AE是过A的一条直线,且B、C在AE的异侧,BD⊥AE于D,CE⊥AE于E,求证:
(1)BD=DE+CE
(2)若直线AE绕A点旋转到图4位置时(BD<CE),其余条件不变,问BD与DE、CE的关系如何,请证明;
(3)若直线AE绕A点旋转到图5时(BD>CE),其余条件不变,BD与DE、CE的关系怎样?请直接写出结果,不须证明
学生口述证明思路,教师强调说明:阅读问题的思考方法及思想。
4、课堂小结:
(1)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5个(SAS、ASA、AAS、SSS、HL)在这些方法的条件中都至少包含一条边。
(2)直角三角形判定方法的综合运用
让学生自由表述,其它学生补充,自己将知识系统化,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建构。
5、布置作业:
a、书面作业P79#7、9
b、上交作业P80#5、6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直角形全等的判定
如图(1)A、E、F、C在一条直线上,AE=CF,过E、F分别作DE⊥AC,BF⊥AC,
若AB=CD求证:BD平分EF。若将△DEC的边EC沿AC方向移动变为如图(2)时,其余条件不变,上述结论是否成立,请说明理由。
八年级直角三角形复习课说课稿(精选篇9)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已经了勾股定理,并在先前其他内容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百度一下的逆向思维、逆向研究的经验,如:已知两直线平行,有什么样的结论?
反之,满足什么条件的两直线是平行?因而,本课时由勾股定理出发逆向思考获得逆命题,学生应该已经具备这样的意识,但具体研究中
可能要用到反证等思路,对现阶段学生而言可能还具有一定困难,需要教师适时的引导。
二、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第一章《勾股定理》第2节。教学任务有:探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并利用该定理根据边长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利用该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具体的数,增加对勾股数的直观体验。为此确定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具体内容及勾股数的概念;
2.能根据所给三角形三边的条件判断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
●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一般规律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经历从实验到验证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归纳能力。
● 情感与态度目标
1.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2.在探索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具体内容。
三、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实验猜想归纳论证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学生,他们的参与意识较强,思维活跃,对通过实验获得数学结论已有一定的体验
但数学思维严谨的同学总是心存疑虑,利用逻辑推理的方式,让同学心服口服显得非常迫切,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力求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1)从创设问题情景入手,通过知识再现,孕育教学过程;
(2)从学生活动出发,通过以旧引新,顺势教学过程;
(3)利用探索,研究手段,通过思维深入,领悟教学过程。
2.课前准备
教具:教材、电脑、多媒体课件。
学具:教材、笔记本、课堂练习本、文具。
四、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第三环节:小试牛刀;第四环节:
登高望远;第五环节:巩固提高;第六环节:交流小结;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内容:
情境:1.直角三角形中,三边长度之间满足什么样的关系?
2.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否就是直角三角形呢?
意图:
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效果:
从勾股定理逆向思维这一情景引入,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下一环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内容1:探究
下面有三组数,分别是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 ,①5,12,13;②7,24,25;③8,15,17;并回答这样两个问题:
1.这三组数都满足 吗?
2.分别以每组数为三边作出三角形,用量角器量一量,它们都是直角三角形吗?学生分为4人活动小组,每个小组可以任选其中的一组数。
意图:
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得出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 ,满足 ,则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这一结论;在活动中体验出数学结论的发现总是要经历观察、归纳、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同时遵循由特殊一般特殊的发展规律。
效果:
经过学生充分讨论后,汇总各小组实验结果发现:①5,12,13满足 ,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②7,24,25满足 ,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③8,15,17满足 ,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
从上面的分组实验很容易得出如下结论: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 ,满足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内容2:说理
提问:有同学认为测量结果可能有误差,不同意这个发现。你认为这个发现正确吗?你能给出一个更有说服力的理由吗?
意图:让学生明确,仅仅基于测量结果得到的结论未必可靠,需要进一步通过说理等方式使学生确信结论的可靠性,同时明晰结论: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 ,满足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满足 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注意事项:为了让学生确认该结论,需要进行说理,有条件的班级,还可利用几何画板动画演示,让同学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活动3:反思总结
提问:
1.同学们还能找出哪些勾股数呢?
2.今天的结论与前面学习勾股定理有哪些异同呢?
3.到今天为止,你能用哪些方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呢?
4.通过今天同学们合作探究,你能体验出一个数学结论的发现要经历哪些过程呢?
意图:进一步让学生认识该定理与勾股定理之间的关系
第三环节:小试牛刀
内容:
1.下列哪几组数据能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请说明理由。
①9,12,15; ②15,36,39; ③12,35,36; ④12,18,22
解答:①②
2.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 ,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 )
A 250 B 150 C 200 D 不能确定
解答:B
3.如图1:在 中, 于 , ,则 是( )
A 等腰三角形 B 锐角三角形
C 直角三角形 D 钝角三角形
解答:C
4.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扩大相同的倍数后, (图1)
得到的三角形是( )
A 直角三角形 B 锐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不能确定
解答:A
意图:
通过练习,加强对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逆定理认识及应用
效果
每题都要求学生独立完成(5分钟),并指出各题分别用了哪些知识。
第四环节:登高望远
内容:
1.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图2所示,按规定这个零件中 都应是直角。工人师傅量得这个零件各边尺寸如图3所示,这个零件符合要求吗?
解答:符合要求 , 又 ,
2.一艘在海上朝正北方向航行的轮船,航行240海里时方位仪坏了,凭经验,船长指挥船左传90,继续航行70海里,则距出发地250海里,你能判断船转弯后,是否沿正西方向航行?
解答:由题意画出相应的图形
AB=240海里,BC=70海里,,AC=250海里;在△ABC中
=(250+240)(250-240)
=4900= = 即 △ABC是Rt△
答:船转弯后,是沿正西方向航行的。
意图:
利用勾股定理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该定理。
效果:
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解决问题的过程即可;利用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 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时,当遇见数据较大时,要懂得将 作适当变形( ),以便于计算。
第五环节:巩固提高
内容:
1.如图4,在正方形ABCD中,AB=4,AE=2,DF=1, 图中有几个直角三角形,你是如何判断的?与你的同伴交流。
解答:4个直角三角形,它们分别是△ABE、△DEF、△BCF、△BEF
2.如图5,哪些是直角三角形,哪些不是,说说你的理由?
图4 图5
解答:④⑤是直角三角形,①②③⑥不是直角三角形
意图:
第一题考查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时,考虑问题要全面,不要漏解;第二题在于考查学生如何利用网格进行计算,从而解决问题。
效果:
学生在对所学知识有一定的熟悉度后,能够快速做答并能简要说明理由即可。注意防漏解及网格的应用。
第六环节:交流小结
内容:
师生相互交流总结出:
1.今天所学内容①会利用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 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②满足 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2.从今天所学内容及所作练习中总结出的经验与方法:①数学是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②数学结论的发现总是要经历观察、归纳、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同时遵循由特殊一般特殊的发展规律;③利用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 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时,当遇见数据较大时,要懂得将 作适当变形, 便于计算。
意图:
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想,体会到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广泛应用及它们的悠久历史;敢于面对数学学习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运用数学的信心和能力,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
效果:
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的切身感受与实际收获,总结出利用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 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从古至今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1.4第1,2,4题。
五、教学反思:
1.充分尊重教材,以勾股定理的逆向思维模式引入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 ,满足 ,是否能得到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充分引用教材中出现的例题和练习。
2.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活动,从中体验任何一个数学结论的发现总是要经历观察、归纳、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同时遵循由特殊一般特殊的发展规律。
3.在利用今天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引导学生善于对公式变形,便于简便计算。
4.注重对学习新知理解应用偏困难的学生的进一步关注。
5.对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论证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不做要求。
由于本班学生整体水平较高,因而本设计教学容量相对较大,教学中,应注意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状况进行适当的删减或调整。
附:板书设计
能得到直角三角形吗
情景引入 小试牛刀: 登高望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