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实用范文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3-07-20 20:17:19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关于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篇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你知道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选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工具

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通过回忆,既巩固了旧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新知,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揭题解题,获得知识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词与诗的区别,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词,读准字音。(注意:醉、媚、锄、媪、亡赖、剥)

(2)合作探究,理解字词。(可以查字典、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品读全文,获得美感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谈感受,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为下面准确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1)“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醉”。)

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说说你的体会。

[从最深的印象入手,自由选择句子研读体会,学生兴趣浓厚。三个儿子的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读起来琅琅上口,理解起来形象自然。老夫妇的亲密无间,配合学生的大胆想象,只要合理,均予以肯定。这样,更加拉近了学生与词中人物的距离,贴近了人物的心理,丰富了人物的内涵,使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结合图画,说说感受。

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

[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是对全文意思的巩固,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总结: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你能通过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课后小结

总结全文

课后习题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选篇2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学点

⑴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

2、能力训练点

继续练习引导学生抓住事情的前因后果。

3、德育渗透点

理解“石猴”勇敢顽强、一心想着大家的品质,从中受到教育。

4、美育渗透点

体会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像力。

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

导读法。

2、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教学重点:

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美猴王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品质。

教学难点:

读通读懂句子,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语感。

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活动设计

⑴从介绍我国古典名著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⑵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⑶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清文章的前因后果。

2、学生活动设计

⑴自已查找资料,自学课文,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靠自己弄懂课文的内容。

⑵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⑶通过朗读,加深对古典文学的认识。

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

1、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人物?

(孙悟空。)

2、谈谈你对孙悟空的了解。

3、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新课文,了解孙悟空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文字障碍

1、大声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边读边想,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三、交流自学情况

1、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2、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主要解决字词问题,扫清文字障碍。)

四、自由读课文

你喜欢哪些句子,画下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并把它们有感情的读出来。

五、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这些段落。

交流时教师相机点拨,让学生领悟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

1、四面更无树木遮阳,左右倒有芝兰相衬……通灵之意

(这几句交待顽石生成的环境,文字清新,很美。)

2、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朝游峰洞之中。

(这几句写石猴活动,机灵可爱,语言对仗工整很有意思。)

3、“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这一段写石猴入洞的情景,敏捷可爱。)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选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地朗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并能理解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并能试背描写梅花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思考,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能按顺序对照插图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阅读中感受鲁迅先生那种“为革命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伟大精神,树立起珍惜时间的观念。

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

教学时间:两教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谈话:大家有没有听说过“鲁迅”这个名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鲁迅的课文。

2、板书课题:13早,生齐读课题。

3、质疑: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为什么用“早”作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带着上述问题自读课文。

要求:标出节次,划出生字词以及认为难读的地方。

2、自学生字新词。

3、提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共同解决。

4、快速阅读课文,回答: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指导分段

1、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按照游览“三味书屋”的先后顺序给课文分段。

3、班级交流。

四、指导朗读

1、提出难读之处。

2、教师指导朗读,学生练读。

3、指名读。

五、精读指导

1、总体感受。

自由朗读课文,回答:课文为什么用“早”作课题?

2、第一部分

⑴指名读,质疑:从这节中你知道了什么?

⑵齐读本节。

3、第二部分

⑴过渡:“三味书屋”到底是什么样子?它有哪些特别之处?

⑵自读2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选篇4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古诗的意思。

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让学生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

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你们正经历着人生的美好季节,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可是,你们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儿童,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吗?有许多喜爱儿童和富有童心的诗人,他们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作品,在他们的诗词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千年以前的孩子的生活情景。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稚子弄冰》这首诗。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导入本课,让学生提前想一千多年前的儿童生活的场景。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了解作者

杨万里(公元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南宋诗人。他的诗通俗易懂,清新活泼,富有生活情趣。当时人称“诚斋体”。

2、字词理解

①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②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③铮: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④磬(qìng):四声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悬挂在墙上。

⑤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3、划分节奏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设计意图】初读古诗,了解本文的作者,学会尝试的给本诗文段,有感情的朗读本诗。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铜盆里的水结成坚冰,儿童晨起,把它从盆里剜出,用彩线穿起来当做锣来敲。

2、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样穿越树林,冰忽然落在地上发出像玻璃一样的破裂声。

3、“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通过对小孩子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刻画出一个(天真快乐)的儿童形象。“脱”字形象传神,写出了孩子(剜冰)的样子。

【设计意图】通过翻译本诗,了解诗文的大意,体会作者的对小孩子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刻画出一个天真快乐的形象。

四、诗歌小结

写一个孩子在冬天的一场嬉戏:一块大冰被穿上彩线,当锣来敲打,声音也清越嘹亮。忽然冰锣被敲碎落地,发出像玻璃碎裂的声音,表现了孩子的天真烂漫。

五、拓展阅读

1、交流已经背诵积累下来的写儿童生活的古诗词。

2、拓展阅读杨万里其他写儿童生活的诗,大体了解诗的意思,并选一首自己喜欢的背诵下来。

六、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默写《稚子弄冰》。

七、板书设计

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精选篇5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理解古诗意思。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3、能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教学难点:感悟诗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请看(滑冰)图片,图中的孩子在开心地玩什么?那古代的孩子是怎样玩冰的呢?你们想知道吗?好,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杨万里的《稚子弄冰》。

二、初读古诗。

1、认识作者。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中兴四大家”主要作品:《诚斋集》、《诚斋易传》等。

2、解题目。

稚子弄冰稚子:幼小的孩子。  弄:玩弄。题目意思:幼小的孩子在玩冰。

3、听范读,听准字音,听后划分诗的节奏。

4、出示正确的节奏,让生按节奏朗读2次。

三、理解诗句,感悟诗情。

1、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金盆脱晓冰:早晨,从金盆里把冰取出来 。

钲:一种打击乐器。

译文:清晨,儿童将夜间冻结在铜盆中的冰块取出来,用彩线穿起来当成钲来敲打。

2、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磬:一种用玉或石制成的打击乐器。  

玻璃:是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译文:敲岀的声音像玉磬一样穿越树林,冰忽然落在地上,发出像玉石碎裂一样的声音。

3、想象画面,猜猜诗句。

4、让生有感情地朗读,然后找出诗中的动词,再说说从这些动词中,自己感受到了什么。

四、诗歌小结。

同学们,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和对田园生活。

五、作业布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自由背诵古诗。

推荐阅读:

粮食安全主题班会通用

初三下册物理教案

感恩班会主题的简报模板2023

剑桥版四年级上册英语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模板

幼儿园小班数学活动教案汇总模板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