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脱贫攻坚的圆满收官,中国完成了一个美好历史篇章的翻页。在写山海情优秀观后感1000字以上的时候不要有太多疑虑,其实这并不难,山海情优秀观后感1000字以上非常好写。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关于山海情优秀观后感1000字以上的内容,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山海情优秀观后感1000字以上一
在以往脱贫攻坚题材的电视剧很难得到收视率的推崇,不少先入为主的人认为它大概会很乏味。而山海情用故事和真情打动了群众,演员们的精湛表演和方言运用,让观众们身临其境,追得津津有味,深感闽宁镇脱贫的艰辛和基层干部的工作不易,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三个“难”。
一是自然环境之“难”。“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大风三六九,小风天天有。”“与其去吃沙,我不如留在山里吃土,土比沙子细好消化。”故事发生在宁夏西海固,这里古为萧关。“凉秋八月萧管道,北风吹断天山草。”是岑参对萧关恶劣自然环境的生动刻画。这里满眼望去尽是戈壁,群众吃不饱,缺水缺电,交通不便,医疗教育严重落后。一望无际的黄沙戈壁,除了沙子就只有吃沙子的人。在这里,车是不可能开得过来的,因为根本无路可开,至于飞机铁路,那更是天方夜谭。自行车,便是这里唯一的交通工具。1972年,它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认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之一。
二是百姓生活之“难”。“村里的女子为了一头驴就能嫁人。”“扶贫下拨的珍珠种鸡被偷吃到剩下最后一只。”“冬天为了挖山头仅剩的一点茅草填炕取暖,而打得头破血流。”对于村民来说,吃黄土和沙子那是家常便饭,最好的食物也就是个窝窝头和洋芋。铺天盖地的沙尘暴、仅能依靠煤油灯照明、取饮用水要到几十里之外、家中唯一的劳动力被埋而瘫痪在床……奔向火车的那场戏,把穷孩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得那么热烈、灿烂。西海固百姓生活的“难”跃于屏上。
三是扶贫工作开展之“难”。从吊庄移民群众安土重迁强烈反对,到给钱给物群众们把扶贫的牛羊鸡吃光。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这片苦瘠甲天下的土地上,脱贫实在太难了。“家里虽然穷,但好歹有间房子有块地,总比那大漠孤烟强。”过去的扶贫治标不治本“越帮越懒”,但是马德福不信邪。这个读过书、从穷山沟里走出来的愣头青,身上有着西北汉子不服输的韧劲儿。要通电跑供电所五六天依然毫无所获、想给作物浇水水费贵得离谱、发展养菇村民不配合、菇收获了烂在棚里客商恶意压价、在大城市联系销路但运费高昂还要涨价……每一个我们看似理所应当的事,在剧中都前所未有的艰难。主任口中美好的未来,看似是那样遥不可及。
剧名《山海情》寓意深刻,“山”代指贺兰山下的宁夏,“海”代指海西经济区的福建,“情”是相距20_多公里的羁绊纽带,是历时20年的对口帮扶,是对口帮扶两地人民之间深厚的情谊。通过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全民富裕。体现了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和深切期盼。剧中所展现的扶贫故事,不仅阐述一个地区的物质脱贫和精神脱贫,还聚焦到了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每个平凡人物的故事,从宏观讲述落实到细微生活,体现出了闽宁建设与个人命运的密切相关。我们看到的不再是简单的扶贫故事,我们所看到的是一群可爱的真实的乡亲们如何一次又一次地克服难关,把日子给过好。让我们看到,原来脱贫攻坚这四个字,也能绘制成一幅激荡理想主义浪漫又蕴含现实主义真切的画作,而这剧里的所有故事所有人、所有山水所有路,也都在一顿一挫地说着:只要根须扎得进三尺厚,飞沙黄土也拔得出万千生机。你们瞧啊!这,就是中国。
山海情优秀观后感1000字以上二
最近,一部山海相逢、闽宁情深的扶贫剧《山海情》高开炸走,夺人眼球。该剧让我们看到东西部扶贫合作产生的蝶变效应,20多年来,闽宁两地人民携手奋进战贫困奔小康的故事震撼人心,也让我们读懂了中国扶贫这篇大文章。
扶贫最难扶的是人心,扶贫干部不一般。习总书记多次提到扶贫干部,“致富不致富,关键看干部。”剧中基层干部马得福为了解决脱贫攻坚中吊庄户遇到的问题弹精竭虑,每天骑着自行奔走在乡间的土路上,常常是灰头土脸,可就是这样仍然面带微笑,四处协调,最终为移民村的父老乡亲解决了小麦浇水和村庄供电的问题。这让我想到了脱贫攻坚以来,奔走在广袤乡村大地上的驻村工作队员们,他们带着任务,不辞辛苦,摸清况,勤协调,想办法,解难题,以实干精神赢得了贫困户的信任,帮助他们重拾信心。所以扶贫战线上涌现出像黄文秀、廖俊波、李保国等一批用奉献传递温暖感人至深的英雄人物,向他(她)们致敬!
扶贫最有效的是产业,结对帮扶有道道。从兄弟合穿一条裤子、到村里的扶贫珍珠鸡吃得只剩一只、再到村里的女子为了一头驴一口井就嫁人的故事,今天看来让人哭笑不得,匪夷所思,但是结合90年代宁夏六盘山西海固的时代背景,千山万壑、十年九旱的自然条件,让当地生态脆弱、经济凋敝、社会闭塞。就是这样的贫困地区在习近平同志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下,20多年间,省对省、市对市、县对县、乡对乡、村对村,精准扶贫,精准施策,解决了宁夏人民“两不愁三保障”的问题,一个个对口援建产业扶贫车间拔地而起,一株株克服“水土不服”的菌草植遍宁夏山川,让“苦瘠甲天下”的宁夏贫困地区涣发新生,闽宁模式也成为中国扶贫的典范。
扶贫最要扶的是教育,人才才是硬杠杠。剧中最想说的白崇礼校长,他就像我们儿时村里小学的代课老师,古板、严谨,视职业为生命,为了劝留学生不辍学,他拦大巴、劝家长、找教育局,做出一系列“有辱斯文”的事情,他信奉的理念就是“读书改变命运。”这让我想起不久前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张桂梅同志,扎根边疆40余年,她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山区女孩点亮梦想的灯,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每个孩子都有出彩的机会。正是因为有了像他们一样的人民教师,贫困地区的孩子才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才有了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深情告白。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
山海情优秀观后感1000字以上三
近日,随着新时代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山海情》大结局,这部激起全民讨论的电视剧也落下帷幕。该剧讲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西海固的人民和干部们响应国家扶贫政策的号召,完成异地搬迁,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通过辛勤劳动和不懈探索,将风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的故事。
该剧以丰富感人的剧情、技艺精湛的演技,让观众大饱眼福,也生动再现了扶贫攻坚路上的一个剖面,触动着每一个基层干部的心。同时,让基层干部坚定信念,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交接棒。
“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奋力构筑基层堡垒,凝聚乡村“战斗魂”。农村党组织是党的最基层组织,是宣传党的主张、领导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承担着极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和有关经济任务,所以加强党支部的建设工作起到了决定性的穿针引线作用。只有打造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才能聚集各项优势资源,齐心协力、团结奋斗。广大的基层党员干部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应充分发挥基层党员先锋模范和战斗堡垒作用,保持政治坚定和头脑清醒,充分认识基础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坚持务实作风和联系群众,解放思想,凝聚发展力,始终做到与党中央同心共向,与时代要求同步共进,与人民群众同拍共鸣,凝聚人心、服务大局、服务发展、服务民生。同时,更要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能力,成为引领农村发展的“引擎”,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积极招纳技术人才,提升乡村“兴旺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人才是乡村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基层党组织要不遗余力招贤纳士,要吸引具有专业技术的人才向基层回流,这就要提升基层人才的待遇问题,以利益激励为后盾,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增进人才发展的推动力,解决人才的住房、户口、就医、子女读书等琐事,彰显对人才的满满诚意和浓浓情意,如此他们才能安心创造价值。其次,还要积极培育乡村建设接班人,让走出家乡的有志青年反哺家乡建设,将自己在外界所学知识带回家乡服务家乡建设,同时与村民互助共享,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再次,以真心实意的情感关怀,做好人才工作不仅需要制度和资金保障,更重要的是要打好“感情牌”,以情招才引才留才,增强人才的归属感荣誉感。最后,加强对人才的党性政治教育,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把党性教育和红色革命教育作为强化人才政治引领的重要方式,让人才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高昂的斗志,立足本职、创先争优,弘扬发展大国之风,为乡村建设发展建言献策。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先绘制发展蓝图,指明乡村“发展路”。“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没有具体谋划和长远布局,就匆匆上马各种项目,就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的尴尬局面。要以准确判断的前瞻性谋划工作细则,不仅要把握各项任务的时间点,确保按时完成;更要留出巩固提升时间,确保工作实效。乡村的发展蓝图就好似乡村振兴宏伟画卷上的一个个“像素”,要以深思熟虑布局发展蓝图。因此,在规划发展蓝图时必须积极考虑发展远景,深挖发展潜力,为乡村振兴指明方向。如今,在新的历史时期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旧艰巨,在前进的道路上仍然有着各类意料之外的风险困难,唯有先一步发现解决难题,方能赢得发展先机。站在崭新的历史起点,更要借鉴以往的优秀经验,确保行动到位、措施有效,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山海情优秀观后感1000字以上四
热剧《山海情》以宁夏闽宁镇为时代背景,讲述了九十年代西海固地区的基层人民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在福建省对口帮扶之下,不断克服困难,挑战困难,将希望的种子洒向这片爱得深沉的土地,终将“黄沙戈壁”建成“塞上江南”的故事。全剧以朴实无华的乡村情感勾勒出人物形象,多条故事线并行的叙述方式推动情节发展,浓重的地方方言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让人深深感受到跨越山海,真情不变的情感。
养过狗的人应该知道,家狗有个习性,只咬生不咬熟,就是它们见到陌生人才会吠叫,而对熟悉的人则会主动亲昵、摇尾相迎。达久木甲书记点赞的“狗见了都不咬”的扶贫干部,正是因为他们进村多了、入户久了,村里的家狗遇到,都把他们当成了自家人。
争当“狗见了都不咬”的好干部,就要心上有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并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落实到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去。”坚持人民至上,就要求党员干部在各项工作中时时刻刻心上有民,扶贫干部直接接触扶贫一线生活困难、亟待帮扶穷困群众,更要做到心上有民、心系百姓。
如果“只居庙堂之高”,就无法知民情、晓民意、察民苦,既要“身入”又要“深入”,不能只做填表记录“表格式”扶贫、“数字式”脱贫,更要多深入百姓家中、田间地头了解群众实际所需所求,帮助解决生活面临的实际困难,才能成为“狗见了都不咬”的好干部。
争当“狗见了都不咬”的好干部,就要肩上有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所言:“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坚决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承诺如金,战鼓催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广大扶贫干部正是努力翻开人民美好生活的第一篇章,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第一责任人。
有些地区还存在“一发了之”“一股了之”“一分了之”的问题,个别扶贫干部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作风不扎实,发钱发物摆拍“艺术照”,“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的情况还偶有发生,“作秀式”扶贫还存在。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扶贫干部要有“铁肩膀”,担起人民美好生活的“大责任”,才能成为“狗见了都不咬”的好干部。
争当“狗见了都不咬”的好干部,就要身上有泥。扶贫干部要想把工作做好,就要听群众言、说群众话、办群众事。要和群众打成一片,工作就要接地气、有“泥土味”,不能摆出一副“小干部模样”高高在上,要坐上百姓炕头、深入田间地头,调查研判,了解真实情况,第一手资料,工作做细做实。特别是在“三区三州”这样的深度贫困地区,还存在语言的障碍等问题,扶贫干部说话做事要群众听得懂、看得见、心里清,只有脸上有汗、身上有土、脚上有泥才是群众认可的贴心人,才能成为“狗见了都不咬”的好干部。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需要更多“狗见了都不咬”的扶贫好干部继续砥砺奋进、坚持战斗,为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凝聚磅礴力量!
山海情优秀观后感1000字以上五
脱贫攻坚做到“三好”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陕西考察时指出,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抗风险能力,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20_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脱贫攻坚战即将打赢,我们应该在确保如期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同时,总结出一套长效机制,推进人民群众生活再上新高。
配强一名好书记,致富带头受人拥戴。党委书记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在基层得以落实的“领头雁”,在新时期新常态下,只有通过选优配强社区党委书记这一关键岗位,才能有力夯实社区党组织基础,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使基层党组织更加坚强有力,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再出实效。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带头致富能力强”的用人标准,将社区内返乡创业能人、复退军人、退休机关干部、大学生社区官等群体中基础素质较好、群众公认度较高的人员充实到后备干部库中,当作接班人进行重点培养。通过不断完善社区后备干部队伍选拔制度,增强社区发展潜力和后劲,吸引更多的社区创新创业人才回家任职,带领大家勤劳致富。
建设一个好班子,凝心聚力共谋发展。一个好的集体,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党委班子。只有好的党委班子,才能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才能带领社区集体在勤劳致富工作中长期位于领先地位。为此,我们要始终保持“全面抓、从严抓、经常抓”的政治定力,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固定学习日、主题党日活动等组织生活制度,落实“会前一刻钟”学习制度,精选学习内容,学深学透新思想,精准把握工作“风向标”。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合力,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选准一个好路子,促进推动强村富民。在探索发展新路的过程中“拿来主义”是见效最快的,我们在借鉴经济发达地区成功经验的同时,也要注意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因城施策,探索多种脱贫致富的路子。选对路子,是一个地区脱贫致富、发展进步的关键。第一书记、党委书记要多到田间地头去,访民情,查民难,切实了解群众期盼的好路子是什么,并带头实施,充分发挥好党员干部引领带头和先锋模范作用。基层最缺的是资金,选准路子后,上级有关领导部门要出资金、给政策,确保好路子能够走下去、行得通、可持久,打破贫困群众心中的畏难情绪,建立自主脱贫的信心,最终达到真脱贫、脱真贫,走向美好生活。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配强一名好书记、建设一个好班子、选准一个好路子至关重要,唯有如此,才能够真正实现长效脱贫、永久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