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先扶志作文1000(合集6篇)

满分作文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3-10-05 14:32:58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扶贫先扶志作文10001

我的帮扶小故事:小罗同学入学记

第一次努力

“眼看学校都开学了,孩子上初中还没有着落呢,怎么办啦?”罗姐在电话那头焦急地诉说。

“怎么回事?你去特小见过老师吗!”上学期放假时我已与县特殊教育学校老师联系,约定秋季开学后让家长带孩子到学校协商入学事宜。想的是能让她的孩子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学习,罗姐则可以在县城找个工作贴补家用。

“今天带着孩子到学校去见了分管校长。”她缓了口气,接着说,“学校要求家长整天陪读照顾。这可怎么行呢?”

“罗姐不要着急!”罗姐是结对帮扶的贫困户。她的孩子因出生时缺氧落下了肢体残疾的病根,双腿站立行走十分困难。早年间四处求医问药,至到华西医院确诊只有康复训练改善别无他途,罗姐才没有再外出,一边为孩子康复训练,一边陪他上幼儿园、上小学。一路走来,几乎花光了所有积蓄,20_年长女就读大学更是让罗姐一家捉襟见肘。现在学校提出让她陪读,不仅她自己不能找工作,还要支付在县城的房租、生活等费用,这么大笔开支无论如何她是无法承受。

“还是到白桥中学读书吧,孩子智力没有问题,可以随班就读。你还能种些庄稼、继续搞点养殖。你看呢?”

“只好这样了。”说完她叹了口气。

挂上了电话。我眼前出现了一个四十来岁农村妇女的身影,带着孩子骑车摩托车,迎着夕阳余晖向家赶。

第二次努力

接下来几天没有接到她的电话,可能一切顺利,因工作繁忙也未及时跟进。小罗在与白桥中学一街之隔的白桥小学渡过了6年,基本上能照顾自己,罗姐只是负责早送晚接。

9月7日,忙完手头工作赶紧询问小罗入学的事。“没有在学校!”罗姐语气中透着些许失落,“学校已安排送教下乡了,书我都给孩子领回来了。”我必须去学校看看到底怎么回事。

下午便驱车赶到学校,到学校时已放假。留守学校的龚老师听说是为小罗入学事来的,一下子就来劲啦!“小罗上厕所是个大问题,与白桥小学每层都有厕所不同。”他指着教学楼说,“他要扶着楼梯一步一步艰难地从三楼下到一楼,接着扶着墙壁艰难地通过50多级石梯,再通过体育活动场才能到厕所,返回教室还要艰难地重复一遍。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都不可能每次照顾到。”原来学校教学楼、厕所、食堂依山坡梯次摆在三个台阶上,彼此相距甚远。

临走时,电话联系了王明胜校长,看看能不能有更好的办法。王校长说,他们研究了两种方案:一是希望母亲陪读照顾,学校给母子腾出间教师宿舍,还免费提供三餐;二是学校组织优秀教师每周送教下乡,她妈妈选择第二种。我知道罗姐的良苦用心,完全照顾小罗她个人就没有了收入。

“你看看,学校可不可以给她安排个后勤岗位,既让她照顾孩子,又能有些收入!”

“目前后勤岗位的人足够了,另外照顾孩子肯定耽搁多,其他工人会有意见的,加之农村学校办公经费也十分紧张,不可能再多请人……。”王校长显得有些为难。

第三次努力

9月10日,我们带着县委编办集体会商的入学方案,再次找到王校长。

“王校长你们做了很多力所能及的工作,但初中课程多,仅自学加辅导是很难完成学业的。”

“是啊!孩子和同龄人在一起生活最好。身体已经有残疾,心理可别再出现问题。”王校长接过话茬。

“还是建议让罗姐到学校照顾小罗!下学期能不能给她安排保洁、门卫等杂活?”看着还在犹豫中的王校长,我接着补充了说,“咨询了县就业局她这种情况可以申报公益性岗位,你看行不行?”

扶贫先扶志作文10002

扶贫路上“小欢喜”

回首过往,不知不觉中已扎根基层5年,踏上令人百感交集的扶贫路也有4年,在这期间,我的帮扶贫困户数量一直在变化着,由1户到4户再到2户又变成如今的1户,每次帮扶户数量的小变化都间接反映着扶贫政策的落实力度,也彰显着精准扶贫的民本要义,全力确保应纳尽纳、应退尽退、应扶尽扶。

今天,想邀请您倾听我在扶贫路上感悟较深的三个小故事,或许比较家常,但我更多地想分享故事背后折射出的教育惠民、互助友爱、乐观向上的品质。

教育为根本,扶贫必扶智。对于缺少经济来源的贫困户家庭,上学难、上学贵依然是个大难题。我帮扶的第一户贫困户就遇到了这个瓶颈。他们家中有两个女儿,大女儿读研究生,小女儿读大学,但大姨身体状况不太好,全家的主要收入来源比较单一,仅靠种地和大叔的零工收入。幸好有了金融扶贫,还有当地一家银行的帮助,一定程度上缓解经济上的困难。虽然大叔大姨文化水平都不高,但即使是这样的生活条件,他们也从未丝毫放松对女儿的要求,鼓励她们一定要多读书,长本事,做对国家有用的人。这些朴实的话,不知为何听起来特别令人动容,好在女儿们也都挺上进,找到了好工作。当然他们也因女儿们找到工作,成功脱贫。作为帮扶责任人的我,也在毕业季积极为他们查找地方招录政策,尽了绵薄之力,并获得了些许小成就感。

温暖夕阳心,邻里互助情。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部分家庭因特殊原因,会适时纳入贫困户,我后期新增的贫困户就几乎都是这种情况,他们年龄相对都比较大。白天子女可能上班、务农,疏于照顾,只能老人独自在家。这时候就该邻居“上场”了!我之前帮扶的宫爷爷,他在几个子女家轮流居住。有一段时间腿骨折在炕上躺着不能下床,期间我去看望他,邻居大姨听到开门的声音后,就立刻过来帮忙打开,说老人女儿已经交代了,托她不定时过来看看宫爷爷。邻居大姨说,她在家闲着没事,都是邻里邻居,就帮忙照看着。虽然自小就知道远亲不如近邻,但有时候真是切身遇到类似的事情,感悟才会更深刻。漫漫扶贫路,也充分见证着人与人之间的大爱。

勤劳双手摆脱贫,乐观向上好心态。迈入脱贫攻坚年,我的贫困户数量又变成了“一枝独秀”。虽然吕奶奶已79岁,但身体硬朗,她总是说不能给儿子添麻烦,人有一双手,总不会饿着。有几次去看望她,她都佝偻着背,在打理自家小菜园,看上去还颇有几分可爱的姿态。每次去她家,我都会带点吃的,虽然都不是昂贵的东西,但老奶奶总是劝说下次不要拿东西过来,年轻人挣钱不容易,陪她说说话就挺好。她总是那么开心,好似没有什么烦心事,看到她舒心的笑,我也总是不由地咧起了嘴。也许是自幼成长的生活环境,教会她人可以穷,但不可以懒;又或许是人生的阅历,令她看待所有事物的态度都是淡然的。

一句话,我是一名幸运的扶贫人!在这初入职的几年工作历程中,见证了扶贫路上的真情故事,也学会了乐观从容的心态、领略了不同人生阅历的芳华。

扶贫先扶志作文10003

扶贫路上的“三颗心”

知了在窗外不知疲惫地叫着,带来了盛夏的喧嚣。不知不觉又到了8月,三年前的今天,我刚刚成为一名基层公务员,也刚刚参与扶贫。回首三年扶贫路,充满了酸甜苦辣……

耐心:学习方言,成为一项硬技能。

“加祈大爷,最近村里的医生有没有给你体检过啊?”

“啊?你说什么啊?姑娘啊,你说的普通话我听不懂啊!”刚开始扶贫的时候,这样的“尴尬”时有发生。贫困户李加祈大爷是一位75岁的老人,有点耳背,只会说乡音浓重的方言。

由于我不是当地人,刚开始接触他,经常是我讲的他不懂,他讲的我觉得在听天书。只好不断大声重复,再拉上个同事当“翻译员”,才知道聊了什么。

为了听懂方言,打破“语言关”,我主动找同事“练听力”,还联系了本地的同学,下班后一直用方言聊天,营造“纯方言环境”练“口语”。几个月之后,当地方言基本能听懂了,交流阻力变小,和李大爷沟通也方便多了。再到村里时候,给大爷留下了我的电话,耐心地和大爷沟通解释各种政策。后来,大爷一有事情就打电话和我说。

没想到,学习方言,成为了一项硬技能。看起来只是口音的转变,实际上这是态度的转变,让群众眼里高高在上的“干部”,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自己人”。

之后,有外地新同事去扶贫听不懂的时候,我也主动担任起别人的“翻译员”。好笑的是,有次过年回老家,我妈问我在做什么,我居然脱口而出“得四,得四(金湖方言:没什么事)”,让全家人哭笑不得。

真心:一份份冷冰冰表格背后,是一张张鲜活的淳朴面孔。

“李奶奶,洗衣服呐,来,我来帮您端。”顺手接过李奶奶洗衣服的盆,明明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让李奶奶笑开了花,“闺女,你来了还让你做事呢”。就连看到隔壁邻居老太太,李奶奶也要对着别人一直夸我,“你看,这是县里来的干部,来了还帮我做事呢。”

李奶奶今年82岁了,孩子常年在苏南打工,她一个人在农村住,腿脚不太利索,还得做很多家务。每次来了,我会陪她讲讲话,帮她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没想到,这些小事,却得到李奶奶由衷的夸赞,每每都让我觉得愧不敢当。

其实我们去扶贫,理论上只要统计好“建档立卡户”的“兜底保障情况”“年收入”“家庭收入”等等即可,但我不忍心。一份份冷冰冰的表格背后是一张张鲜活的淳朴面孔,贫困户有时不仅需要物质的帮助更要心灵的慰藉。和独居的李奶奶拉拉家常、帮她做点事,就是她最高兴的时刻。我想,扶贫应是一颗真心换另一颗真心,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而不是一棵树俯视另一棵树,一个人拖拽另一个人。

专心:扶贫不仅要装满一桶水,更要点燃一把火。

新桥村原本是省定经济薄弱村,村民多以外出务工为主,无法外出务工的村民在家依靠鸡鸭鹅养殖和普通农作物种植维持生计。针对新桥村地理和实际情况,县里引入了瓜篓种植园项目。瓜蒌园虽然种植了,但是基础设施还没跟上。通往瓜蒌园的生产路是坑坑洼洼的泥地。周围村民去做工,往往“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而且一但下雨,农用车、小型辅助机械就很难进入,大大影响了瓜蒌种植的效率。

偶然之间,我了解到市里有一个宁淮挂钩合作援建项目,于是立即联系了村支书。眼看快到截止日期了,催了几次村支书终于把申报资料交了过来。但是仔细一查看,项目计划、手续、承诺书写的都不符合要求。原来,村里干事和会计文化水平有限,也没做过申报材料,不知道如何填写。我赶紧和市里沟通,并对接了政务办、环保等部门,仔细询问项目流程,加班加点帮助他们完成了50多页的申报材料,最终为村里争取到了40万元。村里用这笔钱修好了沟、渠、路、涵闸等基础设施。

瓜蒌园终于有了不漫水的水泥生产路,效率大大提高,产业脱贫有了盼头。去做工的村民可能永远不知道这条路背后的故事,但他们脸上的笑容,就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鼓励。

和很多人比,我做的事情微不足道。但即使事情微小,我也要用耐心、真心、专业之心认真地完成并总结经验。今年是我入党的第六年、工作的第四年。作为一名基层公务员,我很微小,但我不渺小,我将在扶贫路上厚植初心与使命,不负青春与韶华。

扶贫先扶志作文10004

扶贫日记——一杯热茶

说到扶贫故事,我们总是滔滔不绝,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题,讲不完的喜怒哀乐。今天,我想跟各位读者们分享一件甜进心窝里的扶贫小故事。

“妹妹,今天跟我扶贫好不好?”关系一向要好的周姐笑嘻嘻地问我,看着她期待的神情,我答应道:“好呀!正好我也想你的这位贫困户柳大姐了。”为什么我会想念这位柳大姐呢?因为每次跟着周姐入户帮扶的时候,我都能在柳大姐的身上学到些东西,她就像一个知心大姐一样,说些浅显易懂的道理,虽然她不是我帮扶的对象,但是,我非常乐意同周姐一同看望她。

柳大姐是一个命苦的女人,年纪轻轻就失去了丈夫,凭借着一个人的能力把三个儿女抚养成人,就在以为快要熬出头的时候又身患癌症,成为了一名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尽管生活对她比较“苛刻”,但是,如果你见过柳大姐的话,你绝不会把病魔、窘迫这些词语同她联系在一起,因为她的脸上常挂微笑,好似心中装着太阳。

说走就走,我和同事周姐20分钟后出现在了柳大姐家门口,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干净得似乎没有一点灰尘的大院坝,是的,这绝不夸张,柳大姐的家是出了名的干净,东西总是放在合适的位置,甚至连做猪食的南瓜都排列得整整齐齐,没有一丝杂乱,我由衷地称赞柳大姐:“柳大姐,你怎么这么棒!家里被你这么一收拾,感觉比城里还巴适。”柳大姐憨厚地笑了:“妹妹,你别取笑我了,我都是瞎收拾的。快请坐,又辛苦你们跑一趟了。”说着,柳大姐拉来了板凳,给我和周姐泡了两杯热腾腾的“老林茶”(也就是园茶)。

一阵玩笑过后,周姐开始了她的扶贫工作,她细致地替柳大姐计算年收入,因为柳大姐是20_年的脱贫对象,因此算得格外的仔细。周姐轻声细语地问着,柳大姐轻声细语地回答着,就像两姐妹在讨论着家长里短,一派和谐,让我沉醉其中,我端起茶杯,像是和这美好的时光碰杯一般,美妙极了。我刚喝完放下杯子,柳大姐就赶紧拿起身边的水壶自然而然给我“续杯”,我连忙说:“柳大姐,我这还没喝完呢!”她不慌不忙,温柔地回答我:“女孩子要多喝热水,茶凉了就不好喝了。”于是,我的手中就又有了那杯充满温度的“老林茶”,一直温暖到心窝。

一杯热茶暖了心,没多久,周姐就把具体数据给柳大姐算得清清楚楚,同时放在周姐旁边的那杯“老林茶”也还氤氲着热气,不曾冷却。周姐端起来大大地喝了一口,嘴里不停地说着好喝,我也表达着喜欢,直呼这是最好喝的茶。其实,“老林茶”我们天天都喝,可是一杯永远充满温度的茶却是第一次在柳大姐这里体验到。她的热情、乐观、待人和善令人感到这份扶贫工作做得有价值,也鼓励着我、周姐及成千上万的扶贫干部更好地做好扶贫工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奉献一份青春力量。

喝完茶,我们也就跟柳大姐告别了,嘱咐着她保重身体,不要过度操劳,她也恋恋不舍地说着再见,让我们路上小心点。往回走的路途中,我不断回味着那杯热茶带来的甘甜及温暖,转身对周姐说道:“下次,我还和你来。”周姐笑着说:“你怕是还想喝热茶哟。”我咧开嘴笑了,是的,我还想喝一杯柳大姐的热茶。

扶贫先扶志作文10005

他们的故事 我们的榜样

“心系祖国、情系人民”,这是对榜样最好的诠释。他们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用奋斗不息践行人生价值、用奉献一生彰显初心使命。一粒粒梦想的种子拔节生长,一个个追梦圆梦的故事无比生动。

奋斗的故事更动人、奉献的人生更出彩。有人说,人年轻的时候很容易有梦想,但是当青春消失还能坚持梦想,才能叫做伟大。四川省达州市离休纪检干部周永开,91岁,仍然坚守着“青山常在、初心不改”的梦想。曾在巴中担任纪检干部的他,怀着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坚定信念,依法依规秉公办事,践行了一名纪检干部的时代使命。离休后,选择极简的生活方式,把自己大部分的收入和精力倾注于环境保护、捐资助学、传承红色文化等公益活动。在党的98周年华诞之际,他还拿出来自己节俭下来的10万元退休工资,郑重交了一笔党费。周老用实际行动践行了_员的执着与坚守,为我们回答了什么是党性纯洁、人格高尚。对他来说,老去的是岁月、不变的是初心、坚守的是信仰。榜样引领,见贤思齐。我们青年干部不仅要学习周老忠诚于党、热爱祖国的崇高品格;更要学习周老奋斗一生,奉献一生的无私精神。这不仅是青年人应有的追求,也是一个时代同行之人该有的姿态。

承担的青春更厚重,追梦的路途更闪光。“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习_的殷切教导,引领着广大青年追逐理想、激励着我们做追梦人、当圆梦者。暴雨如注、电闪雷鸣,汹涌的洪水漫过道路……这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白坭村第一书记、30岁的壮族女干部黄文秀生前传回的最后视频画面;“不行,我今晚必须赶回去,我也看天气预报了,白坭村那用屯可能发生洪涝……”这是她生前可能说的最后一段话。在突如其来的洪灾面前,不幸遇难,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0岁。黄文秀,一个年轻有位的扶贫干部,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投身脱贫攻坚一线战场。贫困山区的苦与穷,只有亲身去体会才能理解。她一个女孩子,却不遗余力驻守村的发展到处奔波。面对群众的生活生产难题,她从不退缩,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帮扶计划,解决当前困难。黄文秀同志用美好青春诠释了_人的初心和使命,谱写了新时代青春之歌,是我们青年人的楷模和典范。作为在雪域高原工作的青年干部,更要向黄文秀同志学习,有敢于克服“不容易”、勇于挑战“不可能”的斗争精神。扎根基层当立鸿鹄志,挥洒青春勇做奋斗者。

这就是榜样们的故事,这也是中国九千多万名正在践行着为民服务_员的样子:平常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的出来,危难关头豁的出去。学习榜样们把人生志向转化为奋斗动力,不怕苦、肯吃苦、耐得住寂寞的坚韧品质。用意义定义人生、用奋斗礼赞时代。

扶贫先扶志作文10006

在经济市场化、人口流动化的当下,不同的人们拥有不同的生存生态。在一些偏远落后地区,囿于自然条件的制约,当地居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难以过上好日子;交通不便以及受教育水平的低下,让缺乏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等文化资本的农民,难以在市场中获得好的机会和待遇。当许多地方都在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候,少数地方依然没有太多的改变。

作为一种“弱势补偿”的手段,精准扶贫旨在通过制度护佑和人文关怀的方式,让贫困户走出困境。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扶贫逐渐实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然而,“不怕穷”的陈旧观念和习俗,犹如一道“文化枷锁”,严重地损伤了一些贫困户脱贫的意愿与动力。

不论是一些贫困户对当前生活满意度出人意料的高,还是少数贫困户“不自强、不感恩”抱着“我是穷人我怕谁”的心态,安于现状、“不怕穷”、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成为当前扶贫工作面临的一大难题。踟蹰不前、自说自话,“不怕穷”的贫困户追求一种“保守的稳定”,难免会让自己错过打破宿命的机会。

“不怕穷”说到底,就是一种精神缺“钙”,就是一种对出路单一化以及定型化、宿命化人生的“认命”,不愿意通过自强不息的努力和奋斗来改变现状,不相信自己可以改变命运。精神缺“钙”难免会带来行为上的惰性,过早地屈从于命运,让一些贫困户精神“早衰”,缺乏“人穷志不穷”的勇气与活力。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安贫乐道、勤俭节约成为一种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在现代社会,创新创业成为时代潮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急剧的社会变迁,必然要求价值观念实现重塑与更新——通过劳动让一家人过上更加体面、更有尊严的生活,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实现向上社会流动,理应得到更多的尊重和社会认同。

【参考对策】

教育总结:

教育总结,扶贫既要送温暖,更要送志气、送信心。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只是“昙花一现”而再度返贫。精准扶贫的当务之急是要为贫困户“_”,更新观念转变思维定式是让贫困户脱贫的关键,要更深入细致地面对面去开展工作,去感化他们,通过“润雨细无声”潜移默化的去影响和转变。既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_员模范先锋作用,通过感化、灌输、引领和示范教育引导困难群众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明白幸福美好生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要靠艰苦奋斗来创造,摒弃“等、靠、要”思想,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树立信心、鼓足志气,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主动摘掉贫困的“帽子”。

治贫先治愚,扶贫必...

推荐阅读:

我为点赞半命题作文好开头(通用5篇)

以穷为话题的作文素材(热门10篇)

推荐一个好地方满分作文网(汇总45篇)

谁是我的启明星满分作文(合集16篇)

我的一项发明作文(热门6篇)

我的一双勤劳的手作文(精选20篇)

标签: 合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