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共产党员都能静心潜读《摆脱贫困》,不仅能收获精神的富足,更能增强前进的自信,从而更加坚定有力,下面是由小编带来的有关学习《摆脱贫困》心得体会5篇,以方便大家借鉴学习。
学习《摆脱贫困》心得体会1
学习了习总书记的《摆脱贫困》一书,身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感受很深。书中习总书记那种崇高的理想信念,独到的见解,勤奋积极的进取精神,震撼的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令人振奋,同时又发人深思。这不只是一次学习,对我来说更是一次教育。
“贫困”两个字对一个从农村出身和在贫困县成长的我来说,深刻明白着“贫困”是什么;对于一个在贫困县奋斗的基层干部来说,更理解“摆脱贫困”有什么实际含义;所以对我来说,这是一本具有实际意义书,让我触动颇深。
首先,要信念坚定,摆脱贫困,更重要的是贫者自救。书中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重点是要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我们在工作中也是如此,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在工作中精益求精。要注重工作方法,开拓自己的工作思路,通过不断地学习来充实自己的头脑,开拓视野,以此来摆脱掉思想上的“贫困”。立足本职工作要勇于担当,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我们要有必胜的信心,还要有锲而不舍的韧劲。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书中提到的“滴水穿石”的精神和“弱鸟先飞”的意识,一滴滴水对准一块石头,目标一致,矢志不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滴下去,这才造就出滴水穿石的神奇。
其次要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就是实事求是。习总书记强调,要有比较明确的脱贫手段,无论是种植、养殖还是加工业,都要推广“一村一品”。在个人方面,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扶贫方法,对懒惰造成贫困的主要扶“志’,重树他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信心;对缺技术的要给予培训,使其有一技之长;对有致富愿望,有技术而缺资金的,我们要资金上帮扶一把;对因病、因灾害、因教育而贫困的,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国家的帮扶政策。
再次,要突出经济建设中心地位,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经济社会的整体变革是摆脱贫困的必由之路。只有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把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部署和措施落实到实处,才能长足有效的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同时要重视文化自觉和价值重塑,用社会核心价值观把全民族人紧紧凝聚在一起。
最后,要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我们干部要靠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来得民心。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指出,领导干部要带领地方摆脱贫困,必须牢固树立终生廉洁、终生为民的鸿鹄之志。
学习《摆脱贫困》心得体会2
《摆脱贫困》是习近平总书记在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部分讲话和文章的收录文集,全文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战略思想、极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论和极富针对性的实践观点娓娓道来,为闽东的发展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字里行间折射出了习总书记求真务实的工作风范。
20_年__月__日-11日召开的全国党委秘书长会议,习总书记强调:“确保中央政令畅通,政策落地生根。”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习总书记强调政策要“落地生根”和《摆脱贫困》里“滴水穿石”精神、“为官一场,造福一方”等思想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彰显出了求真务实的精神品质。随着时代发展,如果党的事业里求真务实的品质缺位,为人民谋福祉的理念就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就不能引领中国这列高速发展的列车呼啸前行。
一、 求真,就是要秉持实事求的指导思想
《摆脱贫困》书中的第一篇文章《弱鸟如何先飞》,是习近平上任后对闽东九县展开实地调查后写的随感,文章开头用了大篇幅客观看待了闽东经济发展水平的现况,“老,少,偏,岛,穷”精辟指出了闽东存在的经济发展劣势,而在客观看待自身不足的情况下,才能探讨出一条因地制宜的闽东“让羽翼丰满”的发展之路,书中指出的闽东“穷在‘农’上,也只能富在‘农上’”“立足本地资源进行工业开发”等一系列工作指示至今对闽东发展仍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核心指导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严格按照客观现实思考或办事,保证党的大政方针政策与人民的福祉紧密相联。
二、 务实,就是要有实干的精神
“纵使思忖千百度,不如亲手下地锄”,务实就是要“亲手下地锄”,用实干精神栽种希望的果实。习总书记“桥”与“路”的形象比喻让人印象深刻,共产党人就应该心甘情愿成为人民福祉的铺路石、搭桥砖,在具体的工作中“不主张多提口号,提倡行动至上”“不吃别人嚼过的馍”。在习总书记在闽东工作期间,曾三次到闽东最偏远的乡村之一下党乡调研考察,“群众的赞许最甘甜”,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走群众路线,以务实的精神奉献闽东,感动闽东。“万丈高楼平地起”,党的事业还需要前仆后继、薪火相传的努力奋斗才能继续兴旺。实干是我们共产党人必须具备的工作精神,“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我们的工作会做得更好!
三、求真务实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求真与务实是辩证统一的,两者不可偏颇。没有“求真”, “务实”就很可能走错方向;没有“务实”,“求真”只能是口喊口号。
《摆脱贫困》书里记叙了在闽东工作期间,习总书记坚持实地调研,在掌握客 观情况后,才去指定相关指导政策,“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 “畲族经济要更 开放些”等指导意见,是“走”出来的,对闽东发展提供了诸多金玉良言。求真务实,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要求。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所要 求的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新的历史时期,一定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巨大的精神力量。具体到个人工作中,我们就绝不能把求真和务实分隔开来,在求真的基础上务实,在务实的工作里求真,我们的工作才能少份浮夸,多份落实,少份心虚,多份踏实。
学习《摆脱贫困》心得体会3
最近,第五十七督导组集体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著的《摆脱贫困》一书,该书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收录了习近平同志在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即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的重要讲话、文章共29篇。习近平总书记紧紧围绕闽东地区如何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提出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四下基层”、“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等许多富有创见的理念、观点和方法,深刻回答了推进闽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今天读起这些讲话和文章来,都深受启发。
习近平总书记和他的“一班人”,在宁德近两年的工作中,带头“四下基层”,对宁德的特点和历史作了仔细调研和认真思考,提出了切合实际的发展思路和设想。比如在1989年1月写的一篇文章《为官一场,造福一方》中提到:“闽东属于老、少、边、岛、贫困山区,有913公里海岸线,300多个岛屿,至今经济仍然相当落后。怎么办?从现实出发,发挥沿海优势,抓住机遇,组织实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不攀比,不消极,不蛮干,紧中求活,活中求发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足下的第一步要抓那些近期能做到的工作,这就是我们所遵循的路。”这篇文章深刻揭示,必须对一个地区经济等各方面发展具有足够深刻的认识,才能提出下一步努力的方向。脱贫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要有比较明确的脱贫手段,无论是种植、养殖还是加工业,都要推广“一村一品”,即每个村都要抓一种有特色的产品。
在1990年4月《扶贫要注意增强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一文中,总书记写到:“我强烈地感到,在扶贫中,要注意增强乡村两级集体实力,否则,整个扶贫工作将缺少基本的保障和失去强大的动力,已经取得扶贫成果也就有丧失的危险。”这篇文章反映出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始终要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习近平同志曾经在一个乡政府的墙壁上看到琳琅满目的各种锦旗,墙上什么锦旗都有,唯独看不见经济建设这面锦旗。他认为能得锦旗当然是件好事,但决不可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主次不分,抓不住中心。他主张集中各方面力量,充分发挥宁德的山海优势,来个经济“大合唱”,而不可另立第二个中心,更不能搞多中心。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路线,什么时候都不能有丝毫的动摇。在今天,习总书记又提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是民生改善的物质基础。离开经济发展谈改善民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如果发展不能回应人民的期待,不能让群众得到实际利益,这样的发展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要坚持不懈抓发展,不断扩大经济总量,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学习《摆脱贫困》心得体会4
习近平总书记的《摆脱贫困》充满智慧,没有平淡平庸的官话;鞭辟入里,没有矫揉造作的空话。书中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包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理论素养和哲学内涵。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认真研读此书,不仅可以让我们全面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而且对于我们如何做好本职工作,如何成长都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摆脱贫困》一书收录了习近平同志从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部分讲话和文章,共29篇,12.1万字。真实记录了他在宁德地区工作期间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实践探索。在宁德这一年零十一个月时间,他基本都在下乡,他看到宁德的山山水水,也看到了宁德的老百姓的贫穷。习近平总书记对贫困的了解非常的深刻,正是因为这样,他这本书才取名《摆脱贫困》而非“消灭贫困”,“根除贫困”。正因为他感到宁德不能一下子消灭贫困,“根除”、“消灭”贫困一下子很难做到。所以,他就定位为“摆脱贫困”。那个时候,他就意识到到了这个问题。他说“脱贫事业是需要几代人来努力的浩大的工程,我的努力毕竟是时者甚短,功者甚微。”他后来在总结这本书的时候说扶贫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不是一两天、一蹴而就的工程。
仔细想来,不仅扶贫是这样,哪一个工作上的成就,事业上的成功不是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取得的?世界上没有成功的捷径,幻想一日成功,一夜暴富,最后品尝的只能是失败的苦酒。坚持自己的初心,勿贪捷径。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下来,会发现成功已经在向你招手。就像习总书记在书中提到的他在上山下乡的时候,发现了一个自然的现象——滴水,岩石那么坚硬,水滴那么柔软,它居然可以把岩石滴穿,居然可以把岩石滴到地下一个凹凸,凹陷下去,这就是坚持的力量,这就是滴水穿石,久久为功。我们在工作中拥有这种“滴水精神”,何愁不能成功?
“滴水精神”的内涵不仅在于培养坚持的意志,还在于养成从小事做起,把工作中的每件事坚持做好的良好习惯。习近平总书记在书中引用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的话提到“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意思是,谋划大事难事,要从小处和容易处考虑。天下的难事,都是先从容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微的小事做起。所以,明白事理的有学问的人,始终不以要作成多大的事业为起端,因此才能成就他的伟大事业。从小事做起才能把大事干成。治理天下是难事大事,却必从小事做起。我们在工作中更是如此,认真了解自己工作的性质和任务;明白自己的岗位责任;掌握和自己职责相关的法律法规。将工作中的每一件事都作为大事认真去完成。我们需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但绝不是好高骛远。脚踏实地,一件事一件事去办,一个难关一个难关去过,一定能积少成多,积沙成塔。
作为一名高速人我们身上不仅要有坚持不懈的恒心和钢铁般的意志,更要在一件件小事中日复一日的无私奉献。在三尺铁皮收费亭中用青春燃烧人生的价值;在路政巡逻车里用汗水保证道路的安全通畅;在监控室里上传下达、眼观八方,耐得住幕后付出的寂寞。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培养滴水穿石的意志和久久为功的信念,握紧手中的接力棒,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一定能为下一代人跑出一个好成绩。
学习《摆脱贫困》心得体会5
近期,我利用业余时间认真研读习近平总书记的《摆脱贫困》一书。该书收录了习总书记自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在宁德工作期间的讲话摘要和政论文章,内容涵盖非常丰富。从深入闽东九县调查回答“弱鸟如何先飞”、从密切联系群众谈“干部的基本功”、从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谈“党员干部的廉政建设”……全书虽然仅有11万余字,但书中包含的战略思想、制度理论和实践观点,让人印象深刻、发人深思、催人奋进。虽然距今已近30年,如今读来仍具有极强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下面结合自己的学习,谈几点体会和感想:
一是坚持密切联系群众。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提出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后,密切联系群众称为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之一;1989年,习总书记将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视为干部的基本功,他说“无论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来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这就是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我们的干部都应苦练这一基本功”。20_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式启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改进工作作风,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时代在发展,但是密切联系群众的要求自始不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每一位党员的基本要求。
二是坚持滴水穿石的精神。习总书记说滴水穿石“喻之于人,是一种前仆后继、勇于牺牲的人格的完美体现。……喻之于事,则是以柔克刚、以弱制强的辩证法原理的成功显示。”意思就是个人的价值虽然微不足道,但是千千万万个人的价值体现在无数人前赴后继的奋斗中,当每个人不止限于考量自身价值的时候,甘于成为总体成功的铺垫,我们的事业必将走向成功!正如习总书记说的,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骛远的空想;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烧三把火希图侥幸成功的投机心理;我们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韧劲,而不需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散漫。
三是坚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灵魂和精髓,也是共产党员必须坚持和遵循的基本原则。在《摆脱贫困》中,习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解放思想是摆脱贫困的关键。他一再强调,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在习近平的领导下,闽东地区能够摆脱贫困,首先靠的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靠的是行动,靠的是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个一百年”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必须如期实现,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和肩负的责任,而完成目标必须依靠不断的解放思想。
学习《摆脱贫困》,与我而言,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丰富和精神的洗礼,更是一次思想的升华和心灵的震撼。
个人学习《摆脱贫困》心得体会5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