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中考复习心得2023范文

实用范文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3-08-25 17:09:51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从现在开始,要学会用化学的眼光去关注社会,透视热点,捕捉生活中的化学,这样我们才会发现化学有用,从而增强了学习化学的动力。而现在的中考题也都将知识与生活科技等紧密结合,接下来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初中化学中考复习心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心得1

  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原子不带电

  电子: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分子原子区别在化学反应中可再分,构成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化学反应前后并没有变成其它原子相似点

  (1)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2)质量、体积都非常小,彼此间均有一定间隔,处于永恒的运动中

  (3)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不同

  (4)都具有种类和数量的含义

  原子的核外电子层分布

  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第一层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最外层不超过8个。每层最多容纳电子数为2n2个(n代表电子层数),即第一层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第三层不超过18个;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只有1个电子层时,最多可容纳2个电子)

  原子中的电量关系

  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心得2

  物 质 的 溶 解 性

  (一)盐的溶解性

  1.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

  2.含Cl的化合物只有AgCl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3.含SO42-的化合物只有BaSO4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4.含CO32-的物质只有K2CO3、Na2CO3、(NH4)2CO3溶于水,其他都不溶于水

  (二)碱的溶解性

  1.溶于水的碱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和氨水,其他碱不溶于水。难溶性碱中Fe(OH)3是红褐色沉淀,Cu(OH)2是蓝色沉淀,其他难溶性碱为白色。(包括Fe(OH)2)注意:沉淀物中AgCl和BaSO4不溶于稀硝酸,

  2.其他沉淀物能溶于酸。如:Mg(OH)2 CaCO3 BaCO3Ag2CO3等

  3.大部分酸及酸性氧化物能溶于水,(酸性氧化物+水→酸)大部分碱性氧化物不溶于水,能溶的有: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钠(碱性氧化物+水→碱)

  常 见 物 质 的 俗 称

  1.氯化钠(NaCl):食盐

  2.碳酸钠(Na2CO3):纯碱,苏打,口碱

  3.氢氧化钠(NaOH):火碱,烧碱,苛性钠

  4.氧化钙(CaO):生石灰

  5.氢氧化钙(Ca(OH)2):熟石灰,消石灰

  6.二氧化碳固体(CO2):干冰

  7.氢氯酸(HCl):盐酸

  8.碱式碳酸铜(Cu2(OH)2CO3):铜绿

  9.硫酸铜晶体(CuSO4.5H2O):蓝矾,胆矾

  10.甲烷(CH4):沼气

  11.乙醇(C2H5OH):酒精

  12.乙酸(CH3COOH):醋酸

  13.过氧化氢(H2O2):双氧水

  14.汞(Hg):水银

  15.碳酸氢钠(NaHCO3):小苏打

  常 见 混 合 物 的 重 要 成 分

  1.空气:氮气(N2)和氧气(O2)

  2.水煤气:一氧化碳(CO)和氢气(H2)

  3.煤气:一氧化碳(CO)

  4.天然气:甲烷(CH4)

  5.石灰石/大理石:(CaCO3)

  6.生铁/钢:(Fe)

  7.木炭/焦炭/炭黑/活性炭:(C)

  8.铁锈:(Fe2O3)

  物 质 的 除 杂 方 法

  1.CO2(CO):把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2.CO(CO2):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3.H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通过氢氧化钠固体

  4.CuO(C):在空气中(在氧气流中)灼烧混合物

  5.Cu(Fe):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6.Cu(CuO):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7.FeSO4(CuSO4):加入足量的铁粉

  8.NaCl(Na2CO3):加入足量的盐酸

  9.NaCl(Na2SO4):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

  10.NaCl(NaOH):加入足量的盐酸

  11.NaOH(Na2CO3):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钙溶液

  12.NaCl(CuSO4):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钡溶液

  13.NaNO3(NaCl):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

  14.NaCl(KNO3):蒸发溶剂

  15.KNO3(NaCl):冷却热饱和溶液。

  16.CO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心得3

  基本知识、理论:

  1、空气的成分:氮气占78%, 氧气占21%, 稀有气体占0.94%,

  二氧化碳占0.03%,其它气体与杂质占0.03%

  2、主要的空气污染物:NO2 、CO、SO2、H2S、NO等物质

  3、其它常见气体的化学式:NH3(氨气)、CO(一氧化碳)、CO2(二氧化碳)、CH4(甲烷)、

  SO2(二氧化硫)、SO3(三氧化硫)、NO(一氧化氮)、

  NO2(二氧化氮)、H2S(硫化氢)、HCl(氯化氢)

  4、常见的酸根或离子:SO42-(硫酸根)、NO3-(硝酸根)、CO32-(碳酸根)、ClO3-(氯酸)、

  MnO4-(高锰酸根)、MnO42-(锰酸根)、PO43-(磷酸根)、Cl-(氯离子)、

  HCO3-(碳酸氢根)、HSO4-(硫酸氢根)、HPO42-(磷酸氢根)、

  H2PO4-(磷酸二氢根)、OH-(氢氧根)、HS-(硫氢根)、S2-(硫离子)、

  NH4+(铵根或铵离子)、K+(钾离子)、Ca2+(钙离子)、Na+(钠离子)、

  Mg2+(镁离子)、Al3+(铝离子)、Zn2+(锌离子)、Fe2+(亚铁离子)、

  Fe3+(铁离子)、Cu2+(铜离子)、Ag+(银离子)、Ba2+(钡离子)

  各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与上面离子的电荷数相对应:课本P80

  一价钾钠氢和银,二价钙镁钡和锌;

  一二铜汞二三铁,三价铝来四价硅。(氧-2,氯化物中的氯为 -1,氟-1,溴为-1)

  (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 ;在化合物里,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5、化学式和化合价:

  (1)化学式的意义:①宏观意义:a.表示一种物质;

  b.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②微观意义:a.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b.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

  ③量的意义:a.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各原子个数比;

  b.表示组成物质的各元素质量比。

  (2)单质化学式的读写

  ①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的:a.金属单质。如:钾K 铜Cu 银Ag 等;

  b.固态非金属。如:碳C 硫S 磷P 等

  c.稀有气体。如:氦(气)He 氖(气)Ne 氩(气)Ar等

  ②多原子构成分子的单质:其分子由几个同种原子构成的就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几。

  如:每个氧气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则氧气的化学式为O2

  双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O2(氧气)、N2(氮气) 、H2(氢气)

  F2(氟气)、Cl2(氯气)、Br2(液态溴)

  多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臭氧O3等

  (3)化合物化学式的读写:先读的后写,后写的先读

  ①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化某”,如:MgO(氧化镁)、NaCl(氯化钠)

  ②酸根与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酸某”,如:KMnO4(高锰酸钾)、K2MnO4(锰酸钾)

  MgSO4(硫酸镁)、CaCO3(碳酸钙)

  (4)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化合价,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

  ①判断元素化合价的依据是: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②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化学式的步骤:

  a.按元素化合价正左负右写出元素符号并标出化合价;

  b.看元素化合价是否有约数,并约成最简比;

  c.交叉对调把已约成最简比的化合价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

  6核外电子排布:1-20号元素(要记住元素的名称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排布规律:①每层最多排2n2个电子(n表示层数)

  ②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最外层为第一层不超过2个)

  ③先排满内层再排外层

  注: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最外层电子数

  金属元素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4,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非金属元素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4,易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稀有气体元素 原子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He有2个),结构稳定,性质稳定。

  7、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②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写”、“配”、“注”“等”。

  8、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值

  说明:(1)PH值=7,溶液呈中性;PH值<7,溶液呈酸性;PH值>7,溶液呈碱性。

  (2)PH值越接近0,酸性越强;PH值越接近14,碱性越强;PH值越接近7,溶液的酸、碱性就越弱,越接近中性。

  9、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说明:(1)越左金属活动性就越强,左边的金属可以从右边金属的盐溶液中置换出该金属出来

  (2)排在氢左边的金属,可以从酸中置换出氢气;排在氢右边的则不能。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心得4

  必考知识点一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例如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石墨等);金属单质(如铁、汞等);稀有气体等。

  (2)原子也不断地运动着;原子虽很小但也有一定质量。对于原子的认识远在公元前5世纪提出了有关“原子”的观念。但没有科学实验作依据,直到19世纪初,化学家道尔顿根据实验事实和严格的逻辑推导,在1803年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

  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都是宏观现象,是该物质的大量分子聚集后所表现的属性,并不是单个分子所能保持的。

  (2)“最小”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最小,而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

  分子的性质

  (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如阳光下湿衣物干得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一般说来,气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距离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气体比液体和固体容易压缩,不同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二者的原体积之和,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若口渴了,可以喝水解渴,同时吃几块冰块也可以解渴,这就说明:水和冰都具有相同的性质,因为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是相同的。

  必考知识点二

  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原子不带电。

  电子: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Q: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A: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必考知识点三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于化学反应中可再分,构成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化学反应前后并没有变成其它原子。

  相似点:

  (1)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2)质量、体积都非常小,彼此间均有一定间隔,处于永恒的运动中;

  (3)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不同;

  (4)都具有种类和数量的含义。

  原子的核外电子层分布

  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第一层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最外层不超过8个。每层最多容纳电子数为2n2个(n代表电子层数),即第一层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第三层不超过18个;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只有1个电子层时,最多可容纳2个电子)。

  原子中的电量关系

  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心得5

  初中化学物质的检验

  (一) 、气体的检验

  1. 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

  2. 氢气:在玻璃尖嘴点燃气体,罩一干冷小烧杯,观察杯壁是否有水滴,往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若不变浑浊则是氢气

  3. 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4. 氨气:湿润的紫红色石蕊试纸,若试纸变蓝,则是氨气

  5. 水蒸气:通过无水硫酸铜,若白色固体变蓝,则含水蒸气

  (二)、离子的检验

  6. 氢离子: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加入锌粒

  7. 氢氧根离子:酚酞试液/硫酸铜溶液

  8. 碳酸根离子: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9. 氯离子: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氯离子

  10. 硫酸根离子: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先滴加稀盐酸再滴入氯化钡

  11. 铵根离子: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12. 铜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蓝色沉淀则是铜离子

  13. 铁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红褐色沉淀则是铁离子

  (三)、相关例题

  14. 如何检验NaOH是否变质: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变质

  15. 检验生石灰中是否含有石灰石: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含有石灰石

  16. 检验NaOH中是否含有NaCl:先滴加足量稀硝酸,再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含有NaCl

  17. 检验三瓶试液分别是稀HNO3、稀HCl、稀H2SO4:向三只试管中分别滴加Ba(NO3)2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的,则是稀H2SO4;再分别滴加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是稀HCl,剩下的是稀HNO3

  18. 淀粉:加入碘溶液,若变蓝则含淀粉

  物质的除杂

  1. CO2(CO):把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2. CO(CO2):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3. H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通过氢氧化钠固体

  4. CuO(Cu):在空气中(在氧气流中)灼烧混合物

  5. Cu(Fe):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6. Cu(CuO):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7. FeSO4(CuSO4):加 入足量的铁粉

  8. NaCl(Na2CO3):加 入足量的盐酸

  9. NaCl(Na2SO4):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

  10. NaCl(NaOH:加入足量的盐酸

  11. NaOH(Na2CO3):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钙溶液

  12. NaCl(CuSO4):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钡溶液

  13. NaNO3(NaCl):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

  14. NaCl(KNO3):蒸发结晶

  15. KNO3(NaCl):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

  16. CO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

  化学之最

  1. 未来最理想的燃料是:H2

  2. 最简单的有机物是:CH4

  3. 密度最小的气体是:H2

  4. 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物质是:H2

  5. 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H2O

  6. 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原子

  7. PH=0时,酸性最强,碱性最弱

  PH=14时,碱性最强 ,酸性最弱

  8. 土壤里最缺乏的是N、K、P三种元素,肥效最高的氮肥是:尿素

  9. 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10. 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是:中国

  11.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2.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13. 空气里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

  14. 空气里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

  15. 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化石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16. 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碳

  有关“不同”

  1.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不同:是因为碳原子排列不同

  2. 生铁和钢的性能不同:是因为含碳量不同

  3.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

  (氧气和臭氧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水和双氧水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

  4. 元素种类不同:是因为质子数不同

  5. 元素化合价不同:是因为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6. 钠原子和钠离子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有毒的物质

  1. 有毒的固体:亚硝酸钠(NaNO2)、乙酸铅等

  2. 有毒的液体:汞、硫酸铜溶液、甲醇、含Ba2+的溶液(除BaSO4)

  3. 有毒的气体:CO、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心得20_

推荐阅读:

实用的公司军训心得范文

2023年国家安全教育日个人心得范文

大学社会实践活动心得十篇范文

进学生会的心得范文

大学电工实习心得范文

英语专业教育实习心得十篇范文

标签: 中考 心得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