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本书作文老人与海1
故事的开头,明确交代了老人出海捕鱼面临的窘境:
随后引入和男孩的对话,通过小男孩的回忆,带出了这样一个情节:
读到这里,你就会发现两个细节:
格外强调具体的天数,以及这个老人一条鱼也没捕到,感觉有点宿命论和仪式感的意味。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不会做这种精确的统计?比如坚持某一件事情,你统计的最长时间段是多久?圣地亚哥老人起码是 84 天,为什么会这样精确?
我们可以把正在发生的 84 天及它的前 40天,和已经过去的 87 天各自看成一个节点,来弄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设定。
前 40 天一条鱼也没捕到,然后接下来的 44 天又是一条鱼也没捕到,正在发生的这 84 天算是一个节点;
之前有一次是 87 天一无所获,后来就天天能捕捉到大鱼,这个 87 天也算是一个节点。
梳理完时间点,我们继续来看这个故事。
整整 84 天一无所获的老渔夫圣地亚哥,在第 85 天出海,在海上待了 3 天,捕到了一条「从鼻子到尾巴有十八英尺长」的大马林鱼——虽然最终只带来了一副鱼骨架——也就是说,87 天之后,老渔夫又捕到鱼了,是不是对应了上一次交代过的 87 天后捕捉到鱼的事情?
那么,这是无意的巧合,还是刻意的安排呢?
我相信,这肯定不是海明威的无心之举。这种数字的一致性,在开头可以理解为是铺垫宿命论。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直到老人最终收获了大马林鱼,这个宿命(文中多次提到的「运气」)就此打破。
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为什么是 87 天而不是别的数字。
这个设定,恰好和《圣经》里的故事相对应。有这样一个故事可以解释《老人与海》中的 40 天、87 天以及在海上的 3 天:
耶稣曾经被引到不毛之地,经受魔鬼考验。前 40 天没有进食,后来 40 天又经受各种残酷的折磨,最后 7 天也是磨难重重。这样加起来,正好是 87 天。而圣地亚哥在海上的 3 天,就可以理解为是,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 3 天。
我们不妨来看这一段描述:
这种描写,难免不会让人想起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情景。综合整个故事,我们就可以理解为:
耶稣的受难和复活,老人的失败与成功,这两者相互对照、彼此渗透,用来隐喻人在经受磨难后将会获得精神上的再生。
通过《圣经》里的一些情节作为隐喻,来讲自己的故事,在西方小说里非常常见。比如我们熟知的《百年孤独》、《喧哗与骚动》,还有麦克维尔的《白鲸》等等,以及戈尔丁《蝇王》里有一个叫西蒙的小男孩,就赋予了他耶稣的形象。
推荐一本书作文老人与海2
读了《老人与海》,我便被主人公乐观,勇敢与执着的硬汉形象所深深吸引。
主人公桑迪亚哥是位“背运”的老人,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第85天出海,经过两天三夜的搏斗,终于捕获一条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马林鱼。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归航途中,多次遭遇鲨鱼袭击,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光了,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在这期间,老人以非凡的勇气,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孤独,饥饿,疲劳和伤痛,一次次地超越人类的极限。但我们从中没有看见一滴失败者的眼泪,却分明看到强者失败时高傲的微笑,他是一个硬汉,是一个虽败犹荣的英雄。
这是一场孤独的历程,一个人划着一条小船缓缓地驶向远海,被大鱼拖着在漫无方向,复杂的洋流中四处飘荡,那种令人恐慌的迷失感,就像一个人在黑夜森林中寻找出路一样,老人只能和自己对话,和鱼对话,和大海对话。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它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外在的肉体可以接受折磨,内在的意志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被打败的可以是肉体,但绝不能是我们的意志。的敌人永远都是自己,当一个人的意志坚不可摧时,那么便没有任何事物会再让你畏惧。
所谓的“背运”,从未在老人心里起过一丝涟漪,他在大海上时刻面临着生与死的挑战,却始终没有产生退缩的心理。而反思我们现在所定义的挫折,磨难,难以跨越的荆棘,是何等的肤浅。或许,面对这些,老人的脸上只有淡淡的不屑。
尽管老人最终并没有将大马林鱼安全地带回家,不是最后的胜利者。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老人难道就不是一个令人崇敬的胜利者吗?因为他至始至终,都没有向大海,向大马林鱼,更没有向鲨鱼妥协和投降,他在精神上取得了虽败犹荣的胜利。在暗潮汹涌的海面上,残破的小船,冷冷的海风夹杂着浓烈的血腥味,也许这才是人真正害怕的,唯有不羁的灵魂,才能与大海对抗,与自然对抗,与命运对抗,这才是真正的伟大,即使他不曾成功过。
推荐一本书作文老人与海3
人生就是一场无止境的追求,无论成败与否,都是一个起点。成功与失败往往只是一念之差,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有面对失败的勇气。《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圣地亚哥用他的实际行动向我们证明———即使失败,也要成为一名英雄!
《老人与海》讲述了一位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的情况下,与大马林鱼机智地^v^、搏斗,正在归程中却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下了鱼头和鱼尾以及一段骨骸。
“然而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在老人与大马林鱼的搏斗中,大马林鱼无疑成为了牺牲者,鲨鱼来到后,老人和大马林鱼一样,同样成为了牺牲者。老人与鲨鱼间的搏斗,正是老人的意志和一切强大的敌对力量抗争,而鲨鱼则化身成为了敌对力量的代表。虽然鱼肉都被咬去了,但什么也无法摧残老人的意志。老人圣地亚哥虽然是一位失败者,但是他敢于同恶势力抗争的精神,使他成为了英雄。所有东西都注定会毁灭,只有你的行动才是永存的。只有这样,你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功者!
在生活中,挫折是必不可少的磨难。我们也许会因为难题而退缩,我们也许会因为落后的成绩而气馁,我们也许会因为考试而烦恼……这些小小的挫折不值一提,却往往成为人生路上的绊脚石。有些人会像老人圣地亚哥一样追越极限,在困境中迎难而上,即使失败了,也问心无愧。因为你做出了行动,你就是一个成功者!有些人却没有信心和勇气去直面失败和挫折,而是得过且过,最终被命运从成功的行列中抹除,成为一个无所事事的人。
鲨鱼或许是最后的胜利者,但毋庸质疑的是,老人也是一位胜利者,他始终知道这伟大的“杰作”是属于他的。他没有向大海向大马林鱼,更没有向鲨鱼投降和妥协。我们也需要具备这种敢于同命运抗争的勇气。在任何时候,都把失败看成一种磨练,让它成为我们垫脚的基石,来攀登更高的山峰,挑战自我,直面缺陷,超越极限,你就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英雄!
在人生的旅途中,哪会少得了失败?失败乃成功之母,人总会摔倒,只是看你能否重新爬起。是否还能勇敢地去面对,成功总在风雨后,只有经历了失败,才会体验那成功的来之不易。只要你用一颗顽强的心去对待,成功就在不远处向你招手。
推荐一本书作文老人与海4
这个暑假,我们共召开了三届读书会,参加人数一次比一比一次多,我们的收获一次比一次大,可见我们读书会的魅力所在。我认为,参加读书会有着N个好处,总结如下。
:拓宽阅读视野。参加读书会,各位博友把自己喜欢的书介绍给大家,并简单介绍内容和感想,让大家知道更多的好书。就说第三届吧,酒衷豪介绍的《时代广场的蟋蟀》这本书,我家里也有,但我一直不想去看,但是现在听了他的介绍,我恨不得立刻回家阅读。
:有书共享,共同分享好书。读书会上,听到博友们好书介绍,真想看到他们书,因此在交换书时,就可换到自己喜欢看的好书。通过换书活动,三届读书会,我们每人可以多看博友们推荐书6本。就说我第三届读书会上从快乐雪娃娃那里换到的《老人与海》这本书吧,当时她介绍这本书是多么动情,多么吸引人啊,还没到换书环节,我们俩就偷偷达成了交换协议,要不怕被别人盯上了。换回来的书我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忘记了吃饭,也忘记了睡觉,真是废寝忘食啊!
:组织性能力的锻炼我们这三届读书会,大多数博友们都做过了主持人,做主持人是每个博友的愿望,因为这是锻炼我们组织能力的大好机会。就说我当主持人那一次吧,我从周一就开始准备发言稿、会议安排、会议用品等一系列的材料,最后我们又修改稿子、又和酒衷豪练习等等。我们辛辛苦苦排练了四天,可是看到读书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各位博友的好评,我的心里也感到美滋滋的。
:搭建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平常,我们登台表演的机会很少,甚至有一些博友在上课都不敢站起来回答问题,即使回答,声音小的像蚊子,读书会就是一个让大家锻炼自信的平台,对着这么多的家长和博友讲话,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力。在第一届时好多博友们上台都非常紧张,可是到了第三届时,博友们都胸有成竹地走上了台,语言也非常流利,真的像换了一个人。
:以书会友,广交朋友读书会也算是一个博友见面会吧,我们几个不太熟悉的博友,聚在一起,以书会友,谈论自己的读书感受和感想,达到互相认识和了解,因此参加读书会的博友们都能多交些朋友。
:动手动脑,收获多多。我们在一起还做实验,一起动手看奇迹,一起动脑想道理。为了比出谁能先成功,我们都暗自用脑用心,探索科学原理。如第三次读书会,我和酒衷豪暗自想计策,我们把水里放上了盐,硬币上涂上了油,可是,到现场一看,并没有我们想象地那么难。通过我们集体做实验,我们真正体会到了水的张力是多么神奇,这是多大的收获啊!……
读书会的收获其实我们还有很多,阅读伴我们成长,读书会让我们收获。
推荐一本书作文老人与海5
《爱的教育》(原文是cuore,翻译为心)原名《一名意大利小学生的日记》,是通过埃·德·亚米契斯的儿子的日记改编的。这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以一个四年级男孩安利柯的眼光,讲述了从四年级10月份开学的第一天到第二年10月份在校内外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全书共100篇文章,包括发生在安利柯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还包括亲人为他写的许多劝诫性的、具有启发意义的文章,以及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9则感人肺腑的每月故事。通过塑造一个个看似渺小,实则不凡的人物形象,在读者心中荡起一阵阵情感的波澜,使爱的美德永驻读者心中。整部小说以一个小学生的眼光审视着身边的美与丑、善与恶,完全在用爱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自1886年该书诞生到1904年的短短20年里,就印刷了300多版。100年来,始终畅销不衰,目前已有一百多种文字的译本,并且多次被改编成动画片、电影、连环画、影响遍布全世界,成为一部最富爱心及教育性的读物,是世界公认的文学名著,并且是一部人生成长中的“必读书”。
不仅如此,本书实际上还涉及到9-13岁的孩子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可以使孩子了解到如何为人处事,如何成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一个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人――不仅是对家庭,还包括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相信通过阅读此书,孩子会受到人类全部美好品德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
蒙多·德·亚米契斯(edemondo de amicis)1846年10月31日生于意大利利古里亚大区因佩里亚省一个收奥内利亚的海滨城市。他从小喜爱军旅生活,16岁进入莫德纳军事学院学习,1865年毕业后成为军官,1866年积极参加了意大利第三次独立战争。1868年发表处女作《军营生活》,并因此而成名。1870年罗马解放后,他放弃军事生涯,定居都灵,成为意大利主要报纸的记者,并从此开始从事专业文学创作。埃·亚米契斯早期曾周游世界,写下不少游记,如《西班牙》、《荷兰》、《伦敦记事》、《摩洛哥》、《君士坦丁堡》、《美国游记》、《西西里的回忆》等。1879年至1889年的10年间是亚米契斯创作的繁荣时期,他写了许多有关社会题材的作品,有《散文集》、《朋友们》、《爱的教育》、《大西洋上》等。他关注社会问题,继而投身政治,参加社会主义运动,1891年加入社会党此后,他先后出版了《一个教师的小说》、《工人的教师》和《公共电车》等作品。1908年3月11 日因心脏病猝死于博尔迪凯拉。
本书译文因其优美生动的传神,于2000年荣获意大利驻华使馆颁发的意大利政府文化奖。
推荐一本书作文老人与海6
书,我们都爱看。今天,我就来推荐一本好书——《老人与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了解一本书,首先要清楚故事情节。《老人与海》讲的是什么呢?讲的就是头一位老先生,连续84天没打到鱼了。在第85天,他发现一条鱼上钩了,但是,老先生一直没敢收线。为什么?因为这条鱼强壮有力,竟然把这艘小船拉着走进了大海!经过4天的努力,终于,这条鱼力气不够了,慢慢游了上来,在浅海区打转。就在这条鱼靠近船头时,老先生拿起鱼叉,对准鱼的心脏扎了下去,鱼跳跃起来,但马上就死了。这时,老人发现这条鱼比他的船还长!老人只好让鱼与船并列漂着,一同回家。但是,鱼流的血引来了鲨鱼。老人使出了浑身解数与鲨鱼搏斗。鱼上的肉都被鲨鱼吃完了,结果老人带回去的只是一副骨架。
了解一本书,其次要清楚感想,也就是体会。《老人与海》给人的感想是什么呢?感想就是要有一种不屈服的精神。不论怎么样,都不能被困难所压制住。文中的老人,在一开始就有了这种精神——84天没打到鱼,老人不但不气馁,反而始终保持着乐观精神。钓鱼时,与鱼^v^4天,都不放弃。最后,拼死与鲨鱼搏斗,不抛掉鱼。这种坚持不懈,不屈服,不被困难所压制的精神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了解一本书,最后要把道理运用到生活中去。怎么要把道理运用到生活中去呢?在生活中,我们遇到了困难,不能被屈服;遇到了难题,不能被打倒。我们要努力解决难事勇往直前,不放弃,不低头折节。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不管是贫穷,是难题,是雪灾,是地震,还是洪水,都不能使我们投降,我们要永远傲然挺立。
听了我的介绍与分析,你想购买或看一看吗?赶快行动吧!
推荐一本书作文老人与海7
我读了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书《老人与海》。书描写的是一个老渔夫,在一次单身出海打鱼时,钓到了一条大鱼,却拉不上来。老渔夫同鱼^v^了几天后,才发现这是一条超过自己渔船数倍的大马林鱼,虽然明知很难取胜,但仍不放弃。后来又因大马林鱼伤口上的鱼腥味引来了几群鲨鱼抢食,但老人仍不愿就这样放弃,最终突出重围,将大鱼带回了渔港,让其他渔夫佩服不已。
当我读到“大马林鱼开始快速地围着小渔船游动,将缆绳缠绕到了桅杆上,老人右手高举着钢叉,在它跃出水面的一瞬间,竭尽全力地向它的心脏掷去,一声哀鸣结束了大鱼的生命,它静静地浮在水面上……”时,我的心也像一块大石头落了地。我非常钦佩老人那种毫不畏惧、坚持不懈的精神,虽然知道对手实力很强,但他没有丝毫退缩,而是迎难而上。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老渔夫才获得了这场生死较量的胜利。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习老渔夫的精神,做事情不怕困难,才能取得成功。
最后,书讲一个少年看到老渔夫在度量足有十八英尺长的大马林鱼,再次描写了这条鱼的巨大,说明老渔夫所克服的困难之大,非比寻常。这本写了老渔夫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我们也应该学习他那样,应该积极向上,做任何事都要坚持不懈,遇到困难要迎难而上,决不能半途而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和胜利。
推荐一本书作文老人与海8
张中行先生简介:
什么是作文
----------
张中行
这个题目似乎用不着谈,因为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已经熟悉。作文是一门课,上课,教师出题,学生围绕题目思索,组织,分段编写,至时交卷,教师批改,评分,发还,如是而已。
我当年也曾这样理解。因为这样理解,所以一提起作文,心里或眼前就有两个影子晃动。影子之一,这是严肃艰难而关系不小的事,比如说,课堂之上,如果写不好,等第就要下移,不体面;考场之上,如果写不好,分数就会下降,有名落孙山的危险。影子之二,作文要成“文”,文有法,如就题构思、开头结尾、组织穿插等等,必须勤摸索,牢牢记住,执笔时还要小心翼翼,以期能够不出漏洞,取得内行人的赞叹。两个影子合起来,说是等于枷锁也许过分,至少总是大礼服吧,穿上之后,就不能不正襟危坐,举手投足都要求合乎法度。回想小学时期,作文课就是这样兢兢业业度过来的。那时候还视文言为雅语,作文争取用文言,在两个影子笼罩之下,一提笔就想到声势,于是开头常常是“人生于世”,结尾常常是“呜呼”或“岂不懿欤”。老师当然也欣赏这类近于“套数”的写法,因而多半是高分数,有时还留成绩,受表扬。自己呢,有不少年头也以为这条路是走对了。
后来,渐渐,知道这条路走得并不对,即使不全错,也总是胶柱鼓瑟。认识变化的历程,河头驿站,游丝乱卓,相当繁杂,不能多说。打个比方,起初旧看法占据天平的一端,因为另一端是零,所以老一套显得很重。以后日往月来,读,思,写,新的成分逐渐增多,终于压倒了旧的一端。为了明确些,这新的成分,也无妨举一点点例。例之一,某作家的文章谈到,民初某有怪异风格的散文大家谈他的作文老师,乃是一本书的第一句,文曰:“放屁放屁,真正岂有此理!”好事者几经周折,才找到这位老师,是清末上海张南庄作的怪讽刺小说《何典》。我幸而很容易地找到此书的刘复校点本,读了,也悟出一些为文之道,是“扔掉一切法”。例之二是读《庄子》,如《知北游》篇答人问“道恶乎在”,说是“无所不在”,然后举例,说“在蝼蚁”,“在稗”,直到“在屎溺(尿)”。这是“扔掉一切法”的反面一路,“怎么样都可以”。一面是法都错,一面是怎么作都合法,这矛盾之中蕴涵着一种作文的妙理,用现在的习语说是“必须打破框框”,或者说积极一些是“必须解放思想”。
本篇的标题是“什么是作文”,这里就谈在这方面的解放思想。作文是一门课程,提到作文,我们就想到这是指教师命题学生交卷的那种活动,自然也不错。不过,至少是为了更有利于学习,我们还是尽量把范围放大才好。事实上,这类编写成文的活动,范围确是比课堂作文大得多。情况很明显,课堂作文,一般是10天半个月才有一次;而在日常生活中,拿笔写点什么的机会是时时都有。这写点什么,内容很繁,小至便条,大至长篇著作,中间如书信、日记等,既然是执笔为文,就都是作文。总之,所谓作文,可以在课堂之内,而多半在课堂之外。
课堂之外的作文,可以不用标题的形式,或经常不用标题的形式。自然,如果你愿意标题,譬如写一封信完了,张中行先生简介:
什么是作文
----------
张中行
这个题目似乎用不着谈,因为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已经熟悉。作文是一门课,上课,教师出题,学生围绕题目思索,组织,分段编写,至时交卷,教师批改,评分,发还,如是而已。
我当年也曾这样理解。因为这样理解,所以一提起作文,心里或眼前就有两个影子晃动。影子之一,这是严肃艰难而关系不小的事,比如说,课堂之上,如果写不好,等第就要下移,不体面;考场之上,如果写不好,分数就会下降,有名落孙山的危险。影子之二,作文要成“文”,文有法,如就题构思、开头结尾、组织穿插等等,必须勤摸索,牢牢记住,执笔时还要小心翼翼,以期能够不出漏洞,取得内行人的赞叹。两个影子合起来,说是等于枷锁也许过分,至少总是大礼服吧,穿上之后,就不能不正襟危坐,举手投足都要求合乎法度。回想小学时期,作文课就是这样兢兢业业度过来的。那时候还视文言为雅语,作文争取用文言,在两个影子笼罩之下,一提笔就想到声势,于是开头常常是“人生于世”,结尾常常是“呜呼”或“岂不懿欤”。老师当然也欣赏这类近于“套数”的写法,因而多半是高分数,有时还留成绩,受表扬。自己呢,有不少年头也以为这条路是走对了。
后来,渐渐,知道这条路走得并不对,即使不全错,也总是胶柱鼓瑟。认识变化的历程,河头驿站,游丝乱卓,相当繁杂,不能多说。打个比方,起初旧看法占据天平的一端,因为另一端是零,所以老一套显得很重。以后日往月来,读,思,写,新的成分逐渐增多,终于压倒了旧的一端。为了明确些,这新的成分,也无妨举一点点例。例之一,某作家的文章谈到,民初某有怪异风格的散文大家谈他的作文老师,乃是一本书的第一句,文曰:“放屁放屁,真正岂有此理!”好事者几经周折,才找到这位老师,是清末上海张南庄作的怪讽刺小说《何典》。我幸而很容易地找到此书的刘复校点本,读了,也悟出一些为文之道,是“扔掉一切法”。例之二是读《庄子》,如《知北游》篇答人问“道恶乎在”,说是“无所不在”,然后举例,说“在蝼蚁”,“在稗”,直到“在屎溺(尿)”。这是“扔掉一切法”的反面一路,“怎么样都可以”。一面是法都错,一面是怎么作都合法,这矛盾之中蕴涵着一种作文的妙理,用现在的习语说是“必须打破框框”,或者说积极一些是“必须解放思想”。
本篇的标题是“什么是作文”,这里就谈在这方面的解放思想。作文是一门课程,提到作文,我们就想到这是指教师命题学生交卷的那种活动,自然也不错。不过,至少是为了更有利于学习,我们还是尽量把范围放大才好。事实上,这类编写成文的活动,范围确是比课堂作文大得多。情况很明显,课堂作文,一般是10天半个月才有一次;而在日常生活中,拿笔写点什么的机会是时时都有。这写点什么,内容很繁,小至便条,大至长篇著作,中间如书信、日记等,既然是执笔为文,就都是作文。总之,所谓作文,可以在课堂之内,而多半在课堂之外。
课堂之外的作文,可以不用标题的形式,或经常不用标题的形式。自然,如果你愿意标题,譬如写一封信完了,张中行先生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