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读后感600字作文1
《平凡的世界》 是路遥文集中份量最重的一部长篇,全景式地描写了中国现代城乡生活,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平等人为代表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们的形象,人生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人生的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纷繁地交织,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从这些平凡人的故事中,路遥给我们引发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我们怎么去生活,和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和思考,书中多次提到对人生的看法,这可能是这本书的深邃所在,也是这本书的精华。在这个物质文明喧嚣的时代,每一个还拥有梦想并在追梦的人们都该再重温《平凡的世界》,它会让你懂得:尽管命运是那样的不公,尽管社会有那么多的不公,可只要你能够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终能获得最后的成功。每一个正在虚度生命的人们都该读《平凡的世界》,它会让你懂得珍惜。
少平是幸福的,因为有晓霞的出现。即使他们最终不能到一起,他们都是幸福的。这也是孙少平平凡生活中不平凡的一点,他遇到了田晓霞。然而,现实生活中能有多少人能找到自己的真爱呢?对于很多人来说,孙少平的爱情是让人羡慕的。少安是平凡世界里面写的最成功的人物,我是这么认为的。真的是把人物形象刻画到了极致。我甚至觉得少安就是身边的某一个人。他小时候因为无钱读书而退学,他与润叶的爱情是那么的让人惋惜。少安,他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家。对于家他没有一点点的自私。为了家里能够维持下去,他放弃了润叶。尽管书中说他对润叶是一种兄妹之情,但是我们不会忘记他接到润叶给他告白信时他的那种喜悦,甚至抓狂。润叶这么好的人,少安没有理由不喜欢。只是我们的少安责任心太强,他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给不了爱人幸福,因此他不敢去谈爱情。他只有婚姻,没有爱情。他的老婆必须是能够与他一起撑起这个家的。再说到少安的事业,可以这么说,少安是一个很精明很勤劳并且思想很先进的人。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能够发家致富并不超出我们的意料,他的经历却是几经坎坷,几度起伏。多么的现实啊,付出才会收获。有得当然有失,事业上如日中天时他的'妻子却病入膏肓。这又是平凡的世界一大绝笔。
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刻等待我们的是幸福还是灾难,就像我们永远不知道看似外表完美的苹果里面是好是坏,只有自己去品尝、去接受,才知道那未知结果的味道。作为平凡的我们,注定会有一个平凡的世界。可我想,我们要向少平学习,学会乐观勇敢的去接受面对生活的一切不幸,认真对待任何一份工作,热情对待每一个人。生活没有如果,他们的命运告诉了我们。我们每个人的命运都受制于这个时代。我们不能完完全全的决定着自己的命运,我们要做的是怎样让我们更幸福。有远大的理想很好,想平凡的生活也好,这只是我们追求幸福的一种途径。
《大学》读后感600字作文2
此党整分难可些立会百传大被支管强
我最近读完了仰慕已久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部作品是苏联作家高尔基最着名的自传体三步曲小说。
此党整分难可些立会百传大被支管强
此党整分难可些立会百传大被支管强
《童年》反映了高尔基童年时父亲不幸去世后,他在外祖母家里度过的艰苦岁月。他每天看到的是舅舅们为家产而争吵斗殴,外祖父毒打儿童等一系列的丑恶之事。但与此同时他也得到了外祖母的疼爱。外祖母经常给他讲故事,鼓励他将来多写文章,使他对文学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此党整分难可些立会百传大被支管强
《在人间》则写了高尔基由于外祖父的破产而被迫外出打工挣钱谋生的曲折经历。他曾经在鞋店、轮船等地方做学徒,不得不忍受老板的剥削和有钱人的斥骂,过着非常沉重而苦闷的生活。
此党整分难可些立会百传大被支管强
《我的大学》则讲述16岁的高尔基梦想进大学读书,最终通过努力进入社会学习,受到了各种思想的启迪和教育,社会这所大学为他展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广阔世界,使他的思想越来越成熟起来。
此党整分难可些立会百传大被支管强
我非常佩服阿廖沙那惊人的毅力和耐力,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还有那种热爱文学的精神,所以我赞美他!
此党整分难可些立会百传大被支管强
在十分悲惨的生活条见下,书是一文不值的。阿廖沙没有书,也没有时间读书。但他不理会别人的讥讽和反对,千方百计的借书,看书。
此党整分难可些立会百传大被支管强
“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这是高尔基的一句名言。高尔基不也是这样,在艰苦的环境下读书,爱书吗?相比起来,我们有条件读书却不去读,那岂不是浪费吗?难道这不可耻吗?
此党整分难可些立会百传大被支管强
人需要真理,就像瞎子需要明快的引路人一样。把午夜的黑暗化为黎明的曙光。让书陪伴你度过一年又一年,让你在书香中渐渐成长。珍惜现在的大好学习时光,以高尔基为榜样。
此党整分难可些立会百传大被支管强
我在学习上也要这样!要做到认真学习、不耻下问、多读书、读好书,逐步积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有所作为呀!
此党整分难可些立会百传大被支管强
湖南长沙楚怡学校五年级:张雨荷
此党整分难可些立会百传大被支管强
读《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有感750字
此党整分难可些立会百传大被支管强
此党整分难可些立会百传大被支管强
此党整分难可些立会百传大被支管强
此党整分难可些立会百传大被支管强
《大学》读后感600字作文3
用了几天时间,把《大学》精读了几遍,真有一种相见恨晚、醍醐灌顶的感觉。
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初学入德之门也。”大学是千百年来读书人做学问必读的第一部书,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根源,是2000年来士子们做人做学问的标杆。程颐先生还说,大学是做学问第一部,《论语》《孟子》到在其次,学者做学问必须从这本书学起。
大学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觉得这条可以作为所有大学的校训,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人生的意义吗?再看看当今的大学,仿佛离这三条基本的方向还相差的挺远,大学的教育不仅仅是授人以技,更重要的是授人以道。之后这本书还说了实现这三条基本方向,实现天下大治的方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这八条途径又以修身为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意修身为本。”如果修身搞不好,治国平天下那是不可能的。
关于做学问,《大学》里引用了一句《诗经》中的话“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是做学问就像磨制一块精美的玉器那样,需要反复的为之,精益求精。做学问如此,磨练德行也是如此。接着又提到了诚意的根本“勿自欺也”,所以说君子在独处的时候,更要小心谨慎,不敢随便。
最后,《大学》里提到几条关于“治国”“平天下”,摘抄几条经典的,“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意思是听案子的最佳状态就是没有案子,有点像中医里的理论“不治已病治未病”,就是大家都没有纠纷了,自然和谐社会就成就了,非常高。还有“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以利为利,即是以利为目标,那么上下交争利,国危矣!以义为利,即是以义为目标,方为长治久安之道。
《大学》读后感600字作文4
王佳昭
《大学》是儒家的经典。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中的“学”就是指“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这本书的中心。何为“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在于改掉自己不好的习惯,在于养成美好的品德,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句话是我读整本书最受益匪浅的一句话。它告诉我们的含意远远不止“各司其职”那么简单,它表达的意思还有:做什么事,就做好。作为孩子,孝很重要,只有做到了孝,以后才能学到忠、学到义。身为人父,不仅要爱自己的孩子,还要仁慈。作为^v^,也是如此。
《大学》中有这么一段话,“一家仁,一国兴仁,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带领一个国家,到了一个团体没有想象中的复杂,一定是从自己修身,家庭文家做起,自然而然治国,平天下。作为领导的人不仅要做到勤,还要做到仁慈。在我们国家,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和政府的关系。20_年汶川地震后,^v^总理第一时间来到灾区,只会全国人民和灾难做不屈的斗争。我想,正因为哪里有困难,哪里就会有党和政府的关怀,我们国家才能长盛不衰。
《大学》让我们终身受益!
《大学》读后感600字作文5
最近,我在紫阳国学堂学习了《大学》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使我懂得了许多修身的道理。
《大学》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的德行,在于使民众日新又新,并达到最完善的境界。那么,什么是光明的德行呢?我想,最基本的就是孝敬父母。
读了这段话,让我想起古代的一个故事。赵善应是南宋的一名官员,是历史上有名的孝子。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需要用人血和药进行治疗。赵善应二话没说,马上买药,然后用刀刺破手臂,用自己的鲜血和药,给母亲服用。在赵善应的精心照料下母亲的病很快就好了。病虽然好了,但母亲却落下了心悸的病根。一有打雷等大点的响动,母亲就会害怕。因此,每遇到雷雨天气,赵善应都会走进母亲的房间,陪伴母亲。有一个寒冬的夜晚,赵善应出远门归来,走到家门口时,随从正要敲门,赵善应却马上制止说:“别敲了,我怕惊吓到母亲。”就这样,他和随从坐在门口房檐下,挨冷受冻直到天亮。赵善应这种孝敬父母的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呀!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大学》这本书提出的“为人子,止于孝”的目标。自从学习了《大学》,我在家里也能孝敬父母。妈妈工作了一天回到家,我高高兴兴地敬妈妈一杯茶,妈妈就很开心。到了晚上,我来到卫生间倒一盆水,然后让妈妈洗脚,妈妈说我是个懂事的孩子。爸爸回来了,想去餐厅洗碗,我就让爸爸休息,我来洗碗。
学习了《大学》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孝道。作为孩子,孝很重要,只有做到了孝,长大以后才能做到忠和义,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做事。
《大学》读后感600字作文6
初次接触《大学》,不求甚解,读完一遍以后的感受即是感动。可能有人觉得奇怪,《大学》讲的并不是声情并茂的煽情故事,为何会感动呢?此时的感动不只源于文中所讲,还源于着书者及注疏者。
总结一下,让我感动的有三点。首先,我读的版本是朱熹的《大学章句集注》,一直对宋朝的学者无好感,尤其是朱熹,印象中总觉得他是个迂腐古板,呆滞严厉的学者,毫无灵气可言,看过这篇集注之后才发现人家并非徒有虚名。他的注疏严谨而详尽,对原文的理解深刻而通透。想来能千古留名果然是有它的道理的。朱熹只是古代学者的一个典型代表,从他身上可以看到古代文人学者极为严谨的治学态度。他们毕恭毕敬,兢兢业业地学习钻研孔圣之道,几乎是带了一种虔诚的。这种对待学术的虔诚也许在今天的学者身上很难再发现,这是一种不计功利的严肃和认真,也是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它纯粹源于治学者本身。
接下来是第二点,《大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个人道德修养与治理天下之间的辩证关系。前面很大一部分讲的是个人道德修养,“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此句同孔子的“君子日三省乎己”道理是一样的。古人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对自己提出了严格,甚至是几近苛刻的要求。“治骨角者,既切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而复磨之。”君子自身的恐怕比治骨角,治玉石更要严厉。
这种对于完美人格的执着追求,令人肃然起敬。这是令我大为感动的第二个地方。在当今这个标榜个性的时代,人们我行我素,安于自己的本来状态,“个性”在张扬其魅力的同时也为不少不思进取者提供了放任自己的理由。古人对于完美的极致追求也许并不会实现,实际上实现的人确实很少,但是他们这种对美的人格的不懈追求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尊敬,敬重。
第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从这句话中,我看出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即有所作为,换句话说,就是用行动去改变现实,将目标一步步分解细化,从而逐步实现。与此同时,在实现目标的时候也要注意方法,分清本末然后循序渐进。“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因如此,古人认真而严肃地经营人生,严格要求自己,修身养性。相比之下,我们现代人面对问题要消极得多,颓废与无奈也多得多。许多时候,我们也给自己树立光辉高远的理想,然而却仅仅是止于口头,懒于行动。只是说说而已,真到要为理想吃苦的时候却畏畏缩缩,止步不前。想想古人,再看看我们自己,真是汗颜。
以上三点是我最有感触的地方。此外,《大学》是世界观人生观与方的综合,它的“三纲领”,“八条目”论述了一个理想的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该采取的行动。实际上,理想也是《大学》的一个主题。
还有,文中字字珠玑,包蕴万千,读来让人受益匪浅。
《大学》读后感600字作文7
《大学》卷首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所谓“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意指理解掌握;而后一个明为形容词或名词,强调儒家的道统而非其它的歪门邪道。明明德与亲民、至善一直被认为是《大学》之重要的三纲。明德是根本,亲民为路径,至善则是境界,是个体行为的理想目标。
这对于一名教师就比较重要了。因为教师通常肩负明德和明明德的双重责任。
所谓明德是规范的体例,说起来并非难题;关键在于明明德,这又是一个双向的行为过程。作为一名教师就需要循循善诱,通过传道释疑解惑,激发学生对真和善的渴求,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的发展,同时,在言传的同时更可以身教。以教师自身的良好言行感染学生使其可以不断地明明德,日积月累而达到教学双方自立并立人。
亲民、至善——大学之道强调的不仅是人的道德本性和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亲民,说到底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体认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诚明德性,由此同样再去施之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共同创造出一个和谐社会,这样就能做到大学之道所谓的“止于至善”了。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确实可以吾日三省吾身,明明德,亲民,至善既不难;同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完美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亦不难。这就是通过《大学》篇学习受到的教益和启迪。
《大学》读后感600字作文8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以此没世不忘也。”
“於戏!前王不忘”源自《诗经。周颂。烈文》,是周成王祭祀时赞颂先王并诫勉助祭之句。也就是说先王建立如此显赫之伟业,吾等后人不能忘记这样的伟业传承。具体又指什么呢?
也就是“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君子仰慕古贤圣人之德行,见贤思齐,见圣渴仰;而小人也乐得借用先贤之名来以此获得自利。
在东方另一个国家印度文明传承也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瑜伽这样结合、联通、合一和相应来表述。与内心心性合一而明身乃心性之化身;与天上神灵合一,如阿凡达;与古贤先圣合一而智慧似我。以至于佛教盛行而演绎到无比殊盛而繁复,君子探求无限,小人用其无限。可见正信和迷信混杂一起,难以清晰。
而儒家直探龙珠,直揭精辟,仅此一句,使真意灵魂大白与世,简单平实,仁心直露,使人深省,言下大悟。
《大学》总在不断引用先人智慧说当下实际,没有半点拖泥带水,也无修饰,更是中立直接,真实华族智慧之精要,深读其乐无穷。也由此成全了《大学》的历史地位。
生活中,我们总在道理中纠缠不清,与其说道理无非就是自我认知的一面之词,放在阳光下暴晒,还能有多少客观。一切道理皆废话,不中立,所以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中,说什么才是最根本的呢?那就“贤其贤而亲其亲”,其贤其亲变成自然之道,用在社会中就是合真之道,明辨是非之道。至此,心性洞开,与天地合一。
《大学》读后感600字作文9
初读《大学》,云里雾里,一知半解,感觉十分乏味。读完后就只记得开篇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明、在止于至善”,顺道留了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印象。说来,我读《大学》与冰心读《三国》颇为相似,均是拿起又放下,放下后拿起。再次读《大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什么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一读,对我来说是当头棒喝,不过20xx字的文章可谓字字珠玑,包罗万千,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真理。
总体来说,大学总体框架是由“三纲八目”搭建,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子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在这逐步的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我的内心是十分震撼,总结下来,感触最深的有三点:
其一,就是“知其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日:“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知其所止”,也就是知道自己应该“止”的地方,通俗说就是找准自己的位置。然而天地悠悠,过客匆匆,多少人随波逐流,终其一生而不知其所止。当今时代,生活的诱惑太多,可供的机会太多,更给人们带来了选择的困惑。不少人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统统成了精神的流浪儿。其实,不同身份,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所“止”,关键在于寻找最适合的自身条件,最能扬长避短的位置和角色,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并不断向着目标迈进。
其二,就是“格物致知”。何为“格物致知”?既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大学》崇尚的是一种终身学习不断实践的态度,纵观中古历史上的学者,身上都有一种极为严谨的治学态度,他们毕恭毕敬,兢兢业业的专研学问,几乎对知识带了一种虔诚,这种对待学术的虔诚在今天的学者身上也很难再发现,这是一种不计功利的严肃和认真。现在社会,浮躁的人太多,沉下心来做事的人越来越少;一朝学习的'人越来越多,抱终身学习观念的人越来越少,快餐式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在这种情形下更是需要我们谨慎,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不断学习,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不断提升自己,切勿在时代潮流中迷失自己。
其三,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无所不用其极在今日是被曲解了,成为了贬义词,其原意为追求完美的道德境界。《大学》所诉:“正其心,诚其意,慎其独”均为追求完美道德境界的途径。古人之于道德修养的重视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他们对于自身道德修养提出了严格几近苛刻的要求。“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阐述的就是古人对于自身道德修养的打磨就如同加工骨器,不断切磋;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反观现在,道德缺失已经成为社会的话题,随便打开新闻都能看到各种道德缺失的报导,十分令人痛心。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更应该要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也使自身的修养上一个台阶。
《大学》读后感600字作文10
《学记》讲述了古人对学习的理解,是高度概括的,没有实际操作的教条,可以看作是古人对“教育”“学习”的纲领。前途是美好的,道路嘛,自己去摸索吧。
文章开宗明义,第一句就解释为什么去“学”,去接受“教育”:化民成俗,可以理解为有一个良好的社会风俗习惯,这应该是有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不同时代自有不同解释,我想一般应该是百姓安居乐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吧。
虽有至道(道这个东西,内涵丰富,太玄,非三言两语说清楚),不去学习,也不能“知其善”。古人对学无止境认识很透彻,知道“学然后知不足”,发奋地学习才知道自己有那么多不知道的东西,有人越学越感无知也是这个原因,这也解释无知者无畏;巅峰对决,只有功力深厚的人才知其中的深浅,莽夫是看不出门道的。古人对“教”和“学”的'认识,不像现在这样割裂,现在老师高高在上,一切都对,学生的质疑总被当做不听话。古人知道“教学相长”,将教和学统一起来,学生和老师大家可以互相学习,学生之间也可以互为师学,所以有同学一时无法理解某些知识点,如果你知道的话,不妨将你的理解分享出来,在教别人的时候,你的认识也会更上一层楼。现在的学生不仅缺乏不耻下问的勇气,连虚心请教的一并抛弃啦。
或许古人愚昧,对一切未知的东西心存敬畏,对于学习也当做神圣的事情,所以才有至圣先师的孔夫子,被当做祖师爷祭拜。
学习是有一定规律性的,不可揠苗助长,所以“未卜禘[dì],不视学,游其志也”,意思是说时候未到(还没祭天)的时候,天子(领导)不能去视察学校,这样学生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去“游其志”,发展个人的志向。
我觉得对老师的作用,古人认识的更加深刻,老师要“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无论老师还是父母,对学生的志向之类,别整天批评,要多多观察的学生,少发言,在适当的时候才加以指导。像现在的父母也不要孩子上两天学就问去逼他考清华北大,烦死啦。
求学的人有四个经常犯的错误: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是指学习的时候,或贪多不求甚解,或学习一点点就容易满足,或将学习看做太容易不下苦功夫(伤仲永之类的神通),或自我设限不求进步。这四点学习的人和教学的人都要明白,产生四种错误的心理不同,要对症下药。
古人对老师的评价高,所以即使皇帝,对自己的老师要“无北面”(和老师,别用君临天下那套礼仪,尊师)。现在教师的神坛已经走下神坛,成为谋生的一种职业,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也out,一去不返啦。
更多的内容,这里不再一一展开,不过《学记》这篇文章还是值得复读。古时的一些文章,酣畅淋漓,一气呵成,隐喻恰当,道理明了,不似现在一些无病呻吟的文字,毫无深意,只能凑字数,凑页数换RMB。虽然读这些书不能令你身价倍增,也不算一种找工作的技能,但是陶冶情操方面比一个数学公式强多了。在十几年的西式教育下,穿梭在古人的文字间,完全不同的感受,别有一番惬意。
《大学》读后感600字作文11
学历史,论一个王朝的覆灭,原因无外乎是封建制度的腐朽、皇帝的昏庸无能、不顺应时代的发展、严重的剥削云云,一切都成了格式化的模板,可以被套用并且冷冰冰的对每一个走向末路的王朝指手画脚。直到有幸阅读了《万历十五年》,才深刻的意识到,历史书上一句简单的甚至是不起眼的话,对当时的人来说,却是历经了漫长的,真实鲜活的一段峥嵘岁月。
万历十五年,一个看似毫不起眼的年份,却在许多人看不到的地方涌动着暗流,大明王朝这一封建帝国看似与往常一样的在运行着,却悄然走到了崩离的边缘。构成这个庞大帝国的零件,皇帝、首辅、文臣武将、思想家及至每一个子民都各司其职,维持王朝这一大机器的运转,殊不知这个庞大的机器即将走向末路。
究其原因,不得不提到道德、法律、文官治国的政治结构以及政治体系的落后。《四书》《五经》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成了规束人们道德行为的模板,从无数文人那里不断传扬、延续,甚至成为治理社会的基础,它要求人们^v^仁义礼智^v^,朱熹之后,理学更是被发扬光大,上至天子下至万民无不按此来约束自己,一个民族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固然是好,可政府怎能仅仅把道德作为行政的准则呢?
只有公平公正的法律才是一个国家应有的治理社会的根本,严刑峻法的重要性可参看战国时期的.秦国,本是被东方各国视为蛮夷的西方偏远小国,却能在商鞅变法之后并不算漫长的岁月里^v^奋六世而御宇列^v^,一跃成为最强的国,明王朝没能走的更加长远,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对法律的漠视甚至于一部分人的肆意践踏。
这部分人则包含于万历时期两万文官这一庞大的官僚集团之中,这一集团分散而又凝聚,冲突而又团结,在这一特殊集团治理之下的中后期王朝,看似歌舞升平繁花似锦,其实不过强行堆砌华丽空有其表。万历时代,皇帝是一尊被人摆放在天神位置的活着的祖宗,他是一种信仰,一种代表这个帝国的高级符号,他的一言一行无不被文官集团制约,致使他一旦做出集团的人认为出格的事,就会招来无数参谏的奏本,有的人甚至不惜放弃自己的生命进行^v^死谏^v^在这种情况下,万历皇帝逐渐心灰意冷站在了他们的对立面,除非是出席重大的礼仪庆典,否则鲜少露面。
文官集团不仅制约着皇帝,还制约了政治体系的发展,首辅张居正生前想要推进赋税的变革以适应时势的变化,却因触动了文官集团的利益于死后遭到清算,这场轰轰烈烈历时持久的清算运动之后,改革被迫流产;高级将领想淘汰落后的军队^v^短板^v^,建立有效的机制以适应边境防御需要的努力,也在文官墨守成规的情况下付之东流。只有戚继光依靠张居正的荫庇组建了战功赫赫的戚家军,()编制了一整套完善且强大的治军方略,但这一成功的个例也在张居正死后的清算运动中逐渐消亡。
久而久之,大明王朝在积弊已久的情况下脱离轨道也是不难预见的事了。一但偏离轨道却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那么无论是活着的祖宗万历皇帝、以首辅为代表的朝廷臣子、有抱负的爱国将领、标新立异的思想家,还是每一个兢兢业业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普通民众,都无法阻挡一个王朝的谢幕了。
《大学》读后感600字作文12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民族。“读史可以明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书中找到解决现状的方法。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在巨大的压力下成长与生活,逐渐变得浮躁,急于成功,把最基本的东西抛之脑后。
人要不断的学习并确立目标,然后为之奋斗,一步一步的实现自己的理想。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之人,因为漫无目的的生活着,是在消磨时光,没有真正的价值。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几乎每个人都想成功,都想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有很多人由于各种原因将自己的理想搁置,而在忙着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
通过阅读《大学》,我懂得“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只有拥有光明正大的品德,弃旧从新才能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在文章中,我找到了解决自己浮躁的方法,即“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只有确定目标,志向坚定,才能镇静浮躁的心,进而有所收获。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我相信,每个人在努力之后,都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大学》读后感600字作文13
窗叔向我们推荐这本书的时候说要放在手边,时常翻翻。
我要羞耻的说我的第一遍看得非常之艰难,总觉得哲学式的表达方式我还是领悟不来,这是一个要慢慢锻炼的过程,需要时常翻翻的过程。
值得高兴的是,这样的费力还是让我有所收获的。而且是不浅的收获。我想以后还会时常翻翻,而第一次看的感觉应该会和以后再看的感觉十分不同,记下每次的感受,是否可以记录自己成长的轨迹?
这篇,就是第一次的读后感吧。
这四年半以来我对大学的教学方式进行过无数次的质疑,我质疑它为什么没有教给我我希望学到的东西,质疑它为什么没有教给我可以令我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本钱,质疑它为什么一定要我们写论文,为什么要把学术和教学纠缠在一起,质疑它为什么不能真正的培养出人才。质疑为什么新一轮的大学校长全部换成了行政人员。
在阅读这本书之中,我时刻感到自己曾经的这些质疑有多么幼稚。
大学应当是一个独立的,给予追求真理者一切物质的、精神的条件的地方。
真正的大学生是一群抱有非功利目的的,对真理充满渴望,不断追求的人。而不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为目的的人。
大学应是一个整体,是教师和学生的整体,是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整体,是学术与教学的.整体,大学,应是体现“统一性与整体性”之地。而不可将组成它的部分各个分离,假若不是研究的需要,严格意义上的分科也是不应当的。
但是对于大学的质疑仍是不应停止的,且问以下几句,雅斯贝尔斯所提倡的。
1,我们大学的精神是否是独立的?
2,我们的大学有没有教给我们探索真知的方法?
3,我们的大学是否将自己定位为为人类探索真知而设立的机构?
4,我们的大学知道他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吗?
5,我们的大学有很好的处理学术与教学的关系吗?
6,我们是让与学术无关的行政人员来治校了,可是这些人员是客观的吗?
7,我们的大学允许异己的声音存在吗?
8,我们的大学允许不利己的声音存在吗?
综上所述,中国有大学吗?
中国没有真正大学,但是又是否有真正的大学生在呢。
大学理念的不能发扬,大学精神的缺失,恐怕责任也不都在大学。
作为本应是渴望探索真知的大学生,我不能不扪心自问:
1,你上大学究竟是为了什么?
2,你的心中究竟有没有对真知的渴望呢?
3,你为什么总是在抱怨大学而不自省呢?
反复想着这些问题,在没有真正的大学的时候,若想产生真正的大学生,是件难事。但若你有着真正的大学生精神,真正领悟了大学之理念,哪里又不是你的大学呢?毕竟,雅斯贝尔斯也不得不承认,很多推动现实进步的成就,都是发生在大学之外的。
从今天开始,在一个没有真正的大学的国度里做一个真正的大学生吧!
《大学》读后感600字作文14
这是一个很久以前发生在北京的故事,它讲的是一个叫英子的小女孩,一天英子的爸爸、妈妈带英子去看骆驼队,打头的骆驼,总会有一个铃铛,英子问爸爸:“为什么打头的骆驼都会有一个铃铛呢?”爸爸说:“要是骆驼们碰见远处的狼,铃铛在响,狼就知道是有人在保护着骆驼呢。”英子说:“不对,爸爸,是因为打头的骆驼太寂寞了,所以才用铃铛的。”
一天,她们家的奶妈--宋妈要去买菜,英子跟着一起去了。走到惠安馆,她们看见了一个疯子。这个疯子是个女的,她总是站在门口整理她的麻花辫,她的名字叫秀贞。秀贞是因为她的'孩子小桂子丢了,才疯的。英子看呆了,疯子招手叫她过去,她就顺着疯子的手势,慢慢地过去。这时宋妈说:“孩子,快走啊!”
说着,就拉起了英子的手。走到一口井边,她看见一个叫妞儿的小朋友,她刚打完水,一些坏孩子说:“唱个歌,才让你走。”妞儿哭了,英子忍不住大叫:“你们为什么要欺负她?”从此以后,妞儿和英子成了好朋友。一天,妞儿告诉她:“我的爸妈都不是亲的,他们老是打我。”
妞儿一笑,总是有一个泪坑,英子看见秀贞脸上也有一个泪坑,她怀疑妞儿是不是秀贞的孩子。有一次,妞儿走到横胡同,后面跟着高高的男人,那是妞儿的爸爸啦,英子看见妞儿来,她很高兴,可是妞儿并不高兴。她还拿手把英子推走。第二天,妞儿到她家,撩起裤腿,给英子看她爸爸给她打的伤,妞儿的肩膀也被她爸爸打肿了。
一天,英子偷偷溜出门,到惠安馆去找秀贞,秀贞拿了一件还没缝完的衣服,在英子的身上左比右比,还托英子帮她找齐化门的小桂子。英子最后帮她找到了妞儿,原来妞儿就是小桂子。
英子生病住院了,刚可以下床,她爸爸就把她接回新家了。英子就上学了。有天,她爸爸睡着了,刘平他们在墙上踢球,踢的乒乒乓乓响,英子的妈妈说:“英子,下去让他们到空房子那边踢,告诉他们你爸爸在睡觉。”刘平他们把球踢到了草丛里,他们请英子去捡球,英子没说话,只是拨开草,往草丛里走去。
英子左翻右翻都翻不到,她在草丛里发现了一堆东西,后来她知道这些东西是一个小偷的。这个小偷跟她是好朋友,有一天,刚下完雨,她到草丛里去看那里的东西还在不在,她看到那个人还在那里,可始那个人低着头,仿佛没有看见英子一样,英子走过来,他才看见。那个人说:“我不能在这儿长呆了,你快回家吧。”后来,那个人被抓住了。英子很伤心,她抱在妈妈怀里,想哭一通。
英子是六年级的同学了,今天她该毕业了。是她代表大家去领毕业证书,英子想请爸爸去参加。可是,叔叔被日本人害死了,爸爸急得吐了血,住在医院不能下床。领了毕业证书,她兴冲冲地跑回家,她看见夹竹桃都谢了,几个妹妹在玩土,她就说:“是谁把爸爸的花都给摘下来了?我要告诉爸爸。”
这时,老高过来说:“英子,你快去医院吧,去安慰安慰你妈妈。你爸爸他……”说到这儿,他再也说不下去了。英子从来没有这么镇定过,她说:“好,我去医院。爸爸的花落了,我再也不是小孩子了。”
《大学》读后感600字作文15
《四书》可谓家喻户晓,寒假中,我便把《四书》中的《大学》拿出来,读一读,品一品。
《大学》是儒学的经典。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中的“学”就是指“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是这本书的中心。何为“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在于改掉自己不好的习惯,在于养成美好的品德,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句话是我读整本书感到最受益匪浅的一句话。它告诉我们的含意远远不止“各司其职”那么简单,它表达的意思还有:做什么事,都要把这件事做好。作为孩子,孝很重要,只有做到了孝,以后才能学到忠、学会义;与人交流,要做到“言而有信”才能使自己有信誉,别人才能相信你、信任你,把你看作朋友。身为人父,不仅要爱自己的孩子,还要仁慈。作为^v^,也是如此。
《大学》中有这么一段话:“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带领一个国家,带领一个团体没有想象中这么复杂,一定是从自己修身,家庭齐家做起,自然而然治国、平天下。作为领导人的不仅要做到勤,还要做到仁慈。在我们国家,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和政府的关怀。20_年汶川地震发生后,^v^总理第一时间来到灾区,指挥全国人民和灾难做着不屈的斗争,慰问当地受灾群众,抚慰灾民受伤的心灵,让灾民深深地感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我想,正因为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和政府的关怀,我们国家才能长盛不衰。
《大学》让我懂得了不少其它书难以得到的知识。
《大学》读后感600字作文16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以此没世不忘也。”
“於戏!前王不忘”源自《诗经.周颂.烈文》,是周成王祭祀时赞颂先王并诫勉助祭之句。也就是说先王建立如此显赫之伟业,吾等后人不能忘记这样的伟业传承。具体又指什么呢?
也就是“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君子仰慕古贤圣人之德行,见贤思齐,见圣渴仰;而小人也乐得借用先贤之名来以此获得自利。
在东方另一个国家印度文明传承也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瑜伽这样结合、联通、合一和相应来表述。与内心心性合一而明身乃心性之化身;与天上神灵合一,如阿凡达;与古贤先圣合一而智慧似我。以至于佛教盛行而演绎到无比殊盛而繁复,君子探求无限,小人用其无限。可见正信和迷信混杂一起,难以清晰。
而儒家直探龙珠,直揭精辟,仅此一句,使真意灵魂大白与世,简单平实,仁心直露,使人深省,言下大悟。
《大学》总在不断引用先人智慧说当下实际,没有半点拖泥带水,也无修饰,更是中立直接,真实华族智慧之精要,深读其乐无穷。也由此成全了《大学》的历史地位。
生活中,我们总在道理中纠缠不清,与其说道理无非就是自我认知的一面之词,放在阳光下暴晒,还能有多少客观。一切道理皆废话,不中立,所以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中,说什么才是最根本的呢?那就“贤其贤而亲其亲”,其贤其亲变成自然之道,用在社会中就是合真之道,明辨是非之道。至此,心性洞开,与天地合一。
《大学》读后感600字作文17
同学们,你们知道家喻户晓的“四书五经”指的是哪四书吗?对了,那就是《论语》《大学》《孟子》和《中庸》。在这个寒假中,我就阅读了“四书五经”中四书之一——《大学》。
《大学》这本书为世人所传诵,是儒家学派的经典。那么,何为“大学”呢?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大学就是一片政治哲学论文,探讨了各国平天下的原则道理。它以“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为三大纲领,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八个条目,阐明了治国平天下必须从“修身”、“齐家”做起,而“修身”、“齐家”又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作为途径。其中还特别强调个人修身对政治的影响。
《大学》可真是儒家德治注意原则的表现。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雅士把《大学》看得很重,还将《大学》中的话用于生活当中做到。
古代汉武帝推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汉武帝在位时,可见多么重视儒家学派呀!汉武帝也是一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帝,他打败了匈奴的屡次进攻,最终统一天下。
《大学》这本儒家学派的经典,告诉了我们太多太多。勤政爱民、自立修身,让我们永远记住“四书五经”中《大学》这本书吧!
《大学》读后感600字作文18
中科院院士^v^先生曾言:“我们中国在传统上是把治学和做人完全结合成一体的。”是的,在儒学体系统治中国的2000多年来,大众接受的教育主要是关于怎样做人的。从仁、义、礼、智、信到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儒家思想的不断发展,似乎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理想的人格系统,同时,也从思想文化的高度上,为华夏文明铺开了为人处世的漫漫长征。
朱熹曾指出:“《大学》是修身治人的规则。如人起屋相似,须先打个地盘,地盘既成,则可举而行之矣。”然而,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崛起,人们似乎把做人和治学逐渐分离,学习的内容更多地倾向于应用科学,即格物、致知。久而久之,社会上的一部分人失去了做人的规则,甚至还出现了应试教育这样僵化了的育人系统,令人不胜唏嘘。实际上,这样的学习风气从根本上就已经失去了方向——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正心、诚意,是修身,故而,缺乏思想道德修养的求学是无法树人的,也是无法进步的,因为这样的人做不到真心诚意地热爱学问,而只是虚情假意地将学问当做是成功的工具,那么求索又怎么可能竭尽全力、精益求精呢?
“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引导青年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坚持治学与做人的统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现代教育不可逆转的涡流。同时,也只有不断追求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修身之道,方可成就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信念。
《大学》读后感600字作文19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指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这章内容是围绕“诚意”二字展开的。大学“三纲八条”中第三条就是“意诚”,所以本章就用“所谓诚其意者”开头,接着自然而然就有了后面的文字,行文的方法依然是举例说明什么是意诚。毋其欺、恶恶臭好好色、慎独等都是为了解释诚意服务的。文中又一次用列举事的方法来对小人与君子加以区别。
学习该章要琢磨“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这句话的内涵。这句话是说一个人的外在表现是由内心意念所控制的,或者说内心意念总能表现出来,因此君子都注重慎独,慎独是君子诚意的表现方式,简单说就是心里没有“妄念”,有了“妄念”一定会通过自己言行表现出来。
人在群居的时很容易受到约束,一些人内心所想与自己的行为常是不一致的,因惧怕“十目所视,十指所指”,于是不得不做些“违心”之事,这是小人而非君子的表现,所以君子能够做到慎独。即使独居独处也能严格要求自己,因其内心本就没有“妄念”,这才是诚其意的内在含义。
本章的总的思路是,要想明德,先要致知,要想致知必先格物,格物之先须要诚意。或者说能静下心来琢磨事物运行之道理的大前提是心无妄念,即意诚。意不诚者什么事也做不成,这在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具体实例了。
《大学》读后感600字作文20
孟繁伟;《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第四章读起来太难,开始很多字都不认识更别该文说啥意思啦。文中多次引用《诗经》原文更是让人难以理解其意,如果没有《诗经》功底,再不看注释或翻译都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意思了。就算知道《诗经》中这几话意思,如果不能把前面几章结合起来进行阅读也不能明白这章说的是什么意思。
第一段关键在于一个“止”字,这个“止”字不是停止而是达到或者到哪里的意思。接着第二段用类比的方式解释“止”的意义,例如“为人君、为人臣、为人子”如何如何等。该章必须结合开篇“止于至善”四字进行阅读理解,唯有这样才能明了本章的意思就是告诉明德要“止于至善”的意思。止于至善不是达到某点而是不断地追求直至最高境界就是至善,或者说至善才是最高层次。
本章第三段指出明德的过程要不断的琢磨,格物才能致知。也是告诉后人要想明德唯有格物穷理,不断琢磨才能不断地进步,于是才能逐步提高对“德”的认识。
大学乃大人之学,小学学“事”,大学明“理”,即“明德”后“明明德”。怎么明德?格物、琢磨,再格物、再琢磨,唯有如此。朱熹曾说成人即大学的学习方法有二,一是自学二是交流。自学中不断的研究,交流中相互借鉴才能不断地提高对“德”的认识和理解,这样才能止于至善。
可惜现在的学生一是自学能力差二是不相互交流,大量的时间用于如何应对考试。如从这方面看如今的教育真的是不如古时,从方法上应向古人学习,这也或许是没有“大师”的原因吧。《诗》云:“於戏,前王不忘!”这句话更值得做教育的人深入反思啊。
《大学》读后感600字作文21
《大学》原本是名列五经的《礼记》中第四十二篇,宋朝的程氏兄弟把它抽出来单列,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大学》是四书五经当中最短的一篇,共十一章,仅有1700字左右。虽然很短,但却讲出了一个人由凡转圣的途径,若人能够依照大学的教诲,进修德行、钻研学问就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一生受益无穷。退可善其身,进可报天下。
《大学》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觉得这条可以作为所有大学的校训,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人生的意义吗?再看看当今的大学,仿佛离这三条基本的方向还相差的挺远,大学的教育不仅仅是授人以技,更重要的是授人以道。之后这本书还说了实现这三条基本方向,实现天下大治的方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这八条途径又以修身为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意修身为本。”如果修身搞不好,治国平天下那是不可能的。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其物而穷其理也。”是给我感悟最深的一句话,它的意思是“说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我们从小学到现在,寒窗苦读十几年多数是为了金榜题名。但上了大学我又不免迷茫,我们要如何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呢?再没有老师象以前那样时刻监督自己了,我们只能靠自觉。所以我们要去认识事物,接触事物。只有彻底研究事物的原理我们才可能获得有用的知识。关于做学问,《大学》里引用了一句《诗经》中的话“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意思是做学问就像磨制一块精美的玉器那样,需要反复的为之,精益求精。做学问如此,磨练德行也是如此。接着又提到了诚意的根本“勿自欺也”,所以说君子在独处的时候,更要小心谨慎,不敢随便。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我们可以不求自己有多高尚,但在待人接物方面至少要做到真诚吧。以心换心才能走得更远。
把《大学》读了之后,真有一种相见恨晚、醍醐灌顶的感觉。希望此类的国学经典能让更多人受到教育启发。
《大学》读后感600字作文22
孙思瑶
《大学》卷首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意指理解掌握;后一个“明”为形容词或名词,强调儒家的道统而非其他歪门邪道。明明德、亲民以及至善一直被认为是《大学》重要的三纲。明德是根本,亲民为路径,至善则是境界,是个体行为的理想目标。人们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又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两者都一样,都被人用来表达自己所理解的君子之道。这种君子之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
《大学》一曰“大人之学”,二曰“为政之学”。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成年之人,要在社会上立足,需要知书明理,通晓人生之道;二指但凡有成就的人,都具有光辉伟大的人格,他们修己安人,历练内圣外王之道,终成轰轰烈烈的事业。这两种含义具有同一思想——修身。
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应该牢记在心,努力学习,为自己的目标奋斗。在这个过程中时刻记住,只有做好一件小事,才能实现理想。
《大学》读后感600字作文23
天从学校读书室借了一本<>,本以为肯定也不过如此,可没想到一拿在手中,就不愿意再放下,一直读到晚上1点才罢休!
今天一大早就醒来了,昨晚脑海中都是书中的情节,就好像我也在经历一样!于是毅然放弃了我爱的懒觉,再次捧起了它,直到11点才看完!!
书中讲的是80年代的大学生,他们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在学校的不合理的学习制度下,有勇气反抗,对待爱情勇敢,坚贞!
我在看书时常拿他们和我自己做比较,发现我在他们面前就像一个小学生,幼稚,无知!!
我想我找到目标和动力了,80年代的他们就是我的学习的目标,他们的努力是我学习的动力!为了目标他们能一直的努力,并且能够坚持下去,也能很清楚的对待这个社会,总有一颗炎热且向上的心!
我也会向上的,就像他们一样!!
《大学》读后感600字作文24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秩序失衡,人心秩序也失去依托。在战乱纷争的时代,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奔走于各国之间,推行自己的理想。韩非子,作为韩国诸公子之一,看到韩国在战争中屡次败北,面临被秦亡国的危险,多次上书韩王变法图强,但均未被采纳,因而只有退而著书述志。
在《韩非子》中,他作《孤愤》、《说难》等五十五篇,洋洋洒洒十万余言,表明了他依法治国,重视耕战的主张,阐述了变法的重要性和其治国理论。阅读《韩非子》一书,给我最主观的感受是其中的“阴冷”。似乎朝野中的一切都是针锋相对,不争个你死我活决不罢休:先看君主,虽然手握大权,身居高位,可因为担心身边的人谋权篡位,只得把自己的一切好恶都深藏起来,终日戴着“面具”示人,惶惶不得安宁。这样的君主看似风光无限,可实则怎一个“累”字了得。再论人臣,似乎都是乱臣贼子,心怀鬼胎,对权力地位虎视眈眈,处心积虑想钻君主的空子以图私利。
人臣之间自然更加“玄妙”,充斥着政治阴谋、离间术,人人自危,仿佛一不小心就会遭奸人陷害,蒙冤而死。这些阅读文本后直接的感受,与韩非子把其政治学理论建立在“人性好利论”前提上关系甚密。韩非曾说:“人情莫不出其死力以致其所欲;而好恶者,上之所制也,民者好利禄而恶刑罚。上掌好以驭民力,事实不宜失矣。”(《韩非子。制分》)虽然师承荀子,但在“人性恶”上,韩非子的观点明显更进老师一筹。“荀子谓人之性恶而可以为善”,而韩非子“认定人之性恶而无为善之可能”在他看来,人都是自私自利的,不仅在君臣间是一种赤裸裸的利害交易关系,即使在父子、夫妻间也存在着算计之心,利益之虑。如他说:“父母之于子女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故父母之于子女也,犹用计算之心相待也,而况无父子之泽乎?”(《韩非子。大体》)。
既然连父子这样的'至亲也不可信,一般人之间的仁义忠信就更不足以恃了。既然认为人际关系是如此险恶,那么自古以来在宗法制中温情脉脉的人伦情感“假像”自然不攻自破,儒家所推崇的君臣间有如父子般的道德希望也断然无立足之地。此外,韩非子认为在利益驱动下,一切道德说教和道德修养都会变得苍白无力,“陈轻货于幽隐,虽曾,史可疑也”。(《韩非子。六反》)既然认定人性如此,那么如果还在政治中坚持道德原则,岂不是缘木求鱼?于是韩非子适时地提出一套以“尊君”为主旨,以势(严刑峻法形成的高压)为体,以法(普遍主义的赏罚规定)术(通过分权制衡驾驭群臣的权术)为用的专制理论,也都在情理之中了。
作为一部关于帝王统治的教科书,《韩非子》无疑对秦的统一以及其后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韩非所说的“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既是一个封建大帝国维护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v^面所必须的,又是中国历史上一切封建
《大学》读后感600字作文25
《我的大学》是是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之一,是一部有着深刻教育意义和巨大艺术魅力的作品。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是高尔基最卓越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宝贵财富。它问世之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鼓舞着无数渴望光明和知识的年轻人勇敢前进。小说以其现实主义写实风格和热情勇敢的生活态度征服了全世界无数读者的心。
《我的大学》至今仍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激励了几代人从高尔基的'作品中汲取追求光明的勇气和信念。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读了《我的大学》这部文学作品后,我深有感触。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主人公青年时代的生活及命运,而且还向我们展现了世纪之交广阔的时代背景下一代人的成长历程。高尔基出身贫寒,有着不幸的童年。他捡过破烂,当过学徒和杂工,受尽了欺凌与虐待。就是在这悲惨而又艰苦的生活中,高尔基仍如生命力顽强的小草,艰难的生长并且绽放。我多么渴望像高尔基那样,做一棵“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小草啊!多么渴望像他那样,到知识的海洋中去遨游。
书中的主人公曾经是十分向往大学的生活,感觉是十分梦幻的,当他告别自己的外婆,来到另一个城市的时候他才知道原来事实并非是这样的。到了喀山,他知道为了能够生存下去,他必须要受雇去干活。在这段艰苦的生活中,每天中午吃干瘪的面包,睡觉与别人共睡在一张床板上。即便他那么努力,但他并未实现自己的梦想,从此社会就成为他的大学。在与社会上的知识分子的接触后,他懂得了很多知识。现实生活将他逼入了精神面临崩溃的时刻,但在革命的熏陶下,他摆脱了自杀的想法。即使生活在社会但他还是获得了充足的知识。得到了他精神的动力。
当时的生活如此的艰难,但高尔基并未就此放弃,他在革命的熏陶下投入了自己的写作中,用自己在社会大学里获得的知识,来为革命做出自己的努力,这是很值得我们现在的青年去学习的。即使你无缘大学,无缘优越的学习生活,但生活就是一个学校,他也会教会你很多,让我们去面对困难危机的时候从容的去对待。
同高尔基相比,我真是羞愧万分。平时在学习中遇到一点挫折我就难以面对,甚至会半途而废。主人公那种强烈的读书欲望以及顽强的学习精神,使我想到了自己:家中厚厚的书,却让它们闲着,难道是“书非借不能读?”不,自以为知识已经很丰富了,可恰恰相反,不是说“学无止境”吗?难道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更好地成长?不,当我读完这本书后,才真正明白:“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才真正体会到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有所作为。
《大学》读后感600字作文26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啊!《大学》的宗旨就是让人们显示自己天赋的美德,革新人们的思想观念。每次读到《大学》时,这种体会都让我感触良多,受益匪浅。
你听!“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段话是我最喜欢的,它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弄懂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后就能安定自己的心,不会为外界所迷感,就能做到心静如平静的海面,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定地走自己的路。一个心静的人心态也会安稳,远离浮躁,思虑周全,从而收获最伟大的学问之道。
记得四年级时,我雄心勃勃地报了许多数学竞赛,可获奖的次数却寥寥无己,我一下子惊呆了!平日里在奥数班里的“鸡头”走出去却是如此的不堪一击!我变得烦躁不安起来,对奥数也起了排斥之心……在这关健时刻,全校要求背诵《大学》,我一遍又一遍地朗读,正是这段话让我顿时豁然开朗,它让我明白了人最重要的是自身的意志,如果你的决心动摇了,思绪混乱了,那你以前所作的努力都将会付诸东流,因为这样的人绝对不会成功,更加不能克服任何的困难。我忍不住对着墙大喊:“王子陌,从容镇定地面对所有的一切吧!”
从此,我把奥数看作是我人生路上最大的敌人,我下定心要击垮它,要征服它,不知不觉中,我欣喜地发现,每一次的拼搏我都会收获到不一样的新知识,它让我的头脑更敏锐,思维更活跃,让我的数学成绩平走青云……
你看!《大学》就像是我的一个益友,将数不清的道理塞满了我每一根血管,让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让我终身受用!
《大学》读后感600字作文27
《大学》作为四书之一是古人必修的科目,千年之后,再读《大学》,也能从中感受到当时的思想风潮。可以说它影响着千万古人,也形成了他们独特的具有中国色彩的思维方式与做人原则。其中某些道理沿用至今,我们的思维方式仍受其影响。
《大学》中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止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简而言之,即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七证(知,止,定,静,安,虑,得)。这是它的核心。再直白些,他讲的就是做人,做学问。
众人皆知,人性本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品行只是因为成长的环境不同。但我们所崇尚的都是做一个有道德,修养,品行的君子。做君子的基础首先要做到正心,诚意,修身。首先我们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场合都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使自己有一颗正直的内心。这样就算外界环境何其复杂,也不能扰乱你的判断,动摇你正确的态度。其余次之。其次做人要讲诚意。“所谓诚意,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心慎独也。”它既需要人们对诚意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愿意过有诚意的人生,同时还要逐渐养成习惯,以诚意人生为幸福,以违反诚意道德为痛苦。这样才会实实在在去追求诚意。从善改过,不断完善自己,在各种非诚意的诱惑面前不动心,这是对君子的要求。而对大学生而言,诚意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大学生是祖国的接班人。如果连大学生都不讲诚意,那么整个国家还谈什么未来呢?最后,学会修身,做到进取和完善。虽然我们做不到完美,做不到圣人一样可以考虑到天下,但是我们能做到的是修身,修身更多的不是为了国家,而是为了自我能活得更高尚。
另一方面就是做学问。做学问讲究致知,格物。“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有不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不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格物指努力穷就事物之理。当人们通晓事物之理后,人的知识也就完备彻底了;致知完全是作为认识过程找能够的格物在人所得知识的一个自然结果。若没有格物谈致知是无法办到的,所以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就要格物致知,精神上“诚其意,正其心”诚意则必须从慎独开始,正心则要求保持平和的心态。
最后我们简单谈谈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我们要齐家。正如一叶知秋,以小见大。连自己家族都管理不好,怎能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作为大学生,我们为自己的目标,理想奋斗的过程中,应由小事做起,做好每一件小事,最终必能实现你的伟大目标。
《大学》蕴含的内容太多太多,如用一句话来讲,“《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
《大学》读后感600字作文28
“学而优则仕”,取得一定的成绩就得给予相应的官职,否则便是重视不够关怀不到。当然,没有一官半职也无法说明你取得了成绩。
正是这一句辛辣的书评吸引了我,从头至尾,一气呵成!
书中对人物的刻画可以说做到了极致,心理描写更彰显了人物百态,然而读罢给我最深的感觉却是:这里不是校园。没有莘莘学子的朗朗读书声;没有青春校园的生机和活力;没有学术论坛的笔剑争锋。
这里是一个工厂,专门负责生产经营的地方;这里是一个围城,城里城外的人们各显神通;这里更是一个集市,到处都是呼喊叫卖的声音。
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人生最好的境界莫过于此吧!
《大学》读后感600字作文29
读完《大学》后我感想诸多,概括下就是两方面的领悟,一是做人,二是做学问。朱子在《大学》中说:“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所以说,懂得大学之道的人,才能获得大学问,这次选择读《大学》我认为是很正确的,读“初学入德之门”认真领悟其中的道理,做人生的大学问。
我曾很不理解“大人之学”,大人是指做官的大人,还是长大的大人,看了南怀瑾的《原本大学微言》后,我才知道凡有志于学,内养的功夫和外用的知识,皆能达到某一个水准,称之为“大人”。所以读大学,是修身、做学问那么基础的一步。
《大学》原来是《礼记》中的,但后来被抽出,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的时候正式成为四书之一。《大学》的主要内容总结起来被称为“三纲八条七证”,三纲即:明明德,亲(通“新”,革新的意思)民,止于至善。八条即: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七证即:知,止,定,静,安,虑,得。它所包含的道理很多很多,我的领悟有以下几点:
第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闭眼深思这段,能做到那样独善其身的人确实不多。现在的社会到处都是诱惑、比较、不信任,大家都活在面具下,适应这社会不得罪人的同时保护着自己脆弱的心,让我想起了小丑,彩色的笑脸下那颗心是笑着,还是流着泪呢。又有多少人能出淤泥而不染呢,意志有定向,心不妄动,所处而安,处事精详,然后达到至善之境。就拿我们的大学生活举例,真正踏踏实实学习的人又有多少,那些因为社团、学生会、兼职的事逃课、不学习的人又有多少,意志有定向了吗,心不妄动了吗,心里总是顾忌那么多,离自己的目标、梦想却越来越远。修身,做学问却被那么多事诱惑着、阻碍着,有一本书中说:“青春是一场无知的奔忙,总会留下颠沛流离的伤。我多么希望明天有太阳,灼烧我那腐烂的梦想。”不懂这大学之道的,不懂得独善其身的,代价将会是我们的梦想啊,我们要对学习的对象有整体性的认识,进一步确定学习目的,学习怎么做人,做好人,做正人,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求功名、胜利。凡物都有本有末,明白这本末始终的先后次序,出去旧染之污而自新,让一颗浮躁的心静下来,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不顾虑的是什么,能在忙绿浮躁的时候自我反思一下或者回忆一下过往的种种,不也是一种自我提升的方式。确定自己大学生活的目标,明白自己的方向,便不会轻易被其他干扰,然会至死不渝地去追求。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做到类似的“君子日三省乎己”了吗,没有。《大学》启示我们应该持续不断地污垢涤净,保持身心的洁净和清新,古人对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我们对美剧、动漫持续不断地更新跟着看,这足以证明我们是有毅力的,那为何不能将这毅力用在个人道德修养上呢。听古人的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最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革旧图新,达到最好的境界。
第二、又说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字的顺序就强调了我们应该先做到修身,正如一叶知秋,以小见大,自身品德修养不好何以谈治国平天下。至于齐家,现在社会上的“小三”、“裸婚”等等和婚姻有关的话题越来越多,有人扩大了婚姻的问题,像《围城》,结婚后就像把自己围在一座城里,那不只是方鸿渐的婚姻情况,更多的成了很多人的写照,但是爱情还是依旧美好的,家庭也是幸福大于烦恼的,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忍让的处事方式古人比我们现代人看的更透彻,因为他们懂得以修身为本。懂得明明德,懂得何为薄厚。虽说“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天下鲜矣”,但我们仍需更好地修身然后也可以更好地齐家,“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齐家才能治国,而治国才能平天下。看看各国的高层政府官员,为什么他们的一举一动会那么受关注,为什么媒体会想方设法地寻找绯闻或是优点,正因为他们的地位,他们若能齐家,那治国也有利,这也是处世之道,推己及人,以身作则的道理,“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以身作则,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总之,最初的源头就是修身,学会修身,做到进取和完善,虽然我们做不到完美,做不到圣人一样可以考虑到天下,但是我们能做到的是修身,修身更多的不是为了国家,而是为了自我能活的更高尚。倘若一个个自我都能正其心,诚其意,国何能不治。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此刻就修身吧,多学,多思。
第三、“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为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格物指努力穷就事物之理,当人们通晓事物之理后,人的知识也就完备彻底了;致知完全是作为认识过程找能够的格物在人所得知识的一个自然结果。若没有格物谈致知是无法办到的,所以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内修就要格物致知,精神上就要“诚其意,正其心”,意诚则必须从慎独开始,正心则要求保持平和的心态。
那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从格物到修身,对事物初步认识后,然后又会达到七证:知,止,定,静,安,虑,得,最后才能做到修身。曾子教我们“知止”,知止而后能定,就像佛说:“如香象渡河,截流而过。”我们要把纷纷扰扰的心思暂时停“止”下来,就要截断众流一般,之后才有定,就像平时说的想的太多反而会得不到,那么又何必有那么多的繁杂思想呢,朝着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走好脚下的路不就很好了吗?《大学》中又说:“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
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在这纷繁的世界中,我们是子女,是学生,是以后的支柱等等,在社会上扮演着不同角色,就意味着有不同的目标和方向,学习亦是如此,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目标,因此每个阶段都应明确目标。高中以前我的目标一直都是考个好大学,现在上大学了似乎缺少了目标,有时会很迷茫,可是还有时间迷茫吗,这个阶段的目标也该明确,学习继续修身,继续让自己优秀强大,毫无理由仍在无病呻吟只是弱者的表现。《大学》教我们做事应专心致志,深入思考。当我们深入思考后,找到了方向,做到了“止”那就能把目标以外的事暂时放下,寻得自身的安定,内心就平静,这之后又可以重新开始思绪,看事物认为平常,也就得到了“安”,思想客观、朴素便是“虑”,最后的收获便是“得”。这一系列的犹如蝴蝶效应般,若我们能从开始一步步的实践,那结果肯定是更好的。都说成功是属于有准备的人的,因为他们确定了方向,内心平静,有了安,虑,便可得?现在的自己和自己所期许的那个差距很大,既然现在有了内心中的方向,我就应寻求内心的平静,重新理清思绪,然后一步一步向着目标努力,收获最后的成果。
以上大致是我对《大学》的感悟,现在的自己曲解了学习的概念,从高中开始是为了考试而学,到大学是为了学分而学,这样的自己很悲哀,何时才能够“即物而穷其理”,什么时候能为了自己而学呢?此刻吧。修身的重要性不容小觑的,学习是漫长的是无尽的,是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真理,在学习中修身何乐而不为,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这样漠然的处世态度,很少有人可以做到,毕竟我们所处的社会太过复杂,似乎已经很少有人会或者有机会去体会修身的意义所在,那么我们就尽量做到修身吧。我们总是以仰望的姿态去面对人生,或许仰望意味着追求,意味着理想,却未曾想过仰望的同时却已经将自己贬了值,人确实该有理想,该有追求,但是这种追求这种理想应该如何去体现呢,我们总是在应对这社会所带来的一切,却有多少人能对所谓的社会现实泰然处之,以一个平和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呢。现在让我们学会用平和的态度去做事,深入地思考。我仍记得高中的校训“修己安人,铸玉成器”,修己,成器,当我通过《大学》从不同的角度我发现修身的重要性,我可以不追名逐利,可以不随波逐流,但是不可以不修身,不可以堕落,考了好多好多篇我的大学我不堕落,原来我们在大学防止的就是堕落,虽然此大学非彼大学,但大学亦彼大学。那么就让我在我的大学中通过这些领悟继续不断地探索吧。
在这里,我还要告诉我的朋友,同学,我们一定不能丢下国学经典文化。我们作为中国的年轻人,国家的栋梁,我们更应该学习中国的国学经典文化,让它在世界之中流传。历代美国总统^v^说过那么的一句话:“他说当中国人的下
一代忘记自己文化的那一天,我们就可以攻打这个民族。”这句话就是意味着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的文化啊。再说,我们作为当代的大学生,真正的国家的栋梁,我们也应该起到带头模范的作用,认真地好好的阅读中国的国学经典文化,好好的传承我国的经典文化。
《大学》读后感600字作文30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曾子在此引用上古之圣人之经典,开始阐述仁学的要义皆来自上古时期的传承,通过孔子刨根问底显示了仁学的本质来源于人之心性,一切神祇之性皆来源于本性既德性,剥离怪力乱神,去除无谓的精神崇拜,回归自然,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彻底的回归,回归无神轮,一切人皆可圣,圣不在什么地方,心性就是圣地。由此可见,无论佛教宣说无神论却再次沦入神祇崇拜,其他所有宗教都没离开有神崇拜。这是我们华夏文明最璀璨的源起。
《尚书。周书》中德《康诰》乃周公封康叔于殷地之时所作的训辞。意为你要克制自我之私欲而昭示仁德之性,慎用刑法,善待孤寡老人等等弱者,才不会如同三监一样为了自己而使社会动荡。能够执守和实现内在心性之德于自己和天下,也只有这样实行圣贤之道于时时刻刻和事事物物中。
《尚书。商书》中《大甲》中说到伊尹放太甲这个事件中来说明“先王顾諟天之明命”的根本性。太甲上位三年而刚愎自用,一味享乐而朝政昏乱,被伊尹放于铜宫而反省,终于明白天子与百姓无别,明白心性只要而重新国泰民安。告诉大家不管是谁皆应尊重内在心性之本,方本国顾諟天下之命。
《尚书。虞书》至《帝典》阐述上古禪让之礼。“克明峻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也就是说通过天子内在生命中高深光明的德性来普照和谐九族百姓,以至于和睦相处,风俗归厚,才使社会处于文明,以至于普天下太平。可见华夏文明上下贯通,从不偏颇,这就是我们国家的社会本质以和谐为上。
通过对《尚书》三篇的经典引用,明明德之明是自觉、自发、自主、自由地彰显仁义心性,是超越的和先验的。正如孔子所说“吾欲仁,斯仁至也”。禅宗临济大师一样以人为本,心性自明,可见佛教传入中国,融合了儒家思想和道家本善才有了禪总本真,于是禪宗才是真正的汉佛之核心,完全超越原来的佛教框架。
读书明志在于透彻心性,大学之深邃在于此。
《大学》读后感600字作文31
《大学》原属《礼记》中的一篇,在唐宋时期开始受到重视。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大学》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句话告诉我们,从天子到平民百姓,一切都以修养身心为根本。修身这个根本抓好了,长大以后就可以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办不到的。
古代圣贤非常重视修身,为我们做出了榜样。许衡是元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有一次,许衡在天气非常炎热的时候路过河南沁阳,当时非常口渴,路边正好有一棵梨树,路人纷纷去摘梨吃,惟独许衡静坐树下不动。有人不解地问:“何不摘梨解渴?”许衡答道:“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其迂腐:“世道这么乱,梨树哪有主人!”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难道我们的心也无主了吗?”许衡这种“我心有主”的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呀!这种“我心有主”的精神,就是《大学》提出的修身之道。
修身的“身”,指言行而言,“修身”就是修养自己的言行。人有身体,从具体的洒扫应对进退,到动静、^v^,所言所行都要合乎礼仪、礼节、与礼貌。当今,社会上有一些干部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就没有做到“修身”,他们与《大学》的要求相比,与古代圣贤相比,是多么可耻,多么渺小啊!
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也要把“修身”放在第一位,按照圣贤经典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比如:当有客人到家里来做客,我会先给客人倒水。放学时,有同学摔倒了,我会主动去把她扶起来。到别人家里串门,或者到学堂上课,没有经过允许,不能动他人的东西。
读了《大学》我明白了许多道理。今后我要努力学习,做一个好学生。
《大学》读后感600字作文32
从小学四年级起,我开始接触了四书五经里的《大学》,在第一次接触《大学》时,只能说自己是无知的,什么也看不懂,什么也听不懂,只是在那里死记硬背,虽然背下来了,但只是在脑子里轻轻划了一道浅浅的痕迹。在经过一遍又一遍地回味之后,慢慢地我觉得《大学》已经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脑海里。
《大学》是我的第一位文言文老师。《大学》一直在教给我们“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详细地讲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虽然我不大了解那些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但我知道做人要有诚意,这样别人才会相信自己,我们还要修养自己的品性,不至于出去不讲礼貌,让人觉得自己是个没有好习惯,家庭教育也不好的坏孩子,让别人说自己的坏话,看不起自己,所以我们要讲礼节,要修身。古人说道:“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虽然只是短短几个字,但字里行间表达的意思却是那么深厚的道理,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己的品性;想要修养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大学》里面讲的道理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和我们的成长是分不开的。像小孩子的根本和大人的根本都是要修养品性,其次才是学习和工作,如果孩子没有良好的品性,小则影响自己的人生,长大对社会也会有不好的影响,所以我们要修好身,正好心,然后做事也就简单了。
《大学》——我的第一位文言文老师,第一本接触的四书五经里的一本书,现在已经牢牢地装在我的脑海中,永远也抹不去。
《大学》读后感600字作文33
最近,我在国学堂学习了《大学》这本书。读了《大学》后,我虽然不太懂其中的奥秘,但也从中学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我喜欢《大学》中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我理解这三纲领就是去恶从善、改正缺点,弘扬光明的德行,使自己达到最完善的境界。那么,怎样才能达到止于至善的目标呢?诸葛亮告诉我们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只有恬静才能修身,只有俭朴才能涵养品德,只有看轻世俗的名利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只有内心宁静才能高瞻远瞩。
《大学》这本书总结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道理,指出,修身是做人的根本。要做到修身就必须从小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在我国历史上就有这样一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清代的刘蓉少年时在屋子里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在屋子里走来走去。这屋有一处洼坑,每次经过,他总要被绊一下。刚开始,感到很别扭,走着走着也就习惯了。有一天,父亲看到他被绊一下也没感觉,就很生气,大声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怎能治理国家呢?”是啊,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否则,将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这就是《大学》这本书教给我们的道理,只有先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个人要想做出一番事业,就必须从修身开始。比如,你将来想做什么工作,而现在却不努力、不学习,天天只求想象,而不面对现实,到最后还是一事无成。只有一直向着一个目标出发,不断努力,才会有好的结果。
我们从一开始就一定要有美好的目标!要在家孝敬长辈,在学校尊敬老师,在社会不为外界干扰和诱惑,不为名利所困,对朋友要守信。我学《大学》,感到很有收获,今后,我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