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作文舌尖的中国(优选13篇)

小学作文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3-11-15 16:50:59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三年级作文舌尖的中国1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以吃为主,所以才有了那么多的美食节目。有吃就有浪费,中国人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一年却高达2000亿元。

有人说,中国是一个特别注重人情面的国家。在餐桌上多点的菜显的有面子,点的菜多吃一半留一半显得大方,孩子吃什么点什么才显得爱孩子,这就是中国人的习俗。

现在的餐饮浪费已不是原来的吃了倒掉,而是演变成了故意浪费。应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显得出了自己多么有钱,多么大方。这只不过是一种奢侈的浪费,一种虚荣的浪费。可是当我们在炫富,炫奢侈时,有多少人吃不饭,有多少人连浪费的资格都没有。我们的这种行为就好像用鸡蛋“练靶子,用牛奶“打仗”,而且玩的不亦乐乎。

或许我们扔一个鸡蛋的时间内,就有一个儿童因饥饿而去死。在中国,吃完盘中的食物是一种卑贱,被人看起的行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一粒粮食都是来之不易的,更何况我们已经是幸运的了,起码我们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了,如果我们浪费了的食物给那些吃不饱饭的人,那我们不就成了大善人

或许,有些人会说,浪费又怎么样,反正我有的是钱。对啊,你有的是钱,那么请问,你的这些钱就会用来吃么。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缕,恒念物力艰难。

我们都应该从自身做起,不做“必剩客”,争当“光盘族”。

三年级作文舌尖的中国2

北风呼呼的吹,雪花飘飘洒洒。村头的二踢脚响起,临近春节了,街头巷尾家家户户弥漫着浓厚的节日气氛。

妈妈的石磨又启用了。经过泡制的黄豆再加上两勺水灌进石磨顶端的小孔里,蒙起眼睛的小毛驴绕着石磨慢悠悠的拉磨转圈,一会功夫,白花花的生豆浆沿着石磨下边沿流了出来,一盆、两盆,满满当当,这便是水磨豆腐的食材。

大火呼呼的吞噬着锅底,开水在锅里翻滚,一双布满裂纹的手在使劲的挤压着装满生豆浆的纱布袋,豆汁沿着木板流进开水锅里,沸腾着,翻滚着,等挤压完全部的豆腐食材,锅里的火候也差不多了,妈妈最拿手的就是拿出一种叫卤水的添加剂,慢慢的点入翻腾的豆浆锅里,奇迹就在这里,大锅里的豆浆开始分离,一会功夫,豆花开始成形。屋内屋外弥漫着浓厚的豆腐味,我们孩子们自然很馋,口水已经在喉咙里下咽多次,这时候妈妈便会先盛出两勺加上佐料让我们解解馋。接下来,妈妈会用大漏勺把大锅里分离好的豆花装入一个大竹筛子,上面加一块洗干净的木板,木板上面放置一块大石头进行挤压,卤水从筛子的空隙里流淌下来,小狗小鸡们也都闻出原汁原味的豆腐味儿了,在院子里追逐打闹,哄抢豆腐渣儿解馋。个把小时后,筛子里的卤水已经被挤压干净,掀开木板,这原味豆腐算是完工了,妈妈会小心翼翼的把筛子里的豆腐切成方方正正的块存起,以便春节享用。

农村人过年,最实诚的就是每家每户都自己宰杀一头大肥猪,猪血便是这时候收集的。

入秋,天高气爽,在陇东北部山区,荞麦花开遍漫山遍野,充足的吸收了大自然的阳光、水分,辛苦的农民在秋后便储存好这冬天用来享用的荞麦面。荞麦面加上新鲜的猪血,经过精心的揉搓,精洗之后,像山东人摊煎饼一样,一张一张,妈妈在节前马不停蹄的赶制,

摊好猪血荞麦面以后。白里透红的荞面在案板上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大的食材算是准备好了

干净清亮的胡麻油在锅底 旋转,陇东特有的干菜加入锅底沙沙作响,妈妈利索的向锅里添加各种佐料,自然少不了猪血荞面,少不了香气四溢的豆腐,葱是刚从地窖里挖出来的,嫩绿色的葱花撒在猪血豆腐的碗里,看着都让人垂涎三尺,口水直流。

在陇东,把日子过好了叫“殷实”,谁家殷实不殷实,就看那一碗猪血豆腐了!

三年级作文舌尖的中国3

“锄和日当午,汉滴和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悯农》的诗,相信从会说话的娃娃口中就能背得滚瓜烂熟,这可是家长们一字,一句地都会他们的。可这首诗的本意早已成了纸上谈兵,有多少人真正铭记于心,付诸于行动呢?

来看看我们平常的小家庭,人口虽少。可这饭菜的量可是十分的丰富,吃到最后剩下一半,放一餐用吧!觉得吃得不够健康。想想还是倒了吧?久而久之,这倒饭菜的习惯就这样养成了!有朋友到外面聚更是侈奢,大鱼大肉的点。总是觉得。多点菜。才有“面子”生怕人说他小气。最终的结果是一桌子菜就剩在的餐馆。我们的粮食就这样被糟蹋了……实在是划不来。但,这还算好的,这种人浪费的是自己的钱,有些人,公款私用,名义上是公司单位的这样事那样事,实则全是自己的私事,不是自己腰包里出来的,用起来不心疼,有的一顿饭吃几千块算少的,吃到上万也不稀奇,但是,如此巨额的食物,吃进肚子的,究竟又才多少?,调查结果显示,每年浪费的粮食,够两亿人吃一年,或许还有剩余,所以,请大家爱惜粮食,让浪费不再成为我们的“家常饭”。

节约,是对祖国的最大的贡献,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就象小朋友们口的读的那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再是口号。不再仅仅是诗句。我们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我们大声呼吁:节约光荣。浪费可耻!

三年级作文舌尖的中国4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味小吃。说到美食,大家都会想到四川成都,因为它有“吃在四川,尝在成都”的美誉。最让人垂涎欲滴的就是水煮猪肉片了!

水煮肉片属于川菜,辣味十足,是这道菜的特色。在四川,家家户户都会做这道菜,当然也是我们家最常见的一道菜。它不仅美味而且独特。

要做水煮猪肉片,配料是关键。有绿生菜、乳豆腐、水晶豆芽和金土豆,还有胡椒和小米。先将豆腐放入锅中,然后放入去皮的土豆,三四分钟后,将豆芽和生菜放入锅中。这样,第一道工序就完成了。我们开始第二个程序。将切碎的小米、姜、干辣椒和花椒放入另一个锅中,用油煸炒。小米辣炒至金黄色时,加入猪肉片和一碗高汤煮沸。第二个过程也很好。现在只剩下最后一道工序了,就是将两锅合二为一,这样美味的水煮肉片就做好了。

煮熟的水煮猪肉片将蔬菜和肉类的颜色融合在一起,看起来不错!乳白色的汤汁里充满了金黄色的油。汤中浸有白豆腐、墨绿生菜、淡黄色土豆、晶莹豆芽和鲜美肉,再加上金黄色的小米辣点缀,宛如春天盛开的花朵。

煮熟的猪肉片不仅好看,而且味道也不错。

吃水煮猪肉片是一种享受。我咬了一口肉,汤立刻从我嘴里溢出,流进了我的嘴里。瞬间觉得舌尖上的每一个味蕾都张开嘴巴尽情地吸一口美味的汤汁,香气扑鼻而来。在细胞里,肉片里的汤汁滋润了每一寸味蕾后,肉片从喉咙里滑落下来。三五倍的水煮猪肉片进入了我的胃。味道好极了!

第一次吃水煮肉片的时候,它的味道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虽不为人所知,但仍难掩其闪耀的光彩。

“舌尖上的中国,味蕾中的小精灵。”用这些句子来描述没有任何华丽成分的水煮猪肉片。

三年级作文舌尖的中国5

中国人过大年,美食给热闹的春节气氛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可谓“无美食,不成年”。今年,我就过了一个“舌尖上”的中国年。妈妈的故乡在宁波慈溪,那是一个杭州湾边的小镇。

过年期间,年糕饺在宁波老街上十分常见。外面一层又香又糯的年糕,里面的馅儿可以是芝麻糖,又可以是荠菜炒萝卜丁。一口下去,香气扑鼻。这种包裹着幸福味道、寓意“年年高”的食物,在当地非常受欢迎。

红膏炝蟹是特别有慈溪味道的菜。它取材于当地的梭子蟹。冬至以后,梭子蟹的红膏最为肥美。经过盐水的浸泡,两周之后就可以上桌了。它的肉经过几道工序,既保留了蟹的鲜味又特别软糯,让人吃了还想再吃……

大山深处的嵊州崇仁古镇是我爸爸的故乡。糟肉是我爸爸故乡的美食之一。我们祖先为什么要做糟肉呢?因为古代的肉不容易得到,一年之中往往只在春节时才杀猪宰鹅。而且绍兴一带有冬季做黄酒的传统。榨取黄酒之后会留下大量的酒糟。而酒糟不可直接食用,因此就只能丢弃了。聪明的祖先发明了糟肉的方式完美地实现了肉的保存和酒糟的不浪费。同时,人们惊奇地发现经过酒糟的肉会出奇的鲜美。糟肉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啊!

如果你来嵊州旅游,绝对不能错过著名的嵊州小笼包。小笼包外形精致,按要求每个小笼包上必须有18道褶皱。它的大小差不多一口一个,但是一定当心多汁的肉馅烫到你哦!每次回老家,我都要排上好一阵子队才能吃上美味的小笼包,配上当地的薄皮小馄饨,简直要鲜掉你的舌头。因为它外形精致、味美多汁、物美价廉,这一小吃从大山深处走向了全国各地。现在,很多人都因此发家致富,我们也能在很多地方吃到这多汁的小笼包了。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人们靠着自己的智慧,不论身处何方,依靠当地的环境创造了富足的生活。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节日,在这个日子里,家人团聚,一起用美食犒劳自己,准备精神抖擞地在新的一年里创造更美的生活。

三年级作文舌尖的中国6

经过了一个星期的等待,我们四年级又迎来了第五次的中国魂课程。

今天的课程有两个不对劲的地方:第一个是今天没有按照正常规律来上课。本来,孔老师是第一个给我们讲课的,之后其他三个老师分别讲过之后,应该是又轮到孔老师才对,可今天偏偏是第二个讲的二班的李斯贤老师来上课,难道不按规律来了吗?第二个是今天不再用《航拍中国》讲各地的风土人情、人文古迹了,而是讲了我们中国各地的美食,看得我都流口水了。

首先,李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北京的涮羊肉、天津十八街麻花、天津狗不理包子、内蒙古奶茶、东北乱炖、四川东坡肉和云南过桥米线,还讲了涮羊肉、狗不理包子、东坡肉和过桥米线的传说。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涮羊肉的传说,故事是这样的:在元朝的时候,皇帝忽必烈在敌人快来攻打的时候,突然想吃羊肉,可厨师没有多少时间来制作,于是就飞快地切了几片薄薄的羊肉放进水里搅拌几下,再随便加了些调料就端给了忽必烈,结果皇帝觉得很好吃,于是这种“涮”羊肉的吃法就流传了下来。

接着,李老师给我们放了一部电影叫《味道中国》,这部片子的形式和《舌尖上的中国》差不多,也是通过旁白来介绍中国各地的美食。

其中最让我有食欲的要数“北京烤鸭”了。首先你要挑一只干净的鸭子,充上气,再烧,然后晾几个小时,最后放进烤炉里烤,再切片上桌。做好的烤鸭色泽光亮,看起来就会让人食欲大增。

这么多美食,你想吃吗?想吃的话,就和我们一起来上课吧。

三年级作文舌尖的中国7

建国70年来,中国正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发展着。从饮料到房子,从房子到文具,从文具到食物,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我最想说的是舌尖上的变化。

有一天,奶奶给我做了黄瓜鱼,我把头一摇,说:“我才不吃呢!”

奶奶见了,便对我说:“有这吃在我那时候已经很好了。有一年发生了自然灾害,我们就只能吃榆钱的嫩叶。吃一顿还好,天天吃,一看见就怕,不吃还饿。即使这样,过几天,榆树叶被拔光了,我们就只能饿肚子。”

“啊!那我们不会饿肚子吗?”我担忧地问。

“当然不会,我们现在的食物很充足,即使赶上自然灾害也没事。”

“那你们平常吃什么?”我好奇地问。

“我们平时吃菜,一个煎蛋要吃三天。没有肉吃,我们馋得受不了,有一次还会吃麻雀。我们先等麻雀在屋顶上筑巢,然后在晚上时拿手电筒一照,它就飞了出来。这时,我就趁机把它给捉起来,放在地上摔死,扔到火里烤一下吃掉。”奶奶又说。

我听了感叹不已。原来是这样,其实我们的生活是很好的,一日三餐,有鱼有肉,还挑三拣四,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我们能够过上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是因为中国越来越强大,相信舌尖上的中国会越来越美好!

三年级作文舌尖的中国8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档美食的纪录片,给大家带来了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让我们了解了中华饮食文化得精致和源远流长,让各种吃货大饱眼福!! 作为一个吃货来说,吃东西必然是最幸福的,我常常会看关于美食的电影或者电视节目,但是当我是第一次看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时,堪称完美的画面,独特的旁白,垂涎欲滴的美食,我深深地被它吸引了。

《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国大地的美食集锦,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江南水乡到黄土高坡,从无际草原到广袤的黑土地;从宁静的乡村到繁华的城市;美食丰富多彩,无处不在,见过的没见过的,吃过没吃过的,统统出现在我的视野里。各种美食充满了地域特色,不仅让我了解了各地美食,同时也让我了解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美食的历史,让我受益匪浅。

最最吸引我的是那色香味俱全的各色美食,大草原的奶豆腐,澳门的虾酱,东北的酸菜炖粉条,湖南的臭豆腐,陕西的臊子面、肉夹馍,云南的腊肠……看得我是垂涎欲滴啊!纪录片里最精彩的是把各种美食从选料,到制作过程,再到成品,讲述的非常细致,甚至连最不起眼的大米,也变得神秘而充满色彩。

这档美食节目不仅让你胃口大开,更加重要的是通过美食让我开阔了眼界,让吃货们的精神境界更上一层楼,在欣赏节目的同时,由衷的赞叹我们中华民族的美食博大精深,民族文化源远长。

三年级作文舌尖的中国9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每个地方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味小吃。提到美食,大家一定会想到四川成都,因为它有着“吃在四川,味在成都”的美誉。其中最令我垂涎三尺的就数水煮肉片了!

水煮肉片属于川菜系,麻辣,是这道菜的特色。在四川,家家户户都会做这道菜,当然,也是我们家出现频率最高的一道菜。它不光好吃做法也很独特。

做水煮肉片,配料是关键。有碧绿的生菜,乳白的豆腐,晶莹的豆芽和金灿灿的土豆,还有花椒和小米辣。首先把豆腐放入锅中,然后再把去皮的土豆放进去。等过了三四分钟后,再将豆芽和生菜放入锅中。这样,第一道程序就完成了。我们开始第二道程序。把切好的小米辣,姜,干辣椒,花椒放入另一个锅中加油翻炒,等小米辣炒至金黄色时再加入肉片和一碗高汤煮沸,第二道程序也好了。现在只差最后一道程序了,就是把两锅合二为一,这样美味的水煮肉片就做好了。

做好的水煮肉片把菜和肉的颜色都汇聚在了一起,可好看了!乳白色的汤上飘着金黄色的油,汤中浸泡着白色的豆腐,深绿色的生菜,淡黄色的土豆,晶莹的豆芽和鲜美的肉片,再加上金黄色的小米辣点缀,就像绽放于春天的花朵。

水煮肉片不仅看相好,味道也好。

吃水煮肉片就是一种享受。咬一口肉片,那汤汁立刻从嘴里溢出来,流进我的嘴里,瞬间感觉到舌头上的每个味蕾都张开嘴巴尽情地吸允着美味的汤汁,那香味充斥到每个细胞里,等肉片里的汤汁滋润过每一寸味蕾后,又伴着肉片从喉咙里滑下去。三五下水煮肉片就进了我的肚。味道好极了!

第一次吃水煮肉片时,它的味道就深深的刻在我的脑海里。虽然它隐与民间,但是仍掩饰不住其熠熠的光辉。

“舌尖上的中国,味蕾中的精灵。”用这样的的句子来形容水煮肉片,不带一点儿浮夸的成分。

三年级作文舌尖的中国10

有一部纪录片,叫做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片主要讲述了中国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以及中国的人民都吃各种各样的美食,借此来体现出中国美食的岁月积淀以及中国人民已经过上了富裕的小康生活,中国人民从此富起来了。

但是,这又能说明什么呢,这又是要讲什么呢,这是给谁看的呢,给中国人,中国人自己知道自己的生活状况,给外国人,向他们展示中国特有而世界没有的繁华?我估计别的国家才不会这样展示,他们落到实处,而这只是掩饰,掩饰中国人民的生活状况。

就算是中国人民都富起来了,但那又怎样,富人如何,无休止的浪费?不知有多少无辜的饭菜在中国人这么富裕的嘴里丢掉,他们又到哪里去了,垃圾场,还是猪圈?

公款吃喝之风已盛行其道,被倒掉的饭菜又应如何计算,如果少花一些钱,够自己吃,那么额那些多余的钱就白白扔掉了么?这些钱,只是给自己舌尖味蕾的一次炫耀,但是那些穷人应该怎么办,他们难道只给自己的味觉天天说对不起?

节约,从口边做起,从手边做起,不要把舌尖上的中国,演变成为舌尖上了浪费,一切为他人着想,一切要落到实处,中国不仅会国富民强,而且也展示了是么才是真正的舌尖上的中国!

三年级作文舌尖的中国11

我看了《舌尖上的中国》后深有感悟,我懂得了很多与食物的知识。

这个纪录片,讲了中国的传统美食,比如松茸等。有时候,连我都口水直流三千尺了。一下子眼睛都冒烟了。松茸以前非常多,可是现在人们不断的挖,松茸却变得越来越少,最后松茸都快绝种了。我们要保护快灭绝的食物,这样才能吃到更多的美食。

这个纪录片让我们了解美食的来源,让我们明白了我们现在吃的米饭是经过农民的精心栽培,他们的汗水浇灌了土地,然后经过工厂的消毒,在经过检验,在包装,再运过来等十种过程。这一粒米就那么多过程,我觉得一粒米就非常重要了。

当我看完《我们的田野》之后感想特别多,我不在浪费一粒米饭。我们一定要珍惜粮食。

三年级作文舌尖的中国12

如果说去年的《舌尖上的中国1》拍出了一部饮食纪录片的趣味精髓,那么,今年《舌尖上的中国2》则引领着我们一起走进了这部片子的思想内核,用独具特色的镜头诠释出了舌尖与人的关系,同时也为食物与文化定义了全新的答案。历经一年之后,《舌尖上的中国2》仿佛是旋转在一方琉璃天台上的舞者,自她转身或凝眸的每一个瞬间,我们似乎都能清晰地看到她思索的表情。从《脚步》到《心传》,从精湛的食材制作再到奇妙的发酵过程,我们跟随这个灵动的舞者,从金黄的麦田起步,旋转于无限唯美的深山、海边,溪流,还有激情四射的露天餐台。当那些欢畅的神态与幸福的情绪,还有期盼的眼神,逐个呈现在一方多姿多彩的荧幕上,我们也终于发现,原来在这方寸之间用音乐、画面和旁白串联起来的,不单单只是挑逗味蕾的美食,剔除掉所有的惊喜与感动,《舌尖上的中国2》所勾勒出的分明就是一道富含中国色彩的文化长廊,在这个独特的长廊里,所有的人性故事将以舞动的方式流转于纷繁的天幕或澄明的侧窗,而这些由智慧和力量铸就的美食则幻化成了一束束流光溢彩的灯柱,照亮了每一个精灵般的舞者。

我们究竟该怎样品味,才能咀嚼出一碗碗羊肉泡馍的恬静与安适?又该如何甄别,才能分辨出一张张裤带面的劲道与浑厚?当我们在饥肠辘辘的时候面对一份份食材,我们又该用怎样的动作抽离出蕴含其中的莫大能量,使这些绽放在容器中寂静的配角们逐个鲜活起来?

我们终于在《舌尖上的中国2》中找到了最贴切的答案,在渐入佳境的《心传》里邂逅了一个个浪漫的舞者。当寻觅成为反哺式的馈赠,当相遇升华成独一无二的觐见,我们会突然发现在《心传》里,正是这些穿梭于天地之间,流连于口舌之中,翻滚于汤火之内的奇妙生命体,为我们构筑了属于自己的生命世界,也正是她们带着我们一起行走在通往生命巅峰的征途中,让我们和她们一同回味着历史,珍重于当下,展望于未来。

一部《心传》就是一部武侠,我们在这里见证了人与自然的默契,感知着生命力的强大,也挖掘出中国人餐饮习惯的独特魅力,从大美徽州菜籽油的人工锤炼,到大山深处蕨根籽粑的天然烹制,我们都能够轻而易举地罗列出单单属于中国的无以言表的传统特色。师傅与徒弟的授业经历,父亲与儿子的家族血脉之恩,在美食和文化的对接交融过程中触动着国人的感动情绪,这些人们传递着美食制作与把握天赋的绝世秘籍,将高矮胖瘦的苏州糕点和抽丝剥茧的陕北挂面,也将姹紫嫣红的烫三丝和火候绝妙的上海本帮菜统统命名为一道道趣味考题,考验着所有食客的阅历与舌功,同时也延续和发展着国人的饮食文化。

在这部《心传》里,透过方寸之间我们自然不能用温度计去感知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温度,但是我们却可以用一架天平来衡量出所有劳动者的辉煌和汗水,他们以十足的感性历练出真实的自我,用劳动的形式解答着各自对生活和岁月的理解;他们也以充盈的理性铸造着眼前的世界,这些创造着美食的人们将灶台上的食物推动了2000年,缔造出了灿烂的东方文明,让全人类在中国大地的天南海北各具特色的食物中找到了中国文化的真谛。

这就是《心传》,在这里的每一个舞者都是蹁跹于绚丽舞台上的武侠,在这部纪录片里,我们用鼓声、琴声等中国传统的乐器奏响了华夏音律,同时也用这些符号连接起了巧夺天工的食材制作,将视觉和味蕾,江湖与心传的概念逐一勾兑出不可替代的东方意味。

三年级作文舌尖的中国13

——高考作文经典素材

清晨六点的巴塘草原,丈夫和孩子外出放牧,顾君卓玛为全家准备酥油茶和糌粑。简单的食物为一家人提供充饥御寒的能量,这是一个藏族家庭的早餐。

中国人吃早饭的习惯,始于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此后,华夏大部分地区,大都实行早午晚三餐制,利于生活也利于生产。尽管一日三餐,几乎成为人类共同的饮食制度,同样的饭食在中国,却变幻出不同的生活节奏,塑造出各异的人生感受。

现代城市里,早餐的首要需求就是简单快捷。天津人最懂得这一点。绿豆面展开一个圆形,薄匀不破,鸡蛋保证营养,馃箅儿,混沌皮油炸而成,金黄酥脆。煎饼果子,外柔内脆,鲜香兼备,享受它只需要两分钟。

长江流域,各大码头,都有碱水面的地盘。苏州面味道来自于汤,清而不腻。细面是苏式面的精髓,装碗不脱水不泼汤,夏季的大肉面,浇头是一块白嫩肥美的焖肉。白糟粒粒,面汤鲜滑。

武汉人把吃早饭叫“过早”。口味偏好咸鲜,面窝、三鲜豆皮,都是广受推崇的早点。而碱面作的热干面,才最代表这个城市的气质。水煮,伴麻油凉拌,芝麻酱必须调配得稠而不懈,这样才能均匀全面的附着在面上。要达到这个效果,需要付出足够的腕力和持久的耐心。

除了当老板,重庆的秦云还收徒弟,他的学生已经超过200人。重庆小面最独特之处,在于调料的多样。辣椒、红油、花椒油、酱油等12味作料搭配,味道的平衡全靠手上拿捏。重庆小面馆大多只做早市和午市,下午时间用来炒面,秦云也不例外。热力蓬勃,香料登场,辣椒浓香四溢,一香二辣三提色,这是多年的经验。

除了小面,秦老板的招牌是牛肉面。牛肉每天限售10公斤,精明的营销方式,让这里每天排起饥饿的长龙。小面的“小”,既代表价格低廉,也流露着随意精巧的美食态度。今天,它已是这座山城的早餐名片。

不是所有早餐都以快取胜。在广州,早餐享受的就是过程。早晨7点,位于老城区的酒家门前,站满等候开门的人,而点心师傅已经忙碌了整整3个小时。一样样精致的茶点,被一双双灵巧的手赋予生命。广东早茶丰富而奢侈。“茶” 只是借口,更重要的是点心、菜肴、粥品。

每个回头客都有自己心仪的座位,早茶长盛不衰,与广东近代以来的贸易兴盛有关。56 岁的陈月霞,退休后成为这里的常客。陈月霞的儿子,29岁的梁景轩,是位律师,同在广州,他的早餐却格外紧张。厂式茶点有干湿两种,干点最为精致。招牌虾饺,水晶饺皮,包裹鲜嫩虾仁,饺皮柔韧,虾仁甜脆,糅合出鲜美的口感。统计表明,广东早茶的平均消费时间在1小时以上。广州,是年轻人奋斗的战场,也是老年人生活的天堂。

20_年,广州60岁以上人口125 万,占总人口的15%, 已经进入老龄化时代,这是中国的缩影。这座城市,- -只手托举着发展,另一一只手托举着传统。高速运转的都市,给年轻人提供更多创业的机遇,也挤压了他们像父辈那样享用午餐的时间。喝完早茶,母亲的主要工作就是准备晚饭。生抽、糖、酒、醋、水五种材料,焖出五味鸭。新鲜的鲈鱼最适合清蒸。西洋菜猪骨汤,去油解腻,四季皆宜。一顿精心烹制的晚餐,等待着打拼了一天的儿子。

与梁景轩相比,另一些年轻人的三餐更加单调、乏味。每天早晨7点半,16万人开始聚集,人潮汹涌的一 幕在不到3平方公里的厂区,每周5天重复上演。工厂的生产主力是像杨圆圆这样的90后,他们刚从学校毕业,长时间重复简单劳动,对每个人都是挑战。21岁的杨圆圆,必须每5秒完成一次操作,每天重复5000 次,约7个小时。园区中央厨房,同样用工业化模式制造一日三餐。这些标准化食物,首先注重食品安全,其次考虑营养均衡。每天2吨鱼,3吨猪肉,15吨蔬菜,15吨大米,满足8万人的消耗。20个大大小小的餐厅,分布在园区各处,最大的能容纳2000 人同时用餐。每工作2小时休息10分钟,午饭时间1 小时,和中国大多数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人一样,“杨圆圆”们必须努力跟上这里的节奏。

徐磊,湖南人,在此工作了11 年,如今管理着200多人的班组,负责制造国际品牌手机。核心生产车间对外高度保密,给庞人冰冷的工厂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园|区外密集的住宅楼群里,是徐磊和妻子文菲的冢。腊鱼,是天妻俩都喜爱的家乡美味。浸泡、水煮,去除多余的盐分和杂质,在油锅中煎至两面焦黄,加辣椒、蒜、姜、亚豉,大火蒸20分钟,就可以把他们暂时带回遥远的故乡。

几百公里外,徐磊的老家,岳母赵菊香从山.上取黄土,用于制作一种古老的食物。1400多年前,中国农书中记述了这种美食的制作方法。赵菊香带着1岁半的外孙女买回新鲜的鸭蛋,一场化学与时间的持久战即将开始。1公斤鸭蛋200克盐,盐水冷却,与黄泥搅拌,将蛋没入其中,食盐中的钠离子和氯离子透过蛋壳逐渐渗入。鸭蛋在密封的坛子里沉睡,等待被唤醒的时刻。1个月后,盐分渗入,水分渗出,鸭蛋固有的性状和风味发生改变。滚上草木灰,保质保鲜,防止破碎,它们将把美味和思念带到他乡。咸鸭蛋的迷人来自于蛋黄,腌制过程中分离出的脂肪聚集形成鲜香的蛋黄油,咸蛋黄独有--种绵密与颗粒感兼备的沙软口感。家乡的味道有种特殊的魔力,能让天各一方的家人穿越时空,聚在一起。数百万年轻人,在这座工业帝国里,为全世界源源不断地提供国籍模糊、更难分辨个人印记的全球化产品。一日三餐,浸透着青春和汗水。

不仅仅在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深山里也有不得不选择简单生活的人。顾涛,电力公司职工,有20多年巡线经验,长年在崇山峻岭里穿越。一个班组一年步行总里程超过25000 公里,相当于四分之三个赤道。电塔脚下,生活的是凉山州的彝族。7月底,是马铃薯的收获季节,当地人把马铃薯称为“洋芋”。这里出产的洋芋根茎膨大,支链淀粉和干物质含量高,口感格外绵软。海拔2600米以上高寒山区的布拖县,出产一种马铃薯中的极品,乌洋芋。种植要求高,产量少,乌洋芋皮薄,质嫩,淀粉含量高。炒洋芋是最家常的一道美味, 而更原生的彝族吃法是火烤。烤熟后的洋芋香气浓郁,沙瓤酥软。8月初,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节来临。坨坨肉,凉山当地乌金猪的仔猪,肉嫩不柴,香而不腻。经过火烤的猪肉被切成拳头大小,用猛火煮,捞起放作料拌匀入味,但所有这一切都和顾涛无关。快速发展的中国,总有人因为生计放弃享受,与美食匆匆擦肩而过。

大别山深处, 一群少年即将开启一场艰苦的跋涉。照顾女儿高欣雅的一日三餐是李溪每天的任务。每年紧随高中毕业,全国高等学校入学统一考试,简称高考”,是近千万年轻人改变命运的重要转折点。毛坦厂中学,2万名学生,足安徽省最大的高考生源地之-一,也是家长心目中的“高考工厂”。学习异常紧张,休息时间宝贵,有条件的家长选择陪读。春暖花开,李溪正寻觅--种路边的野菜。蒿子,草本植物,俗名“粑蒿”。农历三月三,当地传统要吃蒿子粑粑。陪读条件简陋,但李溪依然遵循这个习俗。浸泡,去汁,剁碎,蒿子叶散发出阵阵清香。大米磨成粉,加入咸肉,蒿粑的风味和营养更加丰富均衡。当季野菜是女儿食谱中最好的调剂,每一个陪读家长都有自己的心得。90个高考班,每个教室都坐满百余名学生,整个校园充满了如临人敌的紧张和亢奋。学生有半小时的午休时间,吃过蒿子粑视,离高考已经不足两个月。高欣雅和母亲住在学校附近,更多住处较远的学生没那么幸运,短暂的用餐时间,没有固定餐桌,他们的父母又多了一个陪读任务,送饭。每天中午都有几千学生在校门口用餐。时间和精力,全部留给了下一代,然而随着知识日新月异,不少家长能做的,就是照顾孩子的日 常起居,比如做饭。饭菜的质量关乎考试成绩,甚至直接决定孩子的命运。临水而建的小镇,只有1万居民,高考使这个数字陡增了3倍。往日的恬淡生活和几近失传的手艺,与学生们的匆忙脚步并行着。老街上,豆腐坊依然使用最古老的方法制作远近闻名的豆干。这种2厘米厚的大豆制品,温软嫩滑,富于弹性。再过一天,高欣雅就要离开去市里参加高考,李溪加倍用心,为女儿做临行前最后一餐。干子烧肉,白嫩的豆腐和丰腴的五花肉,浓油赤酱,鲜香可口。象征马到成功的拖鞋完成了,母女俩共同经历的难忘时光即将画上句号。

简单生活并不一-定出于无奈,有时它是发自内心的选择。上海,素食爱好者在普通菜蔬中寻找着健康,乃至人生的意义。选择素食的中国人已经超过5000万。清心寡欲,自古就是中国先贤修行的前提,如今,简单素食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有益身心,它甚至成为餐饮业者招徕顾客的一种方式。王爱华找遍每个街角,不断丰富自己的美食清单。为筹备社区聚会的中秋素宴,爱华的工作夜以继日,几样关键食材还需要她出力。红豆沙和陈皮加入红糖混合而成的馅料,这是她的秘密武器。上世纪60年代,香港70%的蔬菜来自土,如今这个比例不到2%。粉岭,尚未被房地产开发吞噬的土地。农夫依循传统耕作方式,只用有机肥,只种当季菜,虽然产量低,但爱华信任这样的农产品。冰皮月饼,是爱华为中秋素宴预备的点睛之笔。在中国,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月饼。上世纪80年代,反叛月饼的传统制作方式,香港首创了冰皮月饼。糯米粉、粘米粉和澄面混合的冰皮,包裹着豆沙馅,软滑香糯,无需烘烤,冷藏,口感更佳。现代生活,把食物简化为贴上价签的消费品,快乐厨房的菜肴则让人思考食物和自然以及生产者的关系。世事变迁,人心进退,越是在水泥森林里久居,越向往对农耕生活的回归,社会的急速变化,搅动着每个人的内心。香港,繁华依旧,但最奢侈最时尚的,已不再是豪宅广厦,而是最简单的田园。如何顺应自然、传统,在内地,或许可以找到更多的生态样本。

每天早晨,72岁的龙先贵都在古蔺河里捕鱼,这是他的早锻炼项目。古蔺县,四川最边远的县城,赤水河流过境内。依据发展规模,中国将城市分为3类,古蔺是比三线城市更小的城镇。古蔺手工面,耐煮,润滑,口感细腻,有很强的吸汤能力,是早餐首选。成熟的豌豆炖烂,当地叫“火巴豌豆”,加入面条有一种清香厚重的鲜美。赤水河边的小城,生活依然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前工业化时代,食材供应半径不超过30公里。选3年以上的公鸡,“肉爪子”扎破鸡肉,防止开裂。30多味香料熬制底汤,反复使用的卤水可以留存并不断增加鸡肉的香味,这锅卤水是龙先贵前年制作的。汤味浓郁,还要配上:红油蘸料,这是古蔺麻辣鸡最显性的味觉标志。麻辣鸡足曾孙女龙美旗的最爱,龙大爷急于给美旗一个惊喜。黄腊丁,学名黄颡鱼,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生长,这些野生任是龙大爷清晨的收获。烹饪黄腊丁,各地都有自己的风味。古蔺做饭,常用盐酸菜和泡椒烹煮,既去除鱼腥,义激发鱼肉的鲜嫩。卤制将近1小时,麻辣鸡出锅,饱蘸红油,麻辣得当,肉质细嫩,香气扑鼻。几十年来,几乎每个周末,龙家都会出现这样团聚的场景,和一桌风生水起的筵席。清新的环境,低廉的物价,平淡缓慢的日子,以及在简单中寻找到的乐趣,让古蔺这样的小城镇充满生活气息。这曾经是我们的传统,但在今天,它开始变得稀有和珍贵。

推荐阅读:

我多么快乐作文100字五年级(推荐10篇)

竹子的作文三年级(推荐4篇)

小学语文作文格式(优选5篇)

小学二年级口头作文大全(优选22篇)

那一抹微笑四年级作文350字(实用22篇)

广州街夜景作文二年级(48篇)

标签: 中国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