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心得高中5篇范文

实用范文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3-09-23 21:18:51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论语读书心得高中,方便大家学习。

论语读书心得高中1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着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达到仁是极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即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用仁德的人来帮助培养仁德。而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达到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做人要全面发展呢?这里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以及个人修养的相互制约作用,他说:“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即:诗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礼节可以坚定人的情操,音乐可以促进人们事业的成功。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论语读书心得高中2

在寒假里,我读了《论语》这本书。其中的句子令我回味无穷。

子贡说过:“老师以温、良、恭、俭、让知道了每个国家治理国家的方法。老师求得的方式,恐怕和其他人大不相同吧!”从这句话中,我知道,孔子的求得方式是多么的高明。

我发现,在《学而篇第一》中,孔子大都讲的是“孝”和“礼”。比如:“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就是说对父母一定要“孝”。如果一个人干了坏事,但是他却孝顺父母,说明他还有悔改的机会;一个人没有干坏事,但是他却不孝敬父母,那么这个人就无可救药了。

在《为政篇第二》中,孔子讲了治理国家的方法,以及他是如何从政的。孔子是强力推荐不要以“势”来治理百姓,而是要用“理”来治理百姓的,这样百姓就会心服口服。而且,《弟子规》中也提到:“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难怪,后来有很多国家都请他做官呢!

论语读书心得高中3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世间充满了诱惑,有时候,仅仅靠人自身的意志做抵抗是不够的。由于“病毒”无孔不入,所以必须经常性地给自己打“预防针”,并且应随着“病毒”的升级而更新换代。其实,大多数人缺少的也正是这种自我省察和约束精神。

张瀚初任御史的时候,有一次,他去参见都台长官王廷相,王廷相就给张瀚讲了一个乘轿见闻,说他某一天乘轿进城办事时,不巧遇上了雨,而其中有一个轿夫刚好穿了双新鞋,他开始时小心翼翼地循着干净的路面走,后来轿夫一不小心,踩进泥水坑里,此后他就再也不顾惜自己的鞋了。王廷相最后总结说:“处身立事的道理也是一样的,只要你一不小心,犯了错误,那么以后你就再也不会有所顾忌了。所以,常常检点约束自己,是一个人必修的功课。”

这一点对我们是很有必要的。学习生活中,经常性地检省自己的言行,并及时作出调整和约束,是少犯和不犯错误的关键所在。一个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将为自己的做人做事打造好优良的“软装备”,凡事皆可善始善终。

“人的生活似洪水奔流,不遇上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痛苦是成熟的催化剂,它能使坚强的人更加坚强,懦弱的人更加懦弱。放眼天下那些英雄人物,没有一个不是历经坎坷,尝尽人世间的沧桑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自己身边的人,也会发现没有一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帆风顺的,任何人都会遇到大大小小、多多少少的挫折和逆境,当逆境降临到你身上时,用怎样的一种心态去对待它,则成了人生的重要契机。

那些平凡的人,总是祈盼一生都能平平顺顺,一旦遇到逆境,他们便表出脆弱的天性,或者听从逆境的摆布,任年华与时光如水东流,或者不敢面对逆境,逃避困境,为寻求暂时的平安而做无谓的牺牲,听任逆境的宰割与剥夺,这种人是生活的loser,逆境的牺牲品。但聪明人永远不会坐在那里为他们的损失而哀叹,而是去寻找办法来弥补损失。既然事情已经发生,就不要再怨声载道,调整好心态,勇敢地面对现在和未来。要知道,悔恨过去,只会损害眼前的生活,不要让“打翻的牛奶”潮湿了我们的心情。

记住,正是逆境将卓越与平凡鲜明的区分开来,使那些不平凡的生命从混沌的世俗中脱颖而出。所以,要想活得“不平凡”,就要正视逆境并尽最大的努力去战胜困难。

除了学会自省,坚强,我们还要学会爱别人。

人活在世界上不是孤立的,还有我们的亲人,朋友,同学,他们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要把爱赋予他们,与他们共同分享快乐,承担烦恼,只有爱他们,我们的心里才会充满阳光,在我们付出爱心的同时,也就收获了人世间最美好的真情。对那些与你擦肩而过的人,我们也要心存善意,在他们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候,我们也要报以真诚的微笑。

一个归来的美国士兵从旧金山打电话给父母,告诉他们:“爸妈,我回来了,而且要带一个朋友同我一起回家。”

“当然好呀!他们回答,“我们会很高兴见到他的。”

不过儿子又说:“有件事我想先告诉你们,他只有一条胳膊和一条腿,他无家可归,我想请他回来和我们一起生活。”

“儿子,很遗憾,或许我们可以帮他找个安身之处。”

“不要,爸妈,我要他和我们住在一起!”

父亲又接着说 :“儿子,他会给我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负担,我建议你先回家然后忘了他,他会找到自己的一片天空的。”

就在此时儿子挂上了电话。

一个月后,这对父母接到了来自旧金山警局的电话,警方告诉他们亲爱的儿子已坠楼身亡,而且已排除他杀的可能。当他们伤心地赶去旧金山确认时,发现那的确是他们的儿子没错,但只有一条胳膊和一条腿。

这个故事令我非常痛心,究竟是谁酿成的惨剧,难以解释。学会爱别人吧!只有学会爱他人,我们才能摘到友谊的丰硕果实,才能尝到亲情的佳酿,才能在旁人的簇拥下登上理想的巅峰。其实,付出永远比索取快乐。

真正做到这三点,你会发现,人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论语读书心得高中4

孔子的《论语》语言深奥,我作为一名小学生,只知《论语》是一部描述孔子与他的学生们的语录,其他的便一概不知了。就在五年级时,学校编写了各年级适用的《论语》,我才慢慢对它产生了兴趣。

读过了《论语》后,我了解了孔子是中国儒家的创始人,《论语》中记录了他的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言论,其中大多关于学习,十分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

《论语》对我的学习的帮助效果非常显著。《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用直接的两句话告诉了我,学习知识并不仅仅是学习一遍,更重要的是要时常复习,巩固知识。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实自己生活的过程,要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对待它。另一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也在强调着复习的重要性,还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发现。

就拿那一次来说吧,那天是语文测试的日子,前一天晚上由于我贪图玩耍,就没有复习。练习时,许多题目我都答不出来,急得我抓耳挠腮,最后成绩很差。回到家后,我发奋努力,每一天回到家后不是和小伙伴们玩耍,而是打开书包,开始复习功课。就这样到了第二次语文测验,我从容不迫地在卷子上行云流水般地写下了答案,最后,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从表面上来看,要”温故知新“很困难,但只要每天坚持,就一定能有新体会。孔子的这个学习方法古今通用,也是许多现代人提倡的。读《论语》,仅仅是两句话,就收获了这一大学习方法,难道那些对古文不屑一顾的人还不刮目相看吗?

论语读书心得高中5

寒假中,我在爸爸的要求下,背完了《论语》,使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初步的体会。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语录体著作,涵盖了哲学、政治、文学、道德等诸多方面,内容十分广泛,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通过对《论语》的背诵,使我了解到孔子对各个方面的深入理解。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实行“有教无类”,只要“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他教育学生从不分贫富贵贱,只要拿十条干肉作学费,他没有不教育的,使教育不再是贵族的权利,他开创了私人教育的先河。从这一点来看,他不愧为是个伟大的教育家。他对学习和思考的论述非常精辟,比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就会糊涂;只思考不学习,便会疑惑不解。说明“学”与“思”结合才是学习的正确途径。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为了这个目标,终生去践行它。他的.思想对现在的社会仍有启迪。他为了这个目标,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到了老年,他开始修订《春秋》、《诗经》等,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播做出了贡献。

通过对《论语》的背诵,使我懂得了许多道理,我决心在以后的生活中努力的去践行它。

论语读书心得高中

推荐阅读:

大学生工厂实习情况的心得范文

2023教师普法心得体会范文

11.9全国消防日宣传教育活动心得体会2023范文

消防员安全心得体会范文

ps实习心得体会范文

个人英语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标签: 心得 高中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