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平你好观后感怎么写

观后感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4-05-11 15:50:12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小平你好观后感怎么写一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邓小平对中国是有巨大贡献的,能够与他相媲美的,仅有以往的毛主席、周总理。“三落三起”,是他作为一个杰出政治家的才能;激流勇退,将建设交给敢于改革的年轻领导人,是他心怀大局的胸襟与气度;而论及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感情以及他对中国人民的感情,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胜过千言万语,让人不得不为邓小平深深地鞠上一躬。

影片中许许多多的镜头是完全将当时的录像照搬到荧幕上的,没有大幅制作渲染,也没有慷慨激昂,看这样的电影,会忘了它的历史厚重的压迫感。在那些耳熟能详的种种理论被一个一个地排列在大屏幕中缓缓叙述,竟然有种亲切,也在这样的观影过程中,方才体会到它们对时局、对现世的影响和作用。感动莫名。

在很多的场景中,仿佛自我也处于那些高压的风口,很茫然无措,只能看着他举重若轻地谈笑风生;也仿若是抓着最脆弱的钢管,而潮水涌至,可是自我心中平定,明白总有渺渺的期望积聚,然后澎湃出来。

短短的一部影片也许无法将小平同志一生的丰功伟绩全部的展现出来。然而人们会明白、会记住,无论是对于中国的改革和对外开放,对于科技与教育,对于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邓小平都是无愧于人民“小平您好”这一满含敬意的称呼的。伟人之所以伟大,在于生前的丰功伟绩,也在于身后的深远影响。邓小平的一切作为,无不是为了中国人民研究,他无愧于百姓对他的爱戴,无愧于自我“中国人民的儿子”的定义,更无愧于“小平您好”这四个包含中国一代人对他无边尊敬的字。

在最终,看到他说期望活到1997,亲自到香港走走。真是酸楚,这就叫做命运弄人。尤记得1997年看着《中国少年报》整版的黑白,没有太深切的难过;如今想来,人不经历些事,总是无法感应到一些情怀的。

我其实一向认为,与其承认时代造英雄,倒不如说是很多英雄创造了一个时代。我不会盲目崇拜一个国家领导人,可是邓小平所折射出来的沉稳与果决,实为我所期冀的品性。

小平你好观后感怎么写二

从《邓小平文选》一至三卷等公开发表的著作看,邓小平理论的特色可以概括为四个字:重在实践。

从小平同志的革命生涯和人生经历看,他是个出生入死的实践家

少年时期,为觅真理,小平同志远渡重洋勤工俭学,在实践中增长知识才干。回国之后,在与“第一代领导核心”的老一辈革命家闹革命打江山过程中,从“百色起义”到苏区工作,从红军时期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位中国人民的儿子,从“油印博士”干起,慢慢成为“军神”、“政神”,无不与“实践”两字紧紧相连。邓小平同志胆略过人,这与他积极实践实事求是的秉性风格有关。他一再宣称“我是实事求是派”(《邓小平文选》三卷第209、249页),我就是“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邓小平文选》三卷第382页)。正是有着这种敢于从实践中求实的精神,在中央苏区抵制“左”倾领导时,他被打成“毛派”;十年“内乱”时,他是“文革”的反对派;在对“两个凡是”问题上,他是否定派;在面对僵化体制上,他是改革开放派;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上,他始终坚定不移,牢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些独特的个性,充满着敢为人先的实践风采。回顾小平同志的革命生涯,重温《邓小平文选》,可以说,邓小平理论是他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升华,字里行间渗透着的是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实践的血汗,是全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从“拨乱反正”,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为“第二代领导核心”的过程看,邓小平理论最鲜明的特色还是实践

结束“文革”,确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把中国的经济从“崩溃的边沿”拉回来,进而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邓小平同志成为第二代领导核心的神来之笔。为杀出一条血路,邓小平反复强调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不少学者认为,1978年开展的真理标准大讨论,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次讨论实际上是为邓小平理论的诞生提供了哲学前提。

在此前提下,一场全方位的改革开放实践开始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邓小平同志以改革实践家的博大胸怀,在中国这块版图上书写着新的篇章。农村一系列改革的成功,使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得到了温饱和实惠。农稳政通,政通人和。之后陆续出台的一系列大胆举措,改革了政体,搞活了经济,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使中国各条战线的工作在与国际接轨的实践中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党的十三大,着力论述了“生产力标准”,使之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人们讨论的新热点、思想解放的新起点、各种科学理论观点的核心问题。把发展和提高生产力作为评价革命实践活动好坏之标准,是中国共产党人从“老祖宗”那里继承的祖训。毛泽东同志早在1945年《论联合政府》一文中便提出并论及了“生产力标准”问题。他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980页)。

邓小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实践中,面对新的历史条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标准的思想,取得了重大突破。比如,关于“社会主义只有使生产力发展,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等论述(《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14页)。又比如,在改革实践进程中,每每遇到各种错误思潮和阻力,他就重申这个标准、强调这个标准,要求全党同志在改革过程中紧紧把握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检验一切改革得失成败的最主要标准。从“实践标准”到“生产力标准”,是邓小平理论在正确的哲学前提下,通过积极实践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环节。

如果说“实践标准”只解决了人们认识论范畴上的一些偏差,那么,“生产力标准”则在更高的层次上统一了人们的思想,协调了认识论与历史观两个领域的敏感关系,揭示了当代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一条根本规律。同时,“生产力标准”对“实践标准”具有一种导向作用,两者用于检验的对象不同,这是邓小平理论在改革实践中的一次大的飞跃。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开放的扩大,各种理论偏差和迷惑困扰着中国,姓“社”姓“资”等争论,在搞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成为热点。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视察时,以理论家的简洁和实践家的胆识,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2页)。党的十四大将这石破天惊的“三个有利于标准”表述为“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标准”。这个标准,与“实践标准”和“生产力标准”是一致的,是前两个标准的深化和发展,是实践标准的具体化。

综观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实践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最具理论代表性的“三个标准”,可以这么认为:邓小平理论的精华,全都蕴含在他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积极实践之中。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邓小平理论,源头是“实践标准”的讨论,核心内容是注重实效尊重实践的“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是否有利于标准”。

从《邓小平文选》主要篇目阐述的重要观点看,邓小平理论完全建立在尊重实践的基础上

在《邓小平文选》三卷尤其是第三卷中,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就是: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在探索实践中求发展。对此,我们可以从邓小平许多充满个性的论断中领略其精神:

一是家喻户晓的“猫论”。这一论断饱含哲理,实事求是,重实际效果而忌花拳绣腿,始终坚持了“实践标准”。猫之好坏,不看重其毛色音质个头,只看它是否能逮住耗子。何其生动实在!何其鲜明扼要!推而广之,以猫喻人喻事,情同一理。衡量一个人、一个单位乃至一个国家,好坏的标准不在其说得如何,外形怎样,关键要看“履行天职”的效果。“猫论”反映出的求真务实精神,是小平同志实事求是作风的体现,也是邓小平理论的实践风采。

二是关于“走一步看一步”的战略。邓小平指出:“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关,也可以快关,也可以慢关,也可以留点尾巴。怕什么,坚持这种态度就不要紧,就不会犯大错误。”(《邓小平文选》三卷第373页)。回顾改革开放的坎坷历程,无不是在“走一步看一步”,“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敢于“冒”中走过来的。所谓“走一步”,就是在看准目标之后,按照一定的决策、措施大胆实践;所谓“看一步”,就是在慎重地走出一步之后,对这一步的实践结果进行检验,看它进行得怎么样,有何经验教训。“看一步”即反馈,把原来决策了的行动效果收集起来、分析研究,以便通过调校使下一步走得正、行得实,快步走向预定目标。所谓“走一步看一步”,说到底就是用“实践标准”来检验每一步,让事实说话,用效果来证明决策的正误,而不要等到有了全面成果后再去回头看。由此可见,这“走一步看一步”的六字方略,充满着实践标准的哲理,是小平同志为适应瞬息万变的改革开放新形势而在思维方式上作出的重大突破,有着鲜明的思想解放意义,是邓小平理论中鲜活实践色彩的一个形象表述。

三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创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立后,路该怎么走、河将怎么过?这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唯一的办法是在实践中摸索前进,用小平的话来讲,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如果说“走一步看一步”是在决策目标明确的前提下解决如何走好的问题,属常规实践的话,那么,“摸石过河”则纯属试验性探索,是面对全新课题所采取的办法,属非常规实践,适用于没有先例的实践。后者比前者的风险更大、难度更高。小平同志注重实践,力戒空谈,指出:“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通过“干”这一具体实践,明辨是非,评判得失,争取时间。可以说,“摸石过河”是我国新时期的一种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是邓小平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深刻运用,是充满实践哲理的睿智创举。

四是“敢闯敢冒,大胆试验”的思想。小平同志是思想解放的先驱,“敢闯敢冒,大胆实验”是他成为第二代领导核心主持全面工作后的重要指导思想。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许多篇目中都有角度不同但精神一致的阐释。概言之,他的这一理论仍然强调实践。其精神实质是:

(1)敢闯敢冒勇于实验,首先要解放思想,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更新思想观念,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这就要求人们要有敢闯的主体精神,要有一股子气、劲,要有敢冒险、敢为人先的气魄。实践出真知,而在实践中如果没有先走一步的勇气,主体精神状态上没有胆略,不敢闯,人云亦云,墨守陈规,就永远杀不出一条血路,创造不出新的东西来。

(2)敢闯敢冒勇于实验一定要“看得准”。要把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不能瞎想蛮干,不能重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老路。敢闯的前提是要思考与摸索,坚持实事求是,力求“看得准”。只有看准之后,才能甩开膀子大胆干,通过实践结果验证看得准不准。

(3)对上述两点,不是一般争论问题、裁决问题,而是一个试验问题,即实践问题。小平同志最讨厌耗时无功的无谓争论,反复强调争取时间干。思想解放了没有,看问题准不准,只有通过“敢于试验”这个环节才能清楚。可见,“敢闯敢冒,大胆实验”的思想,深含哲理,环环相扣,其中包含着闯的精神和闯的行为。没有敢闯的精神,思想僵化,就不会有闯的行为;反之,闯的行为、冒的行动又必须既是创新的又是科学的,创新是指走新的路子,科学是指通过试验,要用实践来检验。

小平你好观后感怎么写三

我怀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激动和对为人邓小平同志的敬佩之情,甚至可以说成是崇拜之情。看完了《小平您好!》这部记录片。老实说在看这部片子之前,我对邓小平的了解真的是凤毛菱角,除了一个邓小平理论,和一首歌颂邓小平为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而立下功劳的歌曲。就再无其他了。仔细看完这部片子,我第一次感到伟人的力量。

我记得最深的是这几句话:

孩子们曾经问他长征是怎么过来的?

他的回答是三个字——“跟着走”。

问他在太行山里打日本的时候都做了些什么事?

他的回答是两个字——“吃苦”。

谈起他和刘伯承率领的第二野战军的历史?

他的回答也是两个字——“合格”

说起他的第三次被打倒的感受?

他的回答还是两个字——“忍耐”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那句名言“伟人之所以能成为伟人,是因为他们能做到常人所不能做到的一些事情。”邓小平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伟人,是的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但是没有邓小平就没有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社会。伟人吃苦耐劳,坚忍不拔,荣辱不惊,遇事不怒,含怒不激,实事求是,毫不拖延,大胆创新的精神品质,值得我用一生去认真践行。还有不到两年的时间我就要步入社会了,检讨自己这两年以来的大学生活似乎最薄弱的就是“跟着走”“吃苦”“合格”“忍耐”。它们分别是,

“跟着走”虽然现在所学专业不是自己最喜欢的,但是既来之则安之,必须把它学好才能拿到学位证书。

“吃苦”要想有一技之长必须要吃苦的,要想在以后的面试中从众人中脱颖而出必须吃苦。

“合格”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件事情,让自己认为是合格的'。

“忍耐”我的的才干还不足以支撑起我的雄心,所以我必须沉下心来好好学习,必须学会忍耐,学会等待。

太刚必折,太直必蹶,夫子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能忍人所不能忍者,才能伟人所不能为。

推荐阅读:

《头脑特工队》观后感300字(7篇)

最新神舟十一号返回观后感100字(十三篇)

关于探索黑洞观后感(推荐)(五篇)

2024年悲伤逆流成河观后感怎么写(3篇)

最美的乡村观后感 最美乡村教师观后感(模板9篇)

有关美丽心灵观后感(精)

标签: 你好 观后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