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通通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有关全面依法治国讲座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全面依法治国讲座心得1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党中央决定对宪法进行适当修改,目的是通过修改使我国宪法更好体现人民意志,更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更好适应提高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能力、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这次宪法修改,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对宪法作部分修改、不作大改,严格依法按程序推进,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共提出数千条建议。这是严格依法办事、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凝聚共识的过程,体现了党和人民的共同意志,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当代中国宪法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是我们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观时而制法,因事而制礼”。我国宪法必须随着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发展。这是我国宪法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从1954年我国第一部宪法诞生至今,我国宪法一直处在探索实践和不断完善过程中。1982年宪法公布施行后,分别进行了5次修改。实践证明,我国宪法是同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实践探索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既保持宪法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又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是我国宪法发展的必由之路。
宪法就在我们身边,宪法与我们每一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只有更加自觉地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把实施宪法摆在全面依法治国的突出位置,才能推动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以这次宪法修改为契机,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深入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全党全社会大力弘扬宪法精神、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把依法治国、依宪治国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必将凝聚起奋进新时代、筑梦新征程的磅礴力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
全面依法治国讲座心得2
中国五百年来可以做到此话的人,前有王阳明,后有曾国藩。
曾国藩在仕途看尽了人世兴衰,看透了得失成败,
他曾专门写下家书,告诫家族子弟三句话:
“人败皆因懒,事败皆因傲,家败皆因奢”。
这句话也道出了家庭衰败的原因,
如果一个家庭有这三个暗示,往往是衰败的开端,发现一个就要警醒了!
人败皆因懒
宋朝的朱熹说过:“天下事,坏于懒与私。”意思就是纵览古今兴衰成败,凡是导致一个人失败的原因,主要就是因为懒惰和自私。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有一个心比天高的梦想:希望有一天,自己什么都不做就可以飞黄腾达。
但他们却从来不考虑付出,一直都在偷懒,日子也是得过且过。
有句俗话说:昨夜梦里行万里,醒来一看在床上。
因为吃不了苦,所以很难坚持,因为想偷懒享受,所以总能为自己找来千万个不坚持的理由。
要知道,你现在偷的每一个懒,都是给未来挖的坑。
经济学中有一个懒马效应:
有两匹马各拉一货车为主人送货,一匹马走得快,另一匹马则走得很慢。
于是为了赶路的主人只好把后面的货全搬到前面。
后面的马开心地笑了,它在心里暗暗地说:前面这匹马真傻,连“越努力越遭罪”这个最基本的道理都不懂。
到达目的地后,主人想:既然一匹马就能拉车,干嘛养两匹?
最后懒马被宰掉吃了。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有自以为是的聪明,做事情投机取巧,以为自己赚了便宜,但殊不知他为自己的未来挖了一个大坑,一旦陷进去就再也无法逃脱。
如果一直偷懒享受,那么到头来也一定会得到这个世界最狠的惩罚。
真正聪明的人,都懂得做自己的贵人。
你付出一分的努力,就能得到一分的收获。
日积月累,人品与能力俱增,产业与家道愈兴。
这样下去,即使遇不到贵人,好运也会纷至沓来。
记住,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没有实力,那就努力。
无论面对什么,勤劳和努力都会是自己永远最大的靠山。
事败皆因傲
古人常讲:“惟谦受福。”
唯有保持一颗谦卑的心,才会有福气,做事也才会顺利。
一个人就算有了很大的功劳,但是依然能够对生活常怀一颗敬畏之心,脚踏实地、低调谨慎地做事,怎有不成功之理?
但如果这个人成功之后,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就开始骄横傲慢,那慢慢就没人愿意跟他打交道,做事逐渐变得冷冷清清,这就是衰败的开端。
别林斯基说:
一切真正伟大的东西,都是纯朴而谦逊的。
对人则谦逊有礼,与人为善,不断积累自己的福报,养得根深,日后才能枝繁叶茂,人生路也会越走越宽。
人生风雨,得与失一念之间,学而无涯,谦虚与宽容是一种自身的修养。
学会了谦虚,就学会了成功的要素,做到了宽容就得到了充实的人生。
谦逊,是世上最动人的姿态。
家败皆因奢
《汉书》有云:“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蓄积足恃”。
生活中有不少人认为,在物质充裕的今天,勤俭的美德已经过时了。
实则不然。
只要家中养成了骄奢的恶习,子女都好逸恶劳,就会做出很多荒唐的败家之举,一个不孝子孙胡乱挥霍,就能导致家庭的衰败。
唯有保持勤俭,切忌奢华浪费,才能呵护好每一份幸福,才能知足常乐,才能更用心地体会生活本身的美。
曾国藩虽为晚清重臣,仍以廉立身,以俭持家。他会要求自己的子女早起,除了勤奋读书以外,还督促他们扫屋、擦桌、收粪、锄草,以培养出勤劳的习惯。
因他深知,把勤俭的品质教给后辈,远比教他们如何穿金戴银来得更有裨益。
唯有勤,才有幸福生活;唯有俭,才能守住幸福。
切记,勤俭一世,安稳一生。
一个人太懒惰是缺少上进心,一个人太骄横是缺少警惕心,一个人太奢侈是缺少勤勉心,这都是会给家庭带来衰败的迹象。
如果我们能够时时警醒,不仅自己能够越活越好,家庭也会越过越顺。
全面依法治国讲座心得3
法治是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民族复兴、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保障。实践证明,法治强则国家强、人民富,法治弱则国家弱、人民衰。抓法治建设即是抓国家和社会建设、即是抓民生民计建设,这是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持久工程。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论断,清晰地指出了党和国家事业所处的时代坐标,为明确下一阶段的历史任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同时,对全面依法治国对作出了新部署、新安排。十九大报告谈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作为十四条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分两个阶段走的目标时,特别强调:“到2035年,我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由此可以预见,党的十九大之后,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将发挥更加基础性的作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的时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决胜阶段,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关键一程。无论发展环境、条件、任务如何变化,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是未来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这是毫无疑问的。
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在全体公民中普及宪法、法律知识,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全民普法,一直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而发展;一直与国家经济发展相适应,随经济发展而发展;一直与国家民主法治建设进程相适应,随民主法治建设的发展而发展;一直与人民群众不同阶段的法律需求相适应,随人民群众不断增加的法律需求而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重要部署,对法治宣传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今天,依法治村、依法治校、依法治企、依法治县、依法治市、依法治省等等,这些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但已生根、开花、结果的各项依法治理活动,最初都是在普法的基础上被提出来、并得到发展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这是今后法治宣传教育的根本方向,也是基本遵循。
依法治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党的坚强领导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实现全面依法治国,不仅需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而且更要全民守法,需要全社会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需要全民的参与和支持。法治实践是法治宣传教育取得实效的最佳途径。长期以来的全民法治宣传教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学用结合,普治并举,从学法、尊法到用法、护法,才能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理念。因此,全面依法治国应坚持全民普法先行。
当前,我们要认真实施“七五”普法规划,进一步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为目标进行法治宣传教育。一方面要进行全民普法,抓住普法重点对象。十九大报告强调,“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要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把法治观念强不强、法治素养好不好作为衡量干部德才的重要标准,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内容,切实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要坚持从青少年抓起,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引导青少年从小掌握法律知识、树立法治意识、养成守法习惯。要努力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每一个公民的生活方式,让规则意识全面取代关系意识,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夯实群众基础。
另一方面要开展全面普法,创新普法方式方法。要在推进形成“大普法”工作格局上下功夫,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创新,不断增强法治宣传教育的实效。要增强普法的“互动性”“参与度”,在继续发挥原有渠道作用的同时,整合各类普法资源。根据不同对象的学法需求,采取订单式普法、案例式普法、项目化普法、实施法治小区建设等措施,以更广、更活、更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丰富普法的形式和内容。要坚持多途径、多形式积极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加大法治文化传播工作力度,形成全面覆盖、惠及全民的法治文化阵地,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充分发挥法治宣传教育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基础作用,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新目标催人奋进,新方略高瞻远瞩,新蓝图鼓舞人心。我们有理由相信,深入持久的全民普法活动,必将为全面依法治国奠定坚实的基础,全面依法治国的宏伟蓝图终将变成伟大现实。
全面依法治国讲座心得4
今天,备受瞩目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开幕,议题早已确定为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面对当代中国行进的历史新方位,面对人民对法治的期待目光,四中全会将在怎样的深度和广度上进行回应?它又将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筑下什么样的里程碑?数日内,答案将揭晓。
今日之中国,已经进入全新的航域,身后是法律体系的基本完备,脚下是发展的新阶段,周边是上下打量的目光。社会精神层面,法治日渐成为共同的核心价值;人民物质层面,法治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保驾护航乃是热切期盼。从发展阶段和实际看,这一期盼已经成为一个痛点与焦点。
这两年,中央对老虎苍蝇一起打,让一批大贪小蛀们落马,人民群众拍手称快。为什么?原因就在于,这些蛀虫们在吞噬人民的血汗财富。在那些有利益的地方,权力都在染指;有资源的地方,权力都在伸手。一些人因此而大贪大吞,肆无忌惮。因此,打掉腐败分子的嚣张气焰,把权力关进法治的笼子里,才会确保人民的果实落到人民的手里。
也必须看到,人民要能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路障不少。一个关键方面就是体制机制障碍。这些障碍,并不仅是因为滋生腐败,更可能是因其制约而导致社会失去活力,导致发展成果被沙漏。因此,改革是必须推进的主旨。三中全会吹响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改革的红利效应开始显现。要把改革顺利推进下去,就需要法治划定保障轨道、堵住各种吞噬改革成果的跑冒滴漏。明确提出“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让百姓看到了法治的力量和前景,更让人们期待四中全会在改革方面烹饪的法治大餐。
社会生活中,公平正义如阳光、空气,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从总体情况看,改革开放36年来,社会公平正义方面的进步有目共睹。但是,还有一些地方的百姓遭受不法分子的欺凌,还有一些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而对群众利益造成侵害。有的案件存在徇私枉法现象,人民群众还难以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有的执法不严、选择性执法,有的有案不立、有罪不究,有的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这些都使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逐渐蚕食着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和法治的信心。对此,我们又岂能让人民失望?又怎能不回应人民群众的强烈期待,不给人民的信心注入法治的能量?
法治的最终呈现,应当是一种良好的状态。当出现违法现象时,依法治之成为共识和行动。当人们解决问题办事情时,法治成为共同价值和信念。诚然,我们知道这样的状态还很难一蹴而就,但是我们必须把法治导入良性循环,使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在这个轨道上不断向上攀升。四中全会就是这样一个重大的导入机制,它将使我们的法治更有质量,使我们的法治更有力量。如是,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就必定拥有健全的、刚性的法治轨道,就谁也夺不走,哪里也漏不掉。
全面依法治国讲座心得5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强全面依法治国的力度,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关键期,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依法治国,加强领导。20_年10月,我国召开党的十九大会议,在会议中对依法治国提出了明确要求,2035年我国要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要贯彻落实十九大会议精神,落实上级工作部署要求,用钉钉子的精神去整改、去完善,确保我国20_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能保持长期稳定,是始终坚持在共产党员的领导下产生的结果。要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针政策,以制度建设领导国家,加强国家的法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全面依法治国,一方面能强化人民群众对法律的运用,能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另一方面能使我国有效的管理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后备保障。俗话说“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要大力加强法制建设,加大对制度的完善力度。从古至今,古代国家的发展都是建立于制度之上,如商鞅变法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国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要建立于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基础上来完成。
要坚持以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党的十九大以来,对我国的建设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当下国家提出的一切政策都要凌驾于国家发展之上,都要基于群众,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法为民所用。要完善立法体制,加强重点领域立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趋完善。制度的建立是因环境地点而来,要与时俱进,又要因地制宜,适用于当地,更能帮助当地。国家出台各项法律政策,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要能基层政府的公信力,提升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提升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
要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社会要提高法治质量,工作不能打“感情牌”,要解决矛盾问题,更要能化解矛盾问题,各部门各单位要进行分工协调工作,做到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加大群众对执法的信任力度,基层工作,我们要将普法工作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加大全民普法力度,让群众、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
全面依法治国讲座心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