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一
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唐代诗人张仲素在《杂曲歌辞·宫中乐》中,也称赞道:“奇树留寒翠,神池结夕波。黄山一夜雪,渭水雁声多。”于是,我便十分渴望可以到那比五岳还神奇的黄山一游。
寒假的一天,我们约了姑姑一家一起到那我所憧憬的黄山去游玩。
我们坐了6个小时的汽车,来到了黄山。购买门票之后,坐上大巴,来到了云谷寺。随着拥堵的人群,我们决定:坐缆车上山。在缆车上,我望着下面,难免有些怕怕的,可是,瞧!那些岩壁被云雾缭绕着显得非常神秘,还有那些松树,仿佛披着一层白纱,从缆车上望下去,好像仙境一样。
下车之后,我们就到了始信峰,这儿汇聚了接引松、黑虎松、连理松、龙爪松、卧龙松、探海松等黄山名松和石笋矼、十八罗汉朝南海等奇石。相传,明代黄习远自云谷寺游至此峰,方信黄山风景奇绝,并题名“始信”,所以,后人便叫它“始信峰”。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我们来到了“猴子观海”,这只“猴子”独自站在山上,望着下面,可真像是在观云海呢。姑父对着人群喊:“你们小声点,别把猴子吓到海里了!”我哈哈大笑。我不得不敬佩大自然对岩石的风化能力。
我们继续走,经过了光明顶,来到了“飞来石”,这可真是一块奇石呀!两块石头的基层与地面的接触面很小,却不会倒,上面的石头就像飞起来一样。我走进去,很害怕会突然间倒下来,所以勉强拍了几张照后就离开了。
在黄山上,还有着许多的动植物,如:红腹松鼠,大灵猫与各种各样的松树等等。
在黄山住了两天,该回家了,我们又看到了那顽强生长的送客松,它们生长在岩缝里,将枝叶打开好像在跟我们挥手告别。
再见了,黄山!有机会我还会再来的。
黄山二
遇见你时,山很高,天很蓝,风中夹杂着些青草的味道,在空气中充斥着。我带着小时候听父亲讲述时的好奇,带着对你的了解,一同前往,许是高兴。
山,是群山,各有各名,却是一家人,连绵不断,此起彼伏。已是盛夏,眼前的山色,是抹深邃的墨绿,仿佛要在纯洁的天色中渲染开来。传说中,黄帝、浮丘公和容成子在此炼丹成仙,你便得“黄山”一名,桃花溪还有用来炼丹的丹井、药臼。我顺着远处望见,那儿的山愣是只盖一层黄土,树也少,草也少;抬头,山着实是高,直插云霄,望不到尽头;俯视,只见云海缭绕,瞧不见底,幸有木栏围绕,否则便是万丈深渊。爬山的人,不仅是游客,还有些挑担子的人,有壮青也有老者,戴一草帽,肩一扁担,头尾一袋。他们的背上已被汗水浸透,额头上也布满细密汗珠,是什么给了他们偌大的勇气做这份工作?又是什么令他们的心如此坚持不懈?无人可解,无人可明。
石,是奇石,星罗棋布,点缀在波澜壮阔的黄山中,奇形怪状,惟妙惟肖。我向对面的那座山望去,一只猴子坐在山顶上,虽只有背影,但悲感满满,云海缭绕,此山独耸,化身为人的猴精,为弥补那瞒天之欺,仍在寻找那女子,只为一抹浅笑自古以来,人妖之情数不胜数,愿石猴早日圆梦;虽是夏天,但夜晚依旧凉意绵绵,月未圆,洒下几缕淡淡的银光,那石狗像是活了,两眼炯炯有神,对着月亮长嚎,它也同我一样,思念孤身一人的嫦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石意这般依旧,毫无动摇,实在是奇或形似,或神似,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引来一片惊叹。
晨,是美景,灼灼红海,也只能在你这处细赏。月未落,天际还是淡淡的黑蓝,我们就已早早地在此等待。露珠还挂在叶梢上,凉风吹来,不禁颤抖,但不能打消我对日出的向往。远处的地平线还有一些粉色、紫色的朝霜,七点,天边终于出了一点红,太阳似初生的婴儿般悄悄地探出头来,这般红,没有“满园红”那般艳,也没有“梅花”那般淡,有亮光从中混杂着,慢慢地,半边的天已被染成了红色,似红艳的绸缎,似贵妃醉酒般挂在天上。东边,似一幅画,但这幅画,转眼即逝,来之不易,需耐心等待。
登山不应贪高耸,更应景于心、恒于心,远道而来的人啊,不要着急,切勿走马观花,美景只在一瞬之间,大自然,是用来细赏、慢赏、共赏的。
黄山一峰一姿,一石一态,一景一画,充满了美景。岁月的磨砺和风雨的摧残都没让巧夺天工的黄山别于五岳。“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莲,菡萏金芙蓉”,我愿再同你相聚,相讨人间俗事。
黄山三
寒假到了,寒假出去旅游是一项必备的活动,这次寒假我们一家游玩了黄山。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面积1200平方公里,有72座峰。黄山自古就是旅游胜地,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说,它有泰山的雄伟,华山的峻峭,衡山的烟云,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而得名,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
黄山最高峰是莲花峰,海拔1864米,当我和爸妈爬上那耸立天外的峰顶,俯瞰四周,顿感一览众山小的磅礴气势。而莲花峰的两边都是万丈深渊,看的我心慌慌的。
说起黄山的怪石,更是生动有趣,有“梦笔生花”、“猴子观海”、“仙人晒靴”、“猪八戒吃西瓜”、“飞来石”等等,多的数不胜数,尤其是“松鼠跳天都”,只见那耕云峰上的“松鼠”纵身欲跳,惟妙惟肖。
黄山的奇松千姿百态,尤以玉屏楼前的迎客松最为著名,也是黄山的标志性景观。只见它一侧枝桠伸出,如人伸出臂膀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雍容大度,姿态优美。在这里游人如织,人们争相在此拍照留念,我也急忙找好位置,在黄山留下美好的记忆。
黄山四
黄山的冬天,不像有人想的那样——冻死人。黄山的冬天,并不让人感到很冷,一是黄山冬天一天的温差小,才几度,不像山下一天温差十几度;二是空气湿度小,比较干燥;三是风不大,不像有人想的——如虎啸狼嚎、如钢刀刮脸,而是如恋人轻轻细语、如少年轻吹竖笛、如少女轻弹琵琶。特别是在艳阳高照之时,更令人感到舒适宜人。
黄山的冬天的景色很美,美在冬雪冬雾冬雨冬日与黄山的松、石、云、泉巧妙而完美的结合。
黄山厚实的冬雾,造就了冬日云海比其它季节的云海显得更加奇绝壮观。不论是在玉屏楼前观南海,还是在清凉台上看北海,也不论是在排云亭观西海、白鹅岭观东海,还是在光明顶观天海,都有机会看到:风平浪静,云絮漫漫的层积云;虚无飘缈,时隐时现的薄纱云;苍苍茫茫,一铺万顷的平铺云;峰起云涌,浪花飞浅的瀑布云r22;r22;这时,若红日东升,霞光万道,照射在云海之上,色彩斑斓,华光绚丽,涌金流银,形成黄山奇妙的霞铺云奇景——这就是令游人梦寐以求的日出奇观啊!
黄山的冬天,也是看到佛光机会最高的'季节。
黄山的冬天,是一幅令人难以忘怀的画卷,是艺术家创作灵感的源泉。
黄山五
黄山是我国著名的自然景观,它位于历史悠久的安徽。黄山的确不同寻常,它兼有泰山的雄伟,华山的峻峭,庐山的飞瀑,衡山的烟云,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
暑假的一天,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来到了被人们称作“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那里风光秀丽,游客如云,让人流连忘返。
忘不了黄山的云。风起云涌,一片片翻滚的云海。有的像一个平躺的人,有的像大胖娃娃,有的像一个飞奔猎豹,还有的像千万头齐头并进的战马飞奔而来......风停了,云安静了,云海又变成茫茫的雪海。
忘不了黄山的瀑。在远处看见一道瀑布,这让我想起了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走进一看,瀑布飞溅,大大小小的水珠像一颗颗珍珠撒落下来,又像尘烟一样弥漫在四周,真美啊!
黄山还有很多忘不了的景色,不信!你就亲自去环游一圈!
黄山六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今年的国庆长假,我终于有机会亲眼见到这个大自然的奇迹了。
一上山,我就忍不住惊叹,好险的山!黄山的山是高峻的,黄山的美是野性的,是磅礴的,气势雄伟。黄山的山,既有少女般的清秀,又有像浩大壮丽诗篇一般的秀峰叠峙,危崖突兀的壮美。黄山山势险峻,千峰万仞,幽壑纵横,一千多米高的山都是小儿科,随处可见,数十丈的山峰连绵不绝,此起彼伏,处处都是高山深涧、悬崖绝壁,光看着就叫人胆颤心惊。
虽然黄山的山无比峻秀,但是,在我看来,黄山最美的,还是云海。黄山上空气清鲜,又常年有连绵的云海环绕,当真如仙境一般。当你站在绝壁之颠,俯首云层时,看到的是漫无边际的云,如临于大海之滨,波起峰涌、浪花飞溅、惊涛湃浪。远处的山峰在云海之中若隐若现,更添了几分神秘的美感,而山中的奇石在云海里涌动着,若不仔细分辨,恐怕会认为是真的动物在云海之中游动,嬉戏呢。最令人称奇的,恐怕非日出时的云海莫属。日出时的云海五彩斑斓,好似九天之上的仙女五颜六色的纱裙飘落在云间,美轮美奂,名曰“彩色云海”,最为壮观。破晓前,天边渐明,翻滚的云海上,会慢慢露出一圈柔和的淡金色花边;此时,烟云缭绕,在最远最远的东方,会渐渐现出一层薄纱般的金红色,缓缓的飘上最远的云端,一切都显得无比的虚无、飘渺;顷刻之间,曙光微露,海空之间跳出一个模糊的红点,在冉冉上升,云海翻涌着,渐渐的织上了一层淡淡的灿金色,而在这一层灿金色光辉里,一轮红日在刹那间冲破波涛,喷薄向上,腾空跃起;天空慢慢织上淡蓝色与金红色,着两种颜色交替着,把云海渲染的更加美丽,这样的云海,是交织着朦胧感与透明感的完美艺术品。这时候,山中的一切都显得非常静谧,所有的一切都渐渐苏醒,似乎每一个都为这景象而震撼,每一个都静静的看着彩光不断变的愈来愈绚烂,愈来愈美丽。慢慢的,云海变的越来越稀薄,越来越朦胧,渐渐如同潮水一般缓缓退去;接着,云海又披着朝阳彩色的余辉,环抱在群山之间,开始淘气地与这山中的一切玩起了捉迷藏,悠闲的飘荡起来,让我不由赞叹大自然的神奇!
慢慢的,黄山热闹起来,游人如织里,黄山又开启了新的一天。
黄山七
暑假的一天,父亲的公司组织大家去黄山旅游,我也终于有机会能去往黄山,见识一下那里的秀丽风光。
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意思是:去了五岳归来,其他的山就没必要看了,去了黄山归来,五岳就不用看了。可想而知,黄山是多么美丽。那里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
黄山的景色秀丽雄伟,特别是那千姿百态的怪石,十分有趣。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天狗望月”,在右手边有一块巨大的石头,石头前有一块较小的石头,像是一只小狗头朝上望着天空的月亮,所以叫做“天狗望月”。
在酒店旁边的玉屏楼附近有几棵古老的松树、直挺挺地立着,分别叫做“迎客松”和“送客松”,长得都差不多,在树的上方叶子长成三角形,十分精致,一条绿色短短的根须,周围两边都长出带刺的叶片,也很好看。
早上起来,走出酒店,微风徐徐,能清楚地听见一两声鸟叫,这里就像是一个天然的氧吧。站在黄山的最高峰,莲花峰旁边,云雾缭绕,山上的岩石奇形怪状,虽然看着让人心惊胆颤,却是观看日出的好地方。
黄山的怪石是雄伟的,更是秀丽的,十分壮观,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见了让人浮想联翩。
要离开了,我还有些恋恋不舍,希望大家有空也能去黄山领略一下那里的壮观秀丽。
黄山八
在安徽,有一座中国最著名的山叫黄山,因为这座山上的茶叶泡起来是黄色的,所以人们把这座神奇的山叫做“黄山”。
记得在二年级的暑假里,一天下午我爸爸开车带着我们全家和哥哥全家一起去黄山。一路上景色很迷人,一簇簇、一片片熟了的稻谷在阳光的照耀下更是变得金灿灿的了。一个个碧绿的大西瓜躺在田野上,晒着太阳,真舒服啊!
我们到的时候已经是吃晚饭的时间了,吃好了,我们就住在黄山脚下。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起床准备爬山了,来到山脚下,抬头一看,哇!黄山真高啊!
走上索道时我有点紧张,索道开动了,我看了看下面,发现下面有几座山峰,这些山峰仿佛就在我脚下。我又看了看上方,只见一朵朵云雾在上面,好象伸手就擒。大约20分钟左右我们到了山顶,走出门,一阵凉风伴着云雾扑面而来,我吸了口云雾,真凉爽啊!
我们走上一级级台阶,来到了“光明顶”,光明顶是最高顶,海拔1860米高,一簇簇的云雾包围着我们,感觉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我们继续向纵深进行,只见一棵高大的松树出现在我的眼前。哦!原来是团结松啊!它是以56个树枝形成的象征着我们有56个民族,真是太有意思了!
这是不是迎客松?哦!对,这是迎客松,迎客松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挥展双臂,热情欢迎海内外的来宾来黄山游览,所以许多游客抢着合影呢!希望人们把这棵千年古松永记脑海。
中国黄山天下无山,黄山是最漂亮的山。古木参天、飘飘欲仙、异兽珍禽……黄山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
黄山九
黄山画派的创始人石涛曾说过:“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的的确确,黄山是堪为人师、为友的。
尽管我初上黄山正赶上一台飓风,黄山山上是风雨交加,云雾迷蒙,几十米外难见物体,难辨方向。只闻风雨声和游人的惊叫声。
好在导游和当地人有经验,让我们无论如何都要买上雨衣,背包和拐杖,才能上黄山。确实,黄山很神秘,很博大,很伟岸,很峻峭,但其气候也是变幻莫测,非常具有欺骗性、隐蔽性。往往山下是阳光灿烂,而山上则是雨雾迷茫,乱云飞渡,风雨交加。黄山是若隐若现的精灵,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人。当然,天气晴好时,黄山肯定是实实在在,坦胸露怀的伟丈夫。难怪有那么多诗人、画家、“发烧友”对黄山一见钟情,痴痴爱恋,有的甚至终生与黄山为伴。比如渐江、石涛、黄宾虹、刘海粟等大师。那个大画家刘海粟老先生93岁了还要十上黄山,他爱黄山、画黄山、写黄山,真正是如痴如醉,难分难舍。他留在光明顶的对联:“海到尽处天是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真个是意境深远,气势非凡。
我的老乡,诗仙李白五十四岁时往来于宣城,秋浦,南陵等地,曾游黄山。他有描写黄山胜景的名句:“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李白还恋恋不舍地写下:“他日还相访,乘桥蹑彩虹。”这是李白的遗憾更是黄山的遗憾。
徐霞客一生两次游黄山。登天都峰、莲花峰文殊院,饱览绮丽风光。他曾作游黄山日记前后两篇。有人问徐霞客:"游历四海山川,何处最奇?"徐氏回答:"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后来,民间将此意演化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明代诗人余绍祉曾留下 “翠壑丹崖千丈画,白云红叶一溪诗”的名句。
当日吾与妻上黄山,从地质博物馆处坐缆车上山。山上山下真可谓两重天。风雨之中,我们只看到几处奇石和劲松。那迎客松在大风大雨里挣扎,可能根本没有心思迎客。倒是那些邻近的奇峰怪石时隐时现,好像故意逗我们玩;远处的根本不显身影,骄傲地隐藏在大风大雨大雾中。我们感到十分无奈。导游和缆车工作人员说:你们来的不是时候,台风季节,来黄山是近看路和树,其余全是雾。好在我们不惧大风大雨,终于冒险经过鳌鱼背,登上了光明顶。
扫兴而归。又坐缆车下山。我们在缆车站等了半个多小时,盼望雨过天晴,太阳从云缝里钻出来,哪怕一小会儿,让我们见识一下黄山的真面目,哪怕是半张脸也行。可他就是不肯,就是那么小家子气,就是那么神秘莫测。我们只好自叹运气不佳,同时自己安慰自己,留下遗憾也好,有机会一定再来黄山。当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千万要错过台风季节。
回到山下,我们不时回头,偶见近处露处一座山峰,那只不过是黄山的一角,我们赶紧拍照。过了一会,黄山又不见了。他确确实实在呼唤朋友:再见!因此,我脑海里突然冒出几句诗来:若隐若现是黄山,神秘莫测时改颜。如要求得真经归,自然为师效前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