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一
①揣摩词语,品味语言,理解内容。
②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
③联系生活实际,正确地感悟和理解人生。
○教学重点
①通过反复诵读,理解内容,感悟人生。
②揣摩语文的表现力,畅谈对人生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充分预习,并查阅有关生命的资料或名言,做一些思考。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三个有关生命的事例引发的三点思考;以小见大的写法;对我们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启迪。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①精心导入
(放音乐《命运》,轻微播放)同学们,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曾经播过一期感人肺腑的节目《感受坚强》,向我们大家讲述的是患癌症少女张默然的故事。张默然年青的生命被癌症折磨得痛苦不堪,但十七岁的花季少女却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坚强地搏斗。她感人的事迹,感动了医生,感动了亲友,感动了所有的人。尽管大家并没有挽留住张默然的生命,但她勇敢地面对死亡、热爱生命的事迹,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坚强。
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作者杏林子。她从小病魔缠身,肉体和精神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但她没有因此荒废甚至放弃生命,反而更强烈地呼唤生命。她写的文章《生命生命》将再次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让我们用心来品味这篇文章,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认识生命的真谛。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②感知内容
(过渡)要学习、理解一些问题,首先应当从整体上感悟,因此先请学生听读课文,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配乐朗读(可以是教师的配乐朗读,也可以是放录音)。
a.本文写的是什么内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b、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再回答。可以请学生听回答后相互评论、补充。
教师带领大家朗读,帮助学生整体感知。为了对文章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学生必须亲身去体验一下,带领学生放声朗读课文。
研读与赏析
①教师导学
对一篇文章,除了整体把握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一些精彩的内容进行研读。这样,对文章所表达的深刻内涵就会有更好地领会,从而更贴切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自主探究
用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
a、这篇文章共写了几个事例?
b.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事例,反复品读,体悟文章的内涵。
c.划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精彩、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d.赏析语段中好词语的运用,比较分析看看,为什么用得好?
学生自读课文后,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共同研讨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无论怎样微弱的生命,都具有不可思议的生命力。作者从小现象悟出的大道理是很能启人心智的,同时,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也由此展开。教师引导学生朗读。
③学法指导
对以上问题,认真阅读大屏幕投影,并教会学生自读和自学的方法。投影出示朗读方法。
朗读方法: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b、理解文章内容,揣摩写作意图,有感情地朗读,从朗读中解决思考题。
[有关提示]
赏析语段中的好词语运用,比较分析看看,为什么用得好:如“瓜子抗争”一例中的“竟然(居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了一种怎样的力量,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倔强)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它仅仅活了几天,但是,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十分敬佩)!”能否换用括号里的词?为什么?以此来品味词语对表达感情的作用。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居然”只有意外的意思,而“竟然”还包含着意想不到的另一种敬佩的情感(因为那是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恶劣环境啊);“倔强”只是一种性格,“不屈”不仅是性格,更主要是一种品格,一种不畏困难、顽强求生的向上的品格;“肃然起敬”是从心底里产生的一种敬意。
④合作探究
通过导学、探究、学法指导的学习过程,进一步研读文章,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从文中找出作者对生命的三点思考。
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
体验反思
①质疑交流
文章结束了,研读学习后有哪些思考和体验?
大屏幕投影出思考质疑题:
b.我们应当怎样去生活,对生命或人生是否有不同的见解?
学生可以交流;教师向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学生也可以向教师质疑,教师作答:形成研讨交流的学习过程。
奥斯特洛夫斯基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实践自己的诺言,对怎样看待生命,怎样好好享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珍惜生命,不懈努力,做出了坚定的回答。我们的雷峰也用他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让生命更有意义的颂歌。
学生也可以就我们应如何生活,对生命是否有不同见解发表自己的看法。
②拓展延伸
学生速读后讨论。教师评点并总结,指导学生谈谈为什么喜欢,要求讲出喜欢的理由,以此培养赏析的能力。
教师总结
文章可以结束,但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
冰心老人的话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和真谛,愿每一位同学都珍爱生命,珍惜时间,让人生更有意义。
延伸作业
写一则读后感,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如:人生的启迪
——读《生命生命》有感
点评
此教案显著的特点是培养学生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
从教学目标 上看,本课“目标明确”。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齐备,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如目标3:联系生活体验,畅谈对人生的理解。同时,三个目标之间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有序性强。
从教学流程看,本课“清晰流畅”。突出了青岛市初中语文教学中推行的“三板块、五环节”教学模式,又不拘泥于模式。除了“导、学、练”三板块的主体渗透外,五环节的流程紧密相连,过渡自然,严谨有序。精心导入 中,张默然和杏林子的遭遇令人震撼;整体感悟又将学生带入了对生命的理解;研读赏析中的局部揣摩,使学生对作者的创作意图更加明确;体验反思,在教师的疏导中,提出了对生命的三点思考,得出珍爱生命、热爱生命、让生命更有意义的情感体验;拓展延伸是对主题的升华和灵魂的深化,学生从中得到生命意义的启迪。
从教学方法看,本课“灵活多样”。听读、齐读、竞读、品读、评读等,各种读书方法,意在教会学生读书。
本教案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把握了语文教育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教学案的一个比较好的范例。
生命二
生命虽然脆弱,但是有人使它顽强,变的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看!千手观音,里面的扮演者全是盲人,但是它们没有失去生存价值和意义,并且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努力去使自己的生活和平常人一样。在艰苦的环境下,创造出了一个奇迹,我们正因为没有她们的思想,没有她们积极上上的精神。让无数人感觉遗憾,和佩服。
看!有些人双手残疾,但是他依然学会鞋子,学会做其他东西。这是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对自己失去信心,一个人的成功多半来自于百分百的信心,比平常人还要坚强得多,凡事不依靠别人,什么事情都是独立思考。
看!沙漠上,谁都知道没有水,但是胡杨树,仙人掌它们却能在沙漠上生活。
它们有不屈上上的精神,茁壮在艰苦的环境中生长,顽强奋斗出自己的水平,使自己一天比一天高,它们没有因为缺水份而丧失生命。
看!建筑工人们建起一座又一座高大壮观的房屋和大厦,但是他们可能一辈子都住不了别墅,也可能一辈子都坐不了奔驰车,但是他们愿意为人们服务,但是他们在平凡中实现了伟大的意义。
人的生命是顽强的的,千万不要因为一点损失或对某件事失去信心而放弃,做出另人出乎意料的事情来。
生命只有一条,只是看你怎么把生命变成伟大的,顽强的……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要让我的生命变得像沙漠里的胡杨树一样坚强,让我们的生活活得更精彩,让我们创造出生命的奇迹。
生命三
人性:如果你每天给他一块钱,只要一天不给,他就会恨你。如果每天给他一个巴掌,只要一天不打,他就会跪谢。人性如此,生活如此,爱情亦如此。
我们所能够做的事,也许就是对我们莫大的痛苦一笑置之,就像人世间的一些伟大人物所做的.那样。要像一个男子汉那样地处理这件事,向着你的目标勇往直前。
真正懂你的人,就算没有在你的身边,也会让你感到温暖和心情舒畅。
有时候人就是这样,遇到再大的事自己扛忍忍就过去了,听到身旁的人一句安慰就瞬间完败。后来才明白,怕的不是冷漠怕的是突然的温柔,怕的不是自己吃苦怕的是身边的人为你难过,怕的不是孤独怕的是辜负。
人生的悲哀莫过于:求而不得,舍而不能,得而不惜。
这个世界上缺乏很多东西,但就是不缺评头品足的人。你要是想去找一个,就会遇到成百上千个。
我们花了两年学会说话,却要花上六十年来学会闭嘴。大多数时候,我们说得越多,彼此的距离却越远,矛盾也越多。在沟通中,大多数人总是急于表达自己,一吐为快,却一点也不懂对方。两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懂与不懂,不多说。心乱心静,慢慢说。若真没话,就别说。
如果自己没有尽力,就没有资格批评别人不用心。开口抱怨很容易,但是闭嘴努力的人,更加值得尊敬。
人一辈子,你得信这一条:留得住的不需用力,留不住的不需费力。来去随缘,强求不得。
教养和文化是两回事,有的人很有文化,但是很没教养,有的人没有什么太高的学历和学识,但仍然很有教养,很有分寸。教养是带有某种天生的素质和一点一滴的积累。
读书是习惯问题,不是时间问题。
人生最可悲的事情,莫过于胸怀大志,却又虚度光阴。觉得自己不够聪明,但干事总爱拖延;觉得自己学历不漂亮,可又没利用业余继续充电;对自己不满意,但自我安慰今天好好玩明天再努力。既然知道路远,那明天开始就要早点出发。
永远要记得,被命运打趴下的时候,我们还是要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土说,来,咱们三局两胜。
我们对每一段关系,都要真诚,但不要依赖。
不是因为我执着,而是因为你值得。希望有一天,你能遇到这样一个人。
很多浅显的道理,总是有人不懂:不认死理,目的相同就好。不要为了反对而反对,平和一点,大家都好过一点。
每一个不努力的时光,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我们至少要经过三次信念洗礼,才能适应正常世界。第一次是知道人与人之间关系,不是你死我活斗争式的,你的思维必须要能够容纳不同的存在。第二次是知道任何权力都是有边界的,如你相信某人权力无远弗界,你就会被人活活玩死。第三次是知道人性是两面的,敢于坦承自己内心不洁的,才是真正可信的。
不惹眼,不闹腾,也不勉强自己,要做个落后于时代的人,凝视人心。
生命四
因为有爱,生命才更加色彩斑斓;因为有爱,生命才更加旺盛坚强。爱,是世界上至高无上的生命法则,它是生命的支撑。
爱自己,也要爱别人,唯有如此,才能发挥出生命的最大价值。无论生活中发生了什么,都要学会敞开心扉,真诚地去关爱他人,安抚受伤的人,鼓励沮丧的人,安慰失意的人,帮助落魄的人。当你的仁爱之心像玫瑰一样散发出芬芳,当你用无私的关爱温暖受伤的心灵时,你便能感受到生命的真谛。
生活中,有很多人热衷于对财富的追求,也有很多人迷恋功名的获取,似乎生命注定就是名与利的纠缠。但是在这个故事中,你却很容易发现,名与利并不是一切,有时候,爱就意味着全部。
每一个人的心底都有一颗爱的种子,只有认识了所有生命中的伟大情感,你才能用最真挚善良的心对待每个生命,才能消除一切令人厌恶的偏见,抛弃固执和悲观,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快乐,并感受他人的幸福带给自己的愉悦。
假设我们拥有了一切,但是唯独缺少爱,那这一切就等于零,会变得毫无意义;但即使我们失去了一切,只要拥有爱,一切便都有重新得到的希望,生命需要爱的滋润。
生命五
○教学目标
①揣摩词语,品味语言,理解内容。
②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
③联系生活实际,正确地感悟和理解人生。
○教学重点
①通过反复诵读,理解内容,感悟人生。
②揣摩语文的表现力,畅谈对人生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充分预习,并查阅有关生命的资料或名言,做一些思考。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三个有关生命的事例引发的三点思考;以小见大的写法;对我们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启迪。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①精心导入
(放音乐《命运》,轻微播放)同学们,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曾经播过一期感人肺腑的节目《感受坚强》,向我们大家讲述的是患癌症少女张默然的故事。张默然年青的生命被癌症折磨得痛苦不堪,但十七岁的花季少女却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坚强地搏斗。她感人的事迹,感动了医生,感动了亲友,感动了所有的人。尽管大家并没有挽留住张默然的生命,但她勇敢地面对死亡、热爱生命的事迹,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坚强。
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作者杏林子。她从小病魔缠身,肉体和精神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但她没有因此荒废甚至放弃生命,反而更强烈地呼唤生命。她写的文章《生命生命》将再次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让我们用心来品味这篇文章,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认识生命的真谛。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②感知内容
(过渡)要学习、理解一些问题,首先应当从整体上感悟,因此先请学生听读课文,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配乐朗读(可以是教师的配乐朗读,也可以是放录音)。
a.本文写的是什么内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b、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再回答。可以请学生听回答后相互评论、补充。
教师带领大家朗读,帮助学生整体感知。为了对文章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学生必须亲身去体验一下,带领学生放声朗读课文。
研读与赏析
①教师导学
对一篇文章,除了整体把握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一些精彩的内容进行研读。这样,对文章所表达的深刻内涵就会有更好地领会,从而更贴切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自主探究
用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
a、这篇文章共写了几个事例?
b.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事例,反复品读,体悟文章的内涵。
c.划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精彩、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d.赏析语段中好词语的运用,比较分析看看,为什么用得好?
学生自读课文后,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共同研讨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无论怎样微弱的生命,都具有不可思议的生命力。作者从小现象悟出的大道理是很能启人心智的,同时,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也由此展开。教师引导学生朗读。
③学法指导
对以上问题,认真阅读大屏幕投影,并教会学生自读和自学的方法。投影出示朗读方法。
朗读方法: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b、理解文章内容,揣摩写作意图,有感情地朗读,从朗读中解决思考题。
[有关提示]
赏析语段中的好词语运用,比较分析看看,为什么用得好:如“瓜子抗争”一例中的“竟然(居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了一种怎样的力量,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倔强)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它仅仅活了几天,但是,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十分敬佩)!”能否换用括号里的词?为什么?以此来品味词语对表达感情的作用。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居然”只有意外的意思,而“竟然”还包含着意想不到的另一种敬佩的情感(因为那是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恶劣环境啊);“倔强”只是一种性格,“不屈”不仅是性格,更主要是一种品格,一种不畏困难、顽强求生的向上的品格;“肃然起敬”是从心底里产生的一种敬意。
④合作探究
通过导学、探究、学法指导的学习过程,进一步研读文章,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从文中找出作者对生命的三点思考。
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
体验反思
①质疑交流
文章结束了,研读学习后有哪些思考和体验?
大屏幕投影出思考质疑题:
b.我们应当怎样去生活,对生命或人生是否有不同的见解?
学生可以交流;教师向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学生也可以向教师质疑,教师作答:形成研讨交流的学习过程。
奥斯特洛夫斯基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实践自己的诺言,对怎样看待生命,怎样好好享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珍惜生命,不懈努力,做出了坚定的回答。我们的雷峰也用他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让生命更有意义的颂歌。
学生也可以就我们应如何生活,对生命是否有不同见解发表自己的看法。
②拓展延伸
学生速读后讨论。教师评点并总结,指导学生谈谈为什么喜欢,要求讲出喜欢的理由,以此培养赏析的能力。
教师总结
文章可以结束,但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
冰心老人的话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和真谛,愿每一位同学都珍爱生命,珍惜时间,让人生更有意义。
延伸作业
写一则读后感,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如:人生的启迪
——读《生命生命》有感
点评
本教案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把握了语文教育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教学案的一个比较好的范例。
生命六
生命,何其珍贵。
每一个新生命的诞生,都让人欣喜万分;每一个生命的消逝,也会让关心的人伤心不已。
又到了5月12号,对于中国人,尤其是汶川人民,每年这个日子是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四年前的这一天,山崩地裂,天地变色,无数鲜活的生命在瞬间消失。面对着自然的无情,触目惊心的场面,一张张哀伤到麻木的脸庞……我们只能感叹生命的脆弱,人类的渺小。但是在这场巨大的灾难中,也有许多坚韧的生命依靠自己的顽强意志撑了下来。失去了胳膊,还有脚;失去了亲人,还有朋友;失去了家庭,还有国家……虽然历经千辛万苦,但他们坚强地活了下来,并且在废墟上重新建造了一个新的汶川,新的家园!
生命对于汶川人民而言,是那么的脆弱,又是那么的坚强!
漠视别人的生命,必然要为之付出惨重的代价。可漠视自己的生命呢?
曾经听说,某个中学生因为考试没考好就跳楼自杀。当我听到这件事时,简直不敢相信。考试没考好,这也是自杀的理由吗?这次没考好,下次还可以继续努力啊。可是生命也能重来一次吗?如果人生中这点小小的挫折都承受不起,那生命也太娇弱了些。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名人,他们的一生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坎坷,磨难,但他们珍惜生命,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都让自己坚强起来,一次次闯过难关,成就了一生的事业。
生命是珍贵的,也是公平的,每个人只有一次机会。我们要把握住机会,正视生命,珍视生命,活出一个灿烂的自己!
生命七
①朗读课文,把握主旨。
②积累词语。
③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杏林子的材料,以了解香港女作家杏林子。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②配乐范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思考题
b.作者列举了哪三个事例,试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的内容。
③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c.三点思考
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回答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教师小结]
研读与赏析
学生讨论明确:
飞蛾 生之欲望 生命意义
香瓜子 生命力 生命的价值
心跳 生命 珍视 奋斗
讨论加点词的作用:
③“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体验与反思
启发学生将课文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感受。
作业
①将自己的认识记下来,作为小作文练笔。
②比较阅读:试比较《生命生命》与课文后的选文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