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的特性猫的特点性格一
【课题】
声音的特性
【教材依据】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三节
【教学设计思路及方法运用】
本课是声学中比较重要而且难度较大的一节课,对于“音调”“响度”和“音色”这三个概念的区分一直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物理概念的建立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要避免把概念直接灌输和强加给学生。依据新课程理念,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乐器将乐音的这三个特性展现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通过演示实验、师生讨论、学生展示、阅读理解、练习巩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探究乐趣,从而全方位实现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声音的特性.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探究实验,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2、通过对乐音的感性认识,产生探究乐趣,在研究中学习理论知识后,再用来解释相关的自然现象,从整堂课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和运用物理知识的意义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物体发出声音的丰富多彩,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2、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提高学习物理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会加以区分。
【教学难点】
音调和响度的区别
【实验器材】
演示用:手风琴、口琴、竖笛、吉他、单摆
学生实验:个别同学自带乐器
【其他教学资源】
多媒体教学设备及相关课件
【教学流程图】
【板书设计】
三、声音的特性
1、音调----声音的高低----由频率决定
频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单位:hz
次声波 人耳听觉范围 超声波
20hz----0hz
2、响度----声音的强弱----与振幅有关
振幅:物体振动的幅度。
3、音色----声音的特色----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
1、组织教学:同学们好!今天能有这样的机会跟大家一起学习我感到非常高兴。但愿在这节课上,大家不但能学到知识,更能收获快乐。
2、手风琴演奏 学生随琴声模唱音阶。
(手风琴音域宽,到达高音区后学生难以跟上,活跃气氛,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大家为什么跟不上了?(声音太高了)
3、导出课题:对了,声音是有“高、低”的区别的,在物理学里,我们就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板书)
我们平常听到的声音是千差万别的:小号声高亢嘹亮,双簧管甜美圆滑,小提琴柔和纤细,大提琴低沉浑厚……那么,声音除了音调不同之外,还有哪些基本特性呢?让我们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板书课题“三 声音的特性”)
二、民主导学
1、音调:
(1)刚才我们已经感受到声音是有高低的,我们这里所说的音调指的就是声音的高低(板书)。
a.看一看:拆开手风琴,取出一排簧片,学生观察:有的簧片长,有的簧片短,它的排列很有规律。
b.试一试:用小刀拨动长短不同的簧片,仔细听,发现长的簧片发出的声音低,短簧片发出的声音高。
c.演示:单摆的线越长,摆动得越慢。
d.提示:通过刚才的现象你联想到了什么?
e.学生回答,老师引导,共同概括:音调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频率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单位是hz(板书)
根据上述经验:手风琴的簧片越长越厚,振动时频率 越慢 ,发出的声音就 越低 ;相反,如果簧片越短越薄,振动时的频率 越快 ,发出的声音就会 越高 。
(3)验证:其它乐器能发出高低不同的音,也是这个道理吗?
口琴:同手风琴,簧片越长而厚,振动频率越慢,发出的音越低。
竖笛:通过手指堵按不同的音孔改变空气柱的长短,从而发出了高低不同的音。
吉他:要求学生弹几个不同音调的音,其他同学观察思考:他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发出高低不同的音呢?(通过弦的长短或粗细以及松紧都行。可以联想其它弦乐器:二胡调弦及演奏过程;小提琴与大提琴的区别等)
概括:管乐器、弦乐器,包括有些打击乐器(如编钟、木琴、架子鼓)都是通过改变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来发出不同音调的音的。
(4)示波器:看看音调不同的音的振动情况。(多媒体演示)
感受:20hz----20_0hz的纯音(多媒体播放)
老师概括:频率在20hz----20_0hz之间的音是人们的听觉能够感知到的声音,如果频率低于20hz,叫次声波;高于20_0hz,就叫超声波,这两种声音是人耳听不到的。(同时板书)
学生阅读:课本p20第二、三、四段,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
2、响度:
(1)响度,即声音的强弱。(板书)
(2)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a. 学生演示:在吉他上用不同的力度拨动同一根琴弦。
b.引导学生讨论发现: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师板书后演示口琴上响度不同的音,并告诉学生,在音乐教学以及生活中,人们所说的音量指的就是响度,以加深学生理解。
(3)练习加强:
①一位男低音歌手在放声歌唱,另一位女高音歌手在为他轻声伴唱,他们中 的音调高, 的响度大。
②有位同学在参加器乐比赛前,先要把二胡两根弦的松紧度调节好,这个过程他是在调节琴弦发出声音的 ;他演奏时摁着二胡弦的左手在上下不同的位置移动着是在改变声音的 ,他右手拉弓时非常动情,用力时大时小,这又是在控制声音的 。(选填“音调”或“响度”)。
3、音色:
(1)游戏:猜乐器(学生现场演奏或多媒体播放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让其他学生辨认)
(2)概括:你能听出不同乐器的声音,并不是依靠音调和响度,而是依据另一个声音的特性,那就是“音色”。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不同人的发声器官都有着一定的区别,所以发出的音色就不同。“小沈阳”能模仿其他歌手唱歌就是在模仿他们的音色。电子琴可以调出各种乐器的声音也是靠模仿各种乐器的音色实现的。
三、检测导结
1、巩固练习:
2、反馈激励:
3、结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一起探究了音调和响度分别与什么因素有关,认识了声音的三个特性,感受到了多种乐器发出的优美动听的声音,最后就让我们在一段美妙的乐曲声中再次感受一下不同音调、响度和音色的乐音带给我们的听觉享受吧。
(民乐欣赏)
谢谢大家的合作,祝大家学习进步,再见。
猫的特性猫的特点性格二
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1.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1.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生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的品质。
2.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意识。
【】
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
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
探究法、演示法。
【】
钢尺(若干)、示波器、音叉、乒乓球(系有细绳)、铁支架、口琴、笛子、小提琴、录音磁带、录音机。
【】
1课时
【】
[生甲]前者的演唱声音低沉,后者的演唱声音尖细。
[生乙]前者的演唱是通俗唱法,后者的演唱是民族唱法。
[生丙]前者的演唱声音小,后者的演唱声音大。
[生丁]前者的演唱音调低,后者的演唱音调高。
[师]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高,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低,声音为什么会有音调高低的不同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下面的探究活动。
[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师]每组的实验台上备有钢尺,请同学们想办法使钢尺发声。
[生]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
[师]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短一些,注意观察钢尺振动发声时振动得快慢及声音的特点。
[生]钢尺振动得较快,声音尖而细。
[师]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一些,再次拨动,注意要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得快慢和发出的音调。
[生]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短时,钢尺振动得较快,音调高;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时,钢尺振动得慢,音调低。
[投影]
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
3.物体振动得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什么?
5.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
6.生活中你对超声波、次声波了解多少?能说出它们的一些用处吗?
[生]阅读教材内容,并讨论上述问题。
[师]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生答]
1.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frequency)。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ertz),简称赫,符号为hz。
3.实验表明,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物体振动得快,频率高,发出的音调就高;物体振动得慢,频率低,发出的音调就低。
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 hz到xx0 hz。其中20 hz是人类听觉的下限,xx0 hz是人类听觉的上限。
5.频率高于xx0 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supersonic wave)。
频率低于20 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infrasonic wave)。
6.超声波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能量大,一个是沿直线传播。
超声波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超声波加湿器、治疗咽喉炎及气管炎的药液雾化器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液体破碎成许多小雾滴。
(2)超声波清洗污垢。
(3)声纳利用超声波基本上沿直线传播探测水中的暗礁、敌人的潜艇,测量海水的深度。
(4)超声波探伤仪利用超声波沿直线传播探测金属、陶瓷、混凝土制品内部是否有气泡和裂纹。
(5)医院利用b超(b型超声波)分析体内的病变。
(6)许多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龙卷风等在发生前都会发出次声波,科学家们用次声波来预测台风、研究大气结构等,在军事上可以利用次声来侦察大气中的核爆炸、跟踪导弹等等。
[师]有趣的是很多动物都有完善的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器官。例如蝙蝠,飞行中不断发出超声波的脉冲,依靠昆虫身体的反射波来发现食物。海豚也有完善的“声纳”系统,使它能在混浊的水中准确地确定远处小鱼的位置。
[生]老师,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雷达,就是仿照蝙蝠的超声波定位系统制造的。
[师]的确是这样,这门新学科叫仿生学。另外,有些动物对高频声波反应灵敏(如猫、狗、海豚),而有些动物对低频声波有很好的反应(如大象可以用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实际上大象的语言对人类来说就是一种次声波)。请同学们课后通过查阅资料、访问网站等多种途径,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并利用活动课进行交流。
[演示]观察声波的波形
[师]简单介绍示波器的作用:
在这里,我们要用示波器显示声波的波形。
[生]示波器为什么可以显示声波的波形呢?
[师]示波器的构造复杂,工作原理要在高中物理的电场部分涉及到,目前同学们的知识还不足以理解它。另外,我们也没有必要弄懂它,只要我们会正确使用就行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完成这个实验。
1.通过示波器观察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发出声音的波形,比较不同频率的声音的波形有什么差别。
实验结论:
1.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发出声音的波形相似,但频率高的音叉的波形要密一些。
2.男、女学生声音的波形不同,女同学的音调比男同学高,波形就密一些。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我们做做看。
实验结论:
轻敲音叉时,波形的幅度小;重敲音叉时,波形的幅度大。但两种情况下,波形的疏密程度相同。
[想想议议]
[师]振动会发出声音,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生]分组讨论。
[师生共同活动,总结上述问题]
蝴蝶的翅膀一秒钟振动不超过10次,蚊子的翅膀一秒钟振动500~600次,由于蝴蝶的翅膀振动的频率低于人耳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当然人耳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而蚊子翅膀的振动频率在人耳的听频范围内,人耳就能听到蚊子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
[生]大胆地猜想。应该使物体振动的幅度大一些。
[师]同学们能设计一些切实可行的实验来证实你们的猜想吗?
[生甲]轻敲鼓面,鼓皮振动的幅度小,声音弱,响度小;重敲鼓面,鼓皮振动的幅度大,声音强,响度大。
[生乙]拨动小提琴的琴弦,琴弦振动的幅度小,琴声弱,响度小;琴弦振动的幅度大,琴声强,响度大。
[师]同学们刚才的猜想和论证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值得表扬。下面让我们利用准备的仪器进行探究活动,证实同学们上面的猜想。
[探究]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
1.用细线把乒乓球吊起来,使乒乓球静止在竖直位置,恰好跟音叉的一个叉股接触。轻敲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2.重敲音叉,使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3.比较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有什么不同。
4.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分组实验,探究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结果:
1.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小,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小,音叉振动的幅度小;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大,音叉振动的幅度大。
2.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可知,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师]物体振动的幅度叫振幅。物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
[生]振幅是确定响度的唯一因素吗?
[师]实际中,响度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响度越小。(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原因: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越到远处越分散。)
[演示]音调和响度的关系
用口琴先用力吹“1”,再轻轻吹“5”。请同学们比较它们音调的高低,响度的大小。
[生甲]“1”的响度大。
[生乙]“5”的响度小。
[生丙]“1”的音调低。
[生丁]“5”的音调高。
[师]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发现:音调和响度是声音的两个不同的特征。
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
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也不一定大。
在同一首歌曲中,音调低的“1”可以唱得比音调高的“5”更响。
参考解答:
蚊子的叫声音调高;
黄牛的叫声响度大。
[师]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调。但是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便音调相同,我们还是能够分辨它们。这表明在声音的特征中还有一个因素是十分重要的,它就是音色。
物理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musical quality)。
[想想做做]
[生甲]第一位同学用的是口琴。
[生乙]第二位同学用的是笛子。
[师]两位同学猜得都对。为什么这两位同学猜得如此准呢?
[生]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
[师]播放录音(分别用小提琴和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同学们能不能分辨出由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首乐曲。
[生]据它们的音色不同来分辨。
[演示]观察波形。
实验结果:
不同乐器演奏c调的“1”时,波形各不相同,音调相同,频率相同;但振幅不同,响度不同。
[想想做做]
[学生实际操作]
实验结果:听别人直接讲话和听别人的录音没有多大差别。
分析原因:这是因为录音机录下的是说话人通过空气传来的声音,直接听到说话人的声音也是通过空气传来的,所以别人认为像说话人的声音。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2.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3.响度是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的。
4.不同的发声体具有不同的音色。
1.活动课上,每个同学尽可能带一种家里有的乐器,观察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又是怎样改变音调和响度的。
2.制作音调可变的哨子,并用它演奏一首音乐课上学过的简单的曲子。
3.把动手动脑学物理的3题写在作业本上。
4.自制乐器,在活动课上交流。
猫的特性猫的特点性格三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知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础上,对声现象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较为重要的一节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知道决定声音的音调、响度、音色的因素是什么?从而使学生对声音有进一步的认识,也为今后的声学研究对下基础。
教材安排本节课内容时,基本上分为音调、响度、音色三块分别研究与学习,通过实验以及观察波形,对声音的三要素有比较直观的感受。
(1)重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教材在“探究影响声音高低因素”时,实验器材使用学生身边的刻度尺、梳子,让学生体验声音音调有高低之分。
(2)使学生感知现代技术手段对分析科学问题的作用。教材对不同音叉发出不同频率的声音以及不同乐器发出不同音色的声音,采用示波器观察波形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抽象问题的认识,并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科学的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了解声音的特性。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声源的振幅及离人耳的距离有关,知道音调跟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的音色是不同的。通过学习声音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
初步领略声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热爱、亲近自然的情感,能注意不同场合讲话时,使自己发音的响度适当。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研究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各与什么因素有关;
(2)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难点
用人耳感知声音特性之间的.区别;
二、学法点拨
响度、音调、音色是表示声音特性的三要素,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三种特性的区别是学习的难点。除了从意义上区分外,还应通过实际声音感受它们的区别,通过实验探究它们的不同。
三、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学习,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对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也产生着深厚的兴趣。初中生对未知世界往往产生好奇心、求知欲,这些对本节课的学习起着积极的作用,但由于本节课一是内容较多,不仅有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还有频率、振幅等概念;二是对声音的特性的认识上,由于学生在生活中有一些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如声音的高低与响度的强弱往往混淆不清,对这节课的教学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注意。
四、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能听到声音,还能区分声音。
⑴播放一段乐曲(有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
⑵在家里听到有人说话,马上就能判断出这是爸爸声音还是妈妈的声音。
⑶提出问题:人们是根据什么来区分不同的声音的呢?
(二)新课教学
1、声音的高低
⑴教师首先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说相同的一句话“声音的高低”,问学生: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⑵在学生回答男同学声音粗(低沉),女同学声音尖细后,告诉学生什么叫做音调(声音的高低)。
⑶实验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①提出问题:什么因素决定音调的高低?音调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是否有关?
②设计和进行实验:如图2—20所示,将一把学生用刻度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刻度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刻度尺振动的快慢。改变刻度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注意使刻度尺两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③分析和讨论:比较两种情况下刻度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
④教师讲解: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是用来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振动越慢,频率越低。因此,频率决定着声音的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频率的单位是赫兹。
⑤实验结论:物体振动得快,发出声音的音调就高,振动得慢,发出声音的音调就低。
⑷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不同人的音调和音乐中同一音符在不同基调的音调。阅读表2-2,了解各种动物发出和接收声波的频率范围。
(5)了解超声波与次声波的应用,知道科学知识与社会技术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6)提出问题:我们这里讲的音调的“高”、“低”,与我们生活中讲的声音的高、低是否一样?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2、声音的强弱
探究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提出问题: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①演示实验1:做演示实验,将系在细绳上的塑料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塑料球被弹开的幅度。使劲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增大,重做上面的实验。
②演示实验2:用手按自己的喉部,小声和大声喊“啊……”,看手的感觉。
③小组实验小纸屑放在桌子上的实验,轻敲和重敲纸屑变化的实验。
④让学生自己根据看到的实验现象,总结什么是振幅,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
⑤实验结论: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做振幅。声音的响度跟振幅和离开声源的距离有关。
⑥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图2-30,使学生认识振幅,了解声音的响度单位:分贝,了解各种不同物体发声的分贝数。
3、声音的品质
⑴演示:播放一段乐曲(有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让学生说出所听到的乐器名称,其他学生补充。
⑵演示:让全体学生闭上眼,找几位学生到讲台上说一句话,让学生找说话人。
⑶提出问题:你们是根据什么猜对的?在学生回答“各种乐器的声音不同”“他们说话的声音不同”后,指出不同乐器、不同的人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是不同的。
⑷告诉学生什么是音色。音色与哪些因素有关。(声音的品质叫做音色。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以及发声方式等因素决定的。)
⑸列举日常生活中的有关利用音色知识的现象。如挑选西瓜、购买陶瓷制品、“闻其声而知其人”等。
4、声音的三要素
告诉学生什么是乐音,什么是噪声。让学生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也叫做声音三要素是:响度、音调、音色。
(三)作业布置
独立完成作业本第三节第二课时。
总之,本节课是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前提下设计的,教学中以实验为基础,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概念的认识为主线,运用实验、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执行任务,把传播知识、培养兴趣和能力、渗透方法等有机结合在一起。
由于本人准备不足,整个设计过程一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专家能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猫的特性猫的特点性格四
本课设计有两条主线,一是以活动为主线,创设物理情景,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和探究体验熟悉声音的三种不同特征,二是以问题为主线,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启发,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声音的特征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为合理分化难度,在新知识的学习中,本课设计都特别突出几个环节:丰富感性认识→形成抽象概念→物理情景识别→深化概念理解→应用、交流与想象→矫正认识偏差→小结知识要点,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采用实验、观察、比较、探究、讨论、想象、练习、归纳、演绎等多种方法,积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与创新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快乐,从而得到不同的发展。
1.通过体验、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
2.通过声音的速度估测增强学生对声速的感性认识,熟悉速度的测量。
1.学生有强烈的活动探究欲望,在方法和环节的把握上不够成熟。
2.学生对声音较为熟悉,而对其特征、规律缺乏认识。
3.学生的直观感性思维较好,而对音调、音色等的抽象思维不够。
1.借助生活经验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和声速。
2.借助探究活动增强体验,培养能力、学会思维与合作。
3.通过过程感受激发想象能力和民族精神。
(师):创设情境,引发心理需求
1.播放音乐(千差万别的声音)
2.这些声音有何不同?
(生):听音乐、描述感受
(师):创设问题,引发表现欲和求知欲
问题设置、过程引导:(以打鼓为例)
1.鼓声是怎样产生的?
2.怎样能显示出鼓面的振动?
3.要使鼓声更响些,你会怎样做?
4.鼓声的强弱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5.怎样做能显示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
(生):首战告捷,获得心理满足
思考、表述、操作、讨论、对比、总结
(师):多媒体课件放映并解说:示波器显示声音的强弱
问题设置、过程引导:
1.你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吗?
2.用一张硬纸片拨动梳子,怎样做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3.声音的高低不同时,梳齿的振动情况有何不同?
4.猜想:声音的高低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什么关系?
5.怎样检验你的猜想?
(生):感受过程,抽象思维,体验知识发生
思考、表述、操作、讨论、对比、总结
(生):阅读课本(信息快递),认知概念。
(师)(生):(乐器演奏表演、少数学生发音,其余学生闭目静听、识别)
1.辨别不同乐器的声音
2.辨别不同人的声音
(生):阅读课本:(1)体验声音的另一特征──音色
(2)感受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
(3)生活、物理、社会
(师):引导归纳
(生):自主回顾,感受成功
1.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声源振动的幅度称为振幅。
2.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声源每秒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是赫兹。
4.声音音调的高低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5.声音的三要素:响度、音调、音色。
(师):问题设置
(生):练习、交流、矫正
1.声音的三要素是指____、____、____。
2.“震耳欲聋”是指_______很大,“声音刺耳”是指_______很高。
4.听起来感觉不同的两个声音,可能有哪些方面的不同?
(师):问题设置:
1.光的传播有多快?
2.声音的传播比光更快还是更慢?你有什么事实依据?
4.给你一把发令枪和一个秒表,怎样测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生):思考、表述、讨论、阅读
(师):问题设置、引导想象
1.假如你是一名铁道检修工人,如何判断火车离你的远近程度?
(生):自由想象,合理陈述,获得深层心理慰藉
想象、思考、讨论、表述、
(生):整理归纳、形成结构、自主表述
(师):播放结束曲
猫的特性猫的特点性格五
1、通过实验,让幼儿知道物体振动产生声音,了解声音的特性,引起幼儿的兴趣。
2、让幼儿知道噪音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教会幼儿养成不大声喊叫的习惯。
3、丰富词:振动、噪音。
1、鼓,鼓槌,纸折的青蛙一只。
2、各种操作器具:响筒、糖纸、拨弦、小铃、水杯、响板各6份。
3、时钟1只,录音机、磁带。
(一)出示青蛙和鼓,让幼儿感知声音的振动。
1、出示青蛙和鼓
师:这是什么?(青蛙)
谁能让青蛙在鼓面上跳舞?(敲击鼓面)
2、幼儿讨论,青蛙为什么会跳动?
师:请两位小朋友上来摸一摸,鼓面有什么变化?(振动)
3、知道振动能产生声音。
鼓面振动还听到了什么?(声音)
现在呢?振动停止,声音也就停止了。(丰富词:振动)
(二)幼儿介绍自己,并用手摸摸颈部喉咙处,体验发声时声带也在振动。
师:鼓面振动能发出声音,人的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让我们摸一摸自己的喉咙。
当我们不发出声音时,喉咙怎么样?
现在请你们介绍一下自己,这时你发现有什么不同?
(三)通过操作,让幼儿感知声音的产生(分6组)
1、我这里有许多东西,你们能让它们发出声音吗?我们去试一试吧!(6种颜色为6组)
2、从小组的形式回答
师:刚才你们都试过了,现在,每组派一位代表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让这些东西发出声音的?(。。。。。。)
1、让幼儿知道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
(1)请1——2位幼儿上来敲击乐器(响板和小铃)
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那响板、小铃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你们的耳朵里的?(空气)
2、感知声音的大小
(1)教师击鼓,你们听到鼓声了吗?
(2)教师拿出一只时钟,请幼儿听一听(不让幼儿看到)
师:现在你们听到什么声音?(有:你听到什么样的声音)
拿时钟请每一位幼儿听一听
(3)教师小结:
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没有空气,我们就听不到别处的声音,声音大,传播得远;声音小,传播得近。
1、请幼儿说一说在生活中你还听到哪些声音?喜欢听什么声音?
2、放录音
师:录音中的声音你喜欢听吗?为什么?这些令人感到难听的是噪音。
3、小结:
在生活中,有的声音优美动听,使人感到舒服,而噪音会损害人的健康,在平时,我们不能大声说话,要保护好自己的嗓子。
师:春天是美好的季节,让我们一起来欢庆一下吧!
现在请小朋友自己去找一样东西,合着春天的音乐,发出美妙的声音吧!
1、幼儿在老师的哼唱中伴奏
2、让我们把这些美妙的声音用录音机录下来吧!(教师指挥。。。)
猫的特性猫的特点性格六
严格来讲,linux这个词本身只表示linux内核,但人们已经习惯了用linux来形容整个基于linux内核,并且使用gnu 工程各种工具和数据库的.操作系统。
linux拥有以下特性:类似于unix的基本思想,支持完全免费与自由传播,完全兼容posix1.0标准,支持多用户、多任务、有着良好的界面、支持多种平台。linux 能运行主要的unix工具软件、应用程序和网络协议。它支持32位和64位硬件。linux继承了unix以网络为核心的设计思想,是一个性能稳定的多用户网络操作系统。
linux有着许多不同的版本,但它们都使用了linux内核。linux可安装在各种计算机硬件设备中,比如手机、平板电脑、路由器、视频游戏控制台、台式计算机、大型机和超级计算机。
猫的特性猫的特点性格七
本章首先学习物质三态的相互变化,以及在物态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特性。然后在分子的层面上学习物质的构成,并用分子运动观点解释物态变化现象。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物质的溶解性和酸碱性。最后通过比较物质的不同特性的差异,认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涉及面较宽
2、突出观察实验
3、注重联系实际
4、注意各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
1、充分利用图片、影象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充分利用旁白、讨论、阅读进行引导,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充分利用教学网、校园网、社区活动来收集资料,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4、充分设计好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提出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2、建立假设是探究的基础
3、实验检验是探究的中心
4、结果(数据)的分析与归纳,作出判断是探究的关键
5、合作与交流是探究的升华
1、讲授谈话法
2、观察实验法
3、探究讨论法
4、新认知研究性学习法
第一节熔化和凝固
1、教学目标
了解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时表现的不同点。
能说出几种典型的晶体和非晶体。
掌握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规律,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意义。
能根据有无熔点将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能说出硫代硫酸钠(海波)和冰的熔点。
能根据液体凝固的特点,大致做出晶体和非晶体的凝固图像。
2、知识体系
熔化(吸热)
固态 液态
凝固(放热)
概念: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不同晶体有不同的熔点,
冰的熔点为0℃,海波的熔点为48℃
熔化条件 达到熔点
晶体 继续吸热
固体 常见晶体:海波、冰、石英、金刚石及各种金属
非晶体 无一定的熔化温度
常见非晶体:沥青、玻璃、松香、橡胶、塑料等
3、教学重点
晶体的熔化与凝固
4、教学难点
熔点、凝固点
5、学习准备
在两个玻璃杯里装入一些热水,杯口上放有两只小碟,再将一块奶糖和一块冰块分别放小碟上,通过观察,比较冰块和奶糖发生的变化(在观察的过程中,可以使用筷子戳冰块和奶糖)。
6、讨论
1、晶体熔化的特点:
(1)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化在一定的温度下开始,在一定的温度下结束。
(2)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但要吸收热量。
2、液体蒸发的快慢跟哪几个因素有关?你可以用哪些事实来说明?
3、在寒冷的南极地区,气温常达-40℃以下,在那里测量气温应该选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为什么?(已知固态水银熔点-38、8℃,固态酒精的熔点是-117℃)
4、根据晶体熔化和液态晶体凝固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冰吸热一定会熔化
b、达到0℃的冰一定会熔化
c、0℃的水放热,水温立即降低
d、0℃的水吸热,水温立即升高
6、熔点表
(1)知道表中的物质都是晶体。
(2)确认熔点是晶体的一种特性。
(4)记住冰的熔点。
6、拓展思维
7、探究
1、黑色覆盖物能吸收更多的热量使冰更快的融化吗?
准备:2只透明的碗、10块冰块、透明的食品保鲜膜、黑色塑料垃圾袋、一块手表。
在一个晴朗寒冷的天气里,把2只碗放在室外。每只碗里放5块冰块,一只碗蒙上透明的食品保鲜膜、另一只碗蒙上黑色塑料垃圾袋。每隔15分钟记录你在每只碗里观察到的情况,过一段时间后,碗里就会出现水,比较一下每只碗里水的多少,即可知道那只碗里冰化的快些。
2、探究:打扇子使人凉快的原因
(1)提出问题:打扇子人为什么感到凉快?
(2)建立假说:可能是吹来的风温度较低;可能是风加速了汗液的蒸发,吸收了人身上的热量。
(3)设计实验:用干、湿两支温度计进行对比实验。
(4)得出结论:液体蒸发时,要吸收热量,导致物体温度变低。
第二节 汽化和液化
1、教学目标
了解液体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能比较两种方式的相同和不同。
能用分子运动观点解释蒸发现象。
能借助实验分析液体蒸发的三个影响因素,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能够列举并分析增大蒸发和减少蒸发的事例。
确认液体蒸发时,温度要降低,并以此来解释相关的现象。
理解液体沸腾的规律,确认液体沸腾是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液体沸腾使温度保持不变,但要吸收热量。
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说明沸腾的实质。
能根据实验数据做出液体沸腾的图像,能根据液体沸腾图像叙述液体沸腾的特点。
理解沸点概念,能说出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
了解低沸点物质在实际中的应用。
能用实例说明液化现象,确认气体液化是要向外放出热量。
能说出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能列举液化现象以及液化在实际中应用的事例。
2、知识体系
汽化(吸热)
液态 气态
液化(放热)
概念: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
蒸发 液体表面的温度
影响蒸发的因素: 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
,物质的特性
液体的表面积
汽化 概念: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
沸腾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不同液体沸点不同,物质又一特性。
沸点: 在标准状况下,水的沸点是100℃。
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汽化的两种方式的比较:
蒸发沸腾
只在液体表面进行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
在任何温度下均可发生达到一定温度(沸点)时才能发生
比较平缓的汽化现象剧烈的汽化现象
自身和周围物体温度降低又有致冷作用温度保持不变(即等于沸点)
3、教学重点
汽化现象和汽化的两种方式。
4、教学难点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沸点。
5、讨论
1、 液体蒸发的快慢跟哪几个因素有关?你可以用哪些事实来说明?
2、为什么用干手器能很快使湿手变干?
3、液体沸腾的特点:
(1)沸腾是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的;
(2)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剧烈发生的;
(3)沸腾时液体虽然温度不变,但要吸热。
4、蒸发和沸腾的比较
蒸发沸腾
相同点都是汽化现象,都要吸收热量
不同点特点 1、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
2、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
1、在液面和液体内部同时发生;
2、只在一定温度下发生。
影响因素 1、液体温度的高低;
2、液体表面积的大小;
3、液面上气流的快慢。
沸点的高低与液面气压的.大小有关
5、降温液化的缺点:
(1)低温技术要求很高,实际上不容易获得低温;
(2)许多物质不可能在低温环境下使用,如液化石油气。
a、甲温度不准确
b、乙温度不准确
c、丙温度不准确
d、不能确定
7、人站在风扇旁吹风有凉快的感觉,如果将温度计放在风扇旁吹风时,温度计的示数会_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
6、拓展思维
2、“清明时节雨纷纷”时说江南春天多雨,原来在春天,北方冷空气经常南下,这时南方的暖空气的活动也同时加强。冷暖空气经常在江南地区上空和冷空气交锋,当含有大量水蒸气的暖气团在某地区上空和冷空气团相遇时,水蒸气遇冷液化就形成了雨滴,这个地方就要下雨了。
7、探究
1、对着手吹气,手有凉快的感觉,但对着手呵气,手就有温暖的感觉?
原来从肺部呼出来的气,温度约是37℃,而手的皮肤温度只有25℃--30℃。轻轻吹气时,暖气流与较凉皮肤接触,使手产生温暖感觉,使劲吹气时,气流速度增大,压力变小,手周围温度较低的空气就会挤压过来,混进呼出的气流中。这样,到达手上的混合气流温度就低多了。同时,使竟吹气,还会使皮肤表面空气层中的水分子蒸发加快,带走大量的热,所以手会产生凉的感觉。
2、纸锅烧水:找一个不漏水的小纸盒或牛皮纸糊一个小纸盒,在盒里装一些水,搁在用铁丝做成的架子上,用酒精的灯从底部加热,能将盒内的水烧开而纸盒完好无损。有一点必须注意,纸盒必须是不渗水的,否则由于不断有水渗出,水吸收了大量的热而汽化,以至于使得盒内的水温升不上去,一直不能沸腾。另外,加热不能太快,否则散热不及,纸盒还是可能被烧着的。
第三节 升华和凝华
1、教学目标
(1)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2)能说出物质升华时要吸收热量,凝华时要放出热量
(3)能用升华和凝华解释一些典型的现象。
能用物态变化观点说明云、雨、雾、露、霜的形成
2、知识体系
升华(吸热)
固态 气态
凝华(放热)
3、教学重点、难点
用升华和凝华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典型的现象
4、学习准备
在家里利用电冰箱进行观察活动:将电冰箱冷冻室里的冻鱼、冻肉或冰棍等食品取出,看看这些食品表面会发生什么变化。
5、讨论
1、为什么下雪不冷化雪冷?
2、冬天早晨看到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 )
凝固而成的
直接凝华而成的
液化而成的
先液化,后凝固而成的
3、棒冰周围的“白气”是( )
a、冰升华后产生的水蒸气
b、冰表面水蒸发后产生的水蒸气
c、冰升华后产生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
d、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
4。下列物态变化都是需要吸热的是( )
升华、汽化、凝华
凝固、液化、升华
熔化、汽化、升华
凝固、凝华、液化
6、拓展思维
云、雨、雪、雾、露、霜等自然现象分别属于哪些物态变化?
7、探究
试一试用你家的冰箱来寻找霜,写出你的探究过程。
第四节物质的构成
1、教学目标
(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确认分子比细胞小得多。
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反映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现象。能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2)了解扩散现象,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能列举反映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理解扩散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能叙述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3)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蒸发和沸腾等物态变化现象,从而加强对物态变化现象的理解。
2、知识体系
分子很小(体积、质量都很小),光学显微镜也不能看见
分子 分子间有空隙
物质的构成
其它微粒
3、教学重点
物质的构成,分子概念的形成过程,分子的基本性质。
4、教学难点
分子的概念及分子的运动
5、分子的运动的实验
气体的扩散(实验)
液体的扩散(实验)
固体的扩散(举例)
(1)液体扩散实验的教学建议
,物质的特性
先不要告诉学生哪杯水是热水,哪杯水是冷水。让学生发现红墨水在两杯水中扩散快慢不同,猜测是什么原因造成后,再让学生用手触摸,比较一下两杯水的冷热。从而得出扩散的快慢跟温度的关系。
让学生先猜测,红墨水在冷水和热水中扩散快慢是否一样,再设计实验进行检验。为了使实验做到“公平”,应当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如挤出的红墨水应当等量,等)。
6、讨论
1、汽化现象的微观解释
(1)蒸发 (2)沸腾
2、下列事例中,不能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香水瓶打开盒后,满屋子都充满香味
b、扫地时太阳光下能看到大量尘埃飞舞
c、糖放入水中,整杯水都变甜了
d、用光学显微镜能观察到许多细菌在活动
3、用注射器将红墨水注入一杯清水中,过一回,整杯水都红了。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是水分子的扩散现象
b、这现象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c、温度越高扩散得越快
d、液体、气体、固体均可发生这一现象
7、拓展思维
1、请用分子是运动的,分子的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等知识解释熔化现象。
2、通常把萝卜腌成咸菜需要几天,而把萝卜炒成熟菜,使之具有相同的咸味,仅需几分钟,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
a、盐的分子太小了,很容易进入萝卜中
b、盐分子温度低是停止了运动
c、萝卜分子间有空隙,易扩散
d、炒菜时温度高,分子热运动激烈
7、探究
分子运动论的知识告诉我们,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作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激烈);况且,分子间还存在间隙。
但金属零件放到含碳的液体中就开始了两种不同物质分子彼此进入对方的扩散。通过加热升高了含碳液体和金属零件的温度,加快了碳分子的渗入速度。碳分子渗入金属表面以后,使金属表面分子间的间隙减少,从而增加了金属的硬度。
第五节 物质的溶解性
1、教学目标
(1)以食盐和蔗糖在水中溶解为例,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同的物质,溶解的能力并不相同;物质溶解的能力与温度有关。
(2)以色拉油在水中和在香蕉水中所呈现的现象为例,确认在一种物质中不能溶解,在另一种物质中可能会溶解。以汽水为例,确认气体也能够溶解在液体中,并说出液体的温度越高,气体溶解的能力越强。
(3)以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物质溶解时可能放出热量,也可能吸收热量。
(4)通过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以及对实验条件的控制。
2、知识体系
物质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溶解的能力并不相同
同一物质在不同物质中的溶解能力不一样
物质的溶解能力会随外界的条件(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物质的溶解性
气体也能溶解在液体中:液体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能力越低
放热
物质溶解过程中会有热量变化
吸热
3、教学重点
物质的溶解性,影响物质的溶解快慢的因素。
4、教学难点
溶解的吸放热情况
5、学生探究实验
1、在一定量的水中,不断增加蔗糖,蔗糖是否都能溶解?
2、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4、油在水中能够溶解吗?
5、气体能不能溶解在液体里?
请认真阅读后动手做实验。在做实验时,两位同学分分工。一位完成任务一,另一位完成任务二。在实验过程中要多多交流。
任务一,
1、用量筒量取10毫升水,倒入一只空烧杯中。
2、先取1满药匙蔗糖,加到以上有水的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
这些蔗糖能完全溶解吗?________________
任务二
1、用量筒量取10毫升水,倒入一只空烧杯中。
3、用量筒量取10毫升的香蕉水,倒入另一空烧杯中。
4、滴1滴色拉油到香蕉水中,色拉油能溶解吗?_____
任务三
(一位同学做氢氧化钠溶解的实验,另一位同学做硝酸铵溶解的实验。实验过程中要相互交流)
根据以上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任务四
探究: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
(1) 提出问题: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是什么?
(3)检验猜测:
a、检验水的温度对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
实验过程:将两包食盐同时放入热水和冷水中。
控制变量:两杯水的质量、温度取相同,两包食盐的
质量取相同,且溶解时都不搅拌。
搜集证据:记录两包食盐在两杯水中完全溶解的时间,
发现颗粒较小的食盐在水中溶解所用的时间较短。
b、检验搅拌对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
控制变量:两包食盐的质量、颗粒大小取相同,两杯水的质量、温度取相同。
实验过程:将两包食盐分别放入两杯水中,对一个杯中的食盐进行搅拌,对另一杯中的食盐不进行搅拌。
控制变量:两包食盐的质量、颗粒大小取相同,两杯水的质量、温度取相同。
搜集证据:记录两包食盐在两杯水中完全溶解的时间,发现有进行搅拌的杯中,食盐溶解所用的时间较短。
(4)作出结论:食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跟水的温度高低、食盐颗粒的大小,以及是否进行搅拌等因素有关。水的温度越高,食盐的颗粒越小,对食盐进行搅拌,食盐溶解就越快。
(5)交流和评价: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研究过程和所获得的结果,比较谁的方案最好,谁的结果正确。然后达成共识。
6、讨论
1、下列条件中不能加快食盐溶解的是( )
a、升温
b、搅拌
c、研碎
d、降温
2、如图所示,用酒精灯给烧瓶中的冷水加热,发现有气泡从水中逸出,说明( )
a、温度升高,固体的溶解能力增强
b、温度升高,气体溶解能力减小
c、温度升高,气体溶解能力增强
,物质的特性
d、水分蒸发,固体从溶液中析出
7、拓展思维
将汽水瓶盖打开,会有许多二氧化碳气体冒出,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有气冒出这不但说明气体可以溶解在液体中。另外,还可说明二氧化碳气体的溶解性,随气压变化而变化,且气压越大溶解的二氧化碳越多。
8、探究
将白糖放入热水中溶解是否比放入冷水中溶解的更快?
第六节 物质的酸碱性
1、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有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说出典型的强酸和生活中常见的弱酸性物质;确认强酸具有腐蚀性。说出典型的强酸和生活中常见的弱碱性物质。确认某种碱性物质具有一定的去污能力。
(2)会用石蕊试液测定物质的酸碱性,知道物质酸碱性强弱可用ph值得高低来表示,会用ph试纸和标准比色卡测定物质酸碱性的强弱。
(3)知道物质酸碱性的强弱与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了解酸雨的危害。
2、知识体系
酸:硫酸、盐酸、硝酸等
酸性物质
物质其它:co2、so2、苹果汁、柠檬汁等
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等
碱性物质
其它:cao、cuo、小苏打、纯碱、洗涤剂
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定性(用石蕊试剂)
碱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
酸碱性的测定
ph7 酸性溶液
定量(用ph试纸) ph=7 中性溶液
ph7 碱性溶液
3、教学重点
认识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物质酸碱性及其强弱的测定方法。
4、教学难点
对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的认识;ph值大小与物质酸碱性强弱的关系。
5、讨论
例1、下列物质呈碱性的是( )
a、纯净水
b、人的汗液
c、工业废气排放过多的城市的降雨
d、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
例2、你能说出正确的闻食醋的方法吗?
1)、分析鱼类灭绝的主要原因;
2)、项目①中,sts小组采用了________分析法。
6、拓展思维
(1)、如图为判断物质的酸碱性时的操作,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图。
7、探究
1、土壤酸碱性的强弱对农作物生长有很大影响(书p153),设计下面测定一块土地的酸碱度的实验,实验仪器和药品、采集土样、烧杯、玻璃棒、纯净水、ph试纸。
(1)、将两片抗酸药物碾碎成粉末后分成两份,移入两个试管中。
(2)、分别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纯净水,轻轻摇匀。
(3)、向第二支试管内滴加少量的稀盐酸。
(4)、分别在两支试管内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
(5)、观察并记录石蕊的颜色变化。
第一支你观察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支你观察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七节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1、教学目标
知道物质的变化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能说出区分这两种变化的依据。知道物质性质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说出区分这两种性质的依据。
通过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学习分类方法。
2、知识体系
物理变化———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物质变化
化学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气体、软硬、光泽、状态等。
物质的性质
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酸碱性、可燃性等。
3、教学重点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教学难点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判断
5。讨论
1、比较4种现象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现象有无别的物质产生
冰山消融无
钢铁生锈有
电热丝温度和颜色的变化无
木炭燃烧有
2、下列哪项属于酒精的化学性质( )?
a、常温下为无色液体
b、酒精易挥发
c、酒精易燃烧
d、酒精有刺激性气味
3、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钢铁烧红
b、棒冰从冰箱中取出冒气
c、糖被捏成糖人
d、钢铁生锈
4、将下列现象与对应的变化、性质用直线连接起来。
a、木炭可以燃烧
b、苹果烂了
c、湿衣服变干
d、樟脑丸变小①物理变化
e、金刚石很硬②化学变化
f、晶体有熔点③物理性质
g、煤燃烧④化学性质
h、钢铁会生锈
6、拓展思维
(1)发光、放热、变色等现象产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2)现有糖和盐各一瓶,请你根据他们的物理性质的不同,写出区分它们的两种方法。
7、探究
有一杯酒精和一杯纯净水,你准备用几种方法来区分它们,请你试试看。
(1)根据气味鉴别
(2)根据熔点鉴别
(3)根据沸点鉴别
(4)根据挥发性鉴别
(5)根据可燃性鉴别
猫的特性猫的特点性格八
1.复习
(1)人怎样才能听到声音?
(2)听自己的讲话声与录音一样吗?
1.整体感知
声音有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决定于声源振动频率。人能听到声音的频率为20 hz~20 000 hz,高于20 000 hz的声音叫超声波,低于20 hz的声音叫次声波。
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主要决定于声源振动幅度。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教学互动
互动1:区别声音的高低。
互动2:观察音调高低与发声体振动频率的关系。
互动3:你知道无污染驱蚊器吗?
互动4:观察音调不同声音的波形。
互动5:观察响度与发声体振动幅度的关系。
互动6:“闻其声而知其人”,为什么?
互动7:观察音调相同、音色不同的声音的波形。
互动8:为什么听自己的录音觉得变了,而别人却不认为?
明确 仔细听自己(别人的)声音与录音,讨论原因。我们听自己发出的声音,主要是“骨导”的方式传递的,听自己的录音和别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由于骨头和空气是不同介质,两种声音音色不同,听起来感觉自然就不同了。
c.响度不同 d.音色不同
4.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这节课大家学习了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2)方法总结:
通过实验初步了解探究学习的几个步骤: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和论证。
阅读 观察 思考
提出问题
3.达标反馈
(1)一位男低音歌手正在放声歌唱,为他轻声伴唱的是女高音歌手,则女高音歌手音调高,男低音歌手响度大。
(2)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同一鼓面,发出声音的不同之处是(c)
(3)大象可以用次声波交流,海豚可以利用超声波进行交流,此时人类不能(填“能”、“不能”)听到。
(4)在音乐会上,长笛和二胡协奏同一首曲子,但仍能明显区别开两者的声音,主要是由于(d)
a.音调不同 b.振动频率不同板 书 设 计
1.3 声音的特征
一、音调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2.音调的高低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3.超声波、次声波。
二、响度
1.响度:声音的强弱。
2.响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发声体振动幅度: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三、音色: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教学 反思
猫的特性猫的特点性格九
【课前复习】
1、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什么叫骨传导?
如果你回答出来了,请对照以下答案,看你回答得是否正确: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
1、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__________有关,__________越高,音调就越__________。
2、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__________有关,__________越大,响度就__________。
3、不同发声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
【学习目标】
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学习方法指导】
1、注意科学用语和日常用语的不同,日常用语里声音的高低有时指音调,有时指响度,含义不是惟一的。例如,合唱时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或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这里的高低指的是音调;而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指的是响度。
科学用语要求清楚准确,含义惟一。物理课本中声音的高低只用来描述音调,而声音的大小则用来描述响度。
不同物体本身都具有一定的频率,叫做物体的固有频率。当两个物体的固有频率相同时,其中一个物体振动发声,另一个物体也要随之振动发声,且声音较强,这种现象叫声音的共鸣现象。
我们周围空间有各种不同频率的声音,其中有些声音的频率与瓶胆内的空气柱的固有频率相同或相近,这样瓶胆里的空气柱就与其发生共鸣,我们就可以从瓶胆口听到嗡嗡的声音。为了提高瓶胆的保温效果,瓶胆都是由双层玻璃制成,并且把两层间的空气抽空。我们知道,声音是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因此瓶胆空气柱共鸣产生的嗡嗡声,不能透过瓶壁从真空层中传出去,声音的全部能量只能从瓶口传出,所以质量好的瓶胆嗡嗡声较强。如果瓶胆底部抽气封闭处碰坏,就是我们看到的底部小凸起处受损,或者是瓶胆不慎碰碎成了单层,瓶胆内共鸣产生声音有的部分就可以通过胆壁传到周围空气里,从而带走了部分能量,从瓶胆口传出的声音能量减少了,听到的嗡嗡声就小了。小明的妈妈是根据这一道理来判断瓶胆质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