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调研报告范文2000字1
服务高校学生就业,共青团组织责无旁贷。作为_的重要社会支柱,团组织必须对党和政府关注的这一重大社会问题给予充分的关注;作为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团组织必须承担起引导和教育青年树立正确成才观和就业观的责任;作为服务青年的组织,团组织必须保证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基于此,团省委调研组在省内15所高校,召开8次座谈会,发放3000份问卷,对高校学生就业现状以及对他们成长成才的影响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我省高校学生就业基本情况和特点趋势
当今中国在进入商品过剩时代的同时,也进入了就业岗位短缺时代。现在,我国需就业的劳动力数量为亿人,相当于全部劳动力总数的1/4。再加上企事业单位富裕人员2000万,我国需就业和再就业的劳动力达到亿人。而我国的就业并没有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我国高等教育持续扩大招生规模,20*年全国高校学生达到万,比上一年增幅达。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学生就业难题凸现。在我省,高校在校生数已达到28万多人,高校招生录取率连续三年都在70%以上,是全国率先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门槛的省份之一。20*年全省高校毕业生58348人,比20_年增加了19362人,增幅达。而我省又是经济欠发达省份,支持这么大增幅的高校学生就业,存在更多困难。
同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民进城打工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比,高校学生就业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主要是:
㈠高校学生作为高知识、高投入群体,就业具有高层次性
中国高等教育开始步入大众化阶段。但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高校学生仍然是中国最具有知识水平、综合素质最高,最具朝气和活力的群体。这就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像其他待就业群体那样,苦候于大街小巷,奔波于劳务市场,去做家政小时工、餐馆服务员,靠体力吃饭。他们经过了十几、二十几年寒窗苦读,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面对未来都期望进入能够实现自身价值的单位,寻找能够大显身手的岗位。一位李同学说:“再不行我们也是大学生呀,虽然不一定做成金领,但也不能去做蓝领吧,最起码要做白领。要不怎么对得起这块牌子!”
现在,有些人抱怨高校学生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有人甚至认为他们不愿意去工资低、条件差的地方工作是没有理想和信念。我们认为,这种认识是错误的。高校学生就业期望值高,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今天的教育已经成为众多家庭不能承受的高投入,一个学生四年大学读下来,少则三、四万,多则十几万,还不包括小学到高中的费用支出。这些支出,不要说对农村家庭,就是对中等城市家庭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而这种投入如何得到回报?只有通过就业。所以,高校学生就业希望去高薪、发展潜力大的单位,尽快使昔日的投入变成未来的产出是不难理解的。二是上大学仍然是今天人们改变生存环境,争取最大限度改善生活质量的最重要途径。一个历经千辛万苦从乡村里、从贫穷中、从少有发展机会的环境下“考学”出来的人,当然不愿再回到昔日的环境里去了。很多学生理直气壮地说:县城的单位连工资都保证不了,让我们怎么生活?我们的助学贷款怎么还?更不用说报答父母了!三是目前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到条件差、规模小的单位生老病死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尤其是很多民营企业管理落后,职工权益很难得到有效保护,很多学生不得不把求职目标更多地定位在能够吃“皇粮”的地方。最重要的是,高校学生身处知识密集的大学校园,站在人类文明的前沿,经受的是现代风尚的激荡,他们的眼界和胆气都是中国最优秀的。这些都决定了高校学生就业是高期望值、高层次的。
㈡高校学生更关注自身价值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就业具有前瞻性
调查显示,71%的学生认为就业时最主要考虑因素是发展前途,薪金报酬(39%)、就业地点(13%)和解决户口(4%)都要为未来的发展机会让路。他们并不像其他待就业人群那样,打工干活只是为了生存,为吃饱穿暖、养家糊口。绝大多数学生就业目的是谋求自身发展,争取事业成功。他们在看重眼前的工资待遇的同时,更看重用人单位提供的机会、行业发展的前景及对自身发展的影响,会尽可能了解和全方位评价用人单位。他们也会强调专业对口、学以致用,尽可能同本专业一致的行业签约,从事和所学专业一致的工作领域,为自身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基础;如果没有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他们也会尽可能选择相关或相近行业及与本专业有联系的营销、管理岗位。
㈢高校学生同龄同学,就业具有相对集中性
我国高校学生年龄趋同,大多在二十左右岁,正值生理、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他们心理尚不够成熟稳定,对社会的认识尚不够全面客观,主观意识强却又容易受外界影响。同时,我国高校学生就业时间集中,主要在每年的一至六月份,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期间,各种的招聘会纷至沓来,高校毕业生应接不暇,在大学校园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而且,高校学生就业90%以上要靠招聘会完成。时间集中,地点集中,用人单位集中,加重了高校学生就业的攀比竞争、跟风从众。
㈣高校学生是就业市场中的优势群体,就业具有主体能动性
应该说,即使在高校学生就业难的今天,大学生们仍然没有像其他待就业人群那样,处于完全被动之中,更不会任人随意左右,他们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他们期待用人单位的瞩目,但并不总是受制于用人单位。在招聘洽谈过程中,他们能够坦率亮出自己的应聘条件,如薪酬待遇、户口住房、提拔发展等。当条件不能得到满足时,很多人宁愿自愿放弃就业,而去继续读书、考研等,为更高层次就业做准备。即使签约了,一旦发现用人单位未能兑现承诺,或工作条件与自身期望差距过大,很多人会辞职或者跳槽,寻求新的发展机会。他们也更具有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能够运用法律武器和动员社会力量保护自身的合法利益。调查显示,93%的学生表示如果在就业中受骗会向有关部门投诉。
我们认为,当前我省高校学生就业呈现三大趋势:
(一)观念影响出路,高校学生就业呈现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的趋势
我省20*年高校毕业生为5万多人,而社会上可容纳的就业岗位却大大超过这一数量。尤其在县区以下的基层单位,对高校毕业生有较大需求。从总量看,我省高校学生就业市场尚不饱和,毕业生就业仍具有广阔空间。但是,很多高校毕业生却“有业不就”、“自愿失业”,引发了突出的结构性矛盾。表现为:区域性矛盾(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城乡矛盾(大城市与小城镇)、单位性质矛盾(大机关企事业单位与小机关企事业单位、国营单位与民营单位)、行业矛盾(经济效益好的、垄断性的、有潜力的行业与经济效益不好、没有潜力的行业),等等。调查显示,58%的学生就业会选择东南沿海地区,不到10%的学生会选择内地;62%的学生会选择大城市,不到6%的学生选择农村;62%的学生选择事业单位,不到3%的学生选择集体或乡镇企业;30%的学生选择教育业,没有人愿意从事农林牧渔矿业。招聘会上,知名度高,经济发展强盛的单位人才云集、门庭若市;不知名的小单位特别是民营企业却少人问津,门可罗雀。延边某药业公司年年来长招聘人才,但满意的签约者却总是寥寥无几。有人讲:高校学生就业压力主要体现在“好不好”上,而不是“有没有”上。高校学生就业是观念一变出路宽。
(二)证书影响命运,高校学生就业呈现严重的高强低弱的趋势
在高校学生就业市场,高学历者较容易找到理想的工作,低学历者则常常郁闷而归,甚至无法向用人单位投送简历。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打出“无英语四级证、计算机二级证免谈”的条件,让众多学生望“证”兴叹。随着高校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用人单位的胃口也日益膨胀,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节节拔高。我省某市人事局到吉林大学参加招聘会,第一天的招聘标准为:本科生,英语通过四级,计算机通过二级。看到投简历者人数众多,第二天马上将招聘标准改为:只要研究生,英语必须过六级。现在的高校学生就业市场属于“买方市场”,加之集中招聘会的形式,更是助长了用人单位对高校学生“挑三捡四”。于是,就业市场便有了性别歧视、学校歧视、经历歧视、能力歧视甚至相貌歧视等,使许多高校学生颓丧之极,不知所从。在调查中我们也看到,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等优秀学生在就业市场具有一定的强势,很容易找到理想的工作。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三)压力影响行为,高校学生自主创业呈现日益增多的趋势
今天的高校学生已经被动接受了“自主择业”的现实。一些学生在重压下开始另辟途径谋求发展,尤其是那些没有拿到毕业证、学位证,低学历的毕业生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某重点高校的丁同学由于没有拿到毕业证,无法参加正常就业招聘,只能背水一战与几名同学一道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几年下来,公司已经小有规模。在长春大学,几名专科生痛感专科生就业之难,同寝的几个人便合伙下海,自己做起了小老板。现在,高校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不断增强,创业行动日益增多。虽然更多的创业者由于缺少经验和政策扶持等原因失败,但他们毕竟勇敢地走出了第一步。而不多的成功案例,却如星星之火,激励着校园里的后来者前仆后继。同时,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日益成熟,创业环境日益向好,一些学业突出,有科研能力和管理能力,有专利项目和特色项目的学生也开始跻身于校园创业者的行列。调查显示,58%的学生有过自主创业的想法。高校学生自主创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推动了地区的经济发展,为社会提供了更多新的就业机会。
二、就业压力下高校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变化
曾几何时,我们对西方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现象品头论足,引为奇谈。今天,当我们也开始面对这样的难题时,很多人表现出来的是害怕、责怪甚至是气愤。曾几何时,高校学生作为天之骄子,走进大学校园就当然成为国家干部,有了毕业证就等于买了终身保险。今天,他们手捧学位证书却仍旧不知道路在何方。巨大的反差,巨大的重压,引发了高校学生心理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深刻变化。
(一)心理压力逐步增加
被动面对,平稳接受。绝大多数学生在进入校门时就对“自主择业”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当被问及“你如何看待自主择业”时,几乎100%的学生表示“这是趋势,没办法,只能面对现实”。调查显示,71%的学生表示能够以比较平稳的心态应对就业。16%的学生对就业胸有成竹,56%的学生认为只要通过努力是能够找到工作的,只有28%的学生认为自己难以克服就业困难。可见,尽管由于形势所迫,高校学生被动面对自主择业的现实,但尚能以比较平静的心态接受,在行动上积极做着准备。
压力过大,忧惧并存。虽然对就业现实无奈接受,但适应和调整的过程毕竟是痛苦的。就业压力使很多学生患上焦虑症、抑郁症等“毕业病”。调查显示,76%的毕业生感到就业压力很大,半数以上的学生曾经感到烦躁和紧张,48%的学生经历过悲观和恐慌的不良情绪。大部分学生都曾有胃口不好、睡觉不安稳、情绪易波动等身体反应。这种就业焦虑在一些普通院校、冷门专业的学生中表现明显,在成绩较差、性格内向、学历较低、年级较高的学生尤其是女生中表现尤为严重。
攀比从众,定位模糊。高校学生普遍缺乏切实可行的长远打算,更没有对自身发展的系统生涯设计,对今后从事什么工作,应该获取什么样的待遇没有十分清楚的认识。很多毕业生在求职时会向不同行业的单位投出几十份简历。这种“广泛撒网,重点捕捉”现象,充分反映出高校学生对于自身和用人单位认识模糊,盲目性大。很多学生就业完全受到周围环境左右。调查显示,59%的毕业生表示周围同学的就业情况会对自己产生较大的影响。很多学生趋向选择多数人看好的热点地区或单位。在他们看来,想去的人多,单位就不会太差。更有一些学生不顾自身条件,盲目与同学攀比,以别人的选择作为自己的择业标准,表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性和易受暗示性。
自卑自信,两极分化。面对就业压力,高校学生出现了自信与自卑两极分化的迹象。自信的学生主要是:能够依赖家庭力量就业的学生,学业突出、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学生,主要学生干部,等等。他们信心十足,对就业具有更高的期望值。他们自尊心强,不能认可去不理想的岗位工作。一位全优生说:“我的成绩和能力都挺出色。我理想的职业是电脑编程,有个公司让我去做打字员,这根本不可能!”但更多的学生则存在着自卑心理。他们在就业面前感到软弱无力,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一位大四女学生悲观地说:“我成绩一般,经历简单,相貌平平,找工作时总觉得矮人一截,能有单位要我吗?”他们一般要求不高,能够实现一、两项基本条件就心满意足。某高校学生从前分配都是进税务财政部门,但前不久长影世纪城来校招聘3名售票员,竟有60多名学生蜂拥报名。问其原因,得到的回答是:“我们这样的专科生,能留在长春,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就不错了,还挑个啥!”
(二)学习和成才观念趋向务实
专业选择服从就业需要。现在,在报考高校时,很少有家长及学生会根据考生的个性特质选择学校和专业,左右他们选择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就业。他们选择名校,是因为名校的学生更容易被关注;他们选择热门专业,是因为热门专业学生就业待遇高、条件好。对于他们而言,“选择专业就是选择职业,就是选择未来”。结果是,高校学生中认为“所学为所好”者只有51%,选择不是者为20%,表示不清楚的为29%。很多学生入学后对所学专业没有兴趣,很难全身心投入专业学习。一些学生由于受到错误信息的误导,报考了不理想的专业,到学校后四处找关系调整专业。更多的学生在选择上什么课(主要是选修课)时更是采取实用主义态度。一位学生告诉我们:他选修课的标准有两条:一是很容易得到学分;二是对今后就业有帮助。
单纯追求学历较高层次。用人单位日益拔高的学历和证书要求,引发校园内考研热浪滚滚,势不可挡。各校研究生招生数量也以几何速度节节攀升。某重点高校仅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数量就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扩大。在这里就读的一位研究生开玩笑地形容道:现在的大学校园是“本科生不如狗,研究生遍地走”。随之而来的是本科生、硕士、博士的含金量大打折扣,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更是水涨船高,形成了追逐高学历的恶性循环。于是,高校学生从上学起便开始积极地为获得更高的学历做准备。调查显示,50%以上的本科新生有考研的计划。在专科学校里,几乎100%的新生都打算参加专升本考试。在某专科学校,20_年有1100名毕业生,有一半的学生参加了专升本考试。
重技能认证,轻实际本领。“考证热”是目前大学校园里的独特风景,各种各类技能等级证书成为学生追逐的热点。大四的王同学为找工作频繁到招聘会“赶场子”,每到一个摊位都要骄傲地掏出拼搏四年取得的计算机等级证书、英语等级证书、注册会计师证书,据他自己称还正在备考其他证书。在大学校园里,像王同学这样拼命考证的学生比比皆是。高校学生不惜血本,逢证必考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多掌握几门真本领,而只是迫于就业压力,把各种证书当作谋生的“资本”、求职的“叩门砖”。一些学生贪多求全,并不看重与等级证书相应的职业技能培养。从花费上看,每种证书考试培训费和考试费从数十元到上千元不等,高校学生四年为考证花费平均为二三千元,高的甚至近万元,这无疑加重了高校学生的经济负担,也干扰了他们的专业学习。
重实践经历,轻专业学习。工作实践经验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就业的一道门槛,用人单位常常打出这样的招聘条件:“年龄20?25,两年以上工作经验”,这直接引发了高校的“实践热”。他们热衷于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三下乡”活动,从事兼职、家教和打工的学生也越来越多。某管理学院的一个班级,有半数学生在校外有实践岗位,剩下的学生不是不愿意去,而是没有机会和条件。与此相比,很多学生对专业学习却态度冷漠,缺少热情,有的甚至逃课。即使教学计划内的学习实践,学生们也常常不感兴趣。一位机械专业的学生说:我们对机床设备的认识都是来自于挂图课件,“黑板就是一切”只能把我们制造成“高分低能”的人。一位教师更是直言不讳说:现在的学生并不缺少能力,缺的只是经历。所以,他们才要拚命参加各种校外活动,为的只是补上“经验”这一课。
(三)行为交往方式更加功利
就业问题中心化。就业是今天大学校园中永恒的话题,它已经成为支配高校学生生活各个环节的核心内容。传统上,就业话题仅仅是毕业生的专利,现在却波及到所有在校学生。调查显示,许多大一新生已经不同程度地感受到了就业的压力,并为就业做出规划准备。大三的学生更是忙着了解有关就业政策,收集需求信息,了解和比较用人单位情况,并向用人单位邮寄求职信。大四的一年是就业年,所有的学习都被迫停止,学生们只剩下了一件事:找工作。现在,穿梭于各类招聘会的不光是毕业生,更多的大三生、大二生也频频赶场,“侦察火力”,“了解敌情”。
人际关系紧张化。调查显示:51%的学生认为就业竞争引发了同学之间的紧张关系。一位团委老师讲:一些学生为在就业中获得优势,常常利用不正当手段抬高自己、贬低他人。每到入党、当干部、评先选优这些“好事”时,经常就会同学之间写上告信、上访的情况。有的学生给同学的招聘单位写匿名信,干扰洽谈签约。学生之间还存在相互封锁信息的现象。同时,极少数学生在就业中出现欺骗行为,也使同学之间的信任程度大幅度降低。久而久之,这种人际关系裂痕越来越大,矛盾越来越深。
诚信意识淡漠化。一位辅导员讲了一个令人深思的情况:这两年汽车行业发展迅速,汽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好。但伴随而来的是毕业生越来越高的心理期待,学生对用人单位的违约情况也越来越普遍。20*年全专业就有48人违约,是20_年的两倍。针对这种情况,今年来该校招聘的北汽福田公司采取了一个极端的办法:拿走了已经与该公司签约的39名学生的所有有效证件,包括:外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等等,以此遏制学生的违约行为。一位重点高校的研究生,经过一路过关斩将的考核,终于被用人单位选中,可到签协议时,此生竟坦然告之:“我只是想来试试自己的实力,并不想签约。”用人单位愤愤离去,发誓从此不再要该学校学生。在高校学生就业市场中,“一只脚踏两只船”的现象和“骑马找马”的情况比比皆是,令用人单位头痛不已。一些毕业生失信于用人单位,更失誉于学校、社会,成了“不受欢迎的人”。调查显示:只有17%的学生认为毁约不符合诚信规则,不赞成毁约,71%的学生认为虽然不符合诚信规则,但为了个人发展可以毁约,12%的学生认为无所谓诚信,赞成毁约。
消费追求外表化。高校学生虽然经济拮拘,但对就业消费则非常大方。绝大多数学生表示,只要对就业有帮助的事情,花消500元至1500元完全可以接受。一所师范高校的毕业生列了自己找工作费用清单:个人推荐表设计制作,100元;西服、领带、皮鞋、衬衫等约1000元;手机是必备的,1000元左右,话费每月也在100元左右。学生的就业消费依据自身条件各有偏重,但主要集中在通讯产品上。他们觉得择业时保持信息沟通的顺畅快捷非常重要。其次主要是制作简历。一位毕业生一口气就印了30多份(近500张)简历,花了150元,他说这是“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啊!”现在学生的求职简历做得越来越精美,不仅要彩印,而且还要全本塑封,支出自然也越来越大。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女学生在求职过程的化妆品消费正在增加。她们认为,适当化妆不仅可以美化一个人的外在形象,而且有助于加强应聘者面试时的信心。
就业难对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是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调查表明,父母的观点和建议对高校学生就业的影响并不显著,尽管子女经常就择业问题征询父母意见,但是多数父母都表达尊重子女本人意愿,希望子女做出最好的选择,即:“只要你认为好,怎么样都可以”。一部分父母因为对就业形势的了解不及子女全面和深刻,也倾向于尊重子女的选择:“你知道的比我还多,你自己选择”。这种尊重与信任对高校学生的就业过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相反,部分不负责任的亲朋好友却常常愿意在学生就业方面指手划脚,表面关切实则不从实际情况出发,用社会上的各种偏见干扰学生的职业选择,加大了学生的择业压力。
学校作为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环境,对学生就业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客观地讲,现行的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制度对学生就业的不利影响,不是学校的力量能够改变的。但是,高校本身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专业调整与学科布局严重滞后社会需求,缺乏预测性。普遍存在专业设置过细、课程老套、教材陈旧、教法落后,甚至为迁就任课老师而“因人设课”的情况。在一所职业师范高校,我们发现“对口升学”(中专直接升入大学)的学生所学的大专课程与在其中专时学的完全一致。如果他们“专升本”后,这些课程将再一次被重复教授。不同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几乎没有变化,不怪有人称“大专学生是本科学生的压缩饼干,是中专学生的发面馒头”。其次,很少提供具有实际效果的实践机会。学校很少能为学生提供走出课堂、走向社会的实践机会。某些高校目前甚至连正常的教学实习都已无力安排,实践实习课完全要靠学生“自主”。应该看到,学生接触社会的开始就是准备就业的开始,脱离实践无疑将导致学生的学习与社会需要严重脱节,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大打折扣。再次,就业指导工作不力。调查显示,当遇到就业问题时,59%的学生想到学校设立的学生就业指导部门。但是,仍有30%的毕业生认为在求职中遇到的最大困扰是有效的信息资源的不足,45%的学生认为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对学生有针对性的咨询和指导力度不够,这种帮助常常是宏观的和原则性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个体生涯设计、人生定位的问题。
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和教师认为,政府在高校学生就业方面热情不高、办法不多,精力投入太少,没有发挥应有作用。一位从事就业工作的教师形象地说:对于学生就业工作,政府只是开了一个会,盖了一个章,记了一个数,剩下的困难就都推给市场了。东北师大拟实施“优师优苗工程”,与省内某市对接为基础教育培养、推荐优秀师资人才。但长时间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积极响应,令学校方面很灰心。此外,社会上存在的很多误解、歧视以及不公平因素也进一步加剧了高校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压力与观念冲突。
三、关于服务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的思考和对策
通过调研,我们能够得出这样的认识:
第一,高校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将长期存在的社会课题,并不会在短期内完全解决,而且在一定时间还有加剧的趋势。高校学生作为劳动力市场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必须要受到经济环境、劳动力市场环境以及社会人才需求结构和规模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更会受到个人知识技能、素质观念和就业目标的影响。尤其是随着高校学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有打持久战的耐心和勇气,把高校学生就业工作作为一项长期需要做好的工作常抓不懈。
第二,高校学生就业虽然存在诸多困难,但是可以克服和解决的,我们应该树立高度的信心和决心。目前高校学生就业问题是经济转型中暂时的困难,是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机制日益完善,教育体制不断创新,这一问题必将逐步得到解决。当然,即使到了那个时候,也不会出现高校学生100%就业的情况。
这里应该强调的是,我们不能把眼光只盯在签约率和初次就业率上,更不能通过数字放大高校学生的就业困难。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很多毕业生自愿不签约、不就业,也就是说在一次性即时就业中失去了工作,但这并不等于他们已经失去了就业机会,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通过复习考研、继续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创业能力和竞争能力,以便更好地就业;还有一部分人通过到处打短工,体验多种工作岗位,为今后自己创业积累资本和经验;也有一部分人在准备出国或者等待更适合自己的发展机会。而真正一心一意想就业却根本无法找到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只占未就业学生的50%。
第三、高校学生就业问题的真正解决,不是哪一个方面能够单独完成的,要靠学生以及家庭、政府和学校,还有社会多方面共同做出努力。在高校学生就业问题上需要的不是指责与抱怨,不是等待,更不是放弃,而是需要宽容和宽松的社会环境,需要政府和学校的关怀与扶持,需要高校学生转变观念,提高素质。共青团作为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理应发挥更大作用。调查显示:25%的学生认为团组织开展的各项工作,对学生就业有很大帮助,31%的学生认为有一定帮助。可见,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感受到团组织的帮助,同时,他们对团组织寄予了更多的期待。实事求是地讲,学校团组织在服务高校学生就业问题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思想重视不够,服务手段单一,与相关就业部门协调不够,指导能力不强。
为进一步改进高校学生就业的服务工作,形成全社会齐抓共帮的新局面,切实为高校学生做实事、做好事,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就业指导与服务应该全程化
改变目前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主要面向毕业年级学生,主要从事联络中介工作的情况,让就业指导与服务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大学教育全过程,贯穿于每个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贯穿于校内校外各项活动的全过程。高校学生的择业行为是在毕业之际,但是就业观念的确立、对用人单位的了解、就业能力的提高应该从进入校门的第一天起就开始积聚,他们的生涯设计应该与学业的发展紧密相连。高校学生就业绝不是短期行为,就业指导与服务不能成为学生的季节性快餐,更不能靠一门课,一两次讲座,一两次校园活动来解决,它需要全程、全员的参与。长期以来,学校共青团开展了思想理论学习活动、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以及社团活动,喻教育于文化之中,喻服务于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活动中开阔视野,增长才干,为就业奠定基础。近期实施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从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六个方面,围绕职业设计指导、素质拓展训练、建立评价体系、强化社会认同四个环节,对服务于学生就业发挥了更积极的作用。
(二)就业指导与服务应该专门化
改变目前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行政化和业余化的情况,使高校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有自己专门化的机构、专门化的从业人员、专门化的工作内容和专门化的评价体系等。目前,省内各高校虽然普遍建立了就业指导中心,但其工作效果却难尽如人意。调查显示,40%的学生认为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缺乏对毕业生具体有效的咨询和指导力度。学生普遍认为,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是行政机关,不是服务部门,其工作仅限于信息、政策宣讲、技巧培训、协议办理等,工作职责不清,机构设置不科学,工作缺乏市场导向和个性化服务。各学校亟需建立一支职业咨询师、职业规划师队伍,为学生提供专业化视角的就业服务。学校共青团组织应积极参与到专业化队伍的建设中来,团干部作为每时每刻奋战在学生工作第一线的同志更应该及时掌握就业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了解学生就业特点,使自己成为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的行家里手。
(三)就业指导与服务应该社会化
改变目前高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只在校园里面转,封闭起来搞服务的情况,使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的一切工作面向市场,面向社会。要向面全国不同地域、不同行业开拓人才市场,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吸引更多的用人单位参与招聘会;要贴近社会的需求,向学生介绍经济现状、行业前景、人才标准,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按社会需要塑造自己;要引领大学生走出校门,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国情,跟踪社会要求。与此同时,将一些成功人士请到校园中来,开展与大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活动。共青团组织应该充分发挥联系广泛的优势,通过开展“名人名家进校园”、“大学生职业导航团”等活动,“请进来”和“走出去”,为高校学生就业提供帮助。
(四)就业指导与服务应该实践化
高职院校调研报告范文2000字2
根据师德师风方案的要求和部署,结合我校工作实际,积极主动地开展了师德师风建设各项工作。开展了一系列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制定了行之有效的师德规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从启动到现在已经一段时间了,第一、二阶段工作已基本完成,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现将我校师德师风建设自查结果调研报告如下:
一、领导重视,完善制度机制
我校领导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年教育学习工作,启动时召开了全校教师动员大会,把此项工作摆上议事日程,统一思想认识,增强抓好师德师风专题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同时,研究制定师德师风专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成立师德师风专题教育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开展专题教育活动、集中学习和教师自学等形式,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着力解决师德建设年中的薄弱环节和教师队伍中的突出问题,全力打造一支品德高尚、知识渊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致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年的建设。在教师政治素质和师德修养上,在服务社会、服务家长、服务学生上,在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上有新的提升。
二、加强学习,抓好思想教育
我校积极开展学习,采取定期不定期、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强化教师教书育人意识,坚定工作信念。先后引导和组织教师学习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
为使学习活动有成效,学校还制定“师德师风建设年”教育活动各项学习制度,并做到“三有”:有学习内容、有学习笔记、有心得体会,另外每位教师都上交了自己的师德笺言或座右铭。每位教师都能按我校要求,做到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使学习活动与教学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性的贯彻执行师德方面的各项要求,不断提升思想境界和师德水平。使学习不走形式,不摆花架子,收到了实效。我们还在学习过程中,穿差进行了座谈会、经验交流等,把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引向深入,使广大教师从思想深处认识到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意义,切实提高了他们加强思想、道德作风建设的自觉性,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打好了思想基础。
三、查摆剖析,发现师德问题
为落实查摆剖析阶段的工作,增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针对性、时效性,学校分层次认真开展检查反思活动,通过召开“师德师风民主生活会”、中层干部 “师德师风查摆剖析会”,教师分组 “师德师风教师查摆会”,通过自己讲、互相提、大家评、征意见等方法,深入进行了自我剖析,查找自身存在的不足,真正找到原因,明确改进方向。还通过召开家长、学生座谈会等形式,指出了学校工作中的一些不足和缺憾,以及师德师风中发现的问题。现将查摆中提出和发现的问题汇总如下:
1、学校在课程改革方面步子迈的不够大,只注重刊物等方面的理论性学习,教师的专业成长重视不够,要让更多的教师有机会走出去学习;到外地实地听课少。
2、校园设施急需进一步完善,学校教室门窗急需改造。
3、学校组织的大型活动,领导要积极参与,率先垂范,做好师生的楷模。
3、有些教师思想政治观念淡薄,对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学习不够。加强学习,依法执教方面学习的主动性有待加强。
4、有的教职工言行不慎,在课堂或公共场所讲一些不利于学生成长的话;有的教职工工作责任心不强,对教学工作精力投入不足。
5、有的教师缺乏进取精神,不注重获取新知识、不钻研业务、不求上进、得过且过,满足于一般性工作。
6、有的时候有些教师职业意识不够强,这主要表现在自己心情不是太好的时候,自己的行为有点受情绪的影响,有时甚至会带一点到工作和课堂中去。
四、努力方向,提升师德水平
1、领导班子要加强学习,更新理念,转变工作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学校领导要通过学习,提高对课改的认识,增强服务教学、服务师生的意识,深入到一线去调研,了解教职工心声,工作中多指导,生活上多关心,逐步完善考核办法,建立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进一步提升教师师德素养,增强教师工作责任心。
2、着力解决影响学校发展的问题,切实提高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学校要围绕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认真研究和制定整改方案,能立即整改的要立即整改;不能在短期内完成整改的要责任到人,限期整改;学校没有能力整改的要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教职工要结合自身剖析材料,认真整改存在问题,树立良好师风。
3、领导率身垂范。学校领导必须在师德师风方面起表率作用,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要以榜样的力量、人格的魅力影响身边的每一位教师。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
4、进一步加大学习力度,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不断地进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让一些教师开开眼界,了解教育形势,学习兄弟学校的师德建设经验。
5、学校要加大管理力度,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规范学校工作制度,严格考评机制,严明奖惩机制,真正把师德师风的考核,当作职称评聘、评优的重要内容,使广大教师真正认识到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6、要让教师摆正位置,端正态度,认真工作,团结同志,不说不利团结的话,不做不利团结的事,经常与领导进行沟通和交流,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子女一样的对待。
加强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长期艰难的工作,无论社会怎么发展,时代怎么进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都将是为人师者追求的目标。因此学校将及时的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强化学校德育工作,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乐于奉献、作风扎实、勇于创新、业务精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符合时代要求的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调研报告范文2000字3
一、 基本情况
建筑工程系有教师91人,其中正高职称2人(占),副高职称15人(占),中级职称人38(占),研究生学历人37(占),硕士学位人39(占),双师型教师人25(占)。
二、 存在问题
经实地调研,建筑工程系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数量不足。随着学院的不断扩招,在校生人数激增,教师出现数量上的缺口,教学工作量偏大,导致生师比偏高,部分课程如《建筑制图》等严重依赖外聘教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教师队伍结构不平衡。从学历、职称、年龄结构上看,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偏低,中级及以下职称教师偏多,高级职称教师偏少,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年青教师比例偏大,教师队伍中能担任教学和科研重任的、具有突出业绩的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较少,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梯队结构。
(三)教师来源渠道单一,具有丰富职场实践经验的教师较少。大部分青年教师是从高等学府毕业后直接来到学院工作,没有生产实践经验,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也缺乏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又对学生的学情分析不足,教学上存在照本宣科,脱离生产实践等问题。
(四)教师的科研能力不足,承担科研课题的层次、数量、成果等都有待提高,发表的科研论文、专利等偏少,社会服务能力不足,师德师风的教育以及教师“三全育人”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五)教师的培训缺乏整体规划,教师专业能力提升途径有待扩宽。赴企业挂职锻炼是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受制于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教师的企业实践锻炼往往流于形式,难以融于企业工作环境,专业能力提升受到限制。有的教师培训往往是走过场或效果不明显,培训方式还有待改进。
(六)教师职业生涯定位模糊,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缺乏全面综合的评价手段和激励机制,现有的评价体系和职称评聘制度苛求教师全面发展,忽视了教师个性和特色,使教师难以充分发挥自身特长。
三、 原因分析
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既有教师主观的原因,也有体制、政策导向的原因。首先,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等方面都对教师的个人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教师观念跟不上形势的发展,视野不够广阔,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一些教师长期专注于教学,缺乏与行业企业接触,对于引领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装备了解不够,安于现状,制约了个人业务能力的提高。
其次,教师的工作任务繁重,既面临职称晋升的压力,又承担着繁重的备课上课、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任务,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导致真正用于个人专业技能发展、科研能力提升的时间和精力缺乏,制约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三,没有建立起系统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教师培训经费投入还不足,规范化的继续教育制度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普遍存在“重引进、轻培养”的状况。另外,对新进教师学历、学位过高的要求,也是导致“双师型”教师短缺的一个原因。
四、 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的问题和困难,拟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工作。
(一)改革教师准入制度,拓展专业教师来源渠道,放宽学历要求,为吸纳企业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进入教师队伍制订具体的制度和措施。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机制,科学合理地制定师资补充规划,重点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学科急需的短缺人才,进一步完善学科布局。
(二)改革教师激励机制,建立良好的专业教师发展外部环境,完善以实际贡献为导向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对现有薪酬分配、绩效考核制度进行优化完善,薪酬分配向教学一线、“双师型”教师、业绩突出的教师倾斜。
修订完善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保障高层次人才的教学、科研、项目经费,解决好住房、配偶就业等问题,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在职博士、晋升高一级职称。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教师实践锻炼制度,与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开展对外技术服务,并以此丰富教学素材,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技能比赛,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提升实践技能。
(四)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考核评聘、岗位聘任、评优评先的重要指标,把师德建设与工匠精神结合起来,通过开展最美教师和师德标兵宣传工作,培养教师的职业责任感、职业荣誉感和职业成就感,形成敬业爱生、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五)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的原则,采取引进、培养和锻炼等多种途径,优化教师队伍,努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强青年教师的继续教育,有计划地选派业务水平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到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做访问学者或攻读博士学位。
继续开展导师与青年教师“一对一”结对子工程,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提升专业能力。在青年教师中继续开展备课、“说课”、教案编写、PPT制作等教学基本功培训,组织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不断提高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
(六)加强兼职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相对固定的、具有较高素质的兼职教师队伍,加强兼职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与教学方法培训,支持校内教师与兼职教师合作开展科研项目的研究。
高职院校调研报告范文2000字4
根据上级通知要求,对我校教师队伍进行调研。俗话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之计,教师为本。学校教育质量高低,主要取决于师资队伍的素质和积极性的发挥程度,因此,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是学校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性工作,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从调研情况看,在上级领导的重视下,我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教师资源及时得到补充,教师队伍结构不断完善,教师素质不断提高。然而,在本次调研中发现,我校教师队伍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建立一支师德良好、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水平较高、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结合我校实际,就进一步加强我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问题
1.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有些教师业务能力不高,敬业心、责任感不强,工作不负责任,只教书不育人。有些教师全局观念不强,不够团结,不注意自身修养、形象。相当一部分教师教多科的能力弱,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2.生源质量不高使得教师无法正常教学。我校属于乡镇学校,造成优秀学生外流。使得本校生源质量差。另外,部分学生家长忽视教育,将学校当做“托儿所”,只注重赚钱,不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导致学生形成错误的世界观、价值观。进而导致学生在学校、课堂无心学习,扰乱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教师长期面对此种情况亦会失去教学热情。
(二)建议
1. 加强教师队伍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水平、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要使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 价值观,热爱教育事业,师德高尚,教书育人,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熟练掌握外语和计算机应用;加速知识更新,拓宽知识层面。使教师个体素质达到优良,整体素质有较大提高。
2.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我校教师男女比例不协调。部分教师还存在陈旧的教育观念,知识老化,教学方法落后,缺乏新的教学技能,计算机等教学基本功不扎实。骨干教师、中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梯队组成不够完善。因此,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优化知识结构。
3. 制定并完善教师岗位责任制、班主任工作岗位责任制,教师考核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进行常规通报,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有计划、有措施、成效,逐步实现师德建设制度化。
二.整改措施
针对我校师资队伍现状,提出以下整改措施:
(一)教师方面
1.提高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水平。鼓励提高教师学历水平。鼓励教师通过在职自学、进修实现在职教师的学历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2.苦练教师教学基本功。牢固练就扎实五项基本功:普通话、三笔字、说课评课、电脑课件制作、多媒体操作。通过开展教师基本功训练的一系列活动,使人人参与,练有所得,练以致用,持之以恒,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提高教学质量打好基础。
3. 努力完善教学环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教师要做到课前认真备课、课上认真授课、课下认真评课、精心设计作业。对教师的备课、授课、评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认真倾听学生、家长的意见、建议,自觉接受学生、家长的监督,展示良好的师表形象和行业形象。
(二)学校方面
1. 加强校级领导与中层干部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素质良好、富有活力、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水平的学校领导队伍。
2.坚持不懈的抓师德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学习,使教师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树立“学校为教师创造环境,教师为学校创造价值”的理念,创造“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干成事”的工作环境,建设一支高素 质的教师队伍。
3. 抓在职教师的培训提高,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根据上级要求规定,要求广大教师本着教什么学什么的原则,积极参加函授、自考等形式的在职学习,尽快达到本科及以上学历。
4. 实施青年骨干教师梯队培养计划。开展青年骨干教师后备人选的培养工程建设,完善培养机制,注重激励、考核机制。注重培养过程,保证数量,提升专业内涵,形成青年骨干教师的群体。
(三)教育部门
1.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防止优秀生源外流。教师队伍良莠不齐,教学质量差,导致优秀生源外流,进而打消在职教师工作积极性,使得教学质量下降,优秀生源外流,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应注重优化教师队伍,留住优秀生源。
2. 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培养骨干教师队伍,组织教师交流。要保持师资队伍的活力与后劲,必须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部分学科教研活动较少,不利于学科建设。教师工作不能闭门造车,每个教师都有独特的授课风格及亮点,教师可以在听评课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开发教师的创新思维。因此,培养骨干教师,组织教师交流经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深刻体会到这样一个问题:教师队伍建设不是一个人的建设,只有教师、学校、教育部门共同携手,才能整体提高我校的教育水平,将我校教育送上一个新台阶!
高职院校调研报告范文2000字5
【关键词】高职院校 诗性 艺术教育现状 调研报告
近年来,国家提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办学特色也日益显现,所培养的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动手能力得到了提升。但同时,职业教育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色彩也日益明显,很多职业院校单纯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所需的实际知识和技能,学生也把学习的主要目标定位于努力学好专业技能和实用技能上,以能获得各种各样的等级证书、职业技能证书为目的,而对于培养独立人格、健全心理以及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则重视不够,对人文知识教育、人文精神培养、审美情感的养成、人格的全面发展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人文教育处于边缘状态。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把“文化传承创新”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从而确立了文化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刘士林在《中国诗学精神》中指出,“中国文化的本体是诗,其精神方式是诗学,其文化基因库是《诗经》,其精神顶峰是唐诗。一言以蔽之,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或者说,诗这一精神方式渗透、积淀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艺术各个门类中,并影响甚至是暗暗地决定了它们的历史命运”“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国诗词’为文体形式、以‘中国诗学’为理论系统,以及以‘诗性智慧’为哲学基础的一种诗性文化形态”。中华民族这种独特的诗性精神机能与生命本体也造就了中华民族艺术特有的诗性内涵。对此,承担着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高职院校,有没有将诗性艺术教育纳入他们的教育范围?广大师生又是如何理解诗性艺术教育的?站在企业角度又是怎样理解学校的艺术教育的?带着这些问题,笔者选取了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等具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和浙江物产集团、南方建材股份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通过实地走访,发放调查问卷2600份,其中教师问卷400份,学生问卷1900份,企业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490份,基本掌握了这些院校和企业对诗性艺术教育的认识,了解了艺术教育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现代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复合型、高素质
高职教育是为企业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从某种程度上说,高职院校培养的“产品”是学生,产品不符合企业用人标准,产品质量不合格,受损的是企业,因此,高职办学离不开行业的指导与企业的参与。而“产品”(学生)质量的好坏,首先也应该由企业来鉴定。那么,什么样的高职人才会受到现代企业的青睐?调查显示,81%的受访者认为,当今企业需要复合型人才。可见,高职院校也要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这是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那么,企业在招聘员工时最看重的是什么?43%的受访者选择了团队协作精神,选择文化修养和道德诚信的各占29%,而专业技能的比例仅占14%。可以看出,企业关注高职应届毕业生团队协作精神、文化修养和道德诚信的比例远高于专业技能比例,换句话说,企业更加关注高职应届毕业生的综合素养。有67%的被调查者表示在招聘毕业生时会关注所在院校的校园文化氛围。高达90%的企业人员表示,在同等条件下会优先录取文化艺术修养较高的毕业生。而且,76%的受访者认为,这类学生自信心更强,因而发展机会更多;48%的人认为,这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更强;33%的人认为,这类学生锻炼平台更大,因而发展前景更好;认为与其他人没有区别的仅占5%。也因为如此,66%的被调查者认为高职院校有必要开展诗性文化艺术教育,认为可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个人修养。而现状是,只有10%的受访者认为他们公司招聘的应届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很好,38%的人认为一般。同样,只有5%的被调查者认为招聘的应届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很好,62%的认为一般。究其原因,29%的受访者认为当今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67%的员工认为学校培养方式与企业脱节;24%的员工认为学校只注重技术,不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71%的企业人员认为他们公司聘用的毕业生有待提高职业技能;高达81%的企业人员认为需要提高人文素养、团队精神、道德修养等综合素质。62%的受访者认为应改变目前高职院校“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认为不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66%的人认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缺失会影响其就业。
据此调查中,企业人员对当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如下建议:一是希望学校办学与社会接轨、与企业合作。希望办学者多了解社会,不要关起门来办教育。要密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建立企业与学校联合育才的思路,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对接,建立校企合作的实习基地。二是希望注重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多开展实践活动,注重学与做的结合,多开展模拟职场等培训活动,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三是希望学校注重职业技能与人文素质培养并重,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全方位培养学生。
二、高职院校在校学生对诗性艺术教育的认识:有需求,需创新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_年度全国职成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以及综合职业素养,不仅教会学生一技之长,而且培养其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人才。”确实只有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的人才才能适应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转变。在校的高职生是否认识到通过诗性艺术教育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调研数据表明,70%的学生认为文化艺术教育可以提高个人修养,53%的学生认为可以提升就业竞争力,54%的学生认为可以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也有的学生认为没任何用处。的学生认为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非常有必要提升文化艺术修养,的学生认为需要掌握必要的人文知识。可见,大多数的高职学生还是认识到了文化艺术教育对其整个人生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性。他们多数希望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认为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文化艺术修养十分必要,当然也有部分学生对此无所谓或认为没有必要。但同时调查也发现,由于长期应试教育带来的不良后果,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认为非常了解的比例仅占到,81%的学生了解不多,希望了解更多,只有3%的学生认为过时,没有必要了解。
从学生获得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形式来看,仅有的学生是从课堂形式获得,其他学生都是从网络、影视等其他形式获得。因此,他们希望开设文化艺术类的选修课,41%的受调查学生已经选修了文化艺术类的选修课,的学生希望能多开设一些相关课程;当然也有的学生对此不感兴趣,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开设此类课程,可见,学生由于对传统文化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学习态度也存在差异。由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践课程一般要占50%的课时,因此,文化艺术类的选修课较难满足学生需求,社团文化活动和讲座等是文化艺术教育必不可少的补充。但从调查来看,这方面的活动和讲座开设情况并不乐观,调查显示,只有的学生认为文化艺术社团活动很丰富,54%的学生认为活动很少,10%的学生所在院校几乎没有这样的社团活动,学生希望能开设文化艺术社团。73%的学生表示自己所在的学校很少举办文化艺术活动的讲座,希望多举办,仅有的学校经常举办,很受欢迎,有16%的学生认为经常举办,但不受欢迎,究其原因,是活动内容和形式较为陈旧,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调研数据表明,23%的学生喜欢以课堂方式进行文化艺术教育,17%的学生喜欢以讲座方式进行文化艺术教育,53%的学生喜欢以社团方式进行文化艺术教育,可见,对于活泼好动的青春期学生来说,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艺术活动更受欢迎。而在社团文化活动中,利用当地的人文资源开展“诗性艺术教育”,不失为一种创新的举措。从我们的调查情况来看,各个区域开展“诗性艺术教育”的优势条件各有千秋,59%的学生认为学校所在的区域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34%的学生认为此方面人才辈出,59%的学生认为有着良好的人文环境,只有13%的学生认为没有什么优势。那么学生是否愿意参加利用当地本土文化开展的“诗性艺术教育”活动呢?调查显示,的学生希望组织学生开展如“人文之旅”等形式的活动,充分利用当地本土文化开展的“诗性艺术教育”,90%的学生表示会参加,其中的学生表示会积极参加。
对目前高职院校存在不同程度的“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学生又是怎么认识的?调研数据表明,的学生认为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50%的学生认为部分学校存在,只有的学生认为不存在,91%的学生认为这种现象会影响到他们将来的发展,其中29%的学生认为会严重影响其个人发展,仅有的学生认为应该不会有影响。调查中也发现,学生希望通过一定的途径改善高职院校“重技术、轻人文”的现状,61%的学生希望文化艺术教育应和专业技能教育齐抓共管,68%的学生希望能开设文化艺术教育的必修和选修课,67%的学生希望开展文化艺术教育系列活动,59%的学生希望能提升教师的文化艺术修养。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希望学校在注重专业技能的同时,同样注重文化艺术教育,希望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开设课程、提升教师修养等手段来丰富学校的文化艺术教育。但同时,学生们也发现,高职院校开展诗性文化艺术教育仍然存在着不少困难,主要原因是学校、教师、学生本身重视程度不够:48%的学生认为学校不重视;62%的学生认为缺少相关优秀教师;67%的学生认为是学生自身不重视;也有63%的学生认为,目前活动内容和形式缺乏吸引力。
为此,学生们提出了如下建议:一是多举办诗性艺术的文化活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二是活动要精致、形式要创新。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兴趣,活动形式要新颖、丰富,吸引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多开设易提高学生兴趣的文化艺术必修课和选修课,创造性地举办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实践活动,并由优秀专业教师指导;三是建议学校层面多途径宣传传统诗性文化,引导学生培养兴趣,积极主动参与此类活动。
三、高职院校教师对诗性艺术教育的认识:很重要,有压力
教师是教育的根本,他们的价值观会直接反映在日常的教育和教学活动中,从而影响到学生的价值观取向。为了解高职院校教师对文化艺术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我们也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了调查。当问及身边的学生对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了解程度时,100%的教师都认为身边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不多,58%的老师认为这些学生渴望了解更多,42%的教师认为身边的学生了解不多也不想了解,多数教师认为高职学生没有必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因为,87%的教师认为高职毕业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非常有必要提升文化艺术修养,11%的教师认为不是很必要,但学一点也无妨,有的教师认为没有必要,不如把时间用在专业学习上。那么,教师是否会自觉地在日常的授课内容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升传统文化艺术的修养?48%的教师表示会经常引导;47%的教师表示会偶尔引导;也有的教师只注重专业技能教育,没有意识或认为没有必要引导。我们也调查了作为教师对提高自身诗性文化艺术素质的意义。结果显示,89%的教师认为可以提高教师个人人格魅力;84%的教师认为有利于推动学校整体人文素质教育;66%的教师认为可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50%的教师认为可以对学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也有的教师认为意义不大。
在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中,到底具有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的学生,是否能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在今后的发展中是否存在某方面的优势?调查显示,68%的教师发现这类学生更加自信,因而学习效果好;53%的教师发现这类学生想象力丰富,能促进专业技能的掌握;53%的教师发现这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更强;53%的教师发现这些学生较受用人单位青睐,就业竞争力更强;68%的教师发现这些学生后续发展潜力更大;50%的教师认为这些学生个人整体修养较高。
然而,这些教师所在的学校对文化艺术教育重视程度如何?调查显示,39%的教师认为所在学校非常注重对学生开展文化艺术教育,34%的教师认为学校不太注重,只是偶尔为之;18%的教师认为学校层面很少开展,只是学生自发组织一些活动;11%的教师不太关心这方面的事情。可见,还是有相当多的高职院校对文化艺术教育重视不够。如何改变这种局面,61%的教师认为领导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63%的教师希望各二级学院(系)应更加重视;61%的教师认为教师本身的文化艺术修养有待进一步提高;68%的教师认为活动内容和形式需要进一步创新。66%的教师认为缺少文化艺术教育方面的优秀教师;34%的教师希望进一步调动学生对文化艺术教育活动的兴趣,24%的教师认为还存在着外界压力。
可喜的是,受访教师所在的学校均开设了文化艺术类选修课,但只有42%的教师认为学生选修积极,18%的教师发现学生选修不够积极;37%的教师所在学校少量开设,不能满足学生需要;的教师认为学校少量开设,但他们认为已经能满足学生需要了。87%的教师认为开设选修课是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文化艺术修养的主要形式;74%的教师建议开设相关讲座;68%的教师建议组织相关社团活动;42%的教师建议开设相关必修课。对于调查组提议的利用所在地区的本土文化对学生开展“诗性文化艺术实践活动”,87%的教师表示赞同,认为是一种良好的载体,可以充分挖掘当地的人文资源,让学生有更切身的感受,还可以增加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
虽然绝大多数教师已经认识到文化素质教育对学生成才的重要作用,但对于目前在部分高职院校中存在的“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53%的教师认为人们已经认识到这种现象带来的后果,正在逐步改变,42%的教师认为这种现象的存在主要是对高职教育的误解,很难改变;还有5%的教师认为这很正常,没有必要改变。如何改变“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教师们提出了如下建议:一是学校领导层应重视文化艺术教育;二是开设足够的课时,66%的教师建议从政策层面规定每位高职学院必须修满一定的文化艺术教育的必修学分;三是建议投入更多人力物力,课程与活动相结合,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74%的教师建议开展常规性文化艺术教育系列活动;四是加强技术层面指导,通过引进相关人才和在职教师加强学习,提升教师的文化艺术修养,58%的教师建议先要通过培训,提升教师的文化艺术修养来带动文化艺术教育的开展。可见教师本身在文化艺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四、结论:提升认识、创新载体
从调查结果来看,企业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人文素质要求在不断提高,他们把人文素质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来考量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未来的发展潜力。从学生方面来看,大多数学生对于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知识知之不多,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也认识到传统文化艺术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迫切希望学校能高度重视。从教师角度看,“重技术、轻人文”的弊端也越来越遭到教师的质疑,他们也普遍认识到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意义。在学校层面,越来越多的学校通过开设选修课、专题讲座、社团活动等形式来提升文化艺术教育的效果。但他们也普遍认识到无论是政策层面还是学校层面,甚至教师、学生自身层面都应该更加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尤其是活动形式的丰富性、内容的创新性方面更需要加强。对于本课题组提出的以本土诗性文化为依托的诗性艺术教育实践活动,即根据当地的资源开发“诗性文化”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加强素养的教育。无论是企业人员、教师,还是学生都积极认同,认为是创新的举措,而且大多数地区都有条件开展。
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认识,如调查中我们也发现,的学生认为文化艺术教育对自己没有任何用处;的学生认为开展文化艺术教育是浪费时间;3%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没有必要了解;的学生对文化艺术类选修课不感兴趣,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开设此类课程;10%的学生认为有没有文化艺术类社团活动无所谓;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举办文化艺术类讲座;有的学生表示不会参加诗性文化艺术实践活动,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组织。虽然所占比例不大,但也从一定程度上暴露了部分学生的认识,认为只要有一技之长就足够了,文化艺术教育对他们的发展没任何用处。从教师层面看,也同样存在着这种认识,如的教师认为高职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没有必要提升文化艺术修养,不如把时间用在专业学习上。因而有的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只注重专业技能教育,没有意识到或认为没有必要引导学生重视文化艺术教育。11%的教师表示看不出文化素质对毕业生有什么优势和作用,因而他们也不关心学校是否有这方面的教育,有13%的教师认为即使开展了也不会有什么效果,5%的教师甚至认为高职存在“重技术、轻人文”很正常,没有必要改变。有的教师认为教师自身提升文化艺术修养意义不大。因此,建议各类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引导教师和学生形成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共识,关键是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实际效果出发,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滋润,而结合当地的资源和自身的实际情况系统设计诗性文化,开展诗性文化的教育研究、开发以本土诗性文化为依托的诗性艺术教育实践,采取灵活的方式、多样的形式开展“诗性文化”活动,不失为良好的举措。
高职院校调研报告范文2000字6
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长久性的工作,内容多、涉及面广,应分层次、有步骤的进行。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和安排,结合人事处工作实际,就全院师资队伍现状和存在问题等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院师资队伍现状
我院共有专任教师259人,占全院教职工总人数的。按学历分,本科学历教师189人,占全院专任教师的73%,硕士研究生学历67人,博士研究生3人。按专业技术职务分,我院专任教师取得副高级职称为61人,其中专业课教师39人;获取中级职称的教师88人,其中专业课教师为59人;学院取得初级职称的专任教师为75人;“双师型”教师共计77人,占全院专任教师的比例为。按年龄分,34岁及以下教师共158人,占61%,中青年教师所占比例最大。按任教科目分,专业课教师为169人,公共基础课99人,专业课教师所占比重最大。
二、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根据《关于xxxxx设置的论证报告》“至20xx年,专任教师总数达310人(师生比1:16),专任教师中硕士及以上学位力争达(135人),高级职称达40%(124人),具有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80%(170人)”的文件要求,我院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师生比例不足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要求,专任教师一般不少于60人,师生比达到1:20。根据《专科学历教育高等学校设置标准》要求,专任教师总数一般应使生师比不高于18:1。我院共有专任教师259人,在校生共计8000余人,与文件要求相比,专任教师的数量明显不足。由于学生多,教师少,这会导致教师的教学任务加重,课时增多,容易出现疲于应付,课堂质量不高的问题。
(二)双师型教师数量较少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相对缓慢,已经成为整个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存在于师资队伍水平上。职业学校的教师不仅仅是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教学的参与者、服务者、研究者;既要成为讲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要成为本专业的医师、护师、技师等去指导学生的实践锻炼。因此,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建立一支素质高、结构优、水平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保证职业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要求,专业教师数应不低于本校专任教师数的50%,其中双师型教师不低于30%。
我院“双师型“教师有77名,占专任教师比例为,数量上存在不足。如果没有一支完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那么我院的教学质量就难以保障,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就会落空,学院的持续健康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三)学科带头人的作用有待加强
高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取决于是否拥有一流的教师,教师队伍建设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是否拥有在国内外有广泛而深远影响的学科带头人,正如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认为:“一所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在于有没有好教授”,“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院自实施“人才兴校”战略以来,积极加快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队伍建设,取得了较明显成效,也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但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还存在着培养机制不够完善,培养经费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着我院学科带头人建设工作质量。
三、已取得的成就
(一)围绕老专业建设和新专业开发进行师资培养
护理专业是我院的支柱专业,护理人才是国家紧缺专业人才之一,我院围绕着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员,特别是在培养输出型的护理人员方面进行重点规划:一是引进了高学历的护理专业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二是鼓励护理教研室的教师通过自学提高学历层次和业务能力;三是专业教师定期到中心医院实践;四是20_年成立了涉外护理研究小组,已经培养了两名专门研究国外护理教学与国际护士资格考试的教师;康复技术专业是我校2000年开发的新专业,为使该专业高起点发展,康复教研室的教师全部被送到北京、南京等地学习进修半年至一年,3名教师到香港康复医学机构参加培训,3名教师到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江苏省立医院进修学习半年,提高了教学能力。
(二)加强校本培训及校本教材的开发
校本培训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全员业务素质的主要途径。我院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我院教师队伍水平的提高:一是制定教师的听课制度,互相学习;二是加强教研活动,如集体备课等;三是定期举行公开课、观摩课,每学期安排1到2次说课、优质课、课件制作的教学比赛;四是成立督导小组,对教师听课督导,近两年特别加强了对新教师的督导;五是加强了新教师的岗前培训;六是加强了对教辅人员的培训,为实验员老师制定了听课计划,定期检查,让实验员参与教研室的教研活动,加强了与任课教师情感上的沟通和业务上的交流;制定了奖励措施鼓励教师申报省市科研项目、参编教材、撰写论文,鼓励教师参加省、市及学院组织的`各种形式的教学竞赛,积极进行精品课程建设,近年来共开发校本教材4部。
(三)鼓励教职工接受学历、学位教育,提高业务能力
学院制定了相应措施,鼓励教职工采取脱产、半脱产、函授等各种形式进行学习。目前专职教师已全部达到了本科以上学历,全校已拥有硕士及博士研究生84人,已占教师总数的40%以上。学院已为教职工支付参加学历教育学费以及专业技术培训费共计30余万元。
(四)为更新教育观念有计划地组织外出学习
学院有计划地组织名师及优秀教师带任务有针对性的外出进行专题学术研修、优秀教学观摩等活动,以拓展学术视野、提高教育素养和教学科研能力,在规范办学、教学管理和行政管理上提高认识。
四、下一步的打算
(一)扩大师资队伍的数量、提高质量及优化结构
积极引进优秀专业人才,充实教师队伍,满足教学需要。积极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通过临床进修、行业进修、学历进修、国内外进修考察等途径,提高骨干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实践能力、产学研结合能力和教学水平。突出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发扬传、帮、带作用,加强青年教师的培训、培养与提高,形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德技双馨的专业教学团队。
(二)建设“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完善管理制度
制定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制度,一方面从医院引进一定数量的专业人才到学校任教,另一方面教师要定期到医院参加生产实践,以专兼教师结合的方式,建立“双师素质”教师团队。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广泛开展以提高教师“双师素质”为重点的培训活动。拓宽“双师素质”教师来源渠道,聘任医院的医护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师比例。要求教师考取教师资格证和医师资格、护士资格证书。
加强“双师”教师的管理。建立和完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培养和评聘制度,促进专业骨干教师积累医院工作经历和树立行业影响力,促进来自医院的兼职教师承担相应比例的教学任务。通过校院合作,建设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教学机制,推进校院之间技术研讨和经验交流的制度化建设,提高技术服务能力。
(三)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
根据20_年_颁布的新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课程设置和要求,及新老专业的开发和建设的实际需求,以参加培训班和送出进修的形式,每年都有计划地选派专业骨干教师到北京、南京等地培训、进修,重点培养英语、护理、康复技术、医学物理诊查技术、卫生信息管理、眼视光技术等学科带头人。制定学院人才发展战略,力争用2-3年的时间所有教研室都有2名以上的硕士学位的骨干教师,目前学院护理专业、康复技术专业已成为特色专业。
高职院校调研报告范文2000字7
【关键词】杭州网易;安徽财经大学微博;论坛
一、实践简介
20_年7月,学生网络工作站的八名同学以学校团委开展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为契机,在制定了详细的实践计划并与接收单位进行了合作洽谈后,决定前往网易研发中心进行暑期社会实践。在工作站指导老师杨扬的带领下,同学们在网易公司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调研。
二、实践意义
根据全国高校新媒体发展论坛的《20_中国高校微博发展报告》显示,微博已经成为了全国高校日常工作中的重要宣传工具。尤其在共青团相关政策的大力推动下,高校微博在20_年迎来了快速发展的一年。仅在腾讯微博方面,高校领域微博就开通了16166个认证帐号。除此之外,微信、人人主页、学校论坛等一系列的互联网传播平台的发展也在各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为此次实践的接收单位,网易公司在主营门户网站的同时,兼营着邮箱、微博等众多领域的产品。前往网易公司进行相关调研,不仅有利于同学们直接学习如何运行学校论坛,更好地建设微博等相关网络平台,更能以形成的实践成果向学校团组织提出中肯的建议。
三、实践目的
本着“经风雨 见世面 受教育 长才干 作贡献”的工作原则,工作站的同学希望以此次社会实践为载体,能够在公司相关工程师的培训和指导下,了解到运营商有关门户社区开发和运营、微博运营和营销等多方面的互联网运营技巧,以期将其投入到学校论坛和其他平台的运行与建设中,从而促使工作站的网络发展工作得到进一步的改进和提升。
四、实践分析
通过在公司为期两天的实践经历,并结合本校网络发展的过程,综合各方面的信息,我们决定从论坛(BBS)、微博、微信和其他方式等四个方面来具体总结分析高校团组织网络化转型下一步应该选择的方向。
1.校内论坛运营
(1)全国背景分析
论坛,一般人们又喜欢称其为BBS。可以说在互联网传入中国的最初几年,论坛就迅速发展起来。然而,根据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王军同学在20_年的调查报告可以看出,高校论坛早在至少五年前便失去了以往的风采。
不管是国内知名的少数高校论坛,还是人们口中所谓的“野论坛”,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遇到了发展的低谷期。在这期间,有些选择了转型,有些则被迫选择了陨落。
在清华大学的官方BBS上,曾经有一位同学留下了这句“三春过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来表示对BBS衰落的扼腕。而在初次见到网易公司的工程师时,他们直截了当的一句“BBS已死”也给了我们很大的触动。
在包括工程师在内的大多数人眼里,“BBS已死”的原因无非就是来自SNS(社会性网络服务)的强烈冲击。
(2)本校背景分析
在安徽财经大学的互联网构建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不少学生自己搭建的论坛平台。比如:安财社区()、安财星空()。而在这个过程中勉强活下来的,却只有安财社区一个。与此同时,学校方面一直没有组建过官方论坛。
20_年9月,安财社区由当时的几个计算机专业在校生建立,作为非官方的“野论坛”供开发者个人交友聚会使用。此后的几年里,由于SNS暂未兴起,安财社区在安徽财经大学的校园内引起了强烈关注。历届学校领导、教师中都有不少人经常关注其发展动态,但由于没有明确的官方定位,其与学校的关系也一直暧昧不清。
直到20_年,学校由校团委建立学生网络工作站,并主要负责运营维护安财社区。但对于社区的具体性质仍没有明确的表述,同时也没有更多来自学校领导的关注。
更重要的是,随着各种社交软件的接踵而至,安财社区的发展已经越来越不受到在校学生的关注,这个曾经的校园“红网”如今已在学生中难觅当年的知名度。
安财社区的去或留,今后的路该如何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最大的问题。
(3)未来的发展走向
在网易公司现场,根据我们的请求,公司为我们找到了一位曾经有过建立高校论坛经历的工程师帮助我们分析今后的发展方向。
这位名叫余洋的高级工程师上来就直接告诉我们,他曾经建立的安徽大学研究生论坛早已经不复存在了。而他个人对于论坛未来发展前景,同样持悲观态度。
对于工作站同学们所面临的困境,余洋工程师结合网易163门户运营的经验为我们以后的发展提出了以下的建议:
论坛的大范围覆灭是大势,对于安财社区来说,如若想生存下去,就必须与当地或者省内的其他论坛抱团组建集团军,联合起来寻找新的发展。
继续保持其他社交软件所不具备的匿名优越性,在保证舆情导向的前提下,维护在校学生的合理发言权。
逐渐向小众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避免大而无当。不能强求每个人都关注社区,那就只为有特定需求的人做社区。
实时增加社区内的创新点和舆论点,避免使其成为一潭死水,增加线下活动维持访问者的感情。
2.校内微博运营
(1)全国背景分析
根据20_年的《20_中国高校微博发展报告》显示,以腾讯微博为研究平台,高校领域微博共开通16166个认证帐号。其中高校机构账号11193个,校园个人账号4973个。在团体帐号中,社团学生会与高校团系统微博帐号开通量在整个机构团委类微博中处于领先。
总体来说,高校微博在20_年进入了一个相对爆发期,数量快速增长,这一趋势一直延续至今年,并有望持续下去。
在大学生中,对微博内容的兴趣点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以娱乐八卦为主。他们乐于通过娱乐类文字、图片以及视频获得愉悦心情,并通过一些八卦话题、趣味话题满足自己的猎奇心理。二则是关注社会热点。一方面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在大学生中体现得较为明显,另一方面表现出大学生群体的社会意识明显增强,追求自立、竞争、公平、效率。三便是关注心理健康。大学生面对校园内外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和个人或忧或喜的感情,渴望通过情感类微博获得心灵上的抚慰。
(2)本校背景分析
根据学生网络工作站在20_年4月进行的校内千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安徽财经大学,大多数同学们所选择的微博都来自于新浪,只有部分组织开通了腾讯微博和一部分热衷于QQ的同学们偶尔使用腾讯微博。而对于网易、搜狐等互联网公司推出的微博则更是少有人问津。
在新浪微博方面,目前通过官方认证的机构账号主要有:@安徽财经大学团委jet4br(3589关注量)、@安徽财经大学学生会AUFESU(2847关注量)、@安徽财经大学论坛(2404关注量)、@安徽财经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971关注量)。
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学院团组织的微博拥有较高的关注量。
在腾讯微博方面,目前通过官方认证的机构账号主要有:@安徽财经大学团委(2330关注量)、@安徽财经大学学生会(513关注量)、@安财大学生团体联合会(484关注量)。
综合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微博在校内虽然有着一定的使用和关注量,但是总体呈现出一枝独秀的局面,只有部分账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一定影响。并且各个组织的微博之间缺少纵横交错的联系。上下级别、同一级别之间没有搭建起固定的桥梁,即使有重要消息传播,也只能局限在一部分人的范围内。
(3)未来的发展走向
关于微博的建设和发展,网易公司曾从事微博开发的方向工程师给了我们一个详细的介绍。
虽然网易微博在国内的使用量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在网易新闻客户端的带动下,仍有一部分特定的人群在使用网易微博。
据方向工程师介绍,在中国,新浪率先在20_退出了内测版的微博,随后的20_年里,四大门户网站均推出了自己的微博。虽然,网易和搜狐的使用量与新浪或者腾讯无法相比,但其内部运营和营销的方法是基本相同的。不管是哪一种微博,只要找到正确的方法,都能够达到迅速传递信息的目的。
对于安徽财经大学校内各组织机构的微博运营,方向工程师给出了以下的建议:
统筹管理校内的各类认证微博,实现各微博之间的联动,可以形成信息及学生服务的聚合,并且汇集师生的信息需求和问题,加快解决问题的速度。
各方信息双向流动,线上线下相互配合共同发力。通过微博实现线上师生交流、线下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