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闻分析范文(必备7篇)

实用范文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3-11-13 08:25:48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经济新闻分析范文1

在今年的日常工作中,我对本市各大媒体的经济栏目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摸准了我所跑银行的定位,同时我也意识到:我必需努力学习,争取能够以一名专业人士的视角来审视新闻。

厚积才能薄发,我通过业余时间恶补专业课程,同时阅读大量专业性报纸,观察优秀记者独特的视角、新闻切入点,同时认真阅读经济部同事的新闻报道。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认识到:好的经济记者必须具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必须具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新闻的敏感性是建立在广泛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的)。为了尽快达到这个目标,我做了大量的工作。

第一,我坚持收看中央电视台、天津电视台的经济节目,从中了解金融基础知识和重点热点经济问题。

第二,我努力做一个有心人,注意身边人们谈论各类话题中有价值的东西,以备不时之需。记得在去年年初,我作为一个新记者,工作初期开展银行的新闻采写异常艰难,我通过阅读和观察,找到了一些颇具特色的新闻点,完成了20xx年年初的一些理财稿件。

经济新闻分析范文2

人与经济新闻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报道经济新闻读者

论文摘要:文章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提高经济新闻在读者当中的关注度的途径。

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经济新闻已经成为各新闻媒体的重点报道内容。尽管“改进经济报道,写好经济新闻”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客观地说并不是所有的经济新闻都完成了它的使命,达到了传播效果。有的经济报道喜欢“打官腔”,或者过于“学术化”、“理论化”、文字“贵族化”,无形中将芸芸众生拒之门外。对此人们有两句颇为不屑的评价:“外行人眼里是内行,内行人眼里是外行”;“内行不愿看,外行看不懂”,道出了目前我国经济新闻的尴尬处境。因此,怎样写出让受众喜闻乐见的经济新闻,是现在经济新闻比较严峻的任务。

要软化经济新闻,使经济新闻成为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是很多记者为之努力的方向。这需要记者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扎实的经济知识基础和把专业知识通俗化的技能。我们看到,一切的经济活动都是由“人”来实施、实现的,因此,显现人在新闻中的价值和视角,可以使生硬的经济新闻更加生活、生动,富有生机。

一、报道题材“平民”化

题材平民化的目的就是要突出经济新闻的群众性。经济新闻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消费,关系着千万家企业商品的生产、经营与流通,牵动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经济报道在面向各级干部的同时,更要面向普通群众,选取老百姓感受最深、最易理解的角度,来反映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现象和生活,引起老百姓的共鸣。阜阳劣质被媒体曝光后,很大程度上引起了老百姓的注意,因为整个事件的受害者是消费者,是那些可怜的孩子和他们的家人,对受害者的关注和支持是这些报道引起很大反响的原因。另外,老百姓也会注意自己的身边是否存在有类似的劣质奶粉危害自己家人和朋友的健康,这就是贴近老百姓的题材。先以此吸引住读者,然后才是相应的事件分析和政府措施,让读者对整件事有从头到尾的了解,并解答读者心中的疑问,这样的报道无疑是成功的。

6月1日,是南海伏季休渔开始的第一天,粤港两地的电视台各报道了一条新闻,这两篇“同题作文”令人深思:

香港某电视台:记者来到海边的渔家,渔民对记者说:伏季休渔一休要两个月,收入来源没有了,生活支出不能少,我们生计无着,决定向政府部门贷贴息贷款。

广东某电视台:记者来到渔政部门,有关人员对记者说,伏季休渔是国家的法令,任何人不得违反禁令。作为行政主管部门,我们在休渔期间将进一步加大巡查力度,严厉打击那些非法的偷捕者。

同样一道伏季休渔的题材却做出两篇如此不同的文章,是因为记者取了不同的视角,前者将“休渔”向社会生活延伸,用平民的视角,从老百姓的角度去报道休渔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体现人文关怀,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后者就“休渔”报“休渔”,用的是俯角。对民情漠不关心。这样的新闻太硬、太官僚,只要上头满意就行了,下头满不满意,他们就不想关心了。因此,经济新闻要向社会生活延伸,才能引起读者的关注。

二、报道视角人性化

经济是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谁在活动?当然是人在活动。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不写人怎么宣传先进生产力?与生产力相对应的是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说到底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之,经济活动都是为了人、围绕人来进行的,人是一切经济活动的主体,理应成为经济报道中的主角。透过经济活动是物质再生产的过程的表面,经济更为深层的是价值观念的碰撞与实现。一位哲人说过:“从事任何职业,如果没有来自人这方面的热情,都是搞不好的。一个学者如果没有对人生的追求,没有对社会进步的追求,科学上的成就必然会受到限制。”同样,经济报道离不开对人的关怀,要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历史环境变迁、社会价值取向等深层的问题,要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报道思路和写作方式,尤其在深度报道中注意拓宽人文视角。有了这样的视角,报道才能更加深入、全面,才能有灵魂。所以,把经济报道与人文关怀结合起来是一个很好的软化方法。

经济报道写人,会不会冲淡经济味?不会。写人,可以使经济报道变活,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如报道海尔,首先追踪张瑞敏。因为他是海尔的领军人物,没有张瑞敏也许就没有今天的海尔,张瑞敏就是海尔,海尔就是张瑞敏,分不开。张瑞敏的业绩、思路、管理方法,甚至他的行踪,都可以成为新闻。让张瑞敏在有关海尔的新闻报道中当向导,只能更有利于读者领略海尔的`风光,更有利于读者领会海尔的丰富内涵,而不会冲淡海尔的报道价值。假如这样的企业报道也要硬套“不突出宣传个人”的框框,把张瑞敏隐去,海尔的报道就会大大逊色。

除了著名人物、领军人物,普通百姓的生产、消费、日常生活、意见、呼声,都可以成为经济报道的内容。六、七月份,《大众日报》经济新闻版推出图文系列报道《就业故事》,连续报道了10位下岗后自谋职业的普通百姓,就是成功的尝试。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普通人的故事和经历,给公众留下的深刻印象往往胜过那些只见物不见人、只讲道理不写人的经济报道。

三、报道入笔“肖像”化

经济新闻分析范文3

经济指的是整个社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指社会物质生产、流通、交换等活动。经济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与政治是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一样,是构建人类社会并维系人类社会运行的必要条件。其具体含义随语言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大到一国的国民经济,小到一家的收入支出,有时候用来表示财政状态,有时候又会用去表示生产状态。是”经世济民“的简称。有经济的地方就有纠纷,经济产生纠纷,但纠纷不一定产生经济。

拼音jīng jì 基本解释: (1) 指社会物质生产、流通、交换等活动。如我们农业经济的急速发展。 (2)生活用度;家境。如经济宽裕,经济拮据。 古籍解释: (1).经世济民。《晋书・殷浩传》:“足下沉识淹长,思综通练,起而明之,足以经济。” 唐袁郊《甘泽谣・陶岘》:“ 岘 之文学,可以经济;自谓疏脱,不谋宦游。” 宋梅尧臣《汴渠》诗:“我实山野人,不识经济宜。”《红楼梦》第三二回:“ 宝玉 听了,大觉逆耳,便道:‘姑娘请别的屋里坐坐罢,我这里仔细腌H了你这样知经济的人!’” (2).指治国的才干清《睢阳袁氏(袁可立)家谱序》:“与参由明经高第为沁源令,吏治明敏,清节著闻,秩满擢新宁守,才品经济尤为世重。”清孔尚任《桃花扇・修札》:“写的激切婉转,有情有理,叫他不好不依,又不敢不依,足见世兄经济。” 清沈涛《交翠轩笔记》卷一:“z施彦士{所著有《海运刍言》,论海运始末利害甚悉,儒生之有真实经济者。”《老残游记》第三回:“听说 补残先生学问经济都出众的很。” (3).谓耗费少而收益多。鲁迅《书信集・致李霁野》:“倘暂时在北京设一分发处(一个人,一间屋)…就可以经济得多了。”朱自清《历史在战斗中》:“著者是个诗人,能够经济他的语言,所以差不多每句话都有分量。”郭沫若《洪波曲》第四章六:“在那时我们认为电影的宣传效果是很大的,打算在香港设一个第二制片厂,以便在海外容易取材而且经济。” (4).指财力、物力。鲁迅 《书信集・致何白涛》:“《中国木刻选》要开始付印了,共二十四幅,因经济关系,只能印百二十本。”丁玲《母亲》二:“ 小菡 是一个没有父亲的穷小孩,她只能在经济的可能范围里读一点儿书。” (5).指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政治、思想意识等上层建筑赖以建立起来的基础。 (6).指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也指国民经济的某一部门。如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商业经济等。

(一)“经济”一词的演变 公元4世纪初东晋时代已正式使用“经济”一词。“经济”一词是“经邦”、“经国”和“济世”、“济民”,以及“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含有“治国平天下”的意思。其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代文学中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概念,充满了丰富的人文思想和社会内涵,古代名联中一句“文章西汉双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这里面的经济就是经纶济世的意义。 而我们可以看到“经济”这个词语在古代所代表的是知识分子的责任之一,而且是非常有深度、广度、高度的一个词语。 能做到“经济”二字的人必须文能安邦兴业,武能御侮却敌。古代知识分子,特别是儒家学派的众人,会按照《大学》中“三纲八目”的要求去做学问、做人,而三纲八目最高的要求就是做到“治国平天下”,这个就是古代“经济”一词的最外向的表示。 至于现代“经济”一词实为我国引进日本人翻译的结果。在清朝末期,日本人掀起工业革命浪潮,接受、吸收、宣传西方文化,大量翻译西方书记,将“economics”一词译为“经济”。在新文化运动中,日本所学习过的西方文化向中国传播,故而经济一词新亦被中国引用。 如同“哲学”一词,中国古代是没有哲学这个词语的,也是通过日本对西方学说的翻译,成就了哲学一词。如今的哲学一学科范围内的知识,在中国古代是被称为“慧学”的。 (二)英文“economy”的词源 英文中economy源自古希腊语οικονομα(家政术)。οικο为家庭的意思,νομο是方法或者习惯的意思。因此,其本来含义是指治理家庭财物的方法,到了近代扩大为治理国家的范围,为了区别于之前的用法也被称为“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 这个名称后来被马歇尔改回经济学(Economics)。到了现代,如果单称经济学的话,是在政治经济学或者更广的层面来考虑经济,因此一般在指经济学的时候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是同义的。

一、工具书解释 1.经济就是生产或生活上的节约、节俭,前者包括节约资金、物质资料和劳动等,归根结底是劳动时间的节约,即用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社会所需要的成果。后者指个人或家庭在生活消费上精打细算,用消耗较少的消费品来满足最大的需要。 总之,经济就是用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获取较大的成果或收益; 2.经济就是国家或企业、个人的收支状况,如国民生产总值、社会总产值、企业的产量与效益、个人的收入与支出等; 3.经济就是经邦济世、经国济世或经世济民等词的综合和简化。(如“识局经济”(《晋书纪瞻》)、“皆有经济之道而位不逢”(隋王通《文中子中说》卷六)。它的含义包括国家如何理财,如何管理各种经济活动,如何处理政治、法律、军事、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即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 4. 经济就是家庭管理(见[古希腊]色诺芬著:《经济论》); 5.经济就是一种谋生术,是取得生活所必要的并且对家庭和国家有用的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见[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 第1、2个解释反映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习惯用法;第3个解释是我国古代对经济一词的用法;第4、5个解释是古希腊对经济一词的用法。 二、传统政治经济学著作解释 6.经济是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社会经济制度,是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赖依建立起来的基础; 7.经济是指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包括物质资料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由它决定的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其内容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但主要是指生产力; 8.经济是指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总称。包括一国全部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及其活动和部分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及其活动。我们通常讲不同国家的经济状况,就是从国民经济的角度上讲的(这一定义犯了逻辑错误,即循环定义)。 三、俄罗斯经济学家解释 9.经济就是遵循一定经济原则,在任何情况下力求以最小的耗费取得最大的效益的一切活动; 10.经济就是人类以外部自然界为对象,为了创造满足我们需要所必须的物质环境而不是追求享受所采取的行为的总和(以上见参考文献[俄]M.N.杜冈―巴拉诺夫斯基著:《政治经济学原理》)。 西方经济学 在西方经济学中,经济学家给经济学下了各种各样的定义,但对经济的定义却比较模糊。他们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自然是经济,经济这个最基本的概念是一个清晰自明的实体,对经济无须下定义,故至今为止在西方经济学中经济一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由此导致他们对经济学的定义也处于混乱状态。我们只能从其对经济学的定义中推测出经济的“定义”。 11.经济是指财富; 12.经济是人类和社会选择使用自然界和前辈所提供的稀缺资源; 13.经济是指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 14.经济是指人类生活事务; 15.经济是指把稀缺资源配置到各种不同的和相互竞争的需要上,并使它们得到最大满足; 16.经济是指将稀缺的资源有效的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 17.经济是指个人、企业、政府以及其他组织在社会内进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决定社会性稀缺性资源的使用; 18.经济指社会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19.经济是指我们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进行选择,这些选择决定社会资源被利用; 20.经济是指在经济活动中确定劳动、资本和土地的价格,以及运用这些价格配置资源;21.经济是指金融市场行为,金融市场将资本配置到其他经济部门; 22.经济是指收入分配,以及不损害经济运行的前提下对人给予帮助; 23.经济是指政府支出、税收、预算、赤字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4.经济是指经济周期中失业与生产的波动,并改善经济增长的政策; 25.经济是指各国贸易模式贸易壁垒的影响; 26.经济是指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资源有效利用的方式; 27.经济是指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 28.经济是指有限资源在不同用途上的运用; 29.经济是指资源配置的全过程及决定影响资源配置的全部因素。

1.从研究的范围来看:宏观经济学、中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 2.从历史发展来看:家庭经济学、政治经济学。 3.从政府参与经济发展的方式看:市场经济、计划经济。 4.从经济的主体来看:政府经济(又称公共经济或公共部门经济)、非政府经济(包括企业经济等)。 5.从经济的研究对象来看:金融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等。

研究对象

由于经济思想和学说受社会、历史、阶级等因素的影响,因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必然随着历史时代的更迭而发生变化。在西方经济学史上,其研究对象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8种。 1财富说。 财富说是一种年代最早、历史最长,持有人数最多的经济学对象理论。^A古希腊罗马学者的经济思想.到新古典经济学以前的多数经济学家都有这种对象理论。 古希腊罗马的思想家色诺芬的著作‘经济论),通篇都是研究家庭财富及其增长问胚。重商主义者对研究财富的热情,超过了他们的先辈。他们以财富为中心研究了财富的形式(金银)、产生(流通领域)和增长途径(开采金银和对外贸易)等问题。 古典经济学家们的研究对象也多为财富说。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著作中,把如何增加国家税收,如何增加国家财富作为研究对象,在他的(赋税论)中提出了“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则为财富之父”的著名论断。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就是研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以及财富增长之道的。大卫-李嘉图遵循斯密的财富对象理论,但特别重视财富的分配问题,他把财富的分配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在18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也指出,政治经挤学是“阐明财富怎样生产、分配与消费”的科学。 据此,他把政治经济学分成生产、分配和消费三大部分加以论述,创立了三分法。詹姆士・穆勒在他的中指出,理论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类为满足其欲望而展开其预筹活动的条件。庞巴维克和维塞尔依然都把人的欲望及其满足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杰文斯也指出,经济学为人快乐与痛苦的微积分学。 4、人与财富综合说。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在经济学是财富科学的说法遭到异议,研究人的'定义难以自圆其说的情况下,综合了各种关于经济学研究对象。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指出,经济学一方面是一种研究财富的科学,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是研究人的学科的一部分。 5、人类选择行为说。 1932年,罗宾斯总结许多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学概念的共同实质,在中,提出了一个经典性的经济学定义:“经济学是 门研究目的与具有可供选择的用途的稀少手段之间关系的人类行为科学”。这就说明了,经济学的产生就在于人类无尽的欲望与物品稀少性的矛盾。 希克斯的中,也更为明确地显示出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行为选择的科学。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中也写道,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作出最终抉择的科学。 6、宏观经济行为说。 宏观经济行为说以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为代表。凯恩斯革命以前的经济学多是分析微观经济行为,如研究单个消费品、个别市场或个别企业、个别行业的经济行为,多属微观经济学的内容。 而凯恩斯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上,从微观经济行为分析转向宏观经济行为分析凯恩斯强调的是国民收入、总就业、总需求、总供给等总量研究,着重强调的“是整个经济体系,如何使该体系中之全部资源达到最适度就业”。 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版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7、微观经济行为与宏观研究合流说。 为弥补凯恩斯经济学只着重宏观经济分析,忽视微观经济分析的缺陷,当代一些经济学家,把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与新古典微观经济理论结合起来。 他们以稀缺法则为起点.把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微观经济学以资源配置为研究对象,因为资源是稀缺的,要对稀缺的资源配置;宏观经济学以资源利用为研究对象,因为在资源配置中会有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出现资源闲置或浪费问题,对稀缺资源的合理利用,就需要国家干预。 而资源配置和利用又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模式和方式,这就涉及到经济体制问题。 当代不少经济学者主张建立混合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中既有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自由市场经济,又有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宏观控制的经济。 综上所述,经济学的定义应该是研究在一定经济体制下,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科学该定义涉及四个问题:一是稀缺资源,这是经济学产生的基础和研究的出发点;二是资源配置,属于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三是资源利用,属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四是经济体制,因为无论是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都涉及到经济体制问题。 8、广义对象说。 广义对象论有两种观点:(1)横向分析法。该观点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理论、经济问题、经济政策的科学。它把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经济理论、经济问题、经济政策三个方面。(2)纵横分析法。该观点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六个方面,即渊源、流派、理论、方法、问题、政策。

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无论在何种社会经济制度下,都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这些基本特征构成了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根本性区别:独立的企业制度 独立的市场主体是市场经济的基石,而企业是最主要的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中,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如何生产,是由市场需求的规模和结构决定的,企业要对市场供求、竞争和价格的变化作出灵活反应。 因此,企业必须有独立的产权,能够自主地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预算约束硬化。 独立的企业制度主要包括三层含义:一是企业拥有明确和独立的产权并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二是企业有充分的决策权,能够根据市场信息的变化自主决策;三是企业对自己的决策和行为负民事责任。 完善的市场体系 市场机制要达到提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的结果,必须具有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完善的市场体系要求在市场中必须有足够多的买者和卖者以及他们之间的充分竞争,以避免产生买方或卖方的垄断现象,否则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的充分发挥就会受到限制。 开放的市场空间 市场经济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伴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和社会生产的增长,必然要求市场的扩大,从而要求各民族、各地区和各个国家连成一个相互依赖的有机整体,把分散的地方市场联合为统一的全国市场;把国内市场联合成为世界市场。 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开放的、无国界的,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流动的国际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和基本特征。 健全的法制基础 在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如市场的准入、市场的交易、市场的竞争都必须由法律来规范、保证和约束,政府管理部门也要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来协调与管理市场上各种经营活动。没有好的法制环境,市场主体的独立性、市场竞争的有效性、政府行为的规范性和市场秩序的有序性都将缺乏根本的保证。因此,从根本上讲,健全的法制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基础资源的整合 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应当建立在资源广泛的整合过程当中。土地资源以及矿产资源是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资源,应当合理的予以开发利用,使大量的基础经济资源做经济发展的后续储备。建立长期而有效的经济资源供给制度,才能够确保市场经济长期稳步的发展下去。

泡沫经济

《辞海》(版)中有一个较为准确的解释。“泡沫经济:虚拟资本过度增长与相关交易持续膨胀日益脱离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实业部门的成长,金融证券、地产价格飞涨,投机交易极为活跃的经济现象。泡沫经济寓于金融投机,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最后必定泡沫破灭,导致社会震荡,甚至经济崩溃。”

经济外部性

经济外部性又叫经济活动外部性,是一个经济学的重要概念,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一个经济主体(国家、企业或个人)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另一个相应的经济主体,却没有给予相应支付或得到相应补偿,就出现了外部性。经济外部性亦称外部成本、外部效应或溢出效应(Spillover Effect)。 外部性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经济外部性是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 外部性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经典著作《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的,迄今已有近110多年的时间了。 所谓外部性,也称外在效应或溢出效应,是指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活动对其他人或其他企业的外部影响,这种影响并不是在有关各方以价格为基础的交换中发生的,因此,其影响是外在的。 更确切地说,外部经济效果是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很难从货币或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经济外部性可用消费者的效用函数表示。 从理论上讲,一般认为外部性的存在是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缺陷之一。也就是说,存在外部性时,仅靠市场机制往往不能促使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政府应该适度的干预。从现实上讲,外部性特别是外部不经济仍是一个较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如环境污染或环境破坏。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及如何将有限或者稀缺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社会科学。经济学的英语Economics是由希腊文ο?κο? [OIKOS]而来,意思是家庭、家族、财产权(family, household, estate)以及ν?μο? [nomos], 或法律(custom, law)组成,从逐字上来看是指家族管理(household management)或是政府的管理。

经济新闻分析范文4

财经新闻与民生元素论文

财经新闻节目通常在非黄金时段播出,收视率惨淡。有些频道开办财经新闻节目,只是为了满足精英人士的需求。但由于专业性不强,那些脱离生活的枯燥数据和苍白教条,往往很难吸引精英人士,而普通观众又难以从干巴巴的专业术语中获取有用的信息。于是,财经新闻节目专家不愿看,百姓看不懂。一些财经新闻节目只是提升频道“品位”的一种点缀。

目前,观众对经济大势的专业化分析、宏观经济形势的预测、微观经济现象的描述关注度不高。因此,把财经新闻民生化,让老百姓从节目中获取财经资讯、理财知识、经济走势,节目何愁没有收视率。

一、准确定位财经新闻

关于出行、购物、买房、创业、旅游等与民众的日常消费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新闻逐渐火热。这类新闻兼具民生新闻与经济新闻的特征,是两种新闻的交集,在学界被称作“民生经济新闻”。这种新型的新闻报道种类,是对财经新闻外延扩展的强力补充。这类新闻的关注对象是消费者,反映内容是涉及民生的经济问题,以及经济对民生产生的影响,取平民视角,其所表现的价值理念,是在日常经济生活中服务民众的人文关怀。

二、把财经新闻作为民生新闻节目的板块内容

民生新闻报道包含了大量的财经新闻元素。南京新闻综合频道的《直播南京》栏目每天都有大量涉及就业、住房、消费、食品安全等方面的内容。由于缺乏对该类报道的系统认识,往往将其作为一个新闻事件来报道,穿插在众多的社会新闻之间,没有刻意地将其作为一类报道予以重点突出,或者是板块化处理,不利于栏目的品牌塑造。

三、财经新闻民生化的切入点

财经新闻不只是枯燥的数据和图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伦理及民生要素。在报道财经事件或现象时,不能仅仅停留在事件本身,而忽略了其中的.人文因素。要用一种关注百姓生活的思维和语态,去揭示其中的社会意义与民生价值。

今年初出现的菜价走高的经济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直播南京》的记者没有简单地去菜市场报道菜价如何,市民有什么反应,而是找到了一位菜农,跟踪了这位菜农从地头挖菜,到进城卖菜的整个经历,从而得出了中间商赚取了最大的差价的结论,并提出了农贸市场免收菜农摊位费,将菜农引进市场的建议。建议被政府采纳之后,对平抑菜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条财经报道的社会价值与民生价值,由此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财经新闻本土化的落脚点

不少财经事件都具有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背景,比如金融风暴、央行加息。对经济大事件的关注,必须以宏观的视野正确理解和把握,还要有本土化的落脚点,才能吸引观众的关注。如在报道国家推出抑制房地产价格的政策时,记者若只对这些政策进行简单化的叙述,就会因生动性不足而少了可看性。如果记者结合本地的一些楼盘的销售状况进行分析,就会得出非常具有说服力的结论,叙述的过程也会变得生动,繁杂的政策不再难懂。再如个税起征点调到3500元之后,记者从身边的几个家庭谈起,给这些家庭算一笔账,看看个税起征点调整后,对不同收入层次的家庭的实际收入造成怎样的影响。通过生动而可感的个案,将经济政策和民众的生活、民生需求联系起来。大新闻有了小切口,大题材有了小看点,财经报道的人文关怀也就体现了出来。

五、突出服务性和实用性

财经新闻须强化服务意识,从实用性角度解读财经政策,避免对政策的直接叙述,将专业财经知识用通俗化、形象化、故事化手法,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以凸显财经新闻的民生价值。

电视的视觉表现手段丰富,除了画面,图表、字幕等等,都是可以化复杂为简单的方式。节目的独特模式、主持人的独特个性,也可以给衣食住行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财经信息和话题提供生动的表现手段。

南京电视台18频道的《标点说房》有个板块,是由验房师带着投诉质量问题的购房者和记者一起去验房,镜头完整地记录下验房的过程,真实地展示了房屋的质量问题,既达到了为投诉者解决问题的目的,又让观众增长了房屋质量方面的知识。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的《直播12345》,将记者采访被投诉商家的信号接进直播室,被投诉者的现场表现同步展示在电视观众的面前,栏目的舆论监督力度因此大增。

经济新闻分析范文5

经济新闻策划及其传播影响力的提升论文

【摘要】本文着重探讨经济新闻策划对于提升经济新闻传播影响力的独特作用,并以-“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围绕获奖数量、刊发单位、报道内容等指标分析经济新闻策划对于获奖经济新闻的重要影响。同时,结合传播学相关理论,为提升经济新闻传播影响力提出新的思考。

【关键词】经济新闻 新闻策划 传播影响力 中国新闻奖

一、经济新闻策划概述

随着财经媒体的竞争日趋激烈,占有优质经济新闻资源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要确保资源优势,并把这种优势转化为传播的胜势,就要注重经济新闻策划。经济新闻策划的方式日趋灵活和多样化,有阶段性策划和随机性策划、综合性策划和专题性策划、战役性策划和单题性策划。以策划的内容来划分,可分为政策解读的报道策划、特定日的报道策划、重大活动的报道策划以及品牌栏目的报道策划。政策解读的报道策划是指围绕中央和各省的大政方针及重大决策部署的出台,对一段时期的报道要点做认真策划,发挥经济新闻释疑解惑的功能。特定日的报道策划是对节日、假日、纪念日等进行策划选题、创新报道,使经济新闻权威可信又鲜活可读。重大活动是财经媒体开展报道策划的重要载体和主要阵地。重大活动的报道策划,有利于深化报道主题,强化舆论导向作用;有利于发掘新闻价值,满足受众需要。品牌栏目的策划能够使整个版面显得立体、丰满,全方位、多视角地为受众呈现财经媒体的独特魅力。

二、经济新闻传播影响力概述

影响力的本质是一种控制能力,这种控制能力表现在“影响力的发出者对于影响力的接受者在其认知、倾向、意见、态度和信仰以及外表行为等方面合目的性的控制作用”。而传播影响力指的是传播媒介的传播内容到达传播目的地所产生的效果及由此再释放所产生的最终效果,是传播内容对传播对象(个人或者社会)及其周围环境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度。本质上来说,传播影响力就是传播媒介的传播内容使得传播对象在认知、倾向、意见、态度和信仰以及外表行为等方面产生的控制力。

经济新闻的传播影响力,具体就是指财经媒体所生产的经济新闻对受众产生的实际影响度。它意在使受众理解并接受传播主体的意图,从而产生“传播效果”,即传播主体发出的经济信息经媒介传至受众而引起的受众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变化。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传播的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受到媒体的重视。任何一家媒体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要有竞争对手没有或者比竞争对手更强的优势。着名传播学者喻国明说过,“媒体竞争优势的获得,在于管理创新主导下的资源配置的合乎市场运作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对位性。谁能够对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市场机会更敏感、更具操作到位的实力,谁便会成为市场发展的最大受益者”。

三、近五届“中国新闻奖”经济新闻策划分析

经济新闻分析范文6

吃好晚饭,我打开电视机,电视里正在放新闻联播,我顿时乏味无比,我刚要换台,有一则新闻吸引了我。新闻内容:在地铁站附近有2为年轻男子,他们头上戴着灰色头盔,手里拿着木棍,看到有一个在人在地铁旁走,这两位年轻男子坐过去就打。过了几天,又有一个人去那里,结果又被打了一顿,事后,有人就报警了,警察赶到后,两名男子被带到了警局。看到这里,我就想对这两位男子说:“现在是法治社会,不能用武力来解决问题,改过还来得及。”后面一则也吸引了我,是讲一个人不小心掉进了河里,差点被水冲走,千钧一发时是一个年轻男子救了他。他对年轻男子感激不尽。这是个见义勇为的故事,我很受启发,如我遇到这种事的话,我也一定会奋不顾身地帮助他人!

我真觉得新闻联播比动画片好看的多,因为,新闻是真实的,动画片是虚构的,你们说呢?

推荐阅读:

师范毕业个人简介范文(汇总20篇)

拖欠工程款起诉状模板范文(优选8篇)

刑事案件侦查工作方案及范文(共3篇)

四议两公开修路会议记录范文(优选7篇)

贫困家庭申请书范文格式(合集18篇)

英语请假条范文带翻译事假(合集17篇)

标签: 新闻 范文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