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综述范文3000字(8篇)

实用范文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3-11-26 09:49:46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历史研究综述范文3000字1

言:忧患意识作为我国文化中特有文化现象,在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历史进程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同时忧患意识作为一种情感体验与心理活动,其对于人的日常行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初中生受到知识水平以及生活阅历的影响,其虽然能够在生活与学习过程中,与时俱进的接受各类新的知识与技能,但是由于其对于我国历史发展进程缺乏必要的了解,因此使其缺乏必要的忧患意识[1]。在这一背景下,为了实现初中生忧患意识的有效培养,需要将历史教学与忧患意识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提升初中学生的忧患意识,促进其健康发展,满足时代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对于人才培养工作以及历史教学的客观要求。

1.初中历史教育中忧患意识教育的现状

对于现阶段初中历史教育中忧患意识教育现状的全面分析,能够帮助教育部门与老师进一步明晰忧患意识教育在初中历史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以及忧患意识教育的核心要求与重点环节,进而为后续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参考。

初中历史教学目标与忧患意识教育偏离

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我国初中历史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模式等做出了必要的调整与优化,实现了初中阶段历史教学的科学性。但是从忧患意识教育的角度来看,其仍旧存在一些不足与缺陷。其在进行情感教学目标设置的过程中,虽然涉及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内容,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必要的解读与传授,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了对传统文化的历史认知,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历史感与责任感[2]。同时通过对欧美以及亚非国家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知识的讲解,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全面的历史观念,能够以一个更为良好、更为开放的心态,进行相关学习活动。无论是爱国主义教育、历史责任感教育以及国家意志的培养,初中历史教学都没有将忧患意识教育进行突出,这种教学目标的偏离以及界限划定的模糊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忧患意识教育在初中历史课堂开展的质量与水平。

忧患意识教育与历史教学缺乏有效连接

初中历史教育的开展以历史教材以及相关知识框架为主要依据,在相关教材内容以及知识框架内,开展相关教学活动,才能够保证学生历史知识学习的质量与水平,才能够全面实现学生历史思维与价值观的科学培养。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现阶段忧患意识教育与历史教学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很难找到相关切入点,进行忧患意识教学工作。例如,在进行抗日战争相关知识讲授的过程中,教师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开始讲起,帮助学生理清1945年全面_,以及在抗日战争过程中所展现出的英雄任务以及著名战役,通过相关视频以及资料,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其自身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历史责任感,但是却很难进行忧患意识的讲解,即便是教师进行了一定的引导,但是由于知识结构的局限,使得忧患意识教育与历史教学工作无法进行连接。正是由于这种情况,才使得现阶段我国初中阶段历史教学工作中,忧患意识教育的质量与水平不高,难以满足实际的教育需求。

2.初中历史教学开展忧患意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初中历史教学开展忧患意识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需要相关教育主管部门以及教师明确现阶段忧患意识教育存在的不足,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手段,不断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提升忧患教育的质量。

历史课堂实践与忧患意识教育的结合

针对于现阶段初中历史教育目标与忧患意识教育偏离的情况,在进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忧患意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采取应对策略,将其作为课堂知识传授以及考察的重要内容,将其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对学生进行启发,使得其逐步形成忧患意识,进而实现忧患意识教育的教学目标。例如在对我国古代史中奴隶制以及封建制度形成与发展相关知识讲解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遗迹以及文物的说明,使得学生培养起优越感以及自豪感,同时通过对一些暴政以及明清时期历史知识的介绍,并与学生进行必要的课堂讨论,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进而居安思危,形成必要的忧患意识。

历史课外延伸与忧患意识教育的结合

为了实现初中历史教学与忧患意识教育有机结合,需要以课外延伸为突破口,通过开展知识竞赛、主体展览、班报设计以及专家讲座等形式,使得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将历史知识的学习与忧患意识教育结合起来,促进忧患意识教育工作的质量与水平。结语忧患意识教育与初中历史教学的结合,对于推动学生的健康快速发展以及实现社会主义人才的高效培养工作的有序开展,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为了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确保忧患意识教育开展的.质量与水平,文章从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中忧患意识教育的现状入手,明确其存在的不足,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推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忧患意识教育的有序开展,为后续教育工作的开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历史研究综述范文3000字2

一、文学与历史的互动关系

自古以来,文学与历史便具有深刻的联系与渊源。许多重要的历史典籍同时也是优秀的叙事文学,比如《史记》与《左传》等。史学一直影响着中国文学尤其是小说的发展,小说不断地从史学中汲取营养而发展演变。史传对中国小说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春秋笔法及纪传体叙事技巧的运用。文学师法历史,在历史的大背景下生存发展,这是历史对文学单方面的影响。与此同时,文学对史学家的叙事也产生着深远的影口息

二、现代文学叙事中的历史图景

以鲁迅小说桩人日记为例20世纪中国文学呈现出新的历史语境,文学以其独特的话语进入历史的叙事中,共同参与着历史的叙述。在现代,中国发生了历史转型,新的历史主体代替旧历史主体走上历史舞台,采用符合历史形势与文化语境的文学话语,以显现自身存在的合理性与历史必然性。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便是诞生于动荡的“五四”时期,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了新历史主体话语权争夺的要求,以一种独特的话语表达契合了当时的历史语境。

(一)文学对历史的解构行为

鲁迅在小说中借助狂人之口把中国历史喻为一部吃人的历史。其中叙述主体即狂人所叙述的事件几乎都是对这一历史观的现实反映。不但赵家的狗表现出吃人的信号,而且周围的人都在设法陷害“我”,亲人包括哥哥与母亲都吃过人,最后发现自己也吃人,推测是不是孩子也吃人。小说通篇的叙述都是对吃人这一历史的叙述,构成了对历史的解构行为。解构历史是为了重构历史,探寻一种崭新的历史叙事话语。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这一叙事人称内蕴着深刻的文化心理内涵。第一人称叙事首先是对个体意识的张扬。个人声音的出现意味着摆脱了以往文学叙事中中允、客观、冷静的叙述方式。中国文学中开始出现了一个响亮的个人的声音,这个声音能够大胆地坦陈自我的内心,在诉说着、呐喊着这个作为个体的、独特的我的想法、愿望以及各种情绪与欲念,这在文学发展史上是一个足以令人兴奋的变化。中国历史上人们惯于压抑个人的声音,将个人的个性与心理隐匿在群体之中。而小说中狂人的声音则象征着新的历史主体出现他能够在这一历史舞台上响亮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作为叙述者,主宰着新的话语,也掌控着叙述文本的发展,这意味着新的历史主体同样具有这些对历史话语的主宰权与掌控权。这位叙事者具有清醒的头脑,能够看清历史的真正面目,富有怀疑精神,敢于自我解剖,信奉进化论,相信历史发展的进步性,文明在不断进步与发展,总有一天这个世界“将容不下吃人的人”。这位叙事者是一位走在时代前沿的思想家与启蒙者。狂人作为小说的叙事者,是叙事的主体,也是可以代表新的历史主体的中心人物。

(二)启蒙者的历史叙说

这一叙事主体兼历史主体,以解构历史为立论依据,叙述历史上的种种吃人表现。小说中主要采用日记体的方式来进行叙说,以内心独白的形式为主。内心独白是一种自我言说,是自己与自己对话,但是在小说中,以自我言说的方式分明试图在向他人表达,语言与叙述的指涉对象是外部而非内部。小说中具有一些体现出这种对外表达意图的句子,诸如“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或者“救救孩子”等。这些句子缺少主语,是一种启蒙者的言说方式。这个启蒙者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与深刻的思想。他对历史的看法远较一般人更为深刻,不但可以看透历史上吃人的真相,可以穿透其他人的虚伪表象看到内在本质,而且对自己也有极为勇敢与透彻的认识与剖析,清醒地发现“我也吃了妹子的几片肉”。最后,这位启蒙者将历史的真正面目揭开,让所有人看见这一真相,并斩断了人们在精神上的退路。小说以独白的言说方式表现启蒙者的思想,以内敛的叙述方式展现一种独特的历史叙事显示出了鲁迅小说艺术技巧的高明之处,同时也是现代启蒙者高超启蒙策略的成功。

(三)特殊历史语境下的双重叙事手法

《狂人日记》采用双重叙事的手法,一是狂人日记式的白话文叙述言说,一是文言小引式的叙事。在日记体的前面,有一段文言文形式的引子表明叙述人发现日记手稿,表面上增加了小说叙事的可信度,从而构成了这篇小说的双重叙述。因此,小说便有了双重的叙述人,一个是文言文之“余”,一个是白话体之“我”,双重叙述人之间构成了一种叙述的张力,大大地增加了叙述文本的丰富内涵与深刻意蕴“余”与“我”的叙述,建构了一个清醒的世界与一个与之相对应的疯狂的世界,这两个文本构成的世界是相互对应并相互对峙的,使得整个叙事呈现出一种复调的关系。这两个叙述世界是整体叙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其中之一而忽略另一个世界都会造成对文本叙述的误读。在前面的文言叙述中,关于狂人已经病愈并赴某地候补的记述,是对后文精神世界的一种对峙与终结。这段文言叙事似乎在暗示,无论狂人多狂思想有多么深刻,终究都被现实所“治愈”,成为一个正常人,为功名利禄而奔波。这种叙事方式似乎在暗示启蒙者的命运。

三、当代文学叙事中的历史图景

—以苏童小说《妻妾成群》为例当代文学依然沿袭了与历史的复杂关联,以小说的叙述言说着某种历史的景象。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演变,文学叙事中的历史图景也在发生着某种改变。苏童小说《妻妾成群》呈现了一个与之前不同的历史图景。苏童将控诉封建淫威的题材建构出一种不一样的文学景象与历史言说。

(一)文学叙事中历史图景的转变

历史研究综述范文3000字3

摘要:教育以培养合格的人才为根本目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首要目标是要使得学生成人,其次才是培养学生成才,成人就是指要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能够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较高的道德品质,遵守各项社会准则及道德标准,成为一个有利于社会、不会威胁和伤害他人的人,而这样的一批学生才能够不断推进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本文主要围绕高中历史教学中健全人格的培养展开研究。

关键词:高中历史;健全人格;培养

健全人格是指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他人、社会和自然,用正确的眼光去对待自己身边的事物,用符合大众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的行为去从事各项活动。高中阶段学生的人格还未完全形成,良好的健全人格教育对于这一阶段学生显得格外重要。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健全人格培养的意义

高中历史课程中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各种历史人物和事件能够提供给学生们足够的参考和借鉴,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健全人格培养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高中学生很快将成人并步入社会,如果教师只向学生灌输文化知识,却并不注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学生们很可能会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陷入迷茫,而当今社会的诱惑非常多,高中学生非常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形成扭曲的三观,这对于他们个人和社会都是一种严重损失。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健康人格培养对于高中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很多高中学生对于历史知识学习缺乏兴趣,他们通常会感觉这些历史知识太过遥远,与现代生活并没有什么联系,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也相对比较枯燥,很多历史教师都是围绕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背景、人物、意义和影响等内容进行讲解。在历史教学中开展健全人格培养可以促使教师从人文角度进行深入阐释,更加详实地刻画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帮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进而提升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3.有助于学生形成坚毅的性格品质

高中学生承受着非常大的学习压力,很多学生的意志品质不够坚定,心理素质相对较差,很容易在强大的压力下产生心理变化,特别是在遇到挫折后经常会出现动摇。积极开展健全人格培养对于培养学生的性格品质作用非常明显,学生们能够更加积极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始终保持阳光的心态,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健全人格培养的主要目标

1.乐观向上,热爱生活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学生意外伤亡事故使得我们认识到很多学生并没有意识到生命的宝贵,生命对于他们自身及其家人的重要意义。历史教师首先让学生们形成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生活态度,不要尝试危险的活动,注意安全,珍爱自己的生命,在任何艰难困苦面前都不轻言放弃。

2.遵纪守法,道德高尚

国家的法律法规及社会生活中的各项纪律是人们行为处事的基本准则,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这也是中华文化能够一直延续下来的重要原因。历史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们遵纪守法,在此基础上不断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用较高的行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3.勇于创新,独立自主

高中学生在未来将成为建设祖国的核心,而中国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科技的发展与创新,教师要让学生们形成勇于创新的意识和品质,在生活和学习中坚持自己的信念,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科学精神,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对于高中历史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顺利开展都具有很强的拉动作用。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健全人格的培养策略

1.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传统的历史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教师通常会将教材上的内容仔细讲解给学生,教学重点集中在考试将会考查的知识点上,这种方式并不是非常适用于健全人格培养。教师可以灵活运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例如故事讲述法、史料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等方式,通过不同教学方式的穿插和切换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触历史,拉近学生与历史史实及历史人物之间的距离,使得学生们能够更加全面地感知历史,从中接受人格教育。

2.积极开展课堂外实践活动

单纯的课堂教学很难满足高中学生人格培养的需要,特别是学生们无法将课堂学习到的内容实际应用到生活之中,不利于学生用健全人格的各项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因此高中历史教师有必要积极开展课堂外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各种历史遗迹或博物馆,带领学生融入到历史场景之中,在这种环境下向学生们讲解各种知识是非常有助于学生们深入理解和体会教师讲解内容的,也是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

3.将健全人格评价纳入评价体系

科学的评价体系对于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积极性具有非常直接的影响,教师应该将学生的人格培养同样纳入历史课程考查评价体系之中,分析学生们是否能够采用正确的观点去对待历史实践,是否真正理解了教师所进行的思想观点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根绝学生平时表现及实践表现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方向和教学重点,努力使得学生们获得更好的健全人格教育,充分利用各种历史教学资源围绕教学重点展开更加有效的教学活动,从根本上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

四、总结

历史课程是高中阶段一门非常重要的人文学科,中国具有非常悠久灿烂的历史,在历史教材中我们能够发掘出非常全面的人文素材,教师合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展开人格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这对于正处于心理塑造及人格塑造关键时期的高中学生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

历史研究综述范文3000字4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模式下,历史教学越来越重过程与方法,提倡论从史出的教学理念,试着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与以往不同的是,史料在教学中发挥了越来越发挥重要的作用,史料教学的水平对历史教学的效果影响很大。重视史料并且熟练地运用已经成为历史教学的不二选择。

高中历史教师获取史料的途径或许相对偏少,但是我们应该给予史料充分的重视,充分利用手头的资源,真正上好历史课。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论述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印证历史,还原历史,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理念和意识

历史已经过去,人们必须通过史料才能再现历史。梁启超在《历史研究法》中说:“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可言。”可见史料是从事历史教学的基础。

尊重历史,追求真实,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历史教材总是浓缩地反映某些内容和直接的历史结论,它不可能在每一个历史事件的描述上像具体的史料那样形象生动,也不会告诉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引用合适精彩的史料,将史料和课本中历史结论结合起来,从深层次与历史进行对话,使学生能更真实地了解历史。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凭借史料的总结整理,让学生体验感悟历史,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理念,增强其历史意识。

二、创设教学情境,使历史课充满情趣与活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和最好的老师。传统高中历史教学中过分强调对知识点的讲授,忽视过程和能力培养,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死记硬背,造成历史课堂枯燥乏味、学生不喜欢历史课的困境。在新形势下,历史教师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将图片、文字、视频等不同史料展示给学生。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一些生动的、有内涵的史料的呈现,会给他们以内心的触动,给他们以感官上的强烈刺激,这样能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效率。丰富多样的史料也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历史课堂有了血肉,极大地增强了历史课的立体感。同时,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使历史课堂有了深度,有了厚重感。这样的课堂更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说:“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新课程改革以来,历史教学也越来越重视学习能力培养。高中学生都是以参加高考并且考取高分为主要目标的,如果在培养兴趣的同时,不忽视其应试能力,是我们要重点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将史料引入高中历史教学,尤其是引入对某个事件原因、评价的教学,一方面可以充分实现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另一方面,通过理解、分析史料及运用史料完成合作探究,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思维能力。阅读史料是利用史料进行历史教学的初级阶段。大部分的史料都以文言文形式呈现,所以理解和研究的的前提是理解史料内涵。而最重要的是理解与分析史料。这是我们史料教学的第二个阶段,需要启发学生以所学的基础知识为平台,充分利用基础知识全面分析史料所包含的信息,慢慢总结,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真正实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最难的是全面分析史料。这是利用史料教学的最后阶段,在前一步的基础上,深层次培养学生对史料的比较、概括、归纳的能力和历史思维。比如,讲必修一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时,教师可同时展示两段对其不同评价的材料,学生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评价的资料的阅读理解分析,可以形成对太平天国的全面评价,既能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在反封建中的功绩,又能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在社会发展层面的局限性。这就既培养了学生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又使学生认识到任何事物都要辩证地看待,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四、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传统的历史学习重点在于对历史知识和现成历史结论的记忆和理解,而缺乏深层次的质疑。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核心是转换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要想实现这种转变,史料教学无疑是必然选择。新课程改革后,史料教学带给学生多样性课程资源和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推动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并且学会质疑。

史料教学改变了教师过去单纯备知识点、讲知识点的领导局面,要求教师将备课的重心放在史料的收集、整合及开发利用上,课堂教学的重心放在引导、训练学生分析史料上。这改变了传统教师角色,推动了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随着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整个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的作用变为“导”,而不是“教”,学生也逐渐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

总之,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历史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史料教学的优势,使历史课堂充满活力,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当然,史料的运用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尤其应处理好史料与课堂时间和效果的关系,避免多多益善,使课堂走向另一个极端。在新课程改革新趋势下,如何更好地更有效地进行史料教学,是一线高中教师长期的研究课题。教师只有转变观念,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达到历史教学的理想境界。

历史研究综述范文3000字5

摘要:教育以培养合格的人才为根本目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首要目标是要使得学生成人,其次才是培养学生成才,成人就是指要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能够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较高的道德品质,遵守各项社会准则及道德标准,成为一个有利于社会、不会威胁和伤害他人的人,而这样的一批学生才能够不断推进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本文主要围绕高中历史教学中健全人格的培养展开研究。

关键词:高中历史;健全人格;培养

健全人格是指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他人、社会和自然,用正确的眼光去对待自己身边的事物,用符合大众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的行为去从事各项活动。高中阶段学生的人格还未完全形成,良好的健全人格教育对于这一阶段学生显得格外重要。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健全人格培养的意义

高中历史课程中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各种历史人物和事件能够提供给学生们足够的参考和借鉴,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健全人格培养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高中学生很快将成人并步入社会,如果教师只向学生灌输文化知识,却并不注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学生们很可能会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陷入迷茫,而当今社会的诱惑非常多,高中学生非常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形成扭曲的三观,这对于他们个人和社会都是一种严重损失。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健康人格培养对于高中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很多高中学生对于历史知识学习缺乏兴趣,他们通常会感觉这些历史知识太过遥远,与现代生活并没有什么联系,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也相对比较枯燥,很多历史教师都是围绕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背景、人物、意义和影响等内容进行讲解。在历史教学中开展健全人格培养可以促使教师从人文角度进行深入阐释,更加详实地刻画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帮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进而提升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3.有助于学生形成坚毅的性格品质

高中学生承受着非常大的学习压力,很多学生的意志品质不够坚定,心理素质相对较差,很容易在强大的压力下产生心理变化,特别是在遇到挫折后经常会出现动摇。积极开展健全人格培养对于培养学生的性格品质作用非常明显,学生们能够更加积极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始终保持阳光的心态,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健全人格培养的主要目标

1.乐观向上,热爱生活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学生意外伤亡事故使得我们认识到很多学生并没有意识到生命的宝贵,生命对于他们自身及其家人的重要意义。历史教师首先让学生们形成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生活态度,不要尝试危险的活动,注意安全,珍爱自己的生命,在任何艰难困苦面前都不轻言放弃。

2.遵纪守法,道德高尚

国家的法律法规及社会生活中的各项纪律是人们行为处事的基本准则,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这也是中华文化能够一直延续下来的重要原因。历史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们遵纪守法,在此基础上不断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用较高的行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3.勇于创新,独立自主

高中学生在未来将成为建设祖国的核心,而中国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科技的发展与创新,教师要让学生们形成勇于创新的意识和品质,在生活和学习中坚持自己的信念,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科学精神,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对于高中历史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顺利开展都具有很强的拉动作用。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健全人格的培养策略

1.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传统的历史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教师通常会将教材上的内容仔细讲解给学生,教学重点集中在考试将会考查的知识点上,这种方式并不是非常适用于健全人格培养。教师可以灵活运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例如故事讲述法、史料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等方式,通过不同教学方式的穿插和切换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触历史,拉近学生与历史史实及历史人物之间的距离,使得学生们能够更加全面地感知历史,从中接受人格教育。

2.积极开展课堂外实践活动

单纯的课堂教学很难满足高中学生人格培养的需要,特别是学生们无法将课堂学习到的内容实际应用到生活之中,不利于学生用健全人格的各项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因此高中历史教师有必要积极开展课堂外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各种历史遗迹或博物馆,带领学生融入到历史场景之中,在这种环境下向学生们讲解各种知识是非常有助于学生们深入理解和体会教师讲解内容的,也是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

3.将健全人格评价纳入评价体系

科学的评价体系对于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积极性具有非常直接的影响,教师应该将学生的人格培养同样纳入历史课程考查评价体系之中,分析学生们是否能够采用正确的观点去对待历史实践,是否真正理解了教师所进行的思想观点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根绝学生平时表现及实践表现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方向和教学重点,努力使得学生们获得更好的健全人格教育,充分利用各种历史教学资源围绕教学重点展开更加有效的教学活动,从根本上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

四、总结

历史课程是高中阶段一门非常重要的人文学科,中国具有非常悠久灿烂的历史,在历史教材中我们能够发掘出非常全面的人文素材,教师合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展开人格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这对于正处于心理塑造及人格塑造关键时期的高中学生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阮巧玲.中学历史教育的苍白与困境[J].探索与争鸣,20_,09:34-37.

[2]杨恩义.中学历史教学的感悟---浅谈学生历史素养的栽培[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_,13:14-15.

[3]陈士云,孙大勇.浅谈历史教学中健全人格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_,07:173-174.

历史研究综述范文3000字6

摘 要:面对新课程改革,作为历史教育者应该怎样去做呢?这是每一位历史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目前的教学工作总是提到要紧扣课程标准,围绕大纲展开教学工作,同时还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这就无形中给教师增加了巨大的压力。主要论述了在新课改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学好历史、喜欢历史的一些方法和感悟。

关键词:历史教学;课堂提问;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历史教学中课堂通常是由教师口述说一下这段历史,有时候还会照本宣科。课下学生也只是把相应的历史作业完成,而不会更深一步地去挖掘历史、欣赏历史,使得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得不到应有的巩固,这就严重影响了历史知识的掌握。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展望新课改,我想这将是一次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革命,这将是一次全新的挑战。换汤不换药是不行的,教材更新了,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也要做相应的更新,使之适用于新教材。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是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发展。所以,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正确看待历史、学会创造属于自己的历史。提倡学生自主的、合作的和探究式的学习。面对新教材,我们应该怎样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呢?下面是我认为的比较实用一点的思路。

一、让学生学会提问

历史学科如果生搬硬套会使学生感觉比较乏味,而传统观点的误区认为历史课就是背背而已,就是把书上的知识一成不变地转移到脑海中而已,这也使得学生对其难度认识不够,所以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教师的创新了,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提出质疑,不只是书上的知识,只要是相关的课外延伸都可以提出,从而使得课堂充满气氛。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例如,教学《辛亥革命》一课时,向学生提问: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有哪些?如何正确认识“历史”这个因素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讨论的效果不高,我会适时地向学生讲一下当时的情形,以讲故事的形式让以及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述,引导学生提问。在这种参与下,我相信学生会更好地参与课堂,更好地理解历史。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在自主学习课堂中,我依据这一理论,大胆的鼓励学生提问题。

二、让学生学会讨论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

例如,对于苏联的解体,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没有戈尔巴乔夫,苏联会解体吗?学生通过激烈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浓厚,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三、让学生学会讲述历史

听一百遍不如自己说一遍。每天上课时,教师可以在讲课开始前抽出五分钟让学生讲历史。不是复述,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从某个角度以小故事的形式说给大家听。每个学生都有讲的机会。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课上更活跃,也可以在课下更积极地去了解历史。课堂是学堂,学生要学会学知识,还要学会运用知识,教师应该信任学生、解放学生、调动学生、促进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自己探索、自己创新。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习展示的平台。我们必须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探究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参与,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品尝成功的喜悦。

四、让学生学会表演历史

表演往往能够深入人心,是因为它生动形象,更能感染人,尤其对于表演者,这种感觉就更强烈了。每当一个单元结束时,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自行选择一个角度或者情节,然后表演出来,每组时间控制在十到十五分钟。这样下来,学生通过表演前的准备以及表演时的深入人心,可以将这个单元的历史知识牢牢掌握。

以上几种方法就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感悟和方法。当然,学法指导是一项长期而又细致的工作,有些步骤或做法在具体的操作中并无课前课后之分,只不过是各有侧重而已,学法指导的最终目的还是在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能力,使之能更好地自主学习,使之对知识的掌握更具广度,对知识的理解更具深度,对知识的应用更具创造性。我坚信,学法指导贵在坚持,重在方法,如果大家共同来重视这方面的探索,定能走出一条成功之路。

历史研究综述范文3000字7

一、对学生进行革命理想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历史的车轮是滚滚向前的,每个朝代的更替,每种社会形态的更替,都是一种进步的表现。历史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新旧更替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新的、进步的事物代替旧的、落后的事物,也是历史发展的铁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发展的、进步的、辩证的观点来看待问题,让学生将目光放在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上,形成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在我国古代的发展史上,曾经有许多的英雄人物、志士豪杰涌现,他们有的具有远大的志向和崇高的信念,充满了英雄气概,如霍去病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时,他的爱国情操可以让学生为之沉迷。有的具有崇高的理想,救人民于危难之中,如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经过了含辛茹苦的十三年,终于治水成功,他们的责任感也会让学生为之触动。还有坚韧不拔,周游诸国的孔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班超,他的勇敢与坚强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再如“闻鸡起舞”的祖逖,他的勤奋、好学也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榜样。这些传统的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历史沉淀,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教师要将其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利用先人的事件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向先人学习,领会他们的高尚品格,并时刻牢记这些英雄故事,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面对挫折不气馁、不放弃,勇于挑起社会的重担,做一个有理想道德的社会主义新人。

二、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让学生形成艰苦奋斗的精神

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_带领着中国人民进行了抗日斗争、解放战争,经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这是一个艰苦卓绝的过程,也是为中国社会带来大的变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_和中国人民形成了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并世代相传,成为中国_和中华民族的一个光荣传统。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让学生不忘历史,不忘记那些为我们的幸福生活而献身的革命前辈,将这种优良传统发扬下去。但是,在目前这种物质财富极其充足的条件下,很多学生对艰苦奋斗没有概念,认为我们不应该继续发扬这种精神,该享受时就享受。对于学生的这种观点,教师要结合历史上的相关故事进行修正。以“文景之治”为例,汉代皇帝文帝、景帝以皇帝之尊仍然提倡节俭,他们富有天下却不肆意挥霍,春耕时亲自下田,秋收时参与收割,穿的是布衣,吃的是粗茶淡饭,最终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复苏,实现了国富民强的梦想。新中国的建立经历了长时间的艰苦斗争,如果我们的党和人民不依靠艰苦奋斗,是很难战胜一次次的困难,也无法建立新中国,给我们带来今天的幸福生活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相关的数据对比来让学生意识到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我们要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坚持自力更生,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那些错误的消费观,不攀比,不贪图虚荣,凭着自己对真理的执著追求,树立远大的理想,并坚定不移为实现理想而奋斗。我们进入了新的世纪,属于我们的奋斗才刚刚开始。教师要引导学生抱牢艰苦奋斗这个“传家宝”,以民族精神时刻提醒自己不能挥霍、不能浮躁、不能见异思迁。这种精神财富我们要认真学习并有效利用,传给子孙后代。

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具有民族责任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个民族形成、发展、壮大的基本条件就是团结,而爱国主义则是民族团结的核心,是一种强有力的凝聚精神,也是一个民族最为倚重的精神支柱。历史知识中包含着一个民族的优良传统,那些优秀的历史故事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教师要把握好历史这个丰富、生动的教材,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合在历史教学之中,抓住一切时机,巧妙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一个更好的认识,笔者在讲授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时,选择将两部分进行对比,首先让学生了解中英战争之后,尤其是在五四运动开展以来,我国在经济、文化、政治方面的重大变革,并以农村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对比:先讲新中国成立前,农村是受封建剥削最严重的地区,经济非常落后,劳动者没有自己的土地,也没有人格尊严。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实施了土地改革,使农民真正地成为了土地的主人,彻底翻了身,农村经济也迎来了飞速发展。这种对比讲解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让他们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明确了自己肩膀上背负的重担,民族责任感油然而生。

2.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方面,笔者首先采用的是对我国的四大发明进行深入的讲解,让学生对四大发明有一个深入的认识,明确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四大发明不仅是中国人民对世界科技发展的重大贡献,也是每个华夏子孙都引以为傲的根本,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让他们的民族自豪感顺利滋生,并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其次,在近代史中,教师可以利用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艰苦卓绝的抗争,先后打败了美帝国主义、_主义,最后打败了蒋,建立新中国,以那些以弱胜强的事例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了对祖国的热爱,为了能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学生就会努力学习,将对祖国的热爱转变为推动学生不断向上的动力。由此可见,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让他们以为祖国统一贡献力量为学习目标,不仅能够让学生获得知识,还能让学生受到教育,具有极好的现实意义。

推荐阅读:

英语口语电话对话范文(精选6篇)

医保意外伤害填写范文(精选30篇)

医务人员先进个人推荐表范文(19篇)

大学宣传稿范文大全500字(必备50篇)

英文留言的格式及范文(6篇)

观察日记范文美文(37篇)

标签: 历史 范文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