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生平简介范文(通用26篇)

实用范文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3-11-28 19:56:51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慈母生平简介范文1

秦武王的母亲是谁?秦武王母亲秦惠文后生平简介

秦武王的母亲是谁?

秦武王战国时期秦国的国君,是秦惠文王(也就是芈八子的丈夫)与王后秦惠文后所生的儿子。

秦武王(前329年—前307年),嬴姓赵氏,名荡,秦惠文王之子,又称为秦武烈王(《世本》)、秦悼武王(《秦记》)。

公元前310年,秦惠文王去世,秦武王即位。秦武王生而有神力,自幼身高体壮,勇武好战,喜好跟人比角力,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贲等人都因此受到重用。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出巡周都洛邑时与乌获、孟贲比赛举鼎,结果两目出血,折断胫骨。当天晚上,秦武王因流血过多,气绝而亡,时年二十三岁,周赧王闻报大惊,亲往哭吊。

秦惠文后生平简介

惠文后(?-公元前305年),战国时期秦国国君秦惠文王的王后,秦武王的母亲。 公元前334年,惠文后来到秦国与秦惠文王联姻,称魏夫人。惠文后与秦惠文王于公元前329年生下秦武王。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因举鼎而死,因秦武王无子,他的弟弟们争夺王位,惠文后支持公子壮,公子壮僭立,号季君。但在掌握朝中实权的

的支持下,秦昭襄王继位,魏冉担任将军,保卫都城咸阳。公元前305年,公子壮与惠文后遭诛杀。

慈母生平简介范文2

曾日全烈士

曾日全(1866-1911),广东省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旅越华侨,工人。194月27日(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_发动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爱国华侨从各地回来参加。祖籍广东省花县旅居越南的华侨曾日全、徐礼明、徐昭良、徐廉辉、徐松根等5人,也积极投身于“三·二九”之役。是日清晨,他们随先锋队(敢死队)队长徐维扬在黄兴总指挥之下,与数十人合攻清廷设在广州市的两广总督署,冲入东辕门,击毙敌管带金振邦。曾日全冲到督署二门前中弹牺牲,时年45岁。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慈母生平简介范文3

朱少屏烈士

朱少屏(),原名朱葆康,字少屏,以字行,别号天一、屏子,上海市人。19留学日本时加入中国同盟会。一生从事教育、新闻、文化、社会团体活动和外交等多方面的工作,积极从事社活动,是中国社会活动家。

早年留学日本,期间日本政府发布了取缔留学生规则,妄图协助清政府扼杀留学生的革命活动。这一无理决定激起了中国留学生的强烈反对,与秋瑾等人以罢课归国相抗议。19从日本回国后,与金山的高旭等人创办了健行公学,办学办报,宣传革命,秘密从事反清革命活动。协助高旭建立同盟会江苏分会,任坐办,主持机关部工作。同年秋与高旭于吴淞口外之法国兵轮晤_。19因叛徒告密,清政府查封了健行公学,朱少屏亦遭通缉,不得已转入地下活动。受于右任邀请,协助其创办《神州日报》、《民呼报》、《民吁报》和《民立报》。19与柳亚子等发起组织革命文学团体“南社”,11月南社在苏州虎口张公祠正式成立时,是与会的17位“豪俊”之一,被推举为会计员,实则帮助书记员柳亚子负责会务。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受托在上海筹组《铁笔报》和《警报》,以其消息真实快速而受读者欢迎。参与筹划上海起义,并亲自参加攻打江南制造局的战斗。上海光复,又协助组织沪军都督府,任总务科长。19_在南京成立_临时政府,应邀出任总统府秘书。不久南北议和,_辞职,又回到上海与南社社友创办了《太平洋报》,出任经理,宣传民主政治,反对袁世凯复辟活动。19后一直担任环球中国学生会总干事之职,任职长达之久,帮助了数以千计的中国青年赴国外勤工俭学。1932年兼任上海市通志馆副馆长,协助柳亚子处理日常馆务,为经费上下疏通奔走。1940年出任中国驻菲律宾马尼拉总领事馆领事。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1942年1月2日马尼拉被日军攻陷,日军悍然逮捕了朱少屏等8名中国外交官,劝诱他们与占领当局合作,并把他们投入_。但他们在敌人面前利诱而不降,严刑而不屈,保持了民族气节。

1942年4月7日下午,朱少屏等8位外交官于马尼拉东郊华侨义山壮烈殉国,时年60岁。新中国成立后,_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慈母生平简介范文4

同志遗体告别生平简介

同志们 朋友们 各位家属: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代表 垦殖场在这里向 同志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同志是我单位退休老职工,因病医治无效于20xx年11月 9

日 6时40分,在临川区第二人民医院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终年 岁。 同志 年 月,出生,19 年 月参加工作, 19 月退休。

同志工作经历:

? 19 年 月 19 年 月 19 年 月 19 年 月 19 年 月 19 年 月 19 年 月退休;

同志是一个好同志、好职工、好母亲、。他在长期的工作中,积

极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认真负责、尊重领导、关心同志、爱护同事。在工作中热爱本职工作、埋头苦干、努力工作、积极向上、坚持原则、大公无私、虚谨慎、平易近人、廉洁奉公、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体现了一个合格工人优良品德。得到全场上下的赞誉和尊重,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忠于党和忠于人民的事业,为垦殖场的事业做了大量的工作,

慈母生平简介范文5

我们亲爱的好妈妈:您含辛茹苦几十年养育了我们姐弟三人,又任劳任怨地将我们的子女——您的孙子孙女精心地培养长大。

而您在做完这些贡献之后,却积劳成疾,被病痛折磨的倒下了。

您又怕拖累我们而不向我们诉说您的痛苦,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

我们亲爱的好妈妈:您一生勤劳,操持家务,您上孝父母,下爱子女,自己还要上班工作,不管遇到多么大的艰难困苦,从不退缩,从无怨言。

爷爷奶奶年老病重时是您在床前侍侯。

在家庭遭到天灾和不幸时是您代着我们渡过难关。

处处都表现了您的坚强和勇敢精神。

我们亲爱的好妈妈:您一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

而对有困难的亲友总能大力相助。

就是左邻右舍只要遇到困难也会热情帮忙。

平时对我们的一言一行总是严格要求,不让有任何差错。

您自己也严于律己,从不做违背良心的事。

这一些都体现了您高贵的无私的奉献精神。

慈母生平简介范文6

张九龄生平简介

张九龄

(678-740) :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 “岭南第一人”。

诗歌成就

张九龄诗歌成就颇高,独具“雅正冲淡”的神韵,写出了不少留存后世的名诗,并对岭南诗派的开创起了启迪作用。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其《感遇》、《望月怀远》等更为千古传颂之诗。有《曲江集》二十卷传世。张九龄的诗早年词采清丽,情致深婉,为诗坛前辈张说所激赏。被贬后风格转趋朴素遒劲。

七岁知属文,有文名,张说称他“后出词人之冠”。有诗《感遇》12首,名列《唐诗三百首》第一首,和陈子昂的《感遇》38首相提并论,其中“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一联,更是他高洁情操的写照。另外,张九龄的五言律诗情致深婉,如:《望月怀远》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唱绝千古。

安史之乱

张九龄是开元时期的贤相之一,也是唐代唯一个由岭南书生出身的宰相。他耿直温雅,风仪甚整,时人誉为“曲江风度”。即使罢相后,如有人向玄宗举荐人才,玄宗辄问道:“其人风度得如九龄否?”开元末年,玄宗倦于理政,渐渐沉迷享乐,疏远贤人。在小人得志的凶险政情下,张九龄能守正嫉邪,刚直敢言,成为安史之乱前最后一位公忠体国、举足轻重的唐室大臣。他曾坚拒武惠妃的贿赂,粉碎了她危及太子的阴谋;他也曾反对任用奸佞的李林甫、庸懦的牛仙客为相,以至屡忤玄宗意,终于罢相。他目光远大,曾言安禄山“貌有反相,不杀必为后患”,然而不为玄宗采纳。后来安史乱起,玄宗仓皇入蜀时,忆起九龄平生之言,痛哭之余,唯有遣使祭奠故人而已。

【知识扩展】

望月怀远

唐代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全诗鉴赏

慈母生平简介范文7

xxx同志生平简介

同志们:

今天,我们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追忆xxx同志为党为人民辛勤工作的一生,寄托我们的哀思……

XXXX年XX月XX日(农历XXXXXX)XX点,xxx同志因病治疗无效,不幸与世长辞,享年XXXX岁。

xxx同志XXXX年XX月XX日出生于XXXXXXXX。XXXX年XX月参加工作。XXXXX年XXX月至XXXX年XX月在XXXXXXX工作;XXXX年XX月至XXXX年XX月在XXXXXX;XXXX年XXXX月至XXXX年XX月在XXXXX;XXXX年XX月至XXXX年XX月在XXXXXX;XXXX年XX月至XXXX年XXX月在XXXX工作;XXXX年XXXX月退休。

xxx同志是一位优秀的XXXX。她从事XXXX工作近XXXX年,始终忠诚于党的XX事业。任教期间,xxx同志多次被市、乡、校评为XXXX。无论是在XXXX,X都能以XX为家,以XX事业为中心工作,一心一意为XX的发展出谋划策、出力流汗;X长期奋斗在XX事业的第一线,默默耕耘,任劳任怨,以扎实的XX能力和科学的管理水平为XX、为XX培养输送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X一心为XX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广大XX和社会的好评。

慈母生平简介范文8

雷锋,原名雷正兴,1940年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一个贫苦农家。父亲在湖南农民户外中当过自卫队长,后遭_和日寇毒打致死。母亲张元潢在受到地主的凌辱后,于1947年中秋之夜悬梁自尽。雷锋不满7岁就成了孤儿,被好心的六叔奶奶收养。幼年雷锋上附近蛇形山砍柴时,被地主婆用刀在左手背上连砍三刀。因此,他从小对黑暗社会充满仇恨。

1959年12月征兵开始,雷锋迫切要求参军,焦化厂领导舍不得放他走。雷锋跑了几十里路来到辽阳市兵役局(现人武部)证明参军的决心。他身高只有1。54米,体重不足55公斤,均不贴合征兵条件,但因政治素质过硬和有经验技术,最后被破例批准入伍。

雷锋入伍后,他被编入工程兵某部运输连四班当汽车兵。1960年11月,他加入了中国_。他入伍后表现突出,沈阳军区《前线报》开辟了“向雷锋学习”的专栏。在不到三年的时刻里,他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被评为节约标兵,荣获“模范共青团员”,出席过沈阳部队共青团代表会议。1961年,雷锋晋升为班长,被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1962年8月15日,他因事故不幸殉职。

慈母生平简介范文9

贝多芬生平简介 -资料

贝多芬,LUDWIG VON BEETHOVERR ().德国作曲家.父亲从小就逼迫他学琴.他13岁任宫廷乐队大键琴手,14岁任宫廷管风琴师,18岁任歌剧乐队中提琴手.1792年,海顿见到他,获准成为起学生.1795年首次在维也纳以作曲家及钢琴家身份登台.1798-18除教授钢琴外.埋头作曲.1800年4月举行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音乐会,确立了作曲家的地位.此时,听力逐渐衰退.因耳聋的恐惧和失恋,18欲自杀.后终于克服危机,振奋精神,继续作曲,

此后10余年经历了思想和生活的激烈动荡(拿破伦称帝.数次失恋等).至18完全失聪,任以顽强的毅力写下了第三至第八交响曲,第四第五钢琴协奏曲等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反映出动荡不安和矛盾冲突.

晚年生活仍多不幸,疾病缠身,经济困难,但仍写出《庄严弥撒曲》、第九交响曲等杰作,

贝多芬是跨两个世纪,连接古典乐派和浪漫两种乐派的巨匠。其创作牢牢扎根于古典传统,具有音乐逻辑感,结构均匀感和宏伟音乐的气概。由于社会变革的要求和自身的才能,大大发展和改变了古典音乐,成为浪漫乐派的源头。

贝多芬音乐的创作风格,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早期[波恩时期;1782-1792]其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可以看到巴赫、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并为以后的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2)中期[维也纳时期;1793-1808]此时创作的奏鸣曲和管弦乐曲,大大加强了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的戏剧性,充分发展和完善了古典奏鸣曲式的结构和功能,显示出贝多芬的创作已完全成熟,并具独特的个性。(3)晚期[维也纳后期;1809-1827]音乐风格有明显的转变。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规模缩小,主题带有歌唱性,增强了抒情性。呈现出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

贝多芬的主要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有:交响曲9首,序曲3首,钢琴协奏曲5首,小提琴协奏曲1首,弦乐四重奏19首,弦乐五重奏4首,钢琴三重奏8首,小提琴奏鸣曲10首,大提琴奏鸣曲4首,钢琴奏鸣曲32首,钢琴变奏曲20首, 钢琴小品24首,进行曲3首。此外,还有歌剧、清唱剧、康塔塔、弥撒曲、歌曲等。

慈母生平简介范文10

刘**生平事迹简介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亲朋好友:

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在此举行告别仪式,深切悼念我们敬爱的老教师刘**同志。刘**同志因病医冶无效,于20xx年07月25日晚8时06分不幸逝世,享年76岁。

在此,我谨代表镇平一高中全体师生对刘**同志的逝世,表示沉痛的哀悼,并向其家人致以诚挚的问候。

刘**同志生于19xx年3月6日生于镇平县晁陂镇刘沟村,19xx年毕业于河南师大,同年参加工作。先后在晁陂高中、镇平雪枫中学、镇平一高中任教,多次获得南阳市优秀教师、镇平县优秀教师的称号,19xx年获_授于“优秀教师”的殊荣,19xx年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19xx年08月光荣退休。

刘**同志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他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把炽热的爱和满腔的心血全部傾注在教育事业;以他一生的实践,谱写了一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壮丽诗篇。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他是教师的揩模,是一代师表。他严于律已,宽于待人,师德高尚。他是镇平教育事业的中流砥柱,他用自己整个生命为教育留下了一座师魂的丰碑。他用自己的心血作油灯,点亮过多少在蒙昧中摸索探路者的明灯;他用伟岸的身躯作柱梁,为多少学生撑起一方明净蔚蓝的天空。40年如一日,叱咤风云的挥洒在三尺讲台,春风化雨,启迪心智;70余年人生路,风雨兼程,顶天立地,奋斗了一生,笑傲了一生,搏击了一生,精彩了一生。他把自己的毕生的精力奉献给学生,奉献给学校,奉献给社会。

慈母生平简介范文11

弗洛伊德简介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出生于奥地利摩拉维亚的弗莱堡市,毕业于维也纳大学,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其理论的框架和研究方式深深影响了后来的心理学发展。

18出版《梦的解析》,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正式形成。19成立国际精神分析学会,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最终形成。1930年被授予歌德奖。1939年9月23日因口腔癌逝于伦敦。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开创精神分析学说,建立精神分析法。著有《性学三论》、《梦的释义》、《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等。

人物简介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奥地利医生兼心理学家、哲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出生于摩拉维亚,4岁时举家迁居维也纳。他在中学时代就显示出非凡的智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7岁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76年到1881年在著名生理学家艾内斯特·布吕克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并在1881年开始私人开业,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

1881年开始私人开业,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1886年与马莎·伯莱斯结婚,育有三男三女,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1938年因遭_迫害迁居伦敦,于1939年9月23日因口腔癌在伦敦逝世。

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是在1884年与J·布洛伊尔合作期间产生的,他们合作治疗一名叫安娜·欧的21岁癔症患者,他先从布洛伊尔那里学了宣泄疗法,后又师从J·沙可学习催眠术,继而他提出了自由联想疗法,18创立了自我分析法。他一生中对心理学的最重大贡献是对人类无意识过程的揭示,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人类的性本能理论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慈母生平简介范文12

我们亲爱的好妈妈:您一生战胜了多少苦难,始终用坚强的竞志积极的面对生活。

到生病倒下时仍以乐观开朗的心怀对待生命。

您在病床上整整躺了四年。

自己忍受了多少痛苦,却总是笑对我们,不让我们操心。

直到您生命终止前一天,仍对我们说:不用担心,我好着呢!我们没能看到您最后一眼,真是终生遗憾!

妈妈啊,亲爱的妈妈:您安息吧!

愿您在天之灵保佑我们一生平安!

慈母生平简介范文13

李清照(1081—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元祐后四学士之一,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崇宁元年(1102),徽宗以绍述神宗为名,任蔡京、赵挺之为左右相,立元祐党人碑,以司马光等百二十人为“奸党”,其父列名党籍,清照以诗上挺之。崇宁二年(1103),明诚出仕,矢志撰述以访求、著录古代金石文字为职志的《金石录》一书。大观元年(1107),蔡京复相,挺之卒。蔡京以挺之为元祐大臣所荐,为庇元祐“奸党”,追夺所赠官。明诚、清照夫妇因此屏居青州(今山东益都)乡里十年。宣和二年(1120)蔡京致仕后,明诚起知莱州(今山东掖县),此后又自莱移淄。靖康之难后。明诚奔母丧南下,知江宁府,清照载书至建康。建炎三年,赵明诚卒。离京自建康出走浙中,清照随亦入浙,经台、嵊、黄岩,从御舟海道至温州,复至越州,衢州,于绍兴二年(1132)赴杭州。绍兴四年,作《金石录后序》。绍兴中,以《金石录》表上于朝。卒年约七十馀。善属文,于诗尤工。《宋史。艺文志》著录《易安居士文集》七卷,俱不传。清照创词“别是一家”之说,其词创为“易安体”,为宋词一家。词集名《漱玉集》,今本皆为后人所辑。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她生于神宗元丰七年二月初五日(公元1084年3月13日),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四月初十日(公元1155年5月12日)。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志趣相投,生活美满。金兵入据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她不仅有卓越的才华,渊博的学识,而且有高远的理想,豪迈的抱负。她在文学领域里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在同代人中,她的诗歌、散文和词学理论都能高标一帜、卓尔不凡。而她毕生用力最勤,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则是词的创作。她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她不追求砌丽的藻饰,而是提炼富有表现力的“寻常语度八音律”,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触,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达丰富多样的.感情体验,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在她的词作中,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以致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成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她词作中的笔力横放、铺叙浑成的豪放风格,又使她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从而对辛弃疾、陆游以及后世词人有较大影响。她杰出的艺术成就赢得了后世文人的高度赞扬。后人认为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她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

李清照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等著作,但久已不传。现存诗文集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1卷,《漱玉集》5卷。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醉花阴》、《武陵春》、《夏日绝句》等。

慈母生平简介范文14

杜牧生平简介

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史馆修撰(xiū zhuàn),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杜甫与李白区别开来,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文学成就

著名的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

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张好好诗》,行草墨迹,系太和八年(834)32岁时所书。帖为麻笺,纵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 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

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身趁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义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

慈母生平简介范文15

父亲滕运检,字书阁,19XX年2月15日生于辽宁省金县大李家乡石槽村_,1967年12月7日病逝于大连市,享年68岁。母亲许馥芝,字秀室,19XX年1月29日生于辽宁省新金县皮口镇,1994年8月8日病逝于深圳市,享年91岁。

父母均出生于贫苦的渔民之家,自幼聪慧好学,勤奋苦读,二十年代初,先后毕业于旅顺师范学堂。怀着教育救国的理想,父母在大连市和金县各地学校任教,漫漫几十年春秋寒暑,为家乡的教育事业,为培养桑梓子弟,栉风沐雨,不辞辛劳。父母正直善良,爱国爱民,一生含辛茹苦,养育了子女八人,除五男不幸夭折,其余子女均成长为党和国家在国防、外交、教育、科研等领域的高级专业人才。

我们永远铭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和殷切期望,父母的高风亮节,爱国热情,坚强意志和敬业精神,激励着子孙后代奋发向上,报效祖国。喜逢国家改革开放,父母终身眷恋的故乡欣欣向荣,富裕文明,子孙们亦在国内外大展宏图,事业有成,父母当因此而含笑于九泉。

望滔滔碧海,依巍巍青山,这一方热土就是我们的根。归来兮,亲爱的爸爸妈妈,请在这曾留下你们心血和情思的丰润大地上,安息吧!

你们的孩子:

叙先、曙光、英俊、叙允、叙充、叙兜、叙兖、华俊

公元一九九七年清明节敬立

慈母生平简介范文16

李白 生平简介

李白的诗歌丰富和发展了盛唐诗歌中英雄主义的艺术主题。他和同时代的其他文士一样,具有恢宏的功业抱负,所谓“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就是他最执着的人生信念。李白是否具有在复杂的权力结构中从事政治活动的实际能力,也许是很可疑的,但作为诗人,这种信念更多地成为他追求和歌颂壮丽人生的出发点。他从无数古代英雄的风度、气派中吸取力量,把现实的理想投影到历史中去,从而在诗歌中建立起英雄性格的人物画廊。他歌颂崛起草泽、际会风云的英雄,如《梁甫吟》写太公望:“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广张三千八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歌颂视功名富贵如草芥的义士,如《古风》其十写鲁仲连:“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歌颂爱才若渴、礼贤下士的英主,如《行路难》其二中的:“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彗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赞美傲岸不驯、坚持布衣尊严的名臣,如《梁甫吟》中的郦食其:“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他笔下的英雄大多是在动荡变乱的非常时期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且和抒情主人公打成一片,浑然而不可分。例如他在赠酬友朋的诗中说:“风水如见资,投竿佐皇极。”(《酬坊州王司马与阎正字对雪见赠》)“自言管、葛竟谁许,长吁莫错还闭关。”(《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在醉醒后自抒其志云:“傅说板筑臣,李斯鹰犬人。欻起匡社稷,宁复长艰辛。”(《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安史之乱起,李白视形势如楚汉相争,并以张良、韩信自况:“颇似楚汉时,翻覆无定止。朝过博浪沙,暮入淮阴市。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暂到下邳受兵略,来投漂母作主人。”(《猛虎行》)他入永王璘幕府后,又以谢安自比:“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其二)直至他六十岁投军时,还以西汉大侠剧孟自许:

“半道谢病还,无因东南征。亚夫未见顾,剧孟阻先行。”

(《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生在盛世的李白而对乱世英雄致以礼赞,当然不仅仅是发思古之幽情。因为通过这类人物,诗人更能够抒发自己“心雄万夫”的气概和热情,表现在历史中建立辉煌功业、积极创造自我价值的人生愿望。同时,这也成为时代理想的人格化写照。

李白把排难解纷的济世理想和纵放不羁的个性自由统一起来,以求得圆满的人生。他对人生道路的设计是分两步进行的:首先是建立奇功伟业,如云:“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赠韦秘书子春》)“两龙争斗时,天地动风云。酒酣舞长剑,仓卒解汉纷。”(《送张秀才谒高中丞》)而功成之后,却又不贪恋富贵名位,而以“五湖”、“沧州”为家,向往自由的生活。他早年在干谒求仕期间不讳言这一点:“功成拂衣去,摇曳沧州旁。”(《玉真公主馆苦雨》)在仕途最得意时不放弃这一点:“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翰林读书言怀》)“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直到晚年,他仍矢志不移:“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赠韦秘书子春》)这种人生理想集中表现了诗人“羞伐其德”和热爱自由的意识:“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

“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设辟邪伎鼓吹雉子斑曲辞》)这些诗句都是诗人心迹的自我表白。由于他的自由意识是如此强烈,当遇到现实生活中丑恶力量的阻梗时,他的愤怒和抗争也表现得格外强烈。

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李白的个性之活跃和解放是少有的。

他一生不以功名显,却高自期许,以布衣之身而藐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以大胆反抗的姿态,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李白反权贵的思想意识,是随着他的生活实践的丰富而日益自觉和成熟起来的。在早期,主要表现为“不屈己、不干人”、“平交王侯”的平等要求,正如他在诗中所说:“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流夜郎赠辛判官》)“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玉壶吟》)他有时也发出轻蔑权贵的豪语,如“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等,但主要还是表现内心的高傲。而随着对高层权力集团实际情况的了解,他进一步揭示了布衣和权贵的对立:“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古风》第十五)“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古风》第三十九)“鸡聚族以争食,凤孤飞而无邻。蝘蜓嘲龙,鱼目混珍;嫫母衣锦,西施负薪。”

(《鸣皋歌送岑征君》)并对因谄事帝王而窃据权位者的丑态极尽嘲讽之能事,如《古风》之二十四: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而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发出了最响亮的呼声: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个艺术概括在李白诗歌中的意义,正如同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在杜诗中一样重要。在天宝末日益恶化的政治形势下,李白又把反权贵和广泛的社会批判联系起来。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既为屈死的贤士仗义抗争,也表达了对朝廷的失望和轻蔑:

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

在《书情赠蔡舍人雄》、《古风》第五十一、《登高丘望远海》等诗中,李白甚至借古讽今,对玄宗本人提出了尖锐的斥责。

总之,可以说他把唐诗中反权贵的主题发挥到了淋漓酣畅的地步。任华说李白“数十年为客,未尝一日低颜色”(《杂言寄李白》),这种在权贵面前毫不屈服、为维护自我尊严而勇于反抗的意识,是魏晋以来重视个人价值和重气骨传统的重要内容,李白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优秀传统而成为诗坛巨星的。

李白的诗歌充满热烈的人生之恋。他的诗往往于旷放中洋溢着童真般的情趣,如:“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袖长管催欲轻举,汉中太守醉起舞。手持锦袍覆我身,我醉横眠枕其股。”(《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落日欲没岘山西,倒着接蓠花下迷。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傍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襄阳歌》)生活如同馥郁的浓酒使诗人心醉,这当然不是说生活中没有悲哀和痛苦,但诗人的乐观精神足以使他超越和战胜忧患意识,所谓“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且醉习家池,莫看堕泪碑”(《襄阳曲》之四),就是他旷达心态的写照。他的《行路难》三首之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即使写失路的忧愁,也没有丝毫寒促蹇涩的危苦之词,诗中出现的黄河、太行、海上、日边等意象,以及拔剑四顾的雄姿,扬帆渡海的遐想,都具有着壮美的情采。他永不安于寂寞和孤独,如《月下独酌》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只有充溢着生命活力的诗人才能发出如此的奇思妙想。他有一首《短歌行》,诗中构想道:“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富贵非所愿,为人驻颓光。”这里没有嗟老叹卑的哀惋,却用“劝酒”的天真想象表达了对人生的无限依恋之情。这些诗篇以其纯真的情趣,感召着被庸俗的生活所淹没了的美好的人性,并因此而获得永久的魅力。

李白对大自然有着强烈的感受力,他善于把自己的个性融化到自然景物中去,使他笔下的山水丘壑也无不具有理想化的色彩。他在《日出入行》诗中说:“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又说:“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具有英风豪气,又追求单纯高洁的心境,这些不同的性格侧面也就形成了他的山水意境的两大类型:一类是在气势磅礴的高山大川中突出力的美、运动的美,在壮美的意境中抒发豪情壮思;另一类则着意追求光明澄澈之美,在秀丽的意境中表现纤尘不染的天真情怀。例如他笔下的黄河、长江,奔腾咆哮,一泻千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浙_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横江词》)。他笔下的山峰高耸峻拔,峥嵘奇峭:“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他用胸中之豪气赋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他对自然伟力的讴歌,也是对高瞻远瞩、奋斗不息的人生理想的礼赞,超凡的自然意象是和傲岸的英雄性格浑然一体的。同时,李白又写了许多具有晶莹透剔的优美意境的山水诗。例如“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人乘海上月,帆落湖中天”(《寻阳送弟昌岠鄱阳司马作》);“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山流。杳如星河上,但觉云林幽”(《月夜江行寄崔员外宗之》);“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西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金陵城西楼月下吟》)等。这些诗以明朗纯净取胜。

李白的山水诗与其说是对自然形貌的逼真描绘,不如说是按诗人个性被改造和理想化了的图景。他只求把握整体的气势或氛围,凭倏来飙起的感兴泼墨写意,而略去具体的细节,甚至连观照景物的视觉转移的顺序也往往毫不在意。李白的山水诗又是无往而不抒情的,他善于把山水物色和特定的情绪渗透、交融在一起,在“景”的形势和“情”的特征之间有着“同构互感”的微妙的呼应关系。例如他初出蜀时写的《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慈母生平简介范文17

曾伟烈士

曾伟(1912-1949),广东省惠阳县人。初中时丧父母,遂自学成才。自幼受革命影响,年轻时参加_军队,坚持进步,坚持抗日。是中国农工民主党早期领导人、港九民主同盟组建领导人之一,中国民主革命烈士。

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冬,_反动派曾密令逮捕曾伟,遂避难出走桂林,一面卖文为生,一面学习马列主义。1944年协助张炎将军在粤南组织南路人民抗日军,在_反动派与日寇的夹击之中苦战数月。张炎将军不幸遇害后,率队与_领导的抗日军队汇合,坚持_。

1949年5月24日被_杀害于上海北郊宋公园(今闸北公园),牺牲时年37岁。

慈母生平简介范文18

守寡

1891年12月17日,胡适出生于上海大东门外居所,当时他的母亲才19岁。不久胡铁花到台湾任知州,冯顺弟带着胡适在台湾生活了不到两年,后因日本有侵占台湾的可能,所以他们母子又回到了家乡绩溪。在胡适不满4周岁时,他的父亲病逝于厦门。23岁的冯顺弟得知此消息时如五雷轰顶,猛地从凳子上仰翻在地,可见她蒙受的打击之大。从此,冯顺弟以后母的身份执掌家政。胡适的二姐和长兄也都比冯顺弟年龄大,他的异母大姐比冯顺弟年长7岁,而比胡适大20岁的异母长兄吸毒又赌博。一个23岁的寡妇执掌这样一个大家庭,真是千难万难。

教子

思想教育

冯顺弟仁慈而质朴,为主持好一大家子,时时处处小心谨慎,宁愿个人也不愿弄得家庭不和。胡适大嫂二嫂都生的是儿子,一不顺心便打孩子出气,一边打还一边说些尖刻话来刺激胡适的母亲。母亲总是装着听不见、忍辱负重,从来没说一句伤人感情话。但她也是一个讲原则人,尽管处事逆来顺受,但却不接受人格侮辱。胡适的五叔是个游手好闲之徒,有一天在烟馆里发牢骚、说胡适母亲家中有事总请某人帮忙、肯定给他好处不少。不知怎么的,此话传到胡适母亲耳中。她气得大哭,请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当面质问他她给某人什么好处。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

这一切胡适都看在眼里,他的身上留有母亲品格的烙印。胡适后来也坦承,他日后好脾气的养成,和他这段日子的冷眼旁观很有关系。 童年的乡村生活,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巨大深刻、无以替代的影响。

冯顺弟对胡适既是慈母兼严父,又是恩师兼严师。她从不溺爱独子。胡适说:_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事,她只对我望一眼,我看见了她严厉目光,就吓住。犯的事小、她等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_

有一个初秋的夜晚,胡适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母亲妹子玉英姨母在胡适家住,她怕胡适冷,拿了件小衫出来叫他穿上。胡适不肯穿,她说:_穿上吧、凉了。_胡适随口答道:_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_(意即老子已经死了或不在身边。有可能来源于胡适的两个嫂子说的风凉话。)

胡适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来,胡适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

晚上人静后她罚胡适跪下,重重责罚了一顿。她说:_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_母亲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胡适上床去睡。胡适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胡适叫醒,真用舌头舔他的眼翳。

冯顺弟这种既严厉又保护其自尊心教育方式,使胡适从小就懂得正经做人、爱惜名誉,这为他日后不断上进奠定了基础。

文化教育

胡适3岁前,母亲就让他认方块字,学了大约有一千字。

胡适5岁回到安徽家乡的时候,母亲望其读书心切,就让他在其四叔开私塾里念书。因为个子太小,还要把他从念书高凳上抱上抱下。在家乡读书9年,先后读了《孝经》、《小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书经》、《易经》、《礼记》等经典。当时垫师的教法很简单,就是令学生死记硬背了事。冯顺弟的过人之处,在于她要求儿子好读书而必求甚解。在家境窘迫的情况下,别的小孩学费只有2元,母亲渴望他多读书,故学费额外多交,第一年就送6元,以后每一年递增,最后一年加到12元。母亲嘱托先生要为他讲书,每读一字、须讲一字的意思,每读一句、须讲一句的意思,这使胡适在学习上比一般孩子更扎实。她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让胡适每读一个字,必得弄懂一个字的意思;每读书中的一句话,必懂那句话的含义。母亲的这种教学方法,打牢了胡适的国学基础,并为以后的学业成就铺平了道路。母亲冯顺弟得知邻人宋焕家中有部《图书集成》是儿子一直求之未得的,当她得知宋家减价到80元时,便借贷为儿子买下。为资助胡适读书,她甚至不惜变卖自己的首饰。对此胡适感慨道:“吾母遭此窘状,犹处处为儿子设想如此。“

胡适13岁时,冯顺弟毅然将他送往上海求学。徽州人固有_十三四岁,往外一丢_,送男孩出外学徒经商的习

惯,但胡适毕竟是他母亲年轻守寡朝夕相处的独子。深明事理的母亲送儿子上路时没有在儿子和众人面前掉一滴泪。到上海后,胡适初进梅溪学堂,后因其课程设置不完备,又进澄衷学堂,后转学中国公学。

接受了许多新知识、新观念的胡适,经过一番曲折,于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官费赴美留学。此时他年仅19岁。因行期由政府决定,他竟未能回家乡向母亲告别。

胡适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初读农科,一年半之后改读政治、经济、兼攻文学、哲学,后又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在美留学7年间,胡适与母亲只能保持书信来往。他母亲在病重的时候也不让人告诉儿子,以免他中断学业。

胡适没有辜负母亲期望,1917年7月,他从美国学成回国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为教授。

重病

胡适曾经回忆说:1913年母亲患了重病,她担心自己会一病不起,因此特意照了一张相,收藏了起来。为了不影响儿子在美国读书,她嘱咐家人说:“我若一病不起,不可将此事告诉我的儿子,仍要请人按月写信给他,做出我还活着的样子。待他学成回国时,把我的这张照片给他看,就如同见到我本人一样。”

逝世

1918年的11月,胡适劳碌一生母亲在家乡不幸病逝。悲痛欲绝胡适与刚完婚不到一年的妻子江冬秀回家奔丧,写下《先母行述》:

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世勤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平生惨痛、何以如此!

慈母生平简介范文19

李白(7—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是唐朝著名诗人,也是中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李白和杜甫合称“李杜”。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 “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李白的诗歌今存990多首。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非凡的抱负,奔放的激情,豪侠的气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诗歌昂阳奋发的典型音调。李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多次以大鹏自比,「大鹏一日同风起,博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但李白在长安三年失意而归,使他激昂的政治热情,再受到现实的冲撞时,便转化为怀才不遇的悲愤狂歌,从胸中喷涌而出:「大道如青天, 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 赤鸡白狗赌梨栗,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李白还以痛快淋漓的饮酒诗,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愁。《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与这种豪放奔涌,无所掩抑的感情气势相适应,李白的诗歌在艺术手法方面的显着特点是:想象神奇,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形成了雄奇飘逸的风格。《梦游天姥吟留别》: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邱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而当大梦初醒来,幻境消失,又引出了对人生世事的感慨:「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这种想落天外的特点,大大发展了庄子寓言,屈原初次的浪漫精神和表现手法,也融汇了道教的神仙意象,具有令人惊叹不已的艺术魅力,赢得了一代「诗仙」的赞誉。

李白的诗歌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他的七言古诗(《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 ); 五言古诗(《古风》59首); 有句汉魏六朝乐府民歌风味的《长干行》,《子夜吴歌》等,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成为盛唐的名篇。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为中华诗坛第一人。

李白的祖籍是陇西成纪(在现在甘肃秦安东)。他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位于今日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据《新唐书》记载其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皓)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实际上同宗。幼年时期,李白和他的父亲李客迁居到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他在青年时期开始在中国各地游历。其后李白曾经在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供奉翰林。但是他桀骜不驯的性格决定了他不能够为权贵所容,所以仅仅不到两年他就离开了长安。

后来他在洛阳和中国唐朝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甫相识,并且成为了好友。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在756年12月,李白为了平复叛乱,曾经应邀作为永王的幕僚。永王触怒唐肃宗被杀后,李白也获罪入狱。不久以后,他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在流放途中遇赦,此时他已经59岁。

李白晚年在江南一带漂泊。在他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领大军讨伐安史叛军,于是他北上准备追随李光弼从军杀敌,但是中途因病折回。第二年,李白投奔他的族叔、当时在当涂(今属安徽)当县令的李阳冰。同年11月,李白病逝于寓所,终年62岁。

李白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的有九百多首。他的诗歌创作涉及的中国古典诗歌的题材非常广泛,而且在不少题材上都有名作出现。他所钟好的体裁主要是古体诗,包括古风和乐府诗,但他在近体诗体裁如律诗、绝句中往往也有绝唱留存。在唐代尚未普及的词,有两首被认为是李白的作品,即被南宋人黄升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菩萨蛮》与《忆秦娥》。也有少数人怀疑它们不是李白所作。

据《旧唐书》记载,李白,字太白,山东人,其父为任城尉。青年时期的李白显示了超凡的才能,并且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其与鲁中诸生孔巢父、韩沔、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酣歌纵酒,时号“竹溪六逸”。

又《旧唐书》记载,李白流放虽然遇赦,却由于途中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竟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

===================================

慈母生平简介范文20

***同志追悼会生平介绍

各位亲友、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沉重和悲痛的心情,悼念***同志。***同志因病不幸于二○一一年十月二十九日三时零五分与世长辞,享年七十岁。他的与世长辞,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同志,失去了一位深受大家爱戴的好长辈,也是孩子们失去了和蔼可亲的好父亲。

***同志于****年二月初七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自小勤奋好学,吃苦耐劳。一九六三年三月至一九六六年三月在人民解放军七九八八部队任中士、电工(期间三次立功受奖,连年被授予“五好战士”荣誉称号),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七年部队转业在农三师二修厂、二牧场工作(任电工),一九七七年调至********工作(任电工),于一九九六年十月光荣退休。

慈母生平简介范文21

追悼会主持辞

各位亲朋好友:

今天,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在这里举行城西社区第三居民小组向XXX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XXX同志生前的亲朋好友:

现在我宣布XXX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开始。

1、请全体肃立,向XXX同志遗体三鞠躬,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

2、默哀、奏哀乐、鸣炮。(哀毕!)

3.、前来祭送花圈和祭章的单位有。

4、下面由

5、向XXX同志遗体告别并慰问亲属。

6、XXX同志遗体告别会结束。

XXXX居民小组

XXXX年XX月XX日

XXX同志生平简介

各位亲友、各位来宾: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我们城西社区第三居民小组退休工人XXX同志。

退休工人XXX同志 因病医治无效于XXXX年XX月XX日上午XX点XX分逝世,享年XX岁。

XXX、性别、民族、XXXX年XX月XX日,出生在XXXXXXXX县,在XXXXXXXXX参加工作,直至19xx年2月光荣退休

XXX同志自回归祖国参加工作以来,在组织的安排和领导下,能坚持工作原则,认真完成组织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虽然XXX同志参加工作时间不长,但有实干精神,能吃苦耐劳,对工作认认真真负责。生活上艰苦朴素,家庭和谐,邻里团结,受到了广大职工的好评与爱戴,她和蔼可亲、受人尊重,她不仅是华侨农场的一位好职工,也是他们家的一位好长辈、好母亲,她严格要求子女、勤奋上进、踏实做人。

慈母生平简介范文22

王昌龄生平简介

作为一名诗人,王昌龄是成功的。作为一名爱国者,他是让人们敬佩的。所以,无论是其诗歌,还是他的故事,都流传千古。

【诗人简介】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作品风格】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之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尤其是将七绝推向高峰,故人称“七绝圣手”。其诗歌体裁很大一部分是易于入乐的七言绝句。内容基本上选用乐府旧题来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他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想象力。其诗歌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意境深远,耐人寻味。他的许多描写边塞生活的七绝被推为边塞名作,《出塞》一诗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由于王昌龄的诗歌最专于七绝,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人称其为“七绝圣手”。清沈德潜说:“五言绝右丞(王维)、供奉(李白);七言绝龙标(王昌龄)、供奉。妙绝古今,别有天地。”

【人物生平】

王昌龄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郊游,也都有留诗。

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除了上文所说被贬岭南外,还曾遭过贬,具体时间和原因也不太清楚,有人认为在天宝六载秋。《詹才子传》说他“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河岳英灵集》说他“再历遐荒”,《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被贬为龙标尉。但后来连龙标尉这样一小小的职务也没能保住,离任而去,迂回至亳州,竟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唐才子传》载:王昌龄“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后张镐按军河南,晓衍期,将戮之,辞以亲老,乞恕,镐曰:‘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晓大渐沮。”一向同情诗人的张镐终替王昌龄报了仇。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昌龄”。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上文谈到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高适、綦毋潜、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谊。他因数次被贬,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并曾远赴西北边地,甚至可能去过碎叶(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一带。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的诗歌创作大有好处。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

世称为七绝圣手。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沈德潜《唐诗别裁》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闾丘晓因忌才而杀害了王昌龄,是对我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破坏。王昌龄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边塞诗流传千古。

【评价】

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殷璠《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选入的数量也为全集之冠。这些都可见他在诗坛上的地位。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 《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宽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最具代表的是《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边塞诗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诗经》中的边塞诗作品就相当丰富了(如《小雅出车》《六月》等)。唐朝的边塞诗发展到了顶峰,仅就其数量就有近首,达到了各代边塞诗数量的总和。以高适、岑参与王昌龄为主的边塞诗派,是浪漫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的边塞之作,表现了驰骋沙场、建立功勋的英雄壮志,抒发了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还描写了西北边疆奇异壮丽的景色。同时也反映了征夫思妇的幽怨和战士的艰苦,各民族之间、将军和士卒之间的矛盾。边塞诗反映了这个时代中有关战争各方面的现实,产生了许多优秀杰出的诗篇。

【小故事】

一片冰心

王昌龄经过坚持不懈的追求,广泛精心的研读,终于在开元十五年,应进士试时一举登第,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王昌龄终究心有不甘,他于开元二十二年再应博学宏词科的考试,并再次登第。然而,二次登第后官职仍旧未见升迁,仅被授予祀水尉。科场颇为得意,仕途却明显失意,王昌龄受到打击。在做了祀水尉五年后,即开元二十八年,他被远贬荒僻的岭南,任江宁丞。失意之后就是疏狂,就是放浪形骸。从长安赴江宁任所,他故意迟迟不去报到,在洛阳一住就是半年,每天借酒销愁。到江宁后,又曾去太湖、浙江一带游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种明显以消极怠工作为反抗的手段,过于意气用事也实在容易授人以柄。

著名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作于王昌龄赴任江宁丞之日,这时他正遭谤议,送别至友远行,当时凄切心情可想而知。临别所嘱,惟以玉壶冰心自明心迹。“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里的南国烟雨和兀然傲立的孤峰,既是景语也是情语。王昌龄以忠节贞信作为人生困境中的一种道德自信和超越力量,同时也表明,他对时代的公正并未失去信心。

失孟交李

王昌龄在襄阳与孟浩然一见,孟浩然因旧疾复发而死。王昌龄因此在离开的路上很悲伤,没有想到在巴陵意外的遇见李白,当时李白正在被流放夜郎的途中。他们俩一见如故,在江边的小船上,边泛舟边吟酒,畅谈文坛圈里的交往故事。临别,王昌龄写了一首诗《巴陵送李十二》送李白:“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李白对王昌龄的友情也念念不忘。后来听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特地写诗寄送,予以安慰。李白的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慈母生平简介范文23

李树森老人生平简介

李树森,男,19xx年农历11月8日生于辽宁省建平县黑水镇,20xx年农历4月3日于家中病逝,享年79岁。 李树森老人于19xx年在建平县被服厂参加工作,19xx年光荣加入中国共 产 党。他从一名普通职工做起,先后任建平县被服厂车间主任、厂长、书记等职务;19xx年至19xx年调任建平县车辆修配厂厂长;19xx年至19xx年任建平县刃具厂厂长;19xx年至19xx年任建平县橡胶厂厂长兼职书记;19xx年至19xx年任建平县政府招待所所长、书记;19xx年年末光荣退休。

李树森老人一生经历了新旧社会的变革,历尽了人生的坎坎坷坷。他一生孝敬长辈、勤俭持家,和老伴一起辛苦养育了四个儿女,并将他们培养成才。他一辈子为人正直,胸怀坦荡,爱岗敬业,亲近邻里,坦诚待友,关怀职工,达观开朗,深受同事、朋友和家族亲人的敬重。他的一生是辛勤劳动的一生,奋发向上的一生,更是值得亲友永远铭记和怀念的一生。

敬爱的李树森老人,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敬爱的李树森老人,您安息吧!

慈母生平简介范文24

秦观生平简介

秦观,北宋中后期著名词人,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合称“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熙宁十一年(1078年)作《黄楼赋》,苏轼赞他“有屈宋之才”。元丰七年(1084年)秦观自编诗文集十卷后,苏轼为之作书向王安石推荐,王安石称他“有鲍、谢清新之致”。因秦观屡得名师指点,又常与同道切磋,兼之天赋才情,所以他的文学成就灿然可观。他后来于元丰八年(1085年)考中进士,初为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元祐二年(1087年)苏轼引荐为太学博士,后迁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哲宗于绍圣元年亲政后(1094年)“_”执政,“旧党”多人遭罢黜。秦观出杭州通判,道贬处州,任监酒税之职,后徙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徽宗即位后秦观被任命为复宣德郎,之后在放还北归途中卒于藤州。

其散文长于议论,《宋史》评其散文“文丽而思深”。其诗长于抒情,敖陶孙《诗评》说:“秦少游如时女游春,终伤婉弱。”他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音律谐美,情韵兼胜,历来词誉甚高。然而其词缘情婉转,语多凄黯。有的作品终究气格纤弱。代表作为《鹊桥仙》、(纤云弄巧)、《望海潮》、(梅英疏淡)、《满庭芳》、(山抹微云)等。《鹊桥仙》中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被誉为“化腐朽为神奇”。《满庭芳》中的“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被称做“天生的好言语”。南宋张炎之《词源》:“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生平详见《宋史·文苑传》。著有《淮海集》40卷,以及《淮海居士长短句》、《劝善录》、《逆旅集》等作品。其所编撰的《蚕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蚕桑专著。极善书法,小楷学钟王,遒劲可爱,草书有东晋风味,行楷学颜真卿。建炎四年(1130),南宋朝廷追赠秦观为“直龙图阁学士”,后世称之为“淮海公”。

慈母生平简介范文25

王维生平简介

公元7,生于蒲州(今运城永济市)。开元九年(7),中进士,任太乐丞,因伶人舞黄狮子受累,贬为济州司仓参军。开元二十三年,张九龄执政,擢为右拾遗,次年迁监察御史,后奉命出塞,为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此后半官半隐居。安史之乱被捕后被迫出任伪职,战乱平息后下狱。因被俘时曾作《凝碧池》抒发亡国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王缙平反有功请求削籍为兄赎罪,得宽宥,降为太子中允,后兼迁中书舍人,终尚书右丞。[1]

他才华早显,与其小一岁的弟弟缙幼年均聪明过人。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少年王维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有关他在音乐上的天赋,《唐国史补》曾有这样一段故事:一次,一个人弄到一幅奏乐图,但不知为何题名。王维见后回答说 :“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请来乐师演奏,果然分毫不差(根据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的考证,《霓裳羽衣曲》第三叠并没有拍,是散曲,白居易的句子“中序擘騞初入拍”也可以说明这一点。沈括精通音律,其言可信。王维工于音律,是正史所载之事,但这个故事却是编造的)。

在诗歌方面,有他十五、十七、十八岁时写成的有文字记载的资料。可见,他在十几岁时已经是位有名的诗人了。这在诗人中是罕见的。当时,在那贵族世袭的社会中,像王维这样多才多艺的资质,自然会深受赞赏。因此,二十一岁时就考中了进士。

出仕后,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舍。王维在这时和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这就是他的半官半隐的生活情况。

一直过着舒服的生活的王维,到了晚年却被卷入意外的波澜当中。玄宗天宝十四年(755)爆发了安史之乱。在战乱中他被贼军捕获,被迫当了伪官。而这在战乱平息后却成了严重问题,他因此被交付有司审讯。按理投效叛军当斩,幸其在乱中曾写过思慕天子的'诗,加上当时任刑部侍郎的弟弟(曾跟随皇帝出逃)的求情,恳请将其官职等换其兄性命,王维才得免于难,仅受贬官处分。其后,又升至尚书右丞之职。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和在终南山上,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诗中写景并不刻意铺陈,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来,而淡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慈母生平简介范文26

母亲墓碑文

幼生乌岗 家道殷昌, 知书识礼,聪慧贤淑。 廿岁嫁郎,家境贫寒, 从此受屈,气青肚肠。 相夫侍父,尽心羹汤。 生七子女,苦累尽尝: 子女吃饱,自食残盘; 浆洗缝补,常至夜半; 家备货柜,曾作小商; 能写会算,做过村管; 夜织日耕,拼命苦干, 推脚砍柴,女比男强。 及有孙辈,关爱如常, 慈恩浩荡,惠泽多方。 儿女健壮,报恩不忘, 照顾周到,心身安康。 伟大母亲,温馨港湾, 好人好报,乡梓留芳。

父亲墓碑文

六岁丧母,祖母当娘, 家贫如洗,学也难上。 兄领农运,家遭祸殃, 受此株连,坎坷不断。 卅二娶亲,有贤内助, 抚育儿女,同植希望。 辛勤劳作,家中栋梁, 为人处世,儿孙榜样。 女儿外嫁,常桂心上; 儿子做工,祈盼平安。 “”受辱,心身俱伤, 为了儿女,活出坚强。 吃苦中苦,做人上人, 激励后辈,告诫经常。 宁人负我,我不负人, 与人相处,最能忍让。 伟大父亲,儿女靠山, 大老实人,闻名乡上。

★痛悼贤母★...........碑文之题目 十月怀胎养育恩,

艰辛苦乐不尽陈!

眠干换湿无怨恨,

厚德铭志我慈亲!

推荐阅读:

写信内容的范文(通用21篇)

人物采访策划书模板范文(25篇)

货物索赔申请书范文(优选28篇)

英文大学申请书范文(6篇)

文明示范户先进事迹范文(共13篇)

安全隐患排查范文(汇总36篇)

标签: 范文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