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_崇明高三二模范文1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见无数的岔路口,不同的选择将我们引向许多不同的明天,某种意义上,我们的未来由当下的选择而决定,然而比起选择走哪条路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将以何种姿态走完自己选择的人生旅途。
经济学的“机会成本”概念认为:人们做出选择时,被放弃的选项便成为选择的成本,由此提出人们应慎重做出选择,莫要血本无归。不可否认,在这场得与失的博弈中,选择是至关重要的。鲁迅在国家危难之时选择弃医从文,才有了无数仁人志士的血性觉醒;“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钱学森拒绝了美国的高薪聘请,选择回国发展,才有了我国实用物理的突破性进展。他们的选择以最好的方式实现了各自的人生价值,而选择中展露的民族精神与气节更是为后人传颂,这已经远远超越了当初所付出的“成果”。
然而,很多种选择本身都无绝对的对错之分,尽管有时人们不免为曾经的选择而后悔,但实际上,纵然有改当时选择的机会,也未必一定会获得更好的人生。杜丽娘大胆寻爱,却遇人不淑,最终抱着百宝箱自沉于江中,可若她当初选择遵从封建礼教,接受包办婚姻完结此生,她会因此而幸福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世界上不存在尽善尽美的选项,能够让人仅仅通过选择就能获得美满的生活。
既然如此,我们不必纠结于“机会成本”,懊悔被我们放弃的其它选项,比起为错过太阳而哭泣,我们应该做的是把握住当下的繁星。不论当初的选择如何,只要一个人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努力奋斗,挣扎着向远方的理想国前进,他终会发现:原来,那些分岔的路口竟殊途同归。
努力奋斗能使当初的选择趋于圆满,但这并不意味着“选择”可以是随意甚至胡乱的。做出选择前,我们应明确自己真正的欲求,慎重对待关乎未来的决策,才能做到如贺拉斯所言的“无论风暴将我带到什么样的岸边,我都将以主人的身份上岸”。一路上繁花似锦也好,荆棘遍地也罢,既是自己选择的路,便要带着一往无前的勇气走下去。即使路途坎坷,我们也终将所向披靡。
博尔赫斯曾构思了一个小径分岔的花园,每个岔路口都通向无数的未来。人生亦是这样的花园,沿途风景千变万化,却都统摄于花园中。愿我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岔路口,向鲜花从深处迈进。
20_崇明高三二模范文2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历来如此”的教诲。我认为,面对“历来如此”,我们应该吸收过往教训,避免桎梏,行己所信。
但我们的思想也面临着被“历来如此”规训的风险。当我们面临着大量的“历来如此”,出于安全、稳定、又或是懒惰的心理,我们往往选取踏入前人开辟的大径,无意识地成为大流中的一分子。当社会完全地被“历来如此”所规训,人们将汇入同质化的洪流,愈演愈烈,排斥异己。如此大规模的社会迁徙连温室效应与此相比都不过是“茶杯中的一股暖流”。
于是,我认为,要使过往的经验更好地服务我们,不妨将“如今亦如此”的固有潜台词替换成善意的提醒:“行且不必”。这并非鼓吹一味地打破、违背、冒险,而是对将入同质化大流的人们的轻力的拉扯,告诉他们“历来”不是“现在”。时代在快速地变化,科技在进步。在过去土著人啃食树皮治疗疟疾,而且我们提炼出青蒿素治愈疟疾。及时地将“历来”推陈出新,破除“历来如此”语言滥用的规训,才能避免桎梏。
而若跳出时间的限制,将“历来”无限拉近,“历来”就接近于“此刻”,换句话说,我此刻做的选择,将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历来”供人参考。有了这样的思想觉悟,行己所信就愈发有必要。当娜拉离家出走,不再做男权社会中的玩偶,她的打破“历来如此”的选择就成了新的“历来”指引更多妇女捍卫自己。当贾宝玉选取不听八股科举之言时,这份敢于质疑,“乖张叛逆”就成了后生思考审视的蹊径……
当我们听到“历来如此”时,我希望这不是束缚思想的规训,而是一份手边的参考,和我即将提笔为其增页的自觉。
20_崇明高三二模范文3
丰子恺曾言:“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你若恨,生活哪里都可恨。”有人认为人应该遵从自己的内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有人却认为不尽如此。
内心是自己心中最纯粹的想法,而由此判定的喜欢的事即是不被功利之心使然,只有一句单纯的“我喜欢”。我们的确应倾听心声,追求所喜,感受生活的可爱。
只有遵从自己的内心,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才能抒写出自己独特的人生篇章,不因错失而感到遗憾,樊锦诗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林巧稚创妇产事业,拓道、奠基、宏图、奋斗、奉献九窍丹心,春蚕丝吐尽,静悄悄长眠去;张桂梅化作太阳,温暖了大山深处的女孩。无论是文化传承,医学成就,教育事业,她们都顺从自己对文物、医疗、教育的那份赤诚的热爱,勇敢而专注地追求。不仅使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可喜又精彩,更为社会乃至人类的发展担起了一份责任。
遵从自己的内心,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不仅是自我意识的觉醒,更是在纷杂尘世中占得自己的一席之地,保有自己的节气与个性。韩国电影《熔炉》结尾有句话:“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只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只有听从自己的内心,在自己喜欢之处一路奋战,才有可能不被世界改变。如若我们不能遵从自己的内心,那么将极有可能落为“王维”——安史之乱时,王维曾做过安禄山的伪官,这段经历像刺一样插入王维心中,是他永远无法排遣的隐痛。当他说出“清名亦是虚名”时,接住雨水一舔,是苦雨,雨或许是苦雨,但更苦的是他那颗始终在自我谴责中的心。因此,只有遵从自己的内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才不至随波逐流,反而落得自身抱愧。
然而,人是社会的人,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并非所有事情都能事事如愿,按我们的期望,无所不顾地去追求自己的喜爱。这样未免显得太过自私自利。因而,我们应在承担起社会所赋予责任的前提下,去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地做自己喜欢的事,就如贝多芬《四重奏》里反复回旋的:“非如此不可?非如此不可!”
同时,并非所有喜欢的事都要去做,只有那些对自己,对他人有益无害的事,才值得被鼓励去遵从、去追求。
重视自我,保有节气,承担责任,明辨是非方可倾听心声,追求所喜,悟得生活的可爱。
20_崇明高三二模范文4
有人说,人应该遵从自己的内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有人认为不尽然。诚然,内心的声音是真实主观的,但也正是因其完全出于情感,我们需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于现实中戴着镣铐起舞。
不可否认,聆听内心的声音,是对生命的允诺,更是一种对自我价值丰盈的实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置身田园,远离官场,不被外物所役,听从内心,方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与闲适。斯特克里兰放弃优渥的生活,追寻自己喜爱的画家梦,他并未选择在人生大潮中汲汲营营,而是不惜去寻找精神伊旬园与自己所爱的那六便士。
听从自己的内心,需要付出非常大的勇气,在世俗观念下,这兴许是得不偿失,但践行自己的理想又何尝不是一种成功呢?工具理性盛行的当下,衡量得失的标尺似乎已变为其能带给自己的实际利益。理想与自我诉求的声音被外界的冷潮热讽所淹没,因此重提遵从内心的重要性便在于理想与自我的回归,正如那一纸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其亦是对自己的不辜负与对世俗抵抗的一种诠释。
然而,我们也应明确:你所喜爱的并非是对你有益的。遵从并不等同于盲从,在做出决定前,应对其进行向内的审视与自身的再三确认,反之,则会落入身体快乐,灵魂空旷的虚假快乐。
内心的声音很重要,但现实之局限亦无法忽略。
越来越多人开始被生活之重担、他人之议论所役使,其自身也不知不觉地沦为物质的附庸,随着心中的诗和远方逐渐变成眼前的一日三餐,我们不禁扪心自问:“现实与内心,应如何抉择?”
“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生活的需要使我们不得不舍弃许多,但我们仍可以在现实中处处撒满理想的光辉。于细微处深耕细作,于现实中践行内心所爱。现实局限与内心的遵从并不是二元对立的,二者能够相存。喜爱不分大小,生活中的每次奔赴,都会有进一步的欢喜与满足。
杨绛曾言:“我们曾经如此在意外界的评价,到头来才发现,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遵从自己的内心,不埋怨不推托,使过去的日子都变成你所记住的日子。
静是动的变式,生活的一时困厄是追寻所爱的短暂变轨。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方能不辜负每个起舞的日子。
获取完整版资料,请私信联系。
20_崇明高三二模范文5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历来如此”的教诲。那是否意味着我们应当将“历来如此”的教诲奉为圭臬,并一成不变地照做呢?我想不然。私以为,我们应在看到“历来如此”的价值的基础之上,省察未来的行动。
“历来如此”的教诲大多是由过去经验所成的传统行事规范。人类祖先于历史长河中碰壁、探索、发展,因而形成一套极具普适性的演进规律。这是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于时光长河中历久弥新、永放光彩的财富,我们无法否认其本质价值。然而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往往将“历来如此”视为安于自适的借口,视为懦弱逃避的托词,这无异于管中窥豹,固步自封。
生活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之中,而“历来如此”往往有其打上时代烙印的局限性。面对落后的思想与黑暗的强迫,人们极易产生个体价值的破碎与独立思维的割裂。“历来如此”的教诲使孔乙己沉醉于过去的美梦而使灵魂消亡;使鲁镇之人演化为吃人血馒头的傀儡;更是使鲁迅笔下无数愚昧的头脑沦为空心的零余人,丧失了为人的自主性与突破的勇气。
“历来如此”的教诲也极易成为扼杀自由、消磨生命的顽石。真正可怕的并不是教诲本身,而是那些被“历来如此”束缚了思考,并甘于为其役使,沦为平庸之恶的乌合之众。正如敢于违反封建礼教的黛玉,她追求自由与个性,却最终在众人的欺瞒与推动下香消玉陨。
萨特曾言:生活原本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的行为才能为其赋予本质。无论是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或是日常生活积累下来的习俗、传统,都是我们审察未来,实现新发展的基石。我们需怀有一颗敬畏之心,通古今究天人。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发挥人的主体性,是否具有一颗开放的胸怀与敏捷的头脑,是否能够于“历来如此”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放眼当下与未来,进行改造与调整。
康德有一句著名的论断,任何价值体系在特定的时代条件下并非一成不变。愿我们都能像梭罗一样,有抛弃“历来如此”的一切而去寻找内心之源的勇气,审查“历来如此”的教海,实现与当下生活的有机融合。
20_崇明高三二模范文6
一个人得到什么便要以失去别的作为代价,这正是选择所付出的机会成本的写照,也是机会抉择重要性的体现,但也有人认为唯有努力才能让选择正确。
诚然,试把人生比作奔赴东海的游船,我们将必经路途上的漂泊,也总会遇到助我上青云的“东风”与阻碍我们前进的风暴。而广阔的人生旅途并不是单向性的,在最初的抉择中往往许多事助力,但当我们被自我选择定型后,机会成本会成为不可忽视的窘境,每一个抉择就成为关键。
譬如王安石改革兴利除弊,当他选择以新法为本,便失去了激流勇退的可能,注定了他忽略底层官吏仗势欺人的弊端、滥用权利的成本。二战时期水晶之夜的暴行,也为流失的精英人才为美国效力而张本。世间安得双全法,如果你的选择不谨慎,不仅是个人机遇的损失,更有可能于国家战略层面是丧失主动权的开始。
那么便有人惴惴不安,担忧更好的选择被埋没,而因此坐等天上掉馅饼,其实这不仅陷入了机会主义的怪圈,也是对机会成本的浅薄认识。常言道,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许多尤里卡时刻是建立于人们对某个领域长久的浸润与沉淀,才能有那些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巧合。同时不选择其实也是一种选择,将自己现有的一切抛弃,挥霍年华,枯守好运,这机会成本实际上是我们失去的一切啊!因此,选择前的准备,与选择后的努力都尤为关键,它们是把选择变现的途径。
而当下社会不见谋事在人,抱成事在天侥幸心理者却大有人在。多少人能如皮格马利翁一般心想事成,又多少人只能迎接墨菲定理下的惨痛结果,更多的人庸庸碌碌,等待选择,蹉跎一生。丘吉尔克服早年口吃,用努力证明当初选择的重要性,亦是此让他有更上一层楼登峰造极的可能。”碧海沧田须臾改”,人生最珍贵的正是我们青春年华,每一分一秒实际上都是机会成本,大的人生方面选择需要斟酌,可小的,我们生活的方面却可以着手努力,哪怕只是改正字迹,品读名著,都可能是我们辉煌人生的发轫。
但努力并非是埋头苦干不辩方向,相反,南辕北辙会让事情更加复杂。本质上来说,对于大千世界,无正确的选择,百川东到海,人生亦各自有命,于我们个人而言,我的彼岸是有向的选择,甚至不断变化,适合我们的便是好的。而无论逆流而行,还是他人的成功捷径,某种意义上都是对自我前进的阻挠,唯有明确自我的彼岸付之惛惛之事,抓住每一个助流自我的机会,那么便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