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教学案例范文(精选24篇)

实用范文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3-12-06 14:17:30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初一语文教学案例范文1

正如余秋雨所说,“与笔端相比,我更看重脚步;与文章相比,我更关注生命。”① 《摩挲大地》由脚步始,充盈着对山水、对历史、对中华文化的实地考证和理性思考,落脚在对构建健全文化人格的召唤上。这与以前或偏重于时代精神的激扬,或沉迷于个人感性生活的抒发的散文有了迥然不同的风貌。

荣格认为,文化的最后沉淀物是人格,特别是以集体无意识形态出现的集体人格。余秋雨对文化定义是一种精神价值,以及与之相呼应的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②为此,我把文化人格理解为具有文化意义的个体生命形象,这个形象重在人性落实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心理规范、心理结构。

《摩挲大地》精选了三大类的人或人们的生命形象:第一类是一个历史的人,诸如《道士塔》③中的斯坦因、王圆箓及蒋孝琬,《都江堰》中的李冰,《黄州突围》中的苏东坡,《一个庭院》中的朱熹,《风雨天一阁》中的范钦;第二类是一座城市或一个区域或一个王朝的人们,诸如《白发苏州》中的苏州人,《上海人》中的上海人,《杭州的宣言》中的杭州人,《抱愧山西》中的走西口的山西商人,《山庄里的背影》中的清王朝的康熙及以后的皇帝,《蚩尤的后代》中的贵州省雷江县西江苗寨的姑娘;第三类是一种类型的人们,诸如《青云谱》中的徐渭、朱耷和原济,《宁古塔》中的流放文人,《十万进士》中的历代进士,《处处有他们》中的群小肖像。

无论是一个、一群或一类,他们都是那么真实,这种真实来自历史,来自曾经的对“爱和真、善、美”生命的正面和反面诠释,无法也不容篡改和杜撰。他们是那么重要,是华夏文明的重要踪迹和“穴位”,即便是小人,“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对影响历史发展的小人,对文明和文化人格的阴影有必要获得重新而全面的认识。在《史记》中费无忌为楚平王操办迎娶儿媳一事,随着余秋雨笔尖的起落,我们清晰地知道了“小人”的八条行为特征,看清了恶奴型小人、乞丐型小人、流氓型小人和文痞型小人的各自表现和形态,理性知晓了小人行为的存在空间。最后提出了消解小人的良方,研究使他们失重,伟大的时代使他们失效。只能认清杂质、剔除杂质,才能使民众的文化人格更加健全,使华夏文明更加健康。

多年以来,对清朝的认识,概括为抢劫、征战、杀戮起,懦弱、腐朽、溃败终,中间夹着大量文化专制的“文字狱”。在这样的事实基础上,余秋雨客观理性地找到了清朝躯体与精神的强健。康熙硬的一手是在长城外设立“木兰围场”,进行大规模军事演习式的围猎,这既可以使王公在臣们保持住勇猛、强悍的人生风范,又可顺便对北方边境起一个威慑作用。软的一手是与北方边疆的各少数民族建立起一种常来常往的友好关系。康熙在一份上谕中说,“不修筑倾塌的长城,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④以康熙为杰出代表的强健躯体与精神的清朝对汉文化的吸纳和依附,使我们在普世意义上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清朝,认识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华文化。余秋雨着眼处,从一座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中概括出清王朝从兴旺发达到一败涂地的历程,而这个历程,不是政治历程,而是文化人格衰败、退化的历程。

清朝,最毛骨悚然的流放地宁古塔,在人们生死存亡的边缘线上,余秋雨触摸到了在漫长中国古代社会中最珍贵、最感人的友谊,这是内心的高贵、苦难中的高贵。苦难升华为高贵是由于有了文化的寄托。部分被流放的文人用自己的一点温暖去化开别人心头的冰雪,用屈辱之身去点燃文明的火种。⑤我们仿佛看到,在无边的灾难中,总有前赴后继的人们在抢救、传播和延续着中华文化。这是中华文化特有的坚韧,这也是中华文化成为世界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的原因之一。

透过山水景致和历史文化名人,代表人物苏东坡在《黄州突围》中没有被恶劣的环境所折服,相反,磨练了他的意志,激发了他的高尚文化人格,绽放出更灿烂的文明火焰。《白发苏州》中余秋雨把最多的笔墨给了普通苏州人。尽管因为勾践和西施的原因,苏州人民领受了灾荒,承担了繁重的劳役,并成了“亡国奴”。但对西施,只是觉得她可怜,真真假假地留着她的大量遗迹来纪念,用善良照顾着、清洗着、梳理着甚至供奉着西施。在《追回天籁》中,顺着二十来岁的少数民族女青年歌手的甚至有些结巴的话语,我们聆听了她父母——两个村最好歌手的人生故事。“两位歌王的天作之合,二十年的封喉祭奠,最后终于找到了再次歌唱的理由……”此时,现场的评委、观众甚至当时几乎整个中国都被这个朴实的故事深沉的爱感动了。善和爱是文化核心的最高精神价值,他们同样存在普通人身上。

在《都江堰》中,都江堰比万里长城更激动人心。有了都江堰,辛劳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中华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有了它,才有历代贤臣良将的安顿和向往,才有唐宋诗人出川入川的千古华章。抗日战争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后方。李冰以天下苍生大众的使命为学校,我们找到了至圣至善的文化人格。都江堰近旁有青城山,“拜水”和“问道”之间,“领悟了水,应顺了水,听从了水。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出现天人合一,无我无私,长生不老。”这种文化人格是道法生态、道法自然的人格,有了这样的生命形象然后才有中华文化的蓬勃发展,绵延不断。最终,我们拥有了“苏州城繁华在两千多年前而至今依然繁华”的举世罕见……

初一语文教学案例范文2

(一)主观认识方面。如前所述,与其它高校相比,我们的要求过高过严,在教师层面也感觉过于苛刻,有抱怨情绪,给论文工作造成一定困难。学生层面,认识程度更是不够,在求易避难情绪驱使下,觉得好象是学校在为难他们,很不乐意。

(二)客观方面。就县级教学点来说,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学员工学矛盾突出,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论文撰写工作上来;二是一部分学员专科不是本科所学专业,在专业修养方面欠缺较大,尽管本科理论阶段学了一些课程,但从专业素养方面来说,仍显不足;三是资料的搜集渠道不多,给资料的搜集带来诸多不便;四是指导教师难聘,特别是外聘教师,不好管理,对我们的教学要求的理解有偏差,指导行为上不一致,把握不住要害。

初一语文教学案例范文3

文/韩明霞

我班有个学生叫张某。他是个老实的孩子,从不调皮捣乱。可月考后他老实得甚至整天很少说一句话,这不寻常的举动引起了我的重视。我逐渐了解情况,原来他在家也一直很少说话,很少和朋友玩,一直被爷爷娇惯着,经常还被妹妹欺负哭。平时课堂上他很少举手,经常丢三落四,作业乱,不主动打扫卫生。我从心底期待着有一天看到他活泼地出现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面前,并且能主动些,大胆些。

有一次,我把他拉到身旁,他有些紧张,头低着,不敢直视我,我又是一番鼓励:“语文课上你的表现真棒,同学们都为你鼓掌,为什么不大胆一点呢?”他还是不敢说话,我没有强求。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每次上课我都努力地寻找他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肯定,在全班学生面前大力表扬,树立他的自信心和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威信,因为我深深知道一个如此内向的男孩子要想融入这样的集体里是很难的。渐渐地,学生仿佛被我对他的欣赏有了同感,课下愿意与他接触了,他也渐渐地开始主动和同学玩了,最近几周还主动打扫卫生了。我便发动周边的学生与他交往,帮助他。告诫学生为了班集体,不要歧视他,要尽你自己最大的努力,耐心地帮助他,使其进步。在学生的帮助、他自己的努力下,他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案例分析:

一、以人为本,付出师爱

作为一个教师,都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张某这样的孩子我亲近他,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抓住他身上的每个闪光点,去鼓励他,引导他。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认识并改正错误。

二、以生之助,友情感化

同学的帮助对一个后进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同学的力量有时胜过老师的力量。同学之间一旦建立起友谊的桥梁,他们之间就会无话不说。在学生群体中,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老师过于直率,尤其是批评他们的时候太严肃而接受不了。因此,我让学生主动去和张某交流,叫他一起玩,让他感受到同学给他带来的快乐,让他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在同学的帮助、感染下,转化工作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更新教育观念的今天,愿我们携起手来乘赏识之风,捧起关爱之情,燃起信心之火,播下希望之种,使每一位后进生都能沐浴在师生的关爱之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初一语文教学案例范文4

一、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单元分析】

新学期开始了,又一阶段的语文学习之旅启程了。第一单元以人生为主题,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

这五篇课文,既涉及理想,有涉及理想之路;既弘扬奋斗精神,又有个人的经验之谈;既说到事业上的困难,有讲到命运的遭遇;既讲苦斗,又讲乐趣,给人多方面的启示。为我们日后的人生之路点亮了一盏心灯。

【教学重点】

学习这个单元,必须抓住如下要点: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学会思考人生。

4、学会朗读,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5、学习并积累课文中精彩的字词句段,学会在自己的表达中运用本单元精彩的语言材料。

第二单元:

【单元分析】

本单元继续学习有关人生的课文。上一单元侧重回答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不幸怎么办,这一单元侧重引导我们应该怎样树立理想,实现理想。

本单元的选文,同样注意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性。《理想》是一首意象丰富、满含哲理的抒情诗,告诉我们树立理想的意义。《短文两篇》用诗化的语言说明了奉献的意义和珍惜生命中的第一次的重要性。《人生寓言》讲述了两则现代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应有的智慧。《我的信念》是居里夫人的随笔,从中展示了她丰富而崇高的精神世界。《〈论语〉十则》是关于求知、关于为学、关于修身做人的格言。这些课文从不同侧面给我们以启迪,引领我们去实现理想,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为漫长的人生打下精神的底色。

【教学重点】

学习这个单元,必须抓住如下要点:

1、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思考,反复咀嚼,领会课文意味深长的用词,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

2、学会朗读,力求把握好停顿、重音、语调、语速、感情。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明理。

3、准确把握文章中叙述与议论之间的关系,概括文章的主旨。

4、理解不同文体的不同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

第三单元:

【单元分析】

本单元的诗文都是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多数出自名家之手,以精美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

前3篇都是写景抒情的散文。《春》描绘动人的春景,《济南的冬天》描绘济南独特的冬山冬水,《山中访友》则写与山中各景各物的交流。它们或赞美季节,或抒写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或传达对大自然的深情。后2篇都是诗歌,《秋天》是现代诗歌,绘秋、赞秋;而《古代诗歌五首》则用凝练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图景:登山望海、行舟绿水、咏春悲秋、乡村夏夜独行……从而唤起我们美好的情怀。

【教学重点】

学习这个单元,必须抓住如下要点:

1、反复朗读,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品味美的语言,培养美的情趣。

2、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学习细致观察景物和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3、理清思路,学习作品精巧的构思。

第四单元:

【单元分析】

本单元选编了五篇课文,分别是《化石吟》、《看云识天气》、《绿色蝈蝈》、《月亮上的足迹》、《山市》。这些课文古今中外,天上地下,文言白话,诗歌散文,内容丰富多彩,都与自然?科学?人文密切相关。

当今,科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祖国大地也掀起了科教兴国的_。瞄准了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的需。本单元的课文集中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这些文章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互相融合渗透,既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又兼顾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教学重点】

学习这个单元,必须抓住如下要点:

1、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激发自我的求知欲。借助图书馆或互联网,搜集、查阅有关材料,丰富自身的科学知识,掌握开展探究科学问题的方法。

2、学会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并抓住主要信息。在整体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

概括课文的要点,提高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

第五单元:

【单元分析】

初一语文教学案例范文5

《皇帝的新装》教学案例

程玉芹

教学背景

这是一篇童话,人物形象鲜明,语言通俗易懂,且联想想象丰富,十分贴合初一学生阅读。应发散学生思维,引导他们感受形象寓意,体味联想想象的特点。还应启发学生联系实际,放飞思想,去描画现实生活。本篇文章思路清晰,故事性强,又有很浓厚的趣味性,适宜学生自主阅读,感知文章资料,理清故事情节;还就应让学生讲故事接龙比赛,以锻炼学生说话潜力和合作潜力。初一学生天真活泼,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所以在老师的引导下合作探究文章寓意,欣赏人物形象是最为有力的方法。学习寓言,要让学生明白这种体裁的特点,到达举一反三的目的。要真正“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教学目的

1、领悟作品的丰富内蕴

2、学习童话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主导课型:品读课

教学仪器:摄录机大屏幕

主导教法:品读结合法

教学设计:教学分为以下几个板块

一、自主学习,感知资料

二、合作探究,赏析人物,品味寓意

三、拓展练习,发散思维

由于初一学生的人生阅历及知识面的限制,对本文人物的代表性及文章寓意不能有深刻的理解。教师多点拨,多鼓励,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联系实际体察。本课的拓展练习,会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也给他们带来一种学习的趣味,营造一种乐境氛围,让学生乐中学,学中乐。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师:同学们,相信你们必须喜欢儿童文学,而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的童话,你们必须也读过不少,像《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海的女儿》等。这些童话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童话”的定义并让学生齐读)

师:这天,我们就来学习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的讽刺童话《皇帝的新装》,共同来领略一下童话的神奇魅力。

初一语文教学案例范文6

为了有效地搞好语文教学工作,学期初始本人认真分析教材,积极了解学情,结合实际情况特制定语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实践发展观为宗旨,踏实敬业。以新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学理念依据,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有效贯彻实践相关思想理念。以学科说明为导向,把握语文教学动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保证方向性的正确。以语文课本为主要参考,精讲课内经典文章,以课外阅读为辅,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在语文教学工作中体现大语文的理念,体现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能。

二、基本情况

1、学生分析。

成绩状况。根据上学期期末考试情况分析,学生的语文水平参差不齐。优等生,中等生的比例较小,差生所占比例较大。分析其原因,语文能力水平较低。考试中, 部分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得分还可以,阅读及写作得分较少,这是导致语文成绩差的主要原因。

思想状况。据了解,学生对中学生活充满希望,他们期待有一个美好的中学生活,也希望在中学学到更多的知识。一部分学生思想积极,学习态度端正。但也有一部分学生成绩极差,抱着随大流混天过的思想。

能力状况。据了解,大部分学生不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语文能力也较差。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很大力度的监督。学习比较盲目,目标性不强。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探究意识不强。基础参差不齐,两极分化严重。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尤其贫乏,知识面窄。

2、教材分析及目标。

(1)教材分析

七年级下册语文在语文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衔接小学语文的相关字词和语文知识,承启中学语文的相关内容。七年级下册语文还需继续抓字词的扩大巩固学习,拓展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赏读,同时作为中学课程,还设置了表达生活的写作和综合活动、口语实践。七年级下册语文的教材设置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所选课文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和思维或想象。

本册教材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如字词,句子的理解,文段的赏析课文的整体感知。写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本学期侧重继续培养学生记叙文写作能力。拓展链接开阔学生视野,营造大语文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对语文及文学的兴趣,对生活的热爱及对人生、社会的认识能力。

(2)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知识和能力目标: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措施

1、做好开学初的扭转工作,继续扭转以往不良的学习习惯。

2、对学生进行双基教学,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3、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4、实行双体互促”课堂教学,培养合作精神,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5、实行互批共批,以改促写的作文教学,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6、优化作业管理,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7、实行培优辅差,面向全体学生。

8、利用竞赛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9、让优生帮差生,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

10、课前一分钟演讲,包括自我介绍,新闻消息,小故事,成语解说等,锻炼表达能力

11、每堂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

12、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

13、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14、开展网络辅助教学。对家庭有条件的同学鼓励和指导他们利用语文教育网多学习一些课外阅读,优秀作文和作文技巧等。

四、培优辅差计划

主要措施:

1.培优重在拔尖,辅差重在提高

2.课堂上有意识给他们制造机会,让优生吃得饱,让差生吃得好。

3.课外辅导,利用晚修,文体课的时间,组织学生加以辅导训练。

4.发挥优生的优势,指名让他带一名差生,介绍方法让差生懂得怎样学,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5.对于差生主要引导他们多学习,多重复,在熟练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尤其是学习态度的转变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方面要花大力气。

6.优生要鼓励他们多做创新的事情,在阅读和写作方面多下功夫。

五、教学进度:

第二周

从百草园到百味书屋

爸爸的花儿落了

林海音

第三周

丑小鸭

安徒生

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第四周

伤仲永

王安石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成长的烦恼

第五周

黄河颂

光未然

最后一课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_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第六周

木兰诗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黄河,母亲河

邓稼先

邓稼先

第七周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臧克家

音乐巨人贝多芬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莫泊桑

第八周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综合性学习:

我也追“星”

社戏

第九周

安塞腰鼓

刘成章

竹影

丰子恺

观舞记

第十周

口技

林嗣环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戏曲大舞台

第十一周

伟大的悲剧

茨威格

在沙漠中心

登上地球之巅

郭超人

第十二周

真正的英雄

短文两篇

共工怒触不周山

《淮南子》

夸父逐日

《列子》

第十三周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漫话探险

郑振铎

斑羚飞渡

沈石溪

华南虎

第十四周

5.24~

蒲松龄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马的世界

. ~

期末复习

迎接期末考试

六、本学期教研课题《 如何让学生走进名著》

1、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2、统筹安排、精心测算、安排时间

3、精选作品、明确目标、组织活动、激发兴趣

七、本计划应达到的目标

通过分析发现本学期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想尽一切办法稳定优良率,逐步提高差生成绩。班中有以下学生具有潜力可挖,于合新、杨晶波、田晶、王丽丽、张萌、张建、董梦凡等,让他们争取得到更大的进步。应该能及格的:李泽、王剑飞、刘中阳、王晨。学困生:李锋、艾凌霄、对这样的学生每次测试能进步一点点就可以了。

本学期我努力工作,力争将14名学生成绩保持在良好左右,并能让尖子生有更大进步。

为了实现以上计划,我在继续以前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的同时,还应加强对课改的学习与研究,在把握好教学的大方向的前提下,对教与学作出相应的调整,使学生在语文方面不同层次的有所发展。

初一语文教学案例范文7

一、学生情况分析

经过上学期的学习锻炼,突出的特点是:

1、学生对语文课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拓展

2、能大胆尝试和探究问题,开放性的问题有自己的见解

3、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科有浓厚的兴趣

4、课堂上有勇于带头的好学生,课堂教学开展较顺利

存在的不足是:

1、学习语文的习惯养成差

2、学习比较盲目,目标性不强

3、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探究意识不强

4、基础参差不齐,两极分化严重

5、积累较少,阅读面不广。

二、教学目标:

思想品德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打下基础。

知识目标: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地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人文素质目标: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三、教学设想

首先、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整合性。传统的目标设计有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重智能变化轻心理体验。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有机结合。

其次、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要使语文课由单一转向综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要实现由少民主、不平等、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平等、互动转变。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第四、要注意教学过程的活动性。尽可能把过去由自己包办的讲解、提问转化设计成学生的多种活动,不仅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而且让他们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融会贯通,烂熟于心。

第五、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应引进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去领略课堂里的精彩世界,要增强了语文课的吸引力,加速了学生盛知过程,促进了认知的深化。

第六、要注意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性。要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组织学生运 用自主、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第七、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性。要改变一刀切的评价机制,实行全面的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措施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我校的实际,本学期拟采用以下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做好开头的扭转工作,扭转以往不良的学习习惯。

7、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8、对学生进行双基教学,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9、根据当前社会形势,推行语文素质教育。

10、实行“双体互促”课堂教学,培养合作精神,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11、实行互批共批,以改促写的作文教学,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12、优化作业管理,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13、实行培优辅差,面向全体学生。

14、利用竞赛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5、让优生帮差生,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

16、课前一分钟演讲,包括自我介绍,新闻消息,小故事,成语解说等,锻炼表达能力

17、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

18、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

19、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五、培优辅差计划

主要措施:

1.培优重在拔尖,辅差重在提高

2.课堂上有意识给他们制造机会,让优生吃得饱,让差生吃得好。

3.课外辅导,利用晚修,文体课的时间,组织学生加以辅导训练。

4.发挥优生的优势,以优带差,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5. 对于差生主要引导他们多学习,多重复,在熟练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尤其是学习态度的转变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方面要花大力气。

6. 优生要鼓励他们多做创新的事情,在阅读和写作方面多下功夫。

六、教学要求

1、进一步增进对语文课的认识。

2、课前要提前预习,最低要求是扫清字词障碍。

3、增强自主、合作、探究意识,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4、加强课堂常规建设,养成良好习惯。

初一语文教学案例范文8

一次失败考试后的反思

我落泪了,当着学生的面。只因为学生超低水平发挥,期中考试考砸了,并且是到了让人匪夷所思的地步,我不只是羞愧难当,简直认为那是耻辱。

我担任一快一慢两个班,成绩一向不错。但是这次初三第一学期期中考那快班居然比我教的那慢班还要糟,于我而言,这无疑是五雷轰顶。那一刻我悲哀欲决,无语凝噎。

当晚晚上,灯下,我仔细翻阅试卷,反思失败原因。

卷面反馈:

默写错别字累累,阅读理解涂涂抹抹,作文随心所欲,书写龙飞凤舞。尤其是作文有超半数同学不及格。

客观因素:

一是自然英语老师刚刚走立刻任(初二的自然英语老师让其家长们硬性给“下岗”了),他们把时间抓得密不透风。二是期中考前班主任生病请假一周,又不声不响出去旅游一周。三是以班级为单位考试,改卷老师以为是慢班,下笔毫不留情。

学生主观原因:

一是学生敷衍了事,根本无视考试的严肃性。二是学生在自然英语老师的夹击下,没时间也没热情学语文。

我的主观原因:

一是为了赶教学进度没有相应的时间去复习。二是没有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用心性。

第二天教室里,我一脸痛苦,学生无语,甚至无人敢直视我,我明白他们也很难过。教室里出现了一种难以名状的气氛,最终还是我打破了僵局,说了下面一段话。

同学们,我想此刻大家必须与我一样深深体会到了什么叫做耻辱。这次考试你们几乎是全然没有认真的态度,更不用说学习的热情了,你们学习的动力哪里去了呢?

你们读书不只是为了自己,更就应是为了一切关爱你的人而读呀。我明白,此时你们无颜应对关爱自己的所有的人,尤其是父母。你们写下的每一个字都是对关爱你的人的一种回报呀,怎样能够如此随心所欲,无所顾忌呢?

人的知识能够因后天因素而不够丰富,但我们的情感依然能够丰富啊,我们活着,就就应学会感恩呀,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养育我们成人,我们何以为报呀!同学们,一张证明自己已经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学习的试卷我们总还交得起吧!

…………

语重心长的话说了一大堆,我明白这还远远不够。在此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认识到了初三学生的情商提高的很快,人文关照比较容易激活他们的学习动机。

于是,我给他们讲韩国的孝道,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给他们读老人院墙壁上的文章《孩子,我只想你牵牵我的手》,甚至给他们讲“二十四孝”……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了猛烈的撞击,他们的随笔中于是随时能够看到“感恩是一种幸福”,“给予父母快乐是一种幸福”等一些感人的东西了。

我还明白学生有一颗驿动的心,我给他们超多的阅读有关感人至深的文章,如《生命在那一刻灿烂无比》,说的是丈夫在出车祸时,把生的期望留给妻子;《生死伴侣》,感受相濡以沫,生死相依的动物情感故事;《臭臭的故事》,感受身为人母,为儿子的离去而痛不欲生,撕心裂肺的情感……我要学生感受到我们的身边真情永驻。

我还引导学生走进名人心里,走进名著,虽说离中考的日子不多,而我却尝到了磨刀不误砍柴工的甜头,期末考试学生大翻身,三率都为最优秀。

然而在中考前半个月,又出现了一件意外的事故,我因飞车抢劫致伤住院了,我开玩笑地对来看望我的学生说,老师会不会遭受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创伤呀?学生笑着说,老师,我们会是那种人吗!中考成绩肯定能让你精神焕发,好好养病吧,别担心!最后学生真的如我所愿考出了优异的成绩。

我欣慰了。

我的反思:

一、人文关怀要渗透到知识传授之中

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幸福》一书中f:“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

确实,这一次惨遭滑铁卢使我明白了这天的语文教学不能脱离人文教育。

要使学生真正的走入语文殿堂,首先要从情感层次上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学习的热情。后一阶段我针对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态度不好,目标不明等问题做的一系列工作,就是以语文人文性的特点激活了他们对语文的学习热情。

二,以用心态度消除挫折,营造良好的群体心理气氛

崇高的目标是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强意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是战胜一切困难和挫折的巨大力量。而实现一切崇高目标的前提首先要拥有一颗爱心,有爱才有一切,于是我力求让学生感受到关心和爱每一个关心和爱我们的人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拥有愉快的情绪,去实现自己的崇高的目标。

在充满关心和友爱气氛的群体中,遭受挫折的个人会从中获得战胜困难的力量。于是我的语文课堂的人文关怀凸显出了它的作用,那些闪烁着人性光环的撼人心扉的故事,那些善待生命、热爱生命的人……唤醒了学生懵懂的心灵,走进了他们的心灵世界,最后他们众志成城打了个漂亮的翻身战。

《卡尔·威特的教育》中有这么一段话:“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和种子,就会有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有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有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收获,就会有命运的收获。”

但愿我的园丁生活也有丰厚的收获!

初一语文教学案例范文9

《献给母亲的歌》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多侧面认识母亲,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2.学会用恰当的方式向母亲表达情感;学会理性得思考母爱及其内涵;

3.培养用多种表达方式表达真情实感的潜力.

教学重点:

4.多侧面认识母亲,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

培养用多种表达方式表达真情实感的潜力.

教学难点

学会用恰当的方式向母亲表达情感;学会理性得思考母爱及其内涵.

教学准备:

1.自制幻灯片课件;

2.有关母亲的歌曲;

3.学生搜集的有关母爱的图片等资料.

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

《献给母亲的歌》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综合活动课.结合本单元的五篇课文,在学习名人关于母爱等的文章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母爱的认识和理解.本节课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教育.

学生分析:

初二学生已经能领会课文中关于母爱等的文章,加上他们数十年的生活经验,只要他们能按要求去认真搜集相关资料,并加以体会,在指导、感悟、交流中体会母爱及其内涵.

设计思路:

本节课,透过“道不尽的母爱”p“剪不断的脐带”p“多角度看母爱”p“报得三春晖”等四个环节,让学生一步步到达预期的学习目标,在作业以“母爱”为话题的写作中到达高潮.

教学实施:

首先放《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碟导入.然后大屏幕出示学习目标.师生展示相关资料。由《烛光里的妈妈》引入下一个环节,在歌曲《母亲》中结束本课。

教学实录:

1.导入新课:

师(大屏幕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请同学们欣赏歌曲。

生(认真欣赏歌曲)

师:这首歌曲是歌颂谁的?

生(全体):母亲。

师:的确,在这个世界上,母亲是与我们的生命联系最紧密的人。当我们思念家乡时,当我们身处困境时,母亲就是我们最坚实的感情依托。此刻,让我们再次融入这种人类最完美的感情中,同唱一首献给母亲的歌。

师(板书课题,大屏幕出示学习目标)

师: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一,多侧面认识母亲,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二,学会用恰当的方式向母亲表达情感;学会理性得思考母爱及其内涵;三,培养同学们用多种表达方式表达真情实感的潜力.

师(大屏幕出示:道不尽的母爱:1描述母爱的诗歌p小说p散文等文学作品.2新闻报道过的与母亲有关的感人事迹.3描述动物世界母子之情的作品.4展现母亲形象的绘画p摄影p歌曲p广告等作品.5与母亲的格言p俗语.)

师:母亲的形象被无数人描绘过,母亲的品格被无数人赞美过,或用文字,或用画笔,或用音乐,或用镜头······虽然这些作品来自不同时代,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但那份真挚的感情是一致的。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提示归纳你搜集的资料,谈一谈这说不完道不尽的母爱。

生:版画〈〈为奴隶的母亲〉〉讲的是一位母亲悲哀得将自己的儿子献出去的故事。

师:为了国家,母亲忍痛割爱。

生:为了让儿子成才,孟母三迁。

师:望子成龙,拳拳爱子心。

生:“岳母刺字”流芳百世。

师:伟大的母亲。

生:课文中胡适的母亲很值得学习.

师:你能联系课文,值得表扬.

师:同学们精彩感人的发言充分展示了母爱的博大精深,也说明了母亲与孩子是相依为命的。生活常识告诉我们,孩子出生时,脐带被剪断了,但与母亲精神上p感情上脐带是终生难以割断的。十几年来,母亲一向无微不致地关怀着你,但是沐浴在母爱中的你是否真正了解你的母亲?如果你对你的母亲有些了解,请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你的母亲好吗?(大屏幕出示:剪不断的脐带:1母亲的生活经历,喜怒哀乐,她对事业和生活的梦想和追求。2母亲十月怀胎和一朝分娩的甘苦。3母亲在养育子女过程中的酸甜苦辣。4母亲对孩子的期望和追求。)

生:这是我和妈妈的照片。我生下三天脚就流脓,妈妈就用嘴吸脓汁。

师(鼓掌)

生(全体鼓掌)

生:妈妈生我时难产,两天两宿,痛得她昏死过好几次。

生(哭泣):这是我妈妈的遗照,分娩时为了保住我,她选取了自己死亡。她只看了我一眼·····

师:谁明白自己妈妈的生日?

生:四月初七.

生:一月二十三.

师:谁明白母亲节是哪一天

生:五月的第一个星期日.

师:下面让我们点燃母亲生日的腊烛,看一看烛光里的妈妈.请欣赏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放课件)

师:一曲《烛光里的妈妈《让我们看到母亲对于我们的幸福是多么的重要.有人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同样,母爱的真挚是相同的,但母爱的表现形式又各不相同.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会,从以下几个方应对自己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发表看法.(大屏幕出示:多角度看母爱)

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生:每当我与别人打架或闹矛盾时,妈妈总是先批评我.这让我学会了遇事先找内因.

师:古人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你已经做过什么,以后打算怎样做?请同学们结合大屏幕,先在组内讨论交流,再举手发言。(大屏幕出示:报得三春晖:1举几件倾注母亲关爱的小事,谈你的感受;2狐狸的母亲在孩子长大后把它赶出去,让它独立生活。你怎样看待这种行为?3你对自己的母亲作一个客观的评价。)

布置作业:

师:刚才我们谈了许多,谈得很精彩。如果把刚才所谈的用手中的笔记录下来,就会成为永久的回忆,好吗?

生:好!

师:这天的作业是,写一篇以“母爱”为话题的话题作文,800字以上。

结束:

师:让我们起立,共同说一句“母亲,你辛苦啦!”好吗?

生(全体起立):母亲,你辛苦啦!

师:此刻,我们真正了解到:母亲是这个世界上最平凡而有最伟大的人,母爱是人世间至尊至圣的感情。但是,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我们对母亲的深厚感情,那么就让我们永远传唱献给母亲的歌吧!(播放歌曲《母亲》)

教学反思:

《献给母亲的歌》是本单元的一节综合性活动课。在这节课上,我按五个环节设计教学流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新知,畅所欲言,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课前,同学们按要求做了充分的准备,搜集了超多的相关资料,有文学作品,图片,照片,对联,格言,俗语,还有根据亲身经历写的短文。他们真正做到了动手动脑动笔动口。因此,他们能谈得出,谈得生动感人,他们的语言中不时迸出智慧的火花,不少同学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他们的情绪感染了我,也感动了听课的老师们。

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由母爱升华到对祖国的热爱,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完成了德育目标的教学。作业又将口头表达在次转化为书面写作,既提高了同学们的口头表达潜力,有锻炼了他们的写作潜力,水到渠成,一箭双雕。

这节课,唤醒了同学们的潜在意识,促进了他们的发展,真正体现了新课改的精髓。不但锻炼了他们搜集资料的潜力,口头表达潜力,写作潜力,而且升华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研评价:

张培习老师的《献给母亲的歌》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如让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合作交流,用心参与,畅所欲言,动口动手等,都贴合新课改的要求。

首先,课前准备落到实处。这既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潜力,又使他们养成动手的习惯。教师的课前准备也很充分。师生互动,课堂气氛很活跃。

其次,教学目标能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设置知识p潜力p德育目标,循序渐进,易于实施。

再次,教学流程好,情景创设恰到好处,使学生的用心性高。小组讨论热烈,学生发言精彩,教师引导适时到位,师生配合默契。爱国主义教育水到渠成,写作训练一石三鸟。

总之,本节课真正把新课改要求落到了实处。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时间稍长了些。

初一语文教学案例范文10

《摩挲大地》的话语是山水的、人文的,又是本真的、诗性的。

山水与人文交织在一起,实现了话语更新,形成了独特的感性叙事,这与着重于抒情或议论有很大的区别。这种感性叙事也许是他的一种“反叛”,是对做一点学问就单调和窘迫的摆脱和背离。他一再申诉散文和小说的叙事功能,他认为叙事是文学之本,抒情和议论都应以叙事为基础,因此他希望中学里的作文教学应加强叙事训练,缩小抒情和议论的比例,并把它们沉淀在叙事之中。但是,由于抒情常常被误会成“文学性”,议论常常被误会成“深刻性”,叙事历来不被充分重视。但在《摩挲大地》中,几乎不见单独的抒情,偶有较长篇幅的议论,但主体部位一定是叙事。最佳的议论也都渗透在叙事之中。叙事之前的议论,只是介绍性、引入性、铺垫性的手段,为了引出叙事。即便渗透着议论,他叙事的基本途径也是挖掘感性,努力寻找能被五官感觉捕捉的信号。

随着叙事的进展,铺展出一个感性场景,使读者身临其境。这是感性的大舞台,舞台中央精神闪耀,舞台之下,所有观众都随之喜、随之悲、随之呼喊、随之心痛……获得了最完整的精神梳洗。我认为,这种感性场景的展示,与余秋雨从事过戏剧专业有关。反观现当代别的散文作家,就很难看到这种感性场景。

《摩挲大地》的话语是本真的,几句平白无彩的话,却把素昧平生的读者深深吸引了。看看第一篇《道士塔》第一、二句:“莫高窟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片空地……”朴素得让人看得无比清澈。文字间有大量信号足以证明,余秋雨先生是很能雕刻文字的,可以雕刻得非常优美,但他放弃了这种雕刻,把个体、局部的装饰让给了叙事的感性舞台,把缤纷的色彩更多的让给了触觉、听觉和心理知觉。他让所有的语言都回归内容之中,充分负载不同的内容。这样的文字,这样的语言进入了一种无障碍状态,具有了承担一切思想、感情和哲理的可能。

话语同时还是诗性的。余秋雨创造了一系列他自己的话语。在余秋雨心目中有一种特别的执著,有一种文化中心主义的诗学,文化就是生命,生命就是哲理的诗学。他的一切独创的话语实际上是以文化、个体生命为本体的话语。以文化个体生命价值为核心,他对文化话语进行了诗学的和哲理的阐释:不管是成都平原的都江堰,还是东北的宁古塔,不管距离多少遥远,时间多么久远,然而在他看来,都是承载着活生生的生命的历史,文字间流露出人的温情和激情,“这才是文化,这才是人,这才是生命”。余秋雨的杰出之处就在于他用人格建构的话语重新阐释了自然山水。他抛开了传统丰厚的经典话语,超越了对于有形的自然景观的欣赏和玩味;选择了与自己灵魂相通的无形的历史文化景观,在相互阐释的过程中,“相互生成”了一套他个人的话语,以这样的话语来展示对于文化人格的追求、分析乃至批判。

初一语文教学案例范文11

一、指导思想:

转变思想观念,强化质量意识,继续深入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以新课改为契机,以提高质量为主题。坚持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方针,努力培养一批有扎实、活泼、语感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语文能力强的现代中学生。

二、教学内容分析:

第一,构建新的教科书体系。这本书力图构建语文综合实践体系。按人与自我(人类、生命、人格、人性、人生等)、人与社会(社区、群体、家庭、民族、国家等)、人与自然(自然环境、生态等)三大板块组织教材,每个板块分若干单元(主题),每个单元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两大部分。

第二、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各个环节的设计兼顾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力图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同时,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教科书内容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培养扎实的语文基本功与开发潜在能力、创新能力的统一。

第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内容和设计上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进取精神,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各自的发展空间。阅读部分,选文的练习和提示,都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发现、自主建构文本意义,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理解。便学生在阅读中不仅仅是获得信息、汲取知识、而且是发现自我、充实自我。写作、口语交际部分,注意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展示独特个性、使学生的学习写作和口语交际,成为他们健康人生重要开端。尤其是综合性学习部分、突出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自主选择确定活动内容和方式、突出合作性,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培养创新精神。

第四,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申学习语文。这套教科书力图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变成读写听说的不断实践的过程,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

第五、力求建立开放、有弹性和富有活力的教科书体系。教材体现了课内外和校内外的结合,使教科书由课内走向课外。

可以看出,教材选文文质兼美,难易适度,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适合学生学习。

三、教学目标

新课程教材的教学目标,不再是教材的教学目标,而是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教材只是例子,重要的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

1、掌握初一(上)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本册书上的课文,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4、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

5、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

6、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7、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贯穿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

四、具体工作及措施

(一)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本学期在教学工作时,要加强业务理论学习。学习新课改的有关理论知识,以便使自己更快更好地适应新课改教学;有意识地加强自身业务能力训练,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认真学习新课改理论和教学方法

教学之余,有目的地学习新课改理论,以用于教学实践。平时教学注重教学方法的积累与运用。有意识地学习优秀课的成功的教学方法。把握一些重要的方法,做好初一语文教学工作。

2、认真备课

本学期将在上学期的基础上,加大备课力度,认真领会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基础差的特点,明确教学目标,抓住教学的重难点,从而做到有的放矢,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使学生对当堂所练内容能当堂消化。保证课的质量。

3、认真学习新的好的辅助教学手段,尽力付之于实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利用好电化教学。

(二)认真做好指导和批改工作

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太差,对语文知识的接受能力也较差,但是大部分同学的语文学习能力还是很高的,并且有很大的积极性。本学期将有目标、有目的地加大对部分学生的课后辅导,尤其是作文的指导。

认真做好作业批改和反馈工作。要课后作业,并且及时批改,认真分析学生的作业中存在的优缺点,并及时反馈,杜绝学生作业重复犯同样的错误。以提高学生的作业质量。

有目的地做好作文指导和批改工作。作文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学生一上作文课就愁眉苦脸,他们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本学期将认真指导学生作文,鼓励他们多关注社会,观察生活,注意从生活中搜集素材,要写出自已的真情实感。平时多给学生创造写作的氛围和写作的灵感,使他们真正地爱上作文。能写出真正的内容。课后加大作文批改力度,分析好学生作文中的优缺点,在反馈时让学生注意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上好作文批改课,让学生相互批改,让他们自己发现别人作文中的优缺点,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热情和作文能力,也从而提高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

(三)努力做好提优补差工作

初一学生中,有很多语文成绩差的学生,仅有个别成绩好的。为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本学期决定加大力度,做好优生的提高工作,主要措施如下:

(1)、巩固基础知识,把学生所学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有计划的巩固。加大字词的理解掌握。

(3)、加大阅读能力的培养,有部分学生从未看过什么文学书籍,因此知识面太窄,平时做题理解能力上不去。本学期将有意识地指导他们阅读分析,鼓励他们广泛地阅读,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他们的文学视野。

(4)、提高作文水平,鼓励学生多写多练,力争每天一篇日记,并且保证质量。教师做到及时批改,每周进行一次作文训练并尽量找相同题目、相同体裁的例文让其比较,以扬长避短,提高作文能力和作文质量。

(四)、教学措施

首先、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整合性。传统的目标设计有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重智能变化轻心理体验的缺点。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有机结合。

其次、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要使语文课由单一转向综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要实现由少民主、不平等、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平等、互动转变。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第四、要注意教学过程的活动性。尽可能把过去由自己包办的讲解、提问转化设计成学生的多种活动,不仅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而且让他们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融会贯通,烂熟于心。

第五、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应引进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去领略课堂里的精彩世界,要增强语文课的吸引力,加速学生认知过程,促进认知的深化。

第六、要注意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性。要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组织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第七、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性。要改变以往一刀切的评价机制,实行全面的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加大科研的研究力度

本学期将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加强业务理论学习的辅助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科研活动增强现有课题的实践研究力度。

不断吸收和借鉴成功的教学改革经验,争取多写经验论文。

六、结合相关材料,重点文章,进行思想教育。

在教材中,有很多德育教育的好素材。因此,教学中要合理地把握这些文章的特点进行思想教育。通过学习,加强学生的生命体验,使学生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人间的关爱与温情。从散文诗中,捕捉作家们的情感律动,去感受他们心灵的无限风光。保护自然是每一个人的责任,从环保材料中教育学生树立环保意识。所以,通过课文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学习古代感事抒怀,借景言情的名篇,帮助学生掌握重点文言文。学习古人高尚的品质、博大胸襟及远大的政治抱负。课上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时,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能力,从总体方法到解题技巧,系统指导,反复锤炼提高语文素养。

初一语文教学案例范文12

七年级地理教学案例

七年级地理(上)教学案例----巧识经线、纬线

一、案例背景:

七年级地理新教材容基础性、实践性、趣味性、统一性于一体。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的基础。因此,教学中应避免照本宣科,让地理教学成为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来掌握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

二、案例主题:

七年级地理新教材中经线和纬线是地理这门学科的基础知识。也是进入地理这门学科的门槛。仔细一想,这也是很正常:学生刚刚由小学刚升入七年级,他们想到的,看到的,是简单的知识、简单的平面,还没有形成空间的概念,怎样让他们从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到来具体领会经线、纬线的特点,经纬度的变化规律及经纬网的意义呢?我先后想到了3种教学方法:

第一、图表讲解法。用这种方法学习经纬度变化规律比较直观,但是启发学生空间思维将会差一点。

第二、观察地球仪。观察地球仪是一个很有效的学习方法。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但是地球仪有很多的图例和注记,有时会干扰学生完成学习目标。

第三、利用多媒体。教师可以精心播放课件。但这是一个“富贵奢侈”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资源不好的地方,无法使用。如果能用一根铁丝

就能代劳,我们何尝不用身边的事物来化难为易呢?同时,可以让学生形成观察生活,走进生活的大课堂的好习惯。

三、案例过程:

上课前,我把准备好的铁丝带进教室。学生们瞪大眼睛,好奇地看着我和铁丝,有的学生干脆问:“老师,你拿铁丝干什么?”,我说:“是上课要用的!”于是,学生焦急地等待着。上课的铃声终于敲响了。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球仪上有很多条线,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线。”点两名同学上黑板操作,师演示铁丝按地球的自转方向绕赤道一周截断,截断的铁丝定型成圆。再请两名同学上黑板操作,师发出指令:把铁丝按地球的自转方向绕地球一周截断,截断的铁丝定型成圆。,同样方式在地球上不同部位,再绕四次,分别定型成圆。收集截下的圆圈,让学生回顾刚才的活动。并观察每条纬线,师问纬线的形状?长度是否想等?指示什么方向?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呈圆形,长度不相等,指示东西方向。同样,师演示铁丝连接北极、南极同纬线、经线垂直并截下,收集截下的几段铁丝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学生很容易归纳出经线的特点:形状呈半圆形,长度相等,指示南北方向。师把一组纬线分别标上度数。并讲解纬线的度数是为了区分每条纬线。让学生观察纬度的划分规律,南北纬的符号,度数变化范围及其规律。 同样给一组经线表注度数。让学生观察本初子午线的确定,东西经的划分及符号,度数范围及变化规律。通过观察学生很容易掌握纬度和经度的知识。师把经线和纬线组成经纬仪。并在经线和纬线相交处设一个图标,介绍图标的地理位置,

再设几个图标让学生介绍。再出示几个地理位置,让学生寻找图标,开展游戏。学生们就从此中明确了经纬网的用途――确定地球表面上的任意一点。学生掌握理论后运用到实践:海上搜救等等。这样一来,学生不知不觉理解了经纬网,化难为易从而走进了地理课的大门。

四、案例分析与反思:

地理课上有很多知识需要学生去理解,去想像。例如:地球的'形成、经线与纬线、经纬网、昼夜交替、四季的形成、世界的地貌、世界的人文,有时很难理解和想像。但是,一旦找到关键,也许一个比喻、一个模型、模拟动作就能巧妙的解决。 经纬网一直是学生感到比较头疼的地方。想想学生的特点、想想难以理解的原因,于是我采用“寻根究底”的方法。让学生一点点的进行知识构建,即由纬线、经线的特点到纬度、经度的变化规律,最终到经纬网的意义。在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中学生亲自操作,完成知识的理解并牢固的掌握。在使用这个案例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兴奋、认真的完成每个环节,总结每一个归纳的知识点,较成功的理解了经纬网这个相对较难的基础知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既学得了知识,又培养学生发现生活、利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初一语文教学案例范文13

其次,向学员进行灌输。我们在新生入学后,即开展这项工作。在入学教育中,将三年的学习过程和要达到的培养目标给学生讲清楚,使每个学员都知道要做毕业论文,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关注论文撰写工作,注意收集有关信息和资料,为论文撰写作好思想上的准备。

(二)加强平时教学管理。毕业论文的撰写,需要大量知识的储备和积淀。因此,在平时教学工作中,我们要求主要课程的面授辅导教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将学科前沿问题介绍给学生,让有兴趣的学员积极思考、研究,为日后论文的选题打底。引导学员关注现实问题,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学生视野,不迷信,不盲从,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做法和程序

1.发放任务书。对于作论文的班级,开学第一次面授课即进行集中辅导,同时将毕业论文写作要求,时间安排,指导老师联系方式,指导老师简介等信息发给学生,人手一册,使其明晰工作任务,合理安排时间,按任务书的程序进行。

2.学员选定题目后,由指导老师将所指导学生的题目统一送指导小组进行审定,严把选题关。待论文提纲出来后召集所有指导教师开会,集体审核以免出现雷同现象。

3.初稿完成后,召集指导教师会议,通报情况,解决在写作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4.论文完成后,由指导教师将论文正稿、指导记录表送学校论文指导与答辩工作领导小组,电子稿发往学校公用信箱,学校组织有关人员逐篇进行审阅,若出现不合格的,责令其修改,直到符合要求为止。

(四)严格要求与关爱学生相结合

2.在执行标准时,无论是谁,坚决按论文标准执行,在标准面前人人平等,坚持底线不动摇。

3.对于那些在写作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和有抄袭现象的学生,要求指导教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耐心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其端正态度,认真修改或重写,不能与学生发生对抗情绪。

5.对指导教师的职责、权利和报酬,指导之始就明确,报酬与效果挂钩,做到奖惩分明。

初一语文教学案例范文14

关键词: Go for it;教材重组;原则;方法

Go for it!(《新目标》)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与美国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合作编写的。它以话题为主线,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模式,融合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形成一套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教师若能灵活运用这套教材,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只教教材,远远达不到预期效果。好生吃不饱,基础薄弱学生只是蜻蜓点水,重点没掌握。这呼唤当今教师改变传统的教材观,改变把教材当作教学的“处方”,迷信教材,按部就班,不敢跃雷池半步。什么是教材观?教材观即人们对教材本质及功能的认识,它反映了教材使用者对待教材的态度与方式,它从根本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

本人作为一线教师认为Go for it!教材表面上,内容较少,部分内容跳跃较大,前后联系不紧密。这就需要教师采用正确的教材观对Go for it!教材进行重组,树立课程意识,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

一、 重组原则:根据本校本班学生实际情况重组教材

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是教学的主体。新课程标准提倡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案例:Singapore、Australia、The United States、Canada、France、The United Kingdom、China、Japan、

Where’s your pen pal from? Section A

教材处理思考:国名不仅是重点单词,也是学生认为较头痛,难掌握的,较枯燥的单词。词汇教学不仅是带读,拼读,更重要是引导学生由意义到文化,由文化到思维,使学生对词汇学习产生兴趣。这样,不仅锻炼了思考能力,而且训练了用英语思考的能力。所以让学生在初一下学期仍然对英语报有极大兴趣,成为我教学设计的“隐性”目标。本人执教基础较好,以“静”为主的A班与英语基础偏弱,以“闹”为主的B班,学生活泼开朗,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材处理方式:根据两班的实情,删去了有实无意义的活动Section A 1b(直接在图上对八个国名画圈及1b的内容),采用两种不同方式对教材进行重组。

为激发A班学生的兴趣,改用幸运52”形式,增加用英语抢答世界地理常识,如“哪个国家叫做狮城”等。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拓展学生的人文地理常识,符合A班的静中取闹。而在B班,则采取形象直观的卡片,我将八个国家五颜六色的国旗图案分别画在卡片上,反面写上英语单词。采取学生积极性提高了,注意力集中了。课后检测两班学习效果,比重组教材前测试成绩提高于20%。

二、重组方法

1.增加

案 例: 学习西方文明礼仪。

初一语文教学案例范文15

《端午的鸭蛋》教学案例

课前准备

1.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本单元课文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涉及的文章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及民间艺术妙趣横生。包括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萧乾的《吆喝》,冯骥才的《俗世奇人》等。

介于课文特点,本单元的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从文章本身出发,以语言为教学立足点。在教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朗读,并品味文中重要的句子,注意语言的感悟和积累,加强仿写训练。

2)培养学生的自学潜力,学会自己动手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和体验。

3)充分体现新课标“注意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精神。利用当地民风民俗,引导学生从教室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是语文教学更鲜活,更搞笑生动。

4)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2.资料搜集:

1)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龙舟节、粽包节等。时在农历五月初五,并有小端阳(五月初五)和大端阳之分(五月十五)。

2)端午节的起源,普遍说法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另也有说是纪念替父雪耻的伍子胥、安贫守节的介子推等。

3)端午节的礼俗、食俗。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因此自古就有段无避恶去毒的礼俗。如悬挂菖蒲、艾草、石榴花、大蒜和龙船花;驱除蛇蝎等五毒;饮用雄黄酒、朱砂酒、菖蒲酒;小儿挂香袋、系五彩丝;赛龙舟;吃咸鸭蛋,吃粽子等。都取避邪之意。

案例分析

学生第一次系统的接触类似资料的文章,而且学生的朗读用心性不太容易调动的起来,因此在涉及本案例时,我就注重了课前的准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用心性。

学生对于历史典故和民俗故事会有比较浓的兴趣,而且自己搜集资料也会更有成就感,因此以次作为导入,介绍相关的民风民俗,让学生更快地进入主角。

初一语文教学案例范文16

市场经济中“生产”和“消费”的理论告诉我们:消费决定生产的方式和数量。消费促进生产,如果把学校培养出学生比作生产的话,那么社会对学生的需求就是一种消费。时代在前进,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对人才类型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改变。生产出逢时对路的“产品”、产学结合是当下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来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是大部分同学的首选。但是,就当前中国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来看,更重视语言和文学的理论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在这方面投入的资金和人力也很大。相对来说语文教学等实践方面则被忽略了。很多高校包括重点大学都会用很大一部分时间来开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课程,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和语文教育学这些实践性课程则相对薄弱,这就造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一个困惑——学不能致用。针对这个问题,笔者提出以下两个方面的建议:

1.优化课程设置

首先应该提倡创新性课程设置。身为母语教学的语文教师,他们是对后代人影响最早,也是最久远,最深刻的群体,中国的人才是否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教师的教育方式息息相关。因此,教育观念非常重要。高校汉语言专业必须培养学生的前瞻性、创新性观念,为中国的创新教育培养一批预备队员,以便他们把这种精神一代代传习下去,为中国未来的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要优化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就必须对传统的“一听到底”,“满堂灌”的授课方式进行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过于封闭,很多同学都带着“熏”和“浸”的意识在听课,当然,这种听课方式可以好好的感受大学教师的学者风范,体会他们滔滔不绝,声情并茂的讲述,但是,很多同学听完后脑子里面什么都没留下,也从来不思考,自己应该怎么样去让自己以后的学生学到一些东西。所以,优化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应该把学生纳入课堂中来,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真正做到“熏”、“浸”之后的“刺”和“提”,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改革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增强课程的人文性品格。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大特色是它的人文性,学生不仅在本专业可以学到关于汉语言文学的系统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在本专业感受到强烈的人文关怀。这对于学生将来步入教师队伍具有不可忽略的意义。增强课程设置的人文性同时也是为了回应新课改和新热点,做到教学联系实际,当下小学和中学教学都提倡人文教育,对小学生、中学生实施人文关怀,给学生减压,所以,在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加入人文性元素是对同学自身的发展同时也是社会对教育者提出的要求。二是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具体来说就是把学生纳入课堂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学生只要带“两只耳朵”去上课的方式。例如,教师可以先把要讲授的内容告诉同学,让同学们预习,然后在上课之前每个学生都要提一个问题,看看谁的问题最具有建设性。

2.提高实践能力

实践是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提高自己能力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他们不仅仅要通过理论性的课程汲取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通过实践课程掌握扎实的实践知识。作为一个教者,他必须知道“教什么”和“怎么教”,不懂得实践,就有“心中浪翻浪,口中不见波”的感觉,学得再好,不懂得教,也不是一个好老师。究竟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呢?改变传统的实习方式势在必行。老一套的实践方式无非是在大学的最后一年出去实习一个月,这种方式可能对某些同学有用,但是它只是给同学一个实践机会而已,并没有在观念上给学生们一个实践的转变,有很多同学并不能适应角色的转变,等到自己适应老师的角色之后实习已经完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关键是从观念上的角色定位,也就是说让学生一进大学就有老师的观念在他心中,在大学四年间,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学生的实习期间。这就相当于每个学生都有四年的工作经验。

初一语文教学案例范文17

关键词:中职学生 学习比例 调查研究

课 题:此研究总题目为中职学生学习比例的校本研究,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中职学生学习比例的调查研究,第二部分为中职学生学习比例的实验研究,此文为第一部分。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培养制造业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是技师学院的使命,中国制造不仅对技术技能人才有数量的要求,更有质量的要求。而质量源于课堂,中职学生的学习质量如何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笔者在某中职学校通过问卷调查、教学日志等方法进行数据收集,然后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

中职学生的学习质量可以从三个指标来看:学习的人数(A),不学习、不违纪的人数(B)和不学习且违纪的人数(C),这三者之比就是中职学生的学习比例,也是本研究要探究的问题。本研究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其中前四个方面是定量分析,后三个方面是定性分析。“中职学生学习比例问卷调查”反映的是某中职学校全校学生的学习比例,“英语学科七个班学生学习比例统计”反映的是某教师英语课堂学生的学习比例,“某班级五个阶段学生学习比例的变化”反映的是一个班级在两年内学生学习比例的变化,“某班级课堂行为观察数据”反映的是一节课的学生学习比例,个案研究一是由学习到放弃学习的刘同学的案例,个案研究二是由守纪到违纪、再到守纪的宋同学的案例,个案研究三是一个反教育的案例。

一、中职学生学习比例问卷调查

“中职学生学习比例问卷调查”的结果反映的是某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比例。此次问卷调查从全校20个班中抽取了20_级7个班级的学生作为样本,从7个班级的25位任课教师中随机抽取10位教师,作为全校60位教师的代表,此问卷结果具有一定的可信性。

7个班级的人数分别为:40人、30人、32人、20人、16人、12人和4人,平均人数为23人,有3个班级的人数在均值以上。10份问卷中,学习的人数比分别是40%、25%、30%、37%、20%、10%、62%、83%、50%、66%,平均为;不学习、不违纪的学生比例分别是30%、65%、40%、47%、70%、80%、38%、17%、50%、34%,平均为;不学习且违纪的学生比例是30%、10%、30%、16%、10%、10%、0%、0%、0%、0%,平均为。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A∶B∶C= 40∶50∶10,后两项之和为60%,也就是说只有少数中职学生学习。从此数据可以得出,中职学生的学习比例为4∶5∶1。调查问卷内容见下表。

中职学生学习比例问卷调查

尊敬的老师:

您好!

为了解中职学生的学习比例,就学生学习的人数(A),不学习、不违纪的人数(B)和不学习且违纪的人数(C)三个方面进行调查,问卷不署名。

对这三个概念定义如下:(A)在预习、听讲、读书、答问和练习等学习环节中只要能做到一项就算为学习。(B)自己不学习,但是不对其他同学学习和教师上课构成干扰,或者干扰不大,可以忽略。(C)在教室里面随意讲话等有声音干扰听觉环境,下座位和走动等有空间的位移行为干扰视觉环境;有其他违纪行为且不听老师劝阻,且有抵触语言和行为。

您班有______人,其中A=_______人,B=______人,C=______人。

感谢您的参与!

××年×月×日

二、英语学科学生学习比例统计

某英语教师任教七个技能高考班级,其中20_级四个班级(1班~4班),20_级三个班级(5班和6班),人数分别为22人、20人、42人、30人、36人、28人、36人,平均31人。七个班级三项数据的百分比分别为:一班23∶77∶0,二班20∶65∶15,三班19∶52∶29,四班27∶67∶6,五班14∶86∶0,六班29∶68∶4,七班17∶61∶22,这三项数据的均值为21∶68∶11。

从以上数据可见:第一,各班有个体差异,学习的学生比例从14%到29%不等,不学习、不违纪的学生比例从52%到86%不等,不学习且违纪的学生比例从0到29%不等。我们高兴地看到有两个班级几乎没有不学习且违纪的人。第二,从总体来看,一个班级平均31人,A类学生6人(20%);B类学生有21人(70%);C类学生多达4人(11%)。第三,这个统计结果反映了教师本学科学生课堂学习比例的共性。总体来说,一个班A类学生只有20%,B类学生有70%,C类学生有10%。第四,这七个班学生的学习比例是2∶7∶1。

中职学生学习比例问卷调查和英语学科学生学习比例统计两个结论有相近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因为受到五个因素的影响:调查时间不同,调查班级不同,班级特点不同,调查的学科不同,调查的教师不同。但是两个数据总体一致:三项指标中B类学生最多,C类学生最少,且所占比例相同,都是10%,A类学生比例居中,且B类+C类学生比例超过半数,即中职学生大都不爱学习。在总体一致的前提下,2∶7∶1的比例更客观准确。

三、某班级五个阶段学生学习比例变化情况

20_级3班是全校人数最多、走读生最多、学生最具个性、纪律最差的班级。这个班五个阶段三类学生的学习比例为:入学后一个月比例为30∶50∶20,第一期末比例为20∶50∶30,第二学期比例为15∶60∶35,第三学期比例为13∶70∶20,第四学期比例为10∶80∶10。

在这五个阶段,A类学生比例从30%降到到10%,人数越来越少。在9月时,还有30%的人学习,这是初中学习的惯性。到第一期期末只有20%,是因为学生看到技校对学习的要求不像初中那么高,于是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B类学生由最初的50%逐步上升到80%,这说明经过两年的教育和个体成长,学生在学习和守纪之间找了一个平衡点。有些原来学习的人退一步成了不学习也不违纪的人,也有原来违纪的人经过教育和个体成长,进入到了不学习、不违纪的层次。

C类学生由20%上升到35%,又再下降到10%,这个曲线变化过程说明,有些学生经过多次试误,发现还是按教师的要求,守纪才是正确的,有些人也结束了青春逆反期,变得守纪了。

此统计说明A类学生越来越少,最后直到10%;B类学生越来越多,直到成为占80%的绝大多数。大多数人都经历了从不守纪到守纪的过程,而且第一学期遵守纪律情况最好,第二学期最差,第三、四学期因为学生长了一岁,懂事些了,也大都经历了试误的过程,终于找到了正确的价值观,所以到毕业时守纪的人数呈上升趋势,这说明了学生们的心理和价值观的逐渐成熟。

C类学生越来越少,直到10%。这既是教师教育的结果,也是学生个体成长的必然。

最后结论如下:学生学习比例从最开始的30∶50∶20到最后的10∶80∶10,这个比例是变动的。这五个阶段的学生学习比例的发展规律是A类学生越来越少;B

推荐阅读:

意见书的格式及范文(优选32篇)

求职信模板范文50字左右(精选37篇)

企业骨干申请书范文(汇总29篇)

文案策划模板范文(汇总10篇)

新闻消息写作范文600字(必备9篇)

开挖管道的施工日志范文(精选3篇)

标签: 范文 语文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