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解读论文范文 第一篇
谈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
段笑波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多媒体技术 正文:
一、多媒体教学的定义
二、多媒体技术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释疑解难,而且可以创设情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引起情感的共鸣,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1.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直观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直观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时的创新欲望和潜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全方位地调动小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
2.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新颖的情境,释疑解难。
情境可摆脱时空的限制,形、声、情并茂。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变成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一方面的功能,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由此可见,应用多媒体技术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不可顾此失彼,不可滥用多媒体技术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滥用多媒体技术,过多依赖大量繁杂、色彩艳丽的图片等来忽视学生的思维活动,甚至用电脑的机器活动代替学生的思维活动,就有可能会压制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如何更好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小学语文教学服务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建立适应新课程体系需要的教学理念,走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指导学生,帮助学生,与学生对话,与学生分担成功的快乐或失败的经验,让语文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现代课堂。而正确适度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就是途径之一。
1.应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将“说”与“识”相结合。
识字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由于汉字音、形脱节、结构复杂,类似性大,多音多义字不少,学生学习起来有很大的困难。尤其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单纯的识字、学词、学句更是枯燥无味。因此,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一直是重点和难点。考虑到低年级学生学习的汉字中许多都是源于日常生活,比如家庭环境中的文字符号,社区、亲友的姓名用字,动、植物的名称用字等等。因此,在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根据汉字创设出具体的情境,把汉字的音、形、义与学生认识的事物、环境等语言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说”与“识”相结合。
比如,可以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整体感知,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生字字音。利用课件让学生观看介绍动物的影片,然后自由介绍这种动物,或是用一个词来说,并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巩固生字字音。在给动物找名字的的游戏中,再用合适的词来说各种动物。这样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既运用了原有的知识,又可将别人说的新的词语积累起来。让学生在练说的过程中,扩展对一些其他动物的了解。
2.应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正确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如苏教版小学语文《西湖》,是一篇景点介绍的说明文,主要描述了浙江杭州的著名风景区-西湖的美丽景色。但是,课文中所提及的那清澈的湖底、秀丽的湖面、童话般的仙境是许多学生未曾见过也难以想象的,如果在教学中只出现课文插图,就很难唤起学生的感觉美,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此时,如果应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能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进行综合处理和强大交互式的特点,向学生展示杭州西湖的地理位置、历史变革和著名景点,刺激他们的视、听觉神经,让他们领略到西湖的无限风光,就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要了解课文、学习课文、探究课文的欲望。这种教学效果是一般插图远不能达到的。
再如课文《北大荒的秋天》,如果仅仅从文章标题和教材内容的角度对文章进行分析和讲解,学生会觉得枯燥、难以理解。那么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同学们“实地”观察和探访北大荒,可以亲身感受北大荒的秋天,这既适应了中年级学生学习知识的特点,又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情趣性,在实践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应用多媒体技术延伸课文内容,拓展课文知识。
教学设计解读论文范文 第二篇
编号: 组别:
20_年(首届)高中统计与概率教学设计案例大赛
所在单位(盖章)
者 .
指导教
填 表 时 间
20_ 年 月 日
中国统计教育学会基础教育分会
填 表 说 明
1.本表用钢笔填写或直接打印。字迹要求清楚、工整。2.封面编号:由大赛秘书处统一编制填写。3.组 别:填“教师组”或“未来教师组”。
3.参赛者单位盖章:可以是各有关学校、或校教务处、或学生处、或研究生院、或院级学院(系)盖章,及相关专业部门盖章,均有效。
4.作 者:至多为三名。
5.指导教师:教师组不用填写;未来教师组可以填写。
年(首届)高中统计与概率教学计案例的标题用小二号粗体字,节标题用小三号粗体字,正文用小四号字。
目 录
1.教学内容解析 2.教学目标设置 3.学生学情分析 4教学策略分析 5.教学媒体支持 6.教学过程设计 7.参考文献
统计与概率课时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解析
(1)本节课主要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其一就是学生课前自主预习环节,其二是统计与概率理论课教师讲授环节,其三就是统计与概率总结与评估活动环节。一共需要三个课时。
(2)本节课主要内容为统计与概率基础知识,重点就是其中涉及的公式以及其具体含义,包括其后的解决问题的基本的思路与科学的策略,用数学语言展示给学生,并且让学生学以致用。
2.教学目标设置
(1)知识技能:通过对统计的基础性知识进行初步的整理与归纳,初步掌握一定的关于统计与概率的基础性知识,并且在脑海中有一定的关于数学统计学理念,学会运用一定的统计与概率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初步基础之上,再进一步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解来进行数据搜集、整理、描述、分析相关知识的系统学习,并且以此形成可以从统计的角度来有效思考与数据信息相关问题的基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第二阶段基础之上,再进一步通过各种有趣的数学活动以及小型比赛来达到进一步有效掌握统计与概率全部的知识,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框架,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使得学生可以学会去与合作学习,尤其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统计与概率相关知识来进一步有效加强思考问题的基础性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数学化统计思维。
3.学生学情分析
(1)学生对于重点难点知识的掌握还不够,这表现在学生在第三阶段中在教师十分钟提问活动中对于不少的问题,难以做出比较正确的解答:
(2)学生虽然已经经历数据搜集、整理、描述、分析的全过程,但是还难以从统计的角度来有效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3)经过第三环节课堂十分钟基础性试题检测发现,部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足,经过观察与分析发现这部分学生缺乏课前预习,在课前十分钟预习过程中没有用心。
4.教学策略分析
1、首先教师必须认识到教材是师生学习的凭借,但是显然并不能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尤其是知识的唯一载体,知识的传授过程应当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真实实际的生活,从而给学生以喜闻乐见的感觉,比如引入QQ群教学法,采用疑难问题同学投票,视频协商解决难题,教师只需要监督管理即可。
2、显然作为教师而言,有效地拓展课堂的内涵,需要进一步学会让学生更多的参与进来,承担一定的任务,扮演一定的角色,也就是说在“做”中不断领悟、感知,并且可以在“做”中进一步有效培养能力,发展他们各自的个性。在活动教学中教师只是教育的指导者,意境的创设者、活动的参与者、活动的评价者,教师不可完全的参与到学生的每一个环节的具体细节的解决,而需要学会合理的分配精力,尤其是对于不同类别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对待方式方法,让各类的学生可以做到基本的记住学习,最后可以真正掌握知识的本质,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再学会学以致用,养成一定的数学思维与科学的价值观。
3、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显然教师不再仅仅只是是真理的占有者和宣传者,而应该做到进一步放来知识的垄断之手,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学习的交流与谈论,尤其是为优秀的学生以及另类的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的环境,使得这些学生可以更加方便的融入集体中,让集体感受到他们的智慧,并真诚接纳这些学生。一方面众所周知的是,学生不可能也将会不再仅仅只是被动的真理接受者,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学习的国王,掌握所有的学习的主动权,可以运用足够的属于自己的方式自主学习,但是教师保留监督管理与任务布置与验收等的一些基础性环节。师生都是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而不再是单向的授受关系,而是你我关系、对话关系、合作关系。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对话和探究过程,也是价值观、人生观潜在形成的过程。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需要坚持一定的“以教师精心设计的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创造性的学习方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这些基础的思想之外,在此基础之上当然还需要进一步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的主要学习形式。并且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进一步有效拓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了学生的多元化智能,同时也让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尊重了他们的自主发展,但是可以让学生学会更好地融入自己的思想,将教师的思路真正融会贯通。
5.教学媒体支持
教学设计解读论文范文 第三篇
《虞美人》教学设计论文
------“引”、“诵”、“赏”、“联”、“写”,五读相扣 古诗词教学,在初中阶段除了要求学生背诵和默写外,还要让学生学会引用或灵活化用古诗词名句。我始终坚持“五‘读’教学法”,即“引读”、“诵读”、“赏读”、“联读”、“写读”。下面以《虞美人》一词教学设计的教学实践为例,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虞美人》是初中语文版第六册第第七单元第30篇课文《诗词五首》中的一首,它是五代著名词人,南唐后主李煜的绝命之作李煜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他的词在艺术结构和语言方面的成就影响了包括范仲淹、柳永、苏轼、李清照等在内的许多宋代词人。本单元是古诗文单元,总的教学目的是了解词的流派及其特点,在反复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诗词的意境作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煜的词感情浓厚,缠绵绯恻,读起来音韵铿锵,节奏感强,境界艳丽有脂粉气,而《虞美人》是其词作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想象事物,这样,词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贯穿下,构成了自然流畅、和谐完整的意境
一、引读--驶入诗海之灯
我们知道,任何一首诗都跟诗人和当时的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要准确全面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有时需要把诗人和作品放到广阔的时代背景下来理解。就社会状况而言,**社会多发颠沛流离之慨,离别之感;太平社会多歌百姓之乐,渴望建功立业之心。就诗人风格而言,明白李白的浪漫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达观豪放,辛弃疾的慷慨悲凉,李清照的哀婉缠绵。就诗人经历而言,李白历经得意失意,杜甫历经安史之乱,李煜历经亡国之痛,苏轼历经屡屡遭贬,陆游、辛弃疾历经举国抗金,李清照历经亡国丧家。每个人的思想感情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也与时代的变迁息息相关。在教读古诗词时,介绍这些知识对学生理解诗人的诗作不无裨益。只是介绍时要做到针对性强,避免冗繁。因此教学《虞美人》前要求学生课前查阅相关知识,教学时我采用了讲故事的形式介绍李煜的生平及写作背景,这既体现了师生互动,又能为学生理解诗人的诗作提供了有利的帮助。
二、诵读---荡舟诗海之桨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诗文的教学更应该重视诵读。一首诗读好了,同样有利于学生对所教诗词意境的感悟。怎样读,我觉得以下三种可以尝试着用。(此一环节要重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1、确定基调,突出主色。基调是一篇作品整体上的感情色彩或氛围。朗读时是深沉坚定,还是悲愤凝重;是喜悦明快,还是豪放舒展,都应该在此时确定。《虞美人》一词的基调是“低沉、凄凉”。
2、划分音步,把握节奏。要根据内容、诗句的形式和诗歌统一的节奏而做调整,不是千篇1律或一成不变的。《虞美人》一词要重视节奏的缓慢。
3、巧作点染,诵出韵味。古诗词特别讲究韵味。诵读时可以根据诗歌内容的需要,在关键的字词上作一些点染,如增强共鸣,适当停顿,延长字音等等,以产生余音袅袅,绕梁三日而不绝的效果,让人屡屡回味都能有一种美的享受。因此,教《虞美人》一词时,我在设计中设有把握节奏 :“语气可于四字作逗,或上二下七,但终以一气呵成为佳。” 找出韵脚: 了、少、风、中、在、改、愁、流 押韵规律(特点):两句一换韵,两平两仄 读出感情: ①感情基调:低沉、凄凉 ②重点词语:何时、多少、又、不堪、应、只是、几多。
并且请两位学生赛读,然后让大家评议谁读得好。其中要求学生从好、坏两方面进行评议,并提出有建设性意见,且能示范着读一读。学生参与了,体验了,将情感投入其中,反复吟咏,方能渐入佳境,最终达到“诗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为下面的赏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三、赏读---品味诗海佳肴
教学设计解读论文范文 第四篇
室内设计论文教学方法论文
摘要:室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弊端,本文探讨了实践式教学、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这几种教学方法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市场发展需要。
关键词:室内设计;教学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要求室内设计专业培养适合时代发展的、真正解决问题的多元设计人才。而现今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方法仍然存在问题,学生动手能力弱,室内空间传统元素的运用与总体风格不统一。因此提高室内设计教学质量,培养更多合格的室内设计人才,是当前高校室内设计教学的重要任务。
本文试着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结合教学实践,力求探索适合高校的室内设计教学方法。
一、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加大实践式教学
现代化的教学不是闭门造车,尤其是室内设计这种很具实践性的学科。以往的实践课程大多局限于校园内部的教学资源,单一的课堂教学更多的是产生理想主义的作品,存在可操作性薄弱和对设计作品的材料、工艺及实施分析等问题的忽略。这种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由于在校期间没有真刀真枪的参与实践,专业知识面较窄,缺乏专业内和跨专业知识
集成锻炼、缺乏社会的实践技能,缺乏超越专业的眼界和能力,毕业后很难适应复杂的就业市场。
针对上述情况,调整加大实践式教学的比例已迫在眉睫。室内设计专业加大实践式教学,充分利用丰富社会资源进行教学,让专业教学走出教室,走入社会实践,才有利于专业教学,达到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
二、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培养 20_年、20_年、20_年的室内设计年会都连续提及知名的室内设计大师在谈到未来室内设计的新趋势时,都不会忘记提我们最根本的东西,也就是我们中国设计的“根”。当今社会的设计趋势是多变的、多元化的,但是几乎所有有影响力的设计师在总结这几年及未来室内设计发展趋势时都提及“东方风格”或者诠释为一种全新的“新东方风格”。要形成一个国家或民族不同时代新的艺术风格,总是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然而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接受现代流行的个性化设计很快,也很喜欢西化的设计,比如具有明快色彩与流畅线条的北欧设计风格,而对设计中渗透了传统文化的设计并不是很喜欢。甚至对较深色彩的传统木家具表现出明显的不喜欢,而对同样是以原木制作的北欧风格的亮色家具却接受的很自然;赞美欧美传统的室内装饰的豪华,却排斥明清家具的精美雕刻„„造成学生对传统的冷漠的原因一是自身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大学之前的教育很少有传统这方面的内容,文化素养很低。另一个原因是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不够,很多有品位的传统建筑、手工艺品、地方性产品等在人为的摧毁下逐渐消失。反之,外来文化的入侵则气势汹汹,我们祖先几千年的传统文明正在被外来所谓的现代文明吞噬。他们还在吞噬古老的东方哲学(孔子、老子、庄子„„)、文学、礼仪、建筑学、甚至我们的语言文明„„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是在几千年灿烂文明的熏陶中成长的,我们的生活需要有传统文化底蕴的设计。室内设计更需要本土文化,要从传统中挖掘文化的精华运用于设计,离开了传统的土壤,设计就没了灵魂,成了无本之木。世界公认的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其作品中国香山饭店,运用江南水乡的青砖灰瓦白墙,融现代建筑风格于中华文化情怀于一体。这些大师自身中华文化功底深厚,将中华文化精髓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有一种似曾相识和蔚然陶醉的感觉。
三、在室内设计教学中引入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展示的“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神妙境界,将空间设计的艺术推至令人望尘莫及的地步。室内设计,可以说是这种空间设计艺术的一部分,能够从中借鉴的东西很多。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建筑构件、家具
陈设、园林小品、古典园林色彩等等,都是室内设计可以借鉴的瑰宝。室内设计教学,引进古典园林艺术,既能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更能给学生带来源源不绝的创作灵感。
在课堂上,通过对经典设计的详细介绍,配合各种图片,让学生先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然后再播放介绍代表苏州园林造园艺术的拙政园的影像、各种精致的园林细节处的摄影图片,让学生犹如亲身游历了园林。着重介绍形式优美的亭台楼阁,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和造型优美的木结构,漏窗借景的巧妙和不经意,小桥流水、峰峦叠翠的山水田园意境,环境经营的合理。小空间中蕴藏着无穷的宇宙空间排列奥妙,精心选择的树木花草象征四季的轮回等。学生看到了实例设计中理论和形式结合的美妙,心里自然由衷感慨民族文化的精妙内涵,对古典园林设计者的崇拜情油然而生。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加强学生对古典园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探索古典园林的精髓,把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园林装饰元素同现代室内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贝聿铭先生设计的香山饭店,就是将传统的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运用于建筑室内外,他的设计就是吸收了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国文人造园艺术的意境处理手法,淋漓尽致的体现了苏州园林山水画般的美轮美奂。整座建筑简素端庄,和香山的环境自然和谐地融合在一起。香山饭店虽然是采用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手法来设计,但设计师领会了园林的意境体现,设计元素并不是照搬园林,而是吸收造园艺术的精华和有代表性的元素再创造的结果。
四、结语
对于室内教学的过程来说,是一个具体、细致的真枪实弹地面对设计中碰到的任何问题的真实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加大实践式教学,引导学生探索传统文化的精髓,引入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对于丰富室内设计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磊.浅析中国传统装饰元素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企业教育,20_,(04).[2]王伟红.浅谈室内设计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情缘渗透[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_,(s1).
教学设计解读论文范文 第五篇
浅谈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摘要:在充分理解了《新课程标准》基本内涵的基础上,结合中学数学的教学特征,从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预案、教学评判等几个方面对中学数学教学进行设计,给出更加合理的教学案例,以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和最优化的教学。
关键词:新课标 中学数学 教学设计 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强化学生对于基本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数学知识的解题以及运用能力,掌握有关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学数学教学也成了教学研究中关注的焦点。在新课程标准的规范指导下,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不断地引入新思维、新方法,从而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新课标下中学数学教学设计是以为社会培养人才为基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效的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综合素质水平。
1、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教学要以学生为核心,提高其综合素质水平
众所周知,教学的四个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占主体地位的,由教师主导来完成一节课的教学。教师要充分的利用教学手段,因材施教,让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从内心喜爱数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从而达到提高综合素质水平的目的。
设置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中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教师更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特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影音效果,根据课程标准从教学目标和实际的教学内容出发,选择相关的教学资料,包括图像、视频、小故事等,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
2、新课标下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任务
教学任务式教学目标制定的重要依据和前提,教师在某个宏观的教学进度设计的条件下考虑每一课时的微观的教学设计。也可以认为,每一节数学课的教学任务都是整个宏观教学任务下的一个“子任务”,然而这个“子任务”又是整个“教学棋盘”中的一颗“棋子”,而作为教师又要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每颗“棋子”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整个教学设计将会前呼后应,否则,可能因为散乱而造成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
教学对象
教师对教学对象有充分的了解是进行教学设计前必须要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一般而言,教师了解学生通常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了解学生是否具备了一定的数学能力;三是了解学生对待数学的态度、学习兴趣及其他一些非智力因素。只有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之后,才可以比较具体全面的对某一节课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对象来设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又可分为:第一知识与技能目标、第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新课程标准规定了教学目标,如《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_年版)的总目标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可以:获得进一步发展和适应社会生活所必要的基本思想、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基本活动经验;体会其他学科与数学之间、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各种联系,运用数学特有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初步的创新意识。
教学预案
任何教学设计的目的都是为了达到一个完美的教学效果,进而就会有教学预案的出现。教学预案是教师在理解教材、了解了学生并制定好教学目标之后才开始的,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狭义的教学设计真正的开始。在这一环节的进行中,有的教师可以说是绞尽脑汁的进行设计,唯恐出现什么纰漏,但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当然,也有的教师只是在课前草草的打个“腹稿”,然而教学效果却出奇的好。这就是说教学设计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存在着以下误区:设计执行两极化、选择内容教条化、方法思想保守化、教学信息单项化等。所以在开始预案设计的时候要做到:宏观把握,灵活运用;以人为本,调整心态;抓住关键,提高素养;认真反思,科教双收。
教学评判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不能以应试教育,提高升学率为目的,而是要充分的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潜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因此对教学设计的评价应从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出发,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对教学过程进行针对性评估,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客观地评价。
3、案例分析
案例1:某教师在讲解“三角形的高”的问题的时候,设计引入了这样一个案例:将一块三角形的煎饼,怎样切割才可以分成大小相同的6块?
点评:这一部分内容是在浙教版的中学一年级下册,“三角形的高”的引入题,这道题是以实际应用题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的。这个案例的优点在于与实际生活情境联系紧密,题目简短,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并对其进行思考。同样,这个案例也有它的弊端,那就是教师首先要说明所谓的“大小相同”具体指什么,否则学生会联想到饼的厚度、面积等问题,那样的话就会很难把问题转移到“三角形的高”的问题上来。通过这个案例的引入,给我们一定的思考,教师在进行情境教学的时候首先要表述准确,生活化的语言和数学的专业逻辑用语必须明确,不可以模棱两可,使学生偏离主题。
案例2:某教师在进行《代数式》这一节课的讲授时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组某个名人纪念馆的照片,老师扮演“导游”的角色,一边向学生展示照片,一边引入字母,比如用来表示两地之间的距离,汽车的速度,参观的人数等。教师设计实际应用题,让学生解答。而解答过程中就会引入字母,然后教师归纳总结,引出代数式的概念。之后教师列出一组式子,由学生判断其是不是代数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进一步讲解。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举出一些代数式的例子,再让其他同学判断举例是否正确,教师在一旁点拨引导。
点评:1.这节课的内容是在浙教版的中学一年级上册,而本节课设计的一个亮点是在引入部分,并且由引入的内容(参观名人纪念馆)开始,贯穿了整节课,进行了一次特殊的“旅游”,这使得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进而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以及积极探索的精神。学生的思维也会经历由感性到理性再到具体的一个过程。2.教师恰当的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有效的结合起来,能更好的展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因为精彩的内容会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自主的对本节课的数学知识进行建构。3.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的另外一个亮点是由学生自己编题(举出代数式的例子),然后让其他同学回答。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认知。同建构主义教学观一样,认知主义也同等重要。让学生举出代数式的例子,就要要求学生知道答案,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会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
总之,在对数学课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从整体把握,形成系统的理论思维。教师若要设计好某节课就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上,从整体俯瞰所有的教学内容,以及各个知识点之间存在的必然的联系。同时,又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充分了解了学生之后再做出相应的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方均斌,蒋志萍.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_.[2]刘三红.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分析[J].教育时空,20_(04).[3]奂文英.数学教学设计案例[J].教育科学,20_(03).[4]翁昌来.数学教学案例研究的实践与认识[J].中小学教师培训,20_(11).
教学设计解读论文范文 第六篇
一、确定清晰可行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必须明确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是一堂课能否上好的关键所在。明确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依据教学目标,把握教材内容。众所周知,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材文本在进行编排时,就已经明确反映了教材的编排意图、知识点的分布等。教师在进行备课的过程中,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才能有效地对教材进行处理。具体而言,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立足教学目标,从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分析。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体现三维目标的有效落实。针对小学数学的具体特点,教师应该把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放在对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上。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比较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兴趣培养放在一个显著的位置,同时还要兼顾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落实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通过检测来检验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这样既符合教育精神,也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学目标要具有指向性和针对性,要能在课堂教学中切实有效地予以贯彻。
二、有效把握小学数学的重难点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另外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有效把握一节课的重难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对教材的重难点把握不到位,首先是不利于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其次会导致课堂教学过于分散,使学生听课后无法把握教材知识,不能做到学有所获。教学重点是一堂课中教师依据课程目标确定的,一般而言,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只集中在一两个知识点上,教师要通过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有效把握,并在课堂上充分落实。教学难点一般而言是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需要教师运用教学艺术和教学技巧,深入浅出地给学生讲解明白,让学生真正理解。例如在给学生讲解“找规律”这一内容时,依据教材给出的场景,给学生规律性地摆放了三种物体:盆花的颜色依次是蓝、红、蓝、红彩灯的颜色依次是红、紫、绿、红、紫、绿彩旗的颜色依次是红、红、黄、黄、红、红、黄、黄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大家能观察到盆花、彩灯、彩旗这几种物体的摆放规律吗?按照这种规律,右起第12个是一盆什么颜色的花?”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有些教师认为让学生通过计算的方法找出简单的周期规律是重点。但笔者认为,这节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多样的方法找出规律,运算只是其中的方法之一,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计算的具体方法,这样才抓住了问题的本质。
三、课堂小学数学设计与教学生成
教学设计是理想化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其实是教学生成的具体效果。教学设计最终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践去检验其设计得科学与否。因此,教师要把教学设计落实到课堂中,并不断完善教学设计。例如一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会设计一些师生间的互动或者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在设计之前一般只是设想,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状况,比如由于学生知识的不足,导致教学环节不能充分有效地开展;或者由于预留时间不足,导致在活动后,教师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去发现和改进。有的时候,课堂教学的生成效果和不同班次间学生的差异性也具有密切联系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针对不同班次学生的具体情况要进行适当地调整,这样才能收到预想的效果。教学设计是理论,课堂教学是实践,教师必须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设计。
四、结语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具有高度的计划性,教师在备课和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想讲好课,就要通过充分的备课和精心的教学设计来提升教学效果。教学设计是教师进行授课的文本依据,也是课堂教学的表现形式之一。一堂课上得效果如何,教学设计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教师必须重视。
教学设计解读论文范文 第七篇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策略之我见
摘要:所谓探究式教学,从狭义上看指的是从小学科学教育学科领域或小学科教老师培养任务,内容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的研究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收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的教学方式及过程。
关键词:主题性原则 能动性原则 创造性原则 探究式教学
经过新课程改革的洗礼,小学科学教学面貌有了显著的变化,教育教学改革正常着,素质教育的方向,稳步前进,而与之,相对应的科学教育,人才培养课程改革,相对落后导致在小学科学教育的相关教学过程中人存在形式化,低效化现象如何使科学教学,可满足课程标准的要求,又使科学课程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必然选择。经调查研究发现,部分学校在科学课程的开展中,规划并实施探究取向的教学计划,并与教学中仔细观察学生反应,随时调整课程走向,思考如何进一步改善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的状况,在付诸另一个教学行动之探究循环,逐步向在探究中“求知、启智、健德”的理想境界迈进!
所谓探究式教学,从狭义上看指的是从小学科学教育学科领域或小学科教老师培养任务,内容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的研究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收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的教学方式及过程。本文将从探究教学的应遵循的教学原则,探究教学的课程实施两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探究教学遵循的教学原则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1】教学过程中,学生应逐步摆脱教师主导在自我和学习和做中探究未知知识,陶冶情操,发展德性,以及形成技能的活动。为达到此项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遵循以下教学原则。
遵循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
学生自主探究的主动从何而来,从外部看来源于教师赞赏的笑脸,同学羡慕的眼神,家长郑重其事的夸奖,但更重要、更有效、更持久的“主动”来自学习者的自身兴趣及自身发展需要。而学生的主体性反应在两个方面:其一面对课程,他们是学习活动中不够成熟,不断发展的主体,其二,面对未知科学知识,他们又是具有自我意识自我形象的主体。因此学生一进入课堂,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明了自身的学生形象,明确学生自己所面临的知识情况,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养成探究学习的角色意识,尽管具有模仿性和不稳定性等特点,但这种角色意识能够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及了解其努力的方向。
遵循能动性原则,陶冶学生情操 情操的陶冶其实是一种道德教育,是指学生对自己将来要学习的知识以及当前学习知识产生的一种深厚的挚爱之情。而情操的形成,从本质上看,是通过教学活动中学生本身的实践来进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有利于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都能敞开胸怀,和同学认真交流,自由自主地参与探究即遵循能动性原则。
遵循创造性原则,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无论从哪个角度理解探究都是一种高智商的活动,诚如上文所论述的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他们不愿意成为等待装满知识的容器,而愿意成为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知识以意义的探索者。遵循创造性原则,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尊重个人不同的认知方式与多元智能,让每学生都能在与他人的对话讨论之中发现彼此之间有冲突,有争议的地方,探究复杂的问题,反思,思考多元观点的存在,从中整合出可能的解决方法,然后进行较为全新行动的活动。
二、探究教学的课程实施
用多元化的视角整合课程资源
“宜善用教科书而不为教科书所用。教科书,死物也。”【2】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受教材编写思路,结构的限制导致该门课程教学过分重视学科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师只能教教材。而新课标中课程资源开发理念,应遵循兴趣性,适度性,开放性与可操作性原则,从小学教学实际出发,将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例如,在《杠杆的科学》这一课中,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应了解学生现阶段的学情,感兴趣的事物,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相关的杠杆现象,从而确立适合的课程资源。创设直面现实问题的探究情境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源于一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景。教师提出的问题,如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就会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高涨状态,激发出寻找问题答案的积极性,教师应该注意创设直面小学科学教学现实的探究情境。比如,学习《杠杆的科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用一个在生活中使用杠杆的视频,提出杠杆的描述性定义,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有哪些杠杆工具,它们有什么样的作用,触发学生探究杠杆在生活中如何使用的兴趣并积极探究其使用的原因,培养学生“实用——情境性智慧”,这样的问题不仅解决了科学教学如何认识教学对象的问题,而且巧妙地提高了科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认识,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努力的进取。制定可操作、可检测的探究学习目标
有效地探究学习始于学习者知道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学习目标是否明确、具体、科学,直接影响探究式教学的效果。合作目标在学习活动中,具有凝铸和调控的作用,它指出了合作的主攻方向,是学生合作学习活动的重要依据和学习效果评价的重要指标。在《杠杆的科学》这一课的学习中,在了解杠杆的概念后,基于学生认为杠杆在生活中是省力的工具这一前概念,提出“杠杆在生活中一定是省力吗?”的问题,由教师讲解示范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后,由学生自行制动实验方案,再交由老师修改后进行实验操作。其基本教学程序为“提出目标--了解教材--观察体验--尝试练习--教师点拨--实际操作”这种模式。采用教师示范到学生操作实践,让学生通过现场的观摩、比较、探究、分析,在亲身实验中获得真切的感受,在自觉的训练中掌握知识,培养技能,最后达到,去伪存真变理论为实践的目的。
采用鼓励的多元互动的评价机制
我们知道,以前所奉行的是“失败乃成功之母”注重结果验证教学不管学生的学习过程而用最后一场考试来确定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师出题的意图不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加主动积极的学习而是遵循结果验证的方式让学生在尝试错误挫败的过程中成才于是我们的目光太多关注学生的缺点让学生承受过多的失败而不是享受学习的快乐这其实是一种挫折教育在在我就一小部分英才的同时造就了一大批差生和后今生他们怕老师怕回答问题怕出错儿今天在新探就是教学理念指导下我们咋应该让每一个学生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长处从自信的基础出发塑造一个真实的自我懂成功更是成功之母。三、结语
在教师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现阶段还未普及开来,但不可否认,以问题为核心,合作探究机为平台,以多元互动评价为保障,促使学生自主运用多种探究方法进行学习的探究式教学法在教学中将具有相当大的潜力。
由于笔者的能力及水平有限,文中难免存在不足甚至错误,恳请老师在阅读时提出批评和建议,以便笔者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冯铁山,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技能训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_.【2】叶圣陶.叶圣陶序跋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44.【3】范祥春.国文教授革新之研究【J】,教育杂志(第十卷),19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