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的标准格式范文1
中药的炮制
炮制是指药物的加工过程。药物效力的发挥,首先决定于药物本身的作用,其次,同炮制也有直接关系。经过炮制的中药,更有利于药效的发挥,能减低药物的刺激性和毒性,有时还增加和改变某些性能,更好地适应临床的需要。炮制方法可分为一般炮制、水制法、火制法、水火共制法四大类。
1.炮制目的
(1)消除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使药纯净,达到用量准确,疗效可靠。 (2)改变药物性能,增强药物疗效。 (3)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
(4)矫味、矫臭。蜜炙、酒炙、醋炙通常都有矫味、矫臭作用。 (5)便于制剂、煎服及贮藏。
2.常用的炮制方法
(1)水制法:能使药物达到洁净、柔软、便于加工,并能减低药物毒性、烈性及不良气味。包括洗、淋、泡、漂、浸、润、水飞等法。
(2)火制法:是把药物直接或间接放置火上炮制以达干燥、松脆、焦黄或炭化之目的。常用的火制法有炒、炙、煅、煨、烘焙。
(3)水火同制法:包括蒸、煮、燀三种方法。其目的是改变药性、增强疗效、除去非药用部位。
讲义的标准格式范文2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用于防治疾病的物质,它包括自然界的动物药、植物药和矿物药等。 二、中药的命名
中药种类繁多,名称复杂,这同时代的变迁与地区的差异有关。总的看来,中药的命名多是根据产地、性能、生长特性、形态气味、入药部分及发现者的名字等。 三、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性”即药性,“能”即效能,每种中药都有一定的性能。中药的性能主要包括,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
四气:是指在长期医疗实践中观察总结出来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其中,温热属阳,寒凉属阴。(另:对寒症、热症作用不明显(寒热偏性不明显)的药物,称为平性药。)
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药物的味不同,作用就不同。其中,辛甘属阳,酸苦咸属阴。(另:实际上除上述五种外尚有淡、涩二味,习惯上淡附于甘,酸涩功似,并不另立,仍称五味。)
辛:有发散、行气血、滋补润养的作用。
甘:有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另:淡:有渗湿、利水作用。)
酸:有收敛、固涩(止泻、止血)作用。另:涩:收敛、固涩作用与酸相似,但不能生津。)
苦:有泻火、燥湿、通泄下降作用
咸:有软坚散结、泻下、潜降之作用。
归经:是指药物的选择性作用,也是中药的用药规律。临床用药时,首先要审清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然后再选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升降浮沉:是药物在治疗作用中的趋向。升浮药物,主向上向外,沉降的药物,主向下向内。
毒性:毒性有广义的毒性和狭义的毒性之分。认为药物之所以能治病,就是由于药物有偏性,这种偏性就是药物的“毒性”,以药物的偏性纠正机体的阴阳偏盛偏衰,此即广义的毒性;专指某些药物对人体的毒害性,此即狭义的毒性。
讲义的标准格式范文3
第三节 收敛止血药
白及、仙鹤草、紫珠、棕榈炭、血余炭、藕节、檵木
第四节 温经止血药
艾叶、炮姜、灶心土
第十九章 活血化瘀药
第一节 活血止痛药
川芎、延胡索、郁金、姜黄、乳香、没药、五灵脂、夏天无、枫
第二节 活血调经药
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泽兰、牛膝、鸡血藤、王不留行、月季花、凌霄花
第三节 活血疗伤药
土鳖虫、马钱子、自然铜、苏木、骨碎补、血竭、儿茶、刘寄奴
第四节 破血消癥药
莪术、三棱、水蛭、虻虫、斑蝥、穿山甲
第二十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第一节 温化寒痰药
半夏、天南星、禹白附、白芥子、皂荚、旋覆花、白前、猫爪草 第二节 清化热痰药
川贝母、浙贝母、瓜蒌、竹茹、竹沥、天竺黄、前胡、桔梗、胖大海、海藻、昆布、黄药子、海蛤壳、海浮石、瓦楞子、礞石
第三节 止咳平喘药
苦杏仁、紫苏子、百部、紫菀、款冬花、马兜铃、枇杷叶、桑白皮、葶苈子、白果、矮地茶、洋金花、华山参、罗汉果、满山红、胡颓子叶
第二十一章 安神药
第一节 重镇安神药
朱砂、磁石、龙骨、琥珀
第二节 养心安神药
酸枣仁、柏子仁、灵芝、缬草、首乌藤、合欢皮、远志
第二十二章 平肝息风药
第一节 平抑肝阳药 石决明
珍珠母、牡蛎、紫贝齿、代赭石、刺蒺藜、罗布麻叶、生铁落
第二节 息风止痉药 羚羊角
牛黄、珍珠、钩藤、天麻、地龙、全蝎、蜈蚣、僵蚕
第二十三章 开窍药
麝香、冰片、苏合香、石菖蒲
第二十四章 补虚药
第一节 补气药
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山药、白扁豆、甘草、大枣、刺五加、绞股蓝、红景天、沙棘、饴糖、蜂蜜
第二节 补阳药
鹿茸、紫河车、淫羊藿、巴戟天、仙茅、杜仲、续断、肉苁蓉、锁阳、补骨脂、益智仁、菟丝子、沙苑子、蛤蚧、核桃仁、冬虫夏
草、胡芦巴、韭菜子、阳起石、紫石英、海狗肾、海马、哈蟆油、羊红膻
第三节 补血药
当归、熟地黄、白芍、阿胶、何首乌、龙眼肉、楮实子
第四节 补阴药
北沙参、南沙参、百合、麦冬、天冬、石斛、玉竹、黄精、明党参、枸杞子、墨旱莲、女贞子、桑椹、黑芝麻、龟甲、鳖甲
第二十五章 收涩药
第一节 固表止汗药
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须
第二节 敛肺涩肠药 五味子
乌梅、五倍子、xxx壳、诃子、石榴皮、肉豆蔻、赤石脂、禹余粮
第三节 固精缩尿止带药
山茱萸、覆盆子、桑螵蛸、金樱子、海螵蛸、莲子、芡实、刺猬皮、椿皮、鸡冠花
第二十六章 涌吐药
常山、瓜蒂、胆矾
第二十六章 攻毒杀虫止痒药
雄黄、硫黄、白矾、蛇床子、蟾酥、樟脑、木鳖子、土荆皮、蜂房、大蒜
第二十六章 拔毒化腐生肌药
升药、轻粉、砒石、铅丹、炉甘石、硼砂 教案
先介绍一下我的背景,本科来自四川农业大学(211),一战备考西财金融专硕成功(402分),本科专业是经济学。
我各科复习时间安排,每天具体时间不太确定,但是一般数学和专业课是3小时以上,英语2小时以上,政治开始复习后也是2小时以上。以下介绍我的专业课的复习情况:
专业课
【第一轮复习】
4-6月:跟着学姐开始正式的第一轮专业课复习,这一遍很重要,就每个知识点都要理解清楚,不需要背下来,但是都要理解。因为是第一轮,所以学姐讲的很详细,书上所有的部分都是过了一遍的,所以初试的那个题(金融创新的种类),虽然最后没怎么强调,但是基础班里是讲过的,所以我当时也写出来了。我在上基础班时没有自己做笔记,就是课前预习,课后做好作业,再复习一下。
6-7月:这段时间没有专业课的辅导,就是自己看书。当时学姐上完课给我又寄了基础班整理好的资料,我就把基础班的内容又过了一遍。
【第二轮复习】
8月:进入强化班,这段时间我也是就跟着课程学习。强化班的课程与基础班不太一样,强化班上完感觉对很多知识点都有了更深入的把握,这段时间我每次上完课会把笔记整理一下。
9-10月:这段时间也是自己复习准备,9月是拿着自己的笔记一直背,背到10月份,学姐发了强化班整理的资料,然后就拿着讲义一直背。这段时间我感觉我就是每天翻来覆去背,因为一遍背下来,肯定后面背了前面忘。直到冲刺班开始以前,我自己的笔记背了一遍,讲义背了有五六遍,最开始背一遍要半个月,后来一周不到就可以背完一遍。这段时间大纲也出来了,学姐给我们加了几节课,讲了大纲增加的内容还有一些专题课。
【第三轮复习】
11月:冲刺课模拟,每周接着背书,模拟,改错。这段时间我模拟发现计算题总是错,而且会的也错,就非常着急,这个月才把公司理财的课后习题认真过了两遍(之前做总是觉得做不下去)。
12月:查漏补缺,接着背讲义,还有学姐发的时事资料,把基础班资料,也过了一遍,冲刺阶段地模拟题也过了几遍。
回顾我的专业课复习,其实就是完全跟着课程走的,我觉得报了海文考研的小伙伴一定要好好利用这个课程,不要落下复习的进度。
置业顾问培训讲义
目 录
一认识代销业 ....................................................................................................................................... 1
二、公 司 架 构 ........................................................................................................................... 3
三、现 场 架 构 ........................................................................................................................... 4
四、销 售 人 员 基 本 概 念 .......................................................................................................... 4
讲义的标准格式范文4
中药专业知识培训讲义
一、中药概念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用于防治疾病的物质,它包括自然界的动物药、植物药和矿物药等。二、中药的命名
中药种类繁多,名称复杂,这同时代的变迁与地区的差异有关。总的看来,中药的命名多是根据产地、性能、生长特性、形态气味、入药部分及发现者的名字等。三、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性”即药性,“能”即效能,每种中药都有一定的性能。中药的性能主要包括,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
四气:是指在长期医疗实践中观察总结出来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其中,温热属阳,寒凉属阴。(另:对寒症、热症作用不明显(寒热偏性不明显)的药物,称为平性药。)
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药物的味不同,作用就不同。其中,辛甘属阳,酸苦咸属阴。(另:实际上除上述五种外尚有淡、涩二味,习惯上淡附于甘,酸涩功似,并不另立,仍称五味。)
辛:有发散、行气血、滋补润养的作用。
甘:有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另:淡:有渗湿、利水作用。)
酸:有收敛、固涩(止泻、止血)作用。另:涩:收敛、固涩作用与酸相似,但不能生津。)
苦:有泻火、燥湿、通泄下降作用
咸:有软坚散结、泻下、潜降之作用。
归经:是指药物的选择性作用,也是中药的用药规律。临床用药时,首先要审清病变所在的脏腑经络,然后再选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升降浮沉:是药物在治疗作用中的趋向。升浮药物,主向上向外,沉降的药物,主向下向内。
毒性:毒性有广义的毒性和狭义的毒性之分。认为药物之所以能治病,就是由于药物有偏性,这种偏性就是药物的“毒性”,以药物的偏性纠正机体的阴阳偏盛偏衰,此即广义的毒性;专指某些药物对人体的毒害性,此即狭义的毒性。
四、中药的配伍与禁忌
1、配伍:是指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地把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应用。 配伍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相须:即性能相类似的药物相伍为用,可起协同作用,增强疗效。
(2)相使:即性能不相同的药物相伍为用,能互相促进,增强疗效。
(3)相畏:即一种药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抑制。(4)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5)相恶: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互相牵制而使作用降低,甚至丧失药效。(6)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后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二)禁忌
配伍禁忌、妊娠和服药禁忌。
1、配伍禁忌 古人提出十八反和十九畏。十八反是:甘草反甘遂、芫花、大戟、海藻: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敛、白芨;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附十八反歌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敛芨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是: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附十九畏歌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现代曾对十八反、十九畏做过一些研究,但未曾得出明确结论。临床配伍用药,对此必须采取审慎态度。
2、妊娠禁忌 凡能损害胎元,造成胎动不安,甚至流产的药物,均属妊娠用药禁忌。临床常分禁用和慎用两类。禁用,大多是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子、大戟、芫花、甘遂、三棱、莪术、穿山甲、水蛭、虻虫等;慎用,包括活血、通经、祛瘀、通利、重镇及辛热类药物,如桃仁、红花、牛膝、王不留行、薏苡仁、条葵子、代赭石、磁石、附子、肉桂等。禁用药物妊娠期中绝对不能使用;慎用药物可根据孕妇具体情况慎重选用,能避免的尽量不用,非用不可的亦要避免长期使用,以防发生事故。
3、服药禁忌 一般指服药的同时或治疗期间的饮食禁忌,俗称“忌口”。大体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在服用某药的同时,要求不能进食某种食物,如同药物禁忌。例如:人参忌萝卜,地黄、蜂蜜忌葱,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二是在治疗期间要求忌食生冷、油腻、辛辣、不易消化及刺激性食物,以避免对病情产生不利影响。
(三)用量
中药的用量,一般指干燥后的药材饮片,成人一日内汤剂服量。药物剂量的大小,对疗效有直接影响。如病重而药轻,则药力不够,难以奏效;反之,病轻而药重,则又易损伤正气。因此掌握药物的剂量是十分重要的。一般来说,药物性质平和者,用量可大些;毒性药物,剂量应严格控制。质轻者量宜轻;质重者量宜重。单味药物用量宜重;复方中量宜轻。汤剂的用量一般比丸、散剂用量大。重病、急性病用量宜重;轻病、慢性病用量宜轻。体壮实者用量可重;虚弱者用量宜轻。儿童、老
人一般比成人用量轻。同时,还应注意时令气候、地域不同以及个体差异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饮食禁忌简称食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禁忌口。服用发汗药应忌生冷;调理脾胃药应忌油腻;消肿、理气药应忌豆类;止咳平喘药应忌鱼腥;止泻药应忌瓜果。
五、中药的炮制
中药的炮制
炮制是指药物的加工过程。药物效力的发挥,首先决定于药物本身的作用,其次,同炮制也有直接关系。经过炮制的中药,更有利于药效的发挥,能减低药物的刺激性和毒性,有时还增加和改变某些性能,更好地适应临床的需要。炮制方法可分为一般炮制、水制法、火制法、水火共制法四大类。
1.炮制目的(1)消除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使药纯净,达到用量准确,疗效可靠。(2)改变药物性能,增强药物疗效。(3)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
(4)矫味、矫臭。蜜炙、酒炙、醋炙通常都有矫味、矫臭作用。(5)便于制剂、煎服及贮藏。
2.常用的炮制方法
(1)水制法:能使药物达到洁净、柔软、便于加工,并能减低药物毒性、烈性及不良气味。包括洗、淋、泡、漂、浸、润、水飞等法。
(2)火制法:是把药物直接或间接放置火上炮制以达干燥、松脆、焦黄或炭化之目的。常用的火制法有炒、炙、煅、煨、烘焙。
(3)水火同制法:包括蒸、煮、燀三种方法。其目的是改变药性、增强疗效、除去非药用部位。
六、中药的用法用量
中药用法,有内服和外用之分。剂型除传统的汤、丸、散、膏、酒等外,目前还有片剂、冲剂、注射剂和气雾剂等,以适应临床的不同需要。中医最常用的是汤剂,应用汤剂尚须注意煎服法。
1、煎药法 煎药的器血宜用砂锅,忌用铁器。煎药前先用冷水将药浸泡20至30分钟,水量以淹没药物为度,然后煎煮。煎药应注意火候,质轻、气味芳香的药,宜武火急煎;质重或滋腻补益药,宜文火久煎。同时要注意某些药物煎煮的不同要求,如石膏、鳖甲、附子宜先煎;薄荷、砂仁、钩藤宜后下;滑石、车前子当包煎;人参、羚羊角宜另炖或另煎;动物性胶质药如阿胶等,可用药液或水烊化(另蒸)后,和入药液中服,不可与其它饮片同煎。每剂药一般煎二次,滋补药可煎三次,每次煎成药汁250至300毫升左右,早晚分服,亦可将各次药汁合并和匀,分次服用。
2、服药法 包括服药时间和服药方法。
服药时间应根据药性和病情而定。一般补益药多在饭前服,健胃药或对胃肠刺激性
胶大的药物可在饭后服,安神催眠药最好在睡前服,驱虫药和泻下药宜在晨起或睡前空腹服,妇科调经药可在经期前数日服,急性病可不拘时间,慢性病或服用丸、散等成药要有定时。无论饭前或饭后服用,都要间隔一小时左右为宜。服药方法,一般每日一剂分2至3次煎服。急危重者,一天可煎服二、三剂,连续给药。病情较轻的慢性病,也可隔日一剂。普通汤剂宜温服,发散风寒药宜热服;有呕吐倾向的,宜少量多次服用:丸散等固体药剂,宜用温开水送服。用量即中草药在临床上应用的分量。包括重量(克)、数量(片、支)、容量(汤匙、毫升)。各类药物用量大致规律如下:花叶、芳香走窜之品3-9克;根茎类9-15克;矿石贝壳类15-30克;特殊药物例外;细辛一般不超过3克,沉香、麝香一般用1-1.5克。
3、用量一般原则是:
(1)根据药物性能确定用量:凡有毒的,峻烈的药物用量宜小;质重的药物用量要大;质轻的用量宜轻;芳香类药物用量宜轻。
(2)根据病情需要确定用量;病情轻或慢性病,用量宜轻;病情深重顽固用量宜大;还有些药轻用、重用作用不同,如柴胡轻用升阳,重用疏肝。
(3)根据配伍、剂型确定用量:一味单用、用量宜重,复方配伍,用量宜轻。方中主药用量宜重,辅药用量宜轻;汤剂用药宜重, 丸散剂用量宜轻。
(4)根据病人性别、年龄、体质确定用量:妇女、老年、体弱、儿童用量宜轻,男子、体壮、年轻用量宜重。
七、中药调剂的基本知识
中药调剂系指根据医师处方将中药饮片或中成药调配成供患者使用的药剂的过程,又是一项负有法律责任的专业操作技能。
中医处方是通过辨证论治、组方遣药而发挥药物群效的,只有调剂符合医师处方意图和调配准确无误,才能使中医的理、法、方、药取得一致,因此,中药调剂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用药的安全。
中药调剂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极为丰富,它与中医学基础、中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方剂学、中药制剂学等学科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中药调剂根据所调配中药的性质不同,分为中药饮片调剂和中成药调剂。
中药饮片调剂是根据医师处方要求,将加工合格的中药饮片调剂成可供患者内服或外用汤剂的过程。调剂人员除了解或熟悉上述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外,必须掌握中医处方常用术语、调剂工作制度与操作常规,以及毒、麻中药的调剂与管理、中药斗谱的排列原则等专业知识。
中成药调剂是根据医师处方调配各种中成药的过程。调剂人员应掌握各种中成药的处方组成、剂型特点、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及服药注意事项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在经营企业还应正确掌握患者问病购药的专业知识。
第八章 解表药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
麻黄、桂枝、紫苏、生姜、香薷、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藁本、苍耳子、辛夷、葱白、鹅不食草、胡荽、柽柳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蔓荆子、柴胡、升麻、葛根、淡豆豉、浮萍、木贼
第九章 清热药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石膏、寒水石、知母、芦根、天花粉、竹叶、淡竹叶、鸭跖草、栀子、夏枯草、决明子、谷精草、密蒙花、青葙子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黄芩、黄连、黄柏、龙胆、秦皮、苦参、白鲜皮、苦豆子、三棵针、马尾连
第三节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连翘、穿心莲、大青叶、板蓝根、青黛、贯众、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重楼、拳参、漏芦、土茯苓、鱼腥草、金荞麦、大血藤、败酱草、射干、山豆根、马勃、青果、锦灯笼、金果榄、木蝴蝶、白头翁、马齿苋、鸦胆子、地锦草、委陵菜、翻白草、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山慈菇、熊胆、千里光、白蔹、四季青、绿豆
第四节 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水牛角
第五节 清虚热药
青蒿、白薇、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
第十章 泻下药
第一节 攻下药
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
第二节 润下药 火麻仁
火麻仁、柏子仁、郁李仁、松子仁、第三节 峻下逐水药
甘遂、京大戟、芫花、商陆、牵牛子、巴豆、千金子
第十一章 袪风湿药
第一节 袪风寒湿药
独活、威灵仙、川乌、蕲蛇、乌梢蛇、木瓜、蚕沙、伸筋草、寻骨风、松节、海风藤、青风藤、丁公藤、昆明山海棠、雪上一枝蒿、路路通
第二节 袪风湿热药
秦艽、防己、桑枝、豨莶草、臭梧桐、海桐皮、络石藤、雷公藤、老鹳草、穿山龙、丝瓜络
第三节 袪风湿强筋骨药
五加皮、桑寄生、狗脊、千年健、雪莲花、鹿衔草、石楠叶
第十二章 化湿药
藿香、佩兰、苍术、厚朴、砂仁、豆蔻、草豆蔻、草果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
第一节 利水消肿药
茯苓、薏苡仁、猪苓、泽泻、冬瓜皮、玉米须、葫芦、香加皮、枳椇子、泽漆、蝼蛄、荠菜
第二节 利尿通淋药
车前子、滑石、木通、通草、瞿麦、萹蓄、地肤子、海金沙、石韦、冬葵子、灯心草、萆薢
第三节 利湿退黄药
茵陈、金钱草、虎杖、地耳草、垂盆草、鸡骨草、珍珠草
第十四章 温里药
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小茴香、丁香、高良姜、胡椒、花椒、荜茇、荜澄茄
第十五章 理气药
陈皮、青皮、枳实、木香、沉香、檀香、川楝子、乌药、青木香、荔枝核、香附、佛手、香橼、玫瑰花、绿萼梅、娑罗子、薤白、天仙藤、大腹皮、甘松、九香虫、刀豆、柿蒂 第十六章 消食药
山楂、神曲、麦芽、稻芽、莱菔子、鸡内金、鸡矢藤、隔山消、阿魏
第十七章 驱虫药
使君子、苦楝皮、槟榔、南瓜子、鹤草芽、雷丸、鹤虱、榧子、芜荑
第十八章 止血药
第一节 凉血止血药
小蓟、大蓟、地榆、槐花、侧柏叶、白茅根、苎麻根、羊蹄
第二节 化瘀止血药
三七、茜草、蒲黄、花蕊石、降香
第三节 收敛止血药
白及、仙鹤草、紫珠、棕榈炭、血余炭、藕节、檵木
第四节 温经止血药
艾叶、炮姜、灶心土
第十九章 活血化瘀药
第一节 活血止痛药
川芎、延胡索、郁金、姜黄、乳香、没药、五灵脂、夏天无、枫
第二节 活血调经药
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泽兰、牛膝、鸡血藤、王不留行、月季花、凌霄花
第三节 活血疗伤药
土鳖虫、马钱子、自然铜、苏木、骨碎补、血竭、儿茶、刘寄奴
第四节 破血消癥药
莪术、三棱、水蛭、虻虫、斑蝥、穿山甲
第二十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第一节 温化寒痰药
半夏、天南星、禹白附、白芥子、皂荚、旋覆花、白前、猫爪草 第二节 清化热痰药
川贝母、浙贝母、瓜蒌、竹茹、竹沥、天竺黄、前胡、桔梗、胖大海、海藻、昆布、黄药子、海蛤壳、海浮石、瓦楞子、礞石
第三节 止咳平喘药
苦杏仁、紫苏子、百部、紫菀、款冬花、马兜铃、枇杷叶、桑白皮、葶苈子、白果、矮地茶、洋金花、华山参、罗汉果、满山红、胡颓子叶
第二十一章 安神药
第一节 重镇安神药
朱砂、磁石、龙骨、琥珀
第二节 养心安神药
酸枣仁、柏子仁、灵芝、缬草、首乌藤、合欢皮、远志
第二十二章平肝息风药
第一节平抑肝阳药 石决明
珍珠母、牡蛎、紫贝齿、代赭石、刺蒺藜、罗布麻叶、生铁落
第二节 息风止痉药 羚羊角
牛黄、珍珠、钩藤、天麻、地龙、全蝎、蜈蚣、僵蚕
第二十三章 开窍药
麝香、冰片、苏合香、石菖蒲
第二十四章 补虚药
第一节 补气药
人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山药、白扁豆、甘草、大枣、刺五加、绞股蓝、红景天、沙棘、饴糖、蜂蜜
第二节 补阳药
鹿茸、紫河车、淫羊藿、巴戟天、仙茅、杜仲、续断、肉苁蓉、锁阳、补骨脂、益智仁、菟丝子、沙苑子、蛤蚧、核桃仁、冬虫夏
草、胡芦巴、韭菜子、阳起石、紫石英、海狗肾、海马、哈蟆油、羊红膻
第三节 补血药
当归、熟地黄、白芍、阿胶、何首乌、龙眼肉、楮实子
第四节 补阴药
北沙参、南沙参、百合、麦冬、天冬、石斛、玉竹、黄精、明党参、枸杞子、墨旱莲、女贞子、桑椹、黑芝麻、龟甲、鳖甲
第二十五章 收涩药
第一节 固表止汗药
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须
第二节 敛肺涩肠药 五味子
乌梅、五倍子、_壳、诃子、石榴皮、肉豆蔻、赤石脂、禹余粮
第三节 固精缩尿止带药
山茱萸、覆盆子、桑螵蛸、金樱子、海螵蛸、莲子、芡实、刺猬皮、椿皮、鸡冠花
第二十六章 涌吐药
常山、瓜蒂、胆矾
第二十六章 攻毒杀虫止痒药
雄黄、硫黄、白矾、蛇床子、蟾酥、樟脑、木鳖子、土荆皮、蜂房、大蒜
第二十六章 拔毒化腐生肌药
升药、轻粉、砒石、铅丹、炉甘石、硼砂 教案
讲义的标准格式范文5
金刚经讲义
在所有人的心中《金刚经》是真理,但在某些人的心中不是永恒的真理,应该像如来一样以这样的心态讲佛经。以下是金刚经讲义,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华严经如来出现品》说:“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着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师智,则得现前。”经中明确指出,如来智慧人人具有,但因无始以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所以佛法流传世间,以无量法门济度群生,莫非转化人们的妄想、执着习气,修证方向,十分明确。经上所谓妄想,是指我们第六识的分别颠倒;所谓执着,是指我们第七识的我执、法执。如果我们对症下药,时时返观自己的起心动念,虽能对一切事物,照常应付,但不取不舍,不粘不着;无住而生心(清净心),不入断灭,生心而无住,不起分别;特别应知一切事物,无不是因缘和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当此前念已灭,后念未生,正恁么时,了了分明,不同木石,这是什么?!实际上,这时两边不着,非空非有,无实无虚,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正是我们的实相理体,本具佛性。
但近代以来,许多修行人,往往怕谈般若,以致这一佛法的纲要,弃而不究,寻枝摘叶,舍本逐末,茫茫苦海,不知何时才能获得解脱。江味农居士对这一现象很有感触,认为有些学人,“对般若不敢问津,甚至相互警惕,不谈般若,可悲之事,孰逾于此;违背佛旨,孰逾于此;误法误人,孰逾于此!”真可谓悲心激切,大声疾呼了。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诸部般若的纲要。佛说《大般若经》四处十六会,共六百卷,此经是第九会所说。全经共5837字,虽义理玄奥,却家喻户晓,普遍持诵。古今大德也各出手眼,纷纷注疏,真是妙谛互呈,美不胜收,其中江味农老居士的《讲义》,更是义理周详,触类旁通,深浅结合,辩才无碍的巨著。江老曾说此经是绍隆佛种、传佛心印的无上甚深法宝。他在判经时,认为上半部是约境来说明无住,以彰明般若的正智,下半部是约心来说明无住,以显示般若理体;并以信、解、行、证判释全经,脉络贯通,条理分明。他还认为上半部是遣除粗执,也即分别我、法二执,是对境遇缘分别而起的,例如说不应住六尘布施, 不应住六尘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等等,是遣除其在境缘上生分别心。下半部是遣细执,是遣除与心念同时俱生的俱生我法二执,例如说:“于法不说断灭相”、“如来者即诸法如义”、“此法无实无虚”、“一切法皆是佛法”,都是遣除多生以来随念即起的.习气种子,而入于般若理体。但所执的幻相,是起于能执的妄心,能所不二,并不局限。总的说来,江老认为这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慧彻三空、功圆万行、至极圆顿的大教,与过去把般若判为带通教、别教,正明圆教,有所不同。江老说:“正因为此经是诸部般若的纲要,而般若又是一切佛法的纲要;且经中明明指出,‘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佛语当信,不可诬也。”真可谓独具慧眼,发前人所未发,深符佛旨,功在万世!
郑钟褔、吕家森、闻妙三位居士,对江老的讲义仰慕已久,从1982年起,发心学习,每周一次。至1985年,前后经过了四年之久。在学习中,他们至诚恭敬地读,悠游涵咏地读,再存养观照,以行持来帮助学习,写成笔记三厚册,成为这次编写语体文的重要基础,并积极努力印刷流通,以利于广大读者,特别是方便青年一代的熏习。虽然江老的《讲义》原版,是三十年代的文本,不算古奥难懂,但从发展趋势来看,可能与年青一代的阅读能力,不相适应。三位居士弘法利生的悲愿,深可敬仰!
总的来说,我们幸闻此经,一切佛法无不包罗,经中的一字一句都关系到全经宏旨。深愿法界有情,念生死苦,发菩提心,深入学习此经,依文字,起观照,悟实相,开示悟入佛知佛见,报四重恩,济三途苦。经说:“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有些同修也可以从念佛法门下手,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转化狂妄乱想,而得定开慧,明悟本地风光。正象江老所说:“念佛的念,虽然不是真如本体,却是趋向真如的妙用。为什么呢?因为真如是清净心,念佛是清净念,两者都是清净,才能达到相应之故。所以念佛之念,如能念念相续,是能达到无念的,故念佛是胜方便。”我们应知般若与净土,本来融通,象车的两轮,不能偏废。一切佛法离开般若,势必着相粘境,心外取法,成为邪见外道。我们务必仰体江老居士的清净大愿,以般若为先导,以净土为归宿,莲生九品,果证无生,谨愿与天下道侣共同黾(音敏)勉之。
拓展阅读:持金刚经得定要诀
六祖闻客诵金刚经有省,谒黄梅五祖,为说金刚经而大彻大悟,佛门佳话,人尽皆知。其后历代圣贤,从金刚经及六祖坛经悟道者,亦所多在,只如近世人诵经者多,悟道者少,其故安在?想与根器及对于经义领悟与持诵方法正确与否有关吧! 我也是诵经有年的人,却是鲜有受用,于经义一知半解,且所解亦非了义。为此数年前专诚拜谒耕云老师请教,承他菩萨低眉,向我说了两小时法,茅塞渐开,谨录精要,提供参考。
(一) 佛法简要之诀,在“离分别”。一部楞伽经精义,也只是教人“离六十二见的分别心”,但必须放下万缘,始能做到“离分别”。放下万缘,并非意要“出世”,坛经明示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修行在家亦得”,“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放下自己的攀缘心和世情俗虑,就是真正的放下,与工作环境、家庭环境没太大的关系。能离分别,则“照体独立”,不妨“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便是十字街头好修行,火中生红莲。
(二) 佛法舍摩诃般若波罗蜜,其余尽属方便,咸非真实;“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唯此一佛乘,无二亦无三”,又有“五度如盲,般若作眼”之说。所谓一真不二,非般若而何?离开摩诃般若波罗蜜,即无三昧、正定、正受可得。所以佛说:“若有人能于此经(金刚经)受持读诵……皆能成就无量无边功德”。如何持诵呢?持诵前放下万缘,以最诚最恭敬最信实的心,不起分别,一气呵成,朗诵一卷乃至一二三卷,且最好持诵不分段的,诵毕合卷,返观自心,当下便入金刚定中: 以此为基,善加保任,即保持此刻的安祥无杂念状态,信任此心即是“觉”,即是正受,莫令其他俗情去扰乱它,它是非常珍贵难得的。这样保持越久,进步越快。此一方便,试之障轻者,百试不爽,障重者若持之以恒,亦渐入佳境,功不唐捐,利根者即透初关境界矣。
(三) 所谓看自心即是观照,观照者,“念上有无念”也。此境界于朗诵金刚经越多,越无分别,保任越久,进步越快,古德所谓,“照顾脚下”,意即观照自心而不忽略一念萌生,起码自己每一分秒都要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不怕念起,只怕觉迟”。经云:“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其意在信自心本来清净 —— 无念、无相、无住,如是则实相显。亦即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之意,若向心外作计,则心外有法,显非“正法”。
(四) 世人诵经不得力者,病在不能会归自心,而与经对立成二,不契不二法门, 焉能悟入?六祖云:“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无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常御白牛车”,便是最好说明。世人诵经久不明,乃由世情俗虑放不下及知解难忘,致为净业之障。一旦知解销净、俗情淡化,般若立显,益以自肯承当,“自心是佛,离心无别佛”,不是穷子,当下便了。所以诵经若能一一会归自心,一一印之自心,宁有心外之法?宁有一义可立?经云:“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又云:“何以故?如来所说法,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又云:“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又云:“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从上便知,经中随立随破,无非破除当人我法二执,理事二障。所以诵金经不贵分别晓义,而贵朗诵后合经返观自心 —— 离心意识,久之必获金刚心,其迟疾胥视当人根基深浅、障之轻重、保任工夫久暂而定,起码般若种子“一入识田,便为道种”,智慧日增,固不待言。
(五) 金刚经只是写出悟了的人的生活情调而已,毫无理路,是其尊贵之处。注越多,义越晦;若看注,以六祖说金刚经口诀为言简理当,令人易晓而不惑,若能同时读六祖法宝坛经,更易显发,倘以佛法作学问知识研究,势必加重理事二执,非佛出世本怀。盖理执不去,难登离执禅定,离执禅定已登无学位矣。
(六) 悟,原本是人人本来之心,而悟有理事两者,缺一不名圆满。理须到山穷水尽臻于“众理具万事出”之根源处,始名到家;事即必达“照见无蕴皆空”之境,方有自由分。以此为基本,上上增进,以至时时处处、语默动静,皆定慧等持,始能为人,否则尽名“体不具”尽名“半熟”,亦名“得少为足”,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