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免费教案详案怎么写(7篇)

实用范文 会员上传 下载docx

更新时间:2023-12-20 14:10:41 发布时间:24小时内

推荐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免费教案详案怎么写一

在本节课结束时,学生将能够了解教室环境中物品的名称并在口语中正确使用my name is… nice to meet you.等句型简单介绍自己,了解他人的姓名信息,进一步了解新同学;学生将能够了解单元任务的具体要求,并完成自己和小组内成员的姓名部分。

知识与能力:

1.学生将能够准确读出教室日常用品的名称并根据图片提示正确拼写。

2.学生将能够在口语中使用good morning,hello, hi,nice to meet you 向他人打招呼,正确使用句型my name is gina. what’s your name? 简单介绍自己的姓名并询问同学的姓名.

3.学生将能够初步了解形容词性物主代词my your, his, her的用法。

4.学生将能够制作班级同学中英文名字记录表中的一部分。

过程与方法:

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策略,利用教学图片、幻灯片等来展开课堂教学、pair work 问答式的口语交际活动,进行 “打招呼和简单自我介绍”的课堂教学和练习。本单元的教学法建议:词汇教学——采取情景介绍或演示对比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操练、理解含义,并学会运用;口语教学——采取pair work 问答式的口语交际活动或游戏等小组活动互相操练;听力教学——采取图文配对和对话选择的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认识,培养学生广交朋友及友好相处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够介绍自己的姓名:my name is …i’m…

2.能够简单问候初识的朋友:hello!/hi! good morning! nice to meet you!

3.能够正确使用形容词性物主代词my your, his, her

三、教学策略

词汇教学——采取情景介绍或演示对比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操练、理解含义,并学会运用;口语教学——采取 pair work 问答式的口语交际活动或游戏等小组活动互相操练;听力教学——采取图文配对和role-play的方式;

四、教学过程

最新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案2

1、写课题(topic)和课型(lessontype)

课题相当于文章的标题,讲课时要首先告诉学生,并写在黑板上。因此要写得准确。课型是指该节课的讲授类型。初中英语的主要课型有::新授课(newlesson)、巩固课(reinforcementlesson)、复习课(revisionlesson)、语音课(phoneticlesson)、听力课(listeninglesson)、听说课(aural—orallesson)、阅读课(readinglesson)、语法课(grammarlesson)等。不同的课型应用不同的授课方式或方法,只有确定了课型,才能选择有效的素质教育教学方法。

2、写教学目标(teachingobjective)

教学目标是教案的核心内容,是教师施教的准绳。教学目标要符合大纲对教材的要求。由于教学目标要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确,所以写素质教育目标时,要力求简明扼要,浅显易懂,便于操作和检测,一般3~4个目标为宜。

3、写教学的重点(main/focalpoints)、难点(difficultpoints)和关键点(keypoints)

教学重点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学难点是师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障碍;素质教学关键是攻克教学难点的突破口。在教案中写清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能提醒教师在讲课时注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

4、写教具(teachingtools)

课堂上需要什么教具要写清楚,如录音机、教材录音带、教学挂图、卡片、实物(或模型)、小黑板、刻印好的练习题、彩色粉笔、幻灯片等。

5、写教学过程(teachingprocedure)

教学过程是教案的主要部分。写教学过程主要写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a、写教学环节。教学环节即教学任务是什么要写清楚,做到心中有数。目前有些教师采用"三阶段六环节"教学模式,即:准备阶段(自由交流、复习检查)、讲练阶段(导入课程、分层操练)和发展阶段(巩固发展、布置作业)。

b、写知识点和所用时间。写好知识点,教师使用教案时能一目了然,有的放矢。写好所用时间,能使教师从容掌握教学速度,合理安排每个教学环节所需的时间,充分利用课堂时间。

c、写教师活动。不仅要写教师"教什么",还要写出教师"怎样教",即写清楚教师要教的内容,写出讲授这些内容的方法。写出课堂用语和各环节的过渡语。课堂用语要求简练、口语化,用学生已经学过的熟悉的、听得懂的英语来解释或表达新的教学内容。各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要自然流畅。写出使用教具的时机和方法,写板书内容等。

d、写学生活动。写出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习方法,特别是怎样学应写清楚。不能简单地把学生活动写成听、读、思考、操练、做题等。

初中英语教案与其他科目的教案写法大致是一样的,知识牵涉到英语的表述,对部分考生来说可能相对陌生一些,不过没关系,只要勤加练习一定能顺利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

最新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案3

教学目标

1.会使用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开购物单。为后两课学习购物做准备。

2.学会讨论吃什么饭,买什么东西。

3.复习一些礼貌用语和习惯表达,如:how about…? what about…? can you come with me? what do you have for dinner this evening? let me and have a look.等。

4.新单词:chicken, tofu, fridge, list, shopping list, buy, kilo

句型:what do we have for dinner this evening?

fish is my favourite.

what else do you want to have?

don’t we have any eggs?

let me make a shopping list.

you can help me carry the things.

教学用具

ppt教学演示课件

教学步骤

step 1 revision

[课件展示]教师在课堂上提问题,引导学生回答

what do you have for breakfast today?

shall we go and buy something to eat?

what’s in the pictures? let me see. what do we have for lunch today?

how about…? what about…?

what else do you want to have?

can you go and buy the things? let’s go.等。老师也可以同样的方式提问全班同学。

教师展示课件中revision的食物图片,复习一些食品的名称。

step 2 presentation

[课件展示]教师在复习食品名称基础上,引出购物的话题。教授有关食品新单词chicken, tofu, fridge, tomato, onion, carrot, pork 教师可以点击 播放单词录音让学生跟读,掌握好单词的标准发音。然后教师教单词list, shopping list, buy, buy things, kilo, one kilo of chicken legs 引导根据所学习的新单词,学生回答句子:what do you have for lunch today? what else do you want to have? what do we have in the fridge? can you go and buy the things?

step 3 read and say

[课件展示]教师点击图片可以播放影片让学生观看,播放课文对话录音 让学生跟读课文对话,尽可能的模仿录音中的语音语调,教师再点击鼠标出现以下有关问题:

what’s in the fridge? is there any fish in the fridge?

are there any chicken legs in the fridge?

don’t we have any eggs in the fridge?

why do they go shopping?

跟读直至读熟。让个别学生进行对话演示。

step 4 shopping list

[课件展示]教师点击图片播放影片让学生观看,教师点击播放录音让学生跟读。

根据课文的购物单自行设计一个自己的购物单, 教师让个别学生读出自己的购物单,互相比较看看谁设计的购物单最合适。

step 5 practice

[课件展示]在学生之前设计好了购物单的情况下,老师让学生观看课件中的超市图片,假设学生在周末和父母去市场买东西。 然后教师再点击鼠标,课件中就会显现出商店所卖的商品和价目表,让学生根据图片和价目表自编一个对话:一人为售货员,一人为顾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这几句话:can i help you? i’d like ….. here you are. here is the money. 对话可长可短,因人而异。

step 6 consolidation

[课件展示]教师总结本课中出现的一些重点词组与句子。让学生熟读。

最新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案4

在本节课结束时,学生将能够:用正确的语言谈论如何学习;用by+doing的结构描述自己的学习方式;能够就英语学习与他人进行简单的口语交流。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用目标语言谈论如何学习英语,就英语问题进行简单的沟通,同时在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中帮助他人,树立自己学习的信心。

过程与方法: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听力练习、对话练习、猜测问题和角色互换的学习策略,利用视频、ppt和制作课件等来展开课堂教学环节等,进行“询问和谈论学习方法、解决困惑”的课堂教学和练习。本单元的教学法建议:短语教学——采取情景引入展开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思考中输出自己的语言,并在句型中学会运用;语音教学——让学生进行听对话并跟读听力材料;口语教学——采取对话练习和角色互换对学生进行教学;听力教学——采取听音配对、听音打钩和听音对应等的方式进行听力教学和听力技巧指导;口语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对话练习和角色互换活动,来进行语言的输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参与课题教学活动,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和友情,并在交流中了解英语学习的方法,建立学习英语的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并掌握how do you study...? i study...by ....等相关句型和词汇。

学习并掌握用by + doing 结构表达方式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并用丰富的语言描述英语学习的方式和方法。

三、教学策略

短语教学——采取视频引入话题然后进行启发式教学,并在对话中运用;语音教学——让学生跟读听力材料进行模仿式操练;口语教学——采取pair work 和role- play问答式的口语交际活动或小组活动互相操练;听力教学——采取采取听音配对、听音打钩和听音对应等方式语法教学——通过模仿听力材料进行对话练习,在教师的纠正中培养正确的by+doing的结构意识。

四、教学过程

推荐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免费教案详案怎么写二

教学目标:

1、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的加减法。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主动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

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异分母分数先通分再加减的计算思路。即只有相同分母的分数之间才能直接相加减。

教学准备:

长方形白纸、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

他俩一共用着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两个人一起在同一张图片上画出自己所用的纸的大小。笑笑首先在纸上画出了这张纸的1/2,淘气继续画出这张纸的1/4。

二、启发思考

1、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提问学生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数的加减法知识是否可以解出这个分数。学生回答道,不行的因为我们以前学过的是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加减,这个分数的分母一个是2一个是4不相同。

2、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

3、汇报讲解,同分母分数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分数单位相同。

4、进一步小结。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可以直接想加减。

三、拓展思考

笑笑比淘气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笑笑用了纸的1/2、淘气用了纸的1/4,所以根据题意笑笑比淘气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应该用减法计算。

利用上面的方法继续解题。

四、小结

通分的实质就是讲分数单位不同的分数转化成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

五、练一练

折纸

教学反思:

分母不相同的分数加减法:先观察相加减的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先通分,将分母不同的分数转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就可以相加减了。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借助图形语言,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乘以分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等过程,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培养逻辑推理能力,渗透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分数乘以分数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1.出示我国古代哲学著作的情景。

2.出示复习题

3×2/5 4/5×2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画图引导学生理解1/2___1/2的算例。

2.出示3/4___1/4引导学生验证上面的计算方法,岩石推理过程。

3.出示2/3___1/5,5/6___2/3写出计算过程,

小结计算方法:

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1.出示教材第8页试一试1-3题。

2.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1.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2.布置预习:教材10-11页练习一。

板书设计:

意义: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计算法则:

分子乘分子作分子,分母乘分母作分母。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3

一、学情分析:

《质数和合数》这一课内容比较抽象,很难结合生活实例或具体情境来教学,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另外,到本节课为止,已经出现了因数、倍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等概念,有些概念学生容易混淆,如学生往往把质数和奇数,合数和偶数的概念弄混,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辨析这些概念。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2、能熟练判断质数与合数,能够找出10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发展过程,进一步完善学生对自然数的分类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质数、合数的含义,能正确快速地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难点:能运用一定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判断、感悟质数合数。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找出1~20各数的因数。

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1只有1个因数,其余的数都有2个以上因数;2,3,5,7,11,13,17,19这些数的因数都只有1和它本身;……)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与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有关。

[设计意图说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1~20各数因数的特点,通过观察学生虽然没有质数与合数的概念,但对这些数已经有了自己的分类与认识,为之后的分类与概念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新授

探究一:认识质数和合数

师:请同学们按照因数的个数,将这些数分分类。

(学生可能回答:将1,2,3,5,7,11,13,17,19分为一类,它们的因数都是1和它自己本身,其余的数分为一类;将1,4,9,16分为一类,它们的因数个数都是奇数个,其余的分为一类,它们的因数个数都是偶数个;……)

师: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请打开课本翻到第14页,请你按照它的方法分一分。

师: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作质数(或素数)。上面这些数中,哪些数是质数(素数)?为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2是质数,它的因数只有1和2;3是质数,它的因数只有1和3;2,3,5,7,11,13,17,19都是质数,它们的因数都只有1和它们本身;……。)

师:1是质数吗?

(学生回答:1是质数,它的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1不是质数,1的因数只有1个,质数有2个因数;……)

师: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作合数。上面这些数中,哪些数是合数?为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4是合数,除了1和4以外,2也是4的因数;6是合数,除了1和6以外,6的因数还有2和3;……)

师:1是合数吗?

(学生可能回答:1不是合数,它只有1个因数1。)

小结: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师:你还能找出其他的质数和合数吗?

(学生举例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说明:质数和合数的定义可以教师直接给出,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学,这里的重点是要让学生理解定义,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除了1)是质数还是合数。学生在一开始可能会将1归为质数,这时要提醒学生仔细理解定义中“两个因数”的含义。在小结和板书中也要强调,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探究二: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做一个质数表。(课本p14例1。)

(媒体出示图表)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回答:先把偶数去掉,它们除了1和本身外,一定还有因数2(教师提示2是质数,不能去掉);除了5以外,个位是5,0的数先去掉;……)

师:利用我们之前学习到的知识,可以先将2,3,5的倍数划掉(不包括2,3,5)。一直可以划到几的倍数?

(学生可能回答:50的倍数,51的2倍是102,超过100了。)

(学生制作100以内的质数表。)

[设计意图说明:由于小学用到的质数比较少,所以教材中只要求学生找出100以内的质数。这些质数不必要求学生都背熟,但是熟悉20以内的质数还是有必要的。]

五、练习

(课本p16∕练习四第一、二题。)

六、小结:

1、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作质数(或素数)。

2、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作合数。

3、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4

教学内容:

教科书p86-87例1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习十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小组交流等方式上,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方法,能正确计算相应的题目。

2.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练习,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理解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后,得到的积回归小数乘法积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课题

1.用竖式计算

0.57×23=2.5×44=

提问: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根据13×12=156,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3×12=

13×1.2=

1.3×1.2=

(要求学生回答问题要完整。例如:因为13×12=156,而1.3×1.2中13缩小了十倍,所以积就要缩小十倍是15.6)

提问:我们以前学习了小数乘整数,那么1.3×1.2是小数乘小数,它的结果你们说的对吗?学完这节课你就知道了(导入课题)

二、引导探究,掌握方法。

1.课件出示例题。

提问:

①从图中,你能获取那些数学信息?

②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③下面我们就来解决小明房间的面积有多大?

你会列式计算小明房间的面积吗?

(出示3.6×2.8=)

2、3.6×2.8=?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小数乘法有什么不同?你能估算一下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吗?(指导学生估算3.6×2.8的积)

3、探索笔算方法

①通过刚才的估计,我们知道3.6×2.8的积应该在6~12之间,或者说是在9左右。那么准确的得数究竟是多少呢?我们可以用竖式计算。(谁能在黑板上写出3.6×2.8的竖式)。

②怎么用竖式计算呢?小组里的同学讨论讨论,如果讨论好了,可以试着写在随堂本上

③教师巡视,指名一学生上黑板计算,师生互动,完成后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思考小数乘小数按照整数乘整数的计算想起。(在计算3.6×2.8时想起36×28的笔算,师板书:

36

×28

④做错的同学订正一下。

⑤引导学生想一想小数乘小数怎么算?

三、自主探索,形成认识

教学“试一试”

1.我们现在来解决小明阳台面积的问题,请同学们列式计算(独立完成)。

2.观察黑板上的四道竖式,思考

①结合具体题目,让学生说说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②小数乘小数与小数乘整数在计算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3.总结、归纳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四、巩固练习,加强理解

1.解决1.3×1.2=1.56

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去掉问号)

2.你能给下面各题的积点上小数点吗?(p87第一题)

提问:说说为什么这样点小数点?要注意些什么?

4.用竖式计算:

4.6×1.2=1.8×4.5=10.4×2.5=

3.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p89第2题)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需要提醒其他同学的?

六、作业:

p89第1.3题

推荐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免费教案详案怎么写三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页例1、22页做一做及练习五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米不是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10毫米=1厘米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2

第3单元角的度量

第4课时画角

【教学内容】:教材第43页例3。

【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画指定度数角的方法。

难点:对准相应的刻度画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用一副三角尺画出下面的角,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30° 90°

2.你能画出任意度数的角吗?

教师引出课题。

(板书:画角)

二、自主探究

教学例3。出示例3。

1.怎样画一个60°的角?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相互发表意见,并动手试一试。

指名说一说画角的方法、步骤。

2.用课件演示画角的方法和步骤,师生共同归纳:

板书:

(1)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60°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3)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一点,再画一条射线。

(4)让学生试着画出60°的角。

想一想:量角器上两处都标了60°,这个点应点在哪里呢?为什么?

学生在画角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动脑筋想一想,并相互交流。使学生明确:如果与量角器0°刻度线重合的那条边向右就在内圈60°刻度处点上点;如果是向左,就在外圈60°刻度处点上点。

3.画一个100°的角。

指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独立画一画,然后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43页“做一做”第2题。

先让学生用量角器画出这些角,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比一比谁画得好。

2.教材“练习七”第5题。

先量一量∠1和∠2有多大,把角的度数写在角上,再用量角器画出与∠1和∠2同样大的角。画完后,同桌互相验证,看谁画得标准。

3.教材“练习七”第6题。

小组内议一议,再说一说这些角用三角尺怎样画的。教师归纳,再让学生独立拼一拼、画一画,然后用量角器检验。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了什么本领?

【教学反思】:

让学生通过自学,动手操作,主动去发现找到画角的方法,进一步巩固了角的有关知识,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能力。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3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在加减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时,可直接加上整十整百数,多加了就减去。多减了就要加上来。

教学过程

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数的运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使在计算器已经普及的今天,这种口算仍被广泛使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学习这部份内容却困难较大,计算的正确率不高。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唤醒生活体验

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要符合儿童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形象直观而又蕴涵一定的数学知识。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中的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时,先把它看作整十、整百、整千数,多加了几,减去几,多减了几,加上几,这些话听起来比较拗口,怎样才能使学生容易懂呢?我首先出示了一幅图(画有日常生活用品及其它们的价格),提出了问题: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因为买东西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激活学生的内驱力。同时为引出下面的知识做好了铺垫,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思维的火花闪现了,提出了许多问题:

(1)、买一双旅游鞋和一套运动服需要多少钱?

(2)、买一台电冰箱和一台洗衣机需要多少钱?

(3)、如果有200元钱买一只书包还剩多少钱?

他们调动了自己的经验和原有的知识结构去探究这个情境中所蕴涵的数学问题,并积极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用生活原型,探究运算规律

我们知道,数学本来就是从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当学生从问题情境中,体会出一些数学思想时,教师应以引导者、鉴赏者的身份,即教师只是提供一些建议或信息,而不是代替学生做出判断,同时鼓励学生有创造的想法,使学生在最大的空间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索。在教学加法时,可以分成了两个步骤:

1、独立探索阶段。

我们知道,真正地数学学习不是对于所授知识地简单积累,而是通过主体地主动建构。不同的学生由于不同的知识背景就有不同的思维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各个学生的特殊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

教师提出问题:营业员很快地算出买一套运动服(113元)和一个书包(59元)共需要172元,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想出了很多计算方法:

113+59=113+60-1=172。

113+59=113+50+9=172。

113+59=112+(1+59)=172。

2、合作探讨阶段。

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独立探索地基础上,组织学生合作和讨论,可以使他们彼此交流,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出全面地判断。

①每一种方法为什么这样做?请讲讲你的道理?

②这几种方法哪一种比较简便?为什么?

通过合作交流,学生各抒己见,这样既达到了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地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归纳出多加几,减去几;先凑整,再相加这两种方法。

在教学减法时,可以让学生运用原型来揭示算理,探究规律。小学数学的内容大都可以直接在客观世界中找到它的原型。减数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数时,把它看作整十、整百、整千数,多减几,加上几这个数学知识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找到一个合适的原型收付钱款时常常发生地付整找零的活动,并且在课堂中展示这个活动:妈妈带了165元,其中有一张百元纸币,到商店买钱包花了97元,妈妈怎样给钱呢?由老师扮妈妈,一名学生扮售货员,妈妈拿出一百元钱给售货员,售货员找给妈妈3元。这里的道理明明白白,是学生所熟悉的常识。这个活动是原始的、最低层次的减法速算法,是学习数学的原型。再引导学生摆这个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165-100+3,从而概括出速算的方法。这样,由常识上升到了数学,学生的学习由低层次上升到了高层次。

三、拓展问题领域,重构知识体系

在主动探究、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所理解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和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相互作用,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以利于更好的迁移和运用。所以在学完了新知以后,我又设计了这样的习题:

1、你能用几种方法来计算下面的题目。

(1)198+197 299+98 =

(2)如果选择了三种物品(钱包97元,旅游鞋198元,录音机236元),要计算一共需要多少钱?你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吗?用500元钱去买钱包和旅游鞋,还剩多少钱?

2、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为什么?应该怎样改正?3+305=873+300-5

这样的题目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知识在日常生活的运用。

通过尝试,使我体会到在教学中尽量体现现代教育的主动性、民主性、合作性和发展性有利于把学习数学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造能力。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数的产生,认识自然数。

2、在经历数的产生过程中,感受“一一对应”的思想和“实践第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使学生了解古老的数学文化,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数的产生过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白纸、画笔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一)听故事《记数方法》

师问:同学们第一次来到学校的录播室,你们的心情如何?今天还有一位小朋友和我们一起度过这堂课,他是谁呢?一起看看课件出示图片(聪聪)问:一起大声喊出他的名字!

课件播放小精灵录音:谢谢新昌三小四(3)班的同学们,今天我带来了几个故事想讲给你们听,你们想听吗?

生:想

课件出示图片(远古时代的人们图片)聪聪录音问:你见过这样的人吗?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是开始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词来数物体的个数。他们是怎样来记录数字的呢?请听我给你们带来的第一个故事:《记数方法》(播放课件)

师:故事中介绍古时候人们几种记数方法?(板书:实物记数、结绳记数、刻道记数

二、讲解新授,增添新趣

(一)小小设计师

(1)师:同学们如果你生活在远古时代,你还没有学数

字,那么你会用如何记录你的数字呢?请拿出你手中的画笔来试一试吧?(学生动手操作)

(2)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作品

(二)介绍数字的产生

师:后来随着语言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发明了一些记数符号,这些记数符号就叫做(板书:数字)

(1)介绍巴比伦数字(课件播放)

师:巴比伦数字由一些好似小箭头来表示数字,一个小箭头代表数字1,两个小箭头代表数字2,三个小箭头代表数字3……这样记数方便吗?为什么?

(2)介绍中国数字(课件播放)

师:我们中国则是用好似小棒的小竖线来表示数字1、2、3、4、5,那么6是不是就写六根小竖线呢?(课件播放)当满了5时,就换1根横线代表5,横线下画一根竖线就代表6,画两根竖线就代表7……

(3)介绍罗马数字(课件播放)

师:这又是哪国数字呢?哦!原来是罗马数字。

(三)记忆大比拼

师:听!小精灵有话要说了!(课件录音:现在要考考大家

对三国数字的记忆力了,加油哦!)课件播放(游戏开始)

(四)听故事二《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师:由于每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各国的数字也不一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流的增多,数字不同很不方便,就需要有统一的数字。这就是“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是谁发明的?小精灵又奖励一个故事给我们,一起看看哦!(播放视频《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师:你知道阿拉伯数字是谁发明的吗?(印度人)

(五)分清概念,了解自然数。

师:是的,现在吴老师把这些阿拉伯字数字都带来了,一起大声读出来(课件出示数字和录音:数字可以用来记录物体的个数。)

(1)自然数(课件出示文字:自然数概念)

师:当我们认识了这些自然数时,森林里有个小伙伴在哭呢?(课件出示录音:呜——呜——呜呜,你们都有自己的衣服,自己的数字,可是我没有爸爸妈妈,没有小手小脚,没有漂亮的眼睛,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班上小朋友说我是个圆球,动一下就滚蛋。)

(2)认识自然数0

师:同学们认识这位小朋友吗?(认识)他能到我们自然数中间来吗?听森林女王在说些什么?(播放录音:这位小朋友别哭,你圆圆的身子真好看,汽车轮子离不开你,咱们的国球离不开你,你也是个重要的角色,一个物体也没有我们就需要你出场,你的名字叫做“零”,你也是自然数中的一员哦!而且是最小的自然数。)

师:零出现得比较晚,在记数的时候起着占位的作用,听了森林女王的话,你知道了什么?

三、练习巩固,趣味无穷

(1)牛刀小试

1、最小的自然数是(),自然数的个数是()

2、最大的8位数是(),最小的8位数是()。

3、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之间的差是()。

(2)明辨是非

1、最小的自然数是1。()

2、最大的自然数是999999999999()

3、所有的四位数都比三位数大。()

4、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5、阿拉伯数字是由阿拉伯人发明的( )

四、总结提升,升华兴趣

师:我们学的知识在课本第16、17面,请大家翻开书本,画出本课的重点。今天我们和小精灵一起了解了数的产生,知道古时候认识的计数方法有:实物记数、结绳记数和刻道记数,后来为了国际统一,印度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表示物体个数的1、2、3……。都是自然数,而0是最小的自然数,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整数,在今后我们将学习更多的数字知识是,探索更多的数字奥秘。

推荐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免费教案详案怎么写四

这是一篇篇幅短小,语言优美,富有生活情趣的小散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中秋节的晚上,全家人欢聚在花园里,吃月饼看月亮的情景。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和一个笔画:(卧钩),会写6个一类生字。

2、朗读课文,积累词汇和优美的语句。能讲述关于月亮的传说和故事,或能背诵关于月亮的古诗。

3、让儿童感受生活的甜蜜,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识字与写字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2、识字教学。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有许多传统的节日,你知道哪些?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和中秋节有关的课文《中秋节的晚上》。

中秋节有哪些风俗习惯?一起来看看中秋节的晚上发生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教师范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2、小组内练习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语。

3、说一说,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事?

4、学习一类、二类生字。

(1)本课6个一类字都是独体字,注意强调“心”“也”的笔顺。

(2)用扩词和说句子的方法加强记忆。

(3)了解“中”“心”的象形含义。

三.理解课文,朗读训练。

1、自由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的好的句子或者不明白的句子。

(1)“天上的月亮又大又圆,妈妈的月饼又香又甜。”练习用“又……又……”说话。

(2)“月饼就像天上的月亮!”照例说几句话。

2、想一想:为什么“每个人的心里都那么甜蜜。”?

学生展开合理想象,体会美好的生活给温馨的家庭带来的幸福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3)轻声——“晚上”、“我们”“月亮”“天上”“看着”“吃着”“那么”。

(4)感叹句——月饼就像天上的月亮!天上的月亮也是个大月饼。

(5)重音——又大又圆;又香又甜。

板书设计:

看月亮:又大又圆

心里甜蜜

吃月饼:又香又甜

布置作业:调查其它传统节日还有哪些节日食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复习生字,熟读课文。

2、指导书写。

3、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练习读课文,读好重点句。

2)读生字卡片和词组。

3)交流布置作业内容。

二.写字练习,指导书写

中:竖在竖中线的位置。

心:注意三个点的位置以及卧钩的写法。

也:掌握好笔画间的结构。

三.完成课后练习

1、读一读,会写的写下来。

2、把带点的字读准确。注意区别平翘舌读音,和轻声的读法。

3、说一说。练习用“又……又……”说话;会说比喻句,表达完整的意思。

4、读一读。

(1)教师范读,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内容和含义。

(2)熟读四个词语,争取背诵下来。

(3)说一说类似的句子。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读文,认识本课生字;朗读课文,积累词汇和优美的语句。

2.能力目标: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甜蜜,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爱家的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语意理解。

教学流程备注: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节日吃月饼吗?(出示课件)今天,一户人家来到我们的课堂,向我们介绍他们一家人是如何过中秋节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中秋节的晚上》。

二、读中感悟,悟中生情。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这一家是怎样过中秋节的?

2.学生练读,想一想:这一家是怎样过中秋节的?

3.出示:又大又圆、又香又甜、又——又——,教读

4.出示:月饼

5.描述自己家过中秋接的难忘情景

三、师生共同完成课后练习

四、总结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

第二课时

一、有趣的动物园

1.导入:同学们,我们来到了有趣的动物园。让我们进去看看动物吧!(出示画有动物房屋的图片。)小动物去哪里了呢?饲养员大叔说:“这些小动物因为不会按规则写字,害羞地藏起来了!”你们能帮帮它们吗?

2.导学:我们先来看看它们不会写哪些字吧!

3.出示:白 回 国

(1)指生领读生字。

(2)导学:你们知道这几个字的书写规则是什么吗?

(3)小组讨论试写。

(4)汇报交流。这几个字的笔顺规则:先外后内再封口。

(5)学生范写。其他同学练写。

4.激趣:瞧!小动物们都回来了,瞧,它们还给你们带来礼物了呢!

设计意图:如果只是让学生按笔顺规则去书写,即使学生能书写,也会觉得乏味,可是在这里,通过让学生帮助小动物,学生在看看、想想、写写中既巩固了书写规则,又感受到了帮助别人的快乐,学得兴趣盎然。

二、美丽的大森林

1.出示:每个可爱的动物脖子上都挂着一个成语。(语文园地一“日积月累”中的成语)

2.导学:小动物们多么调皮,你们只有读对成语,它们才会和你们玩!你们能正确读出这些成语吗?

3.学生自由练读,同桌互读,全班比读。

4.导学:咦,可爱的动物怎么都藏到森林里去了?

5.出示:小朋友们,你们发现它们的特点了吗?你们还知道哪些这样的成语呢?

6.交流特点并说说自己知道的关于春天的成语。

7.学生在小组内合作用描写春天的成语讲故事。

8.推荐代表全班交流。

9.小结:大自然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成语王国中的每个成语都是它奇妙的精灵。小朋友们课后一定要认真积累,丰富你的词汇量!

设计意图: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体会到快乐。这是我们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教学思路与方法。因此,将快乐的游戏活动带入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

三、和大人一起读

1.过渡:同学们,做完了游戏,休息一会儿,我们来聊聊天,生活中,你知道谁和谁好吗?

2.学生自由发言。如:我和妈妈好,哥哥和弟弟好。

3.导入:除了人,你还知道谁和谁好吗?今天,我带来一首关于好朋友的儿歌,名字叫“谁和谁好”。

4.同桌互相读,如果同桌朗读时遇到了困难,请你帮助他解决。

5.检查朗读。

(1)指学生朗读。

(2)男女生比赛读。

(3)全班比赛读。

6.导学:你知道谁和谁好吗?他们是怎么样好的?自己想一想,然后和小组同学说一说。

7.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藤和瓜好,它们手拉手,不吵也不闹。

①导学:谁和谁好?

②学生汇报。

③导学:为什么“它们手拉手,不吵也不闹”?

④汇报交流。因为它们住在一起,离得近,天天在一起,所以它们手拉手,不吵也不闹。

⑤相机指导朗读。

(2)蜜蜂和花好,蜜蜂来采蜜,花儿仰脸笑。

①导学:你还知道了谁和谁好?儿歌里还说到谁和花好?

②学生汇报。

③导学:蜜蜂做了什么?花又做了什么?

④汇报交流。花里面有花粉,蜜蜂每天都去采花粉,然后带回家酿成香甜的蜂蜜。

⑤相机指导朗读。

(3)白云和风好,风往哪里刮,云往哪里跑。

①导学:仔细看,还有谁和谁好?

②学生汇报。

③导学:风做了什么?云怎样做?

④汇报交流。风往哪里刮,云往哪里跑。

⑤相机指导朗读。

(4)我和同学好,大家唱着歌,一起上学校。

①导学:仔细看,还有谁和谁好?

②学生汇报。

③导学:小朋友之间又做了什么?他们的心情怎么样?

④汇报交流。我和小朋友好,大家唱起歌,开心又快乐。

⑤相机指导朗读。

8.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儿歌。

9.小结:原来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事物都是好朋友,事物之间是存在联系的。

10.拓展:你还知道谁和谁好,仿照儿歌的形式说一说吧!

11.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教学中通过“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中各种事物的关联。通过交流,学生在智慧火花的碰撞中,激活了思维,展示了潜能。抓住机会挖掘他们的潜力,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的旅途充满乐趣,也学会了很多的知识。这节课你又学会了什么?回家和爸爸妈妈说一说。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识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搜集一首课外阅读过的古诗

导 学 过 程:二 次 备 课

预习提纲

1、采取多种方式自由识记生字

2、 反复朗读古诗,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课:

同学们,你们一定会背很多古诗吧,谁能把你课外掌握的古诗背一首给老师和同学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好不好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看图激趣:

图上都画了谁?他在干什么?他想干什么?

2.、初读感知,了解诗歌大意:

① 齐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卡,采取多种方式识记字形:

形旁识字:牧、捕

换偏旁:蜻——晴

同形旁:蜻、蜓、蝉;怪、惜;霜、露

② 小组合作,试读诗歌,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① 课堂讨论自学中的疑难处,教师相机点拨;

② 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

4、教师简述诗意,引导学生根据诗意练习背诵

5、读一读,想一想:

有感情地朗读,诗中写的牧童捉到蝉了吗?

6、书写生字:

指导学生写字,给予必要的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利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生字

二、探究新知《小池》

1、初读感知,了解诗歌大衣;

① 小组合作,试读课文,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 交流自学,讨论疑难词句,教师相机点拨

2、教师简单讲述诗意

3、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① 教师范读

② 学生能练读

③ 教师语言描述,激发学生想象,并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觉朗读

4、练习背诵

5、处理生字:

利用生字卡片,采取多种形式识记生字

6、指导书写

三、巩固新知

1、教师描述诗意,引导学生背诵

2、同桌数空写生字

四、拓展延伸

每个同学准备一首自己的在课外学的古诗,在古诗朗诵会上表演。

推荐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免费教案详案怎么写五

教学内容:角的大小、角的计量单位,用量角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课文第37-38页的内容,“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

2、 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4、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5、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具准备:量角器、尺或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下列三种椅子问学生:你喜欢坐哪种椅子,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作如下小结:根据刚才同学们的交流,看来椅子_背的角度不同,它的作用也不同,像第2种椅子就是专门给登月的宇航员设计的,要造这样的椅子就要知道_背的角度,你有办法知道它的角度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1)师:量角用什么工具?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

(3)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注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根据回答作出下列板书:中心、0度刻度线、内刻度和外刻度。(如果学生答不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教师可提下列问题启发:根据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数,你想一想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多少份的?)

2、建立1°角的观念。

(1)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角用细丝游戏棒(在一种塑料扫帚上剪下的)在课桌上摆一摆大约有多大。

(2)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出同学们刚才摆出的这个角就是1°角。

3、认识几度角。

(1) 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为什么?

(在量角器上画出20°的角,其中每一个刻度都用虚线标出,便于学生讲出为什么20°的道理,图略)

(2)在量角器上出示60°、120°角(把角画在印在纸上的量角器上)。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刻度,一个表示60°,另一个却表示120°?从而让学生谈谈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突破读内外圈刻度易错这一难点。

(3) 量角器上找出30°、100°、135°的角。

三、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1、出示下列角(p37),问:这个角你能读出它的度数吗?(因为没有标角的度数,所以学生读不出)。接着问:要读出这个角的度数该怎么办?指导学生实际操作,按步骤去量角。

第一步,使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第二步,使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角一条边重合;第三步,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教师边说明边演示,巡视加以指导。

2、量出下列角的度数(p39、3)。(突出第二个角的边不够长可以延长边来量,要问学生为什么可以延长边来量的道理)。

四、比较角的大小。

用量角器量下面的两组角,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p38例1)

讨论: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总结结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_开的大小,_开得越大,角越大。

五、巩固练习:

1、p38“做一做”

2、p39、4先估算每个角的度数,然后验证。

3、p40、6用一副三角板拼出下面度数的角。

75° 105° 120° 135° 150° 180°

六、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的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有关计算工具,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电子计算器拿出来,今天我们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

(板书课题:用计算器计算)

二、用计算器计算

1、教学例1。

(1)出示386+179=________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计算器计算的?

(先按“386”,屏幕上显示386,再按“+”,屏幕显示不变,再按“179”,屏幕显示179,按“=”,屏幕显示结果565。)

(2)引导学生按步骤按键计算出结果,试试ce图和ac键各有什么功能?

ce:清除功能,ac为0,也相当于清除功能。

(3)自己用计算器试试。

825-18=26×39=312÷8=

(4)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什么?

看清数,别按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0。

2、教学例2。

(1)出示:9999×1=9999

9999×2=________

9999×3=________

9999×4=________

用计算器算出上面几个算式的结果。

(2)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吗?说一说。

从9999×2起,结果是一个五位数,中间是3个9,两头分别是1,8(9×2);2,7(9×3)……

(3)你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结果吗?试一试,很有趣。

9999×5=49995

9999×7=69993

9999×9=89991

(4)9999×6和9999×8的结果又是多少呢?谁能说一说?

9999×6=59994

9999×8=79992

师总结:碰到9999和9以内的自然数相乘(0,1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最高位和个位就是这个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

(5)第26页“做一做”。

用计算器算出前面几道算式的结果,找出规律,再直接写出下面几个算式的结果,然后用计算器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习

1、用计算器计算,练习四第1、4题。

组织学生独立用计算器算一算,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计算的结果。

2、练习四第3题。

教师先介绍收据上的内容,并指导学生如何计算相应的金额。

再让学生两人一组,一人笔算,一人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3、练习四第9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怎样才能用计算器计算时不出错。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领?

板书设计

用计算器计算

9999×5=49995 9999×6=59994

9999×7=69993 9999×8=79992

9999×9=89991

教学反思

计算器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熟悉的,大部分学生也使用过。在教学,中我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充分把握教材所带来的便利,巧妙整合,利用学生已有的认识和操作经验,相互交流,充分感受用计算器计算的便利。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学习目标】

1.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通过运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学习重难点】

重点:正确掌握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

难点:探索计算规律。

【学习过程】

知识链接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要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世界,了解自然,激活思维,揭示规律,已逐渐成为现代人的一项重要的数学素养。计算器,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常见计算工具,已经见诸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走进了千\家万户,也走进了孩子们的视野和世界。但是,恐怕并未有多少学生有意去关注过、认真去研究过计算器里,到底蕴藏着的是怎样一个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

学法指导

通过引导整理材料,通过自主学习了解使用方法,同小

组合作实际操作计算器。

自主学习

1.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和功能。

2.用计算器计算。

(1)386+179=

我是按照这样的步骤计算:先输入数字键(),再输入运算符号键(),又输入数字键(),最后输入()就显示出了结果()。

(2)26×39= 312÷8=

(3)36+228-179= 26×39-349=

【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交流会报例1的计算方

法。

2.“做一做”。

合作完成,口头出示比较简单的计算题。四人一组,轮流出题,比赛看谁先算

出来。

3.发现规律。

(1)用计算器独立计算。

9999×1= 9999×2=

9999×3= 9999×4=

(2)观察,小组交流找出答案中个数位上的数字排列规律,小组代表发言。

(3)不用计算器,遵循规律写答案。

9999×5= 9999×7= 9999×9=

(5)运用计算器检验答案。

4.“做一做”。

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小组代表发言。

【学习反思】

这节课我学会了使用__________________,懂得的计算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

【达标测评】

1.判断。

(1)47560≈47万();

(2)2036000000≈20亿()

(3)990000000≈10亿()

2.用计算器计算:

94×86÷47(394+5477)÷57 8450÷25-249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教材81-83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索、思考、总结,经历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3、使学生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书写整洁、计算认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试商的方法,确定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确定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列竖式计算:96÷8 145÷6

说出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一)位,如果前一位不够除,要看前(两)位。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3)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2、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老师想考考大家。

教师出示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题卡,让学生边读题,边说出答案。

60÷30= 350÷70= 240÷60= 140÷20= 270÷90= 560÷80= 420÷70= 320÷80=

同学们对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掌握非常好,在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下面去看看同学们今天上午交上来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问题一:学校买来92根跳绳,如果每班30根,可以分给几个班?

第一个问题告诉我们什么信息?你能列式解决吗?(92÷30)

为什么用除法?(这道题是让我们求92里面有几个30,所以用除法。)

你估计可以分给几个班?(92÷30≈3(个))

92÷30,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教师板书课题:笔算除法)你会算吗?

出示学习指导:

1、先独立思考计算的方法,把你的方法写下来;

2、同桌交流,方法是否正确,为什么这样算?

2、让学生上台板演竖式,并说出笔算的方法。

学生在说完笔算方法后,追问3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3、出示问题二:学校十月份收到《小手牵大手,安全常相伴》200本,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让学生独立解决,独立笔算后汇报。

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怎么办?(要看前三位)

并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商“6”,“6”应写在哪一位上面。

三、巩固内化

1. 用竖式计算。

60÷20 96÷40 140÷20 160÷30 585÷80

2.改错题(看书上的83页)

3.问题三:一个足球20元,用75元钱可以买几个足球,还剩多少钱?

4、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获得了哪些笔算经验?说一说笔算除法是怎样计算的?

(1)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不够除,

要看前(三)位。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3)每次除得的余数都必须比除数(小)。

5.问题四:学校组织学生秋游,共有师生280人,如果每辆车能坐50人,一共需要安排多少辆车?

四、全课总结。

推荐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免费教案详案怎么写六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中东》教学反思

本节课第一课时主要有两个知识点:一是中东的位置及其重要性;二是中东的石油资源,具体包括:石油在世界上的地位、分布和输出路线。针对上述知识点,我设计并讲解了这节课,现将这节课的反思总结如下:

一、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

1、新知识都是从地图中获得的`,使地图在本节课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运用,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本节课的知识点都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来主动获取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主动获取新知的能力。

二、这节课的不足之处:

1.没有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不热烈,今后要加强师生之间感情的培养与交流,要多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为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2.课堂时间分配不合理,导致了重点知识不突出,这与我调控课堂的能力有一定关系。今后,我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科学的分配45分钟,使得知识主次分明,以提高课堂效率。

针对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今后在教学中,我会把成功的地方继续发扬,不足之处改正过来,让今后的课堂更加完美无憾。

推荐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免费教案详案怎么写七

新人教版约分教学设计(三)

教材简析与设计意图:

《约分》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十册内容,约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是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转变教育观念,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既学会知识,又学会学习,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

在约分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激发发展动机;创造机会,提供发展条件;因材施教,扩大发展层面;激活思维,深化发展效果。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全过程,从而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

教学目标:1、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理解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意义,探索约分的方法。

2、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进行约分。

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并能准确地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猜测验证

1、创设游泳情境,提出问题

师:让我们一起到游泳场看一场激烈的百米游泳比赛

(播放游泳比赛录像,学生聚精会神地观看比赛过程)

师:游在第一位的运动员已经游了75米。

师:一共100米,已经游了75米,看到这两个条件你能想到什么?

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汇报自己的想法:

生1:还有25米没有游;

生2:已经游了全程的75/100;

生3:还剩全程的25/100没有游;

生4:已经游了全程的3/4;

生5:还有1/4没有游。

师:已经游了全程的 75/100和游了全程的3/4是一回事吗?

生1:不是

生2:是一回事

师:你能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验证你们的结论吗?

2、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验证

学生进行激烈的小组讨论并汇报

生: 我们组认为75/100=3/4,因为75÷100=0.75 3÷4=0.75 所以75/100=3/4

师:这是我们曾经学过的什么知识呢?

生: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师:你们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找到它们是相等的,还有其他的验证方法吗?

生:我们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75/100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25,得到3/4。

师追问:为什么同时除以25?

生:25是75和100的最大公因数

师:你们组不仅运用了分数的基本性质,而且还找到了75和100的最大公因数25,从而验证出相等,能学以致用,多好啊!

(板书:75/100=3/4)

3、根据验证过程引出最简分数的意义

师:通过刚才的验证我们知道75/100=3/4,还能说出一些和3/4相等的分数吗?

生:6/8、12/16、15/20、30/40 ------

师:这些分数中哪个最简单,为什么?

生:3/4最简单,因为3/4的分子和分母是一对互质数。

师:什么是互质数?

生: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是互质数。

师:其他同学听出来了吗,有个词用得很好?

生:是“只有”

师:对,我们就把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这样的分数就叫做最简分数。

(板书:最简分数)

师:在黑板上你还能很快找出一个最简分数吗?

生:1/4

师:说说理由。

生:因为1/4的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所以它是最简分数。

师:那你现在知道1/4和25/100的关系了吗?

生:也是相等的。

师:很好,你们还能再举出一些最简分数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

教师总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观察、猜测、验证得出了最简分数的意义,大家表现的非常好,下面我们就来把一个分数化简称最简分数。

二、自主探索约分的方法

1、 理解意义

出示例4 :把24/30化成最简分数

师:仔细读题,如何理解“化成最简分数”这句话。

生:就是把24/30变成和它大小相等,并且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只有1这样的分数。

师:同桌互相说一说该怎么做呢?

学生互说并汇报

生:24/30=24÷2/30÷2=12/15 12/15=12÷3/15÷3=4/5。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先用24和30的公因数2去除,发现12/15不是最简分数,还有公因数3,再用3去除,最后得到最简分数4/5。

师:还有其他想法吗?

生:24/30=24÷6/30÷6=4/5 ,我是先找到24和30的最大公因数6,再用6去除分子和分母从而得到最简分数4/5。

师:同学们对比一下这两种方法,哪种更好一些呢?

生: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能更快地把一个分数化简成最简分数。

师小结:同学们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24/30化简成最简分数,你们知道吗,刚才的这一过程叫做约分。(板书课题)

2、 学生独立探究,尝试约分

学生看书p85,约分的一般方法

师:看完后,你能回答小精灵提出的问题“每一步中都是用分子、分母的哪个公因数去除的?"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演示约分的步骤及方法,并强调书写格式

师:在把一个分数化简成最简分数时,如果能很快找到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就可以用最大公因数去约分,如果一下子找不到最大公因数,可以一步一步地用公因数去约分。下面请你仿照这一方法,把8/12进行约分。

学生自己完成

三、综合练习

1、情境中折纸表示8/32

出示蛋糕图

师:用你们手中的圆片代表蛋糕,并很快表示它的8/32。

学生积极思考,有的认真观察分数,有的急于动手折8/32,最终出现两种折法。

生1:我是把圆片对折了5次,平均分成了32份,再表示出其中的8份。

师:你很认真的折出了这个蛋糕的8/32,就是时间长了些,为什么有些同学却折得很快呢?

生2:我只折了它的1/4。

师:为什么?

生2:我发现8/32的分子和分母都有最大公因数8,约分后得到1/4。

师:多好啊!通过你的认真观察,运用今天学的知识-----约分,很快地找到了这个蛋糕的“8/32”,真是个善于动脑筋的孩子。

师小结:学习约分不仅可以分蛋糕,还可以运用到生活中的很多地方,只要你是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孩子,你一定能做得最好、用得更好。<

推荐阅读:

主题信访维稳风险防范工作方案及感悟(14篇)

有关年公务员季度考核个人如何写(八篇)

对于商会工作和方法

推荐机关人事任命通知红头文件如何写(10篇)

学党史讲廉洁专题党课讲稿范文简短

高中学期经典评语(推荐)(3篇)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