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课改先进个人推荐词精选一
几位教师的典型发言,让我受益匪浅。我觉得我校新课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这和我校坚持不懈地推行新课改的决心和努力分不开,和教师们深入学习贯彻实施新课改精神分不开。我觉得我校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和把握准确而到位,尤其是在教学中将课改理念和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制定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教学措施和方案,把课程改革的精神真正落到了实处。下面我主要从四个方面谈谈我的学习体会:
首先,我们要坚定新课改的信心。新课改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和《国家中长期(20xx—20xx)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需要,是国家战略,是国家意志。我们教育工作者有义务坚定推进,决不动摇,继续将新课改工作推向深入。新课改工作科学性强、业务性强,各学校都在探索,很多探索都是有益的,但切忌浅尝辄止,东一榔头西一斧头。课改的关键是要抓,要抓住不放,一抓到底,抓出成效;一事不精,不做二事,否则一事无成,还影响了新课改的声誉。新课改工作系统性强,周期性强,关键在坚持,对此我们应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在今后的工作中,无论遇到什么挫折,困难有多大,我们都必须坚定信心,对新课改工作不动摇、不折腾、不懈怠。
其次,我们要明确新课改的宗旨:就是让学生在娱乐中不知不觉掌握教学内容,得到情感体验与教育,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体参与,学生变“要你学”为“我要学”,教师变传授者为引导者。在这一宗旨的带领下,注重设计,注重方法,注重课堂实效,从而实现“知识技能为基础目标,过程方法为核心目标,情感、思维和价值观为最终目标”的三维整合。教学中要抓过程和方法,通过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到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全面训练学生思维以及想象力、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永远要高度重视对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和培训,培养吃苦耐劳、乐观向上的精神,为他们人生第一步作好奠基。
第三,作为教师,我们要彻底转换角色。变原来的主演为导演,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导课,当然也要讲课;变学生原来是观众为主演员,使他们在具有乐趣的气氛中人人思考、人人参与、人人活动,使知识、情感在每个学生的心中流动,人人能得到能力的提高,分小组讨论学习就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好方法。教师要充分地相信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在新课改的实施当中,教师应成为教材的研究者,探索者,而不是单纯的照本宣科的传授者,教师要成为新型的、民主的、研究型的、艺术型的老师,我们要把教育工作当一番事业来干,不能只当一份工作来做,只有这样,才能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第四,我们要真正变革“课堂”。新课改关键是构建新课堂,根据国家课改政策法规和课改先行者的探索,新课堂具体落实以下思想:落实“三维”目标,新课堂不仅重知识与技能,还要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真正实现让“学生发展”目标;实践三种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改变传统“喂养”式学习方式,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构建课堂三环节,即自学、展示、反馈,凸现学生主体,让学生直接经历、体验、感悟并及时反馈检测;认真研究三种自学策略,即独学、对学、群学,让三种学习方式流程化、可操作化;全面落实“三主”思想,新课堂必须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教师成为学习主导,发展成为学习主线。落实五方面思想,课堂上就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培养出来的学生定会全面发展,主动学习,身心和谐,人格健全。
新课程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可喜变化。当然,新课改也给我们每一位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应该更多关注并加以认真研讨的问题。特别是课堂教学如何紧紧抓住课标要求又有实效,以下是我对课堂教学的四点反思体会。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教学很忌讳老师的“讲”。把“少讲”或“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原则,因为讲多了就会有“灌输”“填鸭”之嫌。从学习方式看,学生可以分为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一种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无论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还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都是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方式。我认为,在改革的同时,我们要注意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课堂上是不是讲,真正的问题在于讲什么、怎样讲。一般来说,陈述性的、事实性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运用接受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教师该引导的要引导,该问的要问,该点的要点,该讲的要讲,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尽管活动对人的发展有决定意义,它也是新课程所强调的一个重要理念。但课堂里光有热闹的活动是不够的。如在一堂课里设计的活动及其形式过多,活动晃动的频率过快,让学生视听的画面过杂(简称“三过”),提出问题后又不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就失去了内容活动化的意义,而且会导致整个教学过程十分零乱。其实,教师应将对活动形式的重视与活动的质量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活动过程与活动结果有效性关系。切实做好既要内容活动化,又要活动内容化,避免出现“三过”现象。在设计活动时,要坚持适度原则;在开展活动时,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东西,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要通过学生的参与、体验、思考、践行达到明理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课堂纪律难于控制,教学任务难于完成。学生一放开,教师在课堂上感到特别紧张,甚至感到无所适从。结果造成教学任务完不成,课堂纪律无法控制,学生成绩两极分化。对课堂不能调控,主要是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为此,教师应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提高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教学不再是预先设计的课程方案的执行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课程预先设计的基础上,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地调节整个教学环节。
新课改提倡让学生自主学习,推进“主体参与”课堂文化建构,实施“主体参与、分组合作”课堂教学模式,其先决条件是编写好与之相适应的导学案。导学案的作用就是“导预习”。可在我们的导学案设计中,却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学生学习的因素,需要我们教师提高认识,注重落实。
一是过分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二是过分注重教师的“教”,忽视学习能力的培养。虽然一再提倡淡化教师的“教”,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可导学案的设计中,只考虑如何“授之以鱼”,而忽视如何“授之以渔”,唯恐培养不出“高分低能”的优秀生。呆板、机械、重复的练习成了学生的“家常便饭”。导学案为学生有“充足”的练习提供了便利,也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三是过分注重教学的预设性,忽视问题的生成性。
我们大多数教师还是习惯于牵制学生、控制学生,希望导学案上的每一个问题,学生能够异口同声地回答出。鉴于此,我们在设计导学案时,预设到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前想好了对策。这样,教学过程很顺利,教师没有出现问题,学生自然也没有问题。即使个别学生有问题,也会在教师的有效控制下变得没有了问题。学生只能顺着教师的设计、顺着教师的教学思路、顺着教师的期望,进行着教师心中有数的“表演”,最终完成教师预定的教学任务。
因此,要把导学案的设计重新来定位,并不仅仅是东拼西凑那么简单。要把淡化教师的“教”,强化学生的“学”落到实处,为了学生将来的发展,我们真的是任重而道远。
从上个学期参与课改以来,我一直都在不断地探索和反思。这个学期我被选派为六年级课改班的语文老师,感觉到肩上的担子又重了。我们已经上了课改的高速公路,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停车,不能掉头,不能转弯,也不能倒车,更不能半途下车,只有前进前进前进,直达目的地。改革的过程是苦的,经历风,走过雨,期盼迎来繁花似锦的课改之春!
主题课改先进个人推荐词精选二
这个暑期我参加了20xx年新课改培训学习。这两天半,我认真听取了张校长题为《众人划桨开课改船,凝心聚力进军名校》的专题报告,以及谭剑锋校长所作的新课改专题培训。这次培训,对我校课改一期来取得的经验成果进行总结推广,同时,为新学期的课改工作指明了方向。坚持一个理念,即“以人为本”的理念;抓好两个改革,一手抓课堂教学改革,一手抓学校管理改革;坚定三个信念,“不动摇、不折腾、不懈怠”;走出四个误区:反对神秘化,反对形式化,反对行政化,反对模式化;建立五项制度,即先学后教制度、反思制度、小组合作学习制度、教学评价制度、教师业务学习制度。这个学期,我校将在每个年级设两个课改班,按照课改模式全面实施课改。
几位教师的典型发言,让我受益匪浅。我觉得我校新课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这和我校坚持不懈地推行新课改的决心和努力分不开,和教师们深入学习贯彻实施新课改精神分不开。我觉得我校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和把握准确而到位,尤其是在教学中将课改理念和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制定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教学措施和方案,把课程改革的精神真正落到了实处。下面我主要从四个方面谈谈我的学习体会:
首先,我们要坚定新课改的信心。新课改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和《国家中长期(20xx—20xx)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需要,是国家战略,是国家意志。我们教育工作者有义务坚定推进,决不动摇,继续将新课改工作推向深入。新课改工作科学性强、业务性强,各学校都在探索,很多探索都是有益的,但切忌浅尝辄止,东一榔头西一斧头。课改的关键是要抓,要抓住不放,一抓到底,抓出成效;一事不精,不做二事,否则一事无成,还影响了新课改的声誉。新课改工作系统性强,周期性强,关键在坚持,对此我们应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在今后的工作中,无论遇到什么挫折,困难有多大,我们都必须坚定信心,对新课改工作不动摇、不折腾、不懈怠。
其次,我们要明确新课改的宗旨:就是让学生在娱乐中不知不觉掌握教学内容,得到情感体验与教育,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体参与,学生变“要你学”为“我要学”,教师变传授者为引导者。在这一宗旨的带领下,注重设计,注重方法,注重课堂实效,从而实现“知识技能为基础目标,过程方法为核心目标,情感、思维和价值观为最终目标”的三维整合。教学中要抓过程和方法,通过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到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全面训练学生思维以及想象力、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永远要高度重视对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和培训,培养吃苦耐劳、乐观向上的精神,为他们人生第一步作好奠基。
第三,作为教师,我们要彻底转换角色。变原来的主演为导演,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导课,当然也要讲课;变学生原来是观众为主演员,使他们在具有乐趣的气氛中人人思考、人人参与、人人活动,使知识、情感在每个学生的心中流动,人人能得到能力的提高,分小组讨论学习就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好方法。教师要充分地相信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在新课改的实施当中,教师应成为教材的研究者,探索者,而不是单纯的照本宣科的传授者,教师要成为新型的、民主的、研究型的、艺术型的老师,我们要把教育工作当一番事业来干,不能只当一份工作来做,只有这样,才能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
第四,我们要真正变革“课堂”。新课改关键是构建新课堂,根据国家课改政策法规和课改先行者的探索,新课堂具体落实以下思想:落实“三维”目标,新课堂不仅重知识与技能,还要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真正实现让“学生发展”目标;实践三种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改变传统“喂养”式学习方式,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构建课堂三环节,即自学、展示、反馈,凸现学生主体,让学生直接经历、体验、感悟并及时反馈检测;认真研究三种自学策略,即独学、对学、群学,让三种学习方式流程化、可操作化;全面落实“三主”思想,新课堂必须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教师成为学习主导,发展成为学习主线。落实五方面思想,课堂上就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培养出来的学生定会全面发展,主动学习,身心和谐,人格健全。
新课程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可喜变化。当然,新课改也给我们每一位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应该更多关注并加以认真研讨的问题。特别是课堂教学如何紧紧抓住课标要求又有实效,以下是我对课堂教学的四点反思体会。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教学很忌讳老师的“讲”。把“少讲”或“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原则,因为讲多了就会有“灌输”“填鸭”之嫌。从学习方式看,学生可以分为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一种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无论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还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都是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方式。我认为,在改革的同时,我们要注意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课堂上是不是讲,真正的问题在于讲什么、怎样讲。一般来说,陈述性的、事实性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运用接受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教师该引导的要引导,该问的要问,该点的要点,该讲的要讲,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尽管活动对人的发展有决定意义,它也是新课程所强调的一个重要理念。但课堂里光有热闹的活动是不够的。如在一堂课里设计的活动及其形式过多,活动晃动的频率过快,让学生视听的画面过杂(简称“三过”),提出问题后又不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就失去了内容活动化的意义,而且会导致整个教学过程十分零乱。其实,教师应将对活动形式的重视与活动的质量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活动过程与活动结果有效性关系。切实做好既要内容活动化,又要活动内容化,避免出现“三过”现象。在设计活动时,要坚持适度原则;在开展活动时,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东西,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要通过学生的参与、体验、思考、践行达到明理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课堂纪律难于控制,教学任务难于完成。学生一放开,教师在课堂上感到特别紧张,甚至感到无所适从。结果造成教学任务完不成,课堂纪律无法控制,学生成绩两极分化。对课堂不能调控,主要是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为此,教师应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提高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教学不再是预先设计的课程方案的执行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课程预先设计的基础上,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地调节整个教学环节。
新课改提倡让学生自主学习,推进“主体参与”课堂文化建构,实施“主体参与、分组合作”课堂教学模式,其先决条件是编写好与之相适应的导学案。导学案的作用就是“导预习”。可在我们的导学案设计中,却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学生学习的因素,需要我们教师提高认识,注重落实。
一是过分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二是过分注重教师的“教”,忽视学习能力的培养。虽然一再提倡淡化教师的“教”,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可导学案的设计中,只考虑如何“授之以鱼”,而忽视如何“授之以渔”,唯恐培养不出“高分低能”的优秀生。呆板、机械、重复的练习成了学生的“家常便饭”。导学案为学生有“充足”的练习提供了便利,也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三是过分注重教学的预设性,忽视问题的生成性。
我们大多数教师还是习惯于牵制学生、控制学生,希望导学案上的每一个问题,学生能够异口同声地回答出。鉴于此,我们在设计导学案时,预设到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前想好了对策。这样,教学过程很顺利,教师没有出现问题,学生自然也没有问题。即使个别学生有问题,也会在教师的有效控制下变得没有了问题。学生只能顺着教师的设计、顺着教师的教学思路、顺着教师的期望,进行着教师心中有数的“表演”,最终完成教师预定的教学任务。
因此,要把导学案的设计重新来定位,并不仅仅是东拼西凑那么简单。要把淡化教师的“教”,强化学生的“学”落到实处,为了学生将来的发展,我们真的是任重而道远。
从上个学期参与课改以来,我一直都在不断地探索和反思。这个学期我被选派为六年级课改班的语文老师,感觉到肩上的担子又重了。我们已经上了课改的高速公路,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停车,不能掉头,不能转弯,也不能倒车,更不能半途下车,只有前进前进前进,直达目的地。改革的过程是苦的,经历风,走过雨,期盼迎来繁花似锦的课改之春!